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評價類型的分類方法

如何評價類型的分類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4 00:48:34

1. 學生評價的分類

一、針對性陳述性知識系習得的評價

陳述性知識主要說明事物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是個人可以有意識地回憶出來的關於事物及其關系的知識。

例如,歷史事實、數學原理、觀點信念等都屬於陳述性知識的范疇。對學生陳述性知識的檢測,一般採用傳統的紙筆測驗方式,包括填空題、是非判斷題、選擇題、匹配題、簡答題、辨析題、論述題等,前四類屬於比較客觀的測驗題型,後三類屬於比較主觀的測驗題型。

除了傳統的紙筆測驗外,教師還可以運用訴諸口頭語言的交流式評價,來檢測學生對陳述性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

(一)傳統的紙筆測驗

1. 客觀測驗題型

客觀測驗題型一般包括:填空題、是非判斷題、選擇題、匹配題。其主要優點是:

比較適合用來考察學生對事實性知識的掌握程度,但涉及得好的話也可以用來評估學生的高級思維技能,如有些試題先給學生提供一篇小短文、一張數據表或一幅卡通漫畫,然後要求學生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回答問題、在指定的選項中做出選擇;

考題的取樣范圍較大,可容納大量的評價內容,學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的評價題目;評分省時省力,而且比較客觀;試題編制者完全控制了題干與選擇項,因此,學生書寫能力的影響得以控制。

其缺點是,試題編制花費的時間較多,學生可以猜題等。

客觀測驗題的編制一般應遵循以下要求:

不可在測驗的指導語中使用晦澀的語言;不可在題目中使用模稜兩可的陳述;

不可在題目中使用生僻的詞彙或過於復雜的句型;

不可無意中給學生提供正確答案的線索,如正確項的陳述通常比錯誤選項的陳述長,在是非判斷題的陳述中使用「從不」或「總是」這樣的字眼;

不要在同一個題目中考查兩個概念,一個題目應集中考查一個概念;

在判斷題的陳述中少用否定句,盡量不要使用雙重否定句;

在選擇題中,應盡可能把內容放在題干中,選項應簡潔;在選擇題中,應隨機安排正確答案出現的位置;

不要使用「以上選項都正確」這樣的選項,但可以使用「以上都不對」這樣的選項來增加題目的難度。

匹配題(由指導語、前提項、反應項組成)的編寫要求通常有:匹配題的每一列應由同質的條目組成;反應項要比前提項多一些;說明匹配的要求以及每個反應項可被使用的次數;所有的前提項和反應項應在同一頁內呈現,等等。

2. 主觀測驗題型

所謂主觀測驗題型,並不是指這種題型完全是主觀化的、隨意的,沒有相對正確的標准,而是指在這種測驗題型中,學生可以自由地構建對問題的反應,他們有充分的表達自己思想觀點與情感的機會,而且,題目的答案可能不止一個,學生有一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與餘地。

主觀測驗題通常表現為簡答題、辨析題、論述題,其優點主要是:

比較適合用來考查和評估學生高級思維技能,如思維組織能力、邏輯表達能力、維護自己的立場與觀點的能力、觀點整合能力等;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展示自己的獨特理解;試題的編制相對較容易;減少了學生猜測正確答案的機會。

其缺點主要是:

考試覆蓋的教學主題偏少,考題的取樣數量受到限制;考卷批閱和評分比較費時;評分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教師難以對學生的回答做出穩定而可靠的評分,教師對每份答案的評分可能會受到教師當時的情緒、學生過去的成績、閱卷的先後順序等變數的影響。

(二)交流式評價

通過與學生交談,教師可以獲得大量關於學生學習狀況的有用信息。我們很少把人際交流看做是一種「評價」,但事實上這就是一種評價方法。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廣大教師經常使用的「課堂問答法」,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交流式評價。

其具體做法是: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讓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內在的標准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判,然後推斷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並調整教學的過程。有效的課堂回答必須遵循以下的要求:

根據重要的教學目標來提問;提問要清晰、簡潔、直截了當;既要提問那些主動要求回答的學生,也要提問那些沒有舉手的學生;教師的提問應在成績好的學生與成績差得學生、男生與女生、前排學生與後排學生之間均衡分布;

在提出一個問題之後,要耐心等待學生回答;對正確的或高質量的回答予以表揚,對不正確、不完整的回答,教師要運用連續性問題探究學生的反應,幫助學生完善回答,或者找出不正確回答的原因;對所有學舍都予以尊重和鼓勵,不管他們的回答是否完整、是否正確、是否合理。

除了使用課堂問答法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堂討論,來對學生的學習與理解狀況進行直接或間接的評估。學生參與課堂討論,他們所說的本身就能提供關於他們學業成績和個人感受的大量信息。

在討論中,教師一邊聽取學生的發言,一邊觀察學生的反應,一邊對學生的學習與理解狀況進行評估。此外,人們常說的「口試」(或口頭測驗),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交流式評價。在口頭測驗中,教師設置和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後做出口頭回答。

接著,教師仔細傾聽和理解學生的回答,並針對學生的回答做出靈活機動的反應(如追問、探問等),由此推斷學生對有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

交流式評價的突出優點是,它比其他類型的評價更自然、更隱秘,能把評價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比如,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提問發現問題,並立即糾正學生的錯誤概念或有缺陷的推理,這樣就把「評價」與「教學」有效地結合起來了。

此外,在人際互動交流中,教師可以不斷地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問題,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出進一步的疑問,以便深入地揭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探測學生究竟是怎麼想的,這是其他評價方法所做不到的。

交流式評價要達到它的預期效果,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首先,交通雙方必須擁有共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這是互動交流的基本前提。其次,教師應致力於為學生創建一個心理安全的評價環境。

只有讓學生感覺處於一個安全的、充滿信任的學習環境中,他們才能在交談中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看法,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獲得有價值的評價信息。再次,在交流中,教師的提問必須反映重要的學業目標,具有代表性,否則,就會因為取樣誤差導致無效的評價。

二、針對程序性知識習得的評價

(一)程序性知識的概念

程序性知識是關於「怎樣做」的知識,或者說是關於完成某項任務的行為或操作步驟的知識。有時,人們把這種知識稱為實踐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常常鑲嵌在特定的實踐情境中,並通過個體外在的行為顯露出來,因此,人們常常把「程序性知識」稱為根據某人會做什麼而推知某人所具有的知識。

程序性知識具有不同的類型與表現形式。通常人們所講的各種操作步驟、實踐技能都屬於程序性知識的范疇。

除此以外,各種「策略性知識」(如學習策略、問題解決策略),都屬於程序性知識的范疇。策略性知識是關於「如何學習」、「如何思維」、「如何解決問題」的知識,是調節自己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的知識,是控制自己的學習與認知過程的知識。

(二)表現性評價

如何評價學生對程序性知識的習得與掌握程度呢?常見的方法是,對學生實際從事某項活動或完成某項任務的具體行為表現進行觀察,然後依據事先議定的表現性標准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

表現性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考察學生將知識和理解轉化為實際行動的能力。學生能夠背誦課堂規則,並不意味著他們在課堂環境里能夠執行課堂規則;學生能夠寫出一連串確保實驗安全的操作步驟,但這並不意味著在特定的環境里,他們就能夠真正地展示這種操作技能。

表現性評價已廣泛應用於以下這些領域:

交流技能(如寫作、朗讀、演講、辯論等),操作技能(如握筆、組裝儀器、使用剪刀、解剖青蛙、打字等),運動技能(如罰球、蛙泳、跨欄等),概念獲得展示(如構建開發電路和封閉電路、識別未知的化學物質、對實驗數據進行概括等),社會情感技能(如共享玩具、小組合作、遵守校規、自我控制等)。

表現性評價最大的優點在於,它可以在真實情境中檢測出學生對程序性知識(也即實踐技能)的掌握程度。

認知心理學研究認為,所有認知任務的完成都需要兩種知識,即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某些類型的程序性知識(如與他人寫作、發表演講、蔡於討論、演奏樂器、戲劇表演、舞蹈、展示體育技能、操作實驗、安裝設備和使用電腦等)很難通過傳統的筆紙測驗加以評價,只能通過表現性評價才能加以檢測。

不過,表現性評價也有它的不足。設計表現性評價任務,制定學生行為表現的評分標准(或量規),以及實際的評分過程,都會耗掉教師大量的時間。

三、針對學生情感發展狀況的評估

(一)對學生情感發展狀況進行評價的重要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比認知方面的發展更為重要。有許多人雖然智力方面談不上「天才」,但由於動機強烈、執著、勤奮,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相反,有些人本身很能幹、很聰明,卻由於缺乏自信、興趣或堅持,不敢迎接挑戰,最終陷入平庸。

情感態度既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又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變數。因此,教學必須關注和評估學生的情感狀況。但在現實中,很少有教師意識到培養學生情感、態度的重要性,對學生的情感狀況進行評價的教師更是鳳毛麟角。

一般來講,對學生的情感發展狀況進行評價涉及以下幾個評價維度:

(1)學生對學科的態度。教學結束後,學生對教師所教學科的態度應比教學剛開始時更積極,至少,學生在教學結束時應對該學科不再報消極的態度。

(2)學生對學習的態度。良好的學校教育應使學生熱愛學習,感受到、體驗到發現、探索和創造的快樂,體驗到求知本身給人帶來的樂趣,而不是厭惡學習或逃避學習。

(3)對自我的態度。良好的學校教育應引導學生養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態度,形成正確的自我概念。

(4)對他人的態度。學生應與班上來自其他種族、國家或宗教群體的學生友好相處,相互學習,共同進步與提高。

(二)搜集有關學生情感狀況的評價信息

1. 問卷調查法

常用的問卷調查法是使用利克特自陳量表。使用利克特自陳量表時,一定要讓學生以匿名的方式來回答問題。在完成情感自陳量表時,許多學生會根據教師的期望做出反應,尤其是當學生認為教師會追蹤他們的反應時,他們就會更傾向於做出「社會稱許反應」。

此外,問卷不能太長,這樣會造成學生的疲勞與厭煩;並且,問卷中的問題不能「誘使」學生做出你所希望的回答。不過,利科特自陳量表並不是評價學生情感傾向的唯一方式。比如,採用學科排序法,即簡單又管用。

2. 軼事記載法

日常觀察可以為教師提供大量關於學生情感狀況的有用信息,記錄日常觀察信息的常見方法是軼事記載法。這種方法是指教師把他所觀察到、他認為特別重要的或有意義的有關學生的教育事件或片段,用簡短的文字記錄下來。

好的軼事記錄應該保持對事實的客觀描述,而不是對學生的行為表現含義做出解釋。

軼事記錄法最大的優點是,它能夠描述自然情境中的真實行為。除了描述學生的典型的行為方式外,軼事記錄法還有助於收集學生個別但非常重要的行為表現。軼事記錄法的缺點是,要完成一個系統的觀察記錄需要較長的時間。

而且,軼事記錄法很難客觀地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行為,教師的觀察可能會受到與性別、種族等相聯系的刻板映象的影響;學生在不同的時間、情境下行為表現各不相同,要獲得充足的、有代表性的行為樣本,也有不小的困難。

3. 同伴提名法

在領導能力、關心他人、合作學習等方面,一個學生的優勢與不足,學生往往比教師了解得更多,作為一個外部觀察者,教師很難觀察到學生與同伴之間發生的個人互動。

因此,在某些方面,採用同伴提名法(也稱同伴評價法)更為有效。同伴提名法的具體做法是:給學生呈現一系列簡短的行為描述,要求學生寫下最適合每項描述的同學姓名。

4. 個別訪談法

面對面的、一對一的個別訪談作為一種自我報告的方法有以下幾個優點:首先,它比較靈活,訪談者可以追問,澄清問題;可以給訪談對象提供說明或擴展問題的機會。

其次,訪談者可以對訪談對象進行觀察,注意他們的回答相聯系的感情、他們似乎要迴避的主體,以及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或領域。

最後,訪談不僅可以收集來自訪談對象的信息,而且還可以與訪談對象分享某些信息。

盡管個別訪談一直是獲得學生自述信息的理想方法。但是,個別訪談非常消耗時間,而且這樣獲得的信息往往不規范。有效使用個別訪談法的前提是,個體不但願意,而且能夠准確的報告。

(三)綜合方面的評價信息撰寫評語

學習通常採用「質性評價」的方法,也就是教師給學生寫「學期操行評語」的方式來進行。

這種評價一般是班主任根據平時對學生的觀察與了解,按照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要求,對學生一定時期內各方面的實際表現進行綜合的評定,這種評定雖然也包括學業方面的評價,但側重點主要放在學生情感、態度和品行方面。

給學生寫「學期操行評語」一個總體的指導思想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而不是為了給學生簡單地貼一個標簽,分出一個好壞優劣來。他得要求是:

1.以事實為基礎。這是教師寫好學期評語的基本前提,它要求教師隨時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行為表現。通過家訪、個別談心,通過聽取科任老師、同班同學的反應等渠道,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個性特點,建立學生個人成長檔案。

2. 恰如其分。評語內容應恰如其分,不誇大也不縮小,切忌以偏概全,要麼全面肯定,要麼全盤否定。在這方面,教師應有意識地克服「定勢效應」、「暈輪效應」等給學生評價帶來的不利影響。

3. 有針對性。好的學期評語應具體指明學生的發展與進步突出的優點與長處在什麼地方,主要的缺陷與不足又在什麼地方,還要給學生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期望、建議與要求。那些籠統的、空泛的、一般化的評語,對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沒有任何作用。

4. 以鼓勵為主。好的學期評語應對學生具有激勵和鼓舞作用。為此,評語應充分肯定每個學生的優點與進步,給予學生以充分的信任,相信他們可以變得更好。這就要教師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學生,避免給學生亂貼標簽;允許學生犯錯,給予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對於學生所犯的非原則性的小過失,給予足夠的寬容與諒解,不要過於苛責等等。

5. 因人而異。由於每個學生個性特點情況各異,因此,寫評語也應具有一定的彈性,做到因人而異。

2. 儲層分類評價方法

2.2.2.1 碳酸鹽岩儲層分類評價方法

國內外主要有以下一些碳酸鹽岩分類評價方法。

(1)根據孔隙結構與岩石類型相互關系的分類評價方法

Jodry(1972)通過對幾百口井的岩心薄片和毛管壓力曲線進行的詳細研究,發現按照岩性、岩相和成岩作用特性分類的岩石,出人意外地也具有相似的水銀毛管壓力曲線。滲透率和孔隙度可以變化很大,但產能卻明顯的保持一致。泥質支撐、顆粒支撐和淋濾過的岩石具有顯著不同的曲線族。根據每一類岩石的孔隙喉道大小的不同,這些曲線的位置也不同。

利用孔隙度、滲透率、毛管壓力資料、岩心薄片和數學計算的喉道大小,毛管壓力曲線族就能與碳酸鹽岩類型匹配的很緊。應當強調的是,這並不代表對於碳酸鹽岩產能的一般分類系統,僅僅表明某一產地的碳酸鹽岩可以怎麼樣進行分類,該分類結果對於決定何處勘探、何處試油以及何處可以產出石油等是極其有用的。

(2)按岩石學特徵和毛管壓力參數的分類評價方法

王允誠(1999)通過對四川盆地碳酸鹽岩儲集岩的研究,提出了按岩石學特徵和毛管壓力參數來進行分類評價的方法。

1)岩石學特徵。進行鏡下染色塑料鑄體薄片的觀察,內容包括:顆粒大小、形狀和表面形態,孔隙和喉道的大小、形態和連通情況,岩石的礦物成分,孔隙成因及次生變化,膠結物及膠結類型,各種裂縫的發育情況,測定面孔率。在此基礎上,確定孔隙及組合類型、配合數等。

2)毛管壓力曲線參數。通過壓汞法確定一系列毛管壓力參數。

除了採用岩石學特徵和毛管壓力特徵參數外,還必須考慮孔隙度和滲透率這兩個物性參數。研究表明碳酸鹽儲集岩的孔隙度是反映儲層好壞的重要參數,然而低孔隙度的碳酸鹽岩往往由於次生作用而形成肉眼可見的局部溶孔或溶蝕縫,這就大大地改變了其毛管壓力曲線的形態和它的特徵參數。在低孔隙度岩石中的溶孔或溶蝕縫仍然可能是有效的儲集空間。因此,任何一種單一參數都不能全面地描述這種岩類,而需要使用孔隙度和孔隙結構的綜合參數才能更符合客觀實際。按此原則,將碳酸鹽岩類儲層分為五類,如表2.1所示。

(3)按儲層物性和毛管壓力參數分類

這是目前較為常用的一種方法,具有方法簡單、適用性強的特點,主要採用孔隙度、滲透率和部分毛管壓力參數來進行分類。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天然氣行業標准(SY/T 6110—2002)》,根據樣品孔隙度、滲透率和孔隙結構參數,將儲集岩分為四級,I級為中、高滲透儲集岩,Ⅱ級為低滲透儲集岩,Ⅲ級為特低滲透儲集岩,IV級為緻密岩,如表2.2所示。

2.2.2.2 碎屑岩儲層的分類評價方法

(1)按岩石表面結構和毛管壓力特徵的分類評價方法

Robinson(1966)對近2000塊岩樣測定了其儲集性質(包括孔隙度、滲透率和孔喉分布),並在雙目顯微鏡下觀察了岩石磨光面的表面結構,然後根據岩石的儲集性以及表面結構來評價儲集岩。按此標准,將碎屑岩儲層分為四類:Ⅰ.輕度交代的砂岩;Ⅱ.受壓實交代的砂岩;Ⅲ.受孔隙充填所交代的砂岩;Ⅳ.高度交代的砂岩。

此種分類和評價方法,可以用很簡單的方法來估計儲集岩的類型、可能的產能及有效油層厚度。當沒有岩心時,也可以僅僅根據岩屑薄片的表面結構觀察對儲集岩進行分類和評價。

表2.1 碳酸鹽岩儲層分類評價表

(據王允誠,1999)

表2.2 石油天然氣行業標准採用的碳酸鹽岩儲層分類評價標准

(2)根據砂岩的孔隙類型和毛管壓力特徵的分類方法

羅蟄潭、王允誠教授(1985)根據我國四個大區12個油田1000多塊砂岩鏡下岩樣所作的水銀注入法毛管壓力—飽和度曲線資料,並結合鑄體薄片有關孔隙類型的鑒定,提出了根據孔隙類型和毛管壓力特徵來進行分類評價的方法。

筆者根據此標准並結合孔、滲等物性資料,將我國一些主要的砂岩儲集岩的油氣層歸納為以下四種主要的儲集類型:Ⅰ.好到非常好的儲集岩;Ⅱ.中等儲集岩;Ⅲ.差的儲集岩;Ⅳ.非儲集岩。在每一大類中視實際情況將其細分為若干小類。

(3)按儲層物性和毛管壓力參數分類

這是目前較為常用、簡便的一種分類方法,大多數油田都採用此種分類方法,該方法主要採用孔隙度、滲透率和所選擇的部分較敏感毛管壓力參數來進行分類。由於各地區碎屑岩儲層變化較大,沒有一個統一的行業標准,如中原油田認可的油氣儲層孔隙度下限在9%~10%,而長慶油田的儲層孔隙度下限則為4%~6%。筆者以中石化南方勘探開發分公司對工區內低孔、低滲碎屑岩儲層分類的標准為例介紹此種分類方法,具體分類標准見表2.3。

表2.3 碎屑岩儲層分類評價標准表

(據中石化南方勘探開發分公司)

(4)按儲層物性的簡易分類評價

實際生產中由於成本的關系,不可能做大量的壓汞實驗,故使用壓汞資料進行儲層分類在實際應用中可能由於資料的限制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孔隙度、滲透率的樣品較多,採用孔隙度和滲透率值做簡易儲層分類,也可大致反映出儲層的好壞、分布情況,在多個油田的實際應用效果表明,此分類結果與據毛管壓力分類結果總體較為接近,故簡易分類方法還是合理的,具有適用性。

3. 教學評價的分類有人知道嗎

教學評價的分類在教招考試中是經常會考到的知識點,本次內容主要介紹一下有關教學評價的分類相關內容。
教學評價的種類
(一)根據實施功能的不同,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1.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在學期開始或一個單元教學開始時,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准備狀況及影響學習的因素而進行的評價。
功能:
①檢查學生的學習准備程度;
②決定對學生的適當安置;
③辨別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
2.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
功能:
①改進學生的學習;
②為學生的學習定步;
③強化學生的學習;
④給教師提供反饋。
3.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一門課程結束時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也稱為終結性評價。
功能:
①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
②證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
③確定學生在後繼教學活動中的學習起點;
④預言學生在後繼教學活動中成功的可能性;
⑤為制訂新的教學目標提供依據。
(二)根據運用的標准不同,可以分為相對性評價、絕對性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1.相對性評價
(1)基本含義:相對性評價又稱為常模參照性評價,是運用常模參照性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的評價。
(2)具體作法:以常模為參照點,把學生個體的學習成績與常模相比較,根據學生在該班中的相對位置和名次,確定他的學習成績在該班中是屬於「優」、「中」還是「差」。
(3)基本評價:相對性評價具有甄選性強的特點,因而可以作為選拔人才、分類排隊的依據。它的缺點是不能明確表示學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學業上是否達到了特定的標准,對於個人的努力狀況和進步的程度也不夠重視。
2.絕對性評價
(1)基本含義:絕對性評價又稱為目標參照性評價,是運用目標參照性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的評價。
(2)具體作法: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准,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准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
(3)基本評價:絕對性評價可以衡量學生的實際水平,了解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它關心的是學生掌握了什麼、能做什麼或沒掌握什麼、不能做什麼,宜用於畢業考試和合格考試。它的缺點是不適用於甄選人才。
3.個體內差異評價
這種評價是對被評價者的過去和現在進行比較,或將評價對象的不同方面進行比較。
(三)根據評價主體,可以分為外部評價、內部評價
1.外部評價
外部評價是被評價者之外的專業人員對評價對象進行明顯的(看得見的、眾所周知的)統計分析或文字描述。
2.內部評價
內部評價也就是自我評價,指由課程設計者或使用者自己實施的評價。
(四)按評價的方法的不同,可將教學評價分為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
1.定性評價
定性評價是對評價資料作「質」的分析,運用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歸納與演繹等邏輯分析的方法,對評價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思維加工。
2.定量評價
定量評價是對評價材料做「量」的分析,運用的是數理統計、多元分析等數學方法,從紛繁復雜的評價數據中提取出規律性的結論。

4. 經濟效果評價有哪幾種分類方法

一、按評價方法的性質分類。
按評價方法的性質不同,經濟效果評價分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是指對可度量因素的分析方法。在技術方案經濟效果評價中考慮的定量分析因素包括資產價值、資本成本、有關銷售額、成本等一系列可以以貨幣表示的一切費用和收益。
定性分析是指對無法精確度量的重要因素實行的估量分析方法。
二、按評價方法是否考慮時間因素分類。
對定量分析,按其是否考慮時間因素又可分為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靜態分析是不考慮資金的時間因素,亦即不考慮時間因素對資金價值的影響,而對現金流量分別進行直接匯總來計算分析指標的方法。
動態分析是在分析項目或方案的經濟效益時,對發生在不同時間的現金流量折現後來計算分析指標。
三、按技術方案評價的時間分類。
按技術方案評價的時間可分為事前評價、事中評價和事後評價。
事前評價:是指在技術方案實施前為決策所進行的評價。
事中評價:亦稱跟蹤評價,是指在技術方案實施過程中所進行的評價。
事後評價:亦稱後評價,是在技術方案實施完成後,總結評價技術方案決策的正確性,技術方案實施過程中項目管理的有效性等。

5. 環境影響評價是怎麼分類的

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的方法:

(1)按照評價對象,可以分為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兩類。

(2)按照環境要素,可以分為: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土壤環境影響評價,聲環境影響評價,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3)按照評價專題劃分,可以分為:人體健康評價、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分析、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環境風險評價等。

(4)按照時間順序,可以分為: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環境影響預測評價、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後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程序

環境影響評價實質是由一系列程序和方法組合而成的,它是一項法律制度,並不等同於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環境影響評價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順序或步驟指導完成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過程,環境影響評價程序可分為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

前者主要用於指導環境影響評價的監督與管理,後者用於指導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內容和進程。

6. 教育評價按內容分為哪幾類

教育評價,作為學校與社會教育的重要環節與手段,具有檢測、診斷、甄別、預測、導向等多種功能。

教育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或教育目標,運用可行的科學手段,通過系統收集信息、分析解釋,對教育現象進行價值判斷,從而為不斷優化教育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

7. 績效考核方法如何分類,並說明其特點

績效考核分三大類
1,結構式敘述法;客觀考評方法,主要有關鍵事件法、強迫選擇法、行為定位法、行為觀察法和加權選擇量表法。
2、結果導向型的績效考評方法,主要有目標管理法、績效標准法、短文法、直接指標法、成績記錄法和勞動定額法。
3、綜合型的績效考評方法,主要有圖解式評價量表法、合成考評法、日清日結法和評價中心法。

部分方法

一、相對評價法
1 序列比較法
序列比較法是對按員工工作成績的好壞進行排序考核的一種方法。在考核之前,首先要
確定考核的模塊,但是不確定要達到的工作標准。將相同職務的所有員工在同一考核模塊中進行比較,根據他們的工作狀況排列順序,工作較好的排名在前,工作較差的排名在後。最後,將每位員工幾個模塊的排序數字相加,就是該員工的考核結果。總數越小,績效考核成績越好。
2 相對比較法
相對比較法是對員工進行兩兩比較,任何兩位員工都要進行一次比較。兩名員工比較之
後,相對較好的員工記「1」,相對較差的員工記「0」。所有的員工相互比較完畢後,將每個人
的得分相加,總分越高,績效考核的成績越好。
3 強制比例法
強制比例法是指根據被考核者的業績,將被考核者按一定的比例分為幾類(最好、較好、中等、較差、最差)進行考核的方法。

二、絕對評價法
1 目標管理法
目標管理是通過將組織的整體目標逐級分解直至個人目標,最後根據被考核人完成工作
目標的情況來進行考核的一種績效考核方式。在開始工作之前,考核人和被考核人應該對需要完成的工作內容、時間期限、考核的標准達成一致。在時間期限結束時,考核人根據被考核人的工作狀況及原先制定的考核標准來進行考核。
2 關鍵績效指標法
關鍵績效指標法是以企業年度目標為依據,通過對員工工作績效特徵的分析,據此確定
反映企業、部門和員工個人一定期限內綜合業績的關鍵性量化指標,並以此為基礎進行績效考核。
3 等級評估法
等級評估法根據工作分析,將被考核崗位的工作內容劃分為相互獨立的幾個模塊,在每個模塊中用明確的語言描述完成該模塊工作需要達到的工作標准。同時,將標准分為幾個等級選項,如「優、良、合格、不合格」等,考核人根據被考核人的實際工作表現,對每個模塊的完成情況進行評估。總成績便為該員工的考核成績。
4 平衡記分卡
平衡記分卡從企業的財務、顧客、內部業務過程、學習和成長四個角度進行評價,並跟據戰略的要求給予各指標不同的權重,實現對企業的綜合測評,從而使得管理者能整體把握和控制企業,最終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三 描述法
1 全視角考核法
全視角考核法,即上級、同事、下屬、自己和顧客對被考核者進行考核的一種考核方法。通過這種多維度的評價,綜合不同評價者的意見,則可以得出一個全面、公正的評價。
2 重要事件法
重要事件是指考核人在平時注意收集被考核人的「重要事件」,這里的「重要事件」是指那些會對部門的整體工作績效產生積極或消極的重要影響的事件,對這些表現要形成書面記錄,根據這些書面記錄進行整理和分析,最終形成考核結果。績效定量管理法正是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工作狀況下,通過對數據的科學處理,及時、准確地考核,協調落實收入、能力、分配關系。

四、簡單排序法
1 簡單排序法的含義
簡單排序法也稱序列法或序列評定法,即對一批考核對象按照一定標准出「1 2 3 4……」
的順序。
2 簡單排序法的操作
首先,擬定考核的項目。
第二步,就每項內容對被考核人進行評定,並排出序列。
第三步,把每個人各自考核項目的序數相加,得出各自的排序總分數與名次。

五、強制分配法
1 強制分配法的含義
強制分配法,是按預先規定的比例將被評價者分配到各個績效類別上的方法。這種方法根據統計學正態分布原理進行,其特點是兩邊的最高分、最低分者很少,處於中間者居多。

六、要素評定法
1 要素評定法的含義
要素評定法也稱功能測評法或測評量表法,是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結合起來的方法。該方法的優點與缺點。
2 要素評定法的操作
1 確定考核項目。
2 將指標按優劣程度劃分等級。
3 對考核人員進行培訓。
4 進行考核打分。
5 對所取得的資料分析、調整和匯總。

七、工作記錄法
工作記錄法一般用於對生產工人操作性工作的考核。該方法的優點和缺點。

八、目標管理法
1、目標管理法(MBO)是一種綜合性的績效管理方法。目標管理法由美國著名管理學
大師彼得·德魯克提出。目標管理是一種領導者與下屬之間的雙向互動過程。
2.目標管理的優點
目標管理法的優點較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3 . 目標管理法的實施步驟:
1.確定工作職責范圍
2.確定具體的目標值
3.審閱確定目標
4.實施目標
5.小結
6.考核及後續措施

九、360度考核法
1、360度考核法的含義
360度考核法是多角度進行的比較全面的績效考核方法,也稱全方位考核法或全面評價法。
2、360度考核法的實施方法
首先,聽取意見,填寫調查表。
然後,對被考核者的各方面做出評價。在分析討論考核結果的基礎上雙方討論,定出下年度的績效目標。

8. 簡介學生評價的基本類型有哪些

學生評價的基本類型主要包括:

1、發展性學生評價,其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

2、檔案袋評價,一種重要的質性評價方法,是學生成長的記錄袋;

3、表現性評價,讓學生通過實際任務來表現知識和技能成就的評價,是評價學生學習成效的方法;

4、學生自我評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評價目標和標准對自身學習和發展中的各個方面所做的價值判斷。

診斷性評價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確定學生的學習准備情況,明確學生發展的起點水平,為教學活動提供設計依據。

二是識別學生的發展差異,適當安置學生。

三是診斷個別學生在發展上的特殊障礙,以作為採取補救措施的依據。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評價,是在教育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引導教育過程正確而高效地前進而對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育效果所採取的評價。

9. 如何對評價資料進行分類與整理

明確收集與整理、歸檔與移交、保管與利用等各環節職責,做到合法性審查檔案的分類編號相對獨立,一事一檔,組卷完整。並對合法性審查事項類別、審查意見和工作量一並進行統計、分析,為更好開展合法性審查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和參考建議。

10. 教師日常對學生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哪些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有不同的評價類型。

以評價性質為依據,可以劃分為絕對性評價,相對性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以評價主體為依據劃分為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

以評價作用和性質為一句話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

絕對性評價:在評價對象群體之外,確定一個客觀的或理想的標准,並用這個標准去評價每一個對象的一種評價類型。

相對性評價:是在評價對象的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基準,然後以此為標准來判定每一個評價對象在集合中的相對位置的一種評價類型。

教師的義務:

(一) 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二) 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三) 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

(四)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五)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六) 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類型的分類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龍膠囊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358
鼻漏的治療方法 瀏覽:386
哄老婆的方法有哪些現實 瀏覽:508
一氧化氮有哪些檢驗方法 瀏覽:95
日本電池檢測方法 瀏覽:102
如何快速讓心跳加速的方法 瀏覽:117
餐巾紙盒圖片製作方法 瀏覽:499
野釣小羅非鬧窩解決方法 瀏覽:285
木扶手與立柱連接方法 瀏覽:533
打伊藤的最佳方法 瀏覽:369
來電顯示位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1
單元閥安裝方法 瀏覽:549
一個口腔里潰瘍最快解決方法 瀏覽:652
魚石脂軟膏的使用方法 瀏覽:525
蘋果手機的通知聲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69
七年級上冊數學練習題計算方法 瀏覽:578
sbs包管子簡單方法 瀏覽:83
魚貝類品質評定方法有哪些 瀏覽:838
水泵灌注樁施工方法視頻 瀏覽:800
方管厚度不一致的立角焊方法技巧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