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非常嚴謹的自然科學,科學家們發現自然規律的過程,大多是從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開始,先提出假設,再進行猜想,而後設計試驗進行探究,根據實驗現象和結果分析總結出其中蘊含的自然規律。因此,離開了實驗,物理學就如空中樓閣般虛無縹緲,物理學的發展也會停滯不前。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實驗教學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地揭示問題的發生、發展過程,培養其觀察、思維技能,形成物理思想和科學態度。例如,歐姆定律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要通過實驗,讓學生探究電阻上電流跟電壓的關系,訓練連接電路和使用電壓表、電流表的技能,領會用控制變數法研究問題的科學研究方法,體驗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通過實驗探究,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技能、技巧和觀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質。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來完成發現,成為了知識的發現者。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得出結論,找出規律;又經過練習、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不但可使學到的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更靈活,而且可使學生的主動性和實踐能力及思維能力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二、加強演示實驗的直觀性
初中學生年齡大都十四五歲,他們的認知特點是:對直觀、具體、形象的事物易接受、較感興趣。因此,初中物理新教材從素質教育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編排了大量的課堂演示實驗。教師在教學時,要緊扣教材內容,大力加強演示實驗,巧妙設計實驗,使演示實驗真實、形象、生動、有趣,給學生以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喚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較好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
三、引入實驗操作競爭機制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但實際物理學習學生中肯定存在困難戶。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究其原因,智力因素只是個別,大多是學生學習興趣不濃,課堂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學習效率低下。這部分學生往往理論掌握欠缺而動手能力較強,抓住這一特點,利用物理實驗這一「杠桿」,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如在講完《電路連接方式》後,我組織學生進行電路連接比賽,比比誰能既快又好地率先完成串、並聯電路連接。這對原來課堂上無精打採的學生觸動很大,紛紛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結果他們當中不乏有贏得勝利者。只要條件允許,我時常組織實驗操作技能的比賽,為後進生設立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幫他們點燃了希望、重拾了信心,他們的物理學習成績進步很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物理實驗可以成為一塊吸引學生學習物理的磁石,讓所有的「小指南針」指向了同一方向,結果令人欣慰。
四、重視小實驗教學
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重視初中教材中小實驗的教學,既有利於鞏固知識、提高能力,還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對全面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小實驗和小製作的完成,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了小製作活動,如自製電動機、測力計、潛望鏡、簡易望遠鏡、三棱鏡、電鈴、樓道電燈開關電路等,既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製作能力,又能為學生將來工作後自製簡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拓展實驗教學的思路
物理就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也就是物理的定義、定理、規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實驗和實踐活動中。那麼我們所說的實驗也就不僅僅局限於課本上的演示實驗、探究實驗及「想想做做」小實驗,而是將實驗探究貫穿於物理學習的全過程。我們的實驗教學可以在課上,也可以在課下;可以使用實驗室所配備的器材,也可以自備自製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有物品,經常用學生身邊的物品做實驗。如用鉛筆和小刀做壓強實驗,用可樂瓶做液體壓強與深度關系的實驗,用汽水瓶做大氣壓實驗,用乒乓球做物體的浮沉實驗,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實驗等,這些器材學生更熟悉,更有利於使學生明白物理就在身邊、物理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而且可通過這些課本上沒有出現的器材啟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家一起來想一想,還可以用什麼來說明我們要知道的物理知識?或者,這種類似的方法我們可以用來解決其他什麼問題?……
六、結束語
實驗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條件和重要課程資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緊緊抓住實驗教學這一環節,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
② 探討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更有效地使用教學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各具特色。只有那些符合本班學生的教學實際、能充分發揮師生的主導與主體作用的教法,才稱得上是好的教法。針對不同的學生實際和教材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需要對不同的教法進行教學,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學效果。因此物理教學應抓住這個興趣特點,優化教學方法激發、鞏固和深化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興趣 培養 激發 鞏固 深化
一、緊扣教材特點,激發學習興趣
1、發揮實驗的獨特魅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通過實驗,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幫助學生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加強實驗的教學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因此,物理實驗是激發學習興趣的最常用手段之一。
⑴認真完成教材實驗,輔助物理教學。觀察、實驗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物理實驗來實現的。實驗教學具有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作風、科學方法以及科學精神等幾方面的作用。因此,無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分組實驗都要認真地完成,教學實踐證明,認真完成教材中規定的實驗,可以輔助物理的教學,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⑵改進實驗裝置,自製物理教具,突破教學難點。物理教學中有一些難點知識,往往不能藉助現成儀器進行直觀演示,這時可以通過實驗裝置的改進、自製物理教具或小實驗加於配合,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如用試電筆中的氖管代替小燈泡觀察自感現象,避免了由於電流太弱而不易觀察燈泡發光的弊端;用小孩子玩的泡泡水演示薄膜干涉,具有取材簡單方便和可見度大的優點;用包有塑料薄膜的橡皮泥演示浸沒於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跟物體形狀無關的實驗,化解了「物體形狀不同所受浮力也不同」的錯誤認識等。
⑶嘗試探索性實驗,發展創造性思維。除了教材的實驗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實際、學生實際以及教法的實際設計一些實驗讓學生探求物理規律,以發展創造性思維。如對平面鏡的教學,教師就可以進行這樣的嘗試:將原教材的演示實驗,改為邊教邊實驗。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作圖驗證,經過大家的分析、討論,得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這樣的處理要比教師單一演示「講出」結論的印象深得多!
⑷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實踐能力。第二課堂活動由於具有靈活性、實踐性、創造性等特點,極大地調動學生動手的積極性,是培養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有效途徑。比方,在學完長度的測量、光的反射、摩擦力和簡單機械等知識後,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以「觀察自行車的構造」為題的調查實踐活動。利用刻度尺進行簡單機械的測量,利用手電筒觀察尾燈的反光作用,利用潤滑油進行自行車的養護,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另外,教師還可以依校情、班情及學生個性的不同,有選擇地開展電工,無線電維修、航模製作等興趣小組活動,從而發展學生的不同特長。
⑸利用多媒體手段,提高信息含量。由於教學手段的逐漸現代化,象電影、電視、電子計算機等多媒體器件,已經開始進入課堂,輔助物理教學,可以達到聲圖並茂,能提高學習效率,縮短學時,增加了單位時間內向學生傳遞的信息量——這都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挖掘教材的興趣點
現行的物理課本往往增加了很多圖片、漫畫,補充了不少的故事、事例,行文力求適合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步避免學究氣、成人化。正是這些增補的部分,蘊藏著極大的興趣點,教師要善於挖掘和利用,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如以一戰期間,一法國飛行員在二千米高空手抓德國子彈的故事指出機械運動的相對性;以閱讀材料「阿基米德的故事」導入浮力概念; 以胖矮子和瘦個子利用定滑輪拉吊糧食的漫畫諷刺不懂得滑輪知識的人在使用滑輪時鬧的笑話等。教師通過巧妙地「借用」,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為進一步學好物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靈活多變的教法,鞏固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途徑和程序,它包括教師所採用的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兩方面,是傳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教法的選擇,不僅要考慮教師「教」的實際,更要考慮學生「學」的實際。當然,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手段的不斷改進而發展變化的隨著不同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內容的改革而發展變化的;也隨著對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特點的不斷加深認識而發展變化的。
1、講課內容的生活化、故事化
物理課程相對枯燥、抽象、深奧難懂,如果能使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或把講課內容故事化,學生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如舉雷雨天總是先見閃電而後聞雷聲為例,說明光速遠遠比聲速大;以菜刀磨得薄而鋒利,而在房屋建築時牆基則做得寬而結實為例來講解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舉電燈泡燈絲斷了以後再搭接起來要比原來亮的例子,解釋電功率公式的運用;用猴子撈月的故事引出平面鏡成虛像;以曹沖稱象的例子加深對浮力概念的理解等。
2、精心設計導入語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開頭設計,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新課一開始就產生強烈的情緒,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那麼整個教學過程就有了一個可喜的開端。
⑴趣味問題導入。在介紹杠桿的應用時若這樣導入新課——教師一邊走進教室一邊搖頭晃腦地唱道:「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學生便馬上接下去:「三個和尚沒水喝。」而教師的話鋒立即一轉:「但我說三個和尚也有水喝!」緊接下來引導學生一起分析:在用扁擔在抬水過程中其實就是杠桿的應用……這就很自然地導入了新課。
⑵懸念式導入。在講蒸發這一汽化方式的內容時,教師用醮了水的手指在黑板上板書課題過一段時間後便發現水「消失」了!這樣引入新課,能深深地吸引學生的心,營造了熱烈的課堂氣氛,對液體蒸發特點的理解也就透徹了。
⑶實驗猜想導入。在介紹電磁感應知識時教師可事先用漆包線繞制一個大線圈,上課前將兩塊條形磁鐵隱蔽地縛在手臂上。上課時教師則煞有其事地把手伸入跟電流計組成閉合迴路的線圈中,可觀察到電流計指針發生了明顯的偏轉。
引入新課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實用實例導入、物理學故事導入、趣味游戲導入等。
3、幫助學生識記
學習物理,理解和識記是關鍵的環節。要使識記有效果,就應多進行「意義識記」,即通過對概念、規律和結論等材料的理解而進行識記。在教學中,教師採用靈活多變的教法,幫助學生理解識記的材料。用精練的語言、或琅琅上口的「順口溜」去整理、歸納所學的知識,使學生記得牢、學得活,達到鞏固興趣的目的。
⑴精練的語言。在用實驗驗證了牛頓第一定律後,用「靜者能靜,動者能動」八個字解釋定律的含義;用「來之抗之,走之拉之」來描述感應電流的磁場跟原磁場的關系;用「物近像遠像變大」去歸納凸透鏡成像的特點。
⑵師生齊編「順口溜」。在介紹物體的受力分析時,通過舉例,引導學生歸納出對物體進行受力的一般方法後,師生一起編下列的「順口溜」進行記憶:隔離先畫重力線,彈力有無查周邊,摩擦有無須判斷,千萬莫忘「磁浮電」;關於力臂的作圖,有很多學生不甚了解。經過多次的作圖訓練後,師生共同編「順口溜」:找支點,作用線;經過支點作垂線;垂線請你用虛線。直角符號需標記,垂足支點括弧系,標出「 L 」莫忘記。關於「滑動變阻器」的接線,不少同學感到「棘手」。教師可以這樣幫助學生記憶:一上配一下,下柱來當家;近時電阻小,遠時電阻大等等。
4、為習題搭配實驗
物理課中有不少的習題理論性較強,要求有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在物理習題教學中,如果學生的解題思路沒有及時跟上來,就容易形成教學的難點,嚴重地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縱觀茫茫題海,卻有不少物理習題跟實驗緊密相連。如果在習題的教學中搭配物理實驗,用理論推導加實驗驗證的方法,幫助學生克服解題的「高原現象」,進而達到鞏固學習興趣的目的。如在浮力一章的習題教學中,有關「液面的升降」問題一度成為學生學習的「攔路虎」:一塊冰漂浮在一杯濃鹽水中,當冰塊熔化後,液面將 ________;浮在水面的一個木盒,裡面放有一鐵塊,如果將鐵塊從木盒中取出投入水中,容器里水面將會 ________等。教師可根據物體處於漂浮狀態時浮力跟重力平衡,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識進行求解,同時如果再設計實驗進行驗證的話,還可以得出這樣的推論:冰浮在水面上熔化後水面高度不變、浮在酒精等密度比水小的液面上熔化後液面將下降;含有木塊(或氣泡)的冰塊浮在水面上熔化後水面高度不變,但含有鉛等金屬顆粒的冰塊熔化後水面下降,含有油等雜質的冰熔化後水面上升;木盒中所放物體投入水中後或吊於盒底,若受容器底的支持力,液面下降,否則液面都不變。
5、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
教師運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能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例如,在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教師可舉例:當你的父母打你的時候,你父母的手痛不痛?學生會根據力作用的相互性回答說:父母的手也應該痛。教師可以幽默一下:你父母不但手痛,而且心更痛!這樣的語言處理既活躍了學習氣氛,學到了知識,也加深了對父母的理解。因此,教師要善於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鞏固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6、定期開展學習方法的教育
「學習方法」是學生取得優異成績的根本保證。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而無效的學習方法則是「事倍功半」。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不乏成績優異的同學,他(她)們成功的秘訣莫過於學習方法的科學有效!定期進行學習方法的教育,其目的就是為同學互相交流、相互學習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通過同學的「現身說法」,讓成績好的同學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成績偏差的同學得到一次學習的好機會。總之,全體學生在教師精心的組織和安排下,經過學習方法的教育,定期檢查學習的得失,交流學習的方法,增強學習的信心,鞏固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推行教學改革,深化學習興趣
轉變教育觀念,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特別是創造力的培養,是物理教學改革的總體要求。我國在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出現了多層次、多類型的教學改革實驗。其中既有一些結合中國實際從外國移植的實驗,如掌握學習、程序教學、暗示教學、合作教學等,又有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獨創性的實驗,如整體性的教學改革實驗、綜合性的教學改革實驗、單科性的教學改革實驗、課程與結構的改革實驗等。教師在加強業務學習的同時,應及時了解國內外理科的發展趨勢,將啟發式物理教學思想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從而深化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因此,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提高學生創造能力為最終目標,優化教學方法,大面積提高物理教學成績,從而讓絕大多數的同學喜歡學物理,學好物理。
③ 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學
怎樣搞好初中物理教學
九壩中學 金傳霞
初中物理是學生從七年級進入八年級新增的一門學科,它是高中物理的基礎,也是初中學生認識自然了解事物本質的一門不可缺少的學科。通過自身經歷及多年有關物理科各種情況的分析可知,雖不能說像我上初中那樣望「物」生畏,但學生們的感受仍能用一個「難」字概括。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們迎難而上,勇攀「初中物理」階梯呢?下面我將我從教十年來的一些經驗、方法總結如下: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和興趣的高低是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恰好,物理研究的是有關力的、光的、電的、熱的、磁的等事物的現象、原理、規律,而這些生活中的事物光是現象就對初中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麼,怎樣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上好關鍵的第一堂課。八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物理學科,非常盲然,且並不知道它將教給他們哪些知識,故在第一堂課上不如將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以實驗形式盡可能多的演示給學生們看,讓學生們明白:要知道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就必須學習「物理」這門學科。同時也讓學生們看出:物理現象變化萬千,物理學習樂趣無窮。以此讓學生們一開始就喜歡上物理這門課。
2、理論聯系生活。生動直觀的生活現象,是最易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把生活與物理知識聯系起來,做到在生活中學物理、在學習物理中懂生活。例如:為什麼塑料梳子梳頭,頭發會隨梳子飛起來?為什麼忽然剎車,車上的人會往前傾?為什麼在教室里也能聞到花香?為什麼彩虹有七種顏色?為什麼……回答了N多個為什麼,就解釋了生活中N多個現象,也學會了N多的物理知識。
3、鼓勵學生多「動」。物理本身是一門以觀察與實驗為基礎的實踐性學科,所以,在教學中要多多鼓勵學生們自己動腦、動手、動眼,客觀真實的再現事物的客觀規律。這樣,不但驗證了理論知識,而且給學生們留下深刻印象,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和能力。例如,在我教會學生電壓表的使用後,我提問,如果將電壓表與小燈泡串聯使用,閉合開關,會看到什麼現象?會有什麼結果?當時,我沒有接受學生們的任何口頭答案,也沒有急著將真實結果告知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課余時自己動手操作,自己總結結論。後來,通過檢查九年級課本第62頁第2題作業情況得知,此問題學生已解答,且牢記於心中。
④ 淺談初中物理教學的幾種方法
物理教學中蘊含的大量的科學方法,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並且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適時向學生介紹、點撥,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去體驗、體會這些科學方法,逐步提高科學探究能力,掌握一些科學方法,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初中物理課程標准》中,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在探究科學規律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通過物理學知道的「再發現」過程,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掌握科學學習的策略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提高了他們的科學素質。要想使物理教學達到新課程標准確定的目標,我們必須重視物理教學中蘊含的大量的科學方法,把它們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適時向學生介紹、點撥,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去體驗、體會科學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掌握一些科學方法,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下面就與大家一起來探討物理教學中常用的一些科學方法。 一、猜想法在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猜想這一步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躍的成分,對學生猜想能力的培養,也是物理探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且猜想決定了科學探究的方向,因此,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猜想就顯得格外重要。 首先,猜想要有一定經驗和知識作為基礎。在進行科學猜想能力方面的教學時,可先針對問題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鼓勵學生把所有可能的情況都大膽地說出來,然後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逐一進行分析,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事實支持它,它和已有知識是否一致,排除那些與經驗和知識相矛盾的想法,留下的就可能是科學的猜想了,沒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猜想恐怕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在教學中為了避免學生胡猜亂想,讓學生說出猜想的理由、事實依據是很有效的避免課堂混亂的手段,也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方法之一。 另外,教師引導學生猜想要注意把握好方向性。在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可以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由於課堂教學的時間和器材以及學生的知識的限制,我們不可能將學生講的、說的一一進行探究,必須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讓探究過程順利完成。例如在猜想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的時候,學生猜想到的因素可能有質量、速度、重力、斜面坡度、高度等,特別應該注意要讓學生說出猜想的理由和依據,要能舉出相關的實例來證明。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把其中類似的因素歸為一類,即質量和重力可以歸為質量這個因素,斜面坡度、高度、速度都可以歸為速度這個因素。這樣就把動能大小歸納猜想為與質量和速度這兩個因素有關。同時引導學生復習前面學習過的牛頓第一定律實驗,可以知道要控制物體到達斜面上的速度相同,必須控制物體從斜面上滑下的高度相同。然後通過控制變數的研究方法,這個探究實驗就不難完成了。完成實驗後,教師可以補充做一個實驗,即把質量和速度分別增大一倍,觀察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來判斷質量和速度這兩個因素中到底哪一個因素對動能的影響更大,這樣為到高中的繼續學習打下基礎。當然,學生的猜想能力的培養並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切實重視這一能力的培養,時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二、控制變數法 「控制變數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究問題的科學方法。由於影響物理研究對象的因素在許多情況下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交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要想精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的各種特性,弄清事物變化的原因和規律,必須人為的製造一些條件,便於問題的研究。例如當一個物理量與幾個因素有關時,我們一般是分別研究這個物理量與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再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這樣就必須在研究物理量同其中一個因素之間的關系時,將另外幾個因素人為地控制起來,使它們保持不變,以便觀察和研究該物理量與這個因素之間的關系。這就是「控制變數」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有許多概念或規律的探索過程,都要用到控制變數法。例如,在八年級剛接觸物理時,有一個探究實驗是探究「聲音怎樣從發聲的物體傳到遠處?」。讓一個學生在桌子一端敲擊桌面,另個學生在另一端聽聲音,一次貼在桌面上聽,一次只是貼近桌面。發現兩次都可以聽到聲音,引導學生分析這兩次聲音分別是通過桌子和空氣傳來的,從而說明聲音要靠介質傳播。同時讓學生比較兩次聽到的聲音大小,從而認識到聲音在固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快,即固體的傳聲能力強。在這里,老師一定要強調實驗中需要控制的變數就是聽聲音的距離和敲擊桌面的力度要相同,使學生體驗到控制變數的思想,為以後的探究實驗作好方法上的准備。 初中物理還用到控制變數法的實驗有:影響聲音的音調、響度等的因素有哪些?蒸發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導體的電阻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和導體的電阻的關系,電熱的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有哪些?研究感應電流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
⑤ 初中物理教學法有哪些
物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
1.轉換法:
對於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或物理問題我們往往要拋開事物本身,通過觀察和研究它們在自然界中表現出來的外顯特性、現象或產生的效應等去認識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學上稱作轉換法。它是幫助我們認識抽象物理現象的一種常用的科學方法.如:我們在認識和研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理論時,由於分子是微觀的,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能直接觀察或感覺到的擴散現象去認識和理解它;電流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電流的效應來判斷它在存在;磁場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可以通過小磁針指向或偏轉以及與其它一些磁場的效應來判斷它的存在;同理,在研究物體是否帶電,我們也不能直接看到物體是否帶電,但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驗電器上錫箔片的開合來判斷物體是否帶電;在研究空氣的存在和大氣壓強時,我們可以通過感覺空氣的流動及現實生活中對大氣壓強的各種應用來證明空氣和大氣壓強的存在。
隨便說一下,很多儀器的製造也利用了轉換法。如將看不見、摸不著的溫度轉換成液柱的升降製成了溫度計。將看不見、摸不著的液體壓強轉換成兩液面的高度差製成了壓強計等。
2.類比法:
類比法是指由一類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可以推出與其類似事物也具有這種屬性的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法.認識和研究物理現象、概念和規律時,將它與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點的現象進行靈活、合理的類比,將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如在認識電流、電壓的概念、研究電源的作用和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等概念或規律時,與水流水壓模擬實驗、抽水機的作用和水渠對水流的影響等物理現象進行類比,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規律產生其他方法無法替代的作用。
3.理想化法:
理想化法是指根據所研究問題(一般都十分復雜,涉及諸多因素)的需要和具體情況,確定研究對象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無關干擾,從而簡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質。理想化法是一種科學抽象,是研究物理學的重要方法。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實驗法和理想模型法。
1、理想實驗:
理想實驗又叫做假想實驗或思想上的實驗,它是人們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種理想實驗,是邏輯推理的一種特殊形式,在實際中並不能進行。理想實驗在物理學的理論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伽里略論證慣性定律所設想的實驗——在無磨擦情況下,從斜槽滾下的小球將以恆定的速度在無限長的水平面上永遠不停地運動下去,就是物理學史上著名的理想實驗。再如將一隻鬧鍾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內,當罩內空氣被抽走時,鍾聲變小,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傳聲。顯然上述實驗是人們在思維中進行的理想過程,與實際實驗相比,理想實驗能更大程度地突出實驗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更本質的結論。
2.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可分為對象模型、條件模型和過程模型三類。
①對象模型:
用來代替研究對象實體的理想化模型叫做對象模型。如視為點光源較小發光體,表示光的直線傳播的光線,描述磁場的磁感線,描述力的圖示、示意圖等都屬於對象模型。另外,推導液體壓強公式時選取的「液柱」、分析連通器原理和托里拆利實驗原理使取的「液片」也屬於對象模型。
②條件模型:把研究對象所處的外部條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叫做條件模型。如光滑表面、輕桿、輕繩、均勻介質都屬於條件模型。電學實驗中把電壓表變成內阻是無窮大的理想電壓表,電流表變成內阻等於0的理想電流表等也屬於條件模型。
③過程模型:實際的物理過程都是諸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只考慮主要因素引起的變化過程叫做過程模型.例如:在空氣中自由下落的物體,空氣阻力的作用與重力相比較忽略不計時,可抽象為自由落體運動,另外勻速直線運動也屬於過程模型。
4.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學中,我們研究某物體或物理現象的作用效果時,有時為了使問題簡化,常用一個物理量來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會改變物理效果。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給問題的闡釋或解答帶來極大方便,我們稱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為等效替代法.如用合力替代各個分力,用總電阻替代串聯、並聯的部分電阻,用浮力替代液體對物體的各個方向的壓力等。
5.控制變數法:
自然界發生的各種現象,往往是錯綜復雜的。決定某一個現象的產生和變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為了弄清事物變化的原因和規律,必須設法把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因素用人為的方法控制起來,使它保持不變,然後來比較、研究其他兩個變數之間的關系,這種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就是控制變數法。很多物理實驗都用到了這種方法。如通過導體的電流I受導體的電阻R和它兩端電壓U的影響,在研究電流I與電阻R的關系時,需要保持電壓U不變;在研究電流I與電壓U的關系時,需要保持電阻R不變。
6.歸納推理,又稱歸納法:
從一般性較小的前提出發,推出一般性較大的結論的推理方法叫歸納法。在科學研究中,歸納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許多物理概念、定律及規律的獲得都是藉助了歸納法的力量,由實驗(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歸納獲得的。因而歸納法的教學是中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以上是初中物理教學中常用的幾種研究方法。在指導學生研究物理現象、概念和規律時,潛移默化地滲透科學研究方法,長此以往不但加深對物理現象、概念或規律的認識和理解,而且培養學生了科學思維習慣,提高了科學素養。對學生今後的發展終身受益。
參考資料:中學生數理化團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祝你學習進步!
⑥ 淺談如何組織好初中物理教學
打造高效課堂是當今課改的一項重要內容,每一名教育教學工作者,在教學中都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初中物理教學要構建高效課堂,就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這句名言明確地告誡我們:要打造高效課堂,就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徵,讓他們「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
一、抓住學生特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認為:「教育者的藝術表現在使學生能夠透徹地、迅速地、愉快地學習知識技能.」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是要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和不斷追求真理,並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去探索、認識客觀世界,所以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這一真理,精心設計教學程序,以啟迪學生的心靈,點燃其思維的火花,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和意志,使學生的認識活動成為一種樂趣、成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首先在於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設激勵性的探究活動,不斷滿足學生的成功心理期待,讓學生獲得充盈感來鞏固、提高學習興趣,由此使學生的學習信心、決心、恆心、毅力進一步得到加強,從心理上達到抗挫的目的.同時教師還要抓住教學內容的精髓,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情境,並通過積極的引導使興趣保持持久,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另外物理學與生活實際關系密切,教師還要善於將探究問題與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現象聯系起來,因為學生對這樣的探究活動興趣盎然,必然想探究、愛探究.例如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介紹一個實驗情境:實驗裝置是一個玻璃槽中裝水,水中插上一個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貼一條用塑料紙剪成的魚,讓幾個學生各用一根鋼絲猛刺水中的魚.由於學生總認為眼睛所看到的魚的位置與其真實位置一樣,在這樣錯誤的前科學概念的影響下,自然會出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對一些自然現象憑自己的經驗或直覺形成錯誤的判斷.教師把泡沫片從水中提起來,發現幾根鋼絲都落在魚的上方,接著說: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學習「光的折射」現象.
二、巧妙誘導啟發,培養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指出:「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探究性教學法的前提是「自主學習」
.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在好奇心驅使下、以問題為導向、學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是根據青少年身心特點提出的學習方法,是培養現代公民和創新人才的需要,是物理教學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課題,是探索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整合.
其次,在小組內進行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其中有一部分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常常受挫,因而有一些學生不能或不願意進行探究學習,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厭學心理,還有一些學生因屢屢不能獲得探究學習的成功,影響了學業.基於上述問題,我們進行了一定的調查和研究,初步歸納總結出學生受挫的主要原因及解決問題的對策.(1)性格內向,不善與人溝通;(2)學習基礎差,有自卑心理;(3)適應性不強,沒有掌握探究方法.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了以下對策:(1)舉行活動,鼓勵參與;(2)樹立自信,補習功課;(3)相機誘導,授之以漁.
教師在小組探究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兼顧到個體學習發展過程,僅以部分「優生」的行為作為學習節奏的標尺而演繹學習進程,導致部分學生沒有收獲而沮喪,不再願意主動參與小組探究學習,就會導致探究教學法效果不佳,就不能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
三、創設愉悅的學習環境,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創設有利於科學探究的教學情境,是每個物理教師應認真思考並付諸實踐的一項重要工作.愉悅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學生投入學習,能使學生在自然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探究學習.教師要積極營造有利於學生好奇、感悟、反思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到物理學科是那樣生動、有趣;要努力構建有利於學生想像、質疑、理性思維的學習環境,想方設法創設民主、平等、自由的學習空間.這就要求教者周密思考,做好必要的准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巧妙設置探究問題,科學安排探究作業,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不斷提高.如在學習《用天平稱物體的質量》一節內容時,從實驗過渡到實際應用,我們設計了以下問題:將托盤天平做成不等臂的可以嗎?——引導學生想到托盤天平的製作原理;為什麼要調節天平?——引導學生想到在設計製作托盤天平時,要考慮到杠桿等臂和平衡螺母.學生的能力不斷提高就能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就能形成樂於學習、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發奮進取的積極狀態,從而
⑦ 初中物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無論是說課還是試講,物理學科中的教學方法常常是廣大考生頭疼的一關,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的一種手段,若能巧用各種教學方法,必能化難為易,化枯燥為有趣,它對教學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在物理教學中,如何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此,談談幾點方法。
一、以實驗激發興趣
物理實驗形象生動,有很強的趣味性,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實驗演示都非常的感興趣,在教學中如果能精心設計實驗,並巧妙地進行演示,增強其趣味性、新穎性,能有效地刺激學生感官,增強學生的有意注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大氣壓》這一節時,我讓學生觀察一個中上部挖有一個小孔的礦泉水瓶,教師先用手壓住小孔,往瓶中灌滿水,再旋緊瓶蓋後問:「手放開後,高出小孔的水會不會從小孔中流出來呢?」,學生們根據以往經驗,異口同聲地答:「會」。當教師把手放開後,高出小孔的水並沒有從小孔流出來,學生們個個都感到很驚奇,引起學生興趣後,接著再讓學生裝觀察,打開瓶蓋後,高出小孔的水往外流的情形,再問:「為什麼旋緊瓶蓋,高出小孔的水就不會往外流呢?瓶蓋在這里起到怎樣的作用?」學生為了弄清其中的奧秒,聽課精力特別集中。利用好實驗,它就會象「魔術」一樣的引人入勝,這樣課堂教學效果肯定是很棒的。
二、創設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或通過生動的文字敘述為學生創設誘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學習時如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講授《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後,我播放了好萊塢大片《生死時速》中的一個片段,大意是「在某天,一輛公共汽車上載滿乘客,其中一名乘客是位出色的警探,可是車到站了卻不能停車,個個神情慌張,因為車上被恐怖分子裝了炸彈,車一減速就會爆炸,(拆彈的可能性已排除)」暫停播放後,我說:「若你是那位警探,應怎樣才能方便、安全地救出車上的乘客?」學生們了解題意後,顯得特別來勁,在正義感、責任感的驅使下,同學們都想救出車上的乘客,不一會兒,就議論起來,接著踴躍舉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達到預想的效果。
三、運用「激趣」,點拔學生的失誤
筆者在《壓力和壓強》一節的教學中,曾出過這樣一道題:「如圖,長方體A重10N,底面積為10平方厘米, 長方體B重20N,底面積為20平方厘米, 求A對B的壓強和B對地面的壓強。」
我發現學生對第一問的解答全部正確,對第二問的解答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出現了同樣的錯誤,他們都誤認為B對地面的壓力F=GB。針對學生們的失誤,我講了一則笑話:從前有一個人騎馬去買米,他很愛惜這匹馬,回來時為了不壓壞他的馬,那個人就背著米騎馬回家了。學生們聽後哈哈大笑,經討論後,他們很快就明白,求B對地面的壓力F=GA+GB。運用「激趣」,點拔學生的失誤,讓學生在笑聲中認識到錯誤,在快樂中學到知識。
四、善於聯系學生身邊生活實際,為學生學好物理插上翅膀
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便於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同時要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這樣既鞏固了已學的知識,也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了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慾望。
如在上動能與勢能的轉化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我們在騎自行車時,前方是上坡路時,我們是怎麼做的呢?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出預想中的答案後,我接著問:那你們知道這樣做的道理嗎?;又如在講授壓強這一節時,我指著教室的窗框,問:「同學們,以前我們教室的窗框是用木柴做的,現在用的是鋁合金,除了美觀之外,大家說說看還有什麼好處?」事實上,以上事例也是STS教育的有機滲透,不但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而且是學之有用的,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習物理的熱情。
實踐證明:能夠靈活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使學生愛學物理,學好物理。
⑧ 初中物理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物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1.轉換法:對於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或物理問題我們往往要拋開事物本身,通過觀察和研究它們在自然界中表現出來的外顯特性、現象或產生的效應等去認識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學上稱作轉換法。它是幫助我們認識抽象物理現象的一種常用的科學方法.如:我們在認識和研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理論時,由於分子是微觀的,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能直接觀察或感覺到的擴散現象去認識和理解它;電流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電流的效應來判斷它在存在;磁場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可以通過小磁針指向或偏轉以及與其它一些磁場的效應來判斷它的存在;同理,在研究物體是否帶電,我們也不能直接看到物體是否帶電,但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驗電器上錫箔片的開合來判斷物體是否帶電;在研究空氣的存在和大氣壓強時,我們可以通過感覺空氣的流動及現實生活中對大氣壓強的各種應用來證明空氣和大氣壓強的存在。隨便說一下,很多儀器的製造也利用了轉換法。如將看不見、摸不著的溫度轉換成液柱的升降製成了溫度計。將看不見、摸不著的液體壓強轉換成兩液面的高度差製成了壓強計等。 2.類比法:類比法是指由一類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可以推出與其類似事物也具有這種屬性的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法.認識和研究物理現象、概念和規律時,將它與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點的現象進行靈活、合理的類比,將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如在認識電流、電壓的概念、研究電源的作用和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等概念或規律時,與水流水壓模擬實驗、抽水機的作用和水渠對水流的影響等物理現象進行類比,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規律產生其他方法無法替代的作用。 3.理想化法:理想化法是指根據所研究問題(一般都十分復雜,涉及諸多因素)的需要和具體情況,確定研究對象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無關干擾,從而簡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質。理想化法是一種科學抽象,是研究物理學的重要方法。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實驗法和理想模型法。1、理想實驗:理想實驗又叫做假想實驗或思想上的實驗,它是人們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種理想實驗,是邏輯推理的一種特殊形式,在實際中並不能進行。理想實驗在物理學的理論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伽里略論證慣性定律所設想的實驗——在無磨擦情況下,從斜槽滾下的小球將以恆定的速度在無限長的水平面上永遠不停地運動下去,就是物理學史上著名的理想實驗。再如將一隻鬧鍾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內,當罩內空氣被抽走時,鍾聲變小,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傳聲。顯然上述實驗是人們在思維中進行的理想過程,與實際實驗相比,理想實驗能更大程度地突出實驗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更本質的結論。2.理想模型:理想模型可分為對象模型、條件模型和過程模型三類。①對象模型:用來代替研究對象實體的理想化模型叫做對象模型。如視為點光源較小發光體,表示光的直線傳播的光線,描述磁場的磁感線,描述力的圖示、示意圖等都屬於對象模型。另外,推導液體壓強公式時選取的「液柱」、分析連通器原理和托里拆利實驗原理使取的「液片」也屬於對象模型。②條件模型:把研究對象所處的外部條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叫做條件模型。如光滑表面、輕桿、輕繩、均勻介質都屬於條件模型。電學實驗中把電壓表變成內阻是無窮大的理想電壓表,電流表變成內阻等於0的理想電流表等也屬於條件模型。③過程模型:實際的物理過程都是諸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只考慮主要因素引起的變化過程叫做過程模型.例如:在空氣中自由下落的物體,空氣阻力的作用與重力相比較忽略不計時,可抽象為自由落體運動,另外勻速直線運動也屬於過程模型。 4.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學中,我們研究某物體或物理現象的作用效果時,有時為了使問題簡化,常用一個物理量來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會改變物理效果。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給問題的闡釋或解答帶來極大方便,我們稱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為等效替代法.如用合力替代各個分力,用總電阻替代串聯、並聯的部分電阻,用浮力替代液體對物體的各個方向的壓力等。 5.控制變數法:自然界發生的各種現象,往往是錯綜復雜的。決定某一個現象的產生和變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為了弄清事物變化的原因和規律,必須設法把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因素用人為的方法控制起來,使它保持不變,然後來比較、研究其他兩個變數之間的關系,這種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就是控制變數法。很多物理實驗都用到了這種方法。如通過導體的電流I受導體的電阻R和它兩端電壓U的影響,在研究電流I與電阻R的關系時,需要保持電壓U不變;在研究電流I與電壓U的關系時,需要保持電阻R不變。 6.歸納推理,又稱歸納法:從一般性較小的前提出發,推出一般性較大的結論的推理方法叫歸納法。在科學研究中,歸納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許多物理概念、定律及規律的獲得都是藉助了歸納法的力量,由實驗(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歸納獲得的。因而歸納法的教學是中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以上是初中物理教學中常用的幾種研究方法。在指導學生研究物理現象、概念和規律時,潛移默化地滲透科學研究方法,長此以往不但加深對物理現象、概念或規律的認識和理解,而且培養學生了科學思維習慣,提高了科學素養。對學生今後的發展終身受益。 參考資料:中學生數理化團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祝你學習進步!]
⑨ 淺談如何解決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困惑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深感物理學科在教學中有許多困惑,令師生在教與學中難免有些尷尬和困惑,要解決困惑之憂,以下方法或許切實可行。
一、「探究式教學」在物理教學中的運用
探究式教學通常運用於物理教學之中,運用這種教學方法能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創造性學習,擴大學習領域,拓展思微空間。就像科學研究者他事先並不知自己的研究結果會怎樣?然而我們的教育教學實則是目標很明確的,也就是在學生懵懂無知的情況下,我們教師要加以引導,逐步把學生的思微引向我們所指定的方向,讓學生明白物理知識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以此來激發學生在思考問題方面必須具備一定的創造性的學習能力。當然,教師也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大膽猜想與假設──製作設計方案,證明假設──分析結果,導出結論。只要教師精心布置,才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如何做好教學中「師」與「生」的角色互換
新形式的初中物理教學與以往傳統式的物理教學有著本質的區別。當下物理教學提倡的是物理教學中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與學生進行角色互換。傳統式的物事教學,物理教師的作用是主導者,直接向學生面對面講解物理知識點,屬於一種傳導式的教學,學生完全是跟著物理教師的指揮棒走,根本沒有給學生創設性學習物理知識的空間,學生受制太多,就像老師用繩子將學生手腳捆綁一樣,學生被束縛,不敢跨出老師指定的領域。學生在物理學習上非常被動,同時也會感到睏乏。科學的做法是,物理教師必須變換自己的角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地地道道的主持人,成為一個貨源供給倉,在新課標下,把物理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貨倉里去挑選,選擇自己需要的東西,如果有學生實在挑不到任何一樣東西,教師的角色便成了一個引路人,引導他們去探索物理世界的神秘和神奇,無論如何也要他們引進到物理知識的無窮奧妙里。
三、後進生的轉化不可忽視
教育是面向全人類全民族,不斷提高全民族素質是當下每個教師的職責。如何實現後進生的高效轉化,有效積極調動後進生學習物理的求知慾,是我們每位物理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後進生大多數是由於缺乏學習上的積極性、主動性,對學習缺乏自信心和責任感,所以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可以試著從以下幾點著手去轉變後進生。
1.培養後進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有趣的物理故事來激發學習的興趣,多講一些與物理知識相關的趣味故事。如,眼前有一個小東西,飛行員還以為是一隻昆蟲,伸手把它一把抓了過來,讓他吃驚的是,抓到的竟然是納粹德國一顆子彈。這樣學生很快有了激情,想知道更多的東西,物理故事不但把枯燥無味的物理原理講得生動活潑,同時也激發了後進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為我們的教學做好鋪墊。
2.用生動有趣的物理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枯燥的原理公式就如天書,他們對動手實驗往往比較感興趣。例如在講流體壓強時,我設置學生思考:「在吹氣的漏斗,乒乓球不下落?」學生多數認為球一定會下落。然後我讓他們自己進行這一實驗,結果學生在吹氣中球沒有下落,反而向上靠攏。通過學生們親自動手實驗,調動了他們學習的激情和好奇心,親身感受知識的奧秘,從而提高學生的求知慾望。
3.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習興趣
把一些貼近物理知識的搞笑版搬進教室里,讓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中解決相同的實際問題,這樣生動逼真的教學方法同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生活用電常識》時,我利用flash動畫上演了這樣一個情景:黑貓警長與耗子,當耗子逃避貓的逮捕時,誤撞裸露電線,貓認為耗子不能逃脫,在哀求發出呼喚,於是貓不想失去任何機會,結果也觸電了。學生在大笑之餘,興趣盎然地進入到我們教學課堂的學習中去。
4.通過課後小製作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提高動手動腦能力和創新能力,要培養後進生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會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能調動和激發他們潛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他們的個體能力,不要他們缺乏主動參與能力,不要自暴自棄。要讓他們說我能行。
四、物理教學中要培養社會型人才
學習總是與社會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來也必須是一個能適應社會生存的強者。那麼在教學中要注意那些呢?1.巧用語言提升教學的藝術性,語言是點燃心靈的火花,會使得整個教學的藝術性全面提升,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2.培養學生協作能力,發揚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可以讓小組在短時間討論,鍛煉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人與人之間的共同合作也能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3.利用好教學機智,駕馭課堂。由於各種因素,變通教學是最好的方法。
⑩ 淺談初中生學習物理方法的指導
淺談初中生學習物理方法的指導
在教和學的雙邊活動中,教法是先導,學法是中心。教師不僅僅關心的只是學生「學會」知識,而對學生是否「會學」缺乏思考。葉聖陶先生早有「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論述,九年制義務教育大綱也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到了極為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研究教材,研究教學大綱,研究教學方法,研究學生,研究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個性特徵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想學、會學,使學生學得主動、積極,使學生掌握的物理知識既扎實又靈活。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下面我談談幾點學習物理的方法指導:
一、指導物理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認真實驗的習慣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新編教材中指出「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習興趣,都存在不可代替的作用。」可見,重視物理實驗,掌握科學的觀察、實驗方法是實驗教學成功所在。
我在日常課堂教學中,以做好演示實驗為前提,增強實驗的趣味性,為學生做好實驗起到良好示範作用。同時,在實驗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現象,勤於思考問題的習慣。例如:學習大氣壓時,讓學生注意觀察並思考,為什麼茶壺蓋上都有一個小眼,這個小眼起什麼作用,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多細心觀察周圍的實際生活和生產中及大自然中的物理現象並與課本知識聯系。如學習壓強、摩擦後,可以有意識地觀察日常生活中人們用針在縫被子時,為什麼手上套上頂針箍,並把針在頭皮上摩擦,這目的又是什麼,使學生養成愛觀察、勤思考的習慣。
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教材是學習物理的基本依據,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初中物理課本文字精煉,語句准確,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內容豐富,圖文並茂,集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與一體,完全適合與中學生閱讀、理解、探索。
教師在開始上物理課時就要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按照新教材編排體系,首先要閱讀課前問號和課題,了解問題的提出,明了問題解決的方向;其次閱讀小標題、插圖和正文,讀小標題可以知曉知識框架,插圖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補足個別學生孤陋寡聞的現象。新編教材中的插圖很多,且許多插圖具有漫畫特徵,形象生動,直觀性強,圖文並茂,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書時,要重視對插圖理解,指導學生結合教材上的文字敘述認真分析插圖中的每一條線段,每一部分圖示表示什麼意思,說明了什麼問題,表示了什麼物理現象和過程。學生會看插圖,對掌握物理知識和理解物理概念是很有幫助的,能將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於理解和記憶。通過對正文的閱讀,抓住中心。認真揣摩每一個定義和規律的內容、物理意義,明確公式和定律的適用范圍及條件。如公式P= gh適用於液體的內部壓強,而計算大氣的壓強不可以。又如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要使學生掌握這一定律,需要學生認真做好實驗想像推理到位,同時應以文字上進行化解,知道物體在什麼時候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什麼情況下又保持靜止狀態。這一定律的適用范圍是一切物體,適用條件又是物體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時,從而真正理解掌握這一結論。同時指導學生提問對比聯系,如在學習「比熱」時,讓學生回憶密度、燃燒值的概念,使學生了解它們在公式、單位等方面的共同特徵,揭示它們都是「物質特徵」這一本質,從而正確地形成概念。
三、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好學習指導書
編寫《物理學習指導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幫助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為學生學習教材時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參考資料,更好地學好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同時發展自己的愛好與個性。
《物理學習指導書》設立了「學習要求」、「怎樣學習」、「閱讀材料」等欄目。通過這些欄目的學習,可以明確教學目標及教學目標的要求層次、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學習指導書》掌握物理學習方法,使重點得以突破,難點得以解決,並及時通過完成習題自我檢測。 我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本的同時,必須閱讀《學習指導書》,並進行檢查督促。
四、指導學生解題的正確方法及規范解題
做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學生復習、鞏固應用知識的重要環節。教師在指導學生解題過程中,必須指導學生解題的正確方法。如我在指導學生解答說理題時,要求學生按三步進行:講道理、擺事實、得結論。如游泳時用手和腳向後劃水,人就能前進,這是為什麼?答: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講道理),用手和腳向後劃水,水則給人向前的力(擺事實),故人就能前進(得結論)。通過訓練,學生就能掌握這一類題目的一般解題方法。在電學題目中往往由於電路中接入電流表、電壓表而使電路變得較為復雜,但又因為電流表內阻很小,電壓表內阻很大。我則指導學生把電流表看成是閉合開關棗一段導線,把電壓表看成斷開的開關,這必將使電路大為簡化,看出一個電路的主幹。如下面兩例中: 同時解物理題時要規范、全面,符合要求。如①畫光路圖時光線一定有傳播方向並畫實線,法線、虛像用虛線;②問答題敘述要清楚,不能答非所問,詞不達意;③計算題要寫必要的文字說明,寫出公式,代入數據要有單位,最後得出結果。教師在上新課時,除把知識要點和概念講清楚外,在講解例題時注意解題的方法和書寫格式,對學生的作業嚴格要求,不能馬虎,通過歸類講解、認真分析、規范訓練、嚴格要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和養成規范解題的習慣。
五、注重知識的整理和認真訂正錯誤的習慣
復習是鞏固知識、加深理解的重要環節。因此,學完一章後我就要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將所學知識按物理學本身的內部結構整理成有機聯系的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弄清章節的前後聯系及每一部分知識在教材內容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便於融合貫通。最後教師總結示範出小結,通過寫小結不但有助於更加深入、全面地掌握所學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訂正錯誤又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作業和試卷中出現的問題,學生往往容易忽略或不認真其檢查,這些往往是對學生所學知識記憶模糊或不理解教材知識造成的。所以對作業或試卷中出現過錯誤的地方,必須要學生搞清楚錯在何處、錯誤的原因何在。是對概念、規律理解上的錯誤,還是對知識記憶有錯,或是審題的錯、計算的錯,或是對所學知識不懂的錯,或是粗心大意的錯等。找出錯誤的原因後,採取相應的補教措施,使學生把訂正錯誤的過程作為一次對知識的再學習、再認識的過程,糾正學生這方面的不良習慣,在各種考試中減少失分。 六、研究學生的心理,使學法指導真正落到實處
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如求解同一道比較復雜的物理應用題,智力水平高的學生往往由於思維敏捷,分析能力強,能較快地從錯綜復雜的條件中理清思路,抓住主要矛盾,使問題迎刃而解,甚至可以做出幾種不同的解題材方案,並找出最合理、最簡便的解法。而智力水平低的學生則大不相同。這樣在教學過程中,要顧「兩頭」帶「中間」,注意對於不同的學生進行分類指導,根據學生的特點,盡量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同時在指導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及時肯定成績,指出不足,改進、完善學習方法,使傳授的方法科學、准確,符合認識論的一般規律。 總之,指導學生的學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大膽探索,不斷實踐,幫助學生從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真正屬於自己的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增強學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