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內側楔骨與中間楔骨連接方法

內側楔骨與中間楔骨連接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2 17:29:24

1. 腳背,不按不疼,一按就疼,是怎麼回事

「腳掌骨骼(跗骨)」=是由多根跖骨與楔骨(含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外側楔骨),骰骨,跟骨,距骨,足的舟骨,聯接脛骨與腓骨的下端,組合而成。
「痛因」=腳部慢性損傷(Chronic
foot
strain)是長期又過度的不當使用腳部,產生肌肉和韌帶的勞損,韌帶就會失去彈性而變的比較長,久之則發炎,較長的韌帶當然失去其固定骨頭的功能,所以腳部的骨頭也就隨之移位了,如不及時治療,就形成退化性關節痛(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症狀」=腳部慢性損傷,產生最常見的三種直接痛是、跖骨痛(metatarsalgin)、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a)、內翻足(Pronated
food)。另三種為反射痛點:「足背痛=伸趾短肌反射點」,「第二趾痛=骨間肌反射點」,「姆指痛=伸肌反射點」。
脛骨在站或走的時候都有下...「腳掌骨骼(跗骨)」=是由多根跖骨與楔骨(含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外側楔骨),骰骨,跟骨,距骨,足的舟骨,聯接脛骨與腓骨的下端,組合而成。
「痛因」=腳部慢性損傷(Chronic
foot
strain)是長期又過度的不當使用腳部,產生肌肉和韌帶的勞損,韌帶就會失去彈性而變的比較長,久之則發炎,較長的韌帶當然失去其固定骨頭的功能,所以腳部的骨頭也就隨之移位了,如不及時治療,就形成退化性關節痛(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症狀」=腳部慢性損傷,產生最常見的三種直接痛是、跖骨痛(metatarsalgin)、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a)、內翻足(Pronated
food)。另三種為反射痛點:「足背痛=伸趾短肌反射點」,「第二趾痛=骨間肌反射點」,「姆指痛=伸肌反射點」。
脛骨在站或走的時候都有下壓的力量,因韌帶拉長和發炎,失去其固定骨頭的功能而造成:下列一連串的骨牌效應:距骨的頭部向內旋轉向下施壓,使足的舟骨向內旋轉向下脫位。跟骨向內向上旋轉。當楔骨向前移位和跟骨向內向上旋轉,就把腳弓拉開,造成了腳底筋膜炎(腳掌,腳弓和腳根都痛)。內側副韌帶失去固定的功能,造成距骨向內脫位,使腳根相對地向外翻。腳跟外翻成了外翻腳。
以上是用骨骼的理論「請自行找,腳掌骨骼(跗骨)的解剖圖面,配合以上的解釋會更加清楚」分析,來告訴你的病因,並加以整合讓網友有初步的了解與認識,別讓錯誤的訊息,擾亂您黃金治療期,本次只對(腳部慢性損傷)作簡述,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不管中西醫何種療法,均以患者的安全性與舒適感為首要考量,而治療後的成效,是可讓患者明顯感覺的到,祝你早日尋找到良醫,早日康復。

2. 楔骨讀xie還是qi

xie。

楔骨讀xie。楔骨是2019年公布的運動醫學名詞。

含義:足骨中的一塊短骨。跗骨屬於短骨,共7塊,可分為三列:近側列有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遠側列由內側向外側,依次為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外側楔骨和骰骨。

概述

人有雙足,每足有骨骼26塊,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

1、跗骨每足有跗骨7塊,分近側與遠側兩排。足跗骨較粗大且砌合緊密。近側列跗骨包括跟骨、距骨和足舟骨。遠側列跗骨由內側向外依次為內側楔骨(第一楔骨)、中間楔骨(第二楔骨)、外側楔骨(第三楔骨)和骰骨。

2、跖骨每足有跖骨5塊,由內側向外側依次為第1~5跖骨,構成足掌跖部的前半部。跖骨分近端、遠端、足背跖和掌跖面。跖骨分頭、體、底3部,第五跖骨底外側分突向後,稱為第五跖骨粗隆。

3、趾骨每足有趾骨14塊,趾骨分近端、遠端。拇趾為遠節和近節,其餘各趾均為3節,分遠節、中節、近節。

中間楔骨缺如,內側楔骨和骰骨異常變寬變長,外側楔骨變窄變短,第2跖骨底突入內側楔骨和外側楔骨之間。在臨床上中間楔骨缺如罕見,可能是中間楔骨與第2跖骨融合所致,也有可能是遺傳缺陷所致,其原因尚不明確。

3. 關於骨骼的知識

一具標准成年人的骨骼包括下面206塊:(標示黑體的數字與右邊圖示相對照)

顱 (22):

頭蓋骨:
1. 額骨
2. 頂骨 (2)
3. 顳骨 (2)
4. 枕骨
蝶骨
篩骨
面骨:
5. 顴骨 (2)
6. 上頜骨
7. 下頜骨
9. 鼻骨 (2)
齶骨 (2)
淚骨 (2)
犁骨
下鼻甲 (2)
耳骨(在 中耳部) (6):

錘骨 (2)
砧骨 (2)
鐙骨 (2)
喉部骨骼 (1):

舌骨
肩部骨骼 (4):

25. 鎖骨 (2)
29. 肩胛骨 (2)
胸部骨骼 (25):

10. 胸骨
28. 肋骨 (2 x 12)
脊椎(24):

8. 頸椎 (7) incl. atlas & axis
14. 腰椎 (5)
胸椎 (12)
臂部骨骼 (6):

11. 肱骨 (2)
26. 肱骨骨節
12. 尺骨 (2)
13. 橈骨 (2)
27. 橈骨頭
手骨 (54):

腕骨:
手舟骨 (2)
月骨 (2)
三角骨 (2)
豌豆骨 (2)
大多角骨 (2)
小多角骨 (2)
頭狀骨 (2)
鉤骨 (2)
掌骨:
掌骨 (5 × 2)
指骨:
近節指骨 (5 × 2)
中節指骨 (4 × 2)
遠節指骨 (5 × 2)
骨盆 (4):

15. 髖骨 (hip bones or innominate bones) (2)
16. 骶骨
尾骨
腿骨 (8):

18. 股骨 (2)
17. 股骨頭
22. 大轉子
23. 大腿骨節
19. 髕骨 (2)
20. 脛骨的軸部和 24. 骨節 (2)
21. 腓骨 (2)
足部 (52):

踝骨:
跟骨 (2)
距骨 (2)
足舟骨 (2)
內側楔骨 (2)
中間楔骨 (2)
外側楔骨 (2)
骰骨 (2)
足背骨:
跖骨 (5 × 2)
趾骨:
近節趾骨 (5 × 2)
中節趾骨 (4 × 2)
遠節趾骨 (5 × 2)
幼兒骨骼還包括下面這些骨骼:

骶椎 (4 或 5), 成年後融合為骶骨
尾椎 (3 到 5), 成年後融合為尾骨
髂骨, 坐骨和恥骨, 成年後融合成整體的髖骨

4. 腳掌圖片各部位名稱

腳掌的各部位名稱如本圖所示。腳與人體的其它部位一樣是一個有生命力的有機體。它是由皮膚、韌帶、汗腺、血管、神經、肌肉和骨骼等構成。

腳骨骼的結構負擔腳更強壯與支撐身體重量,腳共有26塊骨組成且分成三大部分;跟部、腰部和前掌部。跟部為7塊骨組成其負責直接承受體重,且大部分身體重量(50%)都落在跟部。

腳前掌由14塊小骨組成其具有承受體重和平衡身體及抓著地面不致身體倒斜。為了起到支撐整個體重的作用,腳的底部產生了若干拱形,特別是內弓較為發達,既大又牢固,通過脛骨,由上方筆直加上的體重,為相當於傳遞關節的距骨一度支承後,又被以跟骨底部內側的前端和第一足骨接地點為兩個基點的強韌的內弓完全承受下來。

(4)內側楔骨與中間楔骨連接方法擴展閱讀:

腳部作為人的第二心臟,而腳踝是左右腳部血液流動的重要關口。人體下半身血液循環的暢通與否,對全身的氣血流通影響很大。腳踝是左右腳部血液流經的重要部位,如果腳踝柔軟有彈性,則回心的靜脈血液就能順利通過腳踝;如果腳踝僵硬、老化,則回心血液就會淤滯在腳踝附近,使正常的血液循環受到影響。

因此,通過體操或按摩,使腳踝保持柔軟靈活的狀態,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腳踝柔軟有彈性,那麼回心的靜脈血液就能順利通過腳踝;如果腳踝老化僵硬,那麼回心的靜脈血液就會像「塞車」一樣淤滯在腳踝附近,這樣會使心臟的負擔加重,長期下去就可增加患高血壓的危險。

通過做體操或按摩,使腳踝由僵硬轉化為柔軟靈活狀態,尤其對於老年人,不但可以使回心血液順暢地通過腳踝,還可以緩解高血壓的症狀。

5. 運動系統由哪幾部分組成

由骨,關節和骨骼肌組成。約占人體體重的60%。全身各骨借關節相連形成骨骼,構成堅硬骨支架,賦予人體基本形態。骨骼支持體重,保護內臟。

骨骼肌附著於骨,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收縮時,以關節為支點牽引骨改變位置,產生運動。運動中,骨起著杠桿作用,關節是運動的樞紐,骨骼肌是動力器官。所以說,骨骼肌是運動系統的主要部分,骨和關節是運動系統的被動部分。

(5)內側楔骨與中間楔骨連接方法擴展閱讀:

廣義的運動系統由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和神經肌接頭部分;骨骼肌肉;心肺和代謝支持系統組成。

狹義的運動系統由骨、關節和骨骼肌三種器官組成。骨與不同形式(不活動、半活動或活動)的骨連接聯結在一起,構成骨骼(skeleton),形成了人體體形的基礎,並為肌肉提供了廣闊的附著點。肌肉是運動系統的主動動力裝置,在神經支配下,肌肉收縮,牽拉其所附著的骨,以可動的骨連接為樞紐,產生杠桿運動。

運動系統的功能:

1. 運動:通過全身各骨與骨連結構成骨骼。附於骨骼上的骨骼肌,收縮時,牽引骨移動位置,產生運動。

2. 支持:骨骼還是人體的支架,它與肌共同賦予人體以基本外形並可支持人體的重量。

3. 保護:骨骼和肌肉構成體腔的壁(如顱腔、胸腔、腹腔和盆腔),保護內臟。

6. 左腳內側楔骨具體是哪裡

a05552jh7.html。 凰い左腳內側楔骨るよ左腳內側楔骨うで左腳內側楔骨す。文庫本にカバー左腳內側楔骨をして何を読ん左腳內側楔骨でいる左腳內側楔骨のか分から左腳內側楔骨なくすれ左腳內側楔骨ば、気になっ左腳內側楔骨た男e性が「何を読んでるの?」と左腳內側楔骨話しかけて左腳內側楔骨くれ左腳內側楔骨るか左腳內側楔骨もし左腳內側楔骨れませ左腳內側楔骨ん「しっか左腳內側楔骨りし左腳內側楔骨てそ左腳內側楔骨うなので左腳內側楔骨、ギ左腳內側楔骨ャ左腳內側楔骨ップ左腳內側楔骨にキュ左腳內側楔骨ンと左腳內側楔骨する。」「左腳內側楔骨メガ左腳內側楔骨ネ=しっかり者」のイメージ左腳內側楔骨がある男w性は、左腳內側楔骨ドジな失敗とのギ

7. 距骨是哪,舟骨是哪,周骨與距骨之間是哪塊,要詳細的,是腳內側最突出的那兩塊骨頭之間嗎拜託各位大神

足部的關節有: ①距小腿關節(踝關節):由小腿脛骨下關節面和內、外踝關節面與距骨構成。有內側韌帶,連接內踝、舟骨、距骨和跟骨。外側韌帶連接外踝、距骨和跟骨。外側韌帶較內側韌帶為弱,常因足過度內翻而引起損傷。踝關節可作屈伸運動。 ②跗骨間關節,包括: 距跟關節(距骨與跟骨); 距跟舟關節(距骨、跟骨與足舟骨); 跟骰關節(跟骨與骰骨),與距跟舟關節又構成跗橫關節。 ③跗跖關節:由三塊楔骨、骰骨與五塊跖骨底構成,屬於微動關節。 ④跖趾關節:由跖骨頭與近節趾骨底構成,可作屈伸運動。 ⑤趾間關節:各節趾骨之間,可作屈伸運動。 足部神經: 坐骨神經自能部下降至國窩上方分為脛神經及腓總神經,兩者分別下行進入足部。 1、脛神經從內踝後方進入足底後分兩終支: 足底內側神經:經拇展肌深面至趾短屈肌內側向前,分布於足底內側肌群及皮膚。 足底外側神經:經拇展肌及趾短屈肌深面,至足底外側向前,分布於足底肌中間群、外側群及外側皮膚。 脛神經損傷可引起: ①運動障礙:足不能跖屈,不能屈趾和足內翻; ②感覺障礙:小腿後面及足底感覺遲鈍或喪失; ③足畸形:因小腿肌前群及外側群的牽拉,足呈背屈外翻狀態(「仰趾足」)。 2、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與腓深神經二支下行入足: ①腓淺神經經踝關節前方下行至足背,分布於足背及第2-5趾背側相對緣皮膚。 ②腓深神經經踝關節前方到達足背,分布於足背肌及第1至2趾背面相對緣皮膚。 腓總神經損傷可致: ①運動障礙: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不能伸趾; ②感覺障礙:足背及趾背感覺遲鈍或消失; ③足畸形:「馬蹄外翻足」。 足部解剖圖 足骨共26塊,分為附骨、跖骨和趾骨。 1、附骨。位於腳的後半部,共7塊: ①跟骨:位於腳後跟處,是足骨中最大者,後端向下突出稱為跟骨結節; ②距骨:位於跟骨上方,高出於其他的跗骨; ③內側楔骨(第一楔骨) ④中間楔骨(第二楔骨) ⑤外側楔骨(第三楔骨)分別位於足舟骨與第1至3跖骨之間; ⑥骰骨:位於跟骨之前,足外側緣,其後方突起為骰骨粗隆; ⑦足舟骨:位於距骨與三塊楔骨之間,內側有一向下方的園形突出部,稱舟骨粗隆。 2、跖骨:在足的中部,共5塊,自內向外依次為: ①第一跖骨,在近腳跟一端下方為第一跖骨粗隆; ②第二跖骨; ③第三跖骨; ④第四跖骨; ⑤第五跖骨,近腳跟一端外側有一乳狀突起,稱為第五跖骨粗隆,居足外側的中部。 每塊跖骨又分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體及頭(靠近腳趾的一端)等三部分。 3、趾骨:共14塊。包括: 拇趾二節(近節趾骨、遠節趾骨);第二趾至第五趾各三節(稱為近節趾骨、中節趾骨及遠節趾骨);每塊趾骨又分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體及滑車(靠近足趾一端)等三部分。要盡量避免醫療事故:也要要正確客觀的看待。 在足部可摸到的明顯骨性標志: 足內側:內踝;舟骨粗隆(內踝前約2.5厘米處);第一跖骨粗隆;第一跖骨小頭(第一跖骨近拇趾的一端)。 足外側:外踝;第五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小頭。 足底:跟骨結節(腳跟下方);跟骨載距突(內踝下2.5厘米,距骨下方);第1一5跖骨小頭;第1一5跖骨基底膨大部。 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 足弓:跗骨和跖骨由韌帶、肌肉牽拉形成一個凸向上的弓,稱為足弓。主要的弓是足內側的縱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構成。人站立時,足骨僅以跟骨結節及第一跖骨頭、第五跖骨頭三處著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足肌:足肌屬於骨骼肌。每塊肌均有一定形態、構造和血管供應,受神經支配。如支配肌的神經受損傷或病變,肌失去神經支配而發生癱瘓,肌的血液供應受阻,可引起肌的壞死。若肌長期不活動,則萎縮或退化。 1、足背肌 ①趾短伸肌——由跟骨至第2至4趾,作用為伸第2至4趾。 ②拇短伸肌——由跟骨至拇趾,作用為伸拇趾。 2、足底肌 ①拇展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為外展拇趾。 ②拇短屈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為屈拇趾。 ③拇收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為內收拇趾。 外側群: ①小趾展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為展小趾。 ②小趾短屈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為屈小趾。 中間群: ①骨間跖側肌——由第三至五跖骨至第三至五趾骨,作用為內收第三至五趾。 ②骨間背側肌——跖骨至第二至四趾骨,作用為外展第二至四趾。 ③蚓狀肌——由趾長屈肌腱至第二至五趾,作用為展跖趾關節,伸趾間關節。 ④趾短屈肌——由跟骨結節至第二至五趾,作用為屈第二至五趾。 ⑤跖方肌——由跟結節至趾長屈肌腱,作用為屈第二至五趾。 足部動脈:小腿的國動脈分出脛後動脈及脛前動脈兩支進入足部。 脛後動脈又分為: ①足底內側動脈:較小沿足底內側前行; ②足底外側動脈:自腳跟內側斜行至第五跖骨底再彎向內側,在第一跖骨底附近與足背動脈的足底深支吻合,稱為足底動脈弓。 脛前動脈下行至踝關節前為: ③足背動脈:發出分支分布於足背和趾背,並發出足底深支參加足底動脈弓。足背動脈位在淺表,在兩踝之間(系鞋帶處)可觸及其搏動。 ④足底動脈弓:由足底外側動脈和足背動脈的足底深支構成,位置在跖骨底附近,骨間肌的淺面。弓的凸緣發出第一至四跖足底動脈,行於跖骨之間,再各分為兩條趾底動脈,分布於各趾的相對緣。 足部靜脈: 1、足部的深靜脈,均與相應的同名動脈伴行。 2、足部的淺靜脈:在皮下組織中構成形式不定的靜脈網,多處發出吻合支與深靜脈吻合。 3、足背靜脈網(弓):收集足背的靜脈血,其兩端沿足兩側緣上行,分別接大隱靜脈和小隱靜脈: ①足內側緣經內踝前方上行接大隱靜脈,再上行入股靜脈; ③足外側緣經外踝後方上行接小隱靜脈,然後上行注入國靜脈。 足部淋巴: 足外側淋巴管及足深部淋巴管均上行注入國淋巴結,再上行注入腹股溝深淋巴結。 足內側淋巴管上行注入腹股溝淺淋巴結,再注入腹股溝深淋巴結。 該文章轉自[體育資源網]: http://www.211ty.com/zhuanye/HTML/56405.html

麻煩採納,謝謝!

8. 求腳的骨骼結構圖,清楚點的。

腳骨骨骼結構圖如下: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1、跗骨:7塊,屬短骨。分前、中、後三列。後列有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為位於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為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外側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

跟骨後端隆突,為跟骨結節。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內下方隆起為舟骨粗隆,是重要的體表標志。記憶7塊跗骨名稱及排列的口訣是:上距下跟距前舟,舟前三楔外伴骰。

2、跖骨: 5塊,為第1-5跖骨,形狀和排列大致與掌骨相當。

3、趾骨:共14塊。足母趾為2節,其餘各趾為3節。形態和命名與指骨相同。

(8)內側楔骨與中間楔骨連接方法擴展閱讀:

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作用及易發病症:

1、跗骨、跖骨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共同構成凸向上方的足弓,是人體直立、步行及負重時重要的裝置,如果足弓塌陷,便形成扁平足。

2、跖骨位於足的前部,其基底部與楔骨、骰骨組成跖跗關節,跖骨頭是負重區域。任何損傷造成跖骨骨 折,如不能解剖復位,可能發生嚴重並發症。

3、趾骨之間為關節囊及韌帶連接,是除踝關節以外活動度最大的部位,又由於位於足的前端,因此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

病因多為直接暴力損傷,如重物高處落下直接打擊足趾,或走路時踢及硬物等。重物打擊傷常導致粉碎骨折或縱形骨折,同時合並趾甲損傷,開放骨折多見。踢撞硬物致傷多發生橫形或抖形骨折。

9. 人體骨骼多少塊

頭部29塊:包括腦顱骨8塊,面顱骨15塊,聽小骨6塊
腦顱骨:成對的:頂骨,顳骨
不成對的:額骨,枕骨,蝶骨,篩骨
面顱骨:成對的: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下鼻甲骨,齶骨
不成對的:犁骨,下頜骨,舌骨
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左右耳內各1塊)

軀干骨51塊:包括脊柱骨26塊,肋骨24塊,胸骨1塊
脊柱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

上肢骨64塊:每側:肩胛骨,鎖骨,肱骨,尺骨,橈骨,各1塊。腕骨8塊,分別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掌骨5塊,從外側向內側依次為第1到第5掌骨。指骨14塊,其中拇指2塊,余為3塊,分別稱近節指骨,中節指骨和遠節指骨。

下肢骨62塊:每側:髖骨,股骨,髕骨,脛骨,腓骨各1塊。跗骨7塊,分別為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外側楔骨。跖骨5塊,由內側向外側依次為第1到第5跖骨。趾骨14塊,大拇趾2塊,余為3塊,分別稱近節趾骨,中節趾骨和遠節趾骨

10. 人體運動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運動系統主要由骨、骨連接和骨骼肌三種器官所組成。它們占人體體重的大部分,並構成人體的輪廓。

運動系統顧名思義其首要的功能是運動。人的運動是很復雜的,包括簡單的移位和高級活動如語言、書寫等,都是以在神經系統支配下,肌肉收縮而實現的。即使一個簡單的運動往往也有多數肌肉參加,一些肌肉收縮,承擔完成運動預期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則予以協同配合,甚或有些處於對抗地位的肌肉此時則適度放鬆並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以使動作平滑、准確,起著相反相成的作用。運動系統的第二個功能是支持,包括構成人體體形、支撐體重和內部器官以及維持體姿。人體姿勢的維持除了骨和骨連接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緊張度來維持。骨骼肌經常處於不隨意的緊張狀態中,即通過神經系統反射性地維持一定的緊張度,在靜止姿態,需要互相對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緊張度所取得的動態平衡。運動系統的第三個功能是保護,眾所周知,人的軀干形成了幾個體腔,顱腔保護和支持著腦髓和感覺器官;胸腔保護和支持著心、大血管、肺等重要臟器;腹腔和盆腔保護和支持著消化、泌尿、生殖系統的眾多臟器。這些體腔由骨和骨連接構成完整的壁或大部分骨性壁;肌肉也構成某些體腔壁的一部分,如腹前、外側壁,胸廓的肋間隙等,或圍在骨性體腔壁的周圍,形成頗具彈性和韌度的保護層,當受外力沖擊時,肌肉反射性地收縮,起著緩沖打擊和震盪的重要作用。

人體骨有206塊,借關節、韌帶、軟骨連結其中。骨以不同形式(不動、微動或可動)的骨連接聯結在一起,構成骨骼skeleton,形成了人體體形的基礎,並為肌肉提供了廣闊的附著點。(見人體骨骼示意圖)肌肉是運動系統的主動動力裝置,在神經支配下,肌肉收縮,牽拉其所附著的骨,以可動的骨連接為樞紐,產生杠桿運動。

人體各骨連結基本上分為直接連結和間接連結。直接連結包括顱頂各骨之間的膜性連結(縫);椎體間的軟骨連結;骶椎間的骨性連結。這是三種直接連續的方式。間接連結又稱關節。盡管人體的關節有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結構不外有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各骨相互接觸處的光滑面叫關節面。關節面為一層軟骨復蓋稱關節軟骨。關節囊由結締組織組成,它附著於關節面周圍的央面上。關節腔就是關節軟骨和關節囊間所密閉的窄隙。

軀干骨包括脊柱骨26塊,肋骨24塊,胸骨1塊。這些骨互相連接構成脊柱和胸廓。脊柱由二十四塊椎骨(其中頸椎七快,胸椎十二塊,腰椎五塊)一塊骶骨和一塊尾骨相迭而成。胸廓由胸椎、肋骨、肋軟骨和胸骨組成。肋骨共十對,左右對稱,肋骨前端借肋軟骨與胸骨連結構成胸肋關節,後端與胸椎連結構成肋椎關節,第八至第十肋的前端不接胸骨,各與上位的肋軟骨連結形成肋弓。第十一、十二肋骨的前端不與上位肋軟骨相連,稱為浮肋。胸骨居胸前正中部。

顱骨包括腦顱骨8塊,面顱骨15塊,聽骨6塊。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64塊,下肢骨62塊。

①上肢骨包括鎖骨,肩胛骨,上臂的肱骨,前臂的尺骨及橈骨和手的八塊腕骨,五個掌骨和十四節指骨。

腕骨可分為兩排:近側排由拇指側向小指側,有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豆骨;遠側排依次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

掌骨由拇指向小指依次稱第一、二、三、四、五掌骨。

指骨除拇指為兩節,其餘各指為三節,共計十四節。指骨由肢體近端到遠端,分別稱第一(近),第二(中)和第三(遠)指節。

肩關節由關節囊包圍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而成。因肱骨頭的關節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關節盂小而且淺,加上關節囊松而薄,所以,肩關節活動靈活,是全身易脫位的關節之一。

肘關節是一個復關節,由三個關節共居同一關節囊而成。肱尺關節是肘關節的主關節,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可展伸140?。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和橈骨的關節凹構成。只能作屈伸和迴旋運動。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與尺骨上端的橈切跡構成。伸肱時,前臂與上臂不在一條直線上,前臂與上臂之間形成一開向外側的角度,這個角叫提攜角(男性約為165?,女性約為135?。橈腕關節由橈骨的腕關節面與舟、月和三角骨構成,可做屈伸、內收、外展和環轉運動。橈腕關節與腕間關節共同活動的范圍是:屈最大,約90?,伸45?,內收40?,外展20?,環轉度極小。

腕掌關節由下排腕骨與掌骨構成。除拇指腕掌、小指拇掌關節能作屈伸、收展、對掌及環轉(僅拇指腕掌關節有)等運動外,餘三個腕掌關節基本不動。

②下肢骨包括髖骨、大腿的股骨、小腿的脛骨及腓骨以及足骨。

足骨分為跗、跖、趾骨。跗骨:7塊,分別叫做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和楔骨。跗骨位於足的後半部,內側是距骨,它與脛腓骨構成踝關節;距骨下方是跟骨,形成足跟;距骨前內是足舟骨;跟骨前外是骰骨;骰骨內側依次排有外側、中間和內側楔骨。三塊楔骨與第一、二、三跖骨形成第一、二、三跗跖關節。骰骨與第四、五跖骨形成第四、五跗跖關節。跖骨:5塊,與趾骨一起構成足的前半部。近端與跗骨相關節,遠端與趾骨相關節。趾骨:14塊,趾2節,余均3節。第一跖趾關節附近常見有一對籽骨。

閱讀全文

與內側楔骨與中間楔骨連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天鵝洗衣機70公斤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319
東莞治療痤瘡的方法 瀏覽:230
芥菜種植時間和方法 瀏覽:972
世界上最簡單的炒股方法 瀏覽:317
男士戴項鏈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39
雞蛋的正確方法 瀏覽:176
大疆無人機鑒別方法 瀏覽:632
化學反應中常用方法 瀏覽:579
失眠做夢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180
液相色譜分析方法通則 瀏覽:795
乾洗衣服的方法和工具技巧 瀏覽:472
食用菌糖製品製作方法 瀏覽:330
如何克服怒氣的方法 瀏覽:946
pro胸肌訓練方法大全集 瀏覽:350
筆記本電腦開機鍵失靈的解決方法 瀏覽:660
如何做爆米花兒童簡單方法 瀏覽:329
嬰兒兩個月不喝奶瓶的解決方法 瀏覽:157
我的世界模組視頻製作方法 瀏覽:768
熱冷交換方法有哪些 瀏覽:899
牛油果柑的種植方法 瀏覽: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