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詩詞賞析技巧及方法初中
古詩鑒賞技巧(一)
品味煉字類
[題目形式]
(1)詩歌中的「某」字或詞有什麼表達效果?
(2)「某」個字或詞用得好,好在哪裡?
(3)「某」字能否改為「某」字?
(4)你最欣賞哪個字或詞?請賞析。
[應對策略]
這類題主要考查我們對精煉詞語的感悟能力。解答時要抓住詩歌中關鍵詞語來點評,可以從詞性、色彩、修辭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內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時要結合全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談這個詞的作用。
[題型示例]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後面的問題。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問題:首句中的「斷」字有什麼表達效果?
解析:「斷」字面上是「斷絕、隔絕」的意思,結合「音書」一詞,可以理解為詩人與親朋音訊隔絕的含義,再聯系詩歌的寫作背景,這首詩是作者從被貶之地嶺南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蠻荒之地的孤寂、苦悶及對家裡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應為:寫出了
詩人與親朋音訊隔絕的境況,更突出了詩人的思家之情。
古詩鑒賞技巧(二)
名句賞析類
[題目形式]
(1)某詩句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該如何理解?
(2)詩歌的某聯流傳成了千古名句,請分析原因。
(3)從某句詩中領悟到什麼人生哲理?
[應對策略]
這類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中被後人傳誦的名句的理解和賞析能力。這類題多為開放題,答案不要求統一,要掌握常見的鑒賞評價的角度:能指出寫景特點(如景物的色彩、近景遠景的結合等)或採用的修辭手法(如擬人、比喻等)或用詞的生動形象等,並且還要說出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怎樣的啟示和思考。
[題型示例]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後面的問題。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問題:「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你怎樣理解?
解析:這兩句詩之所以被後人傳誦,是因為它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向人們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應明確景物的特點,可理解為:翻覆的船隻旁仍有千千萬萬的帆船經過;枯萎的樹木前面也有萬千林木欣欣向榮。然後說出這句詩所蘊含的哲理,意思是說,個人的沉淪算不了什麼,社會總是要向前發展的,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未來肯定會比現在好。
古詩鑒賞技巧(三)
主旨情感類
[題目形式]
(1)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描寫了怎樣的景物?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3)塑造了怎樣的形象,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應對策略]
這種題型主要考查我們對詩歌的主題思想和情感態度的領悟。解答這類題要用一句話概括詩歌形象的特點,並根據所描繪的形象特點及作家的風格(豪放、婉約、沉鬱頓挫)來推斷詩人的情感態度。初中階段所學詩歌情感大體可分為:離別思念、愛國思鄉、友情、愛情、熱愛大自然、關心民生等。
[題型示例]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後面的問題。
秋夜曲
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雲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問題:全詩寄託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這首詩是通過寫景來抒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前三句,作者描繪了計時的漏壺在靜夜響起了「丁丁」滴水聲、月亮時而遮住時而又露出、暗處的秋蟲通宵在鳴叫的三幅畫面,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見所聞,通過這些形象,再結合詩人婉約的詩風,我們可揣測詩人的思想感情為:思婦獨守閨中的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② 初中詩歌鑒賞方法與技巧教學實錄
師:今天我們共同復習詩詞鑒賞。清代著名學者王夫之曾經說「情之所至,詩無不至。詩之所至,情以之至」,詩人作詩,其情其志均見於語言,所以我們今天的復習目標是:
通過語言的品讀,學習詩詞鑒賞的方法和技巧 (多媒體)
生:大聲齊讀復習目標。
二、 復習過程
1、樂於記憶。
(1)教師:在浩如煙海的詩詞寶庫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拿起筆,默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
(在2分鍾的時間內,看誰寫的最多)(多媒體)
(2)、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默寫記憶中的詩詞,教師巡迴查看。(3)教師:好了,大家寫完手上的這句之後就停下來。我相信每個人因為性格愛好的不同,所欣賞的詩詞也會有一定的差異。下面就請同學們左手邊四人一組,右手邊三人一組互看互讀對方所默寫的詩句,取人之長。
(4)、學生交流互看互讀小組內所默詩詞
(4)、教師:好,我看到大家在讀別人的詩句的時候特別高興。當你發現別人所默寫的詩句有跟你的一樣的時候,彷彿找到了知音(學生點頭微笑)。我們還想找到更多的知音,所以每個同學從自己所默寫的詩詞中選擇一句自己最喜歡的分享給大家?好嗎?
(5)學生開始選定自己要分享的詩句
(6)交流開始
生1:我喜歡的是,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生2:我喜歡的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生3:我喜歡的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生4:我喜歡的是,忽如一夜我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教師:大家都紛紛舉手,很好,不要著急,我們一個一個的來說。
生5:我喜歡的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zǎi)不動許多愁
教師:載(zài)不動許多愁
生6我喜歡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教師:非常有氣魄!
生7我喜歡的是,水是眼波橫,山似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教師:優美至極。
生8:我喜歡的是,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生9:我喜歡的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生10:我喜歡的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生11:我喜歡的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③ 如何鑒賞詩詞的表達技巧 公開課教案
先回顧幾首熟悉又經典的詩歌,考考背誦,這幾首詩歌回來可以作為載體講表達技巧,然後詢問學生已知的表達技巧有哪些,學生當答不全,然後展示表達技巧,詢問學生對這些表達技巧的理解,學生理解較好的可帶過,理解不清的再詳解,哪些理解哪些不理解可預估並在學生中做調查,不必講太多,根據時間安排。
④ 初中詩詞賞析的方法與技巧
古詩詞鑒賞方法: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像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古詩詞鑒賞方法:常見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
2.間接抒情:即通過寫景、敘事、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
3.借景抒情:古代詩詞中,有些景物被詩人們賦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徵意義,如柳象徵離別,梅象徵高潔,月象徵團聚,雁象徵音信等等。詩人們在描繪這些景物的同時,往往也寄寓了某種情懷。
4.融情於景:即詩人提筆之際內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動,將情感含蓄於筆下的景物之中,讓讀者去感受、體會。
5.因情造景:詩中的幻境、夢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詩人所描寫的景物不是處於一時一地或並非寫詩時所聞見,而詩人為了抒情的需要卻將它們集聚到一首詩中進行描繪,可稱之為「因情造景」。
6.虛實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詠物詩的重要手法。
7.誇張:誇張是指誇大或縮小事物原有的形態、規模、程度,以增強詩歌的主觀感情色彩。(李白常用誇張)
8.象徵:象徵是指通過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運用典故來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10.對比:對比就是使對比的雙方的特徵更加鮮明,如黑與白的對比,生與死的對比,對與錯的對比,動與靜的對比,通過鮮明的對比來強調、揭示某一種現象,闡釋某一個道理。
⑤ 中考詩詞賞析的方法與技巧
整體把握全詩的大致內容
要鑒賞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要評價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首先要做到從整體上把握詩意。詩詞鑒賞題大多設兩道題,從不同的側面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要對問題作出准確的評價,就要從整體上把握詩詞,作到整體理解和局部理解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結合。
例如,陸游的《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鑒賞之初切忌受「苦」、「愁」、「寂寞」等局部字眼的干擾,影響對全局理解,以為是慨嘆梅之不幸,抒寫憐惜之情。應當先整體把握作者是用先抑後揚和反襯手法來贊美梅花高格勁節的美好品質。
關注題目、作者、注釋、細節等
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了解作者,就能做到知人論詩,學習中要注意積累古詩詞的背景知識。這方面主要包括詩人的生平經歷﹑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掌握這些內容,我們在鑒賞詩詞時就能對詩歌進行居高臨下的分析了
譬如,杜甫憂國憂民的人生,沉鬱頓挫的風格;李白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辛棄疾抗金復宋的大業,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其他的詩人如王維﹑杜牧﹑李商隱﹑蘇軾﹑陸游等,都需要在平時的復習中作研究性的總結概括。
看注釋,可以了解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有時一個細小的細節,卻是詩詞主旨的集中體現。
抓住詩眼體會主旨
「詩眼」是揭示主旨和藝術內蘊的警策之語。詩眼是詩中最凝煉、最傳神、最准確地傳達主旨的詞句,是理清詩歌脈絡的筋節,是掌握詩歌各部分相互聯系的關鍵。文有文眼,詩有詩眼。有全集之眼、一篇之眼、數句之眼;有以一句為眼者,有以一字為眼者。它能提挈全詩,統領整篇。 例如,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詩的詩眼是「心遠」因為「心遠」所以「無車馬喧」「地自偏」,「真意」「忘言」雖比「心遠」深一層,但也是從「心遠」中生發出來的。將「心遠」與各組合的意象印證,本詩主旨「退隱後超脫塵世的心境」就非常明確了。
2語文古詩詞鑒賞有哪些表達方式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的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共鳴。這樣的詩就寫得好,能動人。
⑥ 當代詩歌鑒賞方法與技巧
首先看到詩後先看題目和作者,因為題目往往有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後再看注釋,看注釋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跡;最後看詩句翻譯,一般的詩歌可以通過注釋翻譯出來,通過翻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詩眼」或「煉字」型題
設問方式:
①對詩中某句某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麼?
②從某兩句中分別找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
③此詩某聯某句中的哪個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覺得:這兩個字中
哪個更好?為什麼?
④某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是什麼?
解答提示:古人作詩常追求一字傳神。設計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出這些經古人錘煉出的字,妙在何處。回答問題時,不能就字論字,應放回句中,結合全詩的意境、題旨和詩人的感情來分析。
答題要點: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
②解釋該字在句中的語表義和語里義;
③展開聯想和想像,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點出該字表達了什麼感情或烘託了怎樣的意境。
示例:如王灣《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兩岸失」的「失」字,與「湖平兩岸闊」的「闊」字,哪個更好?
[答]①「闊」字更好。②闊是空闊、開闊之意(這一步有時可並入一點來說)。③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兩岸顯得格外寬闊。④「闊」字,直接抒發了詩人視野更加開闊的強烈感受。(此題只答「闊」字好,不作具體分析不給分。卷面回答時,一般可省去序號,這里分點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驟或要點。下同。)
(2)句意型題
設問方式:
①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賞析。
解答提示:解釋詩句的意思要注意兩層:語表義和語里義,並結合全詩,指出它的作用,或表達了什麼感情和思想觀點。
答題要點:①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
②指出詩句的描寫作用,或表達了什麼感情和旨趣。
示例:談談對李白《聽蜀僧洛彈琴》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的理解。
[答]①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和詩人沉醉於琴聲之中的狀態。②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3)意境型題
設問方式:
①詩中哪兩聯寫了什麼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某兩句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③解釋某一聯的意思,並分析其情與景的關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詩人主觀情意和觀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後所產生的藝術境界。由於這種藝術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詩作的原意,它既體現了詩「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點,又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詩詞鑒賞中的核心問題。
答題要點:
①找出詩中的意象。
②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再現圖景畫面。
③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能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
④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如歡快、愉悅、激動、哀傷、悲憤、沉痛,或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贊美之情、仰慕之情、豪邁之情、閑適恬淡之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並指出為什麼。
示例:問杜甫《江漢》「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詩中二、三聯用了「片雲」、「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達了一種什麼感情?
答:①第二聯中的「片雲」.以遠浮天邊,喻詩人漂泊他鄉;永夜的「孤月」,喻詩人與月共遠同孤。第三聯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風」是實景。②兩聯情景交融,營造了一個天高道遠、孤月獨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詩中提到「心猶壯」、「病欲蘇」、「存老馬」等.從中可看出詩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著一種自強不息.積極用世的精神;同時從尾聯看,詩人有一種老當益壯的情懷.但一生漂泊,終被遺棄,大有連一匹老馬都不如的怨憤之情。
(4)主旨型題
設問方式:
①關於這首詩詞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這樣,有人認為是那樣,也有人認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②這首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的滄桑。就詞中有關詩句,結合全詩加以賞析。
解答提示:詩言志,總是抒發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認定詩詞的內容,應分析詩句的具體內容,並與作者的觀點、態度和作品主題的社會意義相聯系。
答題要點:
①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麼。
②抒發或寄託了什麼情感?暗寓了什麼?
示例:指明五代·歐陽炯《江城子》一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滄桑。試結合全詩加以賞析。
[答]「水無情」明寫落日余暉中金陵城外長江浩盪東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歷史無情淘汰,他們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復返。「空有姑蘇台上月」明寫六朝繁華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掛了;暗寓警示後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轍了。
⑦ 詩歌鑒賞的方法技巧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悵的詩。一個江南少女和「我」的邂逅,在雨巷中飄然而過。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樣出現、飄過,然後消散在「雨的哀曲」中。相逢,只是想像;錯身而過,是不可避免的悲劇。細碎的文字中,「她」和「我」出現了, 「我」卻眼睜睜地看著她消失,彷彿一場夢境。詩人撐著油紙傘,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中,幻想逢著一個希望逢著的姑娘。這並非是現實的巧遇,而是幻覺的邂逅。而那如丁香般的江南少女也許是前清宰相府後代的少女,也可能是詩人以前的鄰家少女。其實,是誰已經不重要了,她最終要消散在詩人的視線中。
它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在濃重的象徵色彩襯托下,赤裸裸地反映了詩人曲折幽微的內心世界,在低沉而優美的調子里,一幅梅雨季節的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呈現在面前。帶著哀傷,詩人把自己放在悠長的雨巷中,做一個反復彷徨的孤獨者。沒有聲音,沒有歡樂,也沒有陽光,只有彷徨和哀怨,這就是悠長、狹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當時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夠實現。但是,詩人明顯知道,美好的願望是很難實現的。於是,它轉瞬即逝,只留下自己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在這里,詩人把握不住理想又不甘心放棄理想的復雜情緒顯露無遺。
《雨巷》中的「丁香」意象,使詩歌呈現出一種迷離的美境。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象徵人們的愁心。李璟也寫過一曲關於丁香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丁香結和雨中愁在這位南唐後主的筆下已經連結在一起。而在詩人的手中,丁香有了進一步的含義。他想像了一個丁香一般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也有「丁香一樣的憂愁」。於是,它成了含有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包含詩人對美的追求,也包含詩人美好願望幻滅的痛苦。詩人曾經說過:「詩是由真實經過想像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像。」雨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在他的思想影響下,最終消散,體現了詩人當時理想的幻滅。
在新詩中,《雨巷》是一個「憂愁」的文本。詩中的「丁香」意象、迷離的音樂美和情緒的抑揚頓挫,使它呈現出一種異樣的美感。在文學的雨巷中,讀者往往不滿足於「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而還想企圖捉住她,於是,她「像夢中飄過一支丁香」般飄過我們的身旁,消散在我們的視線中……這,就是它的「愁怨」所在。
一、《雨巷》的多重情緒內涵
1、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
2、表現惶惶不安的人和無法實現的理想這個蘊涵有時代特徵的悲劇主題,
二、《雨巷》的藝術特色
1、《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特色是運用了象徵主義
2、戴望舒的詩歌創作,也接受了古典詩詞藝術營養的深深陶冶。
你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鑒賞
⑧ 詩詞賞析技巧
1、常見的意境:恬靜優美、清幽明凈、明麗清新、雄渾壯麗、壯闊蒼涼、蕭瑟凄涼、孤寂冷清、清冷幽靜等。
2、常見的表現技巧:
(1)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借代、誇張、對偶、排比、對比、雙關、設問、反問等。
(2)描寫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見大、動靜結合、虛實相生、聯想想像、正側面結合、比較襯托、樂景寫哀、欲揚先抑、象徵、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畫龍點睛)、間接抒情(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語言風格: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明白曉暢、多用口語、華美絢麗、委婉含蓄、簡練生動、雄渾豪放、沉鬱頓挫……
需要強調的是,用以上這些術語賞析詩詞時,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論,需「因詩而異」,根據各詩不同特點,結合相關詩句,有的放矢地進行賞析。
⑨ 古詩詞賞析的方法
一、寫景抒情詩。
寫景抒情詩主要描繪的是山水名勝、唯美的自然風光,其寫景手法通常採用比喻、擬人、借代、誇張、反襯、對比等。
在賞析時,第一步就是要指出其寫景的手法;第二步就是簡要概況一下詩中呈現出的景象和寫景手法的作用。
第三步就是要揭露出詩人抒發的是何種感情,有的是贊揚祖國的大好河山,有的僅是抒發對眼前美景的喜愛,有的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反襯自身仕途或遭遇的不幸等,這主要從寫景手法和詩人當時所處的背景展開論述。
二、詠物言志詩。
詠物言志詩主要描繪所詠之物的形與神,以此寄託詩人高尚的情懷,表現詩人的志向。這類詩主要是狀物,描寫手法包括比喻、誇張、擬人、反襯、正襯、對比、欲揚先抑等。
在賞析時,第一步是將詩人所狀之物的形給概括的描述出來;第二步將形反映出來的神加之於詩人身上,可結合詩人歷來的形象和所處的背景來綜合判斷。
例如,陶淵明詠菊,菊花可能並不能給人帶來淡泊名利的神韻,但是結合對詩人的了解可知,陶淵明是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可綜合判斷詩中所傳之意。
三、懷古詠史詩。
懷古詠史詩主要通過緬懷歷史英烈或描述歷史典故,來表明詩人的立場和情感。這類詩主要是繪史,描寫的方法最常見的有對比和襯托。
在賞析時,第一步就是要點明詩人所描繪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這需要我們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基礎;第二步就是要結合作者寫詩當下的時事背景,兩者加以比較;第三步就是道明詩人的主觀看法和抒發的情感,這類詩多半是借古諷今,亦或是抒發滄桑巨變、物事人非的悵然之情。
四、邊塞征戰詩。
邊塞征戰詩主要通過描繪邊塞壯麗的風光和將士們的軍旅生活,來表現將士們的思鄉之情。這類詩的繪景通常大氣豪邁、恢弘壯麗,故而多採用誇張、比喻等手法。
在賞析時,第一步簡要描述一下詩中描繪的景象和邊塞將士的生活;第二步就是道出將士們的思鄉之情和保家衛國的英雄氣魄;第三步就是以詩人的立場表達其自身的情感,通常是對將士們的敬意。
五、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主要描繪自然風光和農家生活,詩境大多清新淡雅,寧靜雋永。這類詩一般融合寫景和記事,手法多變,詞藻優美。
在賞析時,第一步描繪自然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的景象;第二步抒發詩人對恬靜美好生活的嚮往,還可結合詩人背景,考慮是否還表達了詩人想要歸隱田園的隱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