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處理土地糾紛的技巧
法律分析:可以採取以下方法進行解決:1、協商解決:當事人可以協商解決所發生的土地糾紛,根據協商的結果簽訂協議。2、政府處理:如果當事人協商不成的,可以找當地政府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3、法院起訴:政府無法處理,或者對政府處理不服的,在接到處理決定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十四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2. 關於土地制度改革的總體思路與主要內容有哪些
儀頌詞既蒙綠州抑
3. 土地確權存在的主要問題原因和對策
(一)經費緊缺的問題。在大部分農村地區都存在著經費嚴重不足的現象,由於生產力低下,農民的收入微薄,以及當地政府的一些不合理的安排和政策,導致很難保證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和發證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認識上的缺失及不到位。在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中會有很多村幹部和村民的思想觀念處在極為保守的狀態,他們認為集體土地所有權是全體成員所共有的,對於集體成員個人來說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因此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對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申請不主動和積極,抱有不合作的態度。
(三)實際操作中確權難度較大。在農村中普遍存在著以下以下狀況,例如由於土地權屬檔案資料的遺失或本來就沒建檔等原因,很難按現有的新政策和制度來確權,導致土地許可權模糊不清而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矛盾和沖突,這給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帶來很大的困難。本著維護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整個社會穩定和諧。對工作中遇到難題,要採取切實的措施。
(四)歷史遺留問題。由於歷史的原因一些土地的權屬存在爭議和權屬證明材料不全。確權發證涉及到各村、組、鄉鎮之間土地權屬界線劃分,有的界線不清,權屬不明,存在權屬糾紛,可供利用的證明材料又由於人員的變動導致不完整;有的地方存在少批多建、未批先建等違規用地問題;有的地方還存在「小產權房」和城鎮居民購買農村宅基地沒有到土地登記機構辦理相關變更登記手續等問題,給確權發證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五)確權發證工作秩序混亂。在確權發證工作中存在極少數人員不按規程辦事、弄虛作假、徇私舞弊、填報表格不全面、土地所有權人員蓋章不完全、證書沒有發放或發放不到位等問題,擾亂了確權發證工作的正常秩序。
(六)宣傳不到位、群眾和幹部思想認識存偏差。在確權發證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群眾和少數基層幹部思想認識不到位,對開展確權發證工作的意義和目的認識不夠,在指界簽字蓋章時不配合,特別是在村與村之間,對確權發證工作造成很大的被動。
(七)案件事實認定難,審判難度和壓力較大。當事人法律知識欠缺,往往沒有證據意識,感情用事、偏執死理,對自己的主張不能提供有效證據,給案件事實認定帶來一定難度。大多數村組織對農村土地管理不到位,土地登記造冊並不健全,遺失殘缺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於當事人舉證及法院的調查取證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難。而且涉農村土地權益的法律規范繁多,在審判實踐中,一些涉農土地權益糾紛案件普遍存在根源性問題,導致法院在適用法律時難以找到利益平衡點。再加上法官知識結構的欠缺,許多承辦法官不了解農村具體情況,缺乏農村生活知識儲備和處理技巧,尤其在審理案件時對於涉案農村土地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矛盾往往會考慮不周。同時有的訴訟主體是老弱病殘困,許多原承包者當初撂荒有的因病,有的因外出打工,而後任承包者亦靠種田為業,且大多是中老年人,文化層次低,愛鑽「牛角尖」。再加之矛盾起因時間久,許多糾紛發生在田地讓出10多年後,由於年代久遠,部分知情人己外出甚至去世,而登記賬冊有時記載不全,登記不規范,甚至遺失;且當事人雙方往往互不相讓,寸土必爭,部分案件除涉案當事人外還有當地家族參與,矛盾易激化。易引發群體性矛盾,給穩定工作帶來壓力。
(八)解決實際問題難。涉農村土地權益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夠全面,很多規定過於籠統,可操作性不強,缺乏現實指導性,法院對於涉案法律適用法條的理解也有分歧。加之相關政府或單位組織對某些群體性個案的介入,法院對於此類案件主要採取調解方式,盡量促使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若調解不成予以裁判也往往是過多注重社會效果而輕視法律效果。並且此類案件審理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繁多,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繼承、確權問題,撂荒回轉、再轉或代種問題,新舊兩證以及程序適用問題等。往往又涉及農村土地徵用補償款糾紛、城郊結合部房屋被拆、土地被徵用引發的農村房屋買賣糾紛等。還有諸如原農民變為城鎮戶口,後又回到農村購買宅基地;農村集體土地上房屋交付後,出讓方返還,買賣合同效力如何認定等。
4. 如何加強土地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
以「人」為本是企業安全管理的需要,也是員工自身安全的需要;實施以「人」為本安全管理達到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會安全」的轉變,實現企業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安全管理 以人為本 要我安全 我要安全 我會安全
0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不斷出現,不安全因素和對人體有害因素的增加,都給安全管理增加了新的難度。在新形勢下如何以「人」為本進行安全管理?怎樣才能達到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會安全」的轉變,筆者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討。
1 以「人」為本安全管理的意義
1.1 企業安全管理的需要
隨著企業的發展,生產環境不斷改變,生產工藝技術的不斷改進,過去管用的安全知識、安全經驗,在新的條件下就可能變得不再管用,這就需要把學習安全知識、培訓安全技能作為一項長期性、經常性、持續性工作來抓,以實現企業的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管理,就是著眼於「人」,通過提高企業全員的安全素質,減少生產過程中的事故隱患,預防事故的發生,保障企業安全生產。
1.2 員工自身安全的需要
人是生產過程中最活躍的要素,是安全生產的實踐者,也是工傷事故的直接受害者。人人都知道愛惜生命,個個都願意安全生產,這是全體員工的基本願望。以「人」為本管理能幫助員工增強安全意識,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員工能主動遵守規章制度,嚴格執行操作規程,避免遭受人身傷害,保障自身安全。
2 安全管理的關鍵因素
2.1 人是決定因素
人作為企業的一分子,在任何崗位都負有相應的安全責任;但人的性格各有不同,在情緒、愛好和家庭環境等方面也各不相同,而人的工作狀態是受心理、思想和技能等眾多因素影響的,不可能像控制物的不安全狀態那樣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必須通過教育培訓等活動使人的思想觀念發生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轉變,並且做到「我會安全」,從而圓滿地解決個體差異的問題,把人的內在潛能充分發揮出來,達到安全生產的目的。
2.2 領導幹部是企業安全管理的關鍵因素
企業領導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全面負責,負責建立健全企業的安全生產責任制,組織制定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保證安全生產投入的有效實施,因此領導幹部觀念意識是企業安全管理的關鍵因素。各級領導幹部對安全工作的認識和重視與否,對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好壞有著密切關系。領導幹部通過學習接受相關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識,能夠正確地認識生產和安全之間的關系,這樣國家的安全生產方針、政策的就能得到貫徹執行,各項安全規章制度得到落實,安全設施的投入得到有效保證,及時消除生產安全事故隱患。領導幹部意識到提高員工安全素質是安全工作之「本」,加強企業的安全教育和宣傳工作,企業范圍內形成人人關心安全的氛圍,員工就會被潛移默化,就會自覺參與安全工作,領導能夠以身作則,不違章指揮,把安全工作擺到重要議事日程上,這樣就能取得安全生產主動權,使企業安全管理工作有新的起色。
2.3 安全管理人員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
專、兼職安全管理人員的職責是落實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組織企業內部的安全檢查活動,負責日常檢查,及時整改各種事故隱患,從事具體的安全管理和組織工作,又是企業安全責任人的左右手和參謀,所以,對安全管理人員的要求比較高,不僅要有較廣泛的安全管理知識、較全面的安全技術和組織能力,而且要熟悉國家制定的安全法律法規以及一些強制執行企業標准和行業標准。因此必須對他們進行全面、系統、專門的培訓教育。平時加強日常生產管理學習和專業知識培訓,還要參加專門的安全管理人員培訓班,了解新發布的法規制度,學習安全生產技術和國內外先進的安全生產管理經驗,不斷提高專業素質和管理技巧;學習應急管理、應急處置的內容和要求,提高現場處理應急事件的能力。能深入現場正確指導基層班組的安全工作,及時發現生產現場存在的事故隱患並及時進行消除,督促教育職工按照安全操作規程進行操作,保障企業安全管理規章制度的落實,提高現場標准化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階。
2.4 提高員工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是企業安全管理的根本因素
2.4.1 重視安全生產的思想教育,提高職工安全意識。首先必須對職工進行安全生產的思想意識教育,包括安全生產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集體榮譽感教育、責任感教育等。通過培訓教育,提高職工安全生產的責任感和自覺性,促使廣大職工遵章守紀,認識到不安全生產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改變重生產、輕安全的錯誤認識,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思想上發生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轉變,自覺杜絕習慣性違章操作行為和冒險蠻乾的錯誤行為。企業可通過廠級、車間級、班組級的三級安全教育,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基層單位在每天生產會安排生產的同時,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項也會做出具體的要求,
5. 土地糾紛解決的方法有哪些,應該怎麼做
一般分為四種解決方法的:
和解(協商)
和解是依糾紛主體自身的力量,在平等和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協商解決糾紛的方式。和解通常無須第三方的介入,無須嚴格遵守實體法規范和程序規范,和解協議也沒有強制力,這是一種最為平和的糾紛解決方式。
調解(非訴訟調解或民間調解)
調解,即糾紛主體將爭議提交第三者,由其協調、說服並幫助雙方進行協商交流,以達成解決糾紛的合意。這是一種運用比較廣泛的糾紛解決方式。在農村土地糾紛的解決過程中,屬於這類調解的主要是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和鄉(鎮)政府的調解。《土地管理法》第57條規定,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解決,可由雙方協商解決、申請村委會或鄉(鎮)政府進行調解,也可到法院起訴。其中村委會或鄉(鎮)政府的調解即屬這類調解。
行政裁決及復議
行政裁決,即行政機關依法對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相關的爭議進行處理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復議即上級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不服下級行政行為的審查及決定行為。《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5條第3款規定:「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
《行政復議法》第30條第1款規定: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訴訟
訴訟是解決土地糾紛的法律機制中最正式、最權威、最規范的一種方式。因土地糾紛引起的訴訟通常是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例如,政府為公共利益征地、土地確權或行政機關先行處理後當事人不服起訴的,應為行政訴訟;而在平等主體間發生的土地爭議引起的訴訟則為民事訴訟。相對於行政裁決與復議,訴訟更加客觀、中立和公正,也應當更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6. 處理土地糾紛的技巧
當事人可以先通過協商的方式來解決之間發生的土地糾紛,若雙方協商不一致時,則可以由政府來解決雙方之間的土地糾紛。當事人對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時,則可以向法院起訴政府的處理決定。
法律依據:《土地管理法》
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第五十三條 經批準的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國有建設用地的,建設單位應當持法律、征政法規規定的有關文件,向有批准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地申請,經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7. 如何破解征地拆遷十大難題
要破解征地工作難題,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圍繞實現征地拆遷和社會穩定兩大目標,以強化群眾思想教育為主導,協調理順部門聯合執法為支撐,堅持分工與協作、責任與任務相統一的原則,實行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工作機制,逐級逐部門逐層次的落實工作責任,整合工作力量,突出工作重點,突破工作難題,全力保障發展用地需求。為此,提出對策和建議如下:
1、加強機制建設,一是建立健全征地拆遷管理的長效機制,二是嚴格征地政策標准,三是建立征地拆遷工作獎勵機制。
2、加強執法監管,一要調整征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二是加大擬征地塊內的執法巡查力度。由國土、規劃、城管、鄉鎮等多方聯動,強化執法,集中清理整治,查處各類違法違章行為。
3、規范補償資金發放,資金實行按項目列支,並嚴格監督、規范村組對征地補償費的使用和分配。
4、提前做好前期准備工作,一是營造良好工作氛圍,二是規劃殯葬地塊,積極落實殯葬政策,三是由鄉鎮將項目建設的遺留問題摸底,並拿出解決方案,逐步加以解決。
5、加強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後續發展建設。要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分類分層次地落實保障培訓責任,最好能夠與落戶企業實行對口培訓,讓失地農民感受和體會到政策的優越性。
8. 土地資源管理是冷門專業嗎
中考記敘文寫作技巧
中考記敘文主要以記事為主,也有不少寫人的文章。一般來講,記事的文章,要著力對事件意義的探求,要在事件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思想意義中找出最重要、最動人的「閃光點」;寫人的文章,要著力於對人物思想的發掘,要努力從刻畫人物形象中表現出人物的「精神美」。為了中考記敘文的成功,必須高度注意構思的技能與技巧。下面介紹五種常用的、基本的套路,可以靈活地借鑒、運用。
9. 如何埋土地里羅卜
蘿卜的品種繁多,大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季節來分,可分為春蘿卜和秋蘿卜;按根的大小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型;按蘿卜的顏色來分又可分為白蘿卜、青蘿卜和紅蘿卜。
蘿卜,在農村雖然許多家都種它,但許多人並不完全了解它的廣泛用途。
蘿卜中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它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蔗糖、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比梨和蘋果多出八九倍。如果用蘿卜代替水果,它的維生素的含量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蘿卜的辛辣味也是一種有用的物質。它和蘿卜中的消化酶一起能幫助胃腸消化食物,尤其是脂肪。人們在吃了油膩食物後,吃點蘿卜就會解油膩。
如果人們在吃飯時吃過了量,也可以吃些蘿卜。聽爺爺說,我們村有一個人,他很喜歡和別人打賭。一次在一家宴席上,他和人打賭說:「我一頓能吃八大碗菜而不被撐死,但得有一個條件,吃完飯後得讓我出去遛遛。」果真,他吃完飯出去不到一個時辰,便又大搖大擺地跨進這家大門,人們都爭著問他吃了什麼「靈丹妙葯」而不被撐死的,在人們的追問下,他無可奈何地說:「我出去後,在地里扒了兩個蘿卜吃,所以現在能好好地站在這。」蘿卜為什麼能幫助消化呢?因為蘿卜中含有大量芥子油、纖維和多種消化酶,這些物質都能促進腸子加快蠕動,幫助消化。
蘿卜還可以治病。如果咳嗽日久,可以服用白糖蘿卜汁,它有化痰、止咳的功效。蘿卜還可以用來治療菌痢、腸炎。最近又發現,蘿卜對抗癌也有很大的用處。
另外,蘿卜可以幫助吸煙的人戒掉煙。蘿卜中含有蘿卜酸,它可以使吸煙的人吸過煙後嘴裡沒滋沒味,這樣就容易戒掉煙了。
蘿卜的用處之多,簡直可以說勝過人參,並且它的價錢很便宜,難怪大夫把「蘿卜汁」親切地喚成「人參湯」。農村有句俗話:「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既然蘿卜對我們有益無害,那麼我們平時何不多吃些蘿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