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快速超越八地菩薩的方法

如何快速超越八地菩薩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5 21:49:29

什麼是 八地菩薩

八地菩薩就是修行到八地的菩薩果位。

十地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即指十種地位,十個菩薩行的重要階位。又作十住。地,梵語 bhu^mi,乃住處、住持、生成之意。即住其位為家,並於其位持法、育法、生果之意。
在佛典中,不同的經論,往往對十地的內容有不同的描述。法相宗教義試釋華嚴十地如次︰
(1)歡喜地︰菩薩至此位舍離無始以來的異生性,初得聖性,具證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

(2)離垢地︰菩薩至此位圓具凈戒,遠離煩惱垢,故名。

(3)發光地︰菩薩至此位成就勝定、大法、總持,發無邊妙慧光,故名。

(4)焰慧地︰菩薩至此位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增智慧焰,故名。

(5)難勝地︰菩薩至此位,能令行相互違之真俗二智互合相應,故名。

(6)現前地︰菩薩至此位,住緣起智,進而引發染凈無分別的最勝智現前,故名。

(7)遠行地︰菩薩至此位,修行進入無相行,遠離世間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

(8)不動地︰菩薩至此位,無分別智相續任運,不被相、用、煩惱等所動,故名。

(9)善慧地︰菩薩至此位,成就微妙四無礙辯,普遍十方,善說法門,故名。

(10)法雲地︰菩薩至此位,大法智雲含眾德水,如虛空覆隱無邊二障,使無量功德充滿法身,故名。
八地菩薩已滅盡了煩惱障的細微種子以及所知障的二取分別,不共增上了勝前之功德,速疾獲得不退轉之大菩提道。《金光明經》雲:「無相正思維修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令動,故名不動。」
八地的聖者菩薩滅盡了一切煩惱過患及其種子,故彼智慧最極清凈。如果僅僅安住八地境界,於無學道佛果無有進取之心,則不能獲得究竟圓滿之功德,因此尚需出定為進取佛果而勤加精進修積應該圓滿的資糧。

怎麼才能修成十地菩薩

成為比丘之後,修《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的自心印陀羅尼法
《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世尊。此陀羅尼是九十九億諸佛所說。若有至心暫念誦者。一切罪業悉皆消滅。若有依法書寫此咒。滿九十九本。置於塔中或塔四周。有人禮拜及以贊嘆。或以香花、塗香、燈燭供養此塔。彼善男女於現生中。滅一切罪。除一切障。滿一切願。則為供養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恆河沙等諸如來已。亦為供養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恆河沙等舍利塔已。是則成就廣大善根福德之聚。若有比丘於月八日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洗浴護凈著鮮潔衣。於一日一夜而不飲食。或時唯食三種白食。右繞佛塔誦此陀羅尼滿一百八遍。百千劫罪及五無間皆得除滅。我除蓋障即為現身。令其所願皆悉滿足。得見一切諸佛如來。若有誦滿二百八遍得諸禪定。若有誦滿三百八遍。得凈一切障三昧。若有誦滿四百八遍。得四大天王常來親近現身衛護。加其身心增大威德。若有誦滿五百八遍。攝得無量阿僧祇不可量諸大善根。若有誦滿六百八遍。便得此咒根本法成就。為持咒天仙。若有誦滿七百八遍。得大威德具足光明。若有誦滿八百八遍得心清凈。若有誦滿九百八遍得五根清凈。若有誦滿一千八遍。當得須陀洹果。若誦滿二千遍當得斯陀含果。若誦滿三千遍當得阿那含果。若誦滿四千遍當得阿羅漢果。若誦滿五千遍當得辟支佛果。若誦滿六千遍當得普賢地。若誦滿七千遍當得初地。若滿八千遍當得第五地。若滿九千遍當得普門陀羅尼。若滿十千遍當得不動地。若復滿十一千遍當得如來地。成大人相大師子吼。
大藏經 第1051部 佛說一切佛攝相應大教王經聖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
觀自在菩薩根本真言曰。

唵(引)紇陵(二合引)缽訥摩(二合)那哩帝(二合)濕嚩(二合)啰吽(引一)
X
(梵音自一佛乘居士)

梵音參考: 嗡 赫利 巴德嘛 那哩得(dei)斯瓦啦 吽

復次若持誦人。常念此觀自在菩薩根本真言。

日誦一百八遍。是人晝夜所作之罪悉皆銷滅。

若日誦五百遍。能除一切病。

若日誦一千遍得壽命增長。

若誦二千遍得眾人恭敬。

若持誦三千遍眾人愛敬增長富貴。

若持誦四千遍遠離貧苦。

若持誦五千遍能令一切冤家身心慌亂。

若持誦六千遍能降諸冤家。

若持誦七千遍能降四魔。

若持誦八千遍能降諸天及天女。

若持誦九千遍能降夜叉及夜叉女。

若持誦一萬遍能降天龍及人。

若持誦二萬遍諸隱身賢聖而作成就。

若持誦三萬遍能滿一切願。

若持誦四萬遍當得騰空自在。

若持誦五萬遍當得聖劍成就。

若持誦六萬遍當得持明天。

若持誦七萬遍得為世間主。

若持誦八萬遍當得鐵輪王位。

若持誦九萬遍當得金輪王位。

若持誦一洛叉數當得菩薩位。

若持誦十洛叉數當得自在滿十地位。

若持誦五十洛叉數當證佛位。

若持誦一俱胝數。
當得具足極樂世界無量壽佛身口意等。利樂眾生。

㈢ 西方凈土離我們那麼遠,怎能快速到達

摘自凈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要解【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這是懷疑西方凈土距離我們這邊很遙遠,怎麼可能快速的到達?『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這是從理上說。這個法界,大乘經上常講,十法界都是心性變現之物。心性是能變,十方諸佛剎土是所變。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能變的心性無量,所變的剎土也是無量無邊。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佛說是十萬億佛國土。十萬億要比起無量的心性,說實在話,這是個很短的距離,不是很長的距離。因為是一念心變現的,哪有遠近?所以經上告欣我們: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彈指間就到達。這是一個事實,許多人執著在相上,認為這個距離非常遙遠。又想到,佛講到彌勒菩薩的凈土,彌勒在兜率天,在我們三界之內,這個近,西方極樂世界遠,所以有人說為什麼我們舍近求遠?他不知道心性沒有內外、沒有遠近。底下還有比喻會說到。這是一個道理,一個理也是事實。 『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這統統都是從自性上來說明。阿彌陀佛也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絕對不是自性之外還有一個阿彌陀佛,沒有這個道理;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如果我們把這個根本的道理搞通、搞明白了,大小乘佛法里所有的疑問都可以斷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的接引,哪裡不往生?往生有什麼困難?下面舉一個比喻說:『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這個比喻很容易懂,我們用一面鏡子,鏡子照到外面山水,這個鏡子一照,不會說是近的先照到,遠的後照到,不會!一照統統都照到了。這就用「鏡」來比喻我們的心性,用外面境界比喻鏡子裡面心性所現之物,實在沒有遠近。遠近從什麼地方產生的?這個我們要曉得。為什麼諸佛菩薩盡虛空遍法界,想什麼地方就到達什麼地方,速度那麼快?我們去舊金山,開車要開一小時,你說這個多麼麻煩!這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華嚴經》把原因給我們說出來:妄想、分別、執著,才會有這個現象;如果離開一切妄想執著,遠近、大小統統都沒有了。我們心裡頭有這些妄念、有這些執著,才會產生這個現象。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這就像前面比喻一樣,用這個比喻來合西方極樂世界的事實,看它這個依報、正報。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講經說法這些狀況,就像這一重一重的山水樓閣。我們這個心,一念,前面說過,能念之心性不可思議。我們念佛,能念的這個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這一照統統都照到了,沒有先後。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實在說,這是蒙阿彌陀佛本願願力的加持,使我們不能夠得到的東西也得到了。什麼東西不能得到?大圓鏡智。大圓鏡智,照一般大乘經上講,八地以上才證得,八地菩薩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那個心就像一個圓滿的鏡子一樣,照起來那個作用就大了,那不是十萬億佛國土,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統統照見,一個都漏不掉。平常這些菩薩一定要修到八地,這個能力,實在講這是本能,本能這才能恢復。這個法門之殊勝就是帶業往生,我們實在講一品惑都沒有斷,確實是凡夫,凡夫怎麼能跟八地菩薩比?這實在是四十八願的加持。因為阿彌陀佛說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每一個人都得天眼、天耳、他心、神足,神通統統都具足。」他發了這個願,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沒有這個能力,阿彌陀佛就發願不成佛。他現在在那個地方成佛已經十劫,四十八願願願都兌現了。所以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一樁事情,真的叫難信之法。博地凡夫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神通、道力、智慧、作用就等於八地菩薩。諸位想想,如果有一個人徹底明白這個事實,他怎麼會不願意求生?如果清楚,還不願意求生,這不僅是李老師說的,古大德也說過,「非愚即狂」。那是頭腦不正常,神經不正常。正常的人知道這樣殊勝功德利益,哪有不願意去的;不但願意去,要趕快去,絕對不會遲疑。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這是講往生的。前面是講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鏡子照得清清楚楚,沒有先後。這個是講這個人往生,臨命終時往生,佛與聖眾不來而來,往生的人不去而去,妙極了!說來去是從事上講的,事上真的有來有去;說不來不去,是從理上講的,是從心性上講,沒有離開心性,還在心性之中。這個鏡子比喻得好!你看那鏡子,來去都在一面鏡子裡面,沒有出鏡子之外。那個時候沒有電視、沒有電影,現在有電視、電影,每天看電視,電視裡面來來去去,都沒有出那方框框,都在屏幕裡面,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 『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這是總結,結在心性上,統統都是心性起的作用。「當知」,是教我們應當要知道、應當要明了。這一部經每一個字,字字句句都是海印三昧。「海印三昧」,是從理上說的。海是比喻其大,廣大。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我們能觀察到的,海是最大的。這個海水,海水是有波浪的,因為它太大了,所以波浪也就影響不了什麼。外面境界照在海水裡面,沒有一樣不照在裡面,把它來比喻心性。心性具足一切法界,通常我們講十法界,叫它做海印三昧。這說明森羅萬象,這些景觀都照在大海之中,取的是這個意思。大圓鏡是從事上說的,十法界依正庄嚴,大圓鏡圓光普照,無法不現,一切法都現在大圓鏡裡面。海印三昧是比喻心性之體,心性的本體,大圓鏡智是比喻心性的作用,心性的作用是無所不知,無法不現。這是結歸到本經,「字字句句都是海印三昧」,都是「大圓鏡智之靈文」。這兩句總結,是把這部經,它在整個佛法裡面,它的地位、它的崇高、它的重要性都給我們說出來了。 我們要能夠懂得這兩句話,才知道《阿彌陀經》是一切經的大總持法門。它跟《無量壽經》比較,《彌陀經》第一,《無量壽經》是第二。為什麼?因為《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精華,這個要知道。《彌陀經》的精華,沒有了,到此為止,一切眾經裡面它是頂尖,這真正是精華。為什麼我們這些年極力提倡教大家念《無量壽經》,不念《阿彌陀經》?諸位要曉得,現代人根性很劣,《彌陀經》雖然是第一,他不懂。不懂,念了沒味道。這個味道十足,他舌根有問題,嘗不到味道,不喜歡念。《無量壽經》講得詳細、講得明白,念起來就有味道。其實《彌陀經》的味道比《無量壽經》還要足,我們看《要解》,我們才曉得這部經不可思議。不看《要解》,單看經文,這是真的沒有什麼意思;像神話一樣,像小說一樣,提不起興趣。 有關其它文章

㈣ 初地至七地菩薩與八地菩薩,度眾生的方法有何不同

度人都是要妙法度眾,隨緣度眾!應該沒有區別的吧,要是有區別,也是因為每位菩薩性格不同吧!

現在末法時期,眾生孽障深重,很多人根本不信因果報應的!我師父是十地菩薩,為了度眾生,觀世音菩薩給了他很厲害的天眼通,這樣他就在全世界到處開法會,用神通來看別人的前世今生,這樣很多人就相信了,然後教他們如何通過放生、許願、念經來消除孽障、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他們回到家就開始念經學佛了!這多好啊?度人快速高效!而平時很多信佛人都不念經的!不念經的話,遇到災難,菩薩都保佑不了的!因為沒有功德呀!菩薩不能動人因果的,只能用學佛人自身的功德來幫助化解災難!

㈤ 什麼是成佛最快速的方法

對了,你出家後可以試試大藏經第1024部,乾隆大藏經第376部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是這樣說的:

成為比丘之後,修《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的自心印陀羅尼法

《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世尊。此陀羅尼是九十九億諸佛所說。若有至心暫念誦者。一切罪業悉皆消滅。若有依法書寫此咒。滿九十九本。置於塔中或塔四周。有人禮拜及以贊嘆。或以香花、塗香、燈燭供養此塔。彼善男女於現生中。滅一切罪。除一切障。滿一切願。則為供養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恆河沙等諸如來已。亦為供養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恆河沙等舍利塔已。是則成就廣大善根福德之聚。

若有比丘於月八日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洗浴護凈著鮮潔衣。於一日一夜而不飲食。或時唯食三種白食。右繞佛塔誦此陀羅尼滿一百八遍。百千劫罪及五無間皆得除滅。我除蓋障即為現身。令其所願皆悉滿足。得見一切諸佛如來。若有誦滿二百八遍得諸禪定。若有誦滿三百八遍。得凈一切障三昧。若有誦滿四百八遍。得四大天王常來親近現身衛護。加其身心增大威德。若有誦滿五百八遍。攝得無量阿僧祇不可量諸大善根。若有誦滿六百八遍。便得此咒根本法成就。為持咒天仙。若有誦滿七百八遍。得大威德具足光明。若有誦滿八百八遍得心清凈。若有誦滿九百八遍得五根清凈。若有誦滿一千八遍。當得須陀洹果。若誦滿二千遍當得斯陀含果。若誦滿三千遍當得阿那含果。若誦滿四千遍當得阿羅漢果。若誦滿五千遍當得辟支佛果。若誦滿六千遍當得普賢地。若誦滿七千遍當得初地。若滿八千遍當得第五地。若滿九千遍當得普門陀羅尼。若滿十千遍當得不動地。若復滿十一千遍當得如來地。成大人相大師子吼。
大藏經 第1051部 佛說一切佛攝相應大教王經聖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

觀自在菩薩根本真言曰。

唵(引)紇陵(二合引)缽訥摩(二合)那哩帝(二合)濕嚩(二合)啰吽(引一)X(梵音自一佛乘居士)

梵音參考: 嗡 赫利 巴德嘛 那哩得(dei)斯瓦啦 吽

復次若持誦人。常念此觀自在菩薩根本真言。
日誦一百八遍。
是人晝夜所作之罪悉皆銷滅。

若日誦五百遍。能除一切病。

若日誦一千遍得壽命增長。

若誦二千遍得眾人恭敬。

若持誦三千遍眾人愛敬增長富貴。

若持誦四千遍遠離貧苦。

若持誦五千遍能令一切冤家身心慌亂。

若持誦六千遍能降諸冤家。

若持誦七千遍能降四魔。

若持誦八千遍能降諸天及天女。

若持誦九千遍能降夜叉及夜叉女。

若持誦一萬遍能降天龍及人。

若持誦二萬遍諸隱身賢聖而作成就。

若持誦三萬遍能滿一切願。

若持誦四萬遍當得騰空自在。

若持誦五萬遍當得聖劍成就。

若持誦六萬遍當得持明天。

若持誦七萬遍得為世間主。

若持誦八萬遍當得鐵輪王位。

若持誦九萬遍當得金輪王位。

若持誦一洛叉數當得菩薩位。

若持誦十洛叉數當得自在滿十地位。

若持誦五十洛叉數當證佛位。

若持誦一俱胝數。當得具足極樂世界無量壽佛身口意等。利樂眾生。

㈥ 釋迦佛涅槃時有證到八地菩薩果位的嗎

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佛是圓滿位佛倒駕慈航,乘願再來,妙覺位啊。

凈空法師---。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的,給諸位說他是圓滿位,他不是等覺菩薩,


現在有個問題,這個問題我還沒有能夠搞清楚,眾生有感,佛來應,是哪一個階層佛來應?現在我們知道,實報土,就是從圓教初住就有這個能力,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能現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身來應。佛家講「本跡因緣」,他的本是圓教初住菩薩,他現的跡那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相。如果來應的是等覺菩薩,觀世音、大勢至等覺菩薩,也是應以佛身得度,他也現佛身。這一尊佛是等覺,那一尊佛是初住菩薩,還有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是常寂光土裡頭自性現的,西方極樂世界那一尊阿彌陀佛,那是妙覺位,那不是等覺,那是究竟圓滿佛。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的,給諸位說他是圓滿位,他不是等覺菩薩,為什麼?《梵網經》上他說得很好,佛沒有妄語,句句實話,他到這個世界來,以佛身示現在人間,這一次是第八千次;不是一次、二次,八千次。他什麼時候來?眾生有感,他就來了;眾生沒有感,他不會應,感應道交。他自己絕對不會有意思,眾生很苦,我要去幫助他,這不是佛,為什麼?他起心動念。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的習氣,十信位的菩薩,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的習氣。初住以上,分別執著沒有了、起心動念也沒有了,有起心動念的習氣。這四十一個階級是習氣厚薄的差別,我們要搞清楚。不能說一尊菩薩,這都是等覺,不是的,五十一個階級。說一尊佛,那都是妙覺,不見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有能力現佛身。你想哪一尊佛,他就現哪一尊佛;哪一尊佛跟你有緣,他就現那尊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雖現身他肯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里頭特別注意妄想,就是起心動念,這是什麼?法身菩薩,圓教初住就不起心不動念。

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自己要常常想想,我們還是會起心動念,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這是不是隔陰之迷?隔陰之迷講得通。為什麼?隔陰之迷是所有一切眾生沒有一個沒有的。佛菩薩要應化到這個世間來,還有沒有隔陰之迷?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十法界里,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可能有隔陰之迷,為什麼?他沒見性。沒見性,這些修行人他們的智慧、德能、神通,那都比我們大多了,我們跟他不能比。他們會不會到六道來度眾生?有,六道里有有緣的人,有緣的人念他,他也有感,他會來應。但是他應身到這世間來,小聖,不是大聖,是菩薩不是摩訶薩。諸位要知道,十法界以外的,就是實報庄嚴土,那叫摩訶薩;十法界之內的四聖我們稱菩薩,所以菩薩摩訶薩。《金剛經》上講的,佛囑咐這些大菩薩要常常護念小菩薩,小菩薩有隔陰之迷,他也有慈悲心,應化到這個世間有時候他也迷惑了。但是他很聰明,這些大菩薩在旁邊照顧他,什麼時候緣成熟了,一點他,他就省悟過來。這一省悟,這就覺,一覺之後,真的至少分別他就放下了。境界,雖然是普通常識,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有時候我們也被迷在里頭,那就變成障礙,自己想往上提升就難了,甚至將來往生都造成障礙。這是講到此地,不能不多說幾句。

㈦ 八地菩薩的八地菩薩境界

/* 六地、七地境界略說 */大慧。菩薩摩訶薩至於六地。及聲聞緣覺入於滅定。七地菩薩念念恆入。離一切法自性相。故非諸二乘。二乘有作墮能所取。不得諸法無差別相。了善不善自相共相入於滅定。是故不能念念恆入。大慧。八地菩薩聲聞緣覺。心意意識分別想滅。始從初地乃至六地。觀察三界一切唯是心意意識自分別起。難我我所不見外法種種諸相。凡愚不知由無始來過惡薰習。於自心內變作能取所取之相而生執著。大慧。八地菩薩所得三昧。同諸聲聞緣覺涅盤。以諸佛力所加持故。於三昧門不入涅盤。若不持者便不化度一切眾生。不能滿足如來之地。亦則斷絕如來種性。是故諸佛為說如來不可思議諸大功德。令其究竟不入涅盤。聲聞緣覺著三昧樂。是故於中生涅盤想。大慧。七地菩薩善能觀察心意意識我我所執生法無我。若生若滅自相共相。四無礙辯善巧決定。於三昧門而得自在。漸入諸地具菩提分法。大慧。我恐諸菩薩不善了知自相共相。不知諸地相續次第。墮於外道諸惡見中故如是說。大慧。彼實無有。若生若滅。諸地次第。三界往來。一切皆是自心所見。而諸凡愚不能了知。以不知故。我及諸佛為如是說。大慧。聲聞緣覺至於菩薩第八地中。為三昧樂之所昏醉。未能善了惟心所見。自共相習纏覆其心。著二無我生涅盤覺。非寂滅慧。/* 法迄巴按:以下經文說明,想要成佛,就須發「本願大悲」,這指度眾生離苦之誓願,否則會同二乘人,入於涅盤不受後有 */大慧。諸菩薩摩訶薩見於寂滅三昧樂門。即便憶念本願大悲。具足修行十無盡句。是故不即入於涅盤。以入涅盤不生果故。離能所取故。了達惟心故。於一切法無分別故。不墮心意及以意識外法性相執著中故。然非不起佛法正因。隨智慧行如是起故。得於如來自證地故。大慧。如人夢中。方便度河未度便覺。覺已思惟向之所見。為是真實為是虛妄。復自念言非實非妄。如是但是見聞覺知。曾所更事分別習氣。離有無念意識夢中之所現耳。大慧。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而至七地。乃至增進入於第八得無分別。見一切法如幻夢等離能所取。見心心所廣大力用。勤修佛法未證令證。離心意意識妄分別想獲無生忍。此是菩薩所得涅盤非滅壞也。大慧。第一義中無有次第亦無相續。遠離一切境界分別。此則名為寂滅之法。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諸住及佛地 惟心無影像此是去來今 諸佛之所說七地是有心 八地無影像此二地名住 余則我所得自證及清凈 此則是我地摩醯最勝處 色究竟庄嚴譬如大火聚 光焰熾然發化現於三有 悅意而清涼或有現變化 或有先時化於彼說諸乘 皆是如來地十地則為初 初則為八地第九則為七 第七復為八第二為第三 第四為第五第三為第六 無相有何次

㈧ 八地菩薩怎樣修行/八地菩薩怎樣修行

凈空法師---十地菩薩不離念佛。普賢、文殊帶領他們求生凈土。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利益誰知道?只有佛知道,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

「十地菩薩不離念佛」,這一句是《華嚴經》上講的。十地是從初地到十地,講地上菩薩,這十個階級的菩薩統統是念阿彌陀佛。為什麼?普賢、文殊帶領他們求生凈土。凈土要不殊勝,為什麼華藏世界十地菩薩還要往生到凈土?「此一句佛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這是講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利益誰知道?只有佛知道,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

功德太不可思議!我們學了這一部《無量壽經》才稍稍有一點體會,我們對於名號功德生起信心。從哪裡生起的?從經上所說的四十八願五劫修行。這真不容易,五劫是多長的時間!說的是大劫,不是中劫、不是小劫,如果是中劫、小劫他一定註明,不註明都是大劫。一個大劫是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一次,世界成住壞空五次,他修行沒間斷。這樣的功德,成就極樂世界依正庄嚴,讓四十八願願願兌現,沒有一願是虛願。

「是以等覺大士亦不離念佛」,文殊、普賢是等覺。「我等凡夫,但當老實念去」,念老在此地教我們,我們只要老老實實念去。「《要解》雲: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這個本真不得了,持名的善根跟阿彌陀佛相等。這能相信嗎?能,我們只要跟阿彌陀佛的心接上,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能不能做到?能做到。

㈨ 請問八地菩薩具有怎樣的神通和道力

八地菩薩之果位名為「不動地」。徹底滅盡煩惱障的細微種子以及所知障的一切執著相,故再不為之所動,得名不動地。

《十地經》等中說,八地菩薩已滅盡了煩惱障的細微種子以及所知障的二取分別,不共增上了勝前之功德,速疾獲得不退轉之大菩提道。《金光明經》雲:「無相正思維修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令動,故名不動。」

八地的聖者菩薩滅盡了一切煩惱過患及其種子,故彼智慧最極清凈。如果僅僅安住八地境界,於無學道佛果無有進取之心,則不能獲得究竟圓滿之功德,因此尚需出定為進取佛果而勤加精進修積應該圓滿的資糧。

㈩ 如何判斷自己是到了不退轉菩薩位還是著魔了

阿彌陀佛

你著魔了,如果你是八地菩薩,你馬上試試無數分身去十方世界隨緣示現佛身度眾生。

你只有修凈土法門,今生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才行,一生成佛。蒙阿彌陀佛佛力加持,立即無數應化身去十方世界度眾生就可以不退轉,並隨緣示現佛身。

你不去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再來,你在世間靠哪個法門修到不退轉位?八地菩薩的位置?分享給我們

凈空法師---這是禪都做不到。說個老實話,禪能夠達到初住、二住,這是可能的,如果叫他登地,這個不簡單。



印光大師---密宗提供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為成佛。一班無知之人,便認做成福慧圓滿之佛。則是以松栽為棟梁,其材可以為棟梁,非現在即可為棟梁也。


凈空法師---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絕對不會暴露身分,身分一暴露,立刻入滅;身分暴露還不走就是招搖撞騙,絕非諸佛菩薩應現。

閱讀全文

與如何快速超越八地菩薩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尿失禁治療方法 瀏覽:795
毛筆楷書快速練習方法 瀏覽:830
華為手機調節亮度方法 瀏覽:869
小班幼兒如何了解社區的方法 瀏覽:707
雙魚線的正確連接方法 瀏覽:757
野外接觸器接線方法視頻 瀏覽:450
win10解決限制大漠插件方法 瀏覽:48
鳥套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72
角磨機上鏈子的安裝方法 瀏覽:689
war3程序錯誤解決方法 瀏覽:126
如何提高新陳代謝率的方法 瀏覽:277
毒理動物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455
怎麼測出有距離的方法 瀏覽:1
傳送帶每米重量計算方法 瀏覽:710
天窗解決方法賓士 瀏覽:432
嬰兒車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165
心理醫生的治療方法 瀏覽:277
電腦qq視頻旋轉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46
性格不同半生矛盾的解決方法 瀏覽:378
解決商業倫理問題的方法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