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文如何劃分節奏
一、根據句子的結構成分按照「主/謂/賓」的原則進行劃分
第一步,我們必須先分析這個句子各成分間的關系,理出這個句子的主幹,明白主語、謂語、賓語各是什麼。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語與謂語之間停頓,謂語與賓語之間停頓的原則進行劃分,這樣一個句子最明顯的朗讀節奏就劃分出來了。
例: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句意:我確實知道沒有徐公俊美。)
分析:句子的主語就是「臣」,謂語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內容,作「知」的賓語,按照主謂賓各成分間停頓的原則,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二、按照「動賓/動賓」的形式劃分
有些句子有主語、謂語、賓語,組成了主謂結構,但有些句子沒有主謂結構怎麼辦?不急,那就再分析,採用第二種「動賓/動賓」的方法進行劃分。
例: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句意: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0
分析:「率」是「率領」的意思,是動詞,「妻子邑人」是「率領」的內容,作「率領」的賓語,「率妻子邑人」就是動賓結構。「來」是動詞,「此絕境」是來的地方,是「來」的賓語,這也是動賓結構。
綜合全句來看,這個句子由兩個動賓結構組成,所以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三、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劃分
除了主謂結構的句子,動賓結構的句子外,還有一些表示意思轉折的句子,就可以採用第三種劃分朗讀節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進行劃分。
例: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魚我所欲也》(句意:憑借這種方法可以躲避禍患,但是有的人就不用。)
分析:「由是」領起下文「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則」領起「可以辟患」,「而」領起「有不為也」,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四、憑借語感,根據句意進行劃分
還有些句子,以上三種方法都不可劃分,那就只好採用憑借語感、根據句意的方法進行劃分了。
例:人恆過然後能改。——《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句意:人常常犯錯,但在這之後能夠改正)
分析: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錯,但在這之後能夠改正」,中間出現了語氣的停頓,有了在說話時的歇氣、換氣,所以停頓也就自然明了,「人恆過/然後能改」。
(1)文言斷句方法技巧主謂賓擴展閱讀:
斷句就是在閱讀時將句子分隔開使之便於理解的過程。
古書一般沒有句讀,所以古人很重視句讀的訓練。《禮記·學記》有「一年視離經辨志」的說法。鄭玄註:「離經,斷句絕也。」也就是給古書斷句。可見斷句是古代啟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讀書人的一項基本功。
⑵ 文言文斷句有哪些技巧
文言文斷句技巧. 有以下六個大方面:
1、根據註解標點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
2、掌握文言文的詞語特點(例如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是兩個單音節詞,需要分開讀),讀對單詞;
3、藉助語法知識,分析句子結構,以讀對停頓,
a、主謂間需稍停頓,
b、動賓短語中,動賓間應稍停頓,
c、介賓後置時,其前應稍停頓,
d、賓語前置時,其後於主語間應稍停頓,
e、轉折連詞前稍停頓,
f、承接指示代詞後要停頓,
g、根據語氣助詞確定停頓節奏;
4、一些表示議論、推斷、反問語氣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蓋」、「其」等詞時,這些詞後應稍加停頓;
5、偏正短語和介賓短語一般不停頓,否則會影響文章大意;
6、特殊說明,
a、了解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頓錯誤,
b、停頓應體現出省略部分,
c、表示時間和方位的詞之後也應該稍作停頓。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體劃分節奏停頓時,不要太瑣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結合語境,反復研讀,在充分正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才能找到正確的停頓位置。
⑶ 文言文斷句技巧有哪些
一、通文意,分層次。
通讀全文,搞清屬於什麼文體,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佔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根據文章的內容或層次,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此時注意句首、句末虛詞,這樣憑借段落、層次或句首、句末虛詞,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對每一段落或層次按照前後順序,從頭到尾地進行解剖,分出若干個句子,加上恰當的標點。
二、標名(代)詞,定主賓。
在閱讀中,隨時標出篇段中的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然後再考慮什麼人,為什麼,採用什麼方式,取得什麼效果。以此為突破口,斷句就比較容易了。常見代詞有:吾、余(表示「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提示: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
斷句: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
三、看虛詞,找位置。(因為文言文中的虛詞往往有它們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語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於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2、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3、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於陳述句末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於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於感嘆句末尾。它們的後面一般要斷開。
4、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5、對話標志的詞語:曰、雲、言,在它們的後面一般都要斷開;
6、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例:俄而庫吏以嚙鞍聞太祖笑曰兒衣在側/尚嚙況鞍縣柱乎
斷句:俄而/庫吏以嚙鞍聞/太祖笑曰/兒衣在側/尚嚙/況鞍縣柱乎
7、其它的如:以、於、為、則、而,往往用於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後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四、用語法,辯句式。
1、如倒裝句、賓語前置、判斷句等。
2、……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或表示判斷關系的詞,如為、乃、即、則等。
3、不亦……乎、何……為、安……哉(也)、孰與……乎、豈……哉等,是典型的反問句式。4、為……所……、受……於……等,是典型的被動句式。
5、固定結構:如……何,奈……何,若……何,得無……乎,無乃……乎,況……乎,何以……為,與其……孰若……。
例:李迪賢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
斷句:李迪賢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
五、明修辭,巧判斷。
對偶、排比、頂真、反復是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短句時可以利用。
如對偶: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斷句: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如頂真句: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孫」。
如對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
⑷ 古文中劃分句子結構的技巧
文言文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技巧與方法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讀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有以下六種情況注意停頓。
1、主謂之間要停頓。
2、謂賓之間要停頓。
3、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4、「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
5、關聯詞後面要停頓。
6、總領性詞語後面要停頓。
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發語詞和關聯詞主要有以下這些:
句首發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然」、「則」 「然則」、「豈」、「豈若」、「宜」、「誠宜」、 何嘗、其等。
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淫雨霏霏 然則北通巫峽 誠宜開張聖廷
關聯詞:且、雖、因、「惟」、 「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雖我之死 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誦讀時,這些詞語後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如:
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 ②可/以一戰。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例①中的「於是」,「於」是介詞,「給」的意思「是」是代詞,「這」的意思,它們都應分開來讀。例②中「可以」是兩個單音詞,「可」是能願動詞,「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詞,「用來」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間」,「中」是「中間」,「間」是「夾雜」。
3、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謂短語作賓語,不能讀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陰。 ③問/今是何世 ④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動作的發出者,陳述的對象,它與後面謂語部分之間應作停頓。例③④中的動詞「問」、「刻」與其支配的對象之間也要作停頓。
4、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一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隻狼,作全句的主語,「犬」在句中作狀語,修飾詞「坐」,譯為「像狗一樣」;例②中的「山」修飾中心語「行」,「山行」譯為「在山上走」,它們都應連讀。
5、「而」字後應該停頓。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麼就不能停頓,也就是說,「而」字不能和後面的詞語分開讀,應該連讀。
①「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即「形容詞(副詞)+而+動詞」,這時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後面的動詞的作用,不能分開讀。
②「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兩個動詞,即「動詞+而+動詞」,那麼爾表示順接,也就是說,前面一個動作發生了,後面的動作緊接著就發生了,這時「而」後面就不能停頓,應和後面的動詞連讀。
③「而」連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這時「而」後不應該停頓。
例如: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④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聞而愈悲。
6、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如:
① 瞻余馬首/可也。如果讀成「瞻余馬首可/也」,那麼就歪解了原意。因為原句是主謂結構,在「可」後停頓,就改變了原意。
② 「問/今是何世」,原句是動賓結構,賓語是一個主謂短語,如讀成「問今/是何世」,讀成了主謂句,就讀破了。
③「兩三點雨/山前」,若讀成「兩三點/雨山前」就讀破了,原句是倒裝句。
7、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後省略動詞謂語「鼓」,應略停,以體現謂語的省略,不能讀成「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8、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作亭者誰,盧陵/歐陽修也。盧陵是地名,後面應該停頓。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
如: 余聞之也/久。 「也」不是謂語前的副詞狀語,不能讀成「余聞之/也久」。
10、利用對文意的理解來確定停頓。在朗讀文言文時,要根據語境理解文意,只有確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確地停頓。
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例①意思是 「處在朝庭的高位上,就為它的人民擔憂」這樣,句中的停頓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11、詩句節拍間要停頓。古詩的朗讀有其規律性,一般說來是兩字一停頓,即按音節停頓。
如:①幾處/早鶯/爭/暖樹 ②天門/中斷/楚江/開
也可以按意義單位停頓,如上面的兩句可讀為「幾處早鶯/爭暖樹」、「天門中斷/楚江開」。
文言文的朗讀停頓,涉及到文字、詞義、語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只要我們掌握一些古詩文的朗讀停頓知識,並誦讀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養提高自己的語感,熟練地處理文言文的朗讀停頓。
—來自於網路
⑸ 文言文一段話中,如何區分 主謂賓
方法與現代漢語相同。略有區別之處,在於有「後置」的特殊情況,但這不是普遍的。
如: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主語是「魏王」,後面都是謂語。謂語的中心動詞是「怒」,怒什麼?「公子之盜其兵符」(公子偷了他的兵符)這件事,這件事就是賓語。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經常省略主語。如:「至鄴」,是一個動賓短語,沒有交待主語是誰,需要通過閱讀自己辨別。
如果你對現代漢語語法知識掌握較好,分析文言文毫無難處。
⑹ 斷句文言文方法
斷句是古代啟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讀書人的一項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傳統方式。在一句話的末了用「。」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給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
斷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斷句。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通讀全文,搞清屬於什麼文體,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佔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對話標志斷句。常以「曰」、「雲」、「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3.藉助文言虛詞斷句。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
【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於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於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於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於感嘆句尾。其後面一般要斷開。
【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其它的詞】以、於、為、則、而,往往用於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後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
4.找出動詞 ,明確句意。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題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分出兩個句子。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句中動詞有「將」「歸」「賀」,可區分出兩個句子。
5.藉助名詞(代詞)斷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常見代詞有:吾、余(表示「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藉助語法結構斷句。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為……所……」、「受……於……」等,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
7.利用總分關系斷句。文言文中常用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個寫法對斷句很有幫助。如《謀攻》的最後一段:「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顯然是總說分承的寫法了。再如「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顯然是分說總承的寫法了。
8.藉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
9.利用對稱句式。解題時,注意古文講究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和相同的結構的特點。如「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句式工整,都為四字一句,據此可正確斷句。
當然,斷句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根據押韻規律斷句、根據間隔反復斷句、特殊句式等斷句,綜合運用這些方法,效果會更好。
⑺ 文言斷句有哪些技巧
斷句是古代啟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讀書人的一項基本功,也是考查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傳統方式。近兩年課標全國卷對這一考點比較看重,一般列為文言文閱讀的第一個題目,分值與理解詞語含義、識記文化常識、分析綜合等同。從考查形式看,課標全國卷採用客觀選擇題的形式。
突破點一:熟知斷句六標志
標志1:憑借名(代)詞斷句
在文言文中,可以藉助某一類詞性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來給文言文斷句。名詞常作主語、賓語等,斷句時可先找出名詞,如人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如果作主語,那麼其前面就可以斷句;如果作 賓語,那麼其後面就可以斷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常見代詞有:吾、余、予,表示「我」;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標志2:憑借對話(引文)斷句
在文言文中,可藉助「曰」「雲」「言」「謂」「道」等動詞來判斷人物的對話,進行斷句。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 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標志3:憑借虛詞斷句
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為此我們藉助虛詞斷句時,要注意以下幾類虛詞:
(1)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於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2)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於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於疑問句尾,哉、夫等經常用於感嘆句尾,其後面一般要斷開。
(3)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4)復音虛詞(包括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標志4:憑借特殊句式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反問句、被動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為斷句的切入點。判斷句,如「……者,……也」等;反問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等;被動句,如「為……所……」「受……於……」等;固定句式,如「如……何」「況……乎」「何……為」等。但是,文言文中還常常會遇到省略的情況,斷句時必須根據語境補出省略部分,方能正確斷句。
標志5:憑借對稱結構斷句
古人寫文章講究句子的整齊對稱,或者兩句之間講究意思的正反對比,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點斷句。
標志6:憑借修辭斷句
文言文中經常運用對偶、排比、頂真、反復等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手法在運用過程中具有各自的特點。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點進行斷句。
⑻ 文言文斷句技巧法則(初中)
文言文斷句技巧.
有以下六個大方面:
1、根據註解標點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
2、掌握文言文的詞語特點(例如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是兩個單音節詞,需要分開讀),讀對單詞;
3、藉助語法知識,分析句子結構,以讀對停頓,
a、主謂間需稍停頓,
b、動賓短語中,動賓間應稍停頓,
c、介賓後置時,其前應稍停頓,
d、賓語前置時,其後於主語間應稍停頓,
e、轉折連詞前稍停頓,
f、承接指示代詞後要停頓,
g、根據語氣助詞確定停頓節奏;
4、一些表示議論、推斷、反問語氣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蓋」、「其」等詞時,這些詞後應稍加停頓;
5、偏正短語和介賓短語一般不停頓,否則會影響文章大意;
6、特殊說明,
a、了解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頓錯誤,
b、停頓應體現出省略部分,
c、表示時間和方位的詞之後也應該稍作停頓。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體劃分節奏停頓時,不要太瑣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結合語境,反復研讀,在充分正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才能找到正確的停頓位置。
⑼ 如何給文言文斷句
斷句是古代啟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讀書人的一項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傳統方式。在一句話的末了用「。」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給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
斷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斷句。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通讀全文,搞清屬於什麼文體,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佔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對話標志斷句。常以「曰」、「雲」、「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3.藉助文言虛詞斷句。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
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於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於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於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於感嘆句尾。其後面一般要斷開。
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其它的如:以、於、為、則、而,往往用於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後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
4.找出動詞 ,明確句意。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題①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分出兩個句子。②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句中動詞有「將」「歸」「賀」,可區分出兩個句子。
5.藉助名詞(代詞)斷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常見代詞有:吾、余(表示「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藉助語法結構斷句。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為……所……」、「受……於……」等,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
7.利用總分關系斷句。文言文中常用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個寫法對斷句很有幫助。如《謀攻》的最後一段:「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顯然是總說分承的寫法了。再如「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顯然是分說總承的寫法了。
8.藉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
例: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這一段文字之中,「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是對偶;「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並吞八荒」是排比;「內」「外」是對照。根據這樣的語言特點,斷句也就容易多了。
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後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後一句又作了主語。例如:「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覷。」(王充《訂鬼》)根據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9.利用對稱句式。解題時,注意古文講究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和相同的結構的特點。如「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句式工整,都為四字一句,據此可正確斷句。
⑽ 文言文斷句方法
一般一句完整的話有主謂賓,古文往往第一句出現一個主語,後面便把主語省略,所以有兩個謂語一般就要過句了。
還有就是一些固定搭配,比如」.......者,........也「,」.......乎「,
這算是第一點的補充,就是有主語出現一般主語前面就要斷句了。
前面說的是斷句子,後面說一下斷並列句,古文經常有對偶句,看到兩句形式差不多的那些中間就要劃條線啦。
一些就是並列的,這個應該很容易看。
還有就是「誰誰曰」」誰誰道「後面一般要斷,這是別人說話的開始。在一些語氣詞如焉,耶,乎斷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