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元代青花的鑒別方法

元代青花的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03 11:13:23

㈠ 元青花如何鑒定真假

元青花的鑒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看型。

窯工們在器物工藝把握上非常熟練,分段接胎塑造器形是基本工藝,器形朴實優美,手藝瀟灑自如,淳樸的窯工在被壓迫、管制的環境下,靠著祖輩傳下來的高超嫻熟手藝,創造出的每一件藝術品,看上去都會有時代印痕,我們理解的神韻就要從器形上找到,看型是第一關。

四、看釉。

真正上乘質量好的元青花,釉色很有特點,能感覺出幽蘭綻放、靚麗堅硬,胎釉結合平滑細膩。普通元青花的釉同樣有著一種氣質,簡單說可以用一個「潤」字來形容,仿品元青花的釉則可以用一個「嫩」字來表達,這需要一定條件、一定時間去觀察培養鍛煉。

五、看胎。

元青花的胎土是多種多樣的,表現在每一件器物之上差別很大,越是高檔產品,胎土越是淘練精細,總體越是堅硬勻稱有空氣,斷茬處有凹凸面。有些胎土還能呈現出我們所說的「糯米胎」,這種胎質潔白細膩,使用在薄裝、模印、器物上成型非常好。

元青花大器看上去顯厚重,但實際手頭非常適中,不壓手,給人一種穩重感。而胎土,是仿品的致命弱點,即便能夠仿製出胎內的小氣孔,仔細對比就會看出這些氣孔沒有自然活力,尤其表現在底足上。歷史滄桑和自然痕跡是漫長歲月造成的,仿品是無法超越的。

六、綜合看。

元青花從製作到分配有很多等級,會有千變萬化的情況,仔細觀察,元青花都會多少帶有一些缺陷,器形不夠規正,生燒、過燒造成發色不夠艷麗,有的還有少量窯沾窯裂等,窯工們會根據手裡現有的泥料,隨意製作出胎質薄厚不一的產品,要注意每一件器物胎釉的結合部位,區分淡淡的「窯紅一線」的變化.。

㈡ 如何鑒定元青花

1、看器形

對瓶、罐之類的器形要細看它的口沿、頸、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徵,同時也要鑒別器形的胎體重量,對器形全面進行分析。元代瓶、罐之類的器形一般胎體較厚重、胎質堅硬。

2、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閃青,瑩潤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類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撫摸釉面似糯米感

3、看內壁

元青花瓷瓶、罐內壁多不施釉,內壁為砂胎,器身一般採用分段製作粘接而成,故器腹與器底往往留有明顯的胎接痕。梅瓶內與肩部連接處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內壁胎接痕多為凸起約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細大小不規則,手摸有圓潤細膩質感。



(2)元代青花的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元代社會雜劇繁榮昌盛,北方蒙古人對南方漢人歷史故事非常著迷,戲劇中人物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動蒙古人愛憎分明的朴實情懷。將故事凝固在厚重結實的瓷罐上,放進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雜物的同時,還可時時欣賞那回味無窮的戲劇故事。

元代的平民文化十分繁榮,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三大瑰寶。元代繪畫抽象簡闊,且氣勢恢宏,草木靈動,至今仍然是中國畫的主流風格。元代的制瓷業更加繁榮,風格更加開放。

元代景德鎮瓶、罐之類器型,採用分段制胎,然後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處器表往往突起,給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經打磨,但內壁接痕仍清晰可見,器物頸部內側略加切削,內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處胎體接痕表現明顯。


㈢ 鑒別元青花瓷器15個絕招

在現實的圈子當中,許多資深行家和藏家通過眼學鑒別元青花瓷器真偽,他們只是近距離看胎體受沁、秞面老化痕跡、繪畫筆觸和是否高修等。

畢竟高仿技術越來越突破我們以往的鑒別經驗,

所以,低手看熱鬧,中手看門道,高手看行道,極手看神道。

喜歡元青花,並以下總結了15個鑒定方法供各位參考:

1、大花大葉,葉為滿色,但花朵不填滿色,且外部繪有較明顯的空白邊線。

山石、海水、人物、動物紋等、亦相類,紋飾內露白。

2、纏枝蓮葉,「葉形多呈葫蘆狀,或有一至五個尖瓣。

3、變形蓮瓣邊飾,有的為一組、有的畫二組,構成上下對應的仰、覆蓮瓣紋裝飾。

除盤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蓮瓣,均呈單體形式排列,蓮瓣間留有空隙、互不相連。

元代青花

明洪武時,除部分執壺和盞托外,瓶、罐、盤及碗的蓮瓣紋邊飾均呈並攏(共邊)型、此後,這種繪法貫穿於明清兩代。

明洪武時期

4、蕉葉紋,多數作分開狀、葉與葉之間留有空隙,少量為並攏型或葉與葉呈重疊狀。

此外,元代蕉葉的主脈,均以濃筆的粗線條表示;

元代蕉葉紋

入明後,蕉葉的主脈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葉主脈的粗實線條,在視覺上涇渭分明,非常醒目。

明初以重疊狀多見,偶見有分開的。

宣德以後,蕉葉紋幾乎不見有分開的,都為拼攏重疊狀。

明洪武

明永樂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明代永樂青花菊紋執壺修復件

明永樂

明宣德青花三果紋執壺局部

明宣德青花海水蕉葉紋尊

明弘治九年青花象耳瓶

5、如意雲頭紋(亦稱「雲頭紋」、「雲肩紋」、「垂雲紋」)。

雲頭與兩雲腳相交之尖頭,指向呈前後相背形態。

即,如意雲紋兩雲腳間的尖頭,與雲頭的尖頭,方向相反,很少例外。

元青花水波蓮花紋玉壺春瓶局部, 如意雲頭紋

元代

而洪武,如意雲的頭與腳的尖頭指向,均方向一致,並沿襲至永宣。

成化起,如意雲頭的兩尖頭,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明景泰青花八仙慶壽紋罐的如意雲頭紋

明正德青花人物紋套盒局部的如意雲頭紋

明代民窯碗上的如意雲頭紋

6、回紋邊飾。

由互不相連的單體回紋組成、有的回紋呈規矩的方形,有的為變形回紋,有的為減筆式回紋。

元代回紋

明洪武時,回紋邊飾由一正一反兩方相連形式排列組成。

明永樂以兩方連為主,同時又出現一筆環連式的回紋邊飾。

明永樂 青花捲草紋投壺

明宣德青花雞心碗上的回紋

宣德以後,除少數邊飾仍作一正一反兩方相排列連外,多數回紋邊飾呈整圈一筆環連式,並延續至清末。

明天順阿拉伯文三足爐

明嘉靖五彩龍穿蓮池紋綉墩

7、龍紋。

元代青花瓷器上,畫龍的不少。

龍軀細長,且細頸,細腿、細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體態輕盈。

頭較小,長鹿角,張口、吐舌,龍的下齶有須,上頜一般無須,

但是,至正十一年銘標准器的龍上頜有雙須,而此類帶雙須現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龍紋圖案上十分少見。

龍身鱗片分兩種,以網狀細鱗片(圖多見,以留白大鱗片少見,後者龍紋更加精美龍有背鰭,腹下通常無橫紋帶。

胸與背部,常飾有火焰狀飄帶。肘部有長毛三至四根或一撮。

龍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極為罕見。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壺春瓶與出戟尊,其內口沿部位,常常加繪一道卷草紋或雲頭紋邊飾。

元代

入明後,此類內邊飾現象,起初仍存在於明洪武朝玉壺春瓶上,洪武以後消失。

明洪武青花

明永樂玉壺春瓶

明青花纏枝花卉紋出戟尊

9、元代紋飾採用平塗法,「有的則是在濃筆邊線內施以淡色」(孫瀛洲),小件器上為一筆點劃,這就是所謂「一支筆」的畫法。

元代

從明成化起,以「二支筆」工藝見長,構線與填色是分別完成的。

「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這種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為劃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證」(孫瀛洲)。

明代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後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較,有硬中見柔的感覺。

「胎質淘練得不如明清瓷細致,因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並在底足、口邊與縮釉露胎處呈現火石紅色」(孫瀛洲)。

11、除執壺、玉壺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

澀底上往往粘有釉斑,這是時代風貌。

「把杯、把碗底足內部多不掛釉,個別的在高足的里部掛半載釉」(孫瀛洲)。

玉壺春瓶底

青花執壺底

釉里紅把杯底

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原本都帶蓋,蓋內不施釉,這亦是特徵,仿製品有的卻蓋內施釉。

高安市藏元代青花雲龍紋梅瓶

12、罐的造型多數為口大足小,不同於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

碗、碟、杯的圈足較小,足牆較寬、較厚,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

有的器物底部可見明顯的旋坯痕,個別有粘砂現象。

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見凸乳,俗稱「臍」,為元瓷特徵之一。

13、大件器的胎體普遍厚重,小件器卻都很薄,胎體大多薄於後世明朝同類器。

而仿製品則不然,小件器也顯得很厚實。

14、除露胎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處(脛部)常見指印痕。

指印痕通常呈三個,系工匠捏著浸釉或刷釉時所遺。

此現象,延續至明中期。

15、入土之物,於器內的修胎痕(類似竹絲刷痕)上,

常會出現土蝕痕跡(元器內壁多為盪釉、釉最薄,

故竹絲刷痕處極易受到土蝕)。

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偽時值得重視。

最後要說的是,不管是窖藏的還是傳世的,

元青花終究會凝固住時光一些印跡:

埋於地下的,其釉層稀薄處,不可抗拒地要染帶上土沁、土斑;

秘藏於地窖,釉面也會因年代久遠,顯出質地老氣、寶光內含。

而傳世品,由於人間滄桑和歲月撫摸緣故,釉汁則越發滋潤、寶光四溢;

或因為歷經使用,稜角的釉面不免要出現輕微的剝蝕或磕碰,

支撐點和受力部位會因磨損劃痕縱橫、細密,而附上累累舊氣。

㈣ 元代青花瓷器鑒定方法詳解

導語: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逐漸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兜里的錢變多了,就開始使用這部分錢投入到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行業中,其中古玩就是很多朋友比較喜歡的,那麼我們在購買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購買到贗品,那麼到底應該怎樣進行分辨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元代青花瓷器鑒定方法,一起來跟隨土巴兔小編長知識吧!


簡介

青花瓷生產於唐代,興盛於元代。元青花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後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鑒定方法

1.元代青花瓷的胎質重而堅,器壁較厚,大器較多。由於含雜質多,胎里大多有鐵褐色小點。胎是用高嶺麻蒼土做的。高嶺麻蒼土的特點是白而不細,因為當時粉碎的條件有限,工藝有限,所以可以見到很多氣孔。現在的胎是非常細的沒有氣孔。過去老的胎泥,是有經過陳腐的過程,有機物經過陳腐會發生變化。所以它的胎有細膩的感覺,現在做的胎沒有陳腐顯得很乾。


現代機械加工出來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備的原料。現代景德鎮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藝說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也就是說,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藝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於元代泥料可塑性較強,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內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對下半部和圈足做簡單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頸都線條流暢,外型圓潤,不落刀痕。現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還要修內壁,因此,線條生硬,規整有餘,刀痕累累。



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窯燒的,而現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氣窯燒的,這兩種工藝不同,釉質的化學變化物理變化也有所不同。特別是釉中氣泡的形成過程上,它是不一樣的,古代柴木窯燒的氣泡要顯得大小不一疏朗,氣泡明亮。而現代氣窯燒的氣泡較細小大小相間,不透亮。這只是相對而言,也不能排除現代造假者用柴木窯仿造的器物,還得在器形、紋飾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斷。



3.青花發色有濃艷、淡雅、青灰三種。濃艷是用進口蘇泥勃青料,淡雅是進口料與國產料混合使用。相當部分的青花燒成後有黑色斑點、且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進口的蘇麻離青料,而蘇麻離青料有一個特點,就是高鐵低錳,青花深沉藍中帶點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綠。元代使用的「蘇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鈷兼有少量氧化鐵。在高溫的作用下「蘇勃尼青」中的氧化鐵會在硅酸鹽液態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結晶斑點。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不規則狀醬褐色斑點沉於釉下。而現代絕大多數仿品,都只是在國產青花產中簡單地加入氧化鐵粉,在高溫的作用下,這些氧化鐵會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結晶。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礦渣狀斑點。



4.元青花大多為寬而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器內蓋內不施釉,但大多數器內和器底見有釉斑。元青花的罐瓶類的胎體多數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介面分別在底部、腹部、頸部。用泥漿粘介面,接合處有明顯凸起。接處可見泥漿擠壓出的痕跡。器內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淺淡的火石紅色。器底不施釉,稱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紅色斑,俗稱火石紅大多數贗品器底的火石紅做成深橘紅,釉面稀薄,有過分暈散,畫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別。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總結的關於元代青花瓷器鑒定方法的相關知識介紹,相信經過小編的講解,大家現在對於元代青花瓷器的鑒別方法已經心中有數了吧!尤其是對於愛好古玩的朋友們,掌握這樣的鑒別方法是非常的有用的,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減少購買贗品的概率。但是,小編的講解僅供參考,大家還是應該找專家來進行正規的鑒別,畢竟科學的工具才是鑒別的最佳手段。

㈤ 元青花瓷器鑒定就靠這幾點

景德鎮王掌櫃總結了幾點鑒別元青花瓷要掌握好的要點:

(一)看器形
對瓶、罐之類的器形要細看它的口沿、頸、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徵,同時也要鑒別器形的胎體重量,對器形全面進行分析。元代瓶、罐之類的器形一般胎體較厚重、胎質堅硬。粗獷大氣不失灑脫。有的器型是元代特有的或者創燒的,比如高足杯、匜、扁形執壺等。
(二)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閃青,瑩潤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類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撫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時釉色顯出啞光木納色,近看含青顯淡藍灰色,遠看顯黃褐色,細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點,少數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細密的皮殼層,斜光透看胎釉略顯出無規則狀的釉絲線條紋,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白釉、樞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為偏白,微閃青,為含青的白釉。
(三)看青花
元青花瓷發色不穩定,青花色澤暈散,青花料分為幾種:一種發色濃重鮮麗呈青翠濃艷,濃厚處有黑色銹斑,俗稱「黑疵」,濃處用手撫摸時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這就是使用進口「蘇麻離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種為國產料,國產料青花發色呈藍中泛灰,有的色澤呈青藍偏灰或青花發色藍中閃灰;還有一種是進口「蘇麻離青」料和國產料混合一起的,呈色具有兩種釉色的特點。延祐期青花發色的牡丹紋深入胎骨呈雲層塊狀,像潛伏在胎骨上,呈立體感似有閃動。青花上浮與釉面緊貼,暈散青花呈炸開狀,上浮青花釉面顯有濃黑絲及小點,青花紋飾緊貼釉面,微呈凹狀,這也是鑒別景德鎮元青花瓷的基本要點。
(四)看紋飾
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可分兩類。一類是典型元青花是以進口料繪畫紋飾,具有構圖滿密、層次豐富、繪畫工整的特點。這類青花瓷多是用於出口或國內定燒,如大盤紋樣多由三至五層滿密的圖案組成,瓶、罐的紋樣多由三至八層圖案紋飾組成,紋樣有主賓協調、繁而不亂的特點,圖案題材豐富多樣,以人物故事,纏枝花卉、魚藻、蓮池、雙鳳花卉、開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紋樣組成,花卉紋有大花和大葉的特點,其中纏枝蓮花的葉瓣多繪成葫蘆形,牡丹紋飾邊緣繪成白色聯珠狀,輔助的變體蓮瓣紋多有間距,邊框內飾有青花等特徵,回形文多單個不連,或中間用豎杠隔開,蕉葉紋中徑有填塗。另一類青花以國產料繪畫,其紋樣具有流暢奔放的特徵,紋樣構圖較簡單,繪畫較粗率,以各種花卉紋飾為多見,這類青花瓷多是供應國內普通民用,少部分出口東南亞,比如菲律賓等國家。
(五)看內壁
元青花瓷瓶、罐內壁多不施釉,內壁為砂胎,器身一般採用分段製作粘接而成,故器腹與器底往往留有明顯的胎接痕。梅瓶內與肩部連接處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內壁胎接痕多為凸起約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細大小不規則,手摸有圓潤細膩質感。瓶內壁砂胎略帶淡黃色,胎內壁砂眼及內壁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腹上部一般無修胎處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紋,瓶內壁稀朗砂眼明顯可見。強光斜看內壁稀朗砂眼內閃出星光點,發出亮光,也稱陰陽
光點。
(六)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類器的底部多呈內凹圈足狀,足底寬厚,少量足底呈外側斜削狀,挖足有淺有深,多為挖淺足。碗盤類器圈足則多呈外側斜削狀,但無論是琢器還是圓器,圈足均有較規則及不規則之感。瓶、罐之類有的足底砂胎顯有扎緊感,也有的胎質略呈疏鬆感,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雞心狀。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紋,呈火石紅及赭紅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粘有稀朗大小塊不一的黑釉斑痕,並有自然炸開狀。
希望能夠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㈥ 如何鑒定元代青花瓷!

1:元代青花瓷的胎質重而堅,器壁較厚,大器較多。由於含雜質多,胎里大多有鐵褐色小點。胎是用高嶺麻蒼土做的。高嶺麻蒼土的特點是白而不細,因為當時粉碎的條件有限,工藝有限,所以可以見到很多氣孔。現在的胎是非常細的沒有氣孔。過去老的胎泥,是有經過陳腐的過程,有機物經過陳腐會發生變化。所以它的胎有細膩的感覺,現在做的胎沒有陳腐顯得很乾。現代機械加工出來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備的原料。現代景德鎮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藝說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也就是說,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藝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於元代泥料可塑性較強,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內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對下半部和圈足做簡單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頸都線條流暢,外型圓潤,不落刀痕。現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還要修內壁,因此,線條生硬,規整有餘,刀痕累累。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窯燒的,而現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氣窯燒的,這兩種工藝不同,釉質的化學變化物理變化也有所不同。特別是釉中氣泡的形成過程上,它是不一樣的,古代柴木窯燒的氣泡要顯得大小不一疏朗,氣泡明亮。而現代氣窯燒的氣泡較細小大小相間,不透亮。這只是相對而言,也不能排除現代造假者用柴木窯仿造的器物,還得在器形、紋飾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斷。3:青花發色有濃艷、淡雅、青灰三種。濃艷是用進口蘇泥勃青料,淡雅是進口料與國產料混合使用。相當部分的青花燒成後有黑色斑點、且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進口的蘇麻離青料,而蘇麻離青料有一個特點,就是高鐵低錳,青花深沉藍中帶點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綠。元代使用的「蘇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鈷兼有少量氧化鐵。在高溫的作用下「蘇勃尼青」中的氧化鐵會在硅酸鹽液態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結晶斑點。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不規則狀醬褐色斑點沉於釉下。而現代絕大多數仿品,都只是在國產青花產中簡單地加入氧化鐵粉,在高溫的作用下,這些氧化鐵會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結晶。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礦渣狀斑點。4:元青花大多為寬而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器內蓋內不施釉,但大多數器內和器底見有釉斑。元青花的罐瓶類的胎體多數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介面分別在底部、腹部、頸部。用泥漿粘介面,接合處有明顯凸起。接處可見泥漿擠壓出的痕跡。器內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淺淡的火石紅色。器底不施釉,稱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紅色斑,俗稱火石紅大多數贗品器底的火石紅做成深橘紅,釉面稀薄,有過分暈散,畫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別。5:元代器物多採用手工拉坯或脫坯成型工藝,在瓶、罐等器物內壁往往會流下明顯的指紋和旋紋(見圖十一)如果在器物的內壁沒有發現指紋和旋紋就是採用現代注漿成型工藝生產的低檔仿品。還有凡是了解景德鎮陶瓷製作工藝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兩類,一類叫「條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內壁的;一類叫「板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現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歷史了,而「條刀」僅僅是在清代康熙年間才有的。換句話說,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內壁,康熙中期以後的瓷器才開始修整內壁。有些仿製者不了解這點,只是根據圖錄進行製作,經常畫蛇添足修整內壁。所以看到元青花出現修正內壁那就是仿品。6:瓷器釉面的平整度與施釉方法有直接關系。由於元代青花瓷器是採用蘸釉、澆釉和刷釉工藝,所以看上去釉質豐滿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別是採用澆釉和刷釉工藝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淚痕」和「刷痕」現象。清代以後景德鎮普遍採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較前朝大有提高,現代又採用電動空氣壓縮機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釉面過於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現代吹釉產品。7:元青花紋飾繁密,層次較多,通常說是「滿畫」,七至九層紋飾為常見,有時多達十幾層。繪畫文飾突出佛教、道教文飾和中華民族歷史故事。均是傳統的中國傳統紋飾。至正型元青花大器的繪畫工藝和藝術風格不僅前無古人,而且後人難及其項背。大氣、豪放、瀟灑、飄逸,顯示了畫師們非凡的功力。可見元瓷畫工並非一般畫匠,其中不少是當時頂尖畫師,流落窯頭作畫。留下了這種大氣龐然的不朽的作品。元青花因傳世少,因而身價很高,故市場上歷來贗品滿地。看假容易看真難。看假,只要抓住一條就可以作出明確結論;看真卻要謹小慎微,面面俱到,盡量抓住每一個細節,把所有可能出現疑點的地方都排除後,才能作出肯定結論。

怎麼鑒定元青花最直接

一、 看造型

元青花大器造型的風格是型大,胎厚,體重。元青花的造型多式式樣,器型有:瓶罐、盤、壺、爐、碗、洗,高足杯,胎形水注,執壺匜、花觚等等。內銷瓷雄偉,俊美的外型,厚重但不顯笨重的造型,有著蒙古國的風俗習慣,愛好,審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元代瓷器的風格特點,有著比較明顯的時代特徵。這些器物的造型,比例適當,工藝精細,外觀外精內粗,有一種古拙之美。其器型豐富,每種器型亦有大小多樣的變化,是為了適應,中東西亞人的生活習慣,元青花只要是對外貿易所以大器比效多,繪畫、紋飾都是中西文化相結合,它為中國貿易,絲綢之路作出了輝煌的貢獻。

二、看釉面

元青花有兩種釉面。青白釉(含玻璃釉)與卵白釉,釉面有泛青色也有泛白色。釉水晶瑩、潤澤、亮麗,程現透明的玻璃質釉,95%以上至正型元青花都有爆釉。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虹光,也有黃色的化妝土,凡元青花都上一層護胎釉(含化妝土)。透光看有魚皮紋,還有沙灘樣紋飾等等。這些都是鑒別元青花的重要特徵。

三、 看紋飾

元青花的基本裝飾有四種,一胎裝飾;二印花;三貼花;四雕刻花。青花特點畫面滿。層次多,紋飾多達10層,元青花的繪畫題材有人物故事,動物,植物等。元代紋飾與明清二代不同,畫工精細,層次繁密,瓶,盤之類大器通常滿畫,而且無論是龍鳳紋,花鳥紋,瓜果紋,還是人物紋都有自己劃時代的特徵。外銷瓷中外結合有中國的傳統紋飾,也有外國的文化內涵,畫工精細,筆法流暢,整個畫面一氣呵成。內銷民用品畫工有精有細,以龍鳳,花草,瓜果,人物紋為主,筆法同樣流暢,用筆頓捺明顯有力,精描與片塗相結合。從側面看去,筆觸下鐵斑分布合理,沒有人工所為之痕跡。

四、 看青花料

目前我們看到的元代青花瓷,有濃艷,翠蘭,蘭灰,蘭黑多種呈色,實際上是青花用料不同。呈色濃艷為進口「蘇麻離青」鈷料,該料為高鐵低錳型,在正常燒造溫度下(1350度)色呈翠蘭,迎光看去非常艷麗,在筆觸點和色濃處有鐵銹斑下凹,伴有錫光滲出。此料絕大多數用於外銷瓷上,也許當時就是來料加工,在國內民用小件器上很少應用。

呈色蘭灰的是國產料,為低鐵高錳鈷料,顏色比較淺淡,蘭中泛灰,少有鐵銹斑。呈色蘭黑的是混合鈷料,其特徵介於兩者之間,也有銹斑和錫光滲出。實際上鐵銹斑,錫光的泛出與鈷料的溶水厚薄有關,料厚的特徵明顯,料薄的呈色同樣青翠,但不濃艷,少有銹斑,錫光,為此鐵銹斑的生成有點狀的,也有片狀的,與進口料溶解料水厚薄有一定關系。進口料還有一個特徵就是暈散現象,有多有少,暈散自然,且有水墨畫感覺,邊線上呈毛茸茸的感覺,青料呈色濃淡感覺。

五:看胎質

凡是元青花素胎都是上一層護胎釉(化妝土)這是上一朝流下的遺風,元青花的胎是用瓷石加高嶺土(麻侖土)製成胎土細膩潔白,厚重,堅硬,但有些砂眼,沒有明清官窯細密。元青花的胎土有二元配方,或者是三元配方,這說明元青花的胎土並不是非常一致的,表現在每一件器物之上差別是比較明顯的,越是高檔產品,胎土越是淘練精細,有的元代器物胎質可以達到我們所說「糯米胎」的樣子,觀察胎質的總體感覺是,堅硬、勻稱、有分部均勻的褊狹氣孔,氣孔和氣孔之間有均勻的凹凸面。

㈧ 元青花的鑒定絕招

1.元代青花瓷的胎質重而堅,器壁較厚,大器較多。由於含雜質多,胎里大多有鐵褐色小點。胎是用高嶺麻蒼土做的。高嶺麻蒼土的特點是白而不細,因為當時粉碎的條件有限,工藝有限,所以可以見到很多氣孔。現在的胎是非常細的沒有氣孔。過去老的胎泥,是有經過陳腐的過程,有機物經過陳腐會發生變化。所以它的胎有細膩的感覺,現在做的胎沒有陳腐顯得很乾。現代機械加工出來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備的原料。現代景德鎮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藝說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也就是說,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藝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於元代泥料可塑性較強,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內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對下半部和圈足做簡單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頸都線條流暢,外型圓潤,不落刀痕。現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還要修內壁,因此,線條生硬,規整有餘,刀痕累累。

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窯燒的,而現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氣窯燒的,這兩種工藝不同,釉質的化學變化物理變化也有所不同。特別是釉中氣泡的形成過程上,它是不一樣的,古代柴木窯燒的氣泡要顯得大小不一疏朗,氣泡明亮。而現代氣窯燒的氣泡較細小大小相間,不透亮。這只是相對而言,也不能排除現代造假者用柴木窯仿造的器物,還得在器形、紋飾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斷。

3.青花發色有濃艷、淡雅、青灰三種。濃艷是用進口蘇泥勃青料,淡雅是進口料與國產料混合使用。相當部分的青花燒成後有黑色斑點、且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進口的蘇麻離青料,而蘇麻離青料有一個特點,就是高鐵低錳,青花深沉藍中帶點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綠。元代使用的「蘇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鈷兼有少量氧化鐵。在高溫的作用下「蘇勃尼青」中的氧化鐵會在硅酸鹽液態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結晶斑點。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不規則狀醬褐色斑點沉於釉下。而現代絕大多數仿品,都只是在國產青花產中簡單地加入氧化鐵粉,在高溫的作用下,這些氧化鐵會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結晶。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礦渣狀斑點。

4.元青花大多為寬而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器內蓋內不施釉,但大多數器內和器底見有釉斑。元青花的罐瓶類的胎體多數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介面分別在底部、腹部、頸部。用泥漿粘介面,接合處有明顯凸起。接處可見泥漿擠壓出的痕跡。器內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淺淡的火石紅色。器底不施釉,稱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紅色斑,俗稱火石紅大多數贗品器底的火石紅做成深橘紅,釉面稀薄,有過分暈散,畫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別。

5.元代器物多採用手工拉坯或脫坯成型工藝,在瓶、罐等器物內壁往往會流下明顯的指紋和旋紋。如果在器物的內壁沒有發現指紋和旋紋就是採用現代注漿成型工藝生產的低檔仿品。還有凡是了解景德鎮陶瓷製作工藝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兩類,一類叫「條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內壁的;一類叫「板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現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歷史了,而「條刀」僅僅是在清代康熙年間才有的。換句話說,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內壁,康熙中期以後的瓷器才開始修整內壁。有些仿製者不了解這點,只是根據圖錄進行製作,經常畫蛇添足修整內壁。所以看到元青花出現修正內壁那就是仿品。

6.瓷器釉面的平整度與施釉方法有直接關系。由於元代青花瓷器是採用蘸釉、澆釉和刷釉工藝,所以看上去釉質豐滿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別是採用澆釉和刷釉工藝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淚痕」和「刷痕」現象。清代以後景德鎮普遍採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較前朝大有提高,現代又採用電動空氣壓縮機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釉面過於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現代吹釉產品。

7.元青花紋飾繁密,層次較多,通常說是「滿畫」,七至九層紋飾為常見,有時多達十幾層。繪畫文飾突出佛教、道教文飾和中華民族歷史故事。均是傳統的中國傳統紋飾。至正型元青花大器的繪畫工藝和藝術風格不僅前無古人,而且後人難及其項背。大氣、豪放、瀟灑、飄逸,顯示了畫師們非凡的功力。可見元瓷畫工並非一般畫匠,其中不少是當時頂尖畫師,流落窯頭作畫。留下了這種大氣龐然的不朽的作品。

㈨ 元代青花瓷器怎麼鑒定

您的問題,這樣的瓷器品種,元代青花瓷器,主要是從青花發色、畫工、製作工藝,補充圖片看看就知道!

閱讀全文

與元代青花的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孔雀製作手工方法視頻 瀏覽:355
正確的開車步驟和方法 瀏覽:114
釣魚箱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37
握筆的正確方法圖片鉛筆 瀏覽:60
快速疏通蹲坑的方法 瀏覽:583
胰島素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瀏覽:572
手機的數據開關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62
樓梯護牆面的測量方法 瀏覽:381
幼兒園的教育方法有哪些內容是什麼 瀏覽:269
如何測試自己的尿液的正確方法 瀏覽:867
英語口語演講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166
咬肌最好的鍛煉方法男生 瀏覽:644
男性鍛煉心臟最好的方法 瀏覽:168
戒指的折疊方法視頻 瀏覽:150
電腦強制進去桌面的方法 瀏覽:763
剪星星的方法視頻 瀏覽:922
最簡單的破土方法 瀏覽:499
維e淡斑使用方法 瀏覽:358
淋巴細胞計數有哪些方法 瀏覽:461
用黏土做蛋糕的方法視頻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