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入定快速方法

入定快速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02 15:42:51

A. 怎樣入定

入定的方法,在天台宗的《六妙門》中有詳細介紹,分為六個步驟,即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
1、數:數息為六妙門之第一步。所謂息,即是一呼一吸之間,叫一息,也叫一念。數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計算其次數。數息的目的在於去除妄想,,心收攏之後,一到心無散亂時就不要數。如果再數,則是頭上按頭,多此一舉。不用數之後即須隨息,若強再計數,便是自增妄想;
2、隨:數到了息就不要數,於是進入隨的情況。此時即如後世道家所說「心息相一」。心念與氣息如同鹽與麵粉結合成一體。心念彷彿是探照燈,氣息如飛機,飛機飛到那裡,探照燈就照到那裡。此時心息相依.氣息一吸即到足,產生輕快之感,不想下坐。但還未到禪定之境。即身上快感升起,對於發大財,做皇帝,男女之欲似乎已不再需求;
3、止:息滅之後即止,如密宗的寶瓶氣。息也滅了,雜念也停了,稱之為止。。止通四禪八定與九次第定。定於禪學里為共法,止為定之母,功夫到了止.下去就是四禪、八定與九次第定;
4、觀:即觀察妄惑,達觀真理。到了止,不修觀.則與外道相同。佛法之異於外道者.在於般若慧。慧從起觀與修觀而得;
5、還:觀之後為還,還,就是回轉之意。回轉到法身、般若、解脫。法身,乃心念清凈的屬體。般若,是圓滿無瑕的屬相。解脫,為千百億化身的屬用。「法身、般若、解脫」三樣平等具足,即稱之為還。於得失、是非、人我,了無掛礙,如人辱我、欺我,不因此而生氣,反生憫慈之心.即漸接近般若解脫,清凈法身的境地;
6、凈:還之後為凈。此是真正的凈土。即如凈土宗的唯心凈土,清凈法身。以上六項,簡略說明天台宗的六妙法門。
若已做到了止觀雙運,定慧等持,則可一念之間具足六妙法門。止為定之母.定為止之果。觀為慧之母。慧為觀之果。六妙門中前三步,一數、二隨、三止屬於定學。後三步,四觀、五還、六凈,則屬於慧學領域。
六妙門之中,如上所述並非一一順序修習。適合哪一門因人而異,應反復斟酌試煉,如發覺某一門入靜入定最快,可擇其門勇猛精進,如發覺停滯不前可改擇其他門入道,此門停滯再擇一門。如是六妙門,不止於門,門門相通,定慧雙修。

B. 如何快速入定

睡覺

C. 入定的簡單方法

阿彌陀佛!

「持名念佛」即修「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念佛三昧」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正定正受),斯為第一。」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時能攝耳諦聽,即都攝六根之法。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不他視,鼻不他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

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於無,故名凈念。凈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

三摩地,即三昧之異名。

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

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

得念佛三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

D. 怎樣入定 入定的方法

我覺得一個人如果想要入定的話,一定要放寬自己的心思,就是不要總想著一些自己的事情,亂七八糟的思緒

E. 如何最簡單快速入定

要學會冥想,控制呼吸。感受呼吸冥想自身的處境。擺脫環境的影響。

F. 可有什麼好辦法讓自己快速入定

不能守戒,不能入定.

G. 如何用禪修快速入定實修實練方法

  1. 首先你要選定一個禪修業處,比如:安般念

  2. 日常生活中要能夠至少持守五戒,並盡可能的保持正念

  3. 每天早晚禪修365天不中斷

  4. 打坐要放鬆,不放鬆是不可能入定的,即使入了定力也很難持久

  5. 有機會的話去參加禪修營,親近那些有定的導師或善友


只注入善因,不問果,任果自熟。

H. 什麼方法快速入定

閉上眼睛,用針扎腳丫

I. 如何入定

一、解答禪定方法最詳細的是天台宗修習「止觀」的經典。天台宗智者大師講過四種修「止觀」的法,也是在教入禪定,即《摩訶止觀》、《禪波羅密門》、《六妙門》、《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二、禪定可分為八種。色界天有四種禪定,無色界天有四種禪定,常稱為「四禪八定」。
三、入禪定的方法:《六妙門》中介紹了入定的六個步驟,即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
1、數:數息為六妙門之第一步。所謂息,即是一呼一吸之間,叫一息,也叫一念。數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計算其次數。數息的目的在於去除妄想,,心收攏之後,一到心無散亂時就不要數。如果再數,則是頭上按頭,多此一舉。不用數之後即須隨息,若強再計數,便是自增妄想;
2、隨:數到了息就不要數,於是進入隨的情況。此時即如後世道家所說「心息相一」。心念與氣息如同鹽與麵粉結合成一體。心念彷彿是探照燈,氣息如飛機,飛機飛到那裡,探照燈就照到那裡。此時心息相依.氣息一吸即到足,產生輕快之感,不想下坐。但還未到禪定之境。即身上快感升起,對於發大財,做皇帝,男女之欲似乎已不再需求;
3、止:息滅之後即止,如密宗的寶瓶氣。息也滅了,雜念也停了,稱之為止。。止通四禪八定與九次第定。定於禪學里為共法,止為定之母,功夫到了止.下去就是四禪、八定與九次第定;
4、觀:即觀察妄惑,達觀真理。到了止,不修觀.則與外道相同。佛法之異於外道者.在於般若慧。慧從起觀與修觀而得;
5、還:觀之後為還,還,就是回轉之意。回轉到法身、般若、解脫。法身,乃心念清凈的屬體。般若,是圓滿無瑕的屬相。解脫,為千百億化身的屬用。「法身、般若、解脫」三樣平等具足,即稱之為還。於得失、是非、人我,了無掛礙,如人辱我、欺我,不因此而生氣,反生憫慈之心.即漸接近般若解脫,清凈法身的境地;
6、凈:還之後為凈。此是真正的凈土。即如凈土宗的唯心凈土,清凈法身。以上六項,簡略說明天台宗的六妙法門。
若已做到了止觀雙運,定慧等持,則可一念之間具足六妙法門。止為定之母.定為止之果。觀為慧之母。慧為觀之果。六妙門中前三步,一數、二隨、三止屬於定學。後三步,四觀、五還、六凈,則屬於慧學領域。
六妙門之中,如上所述並非一一順序修習。適合哪一門因人而異,應反復斟酌試煉,如發覺某一門入靜入定最快,可擇其門勇猛精進,如發覺停滯不前可改擇其他門入道,此門停滯再擇一門。如是六妙門,不止於門,門門相通,定慧雙修。
四、四禪八定簡介:
1、初禪:也稱為「離生喜樂」,意思即是因為出離(欲界)的心生起喜歡與快樂的感覺。一個人進入初禪前,原本靜下來的身體,慢慢地會感覺到又再動起來。有冷、暖、動、癢、澀、滑、輕、重等八種感覺;進入初禪後,在定中會感覺到身體不見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體再度動起來,就會產生一種觸的快樂,也就是身心內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寧靜。初禪無鼻、舌二識,唯有眼、耳、身、意四識;.
2、二禪:也稱為「定生喜樂」。進入初禪後,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覺、觀的心念很粗,所謂「覺」就是對境物的感受;「觀」就是起種種的思想。這種覺、觀就是我們的心念在想東西;這樣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這個粗的心念舍棄,因為它也是一種煩惱。當他把覺、觀的心念舍棄後,就會慢慢進入無覺無觀。這時,他的心靜如水,處在清明的狀態,內心一片平靜,很清凈,這叫內靜,與初禪的覺身寧靜有所不同。一個人進入二禪之後無眼、耳、身識,唯有意識;
3、三禪:也稱為「離喜妙樂」。當繼續修到三禪,心遠離喜的躁動,就會進入更深的定,會感受到另一種樂;初禪是舍離欲界而快樂;二禪是默然之「定生喜樂」,三禪之樂稱為「離喜妙樂」。此定中之樂是與外境無關,是由內心發出的快樂。由於三禪以上沒有樂受,故經中常說世間之最樂是在三禪。當一個人進入三禪後,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
4、四禪:進入三禪後,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三禪所感受到的快樂還是一種苦患,要心無牽掛,連快樂都要舍離。如此,意念清凈到極點,呼吸完全停頓,心完全不動,因此四禪也稱為「不動定」。初禪至三禪的心念一直處在動中,進入四禪後,心如明鏡不動,清凈明朗;心念不動並不表示心沒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個境界里,觀那個境而心不動。在四禪中,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
5、空無邊處定:一個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須把種種色想滅掉,既是滅掉色想與有對想;色想是因眼識而生起的;有對想是由鼻、舌、身與耳識而生起的。在四禪中做「空」想,既是沒有色(物質)與欲(慾望),而把一切都觀空,當他這個「空」想完成後,他就遠離色地而進入空無邊處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沒有色法,故空;沒有所謂的邊沿,所以稱為「空無邊處定」。進入此定,並不表示他的心沒有任何作用,反之,他還有受、想、行、識的作用;
6、識無邊處定:修行者繼續修習禪定時,他會發現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也是一種苦,因為他是一種想,表示他還有心念。要減少這種想,他需要思維現前的心念,觀察現前的心識作用,保持心識的知覺,念念不離知覺的心,而一心緣識。這個心識也會產生作用,使他發現無量無邊過去和未來的心識,這就是所謂的識無邊處定了。進入此定者拋棄了「空」想,只保持現前一念知覺的心識,實際上,識無邊處定還是有想,只是這種想很細微,與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不同;
7、無所有處定:如果繼續修下去,修行者會發現心識還在那邊產生作用。而生起討厭之心,因此想舍棄它,想進入無所有處定。那就是他認為:如果有一個地方完全沒有心識作用,這種定才是最安穩,最快樂的。它就觀想這種定,並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識,而是他一心念無所有。在定中,他或認為他沒有想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細微,意識中的法塵就是無所有的法塵。在無所有處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沒有種種的心想的相,不分別所有的東西,只是分別無所有,一心定在無所有的法塵中。第六識還在產生作用,集中在觀想無所有法,所以稱為無所有處定;
8、非想非非想處定: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又會發現這個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無所有,既是有想、無想他都不要。因為空無邊處定是空想;識無邊處定有作識想;無所有處定他認為無想,實際上是有很微細的想;他以為在無所有處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無所有定才是無想。他是要進入沒有「想」,也沒有「無想」,即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在無所有處定時,他還有一個定境,但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後,連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識還有非常細微的作用;
說明:當一個人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後,第六識還有很微細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識。進入四禪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識,並沒把它們滅掉,而是進入那個定境時,粗重的煩惱當時不生罷了。

J. 怎樣才能快速入定

覺普法師:如何快速出入定境?

這是我自己的實修經驗,感嘆於末法時期修證不易,在此公開貢獻給願意走禪定路子的人。佛陀告訴了我們修證的路子,如果自己沒有走過,把佛陀說的當作是自己證到的,倒因為果,倒果為因者,請繞行。本人沒興趣做任何爭執。
首先,我們看看佛陀是怎麼證悟的:佛陀生下來,因為過去多生累劫的修持的因緣,便具有與眾不同的稟賦。繼而,他拋棄了王位,又出家求道十二年,十二年中他都做了什麼呢?學無想定三年,無想定是把思想完全滅除掉,最後「知非即舍」;又學非想非非想定,它不象無想定般什麼都不知道,它不是沒有知覺,沒有靈感的功夫,佛學成後,又知非即舍;後來又到雪山去修苦行,六年後,他認為苦行也不是道,然後就下山去。釋迦牟尼佛到了恆河邊,接受了牧羊女的供養,恢復了體能,來到菩提樹下禪定,發誓若不解脫,不起此座。河根據史集記載,在六天之內,他先得四禪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後陸續一夜之間證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睹明星而悟道。
大家要注意這十二年,因為很容易把它忽略過去,認為佛告訴我們的真理,我們文字上懂了,現實中似乎有一點感應,就是我們的了。釋迦摩尼佛是再來人,他來給我們實現如何修行,當時很多弟子跟隨他修行,他成道後又講法四十九年,是根據當時的機緣,針對大家修證的問題而作開示。我看到了佛陀修證的路子,明白佛陀所說是要我們去修證、行道,所以才發心腳踏實地去修證、行願的。我常說,修行,粗惑好轉,細惑、微細惑必須在日常百忙訓練的同時,去深入禪定才能轉。很多人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沒有禪定經驗者,很難體會這個道理,可以理解。不經歷甚深禪定,你無法看到根植與我們八識田中的種子升起現行的微妙,更別說去截斷瀑流,證悟實相,然後升起妙用。
話說回來,如何入定?如何自由出入定?這里,我們只講關於初禪的方面,因為以後的可以旁通(至於大定方面的,還要聯系入定前的著意等因緣)。入定不是等待機會,很多修行人一生入定都不能自在入定,入定對他來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原因是不懂得怎麼訓練自由出入定。訓練的關鍵,就是要懂得如何入定與出定。不懂修禪定的人,即使曾經入過定,也是每次坐下來,就等待體驗他以前靜坐的覺受,依靠期待上一次靜坐的體驗而入定,不相信入定是可以隨時進入的。
過去傳記里,修行人出入自在、坐脫立亡、轉世不迷者很多。這個訓練好了,將來功夫深入,配合出入體的方法,要出入自在就輕車熟路了,但這只是身體的解脫。還不是得道,必須配合般若,才能真正解脫。打坐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覺受。如果一個人的身心都很舒適、健康,修法又正確,他入定前會產生輕安的現象。全身非常舒服,一般感覺輕飄飄的,有些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大,甚至膨脹到覺得充滿整個世間;有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小,或感覺要飄浮起來。這種現象後,就會產生很快樂的感受,這即是進入初禪前的輕安覺受。初禪、二禪、三禪都有不同的快樂感受,到了四禪就舍棄樂受了。四禪定都有他們的四加行。
我們一再強調起初訓練出定時要觀照身心的覺受,除了了悟諸法的不生不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為訓練自由出入定做准備。【【初入定的人一定會覺得全身很舒服、快樂,身上原有的不舒服感消失,外呼吸停止或變得非常微細,內呼吸活躍起來,心念集中了,這樣,我們已經進入初禪了。】】但初期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已經入定,倒是出定才發覺。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種體驗,就是從非常舒服的感覺中出來之後,會忽然覺得腳又酸、麻、痛了,但在出來之前卻不知道痛,因為初禪只有樂受沒有苦受,離生喜樂嘛,你暫時離開了意識對身體覺受的分別執著,有一種初步超越身心的解脫快感。所以,入初禪時身心很舒服,一旦出定就會重新恢復分別意識對身心束縛。
我們知道,煩惱來自於分別執著。佛在《楞伽經》中告訴我們,一切識廣說有八識,如果簡說的話,可以分為三種現象,即三種識:1,真識,即真相之識,如來藏性。2,現識,即現量境的識。現量境猶如鏡子照物,忠實而不偏頗,只有印相沒有染著相。現識是對現量境所顯的現量識。3,分別事識,是分別一切事物的分別識。如果要恢復真識的自相,先要消除接受習氣熏染的分別事識的作用,一切身心的根識便自然消除,這就是滅了識相。在修行的次第中,如果先訓練把升起相續作用的生因滅了,因相續而生的緣也就自然消滅,無始劫來妄想熏染的習氣就不能起現行。但由於人們面對宇宙萬物,首先接觸的不是第一念,而是現量境,但現識與分別意識的交變過程是不容毫發的,所以,我們從第一念下手訓練。就是也就是說,一件事在依它起的現量境上,一覺即離,就不會形成遍計所執,就不會有煩惱。理解了這個,佛陀所教導的四念處中觀身如身、觀受如受等就不難理解了。
我們經常提醒大家靜坐中要保持一知,也就是知道自己在靜坐、知道自己在散亂在昏沉的那一知,它不屬於散亂,也不是屬於昏沉,要保持著那一知。對於身心的反應,保持一知,不要去貼標簽、去研究。關鍵就在於我們是不是真正一念了,如果去研究,就有染了,就不是第一念了。在日常百忙中,也同時訓練,對一切聲色不起貪執,辱罵、贊嘆等等不過是聲音而已。其他色塵亦如是思維轉化。這個說起來簡單,因為有無始劫的貪執在,做起來就難,要恆持訓練。日常百忙做到了,打坐時就不容易散亂,進一步,入禪定就輕而易舉了。
以我的經驗,【【要入初禪,上坐時先空掉雜念,但不是去多個「空」,只要對一切保持一知就行了。至於身心的反應,看著它,不迎不懼。如此,立刻就可以入定。】】(對前面的理論感覺繁瑣的人,要入初禪定記住這個就行了)進一步,看到入定過程有呼吸與心念的變化,還有身體感覺受樂的變化。我們要利用這些變化來認識入定的道路,並且依次照破五蘊,證得無上菩提。因為此篇專門講如何入定,特別是如何入初禪之定,其它的就不多做解說了。保持一知,不是要我們去抓住一知,這樣又多了個「一知」。一知,是無染的、親切的、輕輕地安住,對身心的反應,看著他,不做任何聯想。這樣離生喜樂就來了。當雜念升起,定境就會退,只要再提起一念即可重新進入禪定。習慣了,清清明明,有個知的境界在,還不是道。要知道我們活著,基本的身體健康在,這個喜樂才會生起。如果色身毀壞,它也毀壞了,可見這個境界還靠不住。把身體的樂受還給感覺,
把心理的歡喜還給知覺,那個還不掉的,才是我們要找的。
打坐,不是呆坐,要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修行是越來越清明,而不是越來越糊塗。保持清明,就可以輕松出入定境。下坐時,要把定境帶到日常百忙,才能真實啟用。如果在定境的喜樂中還坐不住,那是好動的習氣使然,要看到這個。很多人入定,先是安坐,一直坐,時間久了,不知不覺就進入定境了。到底是什麼時候入定、怎麼入的,不知道。至於定境的進展,以及下一步要注意什麼,更是莫名其妙。他往往認為必需坐久了才會入定。其實是不懂如何入定。甚至有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入了定,就那樣在那裡傻等,就等著坐斷兩條腿吧。
我在關中,實在感到時間寶貴。但有感於末法時期,修行不易,所以奉獻此篇,希望對願意實修者有所幫助。不以為然者,請別煩惱,大可一笑了之。

閱讀全文

與入定快速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花仔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424
土壤中的三甲苯用什麼分析方法 瀏覽:403
第一次看旗手訓練方法 瀏覽:631
花椒油食用方法 瀏覽:331
液壓機活塞環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952
如何發展新客戶方法報告書 瀏覽:45
如何治白發有效的方法 瀏覽:656
新手媽媽如何使用催奶方法 瀏覽:264
用什麼土方法能把稻穀曬干 瀏覽:251
如何運動自然流產最快方法 瀏覽:376
核心力量訓練方法彈力帶 瀏覽:685
真假鐵銅銀鑒別方法 瀏覽:581
控制應對方法有什麼 瀏覽:921
導入式教學方法專家型教師 瀏覽:11
腿疼膝蓋內側疼的最快解決方法 瀏覽:1005
口欲症的正確治療方法在線看 瀏覽:620
幼兒園雪花片教學方法 瀏覽:818
鍍鋅板上鋅量檢測方法 瀏覽:125
小沫沫的生存方法視頻 瀏覽:615
新課標新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瀏覽: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