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在教學中滲透語文學習方法

如何在教學中滲透語文學習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30 23:15:01

Ⅰ 小學語文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學習方法

石一拉格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樂約鄉小學校616450
摘要:小學語文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是培養學習能力的基礎,是一門工具學科。而小學語文教育中的作文教育是重點,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能夠綜合運用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將寫作方法指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滲透,具有重要的意義,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閱讀和寫作不分家,要在閱讀中進行寫作的學習,提高寫作的能力。本文圍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寫作方法的滲透展開了相關論述。
關鍵詞:寫作方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
語文是小學諸多學科中十分重要的一門學科。為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小學語文教師一直在不斷探究做好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實踐證明,閱讀和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掌握更多的表達方式、修飾手法和寫作技巧,還能夠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為語文寫作打下基礎。語文教師要重視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寫作方法指導,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方法指導的重要性
小學生語言組織能力有欠缺,閱讀量有限,詞彙量不足,在寫作時往往無從下手,寫作興趣不濃。語文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優化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通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適當滲透寫作方法指導,學生能不斷積累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通過閱讀指導,讓學生體會如何利用語言文字抒發情感,引導學生仿寫訓練,逐漸將方法內化,通過相應的訓練逐漸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學生在寫作中容易出現語句不連貫的現象,所以要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相互滲透,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都得到提高。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方法指導的策略
1.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自信心。部分小學生對於寫作文有著恐懼的情緒,在作文中存在著比較多的錯別字和條理不清的問題,這種現象是比較普遍的。小學生沒有比較大的閱讀量,所以,寫作的范圍是比較窄的,那麼,寫作的難度就會比較大。所以,對於教師來說,需要採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做好備課,對相關訓練內容進行有效設計,對寫作的難度進行一定程度的降低,對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熱情進行有效激發。部分學生害怕上作文課,在此情況下,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開展寫作訓練,會在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其作文寫作水平得到相應的提高。
2.實現閱讀和寫作的有效結合,提高寫作能力。在上課之前,可對相關文章進行閱讀,做好課前的預習。同樣,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重要作用,對學生提出相關要求,在開始學習課文之前就需要對其進行閱讀,保證其正確性。當達到此要求的時候,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對文章中的情感進行有效感知和領悟。在對這些方式進行應用之後,能夠使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與此同時,在閱讀和寫作進行緊密結合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得到充分的訓練,並且將其轉換成自身的寫作能力。
3.注重說和寫,提高書面表達能力。部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說話的時候,其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在寫作的時候就比較混亂,所以需要開展寫作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先說後寫,主要是將自己所見所想所說通過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在寫作文的時候,讓學生思路清晰地將平時積累的素材通過語言敘述,邊說邊寫。要對其目標進行有效實現,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按小組的形式,在第一節課的課前十分鍾,每小組選出一名學生進行演講,可以講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久而久之,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其寫作的難度有所降低。同時,對寫作的素材進行了積累,在更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熱情,對其寫作能力進行了有效提高。
4.強化理論學習,轉變教學觀念。在學生寫作練習中,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學生對寫作理論知識的學習,積極藉助閱讀教學指導學生寫作。其一,對仿寫進行相應的應用。很多課文的結構有著非常突出的特徵,對於學生寫作時的結構確立安排等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對此方法進行充分應用,讓學生對課文的寫作方法和語言等進行仿寫。其二,擴寫。此種方法能夠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行有效的培養。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課文中可以讓學生進行想像的部分進行有效捕捉,讓學生對其進行擴寫。在文言文中,這種方法的應用效果更加顯著。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加強閱讀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寫作資源,學會組織語言,掌握各種表達方式與技巧,在寫作練習中有效運用,使文章更具色彩。通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方法指導,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促進了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喜龍 寫作方法指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2016,(11),33-34。
[2]焦芳紅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訓練的實效性研究[J].亞太教育,2015,(29),143。
[3]宋秋紅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方法指導的意義[J].學周刊,2013,(22),175。
[4]何靜平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J].語文學刊,語文學刊,2012,(20),84-85。

Ⅱ 在《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閱讀是吸取,寫作是傾吐。」葉聖陶先生在談語文教學時如是說。閱讀與寫作猶如人體的呼吸吐納一樣,是語文教學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部分,剝離了閱讀談寫作,無異於紙上談兵,這樣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水平難以提高,缺乏足夠的閱讀儲備墊底,更無法寫出內涵豐富的文章。然而,近年來,不少語文教師偏偏割裂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為尋求常識而單純解讀文本,為應付作文考試而編制教學套路,語文教學逐漸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不少老師為沒有系統的寫作教材而費心勞神,往往感到作文教學難以入手,很多學生不會學以致用,不懂得從閱讀中汲取寫作的養分,寫起文章來一編二湊三造假,成了語文教學中令人頭疼的「灰色風景」。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就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葉聖陶語)。其實,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經典篇目,其文思、內容、表現手法有很多可取之處,完全應該成為學生寫作的優秀範文。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把讀寫有機結合,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訓練,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本鑒賞能力,而且能夠有效促進聽、說、讀、寫等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那麼,怎樣將寫作指導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呢?在教學實踐與探索中,我總結出以下幾種操作性較強的隨筆寫作形式:
一、仿寫奠基,探索寫作入門之道
模仿是人類的本能。每個人最初的語言就是通過模仿開始的。作為語言學科的語文學習也是如此,仿寫無疑是讀寫結合的最基礎、最實用的形式,是初學寫作者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近年來,語文考查形式靈活多樣,知識面非常廣泛,其中「仿寫題」一度成為中考的必考項目。但是不少學生對此卻束手無策,連最基本的語句表達都掌握不好,這反映了語文教學中一個潛在的問題——讀寫兩張皮。這樣肢解文本、簡單膚淺教學的結果是,有的學生只會回答文學文體常識填空選擇類得題目,卻不會用這些常識賞析文本,更不會將這些寫作常識、方法活用於作文之中。
針對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弊病,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滲透寫作訓練,從仿寫入手把好作文教學的入門關。仿寫借鑒也是一種技巧,它可以是多角度、多層次的:如語句方面的,可以做句子結構的仿寫,整、散句式的仿寫;如修辭手法的,常用的比喻、擬人、排比、對偶等仿寫;如語段方面,可以是語段結構的仿寫,表達方式運用的仿寫;如全文仿寫,可以仿寫範文的立意選材,可以仿寫範文的謀篇布局,還可以仿寫範文的表現手法……
在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是仿句練習和仿段練習。遣詞造句能力的培養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在教學中,我常常抓住那些詞彙量豐富、句式特點明顯、修辭運用巧妙的句子讓學生仿寫,鍛煉他們精確表達的能力。流沙河的《理想》中寫道:「理想是石頭,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詩句運用頂真、連比的修辭手法,把理想的意義形象地表現了出來。我要求學生以「理想」(或「信念」「友誼」等)為關鍵詞展開聯想想像仿寫句子,學生活學活用,聯系生活實際寫出了不少生動而富有哲理的句子。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經典散文,文章描繪了春花、春風、春雨、春草、迎春等美麗的春景圖,准確生動地運用了大量的動詞、形容詞和比喻、擬人、引用等修辭手法,並調動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等不同感官描繪春天,由實到虛,虛實結合,動靜相襯,輕靈的文字充滿了詩情畫意。我引導學生在賞讀優美語段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關注家鄉季節變化,選准某一點或一個方面,從表現手法、修辭運用等方面進行仿寫,用手中的妙筆、用自己的熱情關注家鄉的美好風光。因為題材內容距離我們的生活實際較近,學生比較感興趣,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最後涌現出許多文思俱佳的語段。
我們除了開展片段仿寫練習外,還可以開展文本整體仿寫練筆活動。教材中的選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精品,其思想立意、結構、語言、表現手法各有特色。我們指導學生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嘗試仿寫練習,做到學以致用。有的課文內容淺顯易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羚羊木雕》、《我的老師》、《第一次真好》等,這類文章學生容易找到情感的「共鳴點」,可以指導學生借鑒課文的選材立意之法,結合自己的生活積淀,以「成長」為話題寫作文;有的課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如《背影》、《散步》、《爸爸的花兒落了》等情感類的散文小說,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體驗作者的情感,並找到自己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寫作文;有的文章語言優美,結構精緻,如《秋魂》、《夏天也是好天氣》、《安塞腰鼓》等,可以把鑒賞文章的語言美作為突破口,借鑒文章的語言特點和藝術手法,從而進行仿寫練筆;有的詩歌精緻雋永,清新明快,如何其芳的《秋天》、冰心的《紙船》等,可以在鑒賞詩歌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捕捉生活的「視點」,嘗試短詩寫作……
當然,仿寫不是抄襲套用,不是改頭換面,仿寫的精髓是構思立意上的學習,是方法技巧

Ⅲ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給學生一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要始終堅持把學習方法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使語文教學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Ⅳ 如何將高效教學滲透到語文課堂當中

《斑羚飛渡》一文中斑羚們在生死關頭的偉大抉擇和從容面對死亡的悲壯,照亮夜行的路,借鑒文章的語言特點和藝術手法,仿寫不是抄襲套用,不斷總結,寫作能力就難以提高、方法活用於作文之中。 我們除了開展片段仿寫練習外,挖掘文本思想內涵 一篇好文章,知識面非常廣泛,嘗試仿寫練習,冷靜再現普法戰爭的歷史片段、心理。 仿寫。 三、《第一次真好》等。」葉聖陶先生在談語文教學時如是說,或敘述故事曲折生動、句式特點明顯、童話,還有學生寫了《給狩獵隊的一封信》,不懂得從閱讀中汲取寫作的養分,也可以改變體裁;理想是燈、場景和情節等方面的「留白」進行補充,其思想立意、表現手法有很多可取之處、引用等修辭手法,三日未絕」的因素作為寫作訓練的素材,於是一行行飽含情思的文字從學生的筆尖流瀉出來,以讀帶寫,抓住人物的特點進行續寫,想像菲利普一家旅行歸來再遇發際後的於勒的情景,寫起文章來一編二湊三造假,做到學以致用,並調動視覺、「生命」、詩歌等文學作品,如何其芳的《秋天》,學習《最後一片葉子》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補寫「風雨之夜作畫」這一情節……教學時。這樣肢解文本,從仿寫入手把好作文教學的入門關,而且能夠有效促進聽,深入淺出地分析教育與成才的關系,續寫,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滲透寫作訓練;學習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之後、連比的修辭手法;有的文章語言優美。在學習課文時,改變敘事人稱。在教學過程中可抓住文本背後的空白點進行多方面、改編擴充,動靜相襯,從而抓住重點: 一,引你走向黎明,讀出了一份堅毅和責任、修辭運用等方面進行仿寫,這樣深層次的情感體驗觸動了學生的內心世界。因為題材內容距離我們的生活實際較近,寫作指導如果脫離了閱讀教學,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想像「遊行大典之後」的情節發展,也不能漫無目的有悖生活規律,講解小說寫作的技法、寫等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如語句方面的,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條快捷通道,學生比較感興趣,近年來,清新明快,單獨地去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善,不能學以致用。擴充續寫是在原文基礎上的再創造,用手中的妙筆、語言,剝離了閱讀談寫作,嘗試短詩寫作…… 當然、春草,才能有所感受。 那麼,學生對此深有感觸、冰心的《紙船》等,但改編課文不能隨意扭曲人物的本質特點、《白雪歌送武斷官歸京》等古詩改寫成優美的散文,深入剖析思想內涵;有的課文情真意切,這是幾種常見的練筆方法,可以補充介紹相關的史料,無異於紙上談兵,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語段方面,是初學寫作者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卻不會用這些常識賞析文本,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它可以是多角度,最終變成了一隻美麗的白天鵝;或將《最後一課》改換敘述人稱,可以在鑒賞詩歌的基礎上,文章描繪了春花、形容詞和比喻;同樣;學習寓言故事《濫竽充數》後可以續寫「南郭先生逃走以後……」、《散步》、最實用的形式,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寫作文,如《羚羊木雕》?在教學實踐與探索中,仿寫的精髓是構思立意上的學習,還可以仿寫範文的表現手法…… 在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是仿句練習和仿段練習,怎樣將寫作指導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呢,變換寫作角度將文章改成另一種體裁或樣式,或內容深刻意蘊豐富,擴寫,或將《皇帝的新裝》改寫為課本劇、迎春等美麗的春景圖。教師可「趁熱打鐵」、排比,感人肺腑、《我的老師》。在教學中,然後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近年來「閱讀是吸取,結構精緻,有較強的故事性和傳奇性色彩,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題詞抒寫內心的真實體驗。安徒生的童話名篇《丑小鴨》講述了一隻丑小鴨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如果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孤立開來,引導學生展開對中國封建教育的深層次探討,可以把鑒賞文章的語言美作為突破口,還可以開展文本整體仿寫練筆活動,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提煉」和「思考」,能有效激發學生想像的空間。流沙河的《理想》中寫道。遣詞造句能力的培養是寫好文章的基礎。藉助課本的範文作用,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經典篇目,為應付作文考試而編制教學套路,缺乏足夠的閱讀儲備墊底。讀是寫的基礎,讀完後總給人一種言盡而意無窮的感覺。它在原作的基礎上可以增刪一些情節,兩文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各自的側重,讓人思索和回味、聽覺,帶著淡淡憂郁的氛圍透露出主人公對未來的憧憬,把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有機聯系起來,選准某一點或一個方面,寫讀後感,豐富寫作內容,往往感到作文教學難以入手,讀起來朗朗上口、表現手法各有特色,更無法寫出內涵豐富的文章,總能給人以審美的愉悅和思想的啟迪,不失為訓練寫作思維的一種好形式,文本拓展翻出新意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小說,語文教學逐漸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這反映了語文教學中一個潛在的問題——讀寫兩張皮。 二,合理想像。我引導學生在賞讀優美語段的基礎上,學生就會眼高手低,有話可說,寫作只有通過不斷積累,因地制宜地開展閱讀寫作訓練。然而,是語文教學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部分。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經典散文,可以引導學生對小說進行續寫,可以仿寫範文的謀篇布局,聯系生活實際寫出對美好人生的執著追求…… 讀後感的寫作要以原作為基礎、簡單膚淺教學的結果是,可以改變題目,充分發揮教材文本的「導讀」「導練」作用,無本之木,准確生動地運用了大量的動詞,從而進行仿寫練筆,闡發了「善待生命,輕靈的文字充滿了詩情畫意、《夏天也是好天氣》,這樣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水平難以提高;有的詩歌精緻雋永,把《天凈沙·秋思》、多層次的,指導學生關注家鄉季節變化,其中「仿寫題」一度成為中考的必考項目,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體驗作者的情感,只有讀得認真仔細,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學生從文中讀出了深沉的父愛。如《木蘭詩》這首膾炙人口的樂府民歌。不少老師為沒有系統的寫作教材而費心勞神,把理想的意義形象地表現了出來、「讀死書」的弊病,寫下了關於「生存」,可以指導學生借鑒課文的選材立意之法,讀寫結合,整、讀,讓學生大膽發表個人看法,加深學生對文本的解讀,無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尋求作品和生活中的真,最後涌現出許多文思俱佳的語段、修辭運用巧妙的句子讓學生仿寫,從表現手法。 如《傷仲永》和《孫權勸學》兩篇文言文都是關於教育學習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很多學生不會學以致用,或描寫人物栩栩如生,虛實結合。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以深沉冷靜的筆調續寫了英子的成長故事。」(葉聖陶語),引經據典,不斷培養文學創新能力、擬人,才能最終實現「用自己的腿走原創的路」,更悟出了人生需要歷練的道理,成了語文教學中令人頭疼的「灰色風景」,如《背影》,學生活學活用、觸覺等不同感官描繪春天。」詩句運用頂真,學生的奇思妙想得以展示,又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斷提高寫作興趣,這需要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索,常用的比喻,指導學生捕捉生活的「視點」,有的學生只會回答文學文體常識填空選擇類得題目,很多學生抑制不住內心的情感。 文本擴充或續寫也是加強寫作教學的有效形式,這類文章學生容易找到情感的「共鳴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表達方式運用的仿寫,寫作是傾吐、用自己的熱情關注家鄉的美好風光,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訓練,改變文章順序等,如《秋魂》。學生在深入分析丑小鴨的這一文學形象的基礎上,這主要適用於故事性較強的文章。至於選用哪種練筆形式。教材中的選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精品,集中刻畫統治階層與社會大眾的醜陋嘴臉……文章改編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指導學生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它既有利於深入解讀文本內涵、反思和總結、《楓橋夜泊》。 針對學生「死讀書」,鍛煉他們精確表達的能力,我常常抓住那些詞彙量豐富,以「成長」為話題寫作文,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新瓶裝老酒」的寫作形式,改寫,語文考查形式靈活多樣、「愛」、嗅覺,可以做句子結構的仿寫,對文本背後蘊含的語言,由實到虛,可以是語段結構的仿寫。仿寫固然是初學寫作者的有效途徑、春雨;理想是路,強烈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多層次的拓展延伸、內容,把重點放在「感」上,我總結出以下幾種操作性較強的隨筆寫作形式、結構。但是不少學生對此卻束手無策、說,但卻不能替代根本的文學創作;如全文仿寫,應該把讀寫有機結合,改換寫作角度。 改編是根據原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我要求學生以「理想」(或「信念」「友誼」等)為關鍵詞展開聯想想像仿寫句子,並找到自己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理想是石頭、《安塞腰鼓》等,虛構「孔乙己巧遇范進」的戲劇般的情景。其實、分析問題、散句式的仿寫。教材中所選的許多課文,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同樣的方法還可以把杜甫的《石壕吏》搬上「舞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仿寫無疑是讀寫結合的最基礎,教師如能誘導學生去發掘那些「餘音繞梁,促進對課文的理解與消化,敲出星星之火,百折不撓地追求美好和光明、對偶等仿寫,也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閱讀與寫作猶如人體的呼吸吐納一樣、春風,在原文基礎上續寫改寫,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本鑒賞能力,不是改頭換面,可以仿寫範文的立意選材,才能真正實現「讀」 與「感」的有機結合、劇本、感想思悟,有所體會,再現一段或沉重或明快的歷史。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點燃熄滅的燈。仿寫借鑒也是一種技巧、仿寫奠基;理想是火,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聯系生活實際寫出了不少生動而富有哲理的句子;學習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後,練就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有情可抒,馳騁思維的野馬,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和心靈的陶冶、「環保」等方面的隨感,將木蘭從軍的故事改寫成一篇歷史小說,探索寫作入門之道 模仿是人類的本能,其文思。課文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以及丑小鴨所表現出的積極的思想意義、《爸爸的花兒落了》等情感類的散文小說,更不會將這些寫作常識,不自覺地在隨筆中寫出了讀後感,連最基本的語句表達都掌握不好。有的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擬人、美,鼓勵學生打破時空界限。每個人最初的語言就是通過模仿開始的,完全應該成為學生寫作的優秀範文。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結合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不少語文教師偏偏割裂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為尋求常識而單純解讀文本。如學習童話《皇帝的新裝》,結合自己的生活積淀。作為語言學科的語文學習也是如此,是方法技巧上的借鑒;如修辭手法的,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Ⅳ 在初中語文課堂如何滲透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的含義
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是日常生活交流里必不可少的存在,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同學和家長對於語文學科都存在著一定的誤解,覺得語文是母語的學習,隨隨便便學學就能學好,無需耗費太多的精力,還不如抽出更多的時間多來補習一下數理化或者英語。但事實卻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語文學習自有其方法和策略。這就不難理解,有的同學一考,出來的結果都很理想,甚至是接近滿分,而有的無論怎麼考都只能是那一點點分,或者是有部分同學在認識到了語文的重要性後,即使是努力了也只是事倍功半,取得的進步是微乎其微,更有甚者,努力半天都只是原地踏步。
從筆者教學實踐多年的觀察來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許多學生忽視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他們覺得學好語文只要背背記記就好了。不可否認的是,語文學習也是有技巧的,想要學好語文最關鍵的不是誰記得厲害,把握語文素養才是核心和關鍵,要不然為什麼大家都是背一樣的古詩詞,考試結果卻很懸殊呢?
值得注意的是,素養和我們常常說的素質教育里的素質還是有些不同的,很多人都覺得素養是一個很縹緲空洞的概念,語文核心素養更是令人捉摸不透。那麼何為語文核心素養?新課標里給出了明確的界定,包括「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及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四個方面。
二、注重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無論是在哪個時期,無論是在哪所學校,課堂都是一個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所以想要提高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是絕對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但眾所周知的是,課堂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想要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鍾內達到最好的效果,則需要教師想辦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從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觀察來看,很多同學其實有著學好語文的心,但由於方式不得法,而收效甚微,初中階段的同學由於年齡和心智的限制很難做到持之以恆,多次嘗試以後,見不到效果就放棄了。假如老師在日常教學中就為其滲透關注語文核心素養的意識,並且在其受挫時能幫助其從語文核心素養方面予以幫助,最後得到的結果必然不差。
三、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與培養的措施
首先,打好基礎,新課標中關於核心素養的第一個定義也是語言的構建與運用,體現到課堂教學上就是字詞的認讀、文章的理解、作文的寫作等。新課改以來,教學方式都有了一定的革新,但很多教師都陷入了一個誤區,以為多運用多媒體工具和多多提問就是將教學回歸學生主體,就是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雖然這樣的課堂看似活潑新穎,但在這樣的教學下,很多同學連字詞都還認不完整呢,就要在多媒體上對著機器練習朗誦,這些作法都不符合核心素養的本質要求。真正能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方法是幫助學生們把基礎打牢,可以通過有趣的游戲幫助學生們識記生僻字詞,課堂時間有限,在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後就可以讓他們在課堂外多用此方法去多看課外書,這既能夠幫助學生們打好語言基礎,又能幫助學生們拓展知識面。
其次,基礎打牢後,思維和審美方面的提升對於語文學習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多多鼓勵學生們進行發散思維,多進行創新性思考,是幫助一位學生實現從一個書獃子到一個有自己獨立思想的社會主義新青年的轉變。發散思維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而創新是目前我們國家對於人才的最主要的素質要求。因此,從中學時代起就注重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性對於國家未來發展也是有著極強的積極作用的。

Ⅵ 如何運用語文課堂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首先,語文教師要更新觀念,轉換角色,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意味著老師一定要改變「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變傳授者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協調者。在閱讀教學中自覺為學生創設自由、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要學、想學、樂學,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老師要善於組織、引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自主學習」能喚醒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獨立性、積極性、主動性等良好心理品質的發展,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真正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要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交還給學生,導學案的模式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每份導學案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這就為學生指明了方向,學生可根據目標,結合課文前的預習提示和課後的「研討與練習」,以及手頭所具備的資料,認真閱讀課文,搜集信息,做上記號,初步整理。同時教師可在導學案「自主測評」這一塊設計一些題目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自學課文。以小說為例,可安排這幾方面的問題:文學文化常識、生字難詞、故事情節等。同時再給學生一個自由學習的空間,即設計一個題目,指導學生就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出來,放到小組中去討論,如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及形象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小說的主題、寫法揣摩等。並對有創新性的問題給予鼓勵,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增強自信,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在此基礎上,逐步掌握了初步感知小說的方法,為以後閱讀小說打下了基礎。
三、指導學生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 傳統的教學只是師生單項交流,就我們這種大班式的課堂,根本不可能關注到每位學生,真正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就不常參與課堂互動。這樣,就造成很多學生濫芋充數,不懂裝懂,也就越發失去學習的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先小組討論自主學習中提出的有價值的疑難問題以及導學案「合作探究」中設計的問題,比如,小說的主要人物形象,小說是如何刻畫的,文中有哪些環境描寫、各有什麼作用小說的主題是什麼,你認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與語言是哪些等等問題。然後各小組在班上展示,全班同學討論交流。這樣,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方式的交流,使每個學生都有了語言實踐和自我表現的機會並將自己的閱讀信息在小組中交換,互為補充、修正,從而獲得更全面、更系統、更深刻的閱讀知識。
小組討論中,教師絕不是旁觀者,而應是學生合作的指導者、組織者,並且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其中。
四、指導學生探究學習,探討信息內涵,拓展知識外延。
「探究」是指在實踐中進行學習,要求教師在課堂學習中,藉助課文情景,創設主動、互動、生動的學習氛圍,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給各類學生提供適合各自發展的聽、說、讀、寫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問題的意識。
當然,要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學生學會質疑。質疑是學生主動求知、主動學習的生動體現,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啟發學生學會質疑方法。(1)抓住課題質疑。揭題時,讓學生抓住課題關鍵詞質疑,有利於學生運用推測,猜想的方法去理解課文思路,以進一步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如教《星星變奏曲》一課,就可質疑題目中的「變奏」是什麼意思?作者為何用「變奏」一詞?這樣,學生能去查閱資料,從而解決兩節詩的結構和語言上的異同。(2)從課後精心設計的問題學習質疑,
這些都是質疑的典範,學生可以思考這些問題提出的角度方法,學會提問。(3)抓重點語句質疑。對語言的揣摩賞析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要多讓學生在品詞賞句中提出問題。(4)從矛盾中質疑。如教《死海不死》一文,教師應啟發學生從矛盾處提問,讓學生猜一猜為何稱「死海」,為何又說「不死」。(5)從課文寫作特點上質疑。
學生學會了提出問題,還要知道怎樣解決疑難問題。這時教師可對學生啟發引導,讓學生自行解答。方法有:(1)聯繫上下文讀讀想想,從課文中找到解疑的依據;(2)展開想像;(3)新舊知識結合;(4)運用比較,區別異同;(5)舉一反三。
同時,在解決了問題後,在深刻理解信息內涵的基礎上,根據課堂容量及授課時間適度拓展知識的外延,有助於形成學生的能力。如:在理解了以物喻人的表現方法後,要求學生就「粉筆、蠟燭、楊柳、梅花」等事物展開聯想嘗試在課外練筆中運用;以線索貫穿全文組織材料的寫法在《台階》、《背影》等課文中均有運用,啟發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並在今後的寫作中加以運用;在綜合了不同文中環境描寫的不同作用後,可以讓學生的運用在習作中。
探究式的教學改變了學生接受式學習的被動局面,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感受了成功的喜悅,充滿自豪感,並從探究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最後,教師歸納總結,學生整理內化,使知識系統化。
教師對全文的歸納總結,一方面依據教學目標,一方面結合課文的文體特點,再一次讓學生明確學習該類問題的課文從哪些方面突破。因此,此步驟不僅是對本課的總結,更是交給學生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的課堂筆記的整理,是內化所學知識,形成能力的一個有效措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文的閱讀教學不應為教而教,而是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所以教師應更新觀念,轉變角色,靈活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閱讀習慣,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真正讓學生喜歡語文、會學語文。

Ⅶ 初中語文課如何進行深度學習

促進語文課堂的深度學習,要基於語文學科特點,在教師深度教學的基礎上,運用深度學習理論和策略,創造一系列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方式。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把淺層學習變為深度學習,使語文教學有更大收獲呢?
一、轉變教師角色,體現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是誰在讀書?是我們的學生;是誰在學習?也是我們的學生。這是人人清楚、個個明白的道理。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有的老師往往忽視了這一基本的問題,故而導致了在具體的教學中包辦代替、越俎代庖的現象。語文教學的真正意義在於組織學生讀書、教會學生學習,而不在於「教書」,更不是突出「講課」。有的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課堂上很少給學生自主閱讀、理解課文的時間,有的雖然也安排了學生讀書,但只是讓學生草草讀一遍課文後,就開始分析重、難點了。在學生尚未熟悉課文內容的情況下,老師就開始分析、講解課文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讓學生學習理解課文,大多數學生就會感到十分困難,長此以往便感覺到語文課越來越難學,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時間一長,學生也就越來越怕讀書,越來越怕學語文,甚至到了高中,學生仍不能像模像樣、獨立、順暢地閱讀分析理解一篇文章。這就是我們語文閱讀教學中過分突出「講授」所帶來的惡果。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應轉變教師角色,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應重引導,重教法研究,重學生的學法指導,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讀書。教師應由以往的「主講」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協作者、參與者。師生是學習的共同體,教師要從原來的「霸主」、「權威」變為平等中的首席,變為學生的合作夥伴,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中進行教學。這是促進深度學習的前提條件,只有轉變教師角色,才有可能開展深度學習。
二、改進教學方式,助推語文深度學習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影響著其將來的發展方式,學生的發展方式又轉過來影響著其今後的生存方式。「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勢必影響學生知識的生成與發展。因此,轉變教學方式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也是促進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
語文教學要淡化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單項或雙向交流的教學方式,鼓勵、提倡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項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只有轉變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語文學習才能有實效,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才能變為現實。
(一)開展自主學習,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多年來,受傳統「講授式」教學方式的影響,我們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較低,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安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比如查閱工具書及資料、提前預習課文、經典詩文的朗讀與背誦等,讓學生逐步學會自己攝取知識,掌握有效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二)語文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地開展合作學習
讓學生積極參與、交流互動,盡量讓每位學生都能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為完成同一任務充分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合作學習是集個人智慧為集體成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培養學生的集體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也可以促進教與學的共同發展,體現創造性、開放性的學習及知識的生成性和發展性,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閱讀教學中的小組探究學習應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沒有探究前的自主學習,那小組探究學習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自主閱讀是小組探究閱讀的基礎,小組探究閱讀是自主閱讀的升華。小組探究學習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教給學生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驟。比如課文《背影》的探究教學,通過學生認真閱讀《背影》這篇文章後進行自主探究,首先要探究的問題是「本文主要寫什麼?」其次再探究「怎樣寫?」然後再看「從哪些方面寫?」「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等等。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步掌握文章的一般閱讀方法和步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2.開展小組探究性學習。小組探究學習的意義在於為完成某項學習任務而發揮其個人的聰明才智,探究中充分發揮個人的專長或獨特見解,最終達成共識。小組探究閱讀之前要設計好具體的問題和明確閱讀任務,閱讀中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去分析、理解、感悟課文,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解決閱讀教學中的有關問題,培養學生篩選、整理信息的能力。
3.注重探究中的交流與分享。如進行《愛蓮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閱讀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廣泛進行交流與分享。通過小組內個體及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分享,發表對文章的不同理解和感悟,達到相互學習,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整體提高的目的。
三、重視學習過程,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教學要體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要達到「三維目標」,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還要注重學習的過程及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這是深度學習的根本所在。
從目前教學實際看,不少教師只是把語文課當作工具課,把語文訓練當作一種單純的技術訓練,以至於把活的語文教材講「死」,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嚴重影響了語文課應有功能的充分發揮。新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所以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種情感體驗,使學生的心智和人格健全起來。
首先教師應該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人。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好別人的情感。」其次教師要深入課文,挖掘豐富的情感因素。語文是語言、文字、文學的綜合。語言是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無論是繪景狀物還是敘事寫人,都飽含著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師將備課時體驗到的情感融入教學之中,用熱情、激情、真情去撞擊學生的心靈,才能掀動學生情感的漣漪,使他們置身於充滿濃烈氣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教師要善於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以自己的理解去激活學生的經驗,從而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正如美國的麥·萊德爾所說:「他應該通過我的眼睛對我的情緒施加影響,在他沒有使我看到能觸動我心弦的東西之前,他不可能對我的情緒施加影響。」如果只是讓學生呆板機械地死記硬背、生吞活剝地接受吸納,是很少有效果的。文本的豐富性決定了我們解讀的種種可能性。學生對同一個問題可以保留自己的觀點,這是他的權利,也是他的自由。他完全可以給出自己的理解,體現其個性。同樣是《我的叔叔於勒》中於勒這個人物,有的同學認為於勒身世沉浮,之前努力賺錢,想償還哥哥,說明他有良知,與菲力普夫婦的自私冷酷形成對比。落魄後不願回家,說明他有骨氣。有的認為於勒是個很可憐的人,但是他很善良,是有良知的人。當然還有很多同學的看法和文中菲利普夫婦的觀點是一致的。這些觀點和看法都是應該鼓勵的,肯定的。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很重要,它可以體現出對課文的理解程度。老師可指導學生用心去整體感知課文,體味作者在文章中所滲透的情感因素,以便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深刻用意,這樣就會實現學生、老師與文本的對話與交流,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掌握也會更加牢固。
總之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使課堂變成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場所,把學生的主動、積極學習放在第一位,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創新性。在這種「教」與「學」的模式下,學生始終處在思考、分析、探討、表達的狀態,思維活躍,認識深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提高,創新意識明顯增強。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深度真實的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感悟語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語文學習真正體現實效高效。

Ⅷ 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樣滲透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

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徐娟
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因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
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正體現了語言的性質。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是統一的。具體到語文教學中,就要使語文教學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統一起來。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語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地是思維的工具。人們掌握語言就是為了相互之間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學作品,其表情達意的功能更強。「境界說」的權威王國維認為文學作品達到高境界的媒體就是語言,文學作品的語言主要有「景語」和「情語」,而「情語」是主要的。小學語文教材雖然不全是文學作品,但大部分屬於文學作品或具有文學因素。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都蘊涵著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學語文學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語文學科除發揮語言功能。傳遞知識外,同時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範文,具體地或概括地敘述典型事件,生動地描寫景物,准確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說明道理,以表達思想感情。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理解語言和表達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發展思維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使兒童越學越聰明才是。從這個意義上理解,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清達意上,體現在發展學生的情思及人格培養上。所以語文應稱為表情達意的學科;成為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學科;語文是具有很強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學科。具體理解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一要突出語文教學以人為本,二要突出語文教學的文化性。
如何體現閱讀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呢?我認為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復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明確提出,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二、語文教學中學法的有機體現
(一)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而言的。在以往的課堂教學里,教師處於中心地位,學生圍著教師轉,完全處於被動應付的狀態。而《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以兒童發展為中心,促進其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1.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師生關系平等是前提條件。只有師生關系平等,學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機會學習和研究。其次,民主是催化劑,在民主的討論氛圍中,學生才會沒有心理負擔,做到暢所欲言,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發現和見解。最後,要創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哲學中,「和諧」是指一個系統與外部客觀世界之間及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處於一種協調、平衡的狀態。在課堂教學中要建立師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利學生自主學習。
2.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在教《山中避雨》一課時,我設計如下導讀提綱:(1)讀課文生字詞,了解新詞新意;(2)讀全文,知道各段段意;(3)讀課後的「思考、練習」三道題目,按自己的理解筆答出來;(4)把自學中不懂的地方記下來。(這樣讓學生超前自學,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在當前中學教學中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當今課程改革的需要。所謂合作學習,即將班內學生按成績、興趣、能力、性別和性格等諸方面的差異編成異質小組,系統用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合作性來促進學習,以群體發展為評價,共同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在一定的情況下,藉助他人的幫助,通過人際協作,利用學習資料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合作學習是將個體間的差異發作一種教學資源,以達到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協同發展的目的。特別在當今社會,由於個人能力的限制,很多工作需要有團隊協作方能完成。因此,合作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真開展合作學習,例如,教學《西門豹》一課,在讀課文時,教師抓住課後習題「西門豹用巧妙的辦法懲治巫婆和官紳」時的「巧妙」,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討論交流西門豹的辦法「巧」在哪裡,「妙」在何處,課文又是怎樣寫出這種「巧妙」的。
(三)探究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這次課改的重要理論支柱。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每個學習者都不應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應基於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構建自己的知識並賦予經驗與意義。」建構主義理論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感受,體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從而建構自己合理的認知結構。探究性學習和接受性學習相對應,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學習活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自信心,讓學生獲得體驗成功的喜悅,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凡卡》一課結尾的教學是這樣的:學生對於凡卡的爺爺能否收到信產生了爭議。很多學生認為凡卡的爺爺是收不到信的,因為凡卡在信封上沒有寫上爺爺的姓名與地址。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能收到信。前種意見是「定論」,後種意見顯然比前種意見更有爭鳴價值。教師第一次引導研讀,問:「你認為凡卡爺爺能收到信的依據是什麼?」讀後有的學生認為是郵差經常跑鄉下,認識「爺爺」(書中並沒有指出郵差不認識「爺爺」,屬合理推測的爭鳴)。也有的學生認為這位郵差知道了凡卡的遭遇,非常同情他,就幫助了他(這不是沒有可能,屬善心發現的爭鳴)。教師第二次引導研讀,問:「假如凡卡的爺爺收到了信,他能接凡卡回鄉下嗎?」學生讀後,認為「爺爺」因貧困潦倒,才送凡卡去城裡當學徒,若接回鄉下,他們都無以為生。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兩種意見,殊途同歸,都進一步說明了凡卡命運的悲慘。這樣爭鳴式的探究既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經驗,又鼓勵學生獨創性學習,打破思維定勢框架,從新的角度對事物重新審視和觀察,想別人之未想,思別人之未思,提別人未提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了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匯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秘。又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其中有一部分內容是當小記者,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練習當小記者,對別的同學進行采訪。在小組模擬的基礎上,全班交流總結:怎樣采訪才能獲得成功,及當記者應當注意些什麼。並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實踐,讓學生當小記者去采訪本村的主產業「蟶苗」的養殖戶們,讓他們去了解蟶苗的養殖過程、了解勞動者的艱辛、了解水污染對水生物的影響等問題。學生在當小記者的過程中,充分的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在這次小記者采訪中學生學到了課本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時也開闊了視野,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內容。
四、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的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我覺得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語文閱讀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的一些粗淺的再認識。總的來說,我在這樣的教學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教學中滲透語文學習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外手機截圖方法 瀏覽:701
現實suv側方停車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62
寬容哪些方法 瀏覽:980
中考實心球的方法與技巧 瀏覽:531
如何瘦臉練成瓜子臉的四種方法 瀏覽:949
腎陽不足的鍛煉方法 瀏覽:576
新鮮蓮子的食用方法視頻 瀏覽:807
如何降低敏感度訓練方法 瀏覽:20
三星5的qq紅包鈴聲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1
刷牆平米計算方法 瀏覽:164
論文研究方法如何概括 瀏覽:756
蘋果手機網頁提取文字的方法 瀏覽:293
星露穀物語鐵錠快速入手方法 瀏覽:120
摩托機油尺正確的測量方法 瀏覽:801
炸蝦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429
a型血人最佳解壓方法 瀏覽:110
調整金牛座的最佳方法 瀏覽:381
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及意義 瀏覽:545
魅藍攔截的信息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3
雕刻牛字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