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肩關節脫位快速治療方法

肩關節脫位快速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30 17:27:52

Ⅰ 肩膀突然脫臼,第一時間應該怎麼

肩關節脫臼後應立即復位,越快越好。肩關節受傷後,短時間內肩關節周圍的肌肉處於休克狀態,此時肌肉較鬆弛,而且復位時疼痛也不敏感。但休剋期一過,肌肉就處於痙攣狀態,肌肉緊張、疼痛加重,復位也就較為困難。訓練中,如發現肩關節脫臼,應立即讓受傷學員平躺於訓練館的長椅中床上,復位者雙手握住傷肢腕部,患肢外展60o~70o。復位者一足置於傷者腋下,腋下可用運動服疊後做為襯墊,墊在腋下(脫去鞋子,左肩關節脫位用左足,右肩關節脫位用右足),逐漸用力向下牽引外旋,同時足跟用力略向外頂腋窩,並將傷肢在繼續牽引下過渡內收,此時即以足跟支點,將肱骨頭擠入關節盂內,復位時聽到「格噠」一聲彈響,傷者立即感到肩部輕松,疼痛消失,即為復位後的指標。

Ⅱ 肩鎖關節脫位如何治療

復發性或俗稱習慣性肩關節脫臼,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己可以把肩關節弄脫位,然後,又可以再弄回正常位置,也就是患者可以」表演〃自己的肩關節自由進出;第二類是最常見的,主要是因為創傷,也就是經由外力造成肩關節脫位後的後遺症。 成因 第一類的習慣性肩關節脫臼的患者,沒有明顯創傷的病史,而且身上多處關節也可能有過度伸展及鬆弛的現象。譬如說,大拇指可以輕易後折並觸及前臂;肘關節或膝關節過度挺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先天性身體的組織較鬆弛而造成的關節不穩定,而且是多方向性的。至於第二類,其因受傷後造成的習慣性脫位,多是因為明顯的創傷,如運動傷害,像投擲動作太過用力,或投擲過程忽遇阻力,柔道、角力等身體接觸的技擊運動;又如摔倒時以手撐地,或是肩膀著地等意外的動作,造成肩關節脫位,幾乎都是前方向的脫臼,在保守治療(關節復位)後,又再發生脫位或半脫位的情形。 臨床表徵 第一次的肩關節因受傷而脫位的經驗是非常深刻的,原因不外劇痛,感覺肩膀脫出,並且隨之卡住而動彈不得。大多數的人都需要再次經由外力(西醫或中醫)才能將肩關節」復位〃,少部分的人可經由自己或同伴的協助而」拉〃回去。總之,經過一番折騰之後,」脫落的肩膀又回去了〃,在經數周休養,肩膀又恢復了正常的功能。但是某一天,患者在運動或是工作時做肩膀上舉、外轉及外展的動作,簡單的說,就是一個類似投擲的動作,肩關節又掉出來了,卡住、劇痛,其無法自己」弄〃回去,這是復發性脫位;也可能是感覺」卡〃一聲,肩膀扭到了而且突然不聽使喚,但可以自己將其轉回去,這是復發性半脫位。脫位再復發的機率和第一次發生脫位時的年紀有密切的關系。據統計,第一次因創傷造成肩關節脫臼,如發生在20歲以下的年輕人,則以後再復發脫位的機率為60%到95%;如發生在20至30歲的人,則復發機率為40%到70%;發生在30歲至40歲,則其復發機率為10%至40%;如發生在喜好運動的年輕人,則復發機率亦可高達80%。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一但復發性脫位開始發生後,就會限制了許多肩關節的正常活動及動作,不僅無法從事許多運動及工作,即便自己再小心、再注意,都常會在日常生活的活動中不經意的發生脫位或半脫位,如拉扯重物、穿脫衣服, 睡覺翻身等。脫位的次數愈多,就會發覺肩關節愈易脫位,自己也愈會「自行復位術」,當然關節的活動范圍也就受到更多的限制。 病理 問題出在第一次受傷時,肩關節內維持穩定的重要構造(肩盂唇韌帶),因關節脫位而從間盂的邊緣撕裂,並且和骨頭剝離。之後雖然關節復位,但受傷的部位沒有癒合,形成一永久性的缺口,而無法維持肩關節的穩定度。90%以上的肩關節脫位都是由前方脫出,所以,肩盂唇韌帶剝離處亦位於肩盂的前下方,也就是如此;再脫位都發生在肩上舉外展及外轉的動作。另外脫位次數多了,前方的關節囊亦被」撐〃的變成愈來愈鬆弛,也使得脫位愈易發生。脫位一次,關節就受傷一次,不但會造成關節軟骨磨損或是剝離掉落,甚至也會造成上盂唇韌帶的撕裂。大多數的病人對於肩關節」進進出出〃的不穩定不以為意,認為只要多加註意某些不良姿勢或避免某些活動,其就可以減少脫位發生的機會;有些人也認為許久才脫出一次影響不大;更有人認為自己愈來愈會自行復位,是否病情減輕了?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報告及我們自己的經驗顯示,常時間的肩關節不穩定,累積了多次的脫位或半脫位,這都會造成關節軟骨的磨損,而有很大的機會得到肩關節炎。 治療 對於先天性的習慣性脫位的治療,由於沒有明顯病灶,問題出在組織結構鬆弛,所以原則上以保守(非手術)復健治療為主,訓練肩關節周圍的肌肉,以加強肌力來幫助穩定關節。成效約為80%,除非得已,才以手術方式縮緊關節囊膜,減少關節活動的范圍以維持穩定。至於,創傷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則分兩方面來說:在急性期,也就是第一次脫臼發生時,以往都是使用保守關節復位術後就」靜觀其變〃,但是對於年輕人及愛好運動患者的高復發率(80%―95%),也讓我們開始思考更好的治療方式以降低」明明知道,必然會發生〃的不良預後。近年來,由於關節鏡手術的發展,以微創傷口的手術技術,針對年輕人,運動員,愛好運動的患者,或特殊職業的軍人、警察等在其第一次肩關節脫臼後,適時予以修補剝離的肩盂唇韌帶,以減少日後復發的機會及所帶來的困擾,與復發後再治療的復雜性。關節鏡手術的結果可以將這些高復發率患者復發的機會降至10%―20%以下。另一方面,保守復健治療對於創傷後習慣性脫位的效果並不好,成功率不到20%。但這些病灶如果以手術的方式矯正,縫合撕離的韌帶並收緊鬆弛的關節囊膜,術後以肩吊帶保護二至四周,並開始被動關節活動,八周開始肌力訓練,十二周恢復日常生活活動,四至六個月恢復運動。我們統計過去10年間手術成功率可達95%。近年來,我們更開始使用關節鏡手術的方式來治療,除了前述急性期第一次肩關節脫位的患者,更對於某些習慣性脫位而其病灶受傷並不是太嚴重的患者進行修補。關節鏡手術的好處是傷口小(三個小洞),術後較不痛,較容易復健,關節不易僵硬,容易恢復正常活動范圍及功能。短期的治療效果和開放式手術的結果差不多。 建議 不要輕忽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的重要性,診斷要先確定(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及磁振造影),才決定治療方向。非因受傷引起的習慣性脫臼最好以復健的方式治療。由受傷造成的脫臼則最好已手術的方式治療。唯有將不穩定的關節轉為穩定的關節,才有機會享受無拘無束的活動,並減少關節炎發生的機會。

Ⅲ 肩膀習慣性脫臼的治療方法

我不懂醫學但我也是習慣性脫臼,我的是右手大概脫臼過7-8次。現在治療方法快的就一種動手術關節鏡 費用大概是2-3萬,屬於微創效果怎麼樣我也不知道 我沒做怕有後遺症。脫臼後如果條件可以的話最好去打下石膏 有助於關節囊恢復,如果不行就盡量少用脫臼胳膊活動 短期內不要從事劇烈性運動游泳也不可以 。聽說是有人靠肌肉鍛煉來治好過脫臼具體怎麼鍛煉我也不太清楚,最好是有專人指導比較好。我現在是非常注意右手活動一般打噴嚏都要護住右手以防脫臼 一般沒事多給關節處做按摩加強肌肉和骨骼的附和力。反正就是要多注意 要無時無刻記住自己的肩膀有問題多保護時間長了不脫了就好了~!

Ⅳ 肩關節脫位的急救措施有哪些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的類型是前脫位,多發生於跌倒時上肢處在外展外旋或後伸時,當手掌或肘部著地時,外力向上傳導使肱骨頭沖破關節囊的下方,造成肱骨頭向前脫位。

肩關節脫位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關節活動受限,在脫位早期可無明顯腫脹。肩部輕度外展,有彈力性固定,形成典型的「方形肩」,關節盂空虛,在腋窩摸到移位的肱骨頭,搭肩試驗,患肢手掌搭在對側肩部時,患側肘部不能貼於胸臂。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脫位往往並發骨折。

救治措施:

肩關節脫位有兩種救治方法,一是牽引推拿法,病人坐位,一助手雙手抱住患側腋下,另一助手握住病人手腕部,將患肢外展3O。~4O。,兩助手作對位牽引,並緩緩外旋患肢,術者雙手握住肩部,並將肱骨頭向關節盂推即復位。

二是肢用法,病人順卧於矮床邊,救護者站在病人患側,雙手握住患肢前臂,用腳跟(右側脫位用右腳,左側脫位用左腳)蹬在脫位的腋窩內,救護者手腳同時用力,一邊用腳蹬,一邊牽引患肢,並慢慢向外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後,用三角巾托起前臂,並以綳帶將上臂固定在胸壁上,固定3周。

如用以上方法復位不成功,應送醫院診治。

Ⅳ 請問肩關節脫臼怎麼辦

很久沒運動的雅娟突然興致大發,邀宿舍的同伴一起打羽毛球。正打著,特然肩關節「噶噠」聲,肩膀痛得厲害,動彈不得了。從沒遇見這種情況的雅娟嚇哭了,還好同伴及時把她送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3醫院骨科骨科,經診斷是肩關節脫臼了。 肩關節脫臼是怎麼回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3醫院骨科專家介紹,肩關節脫臼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臼和後脫臼。肩關節前脫臼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沖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園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臼。肱骨頭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臼,如暴力較大,肱骨頭再向前移致鎖骨下,形成鎖骨下脫臼。後脫臼很少見,多由於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後的暴力作用或在肩關節內收內旋位跌倒時手部著地引起。後脫臼可分為肩胛崗下和肩峰下脫臼。引起關節脫臼的原因分為內因和外因: 一)外因: 外力作用於人體而引起的關節脫位。只要外力超過關節本身的活動范圍或超過關節本身的穩定結構的強度時,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關節脫位。外因又分為直接外力與間接外力兩種。 1、直接外力:如擠壓、挫撞等外力,由此而引起的脫位臨床較少見。 2、間接外力:如扭轉、跌撲、墜下、牽引等,由此而引起的脫位臨床多見。 二)內因: 關節脫位與年齡、體質及各關節的解剖特點有著密切關系。如年老體弱,氣血不充,筋肉失健,常易發生下頜關節脫位。由於解剖上的特點,如肩關節的肩胛盂小而淺,肱骨頭大,關節囊前下方鬆弛,關節周圍肌肉少,活動范圍廣等因素,故肩關節容易發生脫位。此外,也有疾病而引起的脫位,如嬰兒癱、成人的偏癱或截癱、關節結核等病,可引起肩關節或髖關節的半脫位和脫位。 針刀松解術,有效治療關節脫臼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3醫院骨科骨科專家說,大部分患者都可通過外力(專業醫生、同伴或自己)將肩關節「復位」。經過適當休養,肩膀功能可以恢復正常。因此,以往認為治療外傷性肩關節初次脫位非常簡單,僅需手法復位、三角巾固定幾周即可。然而,跟蹤研究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不少患者經這樣治療後在肩關節某個特定位置會經常脫位,如釣魚甩魚竿時、投籃和排球扣殺時、手拉扶桿遇到公交車急剎車時等。甚至肩關節脫位在輕微外傷後即可發生,且發生頻率增加,嚴重影響患肢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少患者因擔心發生脫位還會產生一種恐懼心理,不敢運動,更不敢將手舉過頭。 因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3醫院骨科骨科專家提醒,肩關節脫臼一定要早診早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3醫院骨科骨科治療肩關節脫臼(脫位)運用的「針刀松解術」,由於具有微創、高效等特點,因此深受患者歡迎,被患者及業界專家稱為肩周炎的佳治療方法。 「針刀松解術「主要是通過針刺神經干或神經支,給予患者一種適當的良性刺激信號,這種刺激信號既不針對病原體,也不直接針刺病變部位的組織器官,而是把醫生的指令性信息通過針刺神經直接輸給信息高速公路,以最快速度、最佳路線輸送到高級中樞系統。對原來失調的病理狀態和物質代謝紊亂過程,進行間接干預,通過自我修復達到一個新的平衡狀態。這種平衡狀態的形成是利用針灸外因刺激手段激發調動患者機體的平衡調控系統的功能來實現的。針刀松解術是目前治療肩關節脫臼安全有效的方法。 康復感言 雅娟年紀還小,為了避免留下後遺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3醫院骨科骨科專家在幫助雅娟肩關節復位之後,利用針刀松解術對其進行了治療。康復後的雅娟明顯的開朗了很多,她說:「終於恢復正常人的生活了。這段時間多虧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3醫院骨科專家們對我的照顧,我才恢復的這么好。專家給我用了針刀松解術治療,說這樣不會留下後遺症,我太開心了,以後還是可以蹦蹦跳跳。只是我會記住專家說的話,運動前一定要做好熱身,特別是在很久沒有鍛煉的情況下。」

Ⅵ 肩膀脫臼怎麼復位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現在稱為創傷性肩關節不穩,很多患者可以自行復位。如果你想停止生病,你仍然需要手術。首選關節鏡手術。肩關節的穩定因素有:一是肱骨頭形狀接近半圓形,關節盂面凹陷,與肱骨頭一致,是肩關節的穩定因素之一。其次關節囊和韌帶在關節囊和韌帶緊張時,可以限制肱骨頭的過度移位。

因此建議需要運動的年輕人,可以在早期時通過微創手術縫起來,因為最早時前方的軟組織,包括魚唇組織、韌帶組織、關節囊組織非常的完整,縫合後可以像以前一樣好,但是在多次脫位後,患者前方的軟組織條件會變得很差,造成很難修補的情況。

Ⅶ 肩膀脫臼

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現在把它歸於叫創傷性肩關節不穩,好些病人能自行復位。要想不再發病,還是得手術。最好是關節鏡下手術。不知你地處何地,北京有國家體委體育醫院,北大三醫院;上海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或東方醫院。這些都有在國內肩關節方面的高手。
肩關節的穩定因素有以下幾個:首先,肱骨頭外形近於半圓形,肩盂關節面呈凹窩狀,與肱骨頭相吻合,這是肩關節的穩定因素之一。其二,關節囊和韌帶,關節囊、韌帶緊張時,可限制肱骨頭過度移位。其三,盂唇可加深盂窩。其四,通過肩部的肌肉的協調收縮也是保證肩關節穩定的因素。但是,肱骨頭大而肩盂小,關節囊大而鬆弛,這些又都易造成肩關節不穩。
1) 創傷性前脫位
創傷性脫位是正常的肩關節遭受外力損傷後使其變得不穩定,而前脫位是最常見的盂肱關節脫位類型。運動員在擊球或發球時,肩關節極度的外展和外旋,上臂後伸,造成肱骨頭的頂壓,致使前關節囊和韌帶以及盂唇軟骨的損傷,外力繼續作用可使肱骨頭向前脫位。
創傷性前脫位患者表現為肩部疼痛、畸形、活動受限、患者常用另一側手扶持受傷的一側的前臂,頭偏向受傷側。運動員在做扣球或發球時,即肩關節水平外展外旋時疼痛。
2) 創傷性後脫位
一般在肩關節前方出現直接外力的情況下,如防守過程中肩關節過度伸展時肩前放觸地,可出現肩關節後脫位。運動員常在魚躍救球時出現疼痛。
急性脫位應先行冰敷,肩部制動,及時往專科醫院拍X光片排除骨折,再進行復位及其它治療。制動一般需4周以上,然後按康復計劃開始加強肌肉力量的訓練,以保護關節,使其穩定。
肩關節脫位常易反復發生,並常合並盂唇、關節囊損傷。此時應行手術治療。
關節鏡微創手術,肩關節鏡下修補損傷盂唇、關節囊,恢復肩關節穩定性,術後配合康復訓練,最大限度恢復患者肩關節功能。

創傷性肩關節不穩
肩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因為肩胛盂小,肱骨頭大而圓,關節囊又較松馳。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體育鍛煉中,肩關節是人體最易遭受損傷的關節之一。 以往肩關節損傷誤診率較高,多診斷為肩周炎、肱二頭肌長頭肌腱鞘炎等。採取微創方法,在關節鏡下進行肩袖、盂唇損傷,肩峰撞擊綜合症,創傷性肩關節不穩定等肩關節常見損傷的相關治療, 這是較為成熟的手術。

Ⅷ 肩關節 習慣性 脫位 治療方法

【概述】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范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

【治療措施】

1.手法復位

脫位後應盡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如75~100毫克杜冷丁)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常用復位手法有三種。

(1)足蹬法(Hippocrate's法)

患者仰卧,術者位於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於患側腋窩,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

(2)科氏法(Kocher's法)

此法在肌肉鬆弛下進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過猛,防止肱骨頸受到過大的扭轉力而發生骨折。手法步驟: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頭肌鬆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續牽引,輕度外展,逐漸將上臂外旋,然後內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線,再內旋上臂,此時即可復位。並可聽到響聲。

(3)牽引推拿法

傷員仰卧,一助手用布單套住胸廓向健側牽拉,第二助手用布單通過腋下套住患肢向外上方牽拉,第三助手握住患肢手腕向下牽引並外旋內收,三方面同時徐徐持續牽引。術者用手在腋下將肱骨頭向外推送還納復位。二人也可做牽引復位。

復位後肩部即恢復鈍園豐滿的正常外形、腋窩、喙突下或鎖骨下再摸不到脫位的肱骨頭,搭肩試驗變為陰性,X線檢查肱骨頭在正常位置上。如合並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因骨折片與肱骨幹間多有骨膜相連,在多數情況下,肩關節脫位復位後撕脫的大結節骨片也隨之復位。

復位後處理:肩關節前脫位復位後應將患肢保持在內收內旋位置,腋部放棉墊,再用三角巾,綳帶或石膏固定於胸前,3周後開始逐漸作肩部擺動和旋轉活動,但要防止過度外展、外旋,以防再脫位。後脫位復位後則固定於相反的位置(即外展、外旋和後伸拉)。

2.手術復位

有少數肩關節脫位需要手術復位,其適應症為:肩關節前脫位並發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向後滑脫阻礙手法復位者;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骨折片卡在肱骨頭與關節盂之間影響復位者;合並肱骨外科頸骨折,手法不能整復者;合並喙突、肩峰或肩關節盂骨折,移位明顯者;合並腋部大血管損傷者。

3.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

肩關節脫位後超過三周尚未復位者,為陳舊性脫位。關節腔內充滿瘢痕組織,有與周圍組織粘連,周圍的肌肉發生攣縮,合並骨折者形成骨痂或畸形癒合,這些病理改變都阻礙肱骨頭復位。

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處理:脫位在三個月以內,年輕體壯,脫位的關節仍有一定的活動范圍,X線片無骨質疏鬆和關節內、外骨化者可試行手法復位。復位前,可先行患側尺骨鷹嘴牽引1~2周;如脫位時間短,關節活動障礙輕亦可不作牽引。復位在全麻下進行,先行肩部按摩和作輕輕的搖擺活動,以解除粘連,緩解肌肉痙攣,便於復位。復位操作採用牽引推拿法或足蹬法,復位後處理與新鮮脫位者相同。必須注意,操作切忌粗暴,以免發生骨折和腋部神經血管損傷。若手法復位失敗,或脫位已超過三個月者,對青壯年傷員,可考慮手術復位。如發現肱骨頭關節面已嚴重破壞,則應考慮作肩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肩關節復位手術後,活動功能常不滿意,對年老患者,不宜手術治療,鼓勵患者加強肩部活動。

4.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的治療

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多見於青壯年,究其原因,一般認為首次外傷脫位後造成損傷,雖經復位,但未得到適當有效的固定和休息。由於關節囊撕裂或撕脫和軟骨盂唇及盂緣損傷沒有得到良好修復,肱骨頭後外側凹陷骨折變平等病理改變,關節變得鬆弛。以後在輕微外力下或某些動作,如上肢外展外旋和後伸動作時可反復發生脫位。肩關節習慣性脫位診斷比較容易,X線檢查時,除攝肩部前後位平片外,應另攝上臂60~70°內旋位的前後X線片,如肱骨頭後側缺損可以明確顯示。

對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如脫位頻繁宜用手術治療,目的在於增強關節囊前壁,防止過分外旋外展活動,穩定關節,以避免再脫位。手術方法較多,較常用的有肩胛下肌關節囊重疊縫合術(Putti-Platt氏法)和肩胛下肌止點外移術(Magnuson氏法)

【病因學】

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沖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園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肱骨頭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位,如暴力較大,肱骨頭再向前移致鎖骨下,形成鎖骨下脫位。後脫位很少見,多由於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後的暴力作用或在肩關節內收內旋位跌倒時手部著地引起。後脫位可分為肩胛崗下和肩峰下脫位,肩關節脫位如在初期治療不當,可發生習慣性脫位。
[影像學表現]
X線徵象是構成肩關節的肩腫骨、肩盂和肱骨頭的兩關節面失去正常平行的關系。按肱骨頭分離的程度和方向,分為以下幾型:
1.肩關節半脫位:關節間隙上寬下窄。肱骨頭下移,尚有一半的肱骨頭對向肩盂。
2.肩關節前脫位:最多見。其中以喙突下脫位尤為常見。正位片可見肱骨頭與肩盂和肩胛頸重疊,位於喙突下0.5cm-1.0cm 處。肱骨頭呈外旋位,肱骨幹輕度外展。肱骨頭鎖骨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較少見。
3.肩關節後脫位:少見。值得注意的是正位片肱骨頭與肩盂的對位關系尚好,關節間隙存在,極易漏診。只有在側位片或腋位片才能顯示肱骨頭向後脫出,位於肩盂後方。

【臨床表現】

外傷性肩關節前脫位均有明顯的外傷史,肩部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傷肢呈彈性固定於輕度外展內旋位,肘屈曲,用健側手托住患側前臂。外觀呈「方肩」畸形,肩峰明顯突出,肩峰下空虛。在腋下、喙突下或鎖骨下可摸到肱骨頭。傷肢輕度外展,不能貼緊胸壁,如肘部貼於胸前時,手掌不能同時接觸對側肩部(Dugas征,即搭肩試驗陽性)。上臂外側貼放一直尺可同時接觸到肩峰與肱骨外上踝(直尺試驗)。X線檢查可明確脫位類型和確定有無骨折情況。

應注意檢查有無合並症,肩關節有脫位病例約30~40%合並大結節骨折,也可發生肱骨外科頸骨折,或肱骨頭壓縮骨折,有時合並關節囊或肩胛盂緣自前面附著處撕脫,癒合不佳可引起習慣性脫位。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可向後滑脫,造成關節復位障礙。腋神經或臂叢神經內側束可被肱骨頭壓迫或牽拉,引起神經功能障礙,也可以損傷腋動脈。

後脫位臨床症狀不如前脫位明顯,主要表現為喙突明顯突出,肩前部塌陷扁平,在肩胛下部可以摸到突出肱骨頭。上臂略呈外展及明顯內旋的姿勢。肩部頭腳位X線片可明確顯示肱骨頭向後脫位。

傷脫位。

Ⅸ 肩關節有點錯位要怎麼辦

肩關節脫位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手法復位,最好在麻醉下進行,手法復位以後,患肢懸吊固定3到4個星期,有利於肩關節周圍軟組織修復。

閱讀全文

與肩關節脫位快速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外手機截圖方法 瀏覽:701
現實suv側方停車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62
寬容哪些方法 瀏覽:980
中考實心球的方法與技巧 瀏覽:531
如何瘦臉練成瓜子臉的四種方法 瀏覽:949
腎陽不足的鍛煉方法 瀏覽:576
新鮮蓮子的食用方法視頻 瀏覽:807
如何降低敏感度訓練方法 瀏覽:20
三星5的qq紅包鈴聲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1
刷牆平米計算方法 瀏覽:164
論文研究方法如何概括 瀏覽:756
蘋果手機網頁提取文字的方法 瀏覽:293
星露穀物語鐵錠快速入手方法 瀏覽:120
摩托機油尺正確的測量方法 瀏覽:801
炸蝦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429
a型血人最佳解壓方法 瀏覽:110
調整金牛座的最佳方法 瀏覽:381
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及意義 瀏覽:545
魅藍攔截的信息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3
雕刻牛字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