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觀察法又叫自然觀察法,它是在自然條件下,對心理現象和行為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記錄和分析的一種方法。 調查法是通過間接地收集資料,以了解和分析現象的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實驗法是一種控制影響實驗結果的無關因素,系統的探討某些實驗條件、觀測與實驗條件相關現象的變化,從而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因果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教育改革的小范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在於系統地、科學地解決實際問題。個案法是對某個人或某個學生進行深入而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以便發現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原因。
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觀察法 觀察法是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觀察兒童在一定條件下言行的變化,作出詳細的記錄,然後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判斷他們心理活動的特點的方法。 長期觀察:研究者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連續進行系統觀察,積累資料,並加以整理和分析。 定期觀察:按一定的時間間隔持續觀察,到一定階段後予以總結。 全面觀察:在同一研究內對若干心理現象同時加以觀察、記錄。 重點觀察:在同一研究中只觀察、記錄某一項心理現象。 群體觀察:研究者的觀察對象是一組兒童,記錄這一群體中發生的各種行為表現。 個體觀察:對某一特定兒童作專門的觀察,是最簡單、最直接的心理學研究方法之一。
2. 調查法 調查法包括談話法、問卷法、測驗法和產品分析法四種,用於收集關於學前兒童心理活動的信息。
3.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設計實驗情境,控制變數,觀察並記錄學前兒童在不同條件下的心理反應和行為變化,從而推斷其心理活動特點和規律的方法。
⑶ 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方法
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方法
現代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除了原有的觀察法、實驗法等以外,又引入了一些現代化手段,如單向玻璃觀察室,顯示刺激的錄音、錄象和電視設備以及電子計算機處理研究資料等。近年來,西方國家在嬰兒心理研究方面取得較大進展,這與現代科學技術的採用有一定關系。
中國古代教育家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上雖也涉及很多兒童心理方面的問題,但兒童心理學(第2頁)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中國出現較晚。20世紀初期,開始有人翻譯介紹西方兒童心理學(第2頁)著作,如艾華編譯的《兒童心理學(第2頁)綱要》陳大齊譯的《兒童心理學(第2頁)》等。
中國最早開創兒童心理學(第2頁)研究的是陳鶴琴,他於1919年留學回國後,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兒童心理學(第2頁)課程。他的.《兒童心理之研究》是中國第一部兒童心理學(第2頁)教科書。他還用日記法對其子從出生到三歲進行了長期的觀察,這也是較早的有系統的兒童心理研究工作。
二十世紀30年代,黃翼重復過皮亞傑的實驗,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著有《兒童心理學(第2頁)》、《神仙故事與兒童心理、《兒童繪畫之心理》等書;還進行了兒童語言發展及兒童性格評定等研究。
新中國成立後,兒童心理學(第2頁)取得很大進展。50年代,在蘇聯兒童心理學(第2頁)的影響下,著重探討了兒童心理學(第2頁)研究的理論方向問題。60年代,朱智賢編寫的《兒童心理學(第2頁)》一書批判地吸取國內外研究成果,密切聯系中國的實際,對中國兒童心理學(第2頁)的研究和教學起了積極作用。
60年代前後,中國兒童心理學(第2頁)除理論方面的探索以外,實驗研究工作也廣泛開展起來。實驗對象,大多集中在幼兒期和童年期的兒童。研究課題以認知發展的研究較多,如學前兒童方向知覺的特點、6~7歲兒童的時間知覺、兒童的色形抽象、學前兒童因果思維的發展、兒童左右概念的發展、4~12歲兒童圖畫認識能力的發展等等。還進行了關於6歲兒童入學問題、兒童道德品質形成問題以及兒童腦電等研究,
二十世紀60年代,中國兒童心理學(第2頁)研究工作主要集中於兒童心理發展方面,幾乎沒有重視方法學研究。約從70年代後期起,一些學者開始重視,對方法學的研究,並在研究的課題、類型、設計、變數、被試、標准化及具體實驗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