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質量管理方法與工具如何演變

質量管理方法與工具如何演變

發布時間:2022-04-23 23:50:55

Ⅰ 試論述質量管理的發展過程、質量管理的核心、基本觀點和基本工作方法

質量管理的發展過程經歷了質量檢驗階段、統計控制階段、全面質量管理階段。全面質量管理已經進一步發展成為質量管理標准,並向卓越質量管理更高的階段發展。
質量管理的核心:八大質量原則。
基本觀點:產品是過程的結果,因此不良的過程必定產生不良的產品。所以重視產品實現的過程,只有好的過程才能實現好的產品。
基本工作方法:管理的系統方法、過程方法、持續改進(也是八大質量原則中的三個原則)

Ⅱ 質量管理發展經歷了哪三個主要階段,各有什麼特徵

質量管理發展的三個階段是:
第一階段: (二十世紀初~四十年代) 質量檢驗階段
1.泰勒主張計劃與執行必須分開,執行當中要有檢查和監督。工業企業普遍設置的專職了檢驗機構。
2. 1924年美國貝爾研究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針對質量檢驗方法缺乏預防性,運用數理統計原理提出了經濟控制生產過程產品質量的「6σ」法。
3.1929年道奇(H.F.Dodge)和羅米克(H.G.Romig)發表了《挑選型抽樣檢查法》論文。
第二階段: (四十年代~五十年代) 統計質量管理階段
1.資產階級「行為科學」理論形成
2. 數理統計方法應用於質量管理
第三階段: (六十年代~至今) 全面質量管理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種管理學派很多。但最有影響的學派是「決策理論」,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西蒙他把高等數學,統計學,運籌學和電子計算機等技術,把創造思想和邏輯思想應用了決策方式的研究。
1. 隨著科學技術和管理理論的發展,某些產品,特別是大型和復雜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了,在產品的質量概念中出現了「可靠性」、「安全性」、「經濟性」等要求。
2.在管理中出現了「無缺陷運動」、「質量管理小組活動」、「質量保證」、「產品責任」等新內容。
3.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菲根鮑姆博士於六十年代首次提出了TQC的思想,使質量管理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他把技術、行政管理和統計方法結合起來形成一整套工作系統

Ⅲ 質量管理常用的工具與方法

質量管理常用工具

Ⅳ 質量管理工具及方法有哪些

質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有:分層法,排列圖法,因果分析法,直方圖法,管理圖法和檢查表法等,謝謝

Ⅳ 簡述質量管理的發展過程

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① 質量檢驗階段。20世紀前,產品質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藝水平和經驗來保證,屬於「操作者的質量管理」。20世紀初,以F.W.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促使產品的質量檢驗從加工製造中分離出來,質量管理的職能由操作者轉移給工長,是「工長的質量管理」。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產品復雜程度的提高,產品有了技術標准(技術條件),公差制度(見公差制)也日趨完善,各種檢驗工具和檢驗技術也隨之發展,大多數企業開始設置檢驗部門,有的直屬於廠長領導,這時是「檢驗員的質量管理」。上述幾種做法都屬於事後檢驗的質量管理方式。

② 統計質量控制階段。1924年,美國數理統計學家W.A.休哈特提出控制和預防缺陷的概念。他運用數理統計的原理提出在生產過程中控制產品質量的 「6σ」法,繪制出第一張控制圖並建立了一套統計卡片。與此同時,美國貝爾研究所提出關於抽樣檢驗的概念及其實施方案,成為運用數理統計理論解決質量問題的先驅,但當時並未被普遍接受。以數理統計理論為基礎的統計質量控制的推廣應用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事後檢驗無法控制武器彈葯的質量,美國國防部決定把數理統計法用於質量管理,並由標准協會制定有關數理統計方法應用於質量管理方面的規劃,成立了專門委員會,並於1941~1942年先後公布一批美國戰時的質量管理標准。

③ 全面質量管理階段。50年代以來,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們對產品的質量從注重產品的一般性能發展為注重產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維修性和經濟性等。在生產技術和企業管理中要求運用系統的觀點來研究質量問題。在管理理論上也有新的發展,突出重視人的因素,強調依靠企業全體人員的努力來保證質量此外,還有「保護消費者利益」運動的興起,企業之間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種情況下,美國A.V.費根鮑姆於60年代初提出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他提出,全面質量管理是「為了能夠在最經濟的水平上、並考慮到充分滿足顧客要求的條件下進行生產和提供服務,並把企業各部門在研製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方面的活動構成為一體的一種有效體系」。

中國自1978年開始推行全面質量管理,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管理的發展與工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現代關於質量的概念包括對社會性、經濟性和系統性三方面的認識。①質量的社會性:質量的好壞不僅從直接的用戶,而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評價,尤其關繫到生產安全、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等問題時更是如此。②質量的經濟性:質量不僅從某些技術指標來考慮,還從製造成本、價格、使用價值和消耗等幾方面來綜合評價。在確定質量水平或目標時,不能脫離社會的條件和需要,不能單純追求技術上的先進性,還應考慮使用上的經濟合理性,使質量和價格達到合理的平衡。③質量的系統性:質量是一個受到設計、製造、使用等因素影響的復雜系統。例如,汽車是一個復雜的機械繫統,同時又是涉及道路、司機、乘客、貨物、交通制度等特點的使用系統。產品的質量應該達到多維評價的目標。費根堡姆認為,質量系統是指具有確定質量標準的產品和為交付使用所必須的管理上和技術上的步驟的網路。

質量管理發展到全面質量管理,是質量管理工作的又一個大的進步。統計質量管理著重於應用統計方法控制生產過程質量,發陣預防性管理作用,從而保證產品質量。然而,產品質量的形成過程不僅與生產過程有關,還與其他許多過程、許多環節和因素相關聯,這不是單純依靠統計質量管理所能解決的。全面質量管理相對更加適應現代化大生產對質量管理整體性、綜合性的客觀要求,從過去限於局部性的管理進一步走向全面性、系統性的管理。

希望提供的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Ⅵ 怎樣做好質量管理工作分別從質量理念、質量管理模式、質量管理工具、質量管理體系、相應組織展開說說

摘要 現代質量管理有3種模式。即:全面質量管理(TQM或TQC)模式、ISO9001模式或GB/T19001模式、卓越績效模式。

Ⅶ 質量管理新老七種工具分別是什麼

質量管理新老七種工具分別是:關聯圖,親和圖,系統圖,過程決策程序圖,矩陣圖,矩陣數據分析法,箭條圖。

以下對每種工具做出詳細介紹:

1、關聯圖(Relationship Diagram)

關聯圖,又稱關系圖,20世紀60年代由日本應慶大學千住鎮雄教授提出,是用來分析事物之間「原因與結果」、「目的與手段」等復雜關系的一種圖表,它能夠幫助人們從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中,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2、親和圖(Affinity Diagram)

親和圖法,又叫KJ法,是日本川喜田二郎首創,把大量收集到的關於未知事物或不明確的事實的意見或構思等語言資料,按其相互親和性(相近性)歸納整理這些資料,使問題明確起來,求得統一認識和協調工作,以利於問題解決的一種方法。

3、系統圖(System Diagram)

系統圖就是把要實現的目的與需要採取的措施或手段,系統地展開,並繪製成圖, 以明確問題的重點,尋找最佳手段或措施的一種方法。

4、過程決策程序圖(PDPC)

過程決策程序圖,又稱PDPC(Process Decision Program Chart)法是隨事態的進展分析能導致各種結果的要素,並確定一個最優過程使之達到理想結果的方法。

5、矩陣圖(Matrix Diagram)

矩陣圖法就是從多維問題的事件中,找出成對的因素,排列成矩陣圖,然後根據矩陣圖來分析問題,確定關鍵點的方法,它是一種通過多因素綜合思考,探索問題的好方法。

6、矩陣數據分析法(Matrix Data Analysis Chart)

矩陣數據分析法是對多個變動且復雜的因果進行解析。 矩陣圖上各元素間的關系如果能用數據定量化表示,就能更准確地整理和分析結果。這種可以用數據表示的矩陣圖法,叫做矩陣數據分析法。在QC新七種工具中,數據矩陣分析法是唯一種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的方法,但其結果仍要以圖形表示。

7、箭條圖(Arrow Diagram)

箭條圖法是將項目推行時所需的各步驟、作業按從屬關系用網路圖表示出來的一種方法。

(7)質量管理方法與工具如何演變擴展閱讀:

統計質量控制是美國的貝爾電話實驗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博士在1924年首先提出的控制圖為起點,半個多世紀以來有了很大發展,這些方法可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初級統計

又稱為常用的統計管理方法。它主要包括控制圖、因果圖、相關圖、排列圖、統計分析表、數據分層法、散布圖等所謂的QC七工具(或叫品管七大手法)。運用這些工具,可以從中找出質量變化的規律,實現對質量的控制。全面質量管理的推行,也離不開企業各級、各部門人員對這些工具的掌握與靈活應用。


中級統計

包括抽樣調查方法、抽樣檢驗方法、功能檢查方法、實驗計劃法、方法研究等。這些方法不一定要企業全體人員都掌握,主要是有關技術人員和質量管理部門的人使用。


高級統計

包括高級實驗計劃法、多變數解析法。這些方法主要用於復雜的工程解析和質量解析,而且要藉助於計算機手段,通常只是專業人員使用這些方法。

Ⅷ 質量管理5大工具7大手法是什麼

5大工具

1、統計過程式控制制(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是一種製造控制方法,是將製造中的控制項目,依其特性所收集的數據,通過過程能力的分析與過程標准化,發掘過程中的異常,並立即採取改善措施,使過程恢復正常的方法。

2、測量系統分析(MSA,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e);

是對每個零件能夠重復讀數的測量系統進行分析,評定測量系統的質量,判斷測量系統產生的數據可接受性。

3、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Failure Mode & Effect Analyse);

FMEA實際是一組系列化的活動,其過程包括:找出產品/過程中潛在的故障模式;根據相應的評價體系對找出的潛在故障模式進行風險量化評估;列出故障起因/機理,尋找預防或改進措施。

4、產品質量先期策劃(APQP,Advanced Proct Quality Planning);

產品質量策劃是一種結構化的方法,用來確定和制定確保某產品使顧客滿意所需的步驟。

5、生產件批准程序(PPAP,Pro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

一種實用技術,其目的是在第一批產品發運前,通過產品核准承認的手續,驗證由生產工裝和過程製造出來的產品符合技術要求。

七大手法

1、樹圖

樹圖就是以「目的—方法」或「結果—原因」層層展開分析,以尋找最恰當的方法和最根本的原因,因其形狀如大樹分枝,因此取名樹圖,目前在企業界被廣泛應用。

2、關連圖

關連圖就是把現象與問題有關系的各種因素串聯起來的圖形。通過連圖可以找出與此問題有關系的一切要圖,從而進一步抓住重點問題並尋求解決對策。

3、親和圖

親和圖也叫KJ法,是指把收集到大量的各種數據、資料,按照其之間的親和性(相近性)歸納整理,使問題明朗化,從而有利於問題解決的一種方法。

4、矩陣圖

矩陣圖是指從問題事項中找出成對的因素群,分別排列成行和列,找出其間行與列的相關性或相關程度大小的一種方法。

5、矢線圖

矢線圖即網路分析技術,是以工序之間相互聯系的網路圖和較為簡單的計算方法來反映整個工程或任務的全貌,指出對全局有影響的關鍵工序和關鍵路線,從而做出切合實際的統籌安排。

6、PDPC法

PDPC法是英文原名ProcessDecision Program Chart的縮寫,中文稱之為過程決策程序圖法。所謂PDPC法是指為實現某一目的進行多方案設計,以應對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變化的一種計劃方法。

7、矩陣數據分析

矩陣數據分析法是指通過運用主要成分分析等計算方法,准確地整理和分析在矩陣圖上用數據定量化表示的各元素間關系的一種方法。是一種定量分析問題的方法。在品質管理新七大手法中,矩陣數據分析法是唯一一種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的方法。

八大原則

1、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組織依存於其顧客。因此組織應理解顧客當前和未來的需求,滿足顧客並爭取超越顧客期望。

2、領導作用:領導者確立本組織統一的宗旨和方向。他們應該創造並保持使員工能充分參與實現組織目標的內部環境。

3、全員參與:各級人員是組織之本,只有他們的充分參與,才能使他們的才幹為組織獲益。

4、過程方法:將相關的活動和資源作為過程進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結果。

5、管理的系統方法:識別、理解和管理作為體系的相互關聯的過程,有助於組織實現其目標的效率和有效性。

6、持續改進:組織總體業績的持續改進應是組織的一個永恆的目標。

7、基於事實的決策方法:有效決策是建立在數據和信息分析基礎上。

8、互利的供方關系:組織與其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關系可增強雙方創造價值的能力。

Ⅸ 質量管理演變的三個階段是哪些啊

質量管理演變的三個階段是質量檢驗,統計質量,全面質量管理,

閱讀全文

與質量管理方法與工具如何演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聯想筆記本限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77
怎樣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瀏覽:46
子宮肌層2mm治療方法 瀏覽:789
波紋排水管安裝方法 瀏覽:248
華為網路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03
含羞草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349
小米note微信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43
在家製作紅棗糕的簡單方法 瀏覽:414
圓錐推力機軸承怎麼安裝方法 瀏覽:353
現代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研究 瀏覽:27
鉛iso檢測方法 瀏覽:185
羊轉窩瘋治療方法 瀏覽:464
美甲錫箔紙的使用方法 瀏覽:195
農村種秧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248
震動棒使用方法圖解 瀏覽:708
燕窩膠原蛋白肽果凍食用方法 瀏覽:256
樂2手機的通話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9
不能採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瀏覽:448
鍛煉橫肉的方法 瀏覽:31
現在就告白清除手機內存的方法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