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關於動手實驗的教學方法

關於動手實驗的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23 00:23:47

『壹』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通過幼兒動手實踐學習的方法是

摘要 常用的教學方法一般有觀察法、活動法、場景教學法、比較法、提問法、講授法等,幼兒園的教學方法是否運用的好,直接影響到幼兒園的教學質量,下面就來看一下這幾種常用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貳』 如何培養孩子的實驗動手操作能力

孩子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手是思維的鏡子,是意識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創造者」。幼兒手部肌肉活動越多、越豐富、越精細,就越能開發幼兒大腦的潛能,促進智力的發展。在操作活動中,幼兒往往需要克服困難,相互幫助,團結協作,才能完成任務。因此,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幼兒不怕困難,團結友愛,樂於助人等良好品德的形成。但如何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是我們廣大幼教同行共同探討和研究的問題,以下是我園根據《綱要》精神,把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滲透在日常教育生活活動中的幾點做法:
一、把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體現在領域的教育活動之中,更有效地促進幼兒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同步發展
1、在體育游戲中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豐富多彩的體育游戲是孩子們喜歡參加體育活動的動力,以發展孩子動作、協調、靈活及體育游戲中的操作活動,是根據幼兒特點,將動手能力培養融於體育活動之中,使幼兒在拍球、跳繩、滾圈、踩高蹺、打吸力球、騎小車等活動中提高,手眼、手腦的協調能力。如我們在小班開始,就注重孩子掌握使用體育器械,如:拋球、滾球,到中班開始練習拍球技能,遠球接力跑等等。在全園進行的趣味運動會上,中班的孩子就能開展拍球比賽,並為全園小朋友做觀摩表演。與此同時,中班幼兒近半數會跳繩,大班幼兒幾乎人人會跳繩,促進了幼兒肢體的協調發展,同時激發幼兒參於體育活動的興趣,在戶外活動中,我們園里的孩子人人手裡一件體育器械,讓孩子快樂地追逐在操場上,同時培養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
2、在語言活動中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綱要》中告訴我們,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因此,在語言活動中,創設有情景的環境,讓幼兒在操作故事中的人物手偶,激發幼兒語言表達興趣,如:故事《三隻熊》中的對話很有趣,有韻律感,幼兒都很喜歡這個故事,教師創設一個木偶劇場的環境,讓孩子親自操作木偶,扮演角色,一起模仿故事中的對話。又如,詩歌《春天來了》,孩子們邊操作有動感的畫面,邊朗誦詩歌內容,「春天來了,春天來了,小河裡的冰融化了……」。改變一往只讓老師操作,幼兒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讓孩子真正做活動的主人,動手、動腦、動口,又其樂融融。
3、在社會領域中發展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如,在幼兒園開展的「大帶小」活動,大班幼兒表現出我是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幫助弟弟、妹妹午休後穿衣服、穿鞋子、疊被子。又如:在開展「我是媽媽的小幫手」活動,既培養孩子對媽媽的情感,又培養動力能力,幫媽媽揀菜、掃地、擦桌子等學習日常勞動技能。
4、在科學探索活動中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我們知道探索活動,同時也是操作活動,只有去動手操作,才能激發探索的願望,如:認識葉子的主題探索活動中,孩子們從小院里撿起片片飄落的葉子,觀察、尋找不同形狀的葉子,做葉子貼畫、葉子面具,到製作葉子標本等等,都體現著幼兒求知、探索、操作的願望。又如:在科學操作活動中,用小燈泡接通電池的實驗,容積守恆實驗,小製作、彈力球、磁鐵玩具等等,有趣的實驗,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和動手實踐的願望。
5、在藝術活動中,鼓勵幼兒用雙手錶現美。我們在美工活動中,教孩子利用廢舊物品,製作各種玩具,如包裝紙、小紙盒製作機器人,用碎布頭做布貼畫。教孩子用折紙、染紙、吹點畫等不同的做畫方法,大膽創造、想像,鼓勵幼兒選擇不同的方式,練習操作不同的繪畫工具,用雙手錶現美。
二、日常生活中的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1、豐富的區域活動,激發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和願望。如:「小巧手」區,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對幼兒進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讓孩子在區域活動中手部肌肉得到發展,促進幼兒動作的協調。⑴充分利用現成的玩具、材料,讓幼兒學習穿珠、掛彩鏈;⑵老師自製玩具,老師可以有目的製作一些玩教具。如:「布飛蝶」,讓小班幼兒練習扣鈕扣,「大辮娃娃」讓中班幼兒練習編辮子,「寶寶鞋」讓大班幼兒練習系鞋帶;⑶提供多層次的、可操作的材料,以適應不同水平幼兒的需要,如夾豆游戲有小積木塊、有小石頭、有玻璃球,供幼兒選擇,又如「做做玩玩」區,幼兒可以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完成做做、玩玩任務,也可以按自己意願選擇手工游戲,每到這時,孩子們剪的剪、貼的貼、畫的畫、忙得不亦樂乎!當孩子們穿著自己製作的時裝,驕傲地邁著「貓步」進行時裝表演時,成功的喜悅就寫在那一張張稚嫩的小臉上,當孩子們手裡拿著自己的製作手偶在講故事時,顯然自己就是一隻「驕傲的大公雞」了。孩子畢竟是孩子,能做出象樣的作品只是少數,大多數的作品很粗糙,只要我們老師能熱情地對待每個孩子的每項成果,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成功,就能透發幼兒動手創造的熱情,使孩子樹立「我能做得更好」的自信心。
2、鼓勵幼兒動手參加環境創設。每當我們進行新主題活動,老師和孩子們就一起布置「主題牆」,如:美麗的春天來了,我們首先帶孩子到大自然去觀察,然後請孩子將眼中的春天畫下來,最後把自己最滿意的部分剪下來,互相協商,貼在我們主題牆的適當位置,構成「春天的旋律」壁飾,孩子們會自豪的發出贊嘆:「哇噻,真不敢相信是我們的傑作」!又如,每到節日,我們都鼓勵幼兒動腦動手參與美化環境,如:粘貼彩鏈、拉花,設計小掛飾等等,都是孩子自己設計、分工製作的。
3、日常生活中,對操作技能加以強化,使之轉化為基本的勞動技能,⑴在日常生活中,開展自製食品活動,如「包餃子」,幼兒在活動中,自己和面,體會水、面多少與軟硬的關系,孩子們有的包、有的擀皮配合默契,興趣濃厚,包完餃子後還能主動清理桌面,鞏固良好的衛生習慣,「我們的水果拼盤」,幼兒自己動手清洗水果,選擇搭配拼盤圖案、味道,提高幼兒動手、動腦、審美能力;⑵明確值日生的工作,培養幼兒工作獨立性和責任心。對值日生提出具體要求,如,照顧自然角,按時澆水喂養小動物,繪畫每天天氣情況,記錄植物生長變化,做老師的小助手,發放作業,玩具,收拾餐具等,每天整理玩具櫃,清擦小桌椅,修補圖書等等;⑶開展種植活動,每年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晴明前後,種瓜種豆」,讓孩子親自參加整地、選種、播種、管理和收獲,觀察植物生長情況,有利用培養幼兒認真負責,持久細心的勞動態度和良好勞動習慣,更重要的是讓幼兒在勞動是中提高使用工具的操作技能。收獲的季節,讓幼兒把收獲到勞動果實拿到小班和弟弟妹妹一起品嘗,分享豐收的喜悅,同時,體驗到勞動的辛苦,懂得珍惜和愛護勞動成果,產生愛勞動的情感。
三、家園合作,共同提高培養幼兒操作動手能力
《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1、在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方面,我們首先向家長宣傳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幫助家長轉變觀念,向家長介紹一些培養幼兒動手能力的經驗和方法。如: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做小製作,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同時又增進親子情感,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家長往往包辦代替的太多,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重要途徑。
2、及時進行家園雙向反饋。如:有的孩子依賴性較強,需要及時鼓勵和家園密切配合,於是我們要定時向家長反饋幼兒的進步情況,同時要求,家長在家統一要求,及時反饋在家情況,共同發展孩子操作能力。
總之,在培養孩子操作動手能力,要充分考慮幼兒生理、心理特點及個體水平差異,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動手能力的培養貫穿於一日生活及各類活動之中,積極為幼兒創設有利環境深刻挖掘動手操作的多方面教育因素,將幼兒動手能力作為一種素質,切實地落實到每個幼兒身上。對幼兒進行動手能力培養的根本和關鍵在於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發展的權利,理解和重視幼兒發展的需求,讓幼兒在做中學、玩中學在做中求進步。作為幼教工作者和廣大家長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探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多種途徑,為使幼兒成為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未來建設的合格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叄』 如何在科學實驗課中培養學生動手

一、放開手讓學生自己親手做實驗。
在科學實驗課上,為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生自己能做的實驗盡量讓學生去做。
二、創造人人參與實驗的機會。課堂上讓每個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要從平時課堂的點滴做起,久而久之,學生的動手能力就能得到發展、提高。
只要我們一線教師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改進教學模式,因地制宜調整方法,每位老師都會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肆』 注重動手能力的教學方式有哪些

中國---在國內大多數幼兒園、校園內,動手教育往往局限於某些課程或命題,如:勞美課、化學課(實驗)等,且動手教育在整個教學計劃中所佔比重微乎其微,孩子們多是為完成作業而去動手,在這樣有「壓力」,有「條件」下的創作,往往不能完全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國外---只要有機會踏入國外中小學校的校園,就會發現「動手教育」幾乎在每個學科,包括英文、數學、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等課程中都能見到,「動手製作」這一部分都會占相當最大的比例。在美國一所小學的歷史課上,老師不但要進行課堂講解,還會讓孩子們自己製作代表美國50個州的迷你花車,並且不限制材料。可見,動手教育已經深入外國中小學教學中的方方面面。
1、動手能力是人必須學習和掌握的技能

孩子通過動手玩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握使用物體的方法。以後,幼兒便會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經驗。

2、促進大腦發育

孩子從一出生時,大腦里就儲存了1000億個腦神經元,它們遍布於左右大腦的各個區域,掌管著孩子的動作、記憶、想像、語言、顏色、閱讀等方面。最初的神經元是相對獨立的,孩子在動手操作、感知的過程中,神經元之間會形成網狀的神經突觸,神經元連接越密集,傳遞信號也就越順暢,孩子才會更聰明。如今動手能力成為人們判斷神經系統是否正常,智力發育是否落後的重要指標。

動手能力好壞不光會影響孩子的智力,還會影響他們的觀察能力、創作能力、認知能力、想像能力以及探索精神。不難發現現實中很多發明家、創造家,在很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動手創作和實驗,所以才創造一個又一個發明。

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進視覺、觸覺、動覺及感知覺的發展和相互間的協調。

3、意志和品質

在操作活動中,幼兒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他們反復嘗試,總結經驗,最終獲得成功。因此,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既可以提高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又能幫助他們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

在放鬆、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動手創作」還會給孩子帶來「成就感」,
有利於養成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更能引發他們自主動手、自主探索的信心。

4、敏感期重要的必修課

動手能力敏感年齡段(為什麼在3-6歲要對孩子動手教育)

幼兒運作敏感期是0-6歲,其中包括身體大運動和手部的精細運動。在這一階段孩子會自主的反復嘗試和學習各種動作。而且學起東西來最快,運動能力此時發展的好壞會影響他們一生。
如果錯過6歲這個敏感期再進行訓練,將無法彌補!

『伍』 運用哪些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可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一、 利用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
兒童興趣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是由對簡單事物產生興趣發展到對復雜事物的興趣,喜歡實際活動發展到喜歡象徵性的活動。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進行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師首先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的優勢,把無味枯燥的事物變得活潑、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如:學生在玩中不僅提高了應變能力,而且還激發了學習興趣。再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提供了不同學具,讓學生展開想像,自己嘗試畫圓,看誰的方法最好最多?這樣,學生的好奇心、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人人動手、動腦,大膽探索,很快出現了不同的畫法。有的用圓規畫,有的藉助圓形物體(如墨水瓶、茶杯蓋、硬幣等)畫。學生在交流匯報成果時,非常具有成功感。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問:「如果要建設一個圓形大花壇或者大水池,你還能畫出來嗎?」學生興趣盎然,又爭先恐後地投入動手探究。通過操作實驗,學生終於發現固定標桿和繩子也可以畫較大的圓,即確定了圓心和半徑就可以畫出圓。通過操作學具,不僅解決了知識問題,也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
二、 利用教具,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僅憑興趣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在獨立操作的過程中,往往存在目的不明確,造成操作盲目,認識膚淺。因此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指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伴以思維和語言的表達,把重點放在基礎比較薄弱,動手操作比較困難的學生身上。對那些成績較好、思維敏捷的學生,多鼓勵他們創新,能否採用多種方法去動手操作。動手操作的過程同時也是說的過程,使學生調動了所有感官,在豐富知道內涵的鋪墊下,使學生逐漸理解其中的算理,同時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其各器官的協調能力,以使記憶效果達到最佳。④
在學生發現一種新方法後,要組織學生相互交流,擺事實,講道理,進行分析,形成共同認識

『陸』 如何在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

一. 創建動手實踐的條件
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有必要加強科學課探究實驗的教學指導,讓學生真正成為科學學習的主人,在活動中增長科學知識,在操作前教師自己要先認真研讀科學教學大綱,了解各冊教材中的實驗安排的目的,分清哪些實驗需要讓學生分組進行探究的,哪些實驗可以由老師進行演示性的操作。根據科學課教學,積極去探索、開發。 根據學校實際辦學條件,教學內容的需要利用廢舊物品,自製教具。
二. 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在小學階段學生「玩」的興趣還是占據著主導地位。課堂上的實驗活動其實有許多是學生認為很好玩才去做的,這樣的活動必然帶有盲目性,這種純粹被玩的意識支配的實驗活動是很難收到成效的。所以在做每個探究實驗前,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一番討論,讓學生明白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做這個實驗是為了證明什麼問題,實驗中可能會出現什麼結果,怎樣才能讓實驗更准確,怎樣才能讓我們看得更加清楚現象等等。在學生的活動中,教師要為學生學習創設良好的氛圍,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力為前提,以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為根本,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中吸收知識,獲得創造性技能和思維,養成科學的創造態度。興趣是創新產生的必要條件,創設教學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 培養觀察想像的能力
觀察是認識事物最基礎途徑,是發現問題的前提,教學中還要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觀察啟發學生想像力。如通過巧設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思維發現;教師演示讓學生通過認真觀察,了解操作方法,實驗要求;引導學生觀察了解事物本質,特點等。並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要先對學生進行實驗目的性的教育。從中使學生懂得做科學實驗很有趣但卻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來不得半點馬虎,我們的實驗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是一項嚴謹的科學研究活動。作實踐中提高動手能力。
四. 創設動手實踐的機會
創造能力的獲得最終要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學生雖具備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但如缺乏動手,還是不會有所創造。學生只有在動手操作中,通過手腦並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科學教學鼓勵學生自由探究,鼓勵他們能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通過探究,學生可以獲得准確的科學知識、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本領。我們是提倡民主、開放、創造性的科學探究,但我們更希望學生能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規范化的實驗操作。因為規范化的實驗操作有助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助於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柒』 如何培養學生的生物實驗動手能力

培養學生的生物實驗動手能力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往往習慣於培養學生解題能力、應試能力,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以考試成績為評價標准,以灌輸為主要方式的教學中,實驗教學往往是教師演示,學生看,有的甚至藉助多媒體進行播放,藉助圖像、動畫把實驗現象或結論「教」給學生。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准(2011年版)課程目標中「能力」要求:正確使用顯微鏡等生物學實驗中常用的儀器和用具,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如何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談幾點看法:
1 激發興趣,讓學生想動手
生物實驗課沒有正常開展,有些是因為缺乏設施設備,有些是因為老師認為只要記住實驗結論考試會考就行,有些是通過多媒體播放實驗代替實物實驗。沒有經歷真正的實驗,學生對實驗也就會沒有興趣,多數學生只圖記住知識,考個好成績。生物的很多知識都源自於觀察,源自於實驗,生物教學不是灌輸知識,而是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親歷提出阿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發現規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因此,教師要採取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實驗興趣,引導學生從實驗中獲取知識,驗證知識。
例如,在認識「顯微鏡」時,先展示顯微鏡,學生看到儀器,興趣就來了,「是什麼東西?」「干什麼用的?」一連串的問題。教師再進一步激發,這顯微鏡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東西,沒有學生不想親自觀察的。觀察之後,學生又會想自己製作觀察對象,想看一些不同的觀察物。其實,實驗課只要有上,學生都會有濃厚的興趣。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學生總想親自動手。
在講解知識時,在意識地引發學生動手實驗的興趣。在講解植物的根時,先討論根生長的一些環境(環境中有的疏鬆的,有板結的,有的是砂質土,有的植物的根就是生長在石縫中),長出的根有的會因生長環境產生形變。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根仍然很執著地往更深的地方鑽。學生在驚嘆根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同時,老師抓住時機,提出問題:根尖在中伸長的過程中,有沒有細胞受傷?怎樣能更好地減少受傷?根尖又是如何伸長?根毛的作用又是啥?根尖的內部結構到底有哪些奧秘?這些問題必然會引起學生極大的探索興趣和實驗慾望。同學們對著實驗桌上的洋蔥的根尖,通過實驗獲取知識成了學生當下迫切需求。
2 規范操作,讓學生會動手
激發了學生好奇心,學生就有動手的強烈願望,但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學生亂動手。亂動手違犯操作規程,一方面可能發生不安全事故,另一方面也難以得到相應的實驗結論。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規范學生的操作過程,教師要求學生做好實驗預習,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原理、步驟方法,熟知注意事後,再動手進行操作。學生如果第一次接觸的實驗,教師應先作示範,言傳身教。在具體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按課本規定的實驗步驟進行操作,
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現象、得出實驗的結論。對不同的實驗結果要幫助學生分析得到不同結果的原因,創造條件要允許學生重新做實驗。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應巡迴察看,及時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這樣,規范學生的實驗行為,實驗不但能順利進行,取得良好效果,而且養成學生規范實驗的習慣。
除了亂動手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敢動手。有些學生懼怕實驗操作,特別是一些帶有不安全因素或略有「恐懼」性質的實驗,常常不敢動手,尤其是女學生。教師一方面要指導學生熟悉儀器和用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分解操作程序,幫助學生掌握操作要領。比如在實驗前,對解剖刀,酒精燈等實驗用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進行詳細講解。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確立科學態度,樹立信心,敢於實踐。使學生在動手實驗前做到心中有數,實驗就會水到渠成,不但學生敢於動手,也會取得更好的實驗效果,實現實驗教學的目的。
3 課外延伸,讓學生勤動手
由於受時間、地點等條件的限制,許多生物學知識的教學無法在課堂實驗中完成,如「光合作用需要光」「,葉的蒸騰作用過程」等教學內容,在課堂實驗的有限時間內無法看到結果,課堂講授也只能作一般性描述,因此課外延伸,讓學生在課外完成相關實驗成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補充。學生如果能用課內學習到的實驗技能運用到課外,學生的動手機會就會增加,動手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如七年級教材中學習有關葉脈的作用,我們增加了一個小實驗——讓學生自己選擇相應的葉片,做成相應的葉脈書簽。在學完「根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一節後,課內實驗是蘿卜切去一半,然後放置到水分、陽光充足的地方,數日後,蘿卜發新芽,學生在獲得這一實驗結果後,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把這一個已生發新芽的蘿卜倒置,結果又會怎麼樣?」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和這塊蘿卜走出課堂,在家裡做起實驗,幾天後,學生交回了他們的成果:本來向下的蘿卜葉卻慢慢向上生長,一個別致的盆景就此誕生了。這種課內外結合的實驗給學生很大的自由實驗的空間,也能給學生充足的實驗時間,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對課堂內無法完成的實驗,學生在課外常常是樂此不疲。
總之,動手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既要讓學生愛動手敢動手,又要會動手勤動手,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課內到課外,著力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閱讀全文

與關於動手實驗的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鼠年茅台鑒別方法 瀏覽:385
手機殼包漿方法 瀏覽:430
羽毛球空手訓練方法 瀏覽:385
在雲南種菜有哪些方法 瀏覽:99
前列腺增生是有哪些治療方法 瀏覽:554
十種頸椎病治療方法 瀏覽:454
單人訓練模式開啟方法 瀏覽:121
種植百合土壤消毒方法 瀏覽:736
化糞池兩端連接方法 瀏覽:607
注冊不了滴滴有什麼方法嗎 瀏覽:864
簡單麻花的編織方法 瀏覽:165
倒立團身訓練方法 瀏覽:725
特崗中教育學教學方法選用依據 瀏覽:556
治療抑鬱最好的方法 瀏覽:949
尋找八脈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73
地膜覆蓋率計算方法 瀏覽:275
國內外教學方法改革方案 瀏覽:376
電腦快速補齊溫濕度方法 瀏覽:178
血管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192
食用酒精勾兌白灑方法 瀏覽: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