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媒體應對的媒體危機手段
在現在這種媒體高度發達的形勢下,企業過去的宣傳模式、宣傳策略顯然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需要一個更為有效的應對手段和系統。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新聞發言人機制是避免媒體炒作、消除謠言、引導輿論、樹立企業形象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
建立新聞發言人機制的幾大優點:
●可以為媒體的報道定調,防止不必要的猜測甚至謠言。
●確保新聞和信息的權威性和一致性。
●以面對面的方式,對待公眾和傳媒,更易建立公信力。
●在一個集中的時間內向媒體說明情況,可以緩解新聞媒體、公眾咨詢的壓力。
●由新聞發言人第一時間出來說話,可避免把老總首先直接推到前台,保留更大的迴旋餘地。
㈡ 媒體應對的媒體應對觀念
面對危機,誰掌握了媒體運行的規律,善於應對,誰就能化險為夷,誰忽視它或輕舉妄動,誰就會頭破血流。這是中國企業在危機媒體應對中得出的寶貴教訓。
很遺憾的是,現在許多企業危機來臨時採取的應對措施大部分都是錯誤的:第一是對有關負面輿論不屑一顧,懶得回應,認為身正不怕影斜。第二簡單否認了事。第三是封堵、遮掩,通過各種手段,阻止媒體報道。第四是鴕鳥政策。遇事躲起來,或心存僥幸,想矇混過關。第五是推卸責任。指責他人和消費者,使本來可能化解的危機不斷地升溫。第六是與媒體對抗。
這些都是由於不懂媒體規則、不了解消費者心理而採取的錯誤的不明智的舉動,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往往反而更加速了企業的滅亡。實際上都是自殘行為。
㈢ 媒體關系協調的技巧有哪些
劉慶龍教授指出,政府部門與媒體之間的關系協調包括以下哪幾個部分?(ABC)
A.媒體細分
B.需求分析
C.對策設計
D.事後交流
㈣ 如何應對新聞媒體
在領導的 同意下客觀陳述事實,是風險最低的方法。
㈤ 應對媒體應該注意哪些技巧
第一步:重復問題
看過外交部發言人回答視頻的小夥伴都知道,在記者問完問題後,發言人有時會重復一遍記者的問題。為什麼會這么做?
一來,跟記者確認他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確定對方的提問有無問題。如果該問題不成立,或在早前其他地方再三回答過,直接跟對方講清緣由,不必重復回答,抑或進行簡要回答。
二來,在重復的過程中,回答者可以在大腦中真正的過一遍問題。因為人在聽時很容易跑神,而有時少聽到一兩個字就會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
除了用自己的語音重復一遍問題,也可以請記者自己重復問題。一般情況下,記者再次說明時,會換一個句式,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贏得思考時間,也可以趁機了解清楚對方真正要問的是什麼。
第二步:分解問題
在重復過問題後,緊接著就是對問題進行分解。正常來講,一個影視圈新人拿到的問題大致分為這樣三類:
與所出鏡的劇/綜藝相關的;
與所飾演角色相關的;
與本人相關的。
極少數情況下,會出現與他人相關的問題。對於涉及他人的問題,正向的學習,負面的直接拒答。因此在拿到問題後,注意先看這是可以回答的、還是不可以回答的,再看是屬於哪一類的。
對於與所出鏡的劇/綜藝、飾演角色及本人相關的問題,回答時,一定要圍繞所提及的「劇/綜藝」「角色」「本人」等題眼回答,注意不要跑題!不要跑題!不要跑題!如果已經做了很多次訪問,關於劇和綜藝實在沒甚可回答的,那麼簡要回答後,直接過渡到下一問題即可。
第三步:總結問題
最後一步,是對前面的回答進行概括。如果情況允許,還可在原先闡述的基礎上再擴展一些內容,注意要建立在記者提問的基礎上,莫要過分揮灑,免得跑題。
關於最後的擴展層面,此處給出一些思路。
當問題提及劇時,可擴展到社會意義、拍攝背景、自身思考等內容。
當問題提及角色時,可擴展到拍攝趣事、與以往角色的區別、與本人的同與不同等等。
到此,一個關於新人應對媒體采訪的簡單步驟正式結束。最後再補充三個在面對采訪時一定要注意的點。
——————————————————————
一是忌答非所問。
在回答問題時,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先抓住「題眼」。所有回答都圍繞「題眼」進行,切忌答非所問。
二是忌詞意不清。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帶有各自意義。有時理解錯一個字的意義,就會導致整個句子出現理解偏差。例如:個性和性格;建議和意見;
三是忌不做回答。
除了對措辭不妥的問題、與自身全無關聯的問題,以及假設性問題不做回答外,其他的問題,應盡可能地進行回答。尤其注意,不要做「話題終結者」。
采訪是做信息的擴散,好的采訪應該是把自己想說的話透過記者所在平台發布出去,而不是將話題終結。(涉及人設需要除外。)
最後的最後,每個人都是喜歡誇獎的。如果能在采訪時誇獎一下記者或者記者所在的媒體或所提的問題,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哦。
㈥ 如何應對新媒體
應對媒體,化解危機
1、不要讓媒體興奮起來;
2、為企業營造有利的擬態環境;
3、媒體擬態環境下的企業應對策略;
例1:1997年美國環球公司TWA800墜毀事件;
例2:9.11布希政府定義危機的經典;
例3:QQ「保釣」《騰訊公司依然頑固挑戰13億中國人的愛國情感》;
4、讓受傷的軟實力硬起來;例:百事「針頭」事件 (證偽方式);
例:東阿阿膠應對焦點訪談「以馬代驢」黑幕事件 (區分化方式);
例:「東芝」兩張丑臉 (合理化方式);例:「海爾捉蟲」事件 (自我表揚法);
例:雙鶴葯業「清朗葯」事件 (痛改前非法);
例:南京冠生園「慾火重生」 (形象再造法)。
節選自葉東文章《企業危機管理實務及媒體應對技巧提升》
㈦ 媒體應對的介紹
在信息和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危機無時無刻不伴隨著企業。不久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危機管理課題組、零點調查和中國惠普有限公司 共同對企業危機管理現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內地45.2%的企業處於一般危機狀態,40.4%的企業處於中度危機狀態,14.4%的企業處於高度危機狀態,這就意味著有一半以上的企業處於「十面埋伏」之中。現代企業的危機幾乎都與媒體有關系。企業事故、意外、災難,如食品中毒、化學成分超標、保健品鬧出人命案、踮起爆炸等等都會有大量媒體關注和炒作。一則負面報道往往就會是企業成為社會輿論注目的「熱點」和「焦點」。一個負面消息的傳播往往足以抵消上萬次正面的報道和廣告。在流傳的民營企業的十幾種死法中,有幾種都和媒體有直接關系。媒體現在已成為一種巨大的、企業必須認真面對的力量。
㈧ 如何危機管理與媒體應對
北京大學企業(政府)危機管理與媒體應對特訓營1、國內企業危機現狀: 2、危機總是不請自來: 誰能有效的預防、規避和控制危機,誰就掌握了發展主動權! 誰掌握了危機管理的策略、方法和技巧,誰就能真正「高枕無憂」! 《企業危機管理與媒體應對特訓營》課程,是北京大學專為企業培訓優秀危機管理人才而精心打造的。 本課程助您成為一名危機管理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