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中國古建築中的榫卯結構會很牢固呢
這可能是因為榫卯結構在抵抗地震沖擊時具有一定的優勢。
榫卯結構早在7000年前就已經被我們的祖先應用在建築中了,是世界建築文明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其由榫(凸出的部分)及卯(凹進的部分)相互咬合而成,靠摩擦力連接,用於中國建築中柱、梁、枋、墊板、桁檁(桁架檁條)、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構件的連接。
想要構建牢固的榫卯結構,需要認真的設計。不同的榫卯結構要做到完整統一,並能夠「左右逢源,上下貫串」,也就是說,榫卯的設計要使建築的應力盡可能均衡得施加到各部件。當然,這也是所有建築設計都應遵循的原則。
榫卯結構在應對地震沖擊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中國古建築多為木建築,榫與卯的結合可以有效限制木構件之間各自的扭動,相當於半固結半活絞的狀態;榫卯結構能承受一定的彎矩,構件與構件之間有縫隙,可以吸收和消解能量;木材作為一種非均質的、各向異性的材料,表現出介於彈性體與非彈性體之間的粘彈性,當受到沖擊時,也可以通過形變緩解載荷對構件的壓力;當受到地震的垂直沖擊波時,榫卯還可以通過「彈跳」來化解。這都使得以榫卯連接的建築擁有不錯的抗震性。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便是中國古代建築抗震能力的傑出代表。
事實上,榫卯結構不僅在建築中被大量應用,在傢具中也非常常見。當然,除開榫卯結構,我們現在也有了許多新的連接方式,但榫卯結構仍然對我們的建築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❷ 中國魯班鎖,代表了古代建築中的什麼結構
魯班鎖,同時也叫做孔明鎖,它主要代表的是古代的榫卯結構。同時,它也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木匠魯班發明的。了它的形狀和內部構造各不相同,是一種傳統木工結合兩個或多個構建的方式。
這也是古代常用的一種建築手段,可以說這是我們古代的知識瑰寶,也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
❸ 中國古建築主要採用哪種連接方式
古建築結構營造做法,基礎與柱聯結,柱與梁連接,屋面做法。 檢舉|2012-02-01 09:47 提問者: 飛天大飛俠 |瀏覽次數:266次我來幫他解答
圖片符號編號排版地圖您還可以輸入9999 個字提交的參考資料超過50字,請刪除參考資料:匿名提交回答滿意回答檢舉|2012-02-04 18:23古建築結構營造做法?這個問題太大,一時不好說。
基礎與柱聯結?:安放礎石,通過管腳榫結構。
柱與梁連接?:柱頭結構檐額、平板枋,其上安置斗栱,栱上結構梁頭;無斗栱平板枋上直接放置梁頭。
屋面做法?要哪一類的?:干搓瓦、仰合瓦、筒板瓦。南方的我不懂~
❹ 古建築柱子與柱子怎麼介面
古建築柱子與柱子用枋子連接,進深方向用梁連接榫卯有燕尾榫,有饅頭榫,大進小出榫,有壓掌榫等,主要看相互的結構和功能作用所決定。
柱子是建築物中用以支承棟梁桁架的長條形構件。工程結構中主要承受壓力,有時也同時承受彎矩的豎向桿件,用以支承梁、桁架、樓板等。
工程結構中主要承受壓力,有時也同時承受彎矩的豎向桿件,用以支承梁、桁架、樓板等。
分類:柱按截面形式分為方柱、圓柱、管柱、矩形柱、工字形柱、H形柱、T形柱、 L形柱、十字形柱、雙肢柱、格構柱;按所用材料分為石柱、磚柱、砌塊柱、木柱、鋼柱、鋼筋混凝土柱、勁性鋼筋混凝土柱、鋼管混凝土柱和各種組合柱;按柱的破壞特徵或長細比分為短柱、長柱及中長柱。
❺ 榫卯中國是什麼「榫卯」咋念的哈哈
❻ 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部件之間的連接用什麼結構連接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
❼ 中國古建築木結構和傳統木傢具製作主要採用什麼連接方式
是榫卯結構,即木質構件間的連接不需要其他材料製成的輔助連接構件,主要是依靠兩個木質構件之間的插接。
❽ 古建築榫卯結構與斗拱結構
古建築榫卯結構
1、穿斗式 漢時成熟,南方各省多用。沿進深方向布柱,柱比較密,而柱徑略小,不用梁,用「穿」貫於柱間,上可立短柱,柱頂直接承檁。優點是用料較小,山面抗風性能好;缺點是室內柱密而空間不夠開闊。
2、抬梁式 春秋時成熟,北方各省多用。沿進深方向布置石礎,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樑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構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系柱頂,梁頭與瓜柱頂做橫向的檁,檁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連成一個整體優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可獲得較大的空間;缺點是樑柱等用材較大,消耗木材較多。
3、井乾式 將圓木或半圓木兩端開凹榫,組合成矩形的木框,層層相疊作為牆壁——實際是木承重結構牆。它耗材量大,建築面闊和進深受木材長度限制,外觀厚重,應用不廣。
4、干闌式:西雙版納的傣族村寨為了避免貼地潮濕,使樓面通風,防避蟲獸侵害,防洪排澇,隨形就勢等原因.形成了一種上下兩層的建築,上層住人,下層喂養牲畜.
斗拱:中國古建築中用以連結柱,梁,桁,枋的一種獨特構件.始見周代銅器,到漢代其特點已基本形成,唐代是我國斗拱發展的又一重要階段。斗拱是我國木構架建築特有的結構構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承重,並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傳到柱上.斗是斗形木墊塊,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鬥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這樣逐層縱橫交錯疊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結構包括:斗:立方塊上開是自口,位於下昂翹之間。升:立方塊上開橫向口,位於栱頭上。昂:斜出的梁桁。栱:曲木如弓,與枋平行。翹:曲木如弓,與枋垂直,與栱相似。坐斗:斗之特殊類型,全攢斗拱最下之座托。
斗拱的作用:①增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擠壓面(原始作用).③撐跳檐檁.以上兩點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④防雨,早期用夯土牆,怕雨水,但挑檐長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檁,以增其長.⑤抗震,純靠榫(音損sun)卯結構,在外力不大時是剛性的,外力大時是可活動的,抵消了地震所產生的能量。⑥裝飾作用。⑦等級標志,明清結構作用已漸消失,成了純粹的裝飾,等級的標志。⑧模數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級的官式建築上,大體分為外檐斗拱和內檐兩類.從具體部位分為柱頭斗拱,柱間斗拱,轉角斗拱.
1鬥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為衡量建築尺度的 標准。
斗耳:鬥口兩側凸起的部分
斗腰:鬥口下垂直部分
斗底:斗下傾斜的部分
平盤斗:沒有斗耳的,常用於角科 29栱:是置於坐斗內或跳頭上的 短橫木栱的名稱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內外出跳的 栱,清式叫翹(華栱或卷頭)
.1 瓜栱(宋稱瓜子栱):跳頭上第一層橫栱
.2 萬栱(慢栱):跳頭上第二層橫栱
.3 廂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檁下的 ,最內跳在天花枋下的
.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一層橫栱。正心萬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二層橫栱。
.單栱:坐鬥口內或跳頭上只置一層栱的,二層的叫重栱。
.計心造:跳頭上置橫栱的
.偷心造:跳頭上不置橫栱的
主要構件:昂: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杠桿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為多,上昂用於室內,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鬥口制:取平身科大斗所開口的尺寸為一鬥口,相當於材的九分,鬥口分十一等,最大鬥口用六寸,每一等級差半寸,十一等鬥口則為一寸,如柱徑為六鬥口,柱高為六十鬥口。鬥口制是單向模數,等分十一級,計算簡化。
.4、單槽: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 兩個區域。(山西晉祠聖母殿)
5、東西堂制:大朝居中,兩側為常朝。漢代開東西堂制之先河,晉、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東西堂制。隋及以後均行三朝縱列之周制。
6、都柱:秦漢宮室遺址與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僅設一根柱子。
7、倒座房:為外客廳及賬房、門房;正廳為內客廳.
另外,倒座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如果說房屋的位置(尤其指朝向), 還是與正房相比較來講, 正房是座北朝南,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倒座房", 也就是座南朝北啦.在北方的民俗中,倒座房是不吉利的表示.
E.1、額枋(闌額):柱子上端聯系與承重的構件。有時兩根疊用,上面的清謂之大額枋,下面叫小額枋(宋稱由額)。二者之間用墊板(宋稱由額墊板),使用於內柱間的叫內額,位於柱腳的叫地栿。
斗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採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國古典建築最富有裝飾性的特徵往往被皇帝攫為己有,斗拱在唐代發展成熟後便規定民間不得使用。
斗拱結構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上特有的構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翹、昂組成。 斗拱是中華古代建築中特有的形制,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的先納至額枋上再轉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築物,才有斗拱的安置。在星馬的眾多廟宇中。斗從外觀上。抖拱當當使人產生一種神秘和莫測其高保真妙的感覺。在美學和結構上它也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築精神和氣質。斗拱中間伸出部仍叫做要頭。雕著一個立雙式的青色龍頭。其兩旁的墊拱板雕半立體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拱的用途
斗拱用於柱頂、額枋和屋檐或構架間,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採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宋《營造法式》中稱為鋪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稱斗科,通稱為斗拱。斗是斗形木墊塊,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鬥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這樣逐層縱橫交錯疊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於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別起傳遞梁的荷載於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時,它同梁、枋結合為一體,除上述功能外,還成為保持木構架整體性的結構層的一部分。明清以後,斗拱的結構作用蛻化,成了在柱網和屋頂構架間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構件
斗拱的種類
斗拱的種類很多,形制復雜。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為內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為柱頭科斗拱(用於柱頭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於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頭拱。
斗拱的作用
斗拱在中國古建築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它位於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築物出檐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壯觀。
在它成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作為構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數」制)
後來的斗拱逐漸變為裝飾(後來採用磚牆,出檐變近許多,作用減少),也是區別建築等級的標志。越高貴的建築斗拱越復雜、繁華。
三、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如盆景,似花蘭,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
❾ 40噸的瀘定橋,十三條鐵鏈連接12164個鐵環,古代是如何架起來的
瀘定橋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傳統木構古建築之一。修建於康熙44年至康熙45年。工期一年的時間建造了這一世界奇妙建築。並由康熙大帝御筆題書“瀘定橋”。那麼這座橋有何獨特之處呢?獨特的地方在於瀘定橋的歷史意義和它極簡風格的造型。歷史意義在於瀘定橋見證了長征的壯舉,使得冰冷的瀘定橋立馬變得鮮活起來,賦予了文化的韻味。我們重要說說它的風格造型。
如何連接?首先在兩岸架起繩索,再在繩索上套上竹筒以保證繩索筆直,接下來再就著繩索將之前的鐵環,一個一個套起來,當然這過程中鐵鏈肯定會因為重量掉落水中,等到把鐵環全部連接起來,實際上已經全部掉入河裡了,但是此時鐵鏈已經被拉到河對面了,接下來再用事先准備好的大轉盤,將已經落入水中的鐵鏈拉直,這樣鐵鏈就固定好了。至於橋台更是使用中國獨有的榫卯結構的木構橋台,穩定性能極佳。這樣一座橋就架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