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腎主骨屬於什麼思維方法

腎主骨屬於什麼思維方法

發布時間:2023-03-21 17:03:19

1. 人的五臟具有什麼功能

《黃帝內經》中關於人體臟腑的內容稱為「藏象」,是中醫基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藏象」一詞見於《素問六節藏象論》。「藏」有藏居於內的意思,指藏於體內的內臟。(藏後改寫為臟,現簡化為臟)。「象」,王冰解釋說:「象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是指內臟活動表現於體表的各種現象。通過對人體體表「象」的觀察,以推測內臟活動的情況,是藏象學說的基本思維方法和主要內容。《素問五臟生成篇》說:「五藏之象,可以類推。」王冰據此進一步闡明其意:「象謂氣象也,言五藏雖隱而不見,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靜,肺象金而剛決,腎象水而潤下。夫如是皆大舉宗兆,其中隨事變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類而推之爾。」王冰此說已經很明白地把藏象學說是如何產生的講清楚了。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古人藉助邏輯思維方法去揭示那些隱藏在體內的臟器的生理病理活動規律,這種思路和方法具有積極意義。綜上所述,中醫所講的「藏象」與西醫「臟器」的概念有本質的不同,「藏象」研究的重點應該是人體生理和病理的各種表象與內在臟器之間的聯系。

一、心

心為「生之本」,即為生命之本的意思。這是因為心具有主神志、主血脈的功能。《黃帝內經》認為「心」在人體五臟中最為重要,具有主帥的作用,因此被稱為「君主之官」。

(一)心主血脈

古代醫家從解剖實踐中觀察到心與血脈的聯系。心主血脈是說心具有推動血液在脈道內運行的功能,所以心氣的充輪渣足與否,直接影響血液流動的正常與快慢。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則血脈通暢,脈搏和緩有力;若心主血脈的功能不健全,則血脈空虛,脈搏細軟無力或節律不整。

(二)心主神志

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力,也可以說是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

狹義的神則專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心主生命之神,是說心具有主宰全身臟腑協調有序地進行功能活動。人體臟腑各司其職,並能相互配合,是生命活動旺盛的基本保證,外在表現則有神,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主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心之官則思」,是指人對外界事物的感知過程由心主管。《內經》把這個過程稱為「任物」,《靈樞本神》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任是擔任、接受的意思。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則人的精神飽滿,意識清楚,思維不亂,所以中醫把思維錯亂,意識不清一類的病變,常歸責於心。

(三)心開竅於舌

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竅」。舌具有司味覺、協助咀嚼吞咽食物、輔助發音等功能。心之本脈系於舌根,故心開竅於舌。在臨床上見到舌體僵硬,轉動不靈活而導致發音不清,舌尖紅等,都是由於心的病變而導致的。

(四)其華在面

心氣具有推動血液在脈道內運行的功能。心血不足則脈道空虛,心氣虛鼓動無力則脈細弱無力或節律不整。在血液運行過程中,心與脈是密切相關的。《素問六節藏象論》說:

「心……,其華在面。」由於面部血脈比較豐富,所以心與血脈的情況常可以從面部的色澤表現出來,心氣充鎮滾足則面色紅潤光澤,心的氣血不足則面色蒼白無華,心血瘀滯則面部青紫發黯。

二、肺

肺為「氣之本」。《素問靈蘭秘典論》稱肺為「相傅之官」,是協助君主調節百官的丞相,其主要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治節、朝百脈及通調水道。

(一)主氣、司呼吸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於肺。」這里說的天氣即是指自然界的空氣,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地吸入清氣、呼出濁氣,而肺具有司呼吸的功能,並且是清濁之氣交換的場所。《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氣者,皆屬於肺。」這是說全身之氣都由肺主管,這與宗氣的形成有關。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和由脾胃轉輸的水谷之氣積於胸中形成宗氣,而宗氣的生成與輸布與肺的功能是分不開的。若肺主氣、司呼吸的功能一旦喪失,則呼吸運動停止,宗氣不能生成,人的生命也隨之而停止。

(二)通調水道

津液的生成、敷布與排泄都需要氣的推動。肺主氣,所以具有推動水液運行,御桐余保持水道通暢的功能。臨床所見的一些水液停蓄的病變,往往是由於肺氣推動無力造成的,所以有肺「通調水道」之說。

肺主通調水道是通過肺所具備的宣發和肅降的功能來實現的。宣發是宣揚發散的意思。通過肺的宣發,把水液向上向周身輸布;通過肺的肅降,將代謝後的水液下輸膀胱,所以肺氣的宣降不但具有通調水道的作用,在水液代謝的平衡中也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故有「肺為水之上源」的說法。

(三)主治節、朝百脈

朝有會聚的意思,肺朝百脈是說肺匯聚百脈,這也是古人在解剖實踐中觀察到的。心與肺的血管相連,這一解剖結構使古人產生了「肺朝百脈」的結論,也產生了肺協助君主心臟治理、調節全身氣血的觀念。

肺氣的宣散與肅降使全身的血液通過百脈匯聚於肺,肺也通過百脈把氣輸送到全身。

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說:「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這里所講的「毛脈合精」,實際上是講心(脈)血與肺(毛)氣相合成為具有營養之精,灌注於府的意思。

心主血,肺主氣,氣血的運行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心為君主,具有主宰的作用,而肺為相傅之官,有協助心治理調節的作用。

(四)肺主皮毛

皮是指皮膚,毛是附著在皮膚上的毛發。皮膚的紋理和肌肉之間稱為「腠理」。皮膚上有汗孔,是汗液排泄的孔道,稱為「氣門」或「玄府」。肺氣對皮毛有滋養作用,肺通過宣發作用把衛氣與津液輸布到皮毛,使皮毛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皮膚上的汗孔也有散氣以調節呼吸的作用。肺與皮毛的關系常常從病理上表現出來,如外邪入侵,皮毛首當其沖。皮毛受邪最先傳入肺臟,出現惡寒、發熱、鼻塞、咳嗽等肺氣失宣的癥候。肺氣不足,也會影響皮膚衛外的功能;皮毛不能得到肺氣的滋養,則會表現為皮毛憔悴。

(五)肺開竅於鼻

鼻為呼吸之門戶,肺司呼吸,所以鼻為肺竅。鼻的通氣和嗅覺都需要依靠肺氣的作用,肺部的疾病也往往由口鼻吸入外邪所引起,而鼻的嗅覺失常也反映出肺的功能失調。

三、脾

脾為「倉廩之本」。古時藏谷的地方叫倉,儲米的地方叫廩。所謂「倉廩之本」,是說脾胃為人體飲食物的府庫,是消化和轉輸水谷精氣的地方,人體後天的營養全仰仗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和轉輸,所以中醫稱脾胃為「後天之本」。脾的主要功能為主運化和統血。

(一)脾主運化

運是轉運、輸送的意思,化是消化、吸收的意思。人體攝入的飲食物包括水飲和穀物(包括一切可食之物)兩部分,所以脾主運化也就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方面。

運化水谷精微:飲食入胃以後,經過胃的腐熟消化所形成的水谷精氣,需要脾的轉運輸送。《素問奇病論》說:「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所以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能否得到充足營養,與脾的運化作用有著密切關系。血液的產生、宗氣的形成都需要從水谷精氣中得到營養和補充,所以脾的運化與氣血的生成也有著直接關系,故中醫稱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運化水液:水液入胃後,其精華部分也需要脾的轉輸。《素問厥論》說:「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中醫認為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也是靠脾的運化來完成的。如果脾運化水液的功能減退,可導致水液停蓄,出現痰飲、水腫等病變。

中醫把飲食物經消化後所產生的精華部分稱為「清」,糟粕部分稱為「濁」。脾主運化精微,其特點是「升」,所以說脾具有升清的作用;胃把糟粕向下輸送到腸,其特點是「降」,所以說胃有降濁的作用。脾與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

(二)主統血

脾統血,是說脾具有統攝、裹護血液在脈道內運行,使之不溢出脈外的功能。《難經》說:

「脾……主裹血。」講的也是這個意思。氣具有統攝作用,而脈也需要脾轉輸的水谷精氣等營養才能柔韌堅固,裹護血液,所以脾氣不足不能統血就會出現各種出血的證候。

(三)脾主肌肉、四肢

《靈樞經脈》說:「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所謂「肉為牆」,是說肌肉對人體內臟有護衛作用。肌肉所需要的營養要靠脾運化水谷精微的供給,所以肌肉豐滿是脾氣充足的表現。

四肢也需要脾供給營養才能輕勁、靈活有力,脾氣不足,就會出現四肢倦怠無力,所以,《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病而四肢不用。」

(四)脾開竅於口

飲食物是首先通過口進入人體的,而脾胃是受納消化和轉輸水谷精氣的臟腑,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脾……在竅為口。」脾胃的病變常常要影響到口,如脾熱,則易生口瘡;脾為濕困,則口中淡而無味,或有甜味,並覺口中黏膩等。

口之邊為唇,脾的盛衰盈虧常從唇部表現出來。脾氣充足則唇色紅潤光澤;脾虛則唇色白而無華;脾熱則口唇常會生瘡,所以說脾「其華在唇」。

四、肝

《黃帝內經》說,肝為「罷極之本」。「罷」通「疲」。所謂「罷極之本」,是說肝是人體能夠耐受疲勞的根本。這是因為肝具有藏血的功能,可以調節血量,以保證人體運動時對血液的需求。肝又主筋,而筋具有約束骨骼關節的功能,筋膜得到濡養,才能運動有力。肝對氣的運行還具有疏泄的功能。中醫認為肝喜疏泄而惡抑鬱,其性像武將,所以稱肝為「將軍之官」。

(一)肝藏血

人體在運動時需要大量血液供養,而休息和睡眠時則對血液的需求相對較少。王冰說:

「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具有對血液的儲存和調節的功能,所以肝有「血之府庫」之稱。

(二)肝主疏泄

疏泄是疏通宣洩的意思。肝主疏泄是指肝對全身氣的運動有疏通宣洩的功能。全身之氣由肺所主,而氣的運行能否條順暢達則與肝的疏泄有著密切的關系。若肝失疏泄,則會出現氣滯不行的病變;若肝疏泄太過,也會使氣運行逆亂,出現肝氣上逆的癥候。

肝的疏泄功能對生理活動的影響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對脾胃消化功能的影響: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一升一降共同完成人體對飲食消化吸收的功能,而肝的疏泄是脾胃氣機暢達的一個重要條件。若肝失疏泄,影響到脾氣不升,則會出現飧泄、食慾不佳、脘腹脹滿等症,稱為「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

對情志的影響:人的情志活動雖由心所主,但也與肝的疏泄密切相關。肝疏泄正常,氣機條暢,氣血和調,則人表現為心平氣和,情志開朗。相反,異常的情志活動也會影響肝氣疏泄,出現「大怒傷肝」的癥候;或情志不得宣洩,出現「氣郁傷肝」的癥候。

對膽汁的排泄和婦女月經的影響:膽是與肝臟相表裡的腑,膽中貯藏膽汁,而膽汁的排泄要依賴肝的疏泄功能。《脈經》說:「肝之餘氣溢於膽,聚而成精。」說明肝與膽汁排泄的關系。婦女月經的排泄也與肝的疏泄有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月經正常,通暢;若肝失疏泄則會出現月經周期紊亂,經行不暢或者經閉、痛經等,這是因為氣行血亦行,而氣行要依賴肝的疏泄功能。

(三)肝主筋

筋又稱筋膜,有連接和約束骨節、主持人體運動的功能。《素問痿論》說:「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講的就是筋的這種功能。肝的氣血具有濡潤和營養筋膜的作用,《素問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這說明肝對筋有濡養作用。人到老年後,肝氣逐漸減弱,筋的活動也隨之減弱,出現動作遲鈍、運動不靈活、步履無力等現象。在疾病過程中,無論何種情況影響到肝血不足,以致血不養筋,就會出現筋脈拘攣、手足震顫、抽搐等證,稱為「肝風內動」。

中醫認為「爪為筋之餘」,所以爪甲也需肝血的濡潤滋養。肝血不足,爪甲多薄而軟,易折斷,色澤槁枯無華,正如《素問五臟生成篇》所說:「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所以,爪甲的榮枯、色澤的變化等是觀察肝的氣血盛衰的外候。

(四)肝開竅於目

目是司視覺的,《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受血而能視。」眼睛要依賴肝血濡養才能發揮其正常功能,所以說肝開竅於目。在病理情況下,肝病往往反映於目,肝陰不足則兩目干澀,肝血不足則視物不清,肝有風熱則目赤,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

五、腎

腎為封藏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液代謝平衡和主納氣。中醫認為腎在人體有主生殖、主生長發育等重要作用,被稱為「先天之本」。

(一)藏精

《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所藏的精一方面是稟受於父母的先天之精;另一方面則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是指儲藏人體後天產生的精氣。

因為腎精具有生殖功能,所以腎與人體的生殖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女子二七,男子二八,腎氣充實,所以女子月經初潮,男子開始排精,具備了生殖能力;女子七七,男子八八,腎氣已衰,則女子閉經,男子精少,喪失了生殖功能。

腎所藏的後天之精具有營養作用,所以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若腎臟虛弱,精氣不足,在小兒則會出現生長發育遲緩的癥候。

(二)腎主水

腎為水臟,在調節體內水液平衡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腎對體內水液的調節,主要是通過腎的氣化作用來實現的。腎的氣化正常,則開闔有度。腎陽為開,能使水液得以輸出和排泄;腎陰為闔,能使水液的產生、輸布減緩,並減少對水液的排泄。只有腎陰和腎陽平衡,水液的排出才能正常、適量。

(三)腎主納氣

清代醫家林佩琴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人體的呼吸功能雖由肺所主,但吸入的氣體必須得到腎的攝納,才能維持其深度。腎主納氣也是腎為封藏之本的具體體現。若腎氣不足,不能納氣,則會出現呼吸表淺,或呼多吸少的病理表現,中醫稱為「腎不納氣」。

(四)腎主骨

骨骼是人體的支架,支撐著人體。骨為奇恆之腑。骨腔中有骨髓,骨髓為腎精所化生,腎精充足則骨髓充滿,骨骼健壯;腎精不足則骨髓空虛,骨骼得不到營養而軟弱無力。

(五)腎開竅於耳及二陰

耳是聽覺器官,耳的聽覺要依賴腎中精氣作為營養補充。《靈樞決氣》說:「精脫者耳聾。」說明了腎精對耳的聽覺的作用。老年人腎中精氣減退,故聽力每多減退。

前後二陰是人體濁物排泄的出口,其排泄的開與闔,是依賴腎氣調節的,所以有「腎開竅於二陰」的說法。

附:腎氣、腎陰、腎陽、命門

(一)腎氣

在中醫學中「腎氣」是一個經常出現的概念。從廣義上說是指腎的功能或腎中精氣。腎氣是人體生、長、壯、老、衰的根本。當腎氣不足時,小兒會出現生長發育遲緩;青年人則見生殖器官發育不良,性成熟遲緩;中年人可見性機能減退,性慾冷淡;老年人則加快衰老,所以在人體生命過程中,腎氣是十分重要的,而腎氣又是通過腎陰和腎陽來體現的。

人體的生命過程經歷了生長發育期、成熟壯年期和衰老期三個階段。《素問上古天真論》對每一階段的生理特徵都作了詳細的描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

腎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根據《內經》的這段經文,人體生命過程經歷的三個階段各表現出不同的生理特徵:

1.生長發育期女子從七歲到十四歲,男子從八歲到十六歲為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男女的腎氣開始充盛,於是有了換齒和頭發生長旺盛的生理表現。因為腎主骨,而齒為「骨之餘」,腎氣的充實又表現為「其華在發」。

女子從十四歲開始到二十一歲,男子從十六歲開始到三十一歲,腎氣進一步充實,產生了一種能夠促進生殖機能成熟的物質,叫做「天癸」,於是生殖機能開始成熟。女子月經初潮,男子開始排精,具備了生殖能力,標志著身體的成熟。

2.身體壯盛期女子從二十一歲到三十五歲,經歷了「三七」「四七」兩個階段;男子從二十四歲到四十歲,經歷了「三八」「四八」兩個階段。在這一期間,腎氣旺盛均和,五臟氣也很充實,所以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是年富力強的生命階段。女子在二十一歲左右,男子在二十四歲左右開始長智齒,也是腎氣充實的表現。

3.衰老期女子從三十五歲開始,男子從四十歲開始逐步進入衰老期。

女子從三十五歲開始,首先是陽明脈衰,面部開始憔悴,頭發也開始脫落;到了四十二歲左右,三陽經脈氣血都開始衰少,面部進一步憔悴,頭發也開始發白;到了四十九歲左右,「天癸」沒有了,月經開始閉止,喪失了生殖能力。

男子從四十歲開始,腎氣開始衰少,頭發開始脫落,牙齒也逐漸枯槁。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從四十八歲開始,陽氣開始衰少,面部開始憔悴,鬢發出現斑白;五十六歲左右,肝氣衰少,筋力減弱;六十四歲開始,齒發脫落,精少,生殖能力逐漸喪失,人體已經完全衰老。

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人體的發育、壯盛和衰老都取決於腎氣的盛衰,所以「腎氣」對於人體是非常重要的。

(二)腎陽

腎陽又稱元陽,是人體熱能的發源地,全身臟腑組織器官都要靠腎中陽氣的溫煦,才能發揮正常功能,所以腎中陽氣充足,則全身之陽皆足;腎中陽氣不足,則全身陽氣亦衰。《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以天空中的太陽來比喻陽氣,可見其重要。所以腎陽不足,全身各臟腑的功能皆減弱,表現為面色蒼白,肢冷畏寒,生殖機能減退,消化能力減弱等。

(三)腎陰

腎陰又稱元陰。與腎陽相反,腎陰對人體具有滋潤、濡養的作用。人體的津液和血液都是在腎陰的促進下產生的,生殖之精也屬於腎陰的范疇。腎陰對腎陽還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若陰不制陽,則會出現虛火上炎的癥候。在正常情況下,腎陰與腎陽應保持著相對平衡,是人體健康的保證。

(四)命門

在《內經》中,「命門」是指眼睛,如《靈樞根結》說:「命門者,目也。」《難經》則認為「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自此以後,歷代醫家對命門又提出很多新說,但究竟何為命門並無定論。就「命門」的意義來看,無非是強調其重要性,為「立命之門」。綜合歷代各家的說法,命門中既有「真水」,又有「真火」,可以認為命門之火指的是腎陽,命門之水指的是腎陰,所以古代醫家提出「命門」的概念,無非是強調腎中精氣。元陰、元陽是人體生命的根本,對人體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2. 誰能把中醫的身體五行說一下,比如說腎主骨,膽屬木

亂說!五行生剋怎麼是木生火,火生木了!
相生:木→火→土→金→水→木→...
相剋:木→土→水→火→金→木→…
看看曲黎敏的養生說 不錯的 以下復制 希望對你有幫助
五臟主要是貯藏精氣,六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華,排除其糟粕。
1. 心與小腸:
心是臟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著主導和支配的作用。而中醫認為,心主神志,與人們的思維意識活動有關,如我們經常說「用心想一想」,就是講的心在人的思維活動中的作用。心是人體血液循環的動力,血液通過心臟的搏動而輸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從脈搏上反映出來;心主汗,開竅於舌,舌質的變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變化。
小腸位於腹腔,通過胃消化後的飲食水谷進入小腸,進行進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營養,排除其糟帕。小腸有了問題就會出現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大小便異常,如腹痛、腹瀉、少尿等症狀。
心與小腸互屬表裡,心屬里,小腸屬表,心之陽氣下降於小腸,幫助小腸區別食物中的精華和糟粕。如果心火過盛,可移熱於小腸,出現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狀,反之,小腸有熱,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現心中煩熱、面紅、口舌生瘡等症狀。
2. 肝與膽:
肝具有調節某些精神情志活動、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協助脾胃消化食物。肝開竅於目,肝臟有病常會引起各種眼病。
膽附於肝,膽所貯藏的膽汁是由肝分泌夾的,「借肝之餘氣,溢入於膽,積聚而成」。
肝膽互為表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證膽汁的貯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膽汗排泄通暢,肝才能發揮其疏泄之性。肝膽發病時互相影響,所以在治療時肝膽同治。
3.脾與胃:
脾胃主管飲食的消化、吸收和傳輸營養、水分,以供人體生命活動的各個組織拆缺擾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為後天之本」之說。此外脾還有調節水蔽、統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胃主要是消化食物。脾與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臟腑,二者經脈互相聯扮迅系,構成表裡關系。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運輸營養物質的任務。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於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輸布到全身。
4.肺與大腸:
肺上連氣管喉嚨,開竅於鼻。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氣,肺功能正常,則氣道通暢,呼吸均勻和調。如果肺氣不足,則可出現呼吸減弱,身倦無力,氣短自汗等全身虛弱症狀。肺主肅降,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保持小便通利。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槽帕。
肺與大腸構成表裡關系。大腸的傳導有賴於肺氣的肅降,肺氣肅降則大便傳導如常,糞便排出通暢。若大腸積滯不通,反過來也影響肺氣的肅降。
5.腎與膀胱:
腎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稟於父母之精,稱為先天之精,是人體生殖發育的根本;一是指來源於脾胃的水谷之精,稱為後天之精,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腎藏命門之火,命門之火不足,常導致全身陽氣虛弱,發生各種疾病。腎主水、主骨、生髓,與人體的生殖、生長發育、衰老、水液代謝有密切關系。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貯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腎氣盛衰有密切關系。腎氣充足,尿液可以及時分泌於膀胱並排出體外,若腎氣虛而不能固鑷,就會出現小便頻繁,遺尿或失禁,腎旅旦虛氣化不及,則出現尿閉或小便不暢。

3. 什麼叫中醫基礎知識

中醫基礎知識1.陰陽五行的相互關系 陰陽五行是中國先哲對物質的高度抽象和分類概括,神奇而精闢,一旦掌握,一通百通。為便於讀者理解,筆者對陰陽五行和與其相對應的人體五臟的關系作以下初淺的解釋: (1)相生關系。木(肝、膽)生火(心、小腸),瞎襲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腸),金生水(腎、膀胱),水生木。 木生火 容易理解,木材可做火的燃料。肝循環系統好,可以促進心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火生土 形象地用太陽對地面照射,經億年以上可化石為土作比喻。心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脾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土生金 用金屬從土中而生作比喻。脾循環系統好,可以促進肺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金生水 我們在自然界可以發現,有石就有水。石頭結構的山可以長樹,因為岩縫可以使水升達到山頂。所以,民間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說。而土結構的山不能長樹,因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黃土高坡上光禿禿一片。石頭中含有大量金屬元素,古人把這種現象概括為「金生水」。肺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腎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水生木 容易解釋,樹木生長要靠水。腎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肝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2)相剋關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克土 用樹的種子破土而出作比喻。肝循環系統不好,脾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肝胃不和等。但是,土如果沒有草木的制約,又會沙漠化。 土克水 用土能阻擋水運行作比喻。脾循環系統不好,腎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脾虛引起的腎病等。但是,土克不住水,水又會泛濫。 水克火 用水能滅火作比喻。腎循環系統不好,心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腎性心臟病等。但是,水不克火,火會失控。 火克金 用火可熔化金作比喻。心循環系統不好,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心肺衰竭,等等。但是,火不克金,金屬無所用途。 金克木 用金屬可傷木作比喻。肝循環系統不好,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肺陰虛引起的肝陽亢進等。但是,金不克木,木則瘋長無序。 (3)相乘關系。相乘指相剋太過,超出了正常的制約關。事物相生相剋均勻,才能保持平衡。否則,會出現連鎖失衡。例如:肺(金)克肝(木)太過,肝(木)受損失常,或克脾(土),或化為火傷肺金。 (4)拒納關系。五臟之間生納相交為正常。如:肺(金)生腎(水),腎接納肺氣。五臟之間依此類推可形成一良性循環體。反之,臟與臟之間互不接納,即逐漸祥汪演化為病態。拒納表現為:木不納水,水不納金,金不納土,土不納火,火不納木。中醫理論稱「子病及母」。 木不納水 可用水土流失現象比喻。如有些地區砍樹,破壞了植被不能吸納水,便會導致山洪暴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肝不納腎,腎循環系統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肝瘀氣滯引起的腎病等。 水不納金 流水不腐。水滯則臭,久之可傷金器。肺為腎上之水,腎不納肺,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哮喘、肺氣腫、肺積水等。 金不納土 土孕育了謹神仔金屬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供養植物。如果金屬拒絕接納土的供養,它本身就不存在了,土也成了無用之土。肺不納脾,脾則運化功能失常,例如:營養不良等。 土不納火 北方火爐有一種現象:火爐里抹一層濕泥土,土未乾時,煤炭在爐中點燃後容易熄滅,因為此時「土不納火」。待濕泥幹了後,煤炭可燃起很旺的火苗,因為此時已是「土可納火」了。脾胃不好的人可引起心臟病,甚至老年人吃得過飽都可引起心悶、心跳過速,重則心臟供血不足,需要搶救。 火不納木 木經過燃燒才可轉化為能量,如果火熄滅,木轉化能量的運動則受阻。心臟不正常,久之會引起肝膽發病。 (5)反侮關系。前面講了五行相剋,但是有時也會出現反克現象。反克也叫「反侮」,侮即侮辱。例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 木反克金 金能傷木。一般情況下木不能傷金,但是,木燃燒時也可以傷害金。肝火可旺時可傷肺金,這叫「木火刑金」。 金反克火 火能傷金。一般情況下金不能克火,但有時又是可以的,如北方的火爐,只要把進氣口的鐵門關上,把鐵煙筒堵死,金即可把火憋死。肺長期不好,可導致心臟衰竭。 火反克水 水能滅火。一般情況下火不能克水,但是,火大於水也可把水燒干。心臟長期不好,也可傷脾,使人的脾胃功能下降。 土反克木 木能克土。一般土不克木,但是土層過厚也可把樹種壓住,使其不能破土而死。脾胃長期不好,可傷肝膽。 縱觀上述相生、相剋、相乘、拒納、反侮關系,可以看出,人體五臟各種關系的變化既有規律又是變化的,一定要辨證施治,以簡制繁。辨證的方法是:抓一個中心,觀察四方面。2.五臟循環系統之功能 (1)心。與小腸相表裡。主神明,是高級中樞神經活動的主宰;是一身之主,臟腑、百骸之王。主血脈,其華在面;主汗,開竅於舌。 (2)肝。與膽相表裡。主藏血,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說。人卧則血歸於肝。肝主筋,其華在爪,主疏泄,主脾胃消食運化。肝氣升發並舒發氣機;肝氣郁結則躁動不安。主謀慮,肝鬱多躁,謀慮不周。肝開竅於目,眾多眼病皆源於肝。 (3)脾。與胃相表裡。主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全身,維持生命。脾胃為營血生化之源,故稱為「後天之本」。脾又主運化水濕,對體內水分的輸布有重大影響,脾虛則便溏或水腫;統血,統攝血液於脈管內而不外溢;主肌肉,故有「脾生肉」之說。脾開竅於口,其榮在唇。 (4)肺。與大腸相表裡。主諸氣,司呼吸,吸入清氣與脾運化的水谷精微結合,化為元氣,維持生命。肺朝百脈,氣推動血運行有賴於肺,參與人體水液代謝,通調水道。肺開竅於鼻,主皮毛,凡皮膚、鼻、咽喉諸症,皆與肺有關聯。 (5)腎。與膀胱相表裡。主藏精,包括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故稱之「先天之根」。主水,合三焦、膀胱主津液,與肺、脾同司體內水液代謝和調節。主骨、生髓,有充養骨骼、滋生腦髓的作用,故骨、腦的興衰發育與腎有關。腎主毛發,腎主骨,牙為骨之餘,故牙齒和毛發的榮堅與否和腎有關。腎寄命門之火,為元陰、元陽之所藏,有「水火之臟」、「陰陽之宅」之稱。腎上連於肺,故主接納肺氣。上開竅於耳,下開竅於二陰,耳病諸症,二便不利,皆與腎有關聯。 上面五臟的功能及相互關系要達到可背誦的程度,再加上掌握運用陰陽五行,即可踏進中醫門坎。如要深入學習,還須懂得中國優良傳統文化。

4. 中醫腎臟的生理功能-腎主骨,腎髓通於腦

腎主骨,生髓通於腦,

《素問·宣明五氣論》說:「五臟所主……腎主骨,」《素問·六節臟象論》也說「腎者……其充在骨」,說明腎臟與骨髓的生長有密切關系。這是因為腎藏精,精能生髓,而髓能養骨,髓藏於骨中,稱為雀者骨髓,所以腎精的充足,則髓充盈,骨骼得以生長和堅實。腎既能生髓主骨,而「齒為骨之餘」,所以在牙齒的生長和堅固與否,也決定腎臟的衰盛。骨髓包括脊髓,脊髓上通於腦,腦為髓聚而成,故「腦為髓之海」。腦的功能主持精神思維活動,故又稱為「元神之府」因為枯緩髓有賴於腎精的不斷生化,所以人的思維活動,除了與心主血脈有關外,與腎精的關系也很密切,腎精充足則生髓機能旺盛,髓旺上通於腦,人就精力充沛,智力敏捷,耳靈目明,動作靈巧;反之腎精虧虛,骨髓空虛,除了腰膝酸軟,足痿無力等症狀外,還有頭暈、健忘、失眠、智力遲鈍等症狀。筆者致力於腎臟病的研究,對於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血鈣低,磷高的患者採用補腎的方法,可以提高血鈣的指數;應用補腎治療牙周病可以改善牙周病的進展應用補腎的方法治療失眠和腦部疾患都取得較好的療效,獲得了可喜的成果。所以臨頃敗薯床上:

生理: 腎精充沛,則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分滋養而堅固有力;腎氣充沛,牙齒有賴於腎氣的充養,則牙齒堅固;腎氣充沛,聰明伶俐。

病理: 腎精虛少,骨髓化源不足,骨骼失養則出現腰膝酸軟,甚則腳痿不能行動,小兒發育不良,囟門遲閉等;腎精不足,則牙齒松動,甚則脫落;腎氣虛衰等。

5. 咸入腎,腎主骨,骨生髓,髓造血,中醫這么說,為什麼西醫卻說鹽多了會造成傷害呢相信哪個

鮮味鹹味(味精咸鹽)是補心火的(比如促進發情期,吃鹹菜下飯 促進食慾),吃多了,心臟負擔加重, 至於腎被刺激,都是間接 後來的事情,這一句話是錯的,,違背了宗師的傳承,又比如 吃生薑 導致心煩,也是生薑補干木,干木生心火。 日常飲食 ,補腎陽用的是 甜苦辛熱的,補腎陰用的是 苦黏糊糊的,沒聽說過 鹹菜補腎的,,是聽說鹹菜損耗腎的,
酸---肺金的本氣 克制干木 ,讓干木很不開心 很怒,酸味讓干木感覺被壓抑了,很怒,比如形容某人脾氣很酸(持久的憋著怒氣),肝膽是陽臟,怕被克制 被壓抑,越是壓抑肝膽,肝膽越是發作,除非徹底無力發作了,,但是酸味直接補充肺金的本氣的,比如小黃瓜 就是酸澀效果,可以收斂毛孔,收斂乾燥 整是肺金的原始本能,
苦---腎水的本氣,剋制心火,,讓心火很不開心,很低沉頹靡
甘甜 ---脾胃的本氣,,,讓脾胃很營養 很滋補
咸---心火的本氣,讓滲水不開心,,,讓腎水很不開心,血脈流動這么快,腎臟要被動挨累了,
辛----干木的本氣 讓肺金不開心。。。。。讓肺金很不開心,吃這么多大蔥 饅頭大汗,嚴重違背了肺金的本氣 收斂毛孔 避免出汗浪費體能,
脾土是中央,只對本氣只味道感冒,,其他陽臟 心 肝 怕被克制 ,被克制就不開心 來反應了,所謂味道入了,,,,罩隱陰臟 怕克不動其他臟腑,克不動了,就不開開心了,來反應了,所謂的入了

咸屬於火,直接補心,,心火也就是本能慾望,
心火 順著胃腸之氣 和三焦 下降,到達小肚子,所謂沿著任脈下降,然後從尾骨 沿著督脈 上升到達腎,,,另外 鹹味 增加心和血管的活性,血液活躍了,流過腎的血液變多了,才調動腎臟工作,
腎水克制心火,腎臟屬於陰性的,心火屬於陽性的,凡是陰性的臟腑 都怕克不動其他臟腑,所以對這種導致克不動的味道,特別敏感,

心臟病,血管病的人,也就是心臟和血管很衰弱的人,不適宜過多吃鹹味, 因為鹹味道會讓心臟血管興奮,品名的幹活,那麼損耗的就快,死的就。 這就好比 酒量很小的人,不能多喝酒一樣,喝的過多 死的快,

咸 心火 流動炎上(心火太重 就會調動滲水,前提是三焦胃腸是通暢的,否則吃鹹味 腎臟是毫無反應的,) 。苦 滲水 固藏, ,,,甘淡 脾土 運化,,,酸澀 肺金 收斂,,,,辛 干木 發散。
咸屬於火,直接補心,,心火也就是本能慾望,
心火 順著胃腸之氣 和三焦 下降,到達小肚子,所謂沿著任脈下降,然後從尾骨 沿著督脈 上升到達腎,,,另外 鹹味 增加心和血管的活性,血液活躍了,流過腎的血液變多了,才調動腎臟工作,
腎水克制心火,腎臟屬於陰性的,心火屬於陽性的,凡是陰性的臟腑 都怕克不動其他臟腑,所以對這種導致克不動的味道,特別敏感,

用五行方法 適合歸納任何動植物,單細胞 多細胞的,本能慾望和功能的屬性,不外乎這五種而已。
酸---肺金的本氣 克制干木 ,讓干木很不開心 很怒,酸味讓干木感覺被壓抑了,很怒,比如形容某人脾氣很酸(持久的憋著怒氣),肝膽是陽臟,怕被克制 被壓抑,越是壓抑肝膽,肝膽越是發作,除非徹底無力發作了,,但是酸味直接補充肺金的本氣的,比如小黃瓜 就是酸澀效果,可以收斂毛孔,收斂乾燥 整是肺金的原始本能,
苦---腎水的本氣,剋制心火,,讓心火很不開心,很低沉頹靡
甘甜 ---脾胃的本氣,,,讓脾胃很營養 很滋補
咸---心火的本氣,讓滲水不開心,,,讓腎水很不開心,血脈流動這么快,腎臟要被動挨累了,
辛----干木的本氣 讓肺金不開心。。。。。讓肺金很不開心,吃這么多大蔥 饅頭大汗,嚴重違背了肺金的本氣 收斂毛孔 避免出汗浪費體能,
脾土是中央,只對本氣只味道感冒,,其他陽臟 心 肝 怕被克制 ,被克制就不開心 來反應了,所謂味道入了,,,,陰臟 怕克不動其他臟腑,克不動了,就不開開心了,來反應了,所謂的入了

咸屬於火,直接補心,,心火也就是本能慾望,
心火 順著胃腸之氣 和三焦 下降,到達小肚子,所謂沿著任脈下降,然後從尾骨 沿著督滲悶伏脈 上升到達腎,,,另外叢攜 鹹味 增加心和血管的活性,血液活躍了,流過腎的血液變多了,才調動腎臟工作,
腎水克制心火,腎臟屬於陰性的,心火屬於陽性的,凡是陰性的臟腑 都怕克不動其他臟腑,所以對這種導致克不動的味道,特別敏感,

心臟病,血管病的人,也就是心臟和血管很衰弱的人,不適宜過多吃鹹味, 因為鹹味道會讓心臟血管興奮,品名的幹活,那麼損耗的就快,死的就。 這就好比 酒量很小的人,不能多喝酒一樣,喝的過多 死的快,

咸 心火 流動炎上(心火太重 就會調動滲水,前提是三焦胃腸是通暢的,否則吃鹹味 腎臟是毫無反應的,) 。苦 滲水 固藏, ,,,甘淡 脾土 運化,,,酸澀 肺金 收斂,,,,辛 干木 發散。
咸屬於火,直接補心,,心火也就是本能慾望,
心火 順著胃腸之氣 和三焦 下降,到達小肚子,所謂沿著任脈下降,然後從尾骨 沿著督脈 上升到達腎,,,另外 鹹味 增加心和血管的活性,血液活躍了,流過腎的血液變多了,才調動腎臟工作,
腎水克制心火,腎臟屬於陰性的,心火屬於陽性的,凡是陰性的臟腑 都怕克不動其他臟腑,所以對這種導致克不動的味道,特別敏感,

用五行方法 適合歸納任何動植物,單細胞 多細胞的,本能慾望和功能的屬性,不外乎這五種而已。

6. 腎是怎麼生成骨髓的我想要中醫里關於「腎主骨生髓」

1、腎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實際上是腎之精氣具有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認為,腎藏精,精生髓,髓藏於骨腔之中,髓養骨,促其生長發育。因此,腎-精-髓-骨組成一個系統,有其內在聯系。腎精充足,髓化生有源,骨質得養,則發育旺盛,骨質緻密,堅固有力。反之,如腎精虧虛,骨髓化生無源,骨骼失其滋養。在小兒,就會骨骼發育不良或生長遲緩,骨軟無力,囪門遲閉等;在成人,則可見腰膝酸軟,步履蹣跚,甚則腳痿不能行動;在老年,則骨質脆弱,易於骨折等。
2、髓,有骨髓、脊髓、腦髓之分。藏於骨腔內之髓,稱為骨髓。位於脊椎管內之髓,稱為脊髓。位於顱腔中的髓,稱為腦髓。這三種髓,均由腎精所化生。因此,腎中精氣的盛衰,不僅影響到骨的生長與發育,而且也影響到髓的羨虛充盈和發育。中醫學認為腦為髓之海,因為脊髓上通於腦,聚而為腦髓。腎精充沛,髓海滿盈,腦得其養,則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耳目聰悄派洞明,
記憶力強。反之,若腎精不足,髓海失充,在小兒,則表現為大腦發育不全,智力低下,或
形成傻呆病;在成年人,多表現為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頓,思維緩慢,頭暈,眼花,耳鳴,
失眠;嚴重者,則可啟枯發展成為健忘症。
手打的,不容易,望採納

7. 腎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什麼意思

可以理解為:腎不虧,骨頭就硬朗,同時可以產生髓液,而大腦是髓液聚集的地方。

腦為髓之海,因為脊髓上通於腦,聚而為腦髓。腎精充沛,髓海滿盈,腦得其養,則精力充沛。

髓有骨髓、脊髓、腦髓之分,藏於骨腔內之髓,稱為骨髓。位於脊椎管內之髓,稱為脊髓。位於顱腔中的髓,稱為腦髓。這三種髓,均由腎精所化生。因此,腎中精氣的盛衰,不僅影響到骨的生長與發育,而且也影響到髓的充盈和發育。



(7)腎主骨屬於什麼思維方法擴展閱讀

腎位於脊柱兩側,緊貼腹後壁,居腹膜後方。左腎上端平第11胸椎下緣,下端平2腰椎下緣。右腎比左腎橡態低半個椎體。左側第12肋斜過左腎後面的中部,右側第12肋斜過右腎後面的上部。

腎具有強大的根據機體需要調節水排泄的能滑絕力,以維持體液滲透濃度的穩定。從腎小球濾出的水分近80%在近端小管及髓袢降支被重吸收,這部分水的重吸收與溶質的重吸收有關。

鈉自小管腔面的吸收為被動的,它伴隨與氫離子交換,葡萄糖、氨基酸及磷酸鹽的吸收則以彌散形式進入細胞,而在細胞基側膜有Na⁺、K⁺-ATP酶,主動將鈉泵入細胞間液,以保持細胞內鈉平衡。

腎對尿液的稀釋濃縮主要發生在集合管,濾液進入髓袢後,通過逆流倍增機制而被濃縮。腎臟自皮質到髓質,組織間液的滲透濃度逐漸升高,到腎乳突處最高。因此在升支管腔中,鈉濃度逐漸降低,而尿素濃度則有升高。

總之,調節人體水及滲透壓平衡的部位主要在腎小管,只有在腎功能嚴重衰退,濾過率極度減少時,腎小球也可影響水的排泄。

8. 腎主骨是什麼意思

心,主血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

肺,主皮毛,開竅於鼻。

脾,主身之肌肉,其華在唇四白,開竅於口。

肝,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

腎,主骨,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

延伸

「腎主骨」包含腎充養骨骼以搏春漏及二者生理功面的聯屬關系。《素問。六節臟象論方說:「脊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持人體的作用,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這樣的作用,依賴於骨髓的營養。骨髓由腎精所化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腎生骨髓」髓藏於骨腔之中,以充養骨骼,所謂「腎充則髓實」。而髓的生成,為「腎主骨」提供了物質基礎。

此外,牙齒和骨的營養來源相同,同樣也是腎臟的精氣所化生,故有「齒為骨之餘」之說。

《醫源資料庫》森孫:腎主骨,生理學名詞,出《素問·宣明五氣》基爛。腎主骨和髓的生長發育,與骨的功能有關。腎藏精,精生骨髓,骨髓充實,骨骼強壯,運動捷健。腎的精氣盛衰,直接影響骨骼的生長、營養、功能等,故稱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腎主骨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腎主骨

9. 「腎主骨生髓通於腦」是出自《黃帝內經》嗎

「腎主骨生髓通辯輪於腦」,是後人從內經多篇文章中提煉總結出來的:《素問·宣明五氣篇》:「腎主骨。」《素問·痿論》:「腎主身之骨髓。」

《素問·六節藏象論》:「腎者……其充在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腎生骨髓。」《素問·逆調論》:「腎不生則髓不能滿。」《素問·五臟生成篇》:「諸髓者,皆屬於腦。」《素問·平人氣象論》:「腎液州藏骨髓之氣。」
《靈樞·海論》攜埋信:「腦為髓之海。」……

10. 腎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這個口訣有關於其他臟腑的嗎麻煩給說一下吧 謝謝

腎位於腰部,在脊柱兩旁,左右各一,故《素問》說:「腰者,腎之府。」由於腎藏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腎為「先天之本」。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主水液、腎主納氣。其與其它組織器官的關系是:腎主骨、生髓、通於腦,齒為骨之餘。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表裡關系。

(1)腎的生理特性

腎的生理特性,主要有兩個方面:

1、腎性潛藏,為固攝之本。在五臟之中,腎的位置最下,而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蓄陰精,又主命火。腎精宜藏,最忌耗泄損傷,命火宜潛於水中,不宜升騰。所以,在古代,以潛藏蟄伏之意比喻腎的生理特性。正是由於腎的封藏固攝作用,使體內精微物質得以保留,元陰元陽得以閉藏,人的生命力才能旺盛,身體才能健康。若腎有病變,使腎的封藏、固攝機能失職,就會引起陰精過度耗損妄泄病症,表現為遺精、帶下、滑胎、尿濁、尿甜等。

2、腎與冬氣相通應。在五臟之中,腎屬陰中之陰,而冬季陰氣最盛,故腎與冬氣相通應。表現在病理方面,腎的病變,在自然界之氣的滋助下,在冬季易於好轉,病人的自我感覺亦較為舒服些。當然冬季氣候變化過於劇烈,對腎也容易產生損害作用。

(2)腎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腎藏精,主人體的生長發育與生殖

精是人體內最寶貴的物質之一。在中醫學理論中,精的運用甚為廣泛,歸納起來,其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就是說,人體的各臟腑組織器官,均是由精這種物質構成,先有了精,在此基礎上才有了胚胎的發育,生命的產生。故《靈樞》說:"人始生,先成精。"二是指精為人體生長、發育及各種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即是說,人出生後,由幼年、青年到壯年、老年,都不斷地消耗精微物質,"精"即是對這些精微物質、營養成分的概括。

藏精,是腎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說腎對於精氣具有閉藏作用。腎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兩部分。所謂"先天之精",即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它是構成胚胎發育的原始物質,具有生殖、繁衍後代的基本功能,並決定著每個人的體質、生理、發育,在一定程度上還決定著壽命。

在出生離開母體後,這精就藏於腎,成為腎精的一部分,它是代代相傳、繁殖、生育的物質基礎。所謂"後天之精",即指臟腑之精,是飲食水谷所化生的各種精微物質。因為這精來源於出生後,依賴於脾胃所化生,故稱之為"後天之精"。它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營養物質,主要分布到五臟六腑、皮毛筋骨,以發揮其滋養濡潤作用。其通過代謝平衡後所剩餘的部分,則輸注到腎臟,燃含成為腎精的一部分。

後天之精的化生,依賴於先天之精的資助,先天之精亦依賴於後天之精的補充,才不致耗盡。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二者相輔相成,從而保證了腎精的充盛。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的來源雖然有異,但均藏於腎,二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所以腎精的盛衰,除了和先天條件有關外,還和後天營養是否充盛有密切關系。

腎藏精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是生養身體的根本。而腎所藏之精屬於物質,這種物質又可轉化為功能,即腎精能化氣,腎精所化之氣,稱為腎氣。腎氣保證了人體的健康功能。腎中精氣的盛衰,決定著人體的生長、發育過程和生殖機能的旺盛與衰減。

腎主生殖 人體的生殖機能包括兩個方面,即性功能和生殖能力,它是繁衍後代、代代相傳的根本保證。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生殖機能,主要和腎有關。一方面,腎藏精,腎精是人體胚胎發育的基本物質,是生命起源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腎精又能促進生殖器官發育,使生殖機能成熟並維持生殖機能旺盛不衰。

人在出生以後,由於先天之精不斷得到後天之精的滋養,腎的精氣逐漸充盛,發育到青春期棚敏,體內就產生了一種促進生殖機能成熟的物質,中醫學稱之為"天癸"。所謂天癸,乃是一種促進性腺發育成熟的物質。它來源於男女之腎精,主要由先天之精所化,又不斷得到後天之精的滋養和充盈。天癸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與生殖。當天癸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則男子出現排精現象,女子按時排泄皮和笑月經,男女性機能開始成熟,並已具備生殖能力。

此後,隨著年齡的變化,腎精由充盛而逐漸衰減,天癸也逐漸減少,生殖能力逐漸減弱,直至喪失。由此可見,天癸的盛衰主要依賴於腎中精氣的盛衰,而人體的生殖機能,主要通過天癸而發揮作用。既然腎中精氣的盛衰,直接影響到人體的生殖機能,所以當腎中精氣衰減時,就會導致性機能和生殖機能的異常。而對於性機能和生殖機能的病變,也往往採用填補腎精的方法治療。

腎主生長發育 人體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均和腎中精氣的盛衰存在著極其密切的內在聯系。人從幼年開始,腎中精氣開始充盛,人體生長、發育迅速,生機活潑,在七、八歲時,由於腎中精氣的逐漸充盛,出現了齒更發長的生理變化。到了青壯年,腎中精氣更加充盛,不僅具備了生殖能力,而且身體強壯,筋骨堅強,精神飽滿,牙齒堅固,頭發黑亮,處於人生中身體最強壯的時期。進入老年,由於腎中精氣開始衰減,人的形體逐漸衰老,不僅生殖機能喪失,而且頭發斑白,牙齒動搖,彎腰駝背,步履不穩,耳聾失聰,面憔無華。

既然腎中精氣的盛衰,決定著人體的生長、發育,那麼在腎中精氣不足時,往往出現生長發育方面的異常。如在幼年時期,腎中精氣不足,則可致生長、發育遲緩,智力低下,或"五遲"(立遲、行遲、齒遲、語遲、發遲)、"五軟"(手足軟、頭軟、頸軟、肌肉軟、口軟);在成年時期,如腎中精氣虧損過度,則可未老先衰,表現為發脫齒搖,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性功能衰弱。因此,臨床上常採用補腎精的方法治療,能獲得一定療效。另外,在腎主生長發育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對於抗衰老的預防,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調補腎臟,目前研製的抗衰老葯物,尤以補腎者為多。

腎藏精,腎精化生腎氣,腎精充足,則腎氣旺盛;腎精虧損,則腎氣衰弱。腎精與腎氣互為體用,故有時將二者合稱為精氣。腎中精氣是機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對機體各種生理活動均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故腎被看作"先天之本"。

從陰陽屬性來分,精屬有形,為陰;氣屬無形,為陽。所以亦稱腎精為腎陰,稱腎氣為腎陽,又稱"元陰"和"元陽"。腎陰是一身陰液的本源,對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滋潤、濡養作用。腎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它對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溫煦和推動作用。腎之陰陽是人體各臟腑陰陽的根本。由於陰陽同居腎中,故腎又被稱為"水火之宅"。

(二)主水液

腎主水液,主要是指腎臟具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生理機能。人體水液代謝的調節,雖然與肺、脾、肝、腎等多個臟腑有關,但起主導作用的是腎,腎對水液代謝的調節作用,貫穿在水液代謝過程的始終。

腎主水液功能主要是通過腎的氣化作用來實現的。所謂"氣化",是指腎中陽氣的蒸化作用。腎陽蒸化水液,使水能氣化,又能使氣聚而為水,以利於水液在體內的升降出入、布散排泄,從而使水液代謝維持正常。具體來說,腎主水液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升清降濁。在水液代謝過程中,水液有清濁之分,所謂"清者",即指含有營養成分的部分水液;所謂"濁者",即指含有各種代謝廢物的水液。清者上升,濁者下降,是水液在體內氣化的基本規律。水液代謝,首先是通過脾胃的受納、消化和運化,其精微部分轉輸於肺,通過宣發肅降,使清者上升,濁者下降歸於腎。

歸於腎的水液雖名為濁,但其中仍含有清的部分,故在腎陽蒸化作用下,濁中之清可進一步蒸騰氣化,復上升於肺,再次布散周身,這種生理過程,稱為"腎的升清功能"。而其中的濁中之濁,則注入膀胱為尿,這個生理過程稱為"腎的降濁功能"。因此,在腎的氣化作用下,清升濁降,促進著體液的代謝,維持著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

其次是司膀胱開合。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貯尿、排尿,與腎的氣化作用密切相關。貯尿要依靠腎氣的固攝能力,排尿也要依靠其控制能力,故稱此作用為腎司膀胱開合。開,則使尿液順利排出體外;合,則使水津保留於體內,維持體內水液量的相對恆定。

另外是對肺、脾、肝、三焦等臟腑的功能活動有促進作用。腎陽為一身陽氣的根本,是各臟腑功能活動的強大動力,只有在腎中陽氣的溫煦和蒸化作用下,脾運化水濕,肺通調水道,肝疏泄水液,三焦司水道之決瀆,以及上述膀胱適度開合等,方能並行不悖,各守其職,協調一致,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若腎有病變,失去主水之功能,往往會影響水液代謝,使之發生紊亂,出現尿少,水腫等病理表現。若腎陽不足,失去溫化蒸騰作用,則表現為小便清長或尿量明顯增多等症。

(三)主納氣

腎主納氣,是指腎具有攝納肺所吸入之清氣而調節呼吸的功能,防止呼吸表淺,保證體內外氣體的正常交換。

人體的呼吸雖然由肺來主司,還必須有腎的參與才能維持正常。具體來說,由肺吸入之清氣必須下達於腎,由腎來攝納,方能保持呼吸運動的深沉和平穩,從而保證體內外氣體得以正常交換。只有肺腎協調一致,呼吸功能才會正常。實際上腎主納氣是腎的封藏作用在呼吸運動中的具體體現。因此,腎的納氣功能正常,則呼吸均勻和調。如果腎的納氣功能減退,攝納無權,則肺吸入之清氣上逆而不能下行,即可出現呼吸表淺,動則氣喘,呼多吸少,或呼吸困難等病症。從臨床實際來看,往往在慢性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疾患中,可見到"腎不納氣"的徵象,治療常用補腎納氣的方法,多可獲得較好的效果。

(3)腎的附屬功能

(一)腎主骨、生髓、通於腦,齒為骨之餘

腎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實際上是腎之精氣具有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認為,腎藏精,精生髓,髓藏於骨腔之中,髓養骨,促其生長發育。因此,腎-精-髓-骨組成一個系統,有其內在聯系。腎精充足,髓化生有源,骨質得養,則發育旺盛,骨質緻密,堅固有力。反之,如腎精虧虛,骨髓化生無源,骨骼失其滋養。在小兒,就會骨骼發育不良或生長遲緩,骨軟無力,囪門遲閉等;在成人,則可見腰膝酸軟,步履蹣跚,甚則腳痿不能行動;在老年,則骨質脆弱,易於骨折等。

髓,有骨髓、脊髓、腦髓之分。藏於骨腔內之髓,稱為骨髓。位於脊椎管內之髓,稱為脊髓。位於顱腔中的髓,稱為腦髓。這三種髓,均由腎精所化生。

因此,腎中精氣的盛衰,不僅影響到骨的生長與發育,而且也影響到髓的充盈和發育。中醫學認為"腦為髓之海",因為脊髓上通於腦,聚而為腦髓。腎精充沛,髓海滿盈,腦得其養,則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耳目聰明,記憶力強。反之,若腎精不足,髓海失充,在小兒,則表現為大腦發育不全,智力低下,或形成傻呆病;在成年人,多表現為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頓,思維緩慢,頭暈,眼花,耳鳴,失眠;嚴重者,則可發展成為健忘症。

牙齒屬骨的一部分,故稱"齒為骨之餘"。既然牙齒與骨同出一源,所以牙齒也依賴於腎中精氣所充養。腎精充足,則牙齒堅固、齊全。若精髓不足,則牙齒松動,甚或脫落。對於牙齒松動等病證,臨床上亦常採用補腎的方法治療,多能獲效。

腎主骨這一理論,近年來通過實驗研究,也進一步得到充分的證實。例如研究發現,某些補腎葯物,能增加骨的堅韌度,對於某些骨折的病人,採用補腎的方葯治療,多能加速骨質癒合。近年來,根據腎主骨的理論,從治腎入手,治療多種骨的病變,都取得滿意療效。

(二)其華在發

"發"指頭發。腎其華在發,是指腎的精氣充盛,可以顯露在頭發上,即發為腎之外候。故《素問》說:"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發的生長與脫落,榮潤與枯槁,不僅和腎中精氣的充盛程度有關,而且還和血液的濡養有關。所以,又有"發為血之餘"的說法。但頭發的生長,根本在於腎,這是因為腎藏精,精能化血而充養頭發的緣故。

因此,頭發的榮枯、黑白等變化常隨著腎中精氣盛衰的變化而變化。從幼年時期開始,腎的精氣開始充盛,頭發開始生長;青壯年時期,腎的精氣旺盛,因而頭發烏黑發亮,到了老年,腎中精氣漸衰,故頭發變白,枯槁少華,容易斷落。這些都屬於正常的生理變化。在臨床所見,凡未老先衰,頭發枯萎,或早脫早白者,多與腎中精氣虧損有關。

(三)開竅於耳及二陰

腎竅和其餘四臟之竅不同,它有上竅和下竅之分,在上開竅於耳,在下開竅於二陰。

耳是聽覺器官。聽覺靈敏與否,與腎中精氣的盛衰有密切關系。只有腎精充足,才能使聽覺靈敏。故《靈樞》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若腎精不足,則可引起耳的聽力減

閱讀全文

與腎主骨屬於什麼思維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野釣小羅非鬧窩解決方法 瀏覽:284
木扶手與立柱連接方法 瀏覽:532
打伊藤的最佳方法 瀏覽:369
來電顯示位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1
單元閥安裝方法 瀏覽:549
一個口腔里潰瘍最快解決方法 瀏覽:652
魚石脂軟膏的使用方法 瀏覽:524
蘋果手機的通知聲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68
七年級上冊數學練習題計算方法 瀏覽:577
sbs包管子簡單方法 瀏覽:83
魚貝類品質評定方法有哪些 瀏覽:837
水泵灌注樁施工方法視頻 瀏覽:799
方管厚度不一致的立角焊方法技巧 瀏覽:134
醋鵝子做醋方法步驟 瀏覽:53
召喚電腦靈魂的方法 瀏覽:114
馬拉松訓練方法講解 瀏覽:422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方法論集 瀏覽:416
情感滲透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49
用牛尿洗頭的正確方法 瀏覽:894
抓羽毛球拍子正確方法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