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打坐吐納應該怎麼做
打坐: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兩種坐姿都可以採用,也可以在腿痛時輪換交替。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
吐納:深呼吸即腹式呼吸。從運動的角度講,就是吸氣時鼓起肚子,呼氣時充分將腹部排空;從氣功的角度講,在運氣作深呼吸時,首先要盡量放鬆全身的肌肉,平心靜氣的呼吸,然後再伸屈雙手,盡放肺腑深深地用鼻吸氣,直至不能再吸入空氣為止。
再將吸入的空氣運降至丹田,閉氣調息約數秒鍾,才由丹田處運作,經肺臟、氣管、喉頭吐放出來。在吸入空氣又將之運降丹田氣海時,閉氣調息的時間初時約為三至四秒,日後則慢慢練習增加至八秒左右。
(1)如何打坐呼吸方法擴展閱讀
打坐時,先把兩目定住了,然後再慢慢半閉眼睛,閉眼目光勿下垂,把兩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規矩。若是兩眼向下看,絕對不能得定,只是坐著休息罷了。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像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
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眼睛看到前面一米遠的距離,這是最標準的。
從氣功的角度講,通過一吐一納的深呼吸,能促進血液和淋巴液沖擊而暢通起來,並恢復各神經系統之間的聯系,各神經末梢也就跟著連帶振奮起來,直接或間接地刺激到血管作用,肌肉遂因新陳代謝的改善而增進了營養,一些慢性病或內傷,就順乎神經系統恢復正常的機能,達到不葯而愈的效果。
❷ 南懷瑾打坐呼吸吐納的正確方法
摘要 南懷瑾打坐呼吸吐納的正確方法是兩肩放平,雙腿盤起,手臂伸直讓身體的氣息貫通
❸ 打坐時如何呼吸
緩慢的呼吸,記住在打坐後不要立刻站起,會暈的。不要睜開眼,用手拍拍全身(頭也輕輕拍兩下)睜開眼,行了。
❹ 打坐呼吸法的秘訣在哪裡
我們先是了解一下四大威儀,行、住、坐、卧在我們佛教當中的重要性。你看,道場安靜,打坐就很享受,所以清凈是一種財富哦!可以跏趺坐的跏趺坐哦,跏趺坐是什麼?金塔。半跏趺呢?銀塔。散盤呢?泥巴塔。你看差多少,從銀塔一下變泥巴塔,最好的跏趺坐是金塔。
「畫上跏趺坐,魔王生恐怖。何況修道人,端身而正坐」。
這句話意思知道吧,很明白的。畫一幅圖畫,是跏趺坐的,魔王都害怕,魔王都恐怖啊!何況修行人,端身而正坐。
腿放好了之後,身體放鬆,脊椎骨放鬆。同時呢,要筆直的,肩也是放鬆,肩要平的。下巴這邊,略略的收一點點,不要頭伸出去。眼睛也是放鬆,微微的,眼光不是注意著外面,你的眼睛像一扇窗一樣,自然的讓光線映進來。
眼睛很重要啊,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一閉,心裡就是黑暗的。所以眼閉打坐的話不是很好。這個眼神到底在哪裡呢?如果精確一點,眼睛下垂,眼神在我們二膝蓋回收一點,就是在半空里,眼神等於是收回來的,停在這樣一種狀態,這樣心馬上就靜下來。
還有我們鼻子的呼吸,呼吸呢,鼻子和肚臍應該是在同一條垂直線上,鼻跟臍下面的息要相通,所以叫鼻息相通。調呼吸是蠻講究的,呼吸有很多種方法,我們是自然呼吸,略略有一點沉,呼吸有一點深遠的,最好能達到肚臍這邊,呼、吸能達到肚臍這里。
舌頭也要放鬆,舌頭平放,或者是微翹一點,舌抵上顎。有心臟病的人放平。兩手結法界定印,靜靜的放在肚臍前面,二手重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個大拇指輕輕相觸,法界定印。
身體調好了之後,呼吸放鬆的,悠長的。心裡的意念要落在無量光無量壽上,就是無內無外、無大無小,不著有也不著無。這個時候生命的靈敏度會越來越高,越來越高,但是卻不著境。讓心靈明,卻不拖泥帶水,越來越清澈,讓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慢慢的塵埃落定。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下班了,不需要工作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達到六根清凈。這樣的禪定當中也具足三皈,清凈覺性為佛寶。大家的清凈心、覺性為佛寶,覺照靈明為佛寶。清凈的相續,我們安住於這種相續之中,為法寶。清凈的受用,六根寂靜,六根清凈,和合無亂為自性僧寶。
禪定的妙用是身安則道隆,身不動,這樣子的話,五氣歸元,六神有主。身體像肉身菩薩一樣,身跏趺坐,像沒有裝金的佛一樣。口閉著,口也清凈,身體庄嚴,意地思於法,安住於法,意地也清凈庄嚴,三門清凈。
——摘自傳喜法師《禪修開示》
❺ 如何打坐調息
建議看南懷瑾的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這本書,最後面附錄有調息的靜心法門介紹。如果您有具體問題,歡迎來打坐貼吧跟大家一起打坐。加油!!
❻ 初學打坐咋呼吸才算正確
對佛法要有信心,隨喜修習禪定。
說禪定已修不起來的是沒有了修法傳承。
修學前應建立般若正見,然後依教導的業處修學,保持自然呼吸
❼ 打坐時怎樣調整呼吸吐納
南懷謹教授也提出了一個非常殊勝之修法,他說:「因一般人調息不容易調得好,不如先作粗猛的呼吸。呼吸粗的叫風,細的叫氣,當氣到達好像不呼不吸時,微細最微細的那個叫息。天台宗的數息、聽息、調息是講息,不是講風,也不是練氣。
上坐以後,先修風,手結亥母手印(密宗稱謂),也就是京戲的蘭花手。煉氣時,肩膀要端起來,讓手臂伸直,手放在骨上(手過長、過短例外),手臂一伸直,肩膀自然端起,裡面的五臟也自然都張開了,氣就貫通,所以,非用這個姿勢不可。
下一步,鼻子吸氣時,小腹自然向內縮,氣吸滿了,不能再吸了,就吐氣。吸時細、長、慢。放出時粗、短、急。往復這樣作,到了氣滿時,自己會不想作了,此時就不大起念了,然後由氣轉成息,心境自然寧靜下來,感覺到鼻子細微的呼吸,意念與息不要分開,吸入知道吸入,呼出知道呼出,吸入暖知道暖,吸入冷知道冷,意念與氣息始終相合,不能離開,如果有一念沒有感覺到息時,就是已經在打妄念了。慢慢慢慢如此練習,真到了一念之間,心息真的合一了,密宗的修法叫「心風合一」,「心風合一者,即得神通自在」,至於卻病延年,返老還童,更是不在話下。
:「靜靜地坐著,開始觀照你的呼吸,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從鼻孔的入口處來觀照。當氣進入,感覺那個氣碰觸到鼻孔的入口處,觀照該處。那個碰觸比較容易觀照,氣太精微了,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只要觀照那個碰觸。氣進入,你感覺它進入,觀照它,然後跟隨著它,跟著它走,你將會發現它來到一個停止的點,就在靠近肚臍的地方,它停止了,它停止的時間非常非常短,然後它再度往外移,要跟隨著它,再度感覺那個碰觸,感覺氣從鼻孔出去。跟隨著它,跟著它出去,你會再度來到一個點那個氣有一個非常短的片刻會停止,然後再開始循環。
吸氣,空隙;吸氣,空隙;吸氣,空隙。那個空隙是你裡面最神秘的現象。當氣進入而停止,不動,那是你能夠會見你的中心,當氣出來而停止,不動的時候,那個空隙就是宇宙的中心。這兩個中心並非兩個不同的東西,首先你要覺知到你內在的中心,然後你要覺知到那個外在的中心,最後你會知道這兩個中心是同一個,然後「進」與「出」將會失去它們的意義。佛陀說:「有意識地跟著呼吸移動,你將會在你裡面創造出一個覺知的中心。」一旦這個中心被創造出來,覺知就開始移動到你的每一個細胞,因為可以說每一個細胞都需要氧氣,每一個細胞都在呼吸。
記住,不要由你來停止它,讓它自己停止。如果你主動去停止它,你將會錯過整個要點,因為那個「做者」一介入,觀照就消失了。你不要對它造任何事,你不要去改變那個呼吸型式,你既不主動吸氣,也不主動呼氣。你根本就不去碰那個呼吸,你讓它自然發出,自然流動。當它出去,你跟著它,當它進來,你也跟著它。
不久你將會覺知到有兩個空隙,在那兩個空隙當中,就是門道之所在。在那兩個空隙當中你將能夠了解,你將能夠看出,氣本身並不是生命,它或許是生命的食物,就像其它食物一樣,但它並非生命本身,因為當氣停止,你還在那裡,完全在那裡——你完全有意識、全然有意識。氣已經停止了,氣已經不再在那裡,但你還在那裡。
一旦你繼續觀息——佛陀稱之為「味帕沙那」或「阿那帕那沙提」瑜伽——如果你繼續觀照它、觀照它、觀照它,你會漸漸、漸漸看到那個空隙在增加而變越來越大,最後那個空隙會維持幾分鍾。一個氣進入,然後有一個空隙有幾分鍾的時間,那個氣不跑出去。一切都停止了,世界停止了,時間停止了,思想停止了,因為當氣停止的時候,不可能去思想。當氣停止幾分鍾的時間,思想完全不可能,因為思想過程需要持續的氧氣,你的思想,和你的呼吸非常深刻地互相關連。在空隙之中,你首度知道甚麽是氣裡面的氣,甚麽是生命裡面的生命,那個經驗能夠解放你,那個經驗能夠使你覺知到對生命的經驗之本身。
有關以上對呼吸之間空隙之說明,我們可以在《丹田吐納法·答客問》一書中看到很相似之闡述:「因為功夫深到,在『納息』轉為『吐息』,或『吐息』轉為『納息』時,運用其耐力,在要轉換而尚未轉換的當中,不立刻接續著運行,卻暫保其原有狀態,這就是『持息』,這『持息』的久暫,視各人的功夫及耐力的如何而決定。在『持息』的當中,『息』因之而更為充塞,且像進入了無息的狀態,縱使幾分幾秒之間,而身心也會發生一種美妙的感覺,對於腦神經發生良好的作用。」
~~~~~~~~~~~~~~~~~~~~~~~~~~~~~~~~~~~~~~~~~~
lucky495349650 :
當你打坐總是在快要空掉念頭!這是你思想出現了妄念!你忽視了自己的呼吸!
在打坐中思想應從始至終都要關注自己的呼吸!
但不要干涉自己的呼吸!!不要加雜上人為的思想!多觀察自己呼吸過程!最後覺知到一個點上!!
lucky495349650 :
從資料上顯示:你的肺和胃應注意核護啊!!
❽ 打坐時如何觀呼吸
先調身,把身體調整到最輕松,最舒適的狀態。次調心,把心裡的一切念頭全放下,保持清凈無為的心境,再調息,把心息視為一體,融入臍腎中間位置,意想為一個紅色透明的乒乓球。眼內觀,耳內聽,心內視?初始隨呼吸將球意念放大到無窮大到宇宙之外,同時帶病廢之氣散發出去,收回時到臍腎間至無限小至空無一物,一吸一呼為一次,從強到弱,從有到無,從有感到無感,漸次深入,以至從有息到無息。久之,先成體呼吸,次成臍呼吸,再成混元呼吸(即得混元一氣),終至無呼無吸之人天合一,大定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