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寫篆刻拓邊款最簡單方法

如何寫篆刻拓邊款最簡單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3 20:53:06

① 篆刻中如何刻邊款、拓邊款

怎樣拓邊款1、 將皂水洗淨刻款一側,均勻地塗上清水或極稀的白芨水。覆以連史紙或薄宣紙,務使紙面平整。
2、 紙面壓上它紙吸去部分水分。
3、 速以拷貝紙覆蓋,隔紙輕刷每個部位,並不斷更換拓紙緊貼印石,力求款識文字字口清晰。
4、 揭去濕紙,以拓包在瓷碟或玻璃上薄薄地蘸上一層濃度合宜的墨(先在廢紙上拍去第一層濃墨),在拓紙(緊貼石面的第一層紙)上逐層輕捷拍打,從無字處折至有字處,反覆拍至全款墨色勻淨為止(墨色濃淡,厚薄可以靈活掌握)。
5、 待拓紙乾透揭下,必平整光亮,如未乾時揭下則起皺。
附:如拓紙與石游離,則說明石上油污未洗淨,如局部脫起,可用唾沫輕塗脫處吸乾後再反覆補刷。

② 篆刻的技法有哪些

一、設計印稿:按照印面大小及印文內容,使用適當的字體(通常是各流派的篆書,偶爾也可用其他字體)分朱布白(凸字為朱文也叫陽文,凹字為白文也叫陰文),在紙上用毛筆勾畫出印稿,可參考秦漢古璽印、瓦當、封泥、元朱文、明清和近現代各文人流派印;

二、摹稿上石:將印稿書寫面與印面結合用書稍濕,在用厚紙輕拍,代水分吸干,墨跡即已印上印面再對照原稿用毛筆在印面上修正即可。熟練後可直接用毛筆反書印文上石;

三、治印:可用沖刀和切刀方法治印,現在一般都用沖刀方法刻制。沖刀又分單刀法或雙刀法(單刀即筆畫只用單向一刀成筆畫,雙刀即筆畫來回兩刀成筆畫)。初步完成後對照原稿稍事修正筆畫和邊框,印面反字可借用一面小鏡子參照;

四、鈐印:印面勻稱醮上印泥勻力摁在印譜或連史紙上,為清晰可在紙下墊一塊4、5毫米厚的硅橡膠板。可在鈐印出印蛻後再次對照原稿多次修正印面直至滿意為止。

其餘就是款識和拓款了,有前文已詳述,不再贅言。
只是初略簡介,可網上搜索教學視頻詳細觀摩篆刻流程和技法,會有所幫助和精進的。

③ 如何入門篆刻

篆刻入門的首先要先學會篆書,然後是要經常臨摹漢印。

工具需要刻刀、印床、印石印泥、砂皮紙(打磨用)、連史紙(專門的拓印的紙)、拓包(拓邊款用)。 臨摹的話需要買本篆刻小字典,買入門的就行,還有網上也可以下載,用WORD列印出來自己臨摹。

幾乎所有學習篆刻的人都是自學入門的,當然到了一定程度需要提高時,老師的指導是不可或缺的。 先買本介紹篆刻入門的書,我當年學習的時候用的是上海書店出版社的《篆刻自學指導》,後來也看過別的書,介紹入門知識,大體上都是一樣的。

現在市面上好像李早老先生的書比較常見。再准備刻刀、石料、印泥、筆墨紙硯等,這個在書畫用具店都很容易買到。

最後提醒一句,要小心,握石姿勢不對,用力過猛,的確是容易傷到手指,就連篆刻大師吳昌碩、齊白石當年也受過傷。

④ 初學篆刻要注意哪些篆刻有哪些方法怎麼

新手玩篆刻首先是要注意自己的手,別被刻刀刻著嘍。除了自己的手需要特別注意外,還需要提防著某寶上的各種新手篆刻套裝和石料套裝。這些個新手套裝和石料套裝不是說不好,如果你要是僅僅想體驗一下這個篆刻的話,這些套裝是個好選擇,相對便宜,東西還全。但是想要認真玩下去的話,那這些套裝就太雞肋了。

在回答的最下面我推薦了一百多冊篆刻書籍你可以看一下,在最上面這張篆刻圖的右下角可獲得這些所有篆刻書籍

剛開始學篆刻,你得配一把好刀。刀分鎢鋼和白鋼。鎢鋼刀硬,不容易磨損,但是它也脆,一些磕碰就可能導致刀刃崩碎掉,刀刃壞了之後還不好磨,因為它太硬了。白鋼刀相對較軟,容易磨損,但它韌性好,磕碰大多也就是導致卷刃,而且白鋼刀因為它軟,所以好磨刀。還有就是白鋼刀一般比鎢鋼刀便宜。我接觸鎢鋼刀多一點,白鋼刀接觸少,不了解,所以我只能推薦鎢鋼刀。鎢鋼刀就選最普通的永字刀,不用那麼花里胡哨的,一般買個八毫米的或者六毫米的就行,也可以配個三毫米或者兩毫米的來清底或刻一些細朱文。一般永字刀兩把最多七十塊錢,不摔的話用幾年沒啥問題。

石頭的話買青田石或者紅石就行,我推薦青田石,因為青田石便宜好刻。店鋪去淘寶搜「青田金石坊」(我沒拿錢)。我經常在這個店買石頭,價格便宜,石頭質量也好。

然後就是印泥,印泥的話可以先買個便宜的,「雙維」就可以,便宜實惠(我也沒拿錢)。後期可以買點好的,比如上海西泠的印泥。

最後就是印譜,這是個重點,剛開始買個漢印印譜就行,淘寶上也就一二十塊錢就能買到了。漢印入門要多臨,後期深入學習也要臨,有名的浙派,海派,皖派,京派都跟漢印脫不了干係。

最後的最後,就是記得多寫篆字,畢竟「印從書出」,篆字寫多了對於印面布局和篆字使用作用很大。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小東西,比如連史紙(蓋印花用的),轉印紙(把印文轉到石頭上用的),鬃毛刷(拓邊款用的),小楷筆,墨汁啥的。

估計剛開始買工具大概需要一兩百塊錢,前期投入較多,但後期花費絕對很少,注意,千萬別買淘寶上的各種新手套裝,把所有工具分開買。(我沒有拿錢宣傳,也沒有拿錢當水軍)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見解,希望能提供幫助。


注意看圖片中右下角,此所有篆刻書籍資料均出自於此處

推薦篆刻工具書目錄:

│山西博物院藏歷代璽印.pdf
│嶧山碑.pdf
│嶧山碑與篆書技法.pdf
│嶧山碑及其筆法.pdf
│張遴駿道德經.pdf
│影印古本篆刻學鄧散木.pdf
│徐正濂談刀法與線條.pdf
│戰國文字編.pdf
│戰國璽印字根研究.ZIP

│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pdf
│明清著名藏書家[1].藏書印..pdf
│來一石先生篆刻.pdf
│來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一冊].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二冊].pdf
│西泠四家印譜.pdf
│西泠秋拍陳巨來精品.pdf
│趙之謙印譜原印本.pdf
│邊款知識和鈐印法.pdf
│送給篆刻新手的禮物 臨摹教程.pdf
│逍遙-武陵老井近作十數方.pdf
│鄧散木原拓印稿.pdf
│金意庵篆刻.pdf

│漢玉印精選(正).jpg
│漢瓦當精品.doc
│漢私印.pdf
│汪關印譜.pdf
│沉陽古籍:百體千字文.pdf
│沙孟海印學史.pdf
│沙村印話-沙孟海.pdf
│河南駐馬店的新蔡地區出土的戰國封泥.pdf

│古璽匯編.pdf
│古璽鑒賞150例.pdf
│古肖形印臆釋.pdf
│古陶文匯編.pdf

│高清漢代私印印譜2.pdf

│方介堪精品鳥蟲篆印.pdf
│施曉峰篆刻網路展.pdf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篆刻技法圖典.pdf
│篆刻愛好者最易進入的四個誤區.pdf
│篆刻病印評改200例_韓天衡.pdf
│篆刻病印評改摘要.pdf
│篆刻藝術中不可忽視的另一面 邊款.pdf
│篆刻針度.pdf
│羅福頤+漢印文字征補遺.pdf


│ 篆刻編 先秦璽印.pdf
│ 《古璽匯編》

│ 《古鉨文編》羅福頤.pdf
│ 《古籀匯編》.pdf
│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 篆字印匯.pdf
│ 篆字匯.pdf
│ 集古印篆增補六書通.pdf
│ 鳥蟲書通考.pdf

│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七篇.pdf
│戰國鉩印分域編.pdf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pdf
│故宮博物院藏肖形印選.pdf
│方介堪《心經》原列印譜.pdf
│方介堪篆《心經》.pdf


│大千印留.pdf
│天津博物館藏印.pdf
│安持精舍印冣.djvu
│寶子碑.pdf
│封泥匯編-福庵.pdf
│將軍印100方.rar
│履盦三代朱跡.pdf

│篆刻印史編年.txt
│篆刻四大家印譜.pdf
│玉印集存.pdf
│玉印(反).jpg
│玉印(正).jpg
│王福庵.pdf
│王福庵印存.pdf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王福庵篆書千字文.pdf
│王福庵篆書說文部目.pdf

│古璽文編.pdf
│古璽匯編 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pdf

│羅福頤印選.pdf
│虢季子白盤清末朱拓.pdf
│西夏官印匯考.pdf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西泠印社社員袁道厚作品欣賞.pdf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百扇齋主手拓悲鴻用印.pdf
│福庵印綴.pdf
│秦印文字匯編.pdf
│秦漢鳥蟲篆印選.pdf
│簡明中國文字學 [修訂版].pdf
│篆書技法百日通.pdf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王綿之方劑學講稿.pdf
│甘氏集古印正.pdf
│印面.pdf
│歷代千字文真跡比較·篆書卷.pdf
│歷代印風系列 漢印.pdf
│歷代篆刻作品精選 .doc
│古圖形璽印匯.pdf

│吳昌碩臨石鼓文.pdf
│吳頤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圖釋古漢字.pdf
│基礎漢字形義釋源.pdf
│增補徐三庚印譜.pdf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金文大字典.pdf
│金文編(四版).pdf
│陳巨來治印墨稿選.pdf
│青泥遺真-新出秦漢封泥特集.pdf


│篆書章法.pdf
│篆刻.doc
│篆刻五十講_吳頤人.pdf
│篆刻入門.pdf
│篆刻刀法常識.pdf

│魯迅美術學院藏《嶧山碑》.pdf
│鳥蟲印精選(反).jpg
│齊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

⑤ 篆刻,邊款怎麼刻

篆刻
邊款
是篆刻創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就如書畫作品必須落款一樣。刻制邊款一般有以下幾個步驟:1、邊款內容。邊款內容一般應結合
印章
內容確定,另外可刻
作者
名號、時間、地點等等;2、確定邊款若乾麵。例如方章刻
一面
款,應刻在印章
左面
,刻兩面款時,即從正面刻起,總之,最後
款字
總落在左面;3、刻款有陰、陽或陰陽結合款,
字體
最好用
魏碑
行楷
,也可用行、草、篆、隸等字體。4、刻邊款一般用
切刀
刀法
,也可用沖刀;5、刻款講究
章法
,字體大小、分行,款字
上石
後使
石面
典雅、美觀。

⑥ 篆刻的詳細步驟

篆刻,是一種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 是集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結合的藝術品.具有實用與欣賞的雙重價值.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隨著篆刻藝術的內容與形式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篆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關注。在此我們將以石材為例,通過刻朱文印、白文印、刻邊款及拓邊款來給大家講講篆刻的基本技法。

一.工具:
刻刀、印泥(書畫專用印泥)、印床、毛筆、墨、拓包、拷貝紙、砂紙、牙刷、鏡子、剪刀、膠水、宣紙。

二.選材:
適宜學刻用的常規石印材有:壽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學者可以用青田石來練習。

三.畫中畫:
學習篆刻的基本步驟是:磨章料、寫引稿、鐫刻、刻邊款、拓邊款、鈐蓋(刻邊款、拓邊款要依據印章的風格來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等等。
步驟一
章法的籌布:亦即打稿,與作品的好壞息息相關。有人說:治印之難,不難於刻,而難於章法。
步驟二
印石的整平:印石在裁割時有傾斜,或上蠟磨光時,印面留有蠟,這時要用砂紙整平,以利上石刻制。
步驟三
上石:通常上石有二種方法:一為把印稿用毛筆反寫在印面刻制;二為用耐水紙反拓上石。
步驟四
刻制與修整:依據印文選用合適的刀法來刻制,刀法可分切刀與沖刀二種。
步驟五
邊欄的處理:印文工整,邊欄要工整;如印文斑剝,邊欄也要寫意自然。作邊之法有:刻、作、磨等法 。
步驟六
邊款:刻印之後,在印章左邊刻上作者字型大小、刻制年月等,謂之邊款或具款。
步驟七
邊款的拓制:拓款的方法與古銅器的拓法相似。拓款的方法有濕拓、乾拓、油墨拓等。
步驟八
印泥的使用:鈐印時,左手持印泥盒右手將印面輕輕擊打在印泥上蘸均,切忌把印面注印泥上擠壓。
步驟九
鈐印:將蘸好印泥的印章,對准應鈐蓋部位輕輕落下,用力鎮壓。
步驟十
鈐畢:印章用過後,應用棉花擦拭乾凈,收存起來備用,並小心勿使碰撞。

⑦ 篆刻中如何刻邊款

刻邊款,篆、隸、草體多用雙刀。行楷多用單刀,即一刀一筆。鐫刻邊款,可按筆順刻。明人文彭所刻邊款,沿用了刻碑帖的方法,即先將字寫在印章上面,然後用雙入正刀刻出,字體線條流暢,但缺乏蒼古之氣,今人運用很少。黃易沿習丁敬用單入切刀法刻邊款。據傳,黃風氣鐫刻邊款右手握刀不動,左手拿石章就鋒而刻。每刻一字。印章必旋轉多次,方寸之地刻上百十字,印面光潔如初,別有一番風韻。近代趙之謙、吳昌碩、陳師曾、齊白石等篆刻大家刻款,使用的也是丁黃之法。其中,白石老人刻款,先將橫畫一次刻出,旋印後再刻豎現,最後補齊其他筆畫,字體剛勁古拙,自成一格。

初學者鐫刻邊款,最好使用行楷小字。行楷小字一般都是直接奏刀。但運刀時要注意行氣,並用刀角入石,用力釘下。刻「點」時,將刀角插入石內,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橫畫」時,先用右刀角著石一按,刻出橫畫收筆韻味。然後,自右向左橫向行刀,至筆畫終點,用右刀角向左彎一按即刻出起筆。刻「豎畫」時,先將右刀角鍥入石內,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筆畫終點便可。「長撇」刻法也是將右刀角入石,先重後輕向左一沖即可。行楷中很少有捺筆,邊款中的捺筆多為「反捺」(即長點)代替。總之,鐫刻邊款,要注意發力適度。否則,會因用力過猛而刻「花」。

另外,鐫刻邊款還需要注意石質的優劣。行刀時,用力要有輕重之分。石質鬆脆的宜輕不宜重,過重則筆畫崩成一片,無法辨認。但過輕也不好,過輕拓出的邊款字跡不清,影響印章的整體效果。

⑧ 篆刻印章的邊款採用哪些方法

印章的邊款稱為「款識」。石章上的邊款興於明清時期篆刻家的作品中,他們在治印時都刻上邊款,甚至把邊款當成篆刻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邊款的內容,可刻有作者的姓名或雅號,作品的創作日期(如農歷的年號)、地點、作品的釋文。也可刻上詩、詞、句等,也可刻作圖案……,內容多種多樣。邊款的內容與字數不限。邊款的拓法一般採用「臘拓」、「墨拓」兩種。

⑨ 篆刻印章的邊款該怎樣刻,內容都有哪些

刻邊款,篆、隸、草體多用雙刀。行楷多用單刀,即一刀一筆。鐫刻邊款,可按筆順刻。明人文彭所刻邊款,沿用了刻碑帖的方法,即先將字寫在印章上面,然後用雙入正刀刻出,字體線條流暢,但缺乏蒼古之氣,今人運用很少。黃易沿習丁敬用單入切刀法刻邊款。據傳,黃風氣鐫刻邊款右手握刀不動,左手拿石章就鋒而刻。每刻一字。印章必旋轉多次,方寸之地刻上百十字,印面光潔如初,別有一番風韻。近代趙之謙、吳昌碩、陳師曾、齊白石等篆刻大家刻款,使用的也是丁黃之法。其中,白石老人刻款,先將橫畫一次刻出,旋印後再刻豎現,最後補齊其他筆畫,字體剛勁古拙,自成一格。 初學者鐫刻邊款,最好使用行楷小字。行楷小字一般都是直接奏刀。但運刀時要注意行氣,並用刀角入石,用力釘下。刻「點」時,將刀角插入石內,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橫畫」時,先用右刀角著石一按,刻出橫畫收筆韻味。然後,自右向左橫向行刀,至筆畫終點,用右刀角向左彎一按即刻出起筆。刻「豎畫」時,先將右刀角鍥入石內,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筆畫終點便可。「長撇」刻法也是將右刀角入石,先重後輕向左一沖即可。行楷中很少有捺筆,邊款中的捺筆多為「反捺」(即長點)代替。總之,鐫刻邊款,要注意發力適度。否則,會因用力過猛而刻「花」。 另外,鐫刻邊款還需要注意石質的優劣。行刀時,用力要有輕重之分。石質鬆脆的宜輕不宜重,過重則筆畫崩成一片,無法辨認。但過輕也不好,過輕拓出的邊款字跡不清,影響印章的整體效果。

⑩ 印章篆刻入門

【石頭】首推青田,七八塊錢的就好,最好買沒有釘的,一是崩不說,就算你是力大如牛的漢子也拿釘沒有辦法,主要是刻不動。用石粉壓成的凍石最好不要買,我覺得太綿了,壽山石也是。最後感覺喜歡石頭真的很費錢.......大家可以看看藍星特別美,純正的真的很貴,還有西安綠啊之類的。
再說【刻刀】入門的話用用永字牌的典範系列刻刀就好,推薦8mm的。以前推薦的5cm的太小了……

此所有篆刻書籍出自圖中上的標記,注意看一下

【篆刻書籍】

《大篆百家姓》
《鄧石如篆書《小窗幽記節選》》
《凡將齋金石叢稿》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
《古幣文編》
《古漢字》
《古文字詁林01》
《古文字類編(高明)》
《漢印製度雜考(汪桂海》
《康默如 大篆千字文》
《隸辨_隸書字典(上下)》
《馬衡講金石學》
《繆篆分韻》
《秦漢及北魏.文字圖案瓦當》
《清-鄧石如書法集》
《商周古文字類纂》
《石鼓文定本》
《石鼓文拓片》
《書法.篆刻-篆書百家姓》
《王國維考古學文輯》
《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
《吳讓之篆書兩種》
《吳讓之篆書墨跡》
《正草隸篆四體字典(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
《篆刻字典(日)中西庚南》
《篆隸楷行草五體字典》
《篆書導學篆書用筆間架一百法》
《篆書技法指南》
《篆書入門》
《篆體德道經》
《篆刻-美麗印石》
《篆刻邊款技法與拓法介紹》
《錢君陶篆書千字文冊》


【補刻刀】其實刻刀的大小也沒有那麼嚴格的要求,只是在我看來8mm的好用一點。但是接觸下來,很多老師在刻邊款的時候還是會選擇小一點的。另外,現在用了「頌」系列的篆刻刀,感覺很棒,用起來很舒服,不像經典系列的那麼鈍。

【印譜】先從漢官印刻起,推薦的印譜是浙江古籍出版社的官印私印,這是說白文印。朱文印可以看看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的。

【印泥】首推上海西泠印社的鏡面硃砂,30g就差不多啦,顏色好看,沒有硃砂那樣紅的刺眼...其實後來才覺得,好印泥真的很重要吧……前幾日入手了蘭廠的印泥,超好用,但是也超貴
【其他的一些】砂紙500目的,300的都准備一些。還有印床,可有可無吧……自我感覺印床不是很舒服,變換刻印的角度比較麻煩。還有畫印稿的毛筆,櫻花的勾線筆很好用...連史紙,蓋印用的,不用太好....

(學篆刻的第二年)

對於【石頭】,我覺得以前推薦的七八塊錢的青田石好像有點貴了emmm那時候小還不太懂行情,學了一段時間篆刻後,我發現了一個又便宜又沒有太多沙釘的店鋪(絕對沒有打廣告的意思)超級推薦【哲石齋】青田石,賣二點五厘米的就好,因為大多數漢官印是二點五厘米的。其實,也不能說壽山石不好,看刻印的風格吧,要是刻比較精細的印章,像陳巨來的細朱文就比較好。

對於【印譜】的補充入坑一年後,發現浙江古籍的居然是盜版的日本二玄社的,就是印泥的顏色換了換,p的圖過於厲害了.....此刻推薦,【十鍾山房印舉選】我是入了一本89年版的,真的很清晰 ,【上海博物館藏藏印選】這本就是有些貴了,


對於【邊款】我覺得刻邊款真的挺難的....其實學了篆刻大家都知道刀法大致有沖刀和切刀兩種,刻邊款的話主要是用切刀。我書法主要學魏碑一路,刻邊款的時候就拿寫碑的一套用上。其實也可以打稿子,就是在刻邊款的時候先用筆寫上,在用刀去切毛筆的書寫軌跡,我想這可能就像模擬古代匠人書丹,並且進行刻石的過程吧,就像啟功先生說「透過刀鋒看筆鋒」而且如果想刻好,就一定要多練啊啊啊啊!臨一些名家的邊款也是很好的一個學習方法,像吳讓之,趙之謙,黃牧甫,吳昌碩。近代的來楚生的隸書邊款也是可以學習的。

閱讀全文

與如何寫篆刻拓邊款最簡單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肝多發性治療方法 瀏覽:530
網課培訓的課時計算方法 瀏覽:169
演化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962
如何緩解胃癌的有效方法 瀏覽:623
孕婦手麻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155
oppo手機第一次最好的充電方法 瀏覽:879
春節晚會圖片製作方法 瀏覽:53
手機版裝載電腦版模組組件方法 瀏覽:735
雨傘架安裝方法 瀏覽:716
木質手機架安裝方法 瀏覽:28
循環水中銅離子檢測方法 瀏覽:60
鈦的快速治療方法 瀏覽:888
龍膠囊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358
鼻漏的治療方法 瀏覽:387
哄老婆的方法有哪些現實 瀏覽:508
一氧化氮有哪些檢驗方法 瀏覽:95
日本電池檢測方法 瀏覽:102
如何快速讓心跳加速的方法 瀏覽:117
餐巾紙盒圖片製作方法 瀏覽:499
野釣小羅非鬧窩解決方法 瀏覽: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