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練武術如何練氣息的配合方法

練武術如何練氣息的配合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2 22:02:50

怎麼練武術中的氣,練氣

『氣』是生命的能量,當今科學仍然無法探知,但千百年來有無數人感受到,所以關於『氣』的描述有數不清的記載。
怎麼樣產生『氣』?
這個過程在武學中稱為『養氣』。在其他流派中,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養氣』,例如觀想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把天地之間的精華容納在其中。
我覺得初學者很難理解這個境界,所以就先把自己想像成是這個世界:環境不管怎麼變遷,世界都是靜靜地注視著一切,無喜無怒,不會有任何感情波動。
用心地去看去聽去感受,但不去思考任何東西。當你用眼睛去看一切事物時,精神也就不會集中在任何東西上,雖然用心看,但精神不是集中在任何東西上。在沒有雜念擾亂、並且神智保持清明的情況下,就會感受到『氣』在身體各處像雲霧般氤氳凝集。通常『氣』的感覺是稍微溫暖、酸麻、膨脹,在四肢末端會特別明顯。
只要保持這個狀態,在做其他動作或是行動也能夠依舊養氣。例如走路的時候專心走路,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用心做某個行為但不去思考時,那麼依然可以感受到氣在身體內不斷集結。
怎麼樣鍛煉『氣』?
『氣』是有益於人體的生命能量,是可以用神智去引導的,讓它集中在身體某個部位,可是難度非常大。武術則通過運用架勢、套路和觀想,來引導氣的流動。
武術里,往往是通過開掌、開肩、開胯來增加氣的流通。然後意在拳先,想像手中有個光球,用觀想來引導氣的流動。通過呼吸、觀想和招式運用,把氣流動到身體各處,就能達到鎮痛止疼、扶正祛邪、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效果。

㈡ 怎麼練氣功

氣功動作姿勢:一,(調身)姿勢自然放鬆,是順利進行氣功呼吸和誘導精神松靜的先決條件。不同的姿勢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姿勢本身也起著一定的治療作用。常用的姿勢有平坐、自由盤膝、單盤膝、仰卧、側卧、站式、走式等。

二,入靜(調心)入靜是指一種穩定的安靜狀態 ,無雜念,集中意念於一點,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對外界刺激的感覺減弱,進入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的境界,即大腦皮層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常用的入靜方法有五種:1.意守法。2.隨息法。3.數息法。4.默念法。5.聽息法。

以上五種調心入靜法初練時可從意守法開始,逐漸過渡到隨息法或聽息法,或始終練一種,可因人而異。

三,呼吸(調息) 呼吸是氣功療法的重要環節。通過鍛煉,改胸式呼吸為腹式呼吸,改淺呼吸為深呼吸,最後練成自發的丹田呼吸。呼吸方法常用的有8種:自然呼吸法。順呼吸法。逆呼吸法。停閉呼吸法。鼻吸口呼法。氣通任督脈呼吸法。潛呼吸法。真息法。練呼吸要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則指導下逐步做到深長、細勻、緩慢,切不可急於求成。

四,動作盤腿,是練習靜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盤腿質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靜坐入靜程度的深淺,這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很多初學者對此都摸不著門路,給練習靜坐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了更好的練好靜坐。

(2)練武術如何練氣息的配合方法擴展閱讀:

氣功(炁功)是一種中國傳統的保健、養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身,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煉氣要訣:專心呼吸,輕松舒適,靜觀其變,順其自然,自然而然,聚精會神,感生化力。

㈢ 武功訓練有腹式順逆呼吸,問怎樣使用這兩種方法

我只談應用方法,不具體解釋什麼叫腹式呼吸,相信你也知道.
平時練功(如站樁\擺架等),靜養盡量逆式,但要配合好,自然,形成習慣,不要有意為了達到效果,而造成憋氣,徐徐漸進;
在實戰中,一般順式呼吸,但往往不用去想怎麼呼吸,功夫是在平時練得到,此時只要保持體力穩定就好,但在發力時,腹部也是要配合的,關鍵是腰腹一體動,帶動全身,一動百動.還可以配合發聲.
不知道你現在練到什麼層次了,上下來回的撕拉勁有感覺了嗎,站樁有沒有自身的特殊感覺,在運動中腰腹是否能抖的到位,能牽拉全身走.發力時出聲如何?
需要你詳細描述,最好將感受告知師傅,針對性的指導,一步一步的前進,沒有明師手把手的教是練不好拳的.有些東西不是看書和錄象能學的.
不要自己瞎練,像內家拳(太極\形意\八卦),練好了可以強身建體,練不好要少活的,有些人自己練,今天跟這個學點,明天跟那個學,不是不可以,問題是要先學好基礎,才能集百家之長吧.建議你給自己找一個明師,多和老師溝通.

㈣ 練習太極拳有沒有采氣的習慣,正確的采氣方法是什麼

太極拳所說的氣,要看在什麼地方說,什麼地方用。有幾種情況要加以區別:有時氣是指呼吸氣;有時是指動作或者太極拳所說的勁;有時指中醫說的先天氣、元氣,也就是平常我們說的這個人“中氣很足”、“氣很壯”或“氣血兩衰”中的那個“氣”;還有時是指氣質,比如說這個人氣質好,神氣十足,或者說這個人垂頭喪氣,這種氣雖然摸不著,但人身上確實存在。2、掌握用兩跨旋轉虛實

這里首先要說明兩個概念:一是腰脊是身體上身的“立軸”,不能彎曲,否則上身在旋轉時就會不靈活。比如一根鐵棍在彎曲和不彎曲的狀態下轉動,靈活度差別會很大。腰脊要直,既不是與地面垂直(如垂直身法低時前腳掌會發飄,踏地不實,腳下無根),更不是將生理彎曲拉直,誰都沒那本事。二是兩胯是人體上下連接的“軸承”,不僅可以使上身左旋右轉,上下傳遞勁力(將自重傳遞到腳,將腿腳蹬地之力傳遞至腰),還可以上下折疊,如身法高低的調整,就是通過兩胯折疊實現的。“軸”與“軸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3、動作與呼吸自然配合

動作與呼吸的配合不是太極拳的專利,其它武術和體育運動項目都是如此,比如游泳。呼吸與動作不能自然配合,氣力就不能合二為一,意識、呼吸、動作三者不能高度協調一致,什麼勁都練不出來。

㈤ 武術基本功訓練方法

第一步;站樁【練馬步】主要練根基。
第二步;壓腿【包括胳膊】主要練身體柔韌性。
第三步;力量訓練。

㈥ 怎麼練習合氣道

我喜歡合氣道是喜歡合氣道的精神,不以武力制人。所以合氣道幾乎沒有主動的打擊技,而且「合」字體現在了很多方面,比如不要求做超額的激烈運動等等。

以下分成四個階段敘述合氣道的鍛煉法:
將合氣道的技法分成「坐技」「側身半立技」「立技」「與琥器相關的技法」並從這些層面來探討,變化相當豐富,而且相當的興趣盎然。
在解說個別的合氣道技法之前,先以如下四個步驟詳細說明。
【坐技】
坐技的第一要義是,必須練習到即使維持坐姿也能夠充分發揮出合氣道的技法。坐技是合氣道技法最重要的基本鍛煉程序。
首先是心態問題。封建時代,處於核心地位的武士之日常生活中,正坐的場合占很重的比例,無論晨主君的面前,或是在家人的面前,正坐是嚴格的生活規范,必須加以遵守的戒律習慣。武士的生活可說是以正確的姿勢、正確的正坐為起點。因此對武士而言,其最重視的武術與正坐有密切的關聯反而是理所當然的事。無懈可擊的正坐可說是武士應有的精神。
因此,將正坐納入鍛煉過程的合氣道坐技,就成為相當重要的基本技法。
第二是重心位置、呼吸力的施展方式以及移轉身體時的平衡等,均藉由此一鍛煉法來建立基礎。嚴格地反覆練習坐技的動作,腳尖、腳踝、膝蓋以及腰部四點必須一致地有效運作。同時,要培養在任何場合都能夠泰然處之的穩定感,才能無限地發揮出正確的呼吸力。這些都是合氣道技法的基本步驟。
總之,步技充分含有「立技」的變化姿勢,可是其目的在於培養能夠克服縱橫變化的姿勢,對於沒有「卧技」鍛煉法的合氣道而言,是鍛煉腿腰部非常重要的方法。
【側身半立技】
對應坐姿姿勢的人,以站立的姿勢靈活的攻擊,未充分鍛煉過的人很容易被站立者的敏捷動作壓倒。
為了讓前述的坐技之訓練更加完美,產生一種對方採取側身半立的姿勢可自由攻擊的技法來加以練習。
關於側身半立技的名稱,有人提出「半立技」的看法,但是我們堅持採用「側身半立技」的理由如下:
合氣道技法是對應采半身姿勢的對方加以崩解的原理,與自己為半身姿勢而對手以站立姿勢攻擊的情勢差異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未能遵守原則,就無法突破這個情勢差異而將對手擊倒。為了能將這層涵義包含在內,因此仍舊採用「側身半立技」。
此處包含立技的技法變化,這個動作的要點在於,從正確的膝行變化而移動。
【立技】
立技是合氣道技法的中心。如前所述,透過坐技、側身半立技徹底鍛煉腿部、腰部之後的進階技法。穩定、繁復的律動,可說是合氣道技法的精華所在。
據稱創始者植芝盛平所修習的大東流柔術,其技法共有2664種之多,另外,創始者又將神陰流柔主、相生流柔術等眾多流派的密技加以改良,因而流傳下來。所以說技法的數量相當繁移,期望日後在技法的開發上依然有無限的可能性。
與其他技法相同,立技是為了對應對手的打擊、突擊、絞技等所有的攻擊,結合攻防的密術而成。經由日復一日的反覆練習,訓練出隨時能夠對應問題而不會被動搖的姿勢。
加上這種動作不僅一對一的場合可以使用,在多人對一人的場合也能夠憑著復雜多變的變化技法對應自如。請依靠立技去感受合氣道的神奇吧!
【與武器相關的技法】
與武器相關的鍛煉法,主要分為對方以劍、杖、長矛、短劍等武器攻擊時,以徒的予以崩解;或者使用武器加以崩解;或者以武器崩解徒的物對方等三種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與自己所使用的武器合為一體,動作始終統一。
可是,合氣道是以體術為出發點,所以應先鍛煉坐技、立技等基礎體技,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行,不可出於好奇好玩的心態而輕易以武器對陣,這點被視為禁忌。
開祖(植芝盛平)對於技法的鍛煉,嚴格訓誡練習者在基本體技未臻成熟之前就加以練習,因為合氣道的動作與十八般武藝等一切的基本技法有著共通之處,因此只需好好學會基本體技,相信對於劍、杖、長矛等一切武器也將能輕易地掌握。

㈦ 氣息怎麼練

多做發音訓練;
再有主要的就是做深呼吸,
一般人認為深呼吸就是進行深深的吸氣,
但是通常大家做的是不對的,平常做深呼吸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不經意的聳起雙肩,這對於歌手來說是不對的,
對於一個歌手來說標準的深呼吸是將所有的氣息,在吸的時候沉在丹田,會感覺到腹部有脹滿的感覺,然後再盡量的以最慢的速度呼出來,盡量的讓呼氣保持更長,試著如果背後有人用手按在腰的兩側的時候會發現腰部變粗了,這樣反復的練氣息,每天約十五分鍾堅持一段時間會發現過一段氣息會變得又穩又長。

參考資料:
歌唱是一門藝術,要想提高兒童表現歌曲的能力,應給予他們唱歌技巧的訓練,訓練的內容包括:唱歌的姿勢、呼吸、發聲和咬字等各方面的要求。
一、唱歌的姿勢
正確的唱歌姿勢,不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態的表現,而且還關繫到氣息的運用,共鳴的調節以及歌唱的效果,在訓練時,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演唱習慣,做到兩眼平視有神,下頜內收,頸直不緊張,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穩定。
二、唱歌中的呼吸
首先是吸氣,在做呼吸練習時,先做好正確的演唱姿勢,保持腰挺直,胸肩松寬,頭自如,眼望遠處,從內心到面的表情都充滿情意,然後,「痛快地嘆一口氣」使胸部放鬆,吸氣時,口腔稍打開,硬軟齶提起,並與提眉動作配合,很興奮地以後腰為主,將腰圍向外松張,讓氣自然地,流暢地「流進」使腰、後背都有「氣感」,胸部也就自然有了寬闊的感覺,比如用「打呵欠」去感覺以上動作。
但呼氣時不準過深,否則使胸、腹部僵硬,影響發聲的靈活和音高的准確,吸氣時不要有聲響,反之不僅影響歌唱的藝術效果,還會使吸氣不易深沉,影響氣息的支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兩肋擴張,小腹微收的習慣。
三、發聲練習是歌唱發聲的一種綜合性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習唱歌必須以最基本的發聲練習開始。
1、做獲得氣息支點的練習,體會吸與聲的配合,利用科學的哼唱方法,體會並調節自己的歌唱共鳴。
2、學會張開嘴巴唱歌,上下齒松開,有下巴鬆鬆的「掉下來的感覺」舌尖鬆鬆地抵下牙。
3、唱八度音程時,從低到高,母音不斷裂連起來唱,口咽腔同時從小到大張開。
4、氣息通暢的配合,發出圓潤通暢自如的聲音。
四、咬字、吐字准確、清晰
發音練習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完善地演唱歌曲,所以必須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正確地掌握語言的回聲,明確漢字語言的結構規律,將歌曲曲調與咬字吐字結合起來練習。練唱時,將每個字按照出聲引長歸韻的咬字方法,先念幾遍,再結合發聲練習,以字帶聲,力求做到字正腔圓,聲情並茂,演唱時發母音的著力點,應盡量接近聲區的集中點,使三個聲區的共鳴得到銜接和靈活調整。
歌唱藝術是聲音與文學相結合的藝術,我們唱好歌曲,不能只講聲音,不講感情,反之也不行,我們應對歌曲的思想內容、表現手法以及詞曲作者、歌曲的時代背景,有個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再進行適當的處理,把歌曲的藝術形象准確完整地再現出來,達到以情帶聲,聲情並茂。

怎樣唱高音
一、人類歌唱本能
你聽過雨夜盲女的哀曲吧?也聽過快樂的男女山歌對唱吧?這些人從未受過聲樂訓練,全他們的歌聲也同樣令你感動,因為他們完全發揮了自然的歌唱本能。我在前面所談的關於呼吸、發聲、共鳴、高音的問題,一切都逃不出自然的條件,連帶著一切物理條件,都是根據自然而產生的。遺憾的是,我們卻往往摒棄這種自然的條件,而去苦苦地找尋一些「捷徑」、「秘訣」,那是很可悲哀的事。
歌唱家在歌唱時,喉頭的作用雖屬,但心力也可左右它。在歌唱時,喉頭的動作完全是自發的,歌唱家歌唱時,想唱什麼音,聲帶張力與振盪次數就會完全與 思想吻合。發聲時當然還要用橫膈膜、腹肌、肋骨、喉舌等快速的力量。一個初生嬰 兒,根本不知道這些事,卻能把那些力量用得很好。當他哭的時候,哭得很傷心;他笑時,又會發出悅耳的音調。由此證明,人生本來就有一種天賦的能力,能夠自由自在地並帶有表情地使用我們的嗓子。
二、先喊出高音來
我們做任何一種運動,比如推鉛球,一定要先有舉得起鉛球的力量。練武術的人為了增加手腳的力量,先練挑水,手腳有了力量後,才可以在舞大刀時不至於脫手飛了出去。
我們的聲帶,要能夠抵抗下面送上來的高壓,才能發音。有人問,在高壓的情況下,聲帶發出聲音會不會發生喊叫的情況,會不會喊破聲帶呢?不會的,只要保持正確的呼吸及歌唱姿勢,是不會喊破的。至於高音的位置及掩蓋問題,你的高音還未喊出來又怎樣去定它的位置呢?
我們先由下喊起,半音上去,#f2、g2、#g2為止,五個音成一組。開始不要喊太多,因為一上來你的呼吸和歌唱姿勢未必對,要邊唱邊糾正,等各方面都配合好了,不妨多喊一些。等#g2唱好了以後,a2是另外一種呼吸方式。我們知道唱高音時要把氣息用高壓的方式壓上去,實際上在這時要用到腰部的氣(見下節),用腰部的氣喊好了a2後,再用同樣的氣喊降b2。
一般來說,唱高音聲部的人的高音是天生的,只是我們不去用它

㈧ 動靜結合的武術技巧

動靜結合,一方面是指在練功方式上強調靜功與動功的密切結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練動功時要掌握「動中有靜」,在練靜功時要體會「靜中有動」。動,指形體外部和體內「氣息」(感覺)的運動,前者可視為「外動」,而後者可視為「內動」。靜,指形體與精神的寧靜,前者可視為「外靜」,後者可視為「內靜」。
動與靜是相對的,也是辨證的。
靜功主要是鍛煉身體內部,而沒有肢體活動、肌肉骨骼的鍛煉。動功有不少肢體活動及肌肉骨骼的鍛煉,這有利於初步疏通經絡,氣血疏通後有利於入靜。對於初練功者,肢體的動作有助於使注意力集中,通過動而達到靜是初學者常走的一條路。
靜功的靜不是絕對的靜,雖然沒有形體的動作,但氣血在大腦高度入靜狀態下按它本身的規律運行,它的種種微妙變化,都是動功所不能體會到的。沒有形體動作,更能專心一意。入靜的程度越深,機體感受能力和反映能力都更敏銳,這是更高級的氣功狀態。在這種氣功狀態下,我們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對人自身各種功能的開發都會有進一步的提高。 在功法的選擇上,我們認為初學者以先學動功為宜,然後再動、靜相兼,最後過渡到以靜為主。
在練功時,不論靜功、動功都要以靜為前提。練靜功時,要做到外靜內動,靜中求動;練動功時,要做到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否則的話,練氣功和做廣播體操沒有什麼兩樣了。
具體來說,練功人可根據自己身體的具體情況(如年齡、性別、體質、性格、練功進度等,如是病人,還需考慮疾病的種類及病程等等),把動功與靜功有機地結合起來鍛煉。從體力來說,體力差的可以少動,體力好的多動,一般以不疲勞為度。從病情來說,病情較重、體質虛弱的可以靜功為主,配合動功;隨著病情好轉、體質增強,應逐步增加動功,達到一定層次後再以靜功為主。從時間上來說,早晨先靜後動,以便精神飽滿地投入到一天的活動中去;晚上宜先動後靜,以利於安靜地入睡。這些都要視具體情況而定,靈活運用。每個練功人都應根據反饋來的信息,及時調節,時間久了,就能慢慢體會出其中的「度」,就能游刃有餘,胸有成竹地處理練功中的動靜問題。

㈨ 中國武術 氣息的鍛煉(吐氣 納氣..)

鍛煉氣息的方法真的有例如:六音決,風擺柳等。我個人練過後感覺氣息的鍛煉沒有書上寫的那麼神,我感覺它只是在鍛煉我的呼吸,肺活量和心理狀況。

閱讀全文

與練武術如何練氣息的配合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ug80使用方法 瀏覽:509
足根痛的治療方法 瀏覽:911
小林退熱貼使用方法貼哪裡 瀏覽:913
小天鵝洗衣機70公斤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319
東莞治療痤瘡的方法 瀏覽:230
芥菜種植時間和方法 瀏覽:972
世界上最簡單的炒股方法 瀏覽:317
男士戴項鏈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39
雞蛋的正確方法 瀏覽:176
大疆無人機鑒別方法 瀏覽:632
化學反應中常用方法 瀏覽:579
失眠做夢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180
液相色譜分析方法通則 瀏覽:795
乾洗衣服的方法和工具技巧 瀏覽:473
食用菌糖製品製作方法 瀏覽:330
如何克服怒氣的方法 瀏覽:946
pro胸肌訓練方法大全集 瀏覽:352
筆記本電腦開機鍵失靈的解決方法 瀏覽:661
如何做爆米花兒童簡單方法 瀏覽:329
嬰兒兩個月不喝奶瓶的解決方法 瀏覽: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