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創設解決問題的方法

創設解決問題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9 05:51:17

⑴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有哪些

《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解決問題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通過經歷觀察、分析、操作等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獲得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怎樣進行解決問題教學呢?下面談幾點自己的想法。
一、創設情境,提供有現實意義的問題
教師開始上課時,可以藉助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來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義上是為學生思維提供線索的。當學生匯報後,教師引導學生將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觀察匯報也能為解決問題提供認知的基礎,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煥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營造氛圍。具體如下:
1、教師先讓學生觀察主題圖。
師問:「圖上畫得是什麼,寫得是什麼,你發現了什麼?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2、讓學生認真獨立地觀看,分組討論和交流,並匯報和交流獲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級下冊第4頁「解決問題」。可將課本上的主題圖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動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發現了什麼。學生有了前面解決一步計算問題的經驗,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們分小組討論和交流,很快會說出自己發現的信息: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又來了13人。學生在看圖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有序的觀察,這樣有利於理清思路,並為將來找中間問題打下基礎。
二、 引導學生挖掘教材,形成解題策略
新課程不斷擴充著傳統數學的學科價值,它通過情景的展開,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形成基本的解題策略,而這一切都必須立足於課堂教學。翻開教科書,「解決問題」教學部分,在情景圖中經常跳出一個可愛的小精靈,它有時會帶來一條信息;有時會提出一個問題;有時會講解解題思路;有時對不同的解題思路進行評價……小精靈所帶來的一切,只是教材呈現形式的變化嗎?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認真研讀教材,從字里行間讀懂教材的編排如何與新課程理念有機地結合起來,更需要讀透教材,真正理解教材隱含的數學思想,展開有效教學,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教師既要主動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實際背景中學習數學,在開放的課堂中經歷合作、探究實踐等,又要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數學教學所應具有的「數學味」,要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讓學生在比較、反思、梳理中學會數學思考,形成解題策略。
三、培養學生合作交流,關注學生評價反思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產生合作交流的意識。教師應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當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很清晰時或者當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題方法,特別是有創新意識的方法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而學生合作交流時,教師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方面鼓勵他們主動與同伴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讓其他學生主動關心他們,為他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幫助。從而加深對問題本身的認識和解題方法的理解,有助於解題策略的形成。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恰當地評價學生的想法,注意激勵學生外,還要組織小組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開展積極有效的評價。讓學生通過評價他人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成自己對問題的明確見解。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自己所經歷的解題活動有正確的分析。在遇到困難時,能正視困難,不輕易放棄;在順利的情況下,能保持謹慎的態度,善於發現被自己忽略的問題。另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結束之後,還應完整地回顧分析和思考問題的過程,反思自己的結果是否合理,還有沒有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不斷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逐漸內化為成熟的解題策略
四、注重聯系生活,培養應用意識
教師除努力為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條件和機會之外,還應積極鼓勵學生投身現實生活,讓學生在與生活親密接觸中,學會閱讀生活,學會數學應用。而投身現實生活,教師可以隨時結合教材進行。
1、抓住生活契機學會數學關注。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應作個生活的有心人。經常藉助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抓住生活契機引導學生學會數學關注。「解決問題」教學不能僅限於教材、限於課堂,應跳出教材、走出課堂,敞開生活空間,引領學生投身現實世界,自覺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去發現、去解決,讓學生對現實世界的關注貫穿整個學習過程。
2、開展實踐活動培養應用意識。
隨著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一下拉近了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學生如魚得水。但活動的開展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依託孩子身邊的生活資源,依託合作的力量(同學、父母)。如結合加減法問題引導學生開展一次(和父母一起的)購物活動。學生經歷了購物、付款、找零等活動,有了一定的活動體驗,再在父母的協助下,整理有關信息,此時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自覺應用求和求差的綜合解題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就水到渠成了。而這種實踐活動應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不斷拓展空間, 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
「解決問題」教學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它不僅僅是科研人員的話題,更需要我們一線教師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讓我們攜起手來,以新的觀念,積極的心態,去繼承傳統應用題教學的寶貴經驗,創造性地開展教學,讓「解決問題」教學成為新課程改革中一個亮點。

⑵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一、注重現實生活情境,提取有效數學信息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發問總是以積極思考為前提的,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所創設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不斷提高獲取數學信息的能力,進而解決數學問題。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讓他們學會觀察情境圖,提取數學信息尤為重要。
一年級多學一些圖畫情境題,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身臨其境地進入角色,進而理解題意,但是我們不能只停留於此,也不能過分留戀,應注意引導學生會讀圖,讀懂圖,然後再去提取有效的數學信息解決問題。
二、合理運用圖表文字,提取有效數學信息
《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的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是新課程的一個特色,新課程對這一領域的安排已經從純文字標准格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呈現方式除了文字的、還有情景性的、拓寬了問題的結構空間。題目不一定是結構良好的,情景可能是復雜的,數據需要取捨,學生對有效數學信息材料的提取顯得尤為重要。以前應用題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圖形法、分析法、綜合法、假設法、推理法等,我覺得仍需繼承,仍有其價值所在,在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各種方法是相互滲透的,相輔相成的。
只要學生學會了從真正意義上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會了如何利用各種手段(圖、表、文字、實物等)收集和處理問題中隱含的信息,學會了如何從問題中發現隱含的數量關系,學會了如何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學會了分析信息與信息之間,信息與問題之間的關系,也就學會了舉一反三,獲得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四則運算意義,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新課程改革將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數與運算學習的自然組成部分,數的認識和運算內容的引入與展開,都力求來源於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接觸數學起就建立起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天然聯系,發展學生根據實際情景和運算意義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一年級教學的「加減混合計算式題」時,通過創設接近學生生活的「公共汽車上的上、下乘客」現象來導入,學生學起來就不覺得計算乏味,由於情景接近學生生活實際,通俗易懂,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運算順序掌握的也較好。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提取有效數學信息,培養解決問題能力是一個長期堅持不懈的過程,通過溝通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不僅有助於體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還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⑶ 小學數學創設問題情境有哪些有效策略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於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那麼,在新課程下,教師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要具有有效性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先想想整個活動是不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還是僅僅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一時熱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體現在明確的目的性,參與的全體性等方面。
二、創設情境要聯系實際生活,要具有真實性聯系實際生活,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例如在《厘米與米》的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並完善知識的建構,我呈現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情境:校園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到了許多方法:與一米相比,看看是幾個一米,與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幾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進行測量……然後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解決了情境所提供的問題。而這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知識建構的經歷。生活到處都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要有利於學生的自主發展,要具有探索性新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所以有效的教學情境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突現學生的個體地位與作用,使得教學更具有效性。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然而,學生畢竟還是孩子,由於受到年齡因素和知識經驗的局限,不可能自發地去探索。如果沒有教師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標,學生的探索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使他們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四、創設情境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具有針對性一是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 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 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 對於高年級學生, 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 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 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二是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 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 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識的結構, 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
五、創設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要具有適度性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越多越好,一節課創設幾個或十幾個情境,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關注的只是活動的本身,不是學習的內容,效果可想而知。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較為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中來,所以,我認為是否要創設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來考慮,來設計教學過程。綜上所述,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富有真實性、有效性、探索性、針對性、適度性的情境,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才能品嘗到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⑷ 如何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的方法。
一,溫故知新的方法。
通過復習上節課的知識,讓學生快速進入上課狀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實際問題導入的方法。
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導入新學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
三,問題探討的方法。
通過設置問題的探討,讓學生感覺到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不能夠解決問題。非常迫切的需要學習新的知識。

⑸ 如何創設探究性問題情境,拓寬探究思路

創新並不神秘,這種求異思維的沖動和能力,可以說是人人都有的,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是人生下來能夠適應環境的天然保障。而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的基礎。早在上世紀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說,創新始於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考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探究。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創設好問題情境,以拓寬學生的探究思路。筆者在生物課外科技活動的輔導中就如何創設問題情境上嘗試著改變一些舊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生物課外活動教學方法與一般的校內課程一樣,也是傳授型的。比如,教師先向學生講解如何製作植物葉脈標本、臘葉標本、透明浸制標本、蝴蝶標本等,然後示範。接下來學生依樣畫葫蘆,做得一絲不差的就是最好,學生不必動腦筋。其效果是學生思維呆板,活動結果都在預定之中,學生自然少有興奮、更無創新。

為改變這一狀況,筆者在「探究植物葉脈標本的製作」是這樣創設問題情境的:河溝里往往有一些爛葉片,撈起來用水一沖,也可得到葉脈標本,這是為什麼?能否考慮用浸泡的方法來腐爛葉肉?浸泡的溶液會有哪些?浸泡的過程須多長時間?哪些植物葉片適合用浸泡的方法來製取葉脈標本?這一下,學生的思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閃現了,他們調動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去探究該情境中的問題,並積極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眾說紛紜,興奮異常!有的說用自來水來浸泡樹葉、有的說用池塘水浸泡、有的說用食醋溶液浸泡、有的說用洗衣粉溶液浸泡、有的說用鹼溶液浸泡等等。這些方案體現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體現了問題情境創設的重要性,教師應及時鼓勵,以拓寬學生的思路。

對於學生提出的各種製作方法,筆者不以好壞來論斷,而是依據基木原理,就其可能的結果與學生一起討論,加以分析、比較、篩選,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實驗結果來得出結論,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去進行製作。其製作結果當然再也不會是千篇一律的了!有的人成功了!也有的人失敗了!通過探究活動,最終得出池塘水和自來水是理想的浸泡溶液(細菌可以大量繁殖,而酸鹼溶液抑制了細菌的繁殖),白玉蘭葉片也是理想的材料。學生對自己設計方法並通過摸索進行製作興趣十足,對做成的標本歡喜有餘。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開發葉脈標本的工藝品。這樣經過多次活動以後,學生體驗到了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和甜頭,對探究性學習產生了興趣,逐步養成了善於提問、勤於思考、樂於動手的良好習慣。葉脈書簽、葉脈畫框、葉脈花、葉脈燈罩、葉脈生肖等多種葉脈標本的工藝品應運而生,《探究用簡便方法製作葉脈標本的實驗》榮獲第21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項目三等獎。

⑹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創新方法有哪些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生通過學習要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在解決問題方面要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有意識的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總結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得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途徑和措施。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下面就結合多年的一線教學談談我的做法:
一、營造民主氣氛,激發創新熱情
融洽的師生關系昀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新意識,學生思維與表達有差異,教師要給予思維慢的學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允許表達不清晰不流暢的學生有重復和改過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允許學生有失誤和糾正失誤的機會。一時語塞或思維相左,立即請他坐下,便是扼殺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生不敢想,不敢說。我們要盡力做到待人至誠,與學生平等相處,師生關系和諧,讓學生和教師交談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即使回答問題有錯誤,也能得到教師的指點和鼓勵。在學生敘述自己發現的問題、思考的過程、得出的結論時,教師決不能插嘴打斷或表示出不耐煩的情緒。教師變「威嚴」為「朋友」,首先應確立教學服務於學生成長的觀念。學生到處可見教師燦爛的笑容,親切的笑臉,到處可聽到教師的肯定與表揚,便能時刻使學生處在平等、民主、寬容的教學環境中,確保他們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主動探究的心態,常常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他們產生創新的慾望,勇於創新,善於創新。創新慾望是學生們天生的,他們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心與幻想,因此應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使他們善於創新。
二、深挖教材中創新元素,豐富想像,培養創新意識
真正的教學就是為了「不教」,通過教學活動我們主要不是把現有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生。為了培養面向新世紀的高素質人才,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還要使這些方法轉化為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就是要讓學生從小學會學習。注重知識傳授,重視綜合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再創造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著重教給學生方法。想像是創新的第一步,任何創造性活動都離不開想像。想像越豐富,創新能力就越強。想像是通過對過去經驗和已有記憶表象的加工改造,構成新意象或觀念的心理過程。想像可以幫助學生沖破現有知識的局限,引導往廣處想、往新處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概念教學,學生除提出為什麼這樣表述外,想像增加或刪改一些字詞,將會產生什麼樣的情形。這樣學生就可能利用一種發散思維產生合理的想像。
教材中的很多例題和故事本身就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好素材,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學會正確思維,敢於大膽創新。例如:應用題:在花園里,要把
10棵月季平均種成 9行,每行有 3棵,該怎麼種?學生知道,每行 3棵, 9行就是需要 27棵,可現在只有 10棵花,缺
16棵,怎麼種?這個超乎常規的問題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這時老師要把握機會,因勢利導,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創造欲。老師可出示以下問題:①5棵花種成
2行,每行有 3棵,怎麼種? ②7棵花種成 3行,每行 3棵,怎麼種?③ 6棵花種成 3行,每行
3棵,怎麼種?讓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操作,引導他們發現「公共花」的作用,掌握一棵花有時可作為二棵花甚至三棵花的不同排法,使上述思考題昀終得以解決,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就等到了培養。
三、手腦並用,增強創新體驗
手腦並用是提高創新意識的有效方法。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重要指標,是從小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實際操作這項活動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具有創造性、開拓性。符合國家關於活動課開設的目的和意義。有利於數學教學的輔助過程,有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活動,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掌握方法,促進思維的發展。教學中,經常設置一些懸念性的問題,鼓勵學生探索,喚起學生創新意識,改變教師的主體。學生的創新潛能得到挖掘,逐步形成創新能力。
四、優化教學模式,深化創新意識培養
傳統意義上教學的幾個重要的環節一般是:導入新課—新授—鞏固練習—布置作業。經過多年的改進,形式雖然有變化,但實質卻沒有什麼改動。其實,課堂不必套用這個模式,對小學來說,一本正經的像對成人那樣傳授知識,未免太呆板了些。活動教學、游戲教學、發現教學、探究教學、數學建模教學、競賽教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都是可以採取的。比如:導入這一環節,完全可以用昀新的教學詞彙—創設情境來表示和演繹,情境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面對的,它必然會起到導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面對著一個問題,藉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尋求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的意識。再比如:新授這一環節,完全可以改成探索與討論,而鞏固環節可以換成實踐與反思等等,這些改變並不是換換詞語那樣簡單,更重要的是教學觀念的改變與教學方式的更新,通過這些改變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從而更好的提高學生創新意識。
總之,激發小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這需要我們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認真研究和探索,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注意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與創新能力的發展,整體構建有利於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過程,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

⑺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五個策略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 小學數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依照什麼樣的理念、模式和方法來組織教學過程,這是許多教研人員和教師所潛心研究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教師過於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習慣於用理性代替遐想、用共性淹沒個性、用標准取代多元、用呵斥扼殺童心。這樣使原本抽象性強有著嚴密的邏輯性的數學學科變得更為枯燥,造成了學生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感受不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而新課程標准中指出:「人人學必須的數學、人人學實用的數學」,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新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解決問題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自己面臨的各種形式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要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的結合,最終養成良好的聯系實際思考的習慣,並且變被動解題為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這就需要教師對問題的引導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和策略性。
一、「解決問題」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 在數學解決問題中,首先應當讓其明確問題目標的指向性,即明確應該達到什麼終結狀態,然後使學生明確:為了達到問題目標,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如果做不到,那麼就會失敗。在一節數學課中,並不是是問題越多越好,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有探索價值的「數學問題」才是本節課成功的起點,然而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並不是輕易就能產生的,它常常受其課堂教學環境、學習材料及教師的有效引導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所以筆者認為教師在設計問題目標時應遵循以下三個方面:
(一)問題目標要具有針對性。新課程背景下,數學課堂追求開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要求學生積極探索、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問題,這同時也暗示教師在設計問題目標時,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一定要有針對性,要給學生明確解決問題方向。如果問題目標沒有針對性,就容易造成課堂教學偏離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使教學內容的重點出現偏差,影響預定的教學任務。例如,一教師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課前引入,教師讓學生「模一模」書本、作業本封面和課桌面,意在讓學生比較說出哪個面積大。而教師設計的問題為:大家動手模一模書本、作業本封面和課桌面看看有什麼新發現?這樣同學們的發現就多了:有書面光滑的;有桌面粗糙的;有作業本封面沒有書面封面光滑的等等。這樣的問題設計雖有開放性但沒有針對性,從而誤導了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導入時間過長,沒有達到教師的問題目標,相反學生提出的看法也沒有解決,教師只得草草收尾,把學生拉回起始狀態,引導學生思考:「哪個面積大」,其實這個問題一開始就可直截了當的提出:「大家模一模,看看它們的面哪個面比較大,好嗎」。不就很快的使問題得到了解決。
(二)問題目標要具有漸進性。數學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積極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而使學生從心理產生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有一種自豪、滿足、成就的感受。這樣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中體驗學習數學帶來的快樂。例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一課時,要使學生能夠掌握比例的意義,就必須先讓學生明白什麼是比?如何求一個比的比值?學生搞清了比和比值後,再進一步引導兩個比值相等的比就可以組成比例,這樣自然而然學生就能很快掌握其意義:兩個相等的比就叫做比例。明白這兒的相等就是比值相等。有的同學還會想到兩個商相等的除法算式如何組成比例……。這就說明,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應考慮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深入,使學生從心理感覺到「解決問題」原來並不可怕,而有一種體驗成功的快感。
(三)問題目標要具有開放性。課堂上,有時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提出來的,它需要學生的自我反思與評價或者師生的共同反思與評價,才能更好的使問題得到解決。如:我在教學《分數除法》一課時,當小結了分數除法的計演算法則:甲數除以乙數,等於甲數乘以乙數的倒數後,向學生出示: 要求學生組分組討論,判斷對錯,並說明理由。當分組匯報時,有大多數組認為不可行,理由:1、這種解法只能代表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是倍數關系的分數除法。2、這種解法違背了分數的計演算法則。3、如果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不能整除怎麼辦?當學生提出這些看法後,其中一小組的一名學生就舉手回答不同意這此觀點,特別是理由3,他說他們組在討論時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如果不是倍數關系時,也可以除。那就是先找出除數分子和分母的最小公倍數,然後把被除數的分子、分母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同時擴大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就可以整除了。如 可先找2和5的最小公倍數為10,然後被除數 、分子、分母同時擴大10倍,不就能用分子除以分子做分子、分母除以分母做分母了嗎?這樣就得到 的結果一樣。照這樣的方法要求同學們又做了幾道題,還真行。這樣通過提出開放性的的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問題得到解決,進而獲得創新。
二、「解決問題」具有明顯的策略性。
(一)注重小組合作。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形式相比,在教學步驟上有很多共同性,但同時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師在要求學生小組合作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合作學習的任務,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什麼?怎樣完成任務?評價的標準是什麼(小組的任務完成得怎麼樣,個人的學習成果怎麼樣等)。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創設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善於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促進學習的遷移。等學生明白其學習任務後,就進入了小組探索階段,這期間教師要通過巡視,積極指導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並發現新問題,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 。當每個小組得到解決問題方案時,下來需要的就是小組匯報交流了,師生結合各組的匯報進行小結。最後歸納出問題解決的辦法。培養學生這種合作意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解決問題是好辦法之一。它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合作意識和語言表述能力。
(二)注重啟發深入。常常在數學教學課堂中,為了能使提出的問題得到解決,就需要教師善於結合生活實際,用簡單的生活實例逐步啟發深入,使學生得到問題解決。如在教學《乘法分配率》一課時, ,我們可發把它看著簡單的生活實例,來組織教學。a相當於蘋果,b和c相當於兩兄妹,把蘋果單獨分給哥或妹吃行不行,學生肯定是不會贊同的,大家的要求是,哥分了蘋果,妹也應該分。教師進一步深入,這不就對了嗎?乘法分配率就是這樣,把a分配給b,還要把a分配給c,只不過是乘積的和或差的形式。這樣學生就能很快的掌握乘法分配率的關鍵所在。
(三)注重歸類整理。數學問題常常不會是單一不變的,相同的條件,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特別是應用題,不斷的變換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但善於注重歸納和整理,就會從中發現其普遍特徵:1、分數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不就是標准量 對應分率=對應數量;2、路程問題不就是速度 時間=路程;3、工程問題不就是工效×工時=工總,以及價錢、產量等等問題都有其固定的數量關系式,這些量中要求其中一種量,要麼以數量關系式為等式,用方程解;要麼按數量關系式推導,用算術方法解。當然這並不指,只要我們教師看起來明白就行,最重要是要學生學會歸納整理,做到心中明白,自然而然當他們遇到此類問題時,就會迎刃而解。
(四)注重資源的整合與共享。當前遠程教育資源內容豐富多彩,裡面有很多老師的優秀課堂實錄、優秀課學課件、優秀教學案例。這些都能很好的幫助我們解決課堂問題。但再好的東西,也一定要結合地方的實際,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善於整合,最終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為我所用。如:教師在教學《園柱表面積的認識》時,利用課件結合實物來上課,效果自然就大不一樣了,當屏幕上出現上底面的圓慢慢向下底面圓滑攏,最終重合時,學生就會很快明白上下兩個面的圓一樣大。當看到側面慢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時,學生自然明白了圓柱的側面是一個什麼形狀。這樣學生在結合實物觀察、感受會很快解決本節課的問題,那就是圓柱的表面是由上下兩個大小相等的圓和側面(長方形或正方形)組成。
三、「解決問題」重在評價。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更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體現以學生為本,構建和諧課堂。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做到:「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多一個角度,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更加豐富多彩,學生的求異思維才能更好的體現 。課堂上題出問題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解決,怎麼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解決問題中來呢?當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感興趣。當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了,就會主動的去解決問題,這時學生能主動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就顯得優為重要了。一但這時,學生答得文不對題,教師又一棍子打死,或冷眼相看。這就是對學生感情的扼殺。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在問題中又生存了新問題。那就是下來的課,學生沒有學到什麼……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問題評價尤為重要,要講就方法和藝術。

⑻ 如何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來實施創新教學的功能主要表現為:通過情境,提出問題。使教學信息具有新奇性,從而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動機和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所需要的思維素質和探究能力,在探索創新過程中滲透和運用一些創造性的方法提出假設,建立新理論、給出新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方法和科學探究的能力。1、利用舊知識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學生的現有水平,哪些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一定聯系,學生了解一些,但僅憑已有知識又不能完全解決,在這個結合點上產生問題,它最能激發學生的認識沖突,最能有效地驅使有目的去探究。2、通過分析相關數據變化規律創設問題情境 根據需要查找數據,有目的鍛煉學生查找資料,搜索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數據發現問題,總結規律,增強概念原理的說服力,使學生更容易掌握。3、利用熱點新聞創設問題情境。 利用熱點新聞設計教學情境,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建立起知識學習與應用之間的橋梁。4、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真實情境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新版歷史教材增加的精美的圖片、形象的地圖、精當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導入等,而筆者認為最有效的情境創設是將這些形象的資料結合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的方式展現出來。多媒體教學以其鮮明逼真的動態畫面,情感豐富的音響效果刺激學生的視聽,使學生眼見其形耳聞其聲,從而更易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 5、挖掘熱點創設實用情境 距現實太遠往往被認為是歷史學科的劣勢,然而歷史學本身就具有鑒古知今的本質功能,歷史和人類生活古今相連的客觀規律,賦予了歷史學科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挖掘出這些「熱點」,創設實用的歷史情境無疑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歷史學習的價值,同時也會激發學生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如課例《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導入本課時引入資料:當前在美國次貸危機拖累全球經濟減緩背景下,實力較弱的小國家受到較多的負面影響,這好比是當經濟衰退時首先倒閉的就是小型企業一樣,越南金融危機其實就是美國次貸危機的「餘震」。看後,學生興致勃勃,即刻要弄清楚事情發生的原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可以幫助理解當今世界發生的某些重大問題,以增強學生對歷史學科價值感的認同。

⑼ 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意義如何激發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這是進行探究實驗教學的第一步。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不但是實驗探究學習的開端,也是實驗教學的主線,問題不僅是激發學生求知和創造沖動的前提,而且是學生吸收知識、鍛煉思維能力的前提。問題存在於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問題更是實驗教學的歸宿,是在初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引發新的問題。
什麼樣的生物學問題具有探究價值。我認為對於中學生來說具有探究價值的生物學問題有這樣幾個特徵:(1)靠簡單的邏輯推理或計算無法解決的問題。人的思維活動一般習慣於從簡單、直接的方法入手,僅靠簡單的邏輯推理或計算就能解決的問題,沒有什麼探究的價值。(2)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學生是否樂於某個問題的探究,將直接影響探究活動的開展。一般來說,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學習中有疑問的問題容易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3)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開放性問題可以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增強學生的探究信心,確保探究活動深入而持久地開展。2.
具體做法首先,創設問題情景,培養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個人自己覺察到的一種「有目的但不知如何達到」的心理困境。問題情境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當學生接觸到的學習內容與原有認知水平不和諧、不平衡時,學生對疑難問題急需通過解決的心理狀態。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根據教材目標和教學內容,從學生認知水平和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將要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精心設計可以進行創造活動的生物學問題。問題不能過於簡單,也不能過於復雜,應「難易適度」,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那些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密切聯系,具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和思維強度,需要經過努力思考才能解決的問題,最容易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對於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要盡可能設計一組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處理好問題的銜接和過渡,用組合、鋪墊或設台階等方法來提高問題的整體效益。在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和思維潛能。
其次,給學生提供提出問題的機會。教學過程中要創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要讓學生有發問的時間和機會,盡可能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相互討論。教學實踐表明,生生互動要比師生互動容易使學生產生疑問。這是因為:(1)學生對教師的崇拜、信任造成了對教師的過分依賴和盲目順從,學生的求異思維嚴重受阻;(2)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畢竟沒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來得輕松。因此,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多地進行小組討論、小組合作等學生間互動的學習方式,以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提出問題的機會。
第三,創設問題情境的主要方法:①利用生產生活中的生物事實,如,農民剛收割完糧食後為什麼要曬干後才入庫儲藏?不法商販把黃瓜泡水後為何能增加黃瓜的重量?腐肉為何會生蛆?為什麼炎熱的夏天躲到樹陰下會感覺涼爽?②生物實驗中的現象,例如:蒸騰作用的實驗,塑料袋中的水來自哪裡?在學生捕捉鼠婦後,問:在什麼環境中才能找到鼠婦?它們為什麼喜歡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是什麼因素影響它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③利用多媒體技術,導入教學情境。網路上有大量的生物方面的素材,可以使許多微觀的或不易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真實的再現,引發學生質疑。例如:根尖在土壤中的生長過程;螞蟻在洞穴中的生活情況。④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通過親身感受、實地觀察而發現問題等。甚至一些生物故事,都能促使學生產生疑點,提出問題。
第四,對提出的總是要進行梳理,使問題具有指向性。其程序是:提出問題——梳理問題——確定問題。3.
實例觀察植物葉片的結構
情境引入:把學生帶到樹下,觀看樹葉,教師問:「樹葉是什麼顏色?」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回答:「綠色的。」學生臉上表現不以為然的表情,這個問題太簡單了。老師接著問:「同一片葉子的顏色沒有什麼差別嗎?」學生表現出一絲的疑惑,因為大多數同學平時沒有注意觀察,於是學生紛紛摘下葉片仔細觀看,發現正面的顏色比較深,背面的顏色比較淺。有的學生就提出問題:「為什麼這么薄的葉片,正面和背面的顏色還不一樣呢?」老師不急於回答。再問「從樹上落下的葉子是正面朝上的多還是背面朝上的多?」學生更加茫然。這時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劃范圍進行統計,最後把各小組的統計結果總合起來,結果是背面朝上的比較多。有的學生就問「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老師回答:「只有了解了葉片的結構,我們才能找到答案。」這時學生探究的慾望已經被調動起來,這就為下一步解剖葉片的實驗做好了鋪墊。

閱讀全文

與創設解決問題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360禁止網路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0
茶斑去除最簡單方法 瀏覽:164
如何理解體育教學方法的含義 瀏覽:904
治療大腳骨方法 瀏覽:986
停車場正確鍛煉方法 瀏覽:303
衛生間包自來水管的最佳方法 瀏覽:571
戒奶貼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136
洗牙口鏡的使用方法 瀏覽:750
治療焦慮症新方法 瀏覽:650
美的燃氣熱水器使用方法和步驟 瀏覽:223
汽車內後視鏡安裝方法 瀏覽:733
寇賽水光使用方法 瀏覽:675
寓教於樂屬於教學方法嗎 瀏覽:40
家用地暖管子連接方法 瀏覽:595
郵票如何製作方法 瀏覽:185
日本足貼使用方法圖解 瀏覽:601
狗產後的表現和解決方法 瀏覽:835
廁所臭怎麼辦最有效方法 瀏覽:421
檢測m1和m3基因簇的檢測方法 瀏覽:601
720除45的簡便運算方法 瀏覽: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