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現在有很多偽科學出現,如何辨別偽科學與真科學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一些偽科學。偽科學是一種假科學,它根據錯誤或不存在的證據提出理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偽科學沒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可以證實它說提出的理論。但是偽科學它相對於科學來講,它簡單易懂,而且成本比較低,所以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因此就得到了一部分人們的信任。
科學
所以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要真聽真看真感受。通過辨別真偽科學的特點,可以了解到到底什麼是科學,什麼是偽科學。方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辨別。在平常的生活中,多關注一些具有科學依據的事情。
B. 如何判定科學理論的真偽
英國哲學家K.波普爾創立的科學哲學理論。波普爾從反對邏輯實證主義關於科學理論來自對經驗歸納的觀點出發,把科學理論看作是普遍命題,認為科學理論不斷通過有限的,個別的經驗事實而被證實,但個別的經驗事實都能證偽普遍命題,即如果根據演繹推理得出的結論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來,一種理論所提供的經驗內容愈豐富、愈精確和普遍,它的可證偽度就愈大,科學性就愈高。
波普的證偽主義思想:
一.否定歸納法:
1.歸納是從有限的事例推廣到無限的定律,
有限不能證明無限,在哲學上也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
2.歸納是已過去的事情證明未來的事情,過去不能證明未來
3.從單稱命題過渡到全稱問題缺乏邏輯根據
4.歸納不是一個嚴密的邏輯形式推理,而是一個概率推理,
概率推理是錯誤的
評:歸納是認識論,不是邏輯理論,其本身是一個探索過程,不是一個邏輯推理過程。
二.理論先於觀察(觀察離不開理論)
1.理論要指導觀察:
e.g:達爾文周遊世界得出進化論
同船的水兵什麼也沒有得出-從另外的角度看世界
2.理論指導理解觀察:
觀察到的東西如何理解離不開理論
e.g:如何理解太陽從東邊升起,由不同理論解釋不同的觀察
評:在觀察過程中帶著一些不成熟的理論,在觀察的基礎上完善理論,在理論指導下理解觀察,兩者相互促進
三.理論是大膽的猜測
科學知識是科學世界的客觀反映。
感覺只是信息,無法反映成理論。
有限不能到無限
所有普遍性都是隨意猜想出來的,不是論證出來的。
科學不是認識過程,是一個猜測過程。
四.理論不能證實,只能證偽
多次驗證不能保證普遍陳述的證實。
理論即所謂的「一切。。。任何時候。。。」
理論不能被證實是由證偽主義引發的
證偽是找出理論的一個反例,從而否定理論,使其不能證實
五.波普的兩個約定:
(1)科學理論必須是一個嚴格的普遍陳述
(2)科學理論要是有一個或幾個理論被證偽,整個理論也就被證偽
評:這種理論的軟肋是不允許科學理論的偽證存在
六.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標准:
可以用經驗偽證的理論就是科學
從邏輯上可能性上不能被證明的理論就是非科學-可偽證性(分界標准)
如果一個理論列舉了所有的可能性-非科學
e.g:明天的以後時間可能會下雨,可能不下雨-不能在邏輯上證明
重言式:「一加一等於二」「吃飽了不餓」-無法證偽
偽科學,宗教,神話-不可驗證
分界標准-從邏輯上有沒有可能被證偽
七 可偽證度:
一種理論容易被證偽的程度
越是普遍的理論越容易被證偽
e.g:「中國人都很聰明」
「中國人的頭發都是黑的」
八 確認和確認度:
一個理論被有限次證實的程度和有限次與經驗符合的程度
任何理論不能被證實,可以被確認。
評:代表了波普證偽主義理論的妥協
九 逼真度:
一個理論的真實性內容與虛假性內容之差
允許科學存在虛假性內容
實際上允許了科學理論中真實性內容與虛假性內容共同存在
十 給出科學增長的試錯法:
步驟:
1.出現問題(現有理論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2.猜測各種理論或作假設(e.g:宇宙學中常用到)
3.從各種假設或猜測的新理論中篩選出逼真度最高的理論
4.新理論又被證偽
C. 如何判斷某種理論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偽科學(pseudoscience)是已經被實踐(包括科學實驗)證偽、但仍然當做科學予以宣傳推廣的所謂理論或假設。
在人類科學發展過程中,理論假說或假設往往是科學發現的拐杖。實踐證明,科學史上的假說或假設95%是錯的,但不能由此否定假說或假設(包括被證偽的假說或假設)在人類科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因此得出結論理論假說或假設本身就是偽科學。
只有理論假說或假設已經被證明是錯的情況下,仍然將錯就錯當做科學予以推廣的,才可以認定為偽科學。
D. 如何證偽科學理論
證偽,應理解為「理論存在被證偽的可能」.在證偽主義創立者波普看來,這是恰恰是理論的可貴之處!
「水加熱到一網路會沸騰.」這個理論就存在被證偽的可能.你把水加熱到一網路,假如水沒有沸騰,就證明這個理論錯了.
「人的靈魂不死.」這個理論不存在被證偽的可能.所以它不是真理.
證偽主義本身也是可以被證偽的.正因為如此,它才有價值.
證偽主義告訴我們,很多「永遠不錯」的說法,實際不是真理.
現實生活中,各種理論,有一個「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被證偽」的問題.例如:「天要下雨.」「明天要下雨.」「明天亞洲要下雨.」「明天下午武漢地區要下暴雨.」這幾句話,越往後的越容易被證偽,越往後的越具有科學價值.
不妨想一下,如果不用證偽主義,而用證實主義,那麼,傻子都會說「天要下雨.」它幾乎總是能得到證實,明天不下後天會下,21世紀不下22世紀會下,亞洲不下歐洲會下.只要下了,傻子就會說:「瞧,我說的是真理,比氣象專家說得還准!」
其實,量變質量、否定之否定,都是類似「天要下雨」的話.您仔細琢磨一下就知道了.因此,證偽主義是能批判某些哲學理論的,我國也是極力批評證偽主義的.
E. 如何辨別心理學和偽心理學
星座,是許多現代的年輕人們喜歡討論的話題。大家會去看星座特點、星座運程、哪些星座合與哪些星座不合。然後我們會覺得這些說的真是太准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周邊的朋友們總是會討論。當我們成為好朋友,我們會說果然,我們兩個星座很合。有時候看別人,某某這個樣子,她肯定是那個星座的。
其實,我們可以用心理學的巴納姆效應、羅森塔爾效應等等來說明為什麼他們會覺得星座很准,然後向他們普及這些都是偽心理學。可是這並沒有什麼用。不難發現,大眾對於心理學與偽心理學很模糊,雖然心理學已經發展了100多年,可是仍舊有很多人對心理學有很多誤解。
1、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心理學可以描述、解釋和控制行為,並有效地預測將要發生的行為。而偽心理 學是那些貌似心理學,但沒有任何事實根據,試圖解釋人類行為的各種虛假的、違背科學概念與方法的體系。我認為心理學的科學性在於它的可證偽性與可重復性。
2、為什麼大眾對心理學與偽心理學的界線十分模糊?
之前微博上流行一個段子,說的是一起來看看你的專業畢業後都能幹些啥,當我看到心理學那裡是算命先生的圖時,我不禁笑出聲來。這顯然是個笑話,但一直以來心理學在大眾眼中都是比較神秘的學科,一些本與心理學無關的東西如玄學,卜算等都摻雜在心理學科里。相信學習心理學專業的朋友都有 這樣的經歷:當別人問到你的專業時,你說是心理學,他們都會發出驚訝的聲音,甚至他們會覺得很神奇也很好奇。因此,搭建心理學平台、普及科學的心理學,是博仁一直堅持在做的。
心理學在科學領域中一直處於不尷不尬的位置,它區別於傳統的科學學科,如物理學等等。傳統的科學學科有足夠充分的理論基礎, 而且它們研究的對象是實際的物質以及原理,而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人的心理活動以及精神世界,因此大眾對於心理學的印象大多是神秘的,捉摸不透的。另外,不同於傳統科學學科,心理學的分支流派有很多,而且相互之間的理論並不一樣,甚至是對立的,這令心理學科沒有一個統一的陣線,心理學的理論與傳統科學學科不 同,它是可能性的問題而且並沒有100%的適用性,但偽心理學往往是確定性的理論,給出的答案也是肯定的。
除此之外,大眾對心理學的了解主要都是通過媒體,如電影、電視劇、書籍等間接途徑。的確大眾媒體是個很好的傳播途徑,而且也能引起大家對心理學的興趣以及關注,但或許他們對心理學科的認識不足或是需要噱頭,需要收視率等等,這些作品會讓大眾產生錯誤的印象。記得學習專業課的時候我們老師幾乎都說過,市面上那些所謂很暢銷的心理學書籍很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心理學書籍,但這些「偽心理學」書籍卻往往比真正科學的心理學書籍要受歡迎得多。因為大多數的專業書籍都太過專業不生動,都是專業名詞和數據,枯燥也不有趣,甚至都不能幫我們解決問題。而那些偽心理學的書籍會有」約會十大技巧「、」一小時成為溝通專家「等等直接 打動大眾的了標題和技巧,生動趣味並且說的很」准「。
3、如何判別心理學與偽心理學
首先要明白為什麼我們會相信偽心理學。偽心理學之所以受到大眾歡迎,是由於它滿足了大眾的部分慾望,有市場價值,例如有人希望有什麼可以來幫助他走出現在困境或是給予他精神寄託,而且人都有窺探癖,內心渴望窺探別人的隱私,也就是說我們都想有看穿別人的能力,所以學心理學的我們被人問得最多的肯定是「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能夠知道別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會做什麼,「感覺能夠控制環境」這只是一種安全感,你很可能為了獲得安全感而盲目的相信各種偽心理學。
其次我們都要培養自己批判性思維,不要盲目相信所謂的權威專家。想真正的學習了解心理學,要對心理學有個基本的認識,譬如閱讀心理學的入門書籍等等,而不是去看那些打著心理學旗號的偽心理學。另外,通過正規科學的渠道去獲取知識,例如得到認可的期刊,或是經過同行認證推薦的書籍。現在太多人打著心理學專家的旗號在外授課寫書等等,我們不能一味相信,對於任何理論文章我們都要有批判性的精神,即使是刊登在正規期刊上的文章也未必百分百正確。
最後,要時刻記住心理學的可證偽性與可重復性。任何科學的理論都有可能是錯誤的,如果一個理論沒有可能是錯誤的,那麼它多半是沒有任何科學價值的,也不屬於科學。偽心理學的理論多半是不可證偽的,無論你怎麼質疑它都能自圓其說。而可重復性就是這些理論是通過系統實證的方法來檢驗的, 用這種方法收集來的數據是公開的,也就是說,它允許其他人重復這些實驗並提出批評。偽心理學的理論是不能被重復的,它只是利用空泛、籠統的語言描迷他人的情況,來使大眾相信他們的觀點。
(文:京師博仁心理)
F. 偽科學的識別偽科學
偽科學經不住科學常識(及科學方法)的檢驗,可以通過下述特徵進行辨別:
1)沒有實驗證據就進行斷言
2)在存在矛盾實例的情形下進行斷言
3)不能進行重復性實驗
4)斷言不合邏輯
5)在存在多種可能解釋的情況下僅取其一
註:斷言不合邏輯是不能完全當作辨別偽科學的標準的。許多科學新興事物諸如非歐幾何在一開始看來也不合邏輯,但是他們是真正的科學。
一種實踐或知識體系如果標榜自己與已被接受的科研規范一致,但又明確地違背了這些規范(主要表現在誤用科學方法上),就可被稱作偽科學。判定偽科學可以基於很多理由。波普爾認為占星學是一種偽科學,因為占星學總是只作極模糊的預測,以至於不可能被證偽。保羅·薩加德則認為占星學是一種偽科學是因為占星術士基本沒有發展自己的理論,也沒有意願作出根據其他理論來評估自身理論的嘗試,而且有選擇地考慮證據。薩加德認為偽科學傾向於關注表面的相似,而不是因果關系。
偽科學包括所謂的預言、神學和玄學。
大眾科學里的一些常見信念或論斷可能達不到科學的標准,甚至包含了一些科學幻想,因此大眾科學很可能在民眾中起到模糊科學與偽科學間的界線的效果。實際上大眾科學很可能源自未經科學方法論訓練、不知何為同行評審的人,或經其散播。 不少不法商人喜歡自創名詞,以顯得自己的產品高檔。當中一個例子,就是「負離子」。不少人聽到「負離子」,自然想到了帶電荷的「陰離子」,但原來所謂負離子,其實是從日語的「マイナスイオン(Minus ion)」翻譯過來,而這個名詞其實是日本商人杜撰,英文沒有的。再者,聽了錯誤資訊的人又會繼續張冠李戴,把錯誤的資訊「合理化」,例如有女性會說:我用過「ION」牌直發液來直發,過程中會產生「負離子」,把頭發變回直。因為我用過這種「負離子直發液」,效果很好,所以「負離子」是存在的,是可信的。
另外一個例子是曾經在中國大陸風靡的腦白金,在腦白金的宣傳中將葯理作用仍有爭議的褪黑素進行無限制的吹捧,並將其命名為腦白金,將分泌褪黑素的松果體命名為腦白金體,以達到誤導公眾推銷產品的目的。
利用自創的「科學」概念和誤讀科學概念宣傳產品本身並不具有甚至是並不存在的功效是保健品產業常用的推銷手段,除了上面提到的腦白金,在中國大陸還曾經有過核酸保健品、深海魚油等案例。
近日廣州有小學生模仿《水知道答案》做了一個米飯試驗,企圖用贊美和惡毒的話讓米飯變香或者變臭。作為所謂媲美《時間簡史》並在各大型書店銷售排名前列的這本科普讀物,其實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著作,作者江本勝是一位從野雞大學買到醫學博士學位的騙子,他書中所作的這些試驗充滿了漏洞,並非為教育普及知識,而是為了商業利益。 不少所謂宗教人士,都愛把一些現象,用他們的「科學」來解釋,並表示這很合理。其實他們的很多科學只是結合粗淺的表面現象進行毫無根據的推論,有時還和鬼神或是神秘力量扯在一起。
G. 如何區別科學和偽科學
科學和偽科學區別方法:
1、科學是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科學包含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1888年,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是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科學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
2、偽科學是指把沒有科學根據的非科學理論或方法宣稱為科學或者比科學還要科學的某種主張,如星占學、維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論、李森科的無產階級遺傳學等。偽科學不同於一時的科學錯誤,它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要害在於,它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冒充科學,把已經被科學界證明不屬科學的東西當作科學對待,並且長期不能或者拒絕提供嚴格的證據。
H. 沒有專業知識的人們該如何有效辨別偽科學
偽科學:是指盜用科學頭銜來進行無事實根據的活動。偽科學遍布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存在。
世界上著名的偽科學事例:占星術、氣功,人體漂浮,瞬間移動、永動機。
偽科學具有不確定性,如果偽科學有明確且合理的事實依據,並且得到證明的,就有可能成為科學,例如「大陸漂移說」。「大陸漂移說」由德國地理學家魏格納提出,他認為世界是由板塊構成,板塊移動造成大陸移動。該學說初期曾被認為是偽科學並一度遭到排斥,直到20世紀初期科技進步後,用儀器確定了地球確實由板塊組成。
I. 沒有專業知識的人們該如何有效辨別偽科學
筆相學、數字算命法和占星術都是偽科學的例子。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偽科學依靠一些奇聞、軼事和名人推薦來支持他們稀奇古怪的說法。當你想要確定某件事是否為偽科學時,你可以通過尋找以下幾個關鍵信息來進行剖析。
首先,考慮其目的。科學總是致力於幫助人們發展對世界更深入、更豐富、更全面的了解。偽科學則常常專注於推進某種意識形態議程。
我們應該如何鑒別偽科學?
其次,如何面對不同的聲音。科學歡迎一切挑戰和反駁不同觀點的嘗試。相反的,偽科學則傾向於敵視任何對其教條的挑戰與反駁。
然後,查找相關的研究。科學是由不斷增長的知識和研究來支撐的。隨著新事物的發現和新研究的進行,圍繞同一個主題的想法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偽科學則往往是相當靜態的,自從這個想法問世以來,可能沒有什麼改變,而且也可能不存在什麼新的研究。
我們應該如何鑒別偽科學?
最後,你需要了解它是否可以被證偽。可證偽性是科學的一個關鍵標志。這意味著,如果某件事是假的,研究人員可以證明它是假的。但許多偽科學的說法根本無從檢驗,所以研究人員也無法證明這些說法是錯誤的。
顱相學是偽科學吸引人們注意並長久流傳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根據顱相學的觀點,只需要用手摸一摸顱骨,就能揭示一個人的個性和性格的各個方面。這一想法由弗朗茨·加爾醫生在18世紀末首次提出,他認為一個人頭部的隆起與大腦皮層的物理特徵相對應。
我們應該如何鑒別偽科學?
加爾研究了醫院、監獄和精神病院中的一些人的顱骨,並據此開發了一套基於頭骨隆起來診斷不同特徵的系統,寫了一套《神經系統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系列著作。他的系統包括27個「官能」,他認為這些官能直接與大腦的某些部分相對應。具體表現為,他認為顱骨隆起的人,可能象徵著貪婪,是監獄中扒手,眼睛明亮的人則記憶力比較好。
而這一切,都是根據他個人長期的個案觀察得出的。像其他偽科學一樣,加爾的研究方法缺乏科學的嚴謹性。不僅如此,任何與他的主張相矛盾的地方都被簡單地忽略了。
我們應該如何鑒別偽科學?
但是,總有你不知道的事,加爾的思想遠比他本人更長壽。在19世紀和20世紀,加爾的理論廣為流傳,成為一種非常流行娛樂形式。甚至還出現了可以放在人頭頂上的顱相學儀器,戴上之後,內置的彈簧探針將產生一個頭骨不同部位的測量值,並據此計算出個體的特徵。
雖然顱相學最終被當作偽科學而摒棄,雖然它確實對現代神經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其最初的主張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加爾認為某些能力與大腦的某些部位有關,這一觀點引起了人們對大腦定位的興趣,或者某些功能與大腦的特定區域有關的觀點。這對後來進一步的研究和觀察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大腦的組織方式,以及大腦不同區域的功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們應該如何鑒別偽科學?
一定有朋友會聯想到那些在朋友圈中被瘋狂轉發的內容,例如「XXX小妙招」、「不吃XXX少活十年」的等等,這些其實算不上真正意義的偽科學,因為,只要你願意關注鹿角網,就會發現它們早已被辟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