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想練太極拳!怎麼練呀
你的謹慎非常對,太極拳的確不能亂學。如果你只想找個套路像體操一樣玩,任何一個公園都能學,只要不強求出功夫,不用僵力,一般也沒事。如果你想出功夫,則必須找個有功夫,而且願意傳授的老師。如果一時找不到,也可以先練自然樁或混元樁,口決要領網上都有,只是理解程度不同,總歸一個要領:松靜自然。建議你先在網上找一個叫「王如良」的老師的拳理講課,非常不錯,也可以到書店買一本「解守德」寫的《太極內功心法》,講的都很到位。至於名師,有機會可以到濟南「劉成德」老先生處看一看真實的太極功夫是什麼樣的,他是我的師爺,但是我從來沒親眼見過他老人家,囧。網上「馬岳梁」「黃性賢」等前輩大師的錄像都可以找到。真太極功夫如果練好了,簡直就是一種神通。太極無極限,希望你有緣進入太極的逍遙世界。
㈡ 練太極的方法和注意要點有哪些
美國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傳統運動太極拳有助於緩解膝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幫助患者康復。因為太極拳能使呼吸自然、細長、慢均。由於速度緩慢,動作柔和,從而使人體的微循環得以擴張。微循環的特點是劇烈運動會使血液運行走捷徑,得不到充分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太極拳緩柔的特點則使血液能夠流向各處,從而得到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改善身體內部的循環。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使一些不通之處暢通,這樣慢性病症狀就得到緩解或消除。
否則不僅會顧此失彼影響運動習練甚至出現憋氣等現象。實際上,只要隨著動作的熟練,腹式順呼吸越發越協調,達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極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違背。所以初練者務必遵循呼吸要暢利的原則,切忌急於求成。
三、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是“練身、練氣、練意”綜合鍛煉的結果,能掌握太極拳真諦,本身就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體現了練拳的不可間斷性。實踐證明,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的獲取,貴在堅持練習。
㈢ 練習太極拳的方法
太極拳練習方法:
一、松靜的練習
松靜的練習是練習太極拳的基礎。首先「靜」講的是要靜下來,使大腦排除一切雜念,意識集中在練習拳術上來,一舉動則要在意識的支配下運動,這就是太極拳練習時所講的用意不用力的說法。
「松」講的是用意念支配四肢關節及肌肉群的放鬆,化掉原來的僵硬之力,使氣血達到四梢。「松」的練習,要在大腦意識支配下有的放鬆,不是無意識的放鬆,是運化僵勁,靈活關節、肌肉群的運動,也是培養纏絲勁、彈簧勁的關鍵。太極拳所講的「化僵為柔,練柔蓄剛」就是在「松」的練習的基礎上練成的。
二、『八法』的練習
八法既是太極拳的骨幹,太極拳每個門派都遵循八法。八法之中棚是基礎,是關鍵。捧法:貫穿於太極拳的始終,貫穿於太極拳的每一個招式。捧法的產生是在人體關節放鬆外撐,拉動肌肉群產生的,是由里向外的一個勁,是一個無形於招數的勁,也是太極拳的實戰接手常用的基礎方法。捋法:是在捧住對手後借對手之力,順勁捋帶。
擠法:是在捧住對方的手後,用手或臂將對手擠出。按法:是在捧住對方的手後,用自己的雙手由里向外推出。采法:既拿法。是在捧住對方的手後,順對方的勁將對方採住。
列法:是在採住對方後,向左或右突然法力將對手列出去。肘法:肘法的運用很多,是近距離時,採住對方或被對方採住時運用。靠法:靠法的運用也是近距離時,捧住對方化掉對方的勁路進步利用肩、臂、臀、背進行靠打對方。
「八法」貫穿於太極拳的每一個招數,而且不是孤立的,每一個的勁路都是隨著對方的變數而變化。「八法」的的練習,首先進行單勢的練習,然後兩個或者幾個勁路聯系起來進行練習,久而久之就能熟能生巧。
三、「五行」的練習
「五行」的練習,不單單是對於步法的練習,而且是對於身法、手法的.綜合練習。「五行」之中「定」最為關鍵,「定」的練習也就是樁功的練習。一個練拳多年的拳師,與對手搭手後被對手輕輕一撥便飛了出去,這就是沒有樁功的表現。「進」、「退」、「顧」、「盼」的練習都是在「定」的基礎上進行的。
進退顧盼步法的運用,是在手法的配合下進行,並不是孤立運用。太極拳拳架對於步法的要求十分的嚴格,避免重心的雙重。始終保持著腿部重心的靈活性,保持者進退的靈活。與對手的搭手後,八法的運用必須在五行的配合下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夠巧妙的發揮身體的整勁。
四、單式練習
一套太極拳是由無數個單勢組合而成。對於每一個拳勢的練習必須要融會貫通,首先要擺正架勢,然後要順其勁路,最後要掌握每個架勢的功防含義。單勢的練習,雖然乾枯無味,但是對於太極拳系統的功法將是一個基礎。
五、組合練習
太極拳的單勢練習成熟後就可以進行組合練習。組合練習的原則是:使每個拳勢有機的結合起來,做到首位呼應,既前一個拳勢的收勢是後一個拳勢的起勢。這樣練習就能達到連綿不斷的效果。
㈣ 太極拳 如何 練習意念
太極用意四法
太極拳究竟如何用意才有效? 在學理實訓中有點體悟,寫出來供拳道之友參考。
先須明確太極用意的屬性與特點。從屬性而言,用意有兩種。一是歸因於心。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境、相與用意有很大的關聯,且用意的作用很大。太極修煉講境界、講動作表相,能通過修煉達真心自性,但真性自性用意須防貪擁痴慢,修戒靜定慧,即排除心理障礙,求得心念純凈,有正知、正念、正見、正行,無邪思、邪念、邪見、邪行,如此才有用意之基與用意之階。二是必須具備大宇宙與小宇宙之關系的基本意念。人體小宇宙,自然大宇宙。小宇宙與大宇宙根性同一。大宇宙制約小宇宙,小宇宙影響大宇宙。太極修煉是為了鷳決小宇宙與大宇宙的合一,即和諧一致。
從用意特點言,太極拳也有其他拳術的用意共性,即聚精會神、斂神聚氣,但還有其獨具的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從用一半意到用一丁點兒意
用意不執著,即不硬用、死用;用意不全用,即用一半或更少甚至一丁點兒,以至用意中不用意才算真用意。這聽起來似乎令人費解,實質是要求陰用意,即從用到不用有一個半用的過渡,做到無意中用意。太極拳習練者要通過有意用意訓練逐步過渡到無意用意,一旦做到了無意用意,那麼拳味、拳韻會自然溢出。
2.似用非用
半用與一丁點兒是從用意的「量」上來說的,而似用非用則是從用意的「質」上說的,品質兩方面都關注到了,用意方准確。
用一丁點兒「意」,剩下的「意」干什麼去了?心猿意馬?心思另用?不是,其餘的「意」是在休息中靜待。故而恍兮惚兮,如醉如夢,清靜拳境,無欲無我。
懂得了太極用意的特點,再談用意的方法,習拳者或許不會有偏執與誤解。
1.意念調控法
太極拳的動作形式如萬花紛呈,氣象萬千。其原始的貫串與結束都是通過意念調整、控制,始、中、終、轉均不離意,故有「形松意充」、「形松意緊」之論。在整個練拳的過程中意不能斷,不能散,不能堵,不能亂。意斷則不能「連續不斷」,意散則不能「周身一致」,意堵則不能「身心輕靈」,意亂則不能「虛實分清」。斷、散、堵、亂是用意中常見的偏頗現象,會影響運拳之效,須時刻警惕。只有克服意的斷、散、堵、亂,才能形成起碼的基礎定力。意念調控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身形手勢變化及以意引氣,因此意念調控是最基礎最重要的用法。
2.口訣導引法
又叫語言誘導法。當我們默念或者出聲念某一條前賢總結的口訣並貫徹於動勢中時,似乎這種口訣就是一種神秘力量。比如默念「尾闖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刻刻留心在腰隙,腹內松靜氣騰然」。開始念時不一定能句句詞詞落實,但是行拳久念則必落實無疑,且會有新的體悟。王宗岳的拳論、楊澄甫的習拳「十要」,都可以當作
口訣來記誦,當然習拳者也可以自編口訣。
3.觀想情景法
觀想是用意的較高層次與實用方法。比如在預備態中為了獲得全身鬆柔,我們可以觀想自身無衣無帽,無血無肉,白骨森森;還可以觀想自身如游絲,如輕煙,如微塵等。為了獲得清靜拳境,我們可以觀想自己身處浩瀚海邊,微波盪漾,或者身處絢爛繁花邊,空氣清新,陽光和照等。隨拳勢運作,某些動作名稱為我們提供了觀想引線。如「觀音灑水」、 「如來吞月」、 「羅漢探掌」、 「二龍戲珠」、 「鳳凰展翅」、 「金雞獨立」、 「仙猴探海」等,隨動作要求及變化進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觀想,必定會自然地提升意念的調控力度,這種力度是一種自在與自由,沒有絲毫的僵硬與勉強。
4.精神感應與憑藉法
精神感應與憑藉法表現為感應遂通、因敵變化、一觸即發,是用意的高層次。習拳處於無意用意狀態,靠的是靈神、靈氣、靈機,拳者感應與憑藉的是說不清、講不明的靈機在調控運拳。一趟拳運完,拳者似乎不知不覺而又清醒自如。返觀內聽,精精明明,聰聰慧慧,自在自由,不可測量,似乎有神靈在自身,讓自我輕如光影,柔若無骨,軟如流水。這個神靈是什麼呢?是自身的內氣、內靈與內勁的結晶體,是練拳者精氣神的和諧一致與體用一致,是天、-我、拳、道的歸一。或許什麼也不是,就是精神感應與憑藉,.甚至連精神感應與憑藉也不是。拳如果打到此種境界,則是神仙之境,是佛性之境,是如如之境,是上上智之境。此境高妙,無以言語,或許一語道破而再語則錯。習拳者要不斷培植與探究高層次的精神感應與憑藉的運拳技藝。
上述四種用意之法,非一蹴而就、輕而易舉。但習拳者只要夯實基礎恆久用意,次第依階而升,以心相悟,以體相證,則不愁不得。
㈤ 如何練好太極拳
我個人認為,首先,必須先拜一位明師為師,有明師教授你太極拳就會在練太極拳過程中少走很多彎路,也是能夠掌握太極拳精髓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其次,自己要勤奮刻苦練拳,必須一天要保持一定時間(最好保持8小時以上時間練拳)和一定練拳量(保持每個套路以3、4十遍的練拳量);第三,要有一定的悟性,以及對太極拳的理解力;第四,做動作要標准、規范正確;第五,按照太極拳的十大要領,以及每個動作要領練拳;第六,對於太極拳的基本功一定要練扎實;第七,通過長時間練拳實踐積累經驗;第八,一定要按照太極拳所要求的,到哪個階段學哪個階段的東西。以上幾點雖然總結的可能不全面,但至少做到這幾點就可以練好太極拳。其他的一樓的兄弟已經講的很清楚了。
㈥ 練習太極功夫有哪些比較好的方式
因為普及的太極拳已不是原來實戰性很強的傳統太極拳了。太極拳的普及是由於人們對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就是通過練習太極拳而獲得健康的身體,其中很多人也達到了這一目的。練太極拳追求技擊實戰能力的是少數人,而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太極拳真正的實戰能力培養的內容存在於各派傳統太極拳中。當然,有些流派至今已經將培養實戰能力的具體內容失傳殆盡,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真東西失傳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視技擊實戰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內容失傳,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這個問題不是僅僅存在於太極拳,其他拳種也有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傳統武術所普遍存在的問題。真正掌握太極拳精髓的,只是各派太極拳傳人中的少數人而已。
一、基本功的訓練;
二、套路的練習;
三、樁功的練習(如:八卦九宮樁,太極十三樁等);
四、內功的修煉(要想成為實戰高手,內功也是重要的一環,能夠直接運用到實戰當中的,而且威力是非常的驚人,因為此功不能濫傳,所以就不多說了。);
五、輔助功法的練習(如太極球的練習方法,可以練習和體會太極拳的圓活,也能練出各種勁力。);
六、各種推手的練習;
七、實戰訓練;
首先基本功的練習決不可以忽視,傳統太極拳對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韌帶必須要抻開,這樣動作才能做到位。既然是要追求技擊實戰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園里那些老年人一樣練法了。所以,基本功練習是基礎。其次是套路練習,俗稱「盤架子」,基本功練好了,動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盤好了。盤架子不要一上來就練成套的拳法,要先練簡單的單手套路,比如「八門手法」八門手法就是棚、捋、擠、按、采、捩、肘、靠,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復練習,八式練熟了,就開始入門了,這時就練習比較復雜的套路了,此外,你還要學習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簡單的要領和拳理。比如提頂吊襠、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裹襠護臀。什麼是「頂頭懸」?怎麼才能放鬆?這些都要弄明白。另外,什麼是無極、太極、兩儀、四象、陰陽、五行、八卦都要明白。這些可不是迷信呀!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掌握了這些,你就會明白很多道理的,對你今後掌握拳理是很有幫助的。
接著說套路練習(盤架子),套路練習不能總是一種架子,要高、中、低架都練,低架子注重下盤功夫,俗話說:「下盤築根基,上盤練手法,中盤練大通」,下盤就是低架子,練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不能做到放鬆,你是堅持不下來的。另外呢,這樣練習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鬆。開始,你可能堅持不下來,練上一段時間後,你就會覺得很輕松,每天早晨練上兩個小時,你這一天都會覺得精神飽滿、精力充沛,體能特別的充足。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時間來練下盤功夫,才能練好下盤,下盤練好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會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鬆了,這就是所謂功夫。你要是能搞清楚什麼是陰陽,功夫就會不斷進步,陰陽是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是一種分類的方法。在太極拳練習中,陰陽就是蓄與發,是開與合,是呼與吸,是左與右,是柔與剛,是------。
盤架子要明白陰陽,明白什麼是雙重,什麼是偏沉,拳經雲:「雙重則滯,偏沉則靈」,所謂雙重就是陰陽不分,偏沉就是分出陰陽,太極拳每一式都要分陰陽,動作與呼吸協調起來。全身的關節要靈活、協調,要身備五弓。上身不能練成平板,一動起來周身的關節就要協調一致。這樣,久而久之就會把勁練整,功夫就會出來。盤架子的功夫結合站樁、內功修煉,輔助功法的練習,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時再結合推手練習,會使你比較深刻地了解、體會和掌握太極拳的勁法,為實戰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當套路練到純熟的時候,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各個式子。這樣練習是為了使你能夠靈活地掌握太極拳式子的用法。李派太極拳盤架子就叫做「單練」,單練講「單練四要」,「四要」即「理」「勢」「氣」「機」四個要點,也可以說是四種練法,單練者,乃一人獨練者也,獨練切勿貪多,務求純熟。或擇一、二式而專練之,此謂之練勢;或連三、五式而急練之,此謂之練氣;或乘勢之便利而任意練之,此謂之練機;或酌勢想像而練之,此謂之練理,合而言之,單練四要也。
初練者在盤架子時,千萬不要貪多,不要追求盡快能學會一個很長的套路,因為這樣反而欲速則不達,重要的是純熟。正確的練法是,初練者在練習每一個式子後,都要將這個式子作為「樁」來站一段時間,然後才練下一個式子。這樣練才能很快地練出我們所要的「內勁」來,否則,你看似學的很快,其實出功夫反而慢多了。等你把每一個式子都練習純熟了,再練習成套的拳法不遲。一個套路純熟了,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練習。」
單練的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後,還要由老師親自講明關竅和「手訣」,手訣有五個字,這五個字就是開關通竅的鑰匙,太極拳講究「手有五訣、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頭頂五星」,這就是外五行。此外還有「內五行」,而手訣呢?就是手指的曲伸與口的呼吸相合,做到這一步,就可以達到所謂「內外相通」、「呼吸通靈」,達到了內外相通、呼吸通靈,就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功夫也就上了一個台階。練藝不明手訣,猶如暗室無燈,雖苦練一生,亦難成功。過去拳家講「六耳不傳」就是指手訣不能輕傳。單練功夫到了這時,仍然不能用於實戰,必須要經過雙練,由老師來給弟子講明尺寸分毫,並且經常給弟子「喂手」,弟子之間要經常進行對練,也就是雙練。不斷地進行體驗,總結。這種雙練絕對不只是推手,推手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經過這種練習後,才能具備實戰能力。練習者要每天進行至少四個小時的刻苦訓練,經過至少三年的訓練才能達到實戰的目的。過去有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那其實不是太極拳傳人的說法,而是外人所說,那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能初步進行實戰,並且放人於丈外的功夫,不過是小成的功夫。那麼什麼是大成呢?練太極拳達到了大成功夫,就是具備了相當的反應能力,非常靈敏。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達到了「返先天」,這是說將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潛能)本有的良能良知開發出來了。如果說小成是「懂勁」,那麼大成就是接近於「神明」了,功夫到了這一步,實戰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要想練到這一步也絕非輕而易舉的,路子必須要選對,有明師指點才不會走彎路,而且還要下苦功夫,不但練功夫時刻苦,就是學習拳理也要刻苦,還要有一定的悟性,總之,天上是不會掉餡兒餅的。
武術的實戰功夫,下等功夫靠力量和速度來取勝,中等功夫靠手法和技巧取勝,上等功夫靠先天的靈敏來取勝,就是所謂無拳無意,無所謂什麼手法招式了。對方出手,你不用去想用到底什麼招式來對付,動作自然而然就出來了。假如對方的招式中途有變化,而你也會隨之變化,但你總能剋制對方,甚至對方偷襲你,你也會及時做出反擊的動作來,你的大腦還沒有反應,而你的動作就已經出去了,這就是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我們練太極拳最終的目標是「返先天」,所謂返先天就是把人體的潛在的東西開發出來。這些東西並不神秘,任何人只要方法對頭,都能練出來的。當然,萬丈高樓平地起,開始還是要從最基本的東西入手的。基本功一定要練扎實,沒有基本功,動作不可能練到位的。動作都做不到位,你也就不可能練出真功夫的。為什麼有的人練了幾十年都練不出功夫來?一是因為基本功沒有,二是因為方法不對,拳理不明白。三是因為工夫沒下到。練習太極拳是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前面的那個「無」,是什麼也沒有,你沒練當然就沒有,你就要通過苦練,練而有之,有了拳法也有了手法。這時候你就作到了從無到有,後面的那個「無」,是你功夫的升華,你的拳法、手法純熟了,運用自如了,你就「懂勁」了,可以實戰了,進一步練下去,你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就能練出來了,你就接近「神明」了。這就是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功夫練到了這一步,你完全可以不必刻意去想什麼招式對付什麼手法了,一伸手就有了。所謂「無招勝有招」嘛!任何人炫耀自己某個招式如何高明,那他的功夫肯定還不是很高的。高手比武是絕不會事先准備好用某招來對付對手的某招的而是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靠什麼來隨機應變?就是靠你練出來的先天的靈敏反應,這就是「無招」。但是,你要明白,這個無招的基礎是「有招」,要想達到「無」,還必須從「有」開始的。我說盤架子不能總是按照順序去練套路,練習純熟後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按照「理」「勢」「氣」「機」的次序去練,這樣盤架子就是從「有」練到「無」的一個過程。我這樣說應該是比較通俗的吧?
再說說推手吧!推手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單推手」、「雙推手」多種,你不要以為太極拳就只有通過推手來培養實戰能力的。它只是實戰訓練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太極拳的「聽勁」,就是從推手的練習過程訓練出來的。推手訓練也可以用於切磋功夫,因為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切磋方式,也不易傷人,所以通過推手來進行切磋、比試的就很多。有些人甚至不練實戰的其他方法,而專門練推手,現在這些人不在少數,所以人們就以為太極拳就只剩下了套路和推手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誤解。太極拳培養實戰能力的方法很多,盤架子、推手是其中的內容,但是還有雙操和雙練以及各種輔助功法。其中雙練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
除了打各種沙袋以外,還有一種是將書本裝在一個口袋裡,吊起來來擊打,這樣練習日久,能練出一種穿透力來。另外還有一種練習手指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竹子做成環狀,用很厚的牛皮紙糊上,吊起來,用手指來點,要求練到手指點破牛皮紙而竹環不動。難度是很大的,這個勁力練出來是很實用的。此外還有太極尺等等。總之,藉助於器材練習各種輔助功法是很重要的手段。比如抖綆繩功夫,當你把三十六斤重的繩子抖的「嗡嗡」作響、連繩子都看不清時,你的抖勁就相當出色了。而你把太極球十二法練成後,你會十分的圓活,能掌握多種勁法。對於技擊、實戰是很有幫助的。
太極拳的運作包含著很多技巧和功夫,太極拳的技巧有些是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的,有一些東西則是必須經過長時間刻苦練習才能掌握的,這就是「功夫」,對方來的勁力,你只要用很小的勁力,利用手臂的滾動,腰胯和周身關節的協調,很容易化掉對方很大的勁力。這是不難掌握的。推手是包含著技巧的功夫,因為推手是需要「聽勁」、「化勁」、「發勁」的。這就不是短時間內所能掌握的了。為什麼有的太極拳高手不用力手臂也是非常沉重,如綿里藏針?因為那就是多年的功夫了。我們練習太極拳要弄明白這些,知道功夫和技巧的區別及關聯,凡是技巧要盡快掌握,盡力多掌握,凡是功夫要下苦功練習,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太極拳高手打人時,一掌將人打出丈外,觀者皆言神奇,尤其是不懂太極拳者就會認為,這功夫很了不起,一百多斤重的一個人,被一掌就打出一丈多遠,這不是功夫是什麼呢?可是在我看來,這只是技巧而已,掌握它並不難。因為打人和打物不同,首先人是會動的,其次人的身體是有彈性的,再次人是會呼吸的,這三條都是你所能利用的。只要你充分地掌握了技巧,你也完全可以做到的。人只要一動起來,就會給你利用他本人的力的機會,就是借對方的力打擊對方。我打個比方來說,對方一拳向你打來,你可以化掉、或閃開他的力,等他往回快速抽手時,你的勁可以隨著進去,這就叫「隨勁」,你隨著進去了,對方就會被你一下子擊飛出去。這是對方有一部分力量被你借了;即使對方不動,你也可以借他的力來打他,你的手掌在他的身體上一按,隨之一抖,他的身體本身就有彈性,你利用的是對方身體的反彈力,利用好了,你也可以一掌將對方打出去一丈多遠。這沒有任何神秘可言。再比如對手總是要呼吸的,當對手吸氣時,正是你的勁進入他身體內部的「機」。
功夫最主要也是最現實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勁」,勁多種多樣,就象有頻率似的,有長、短、斷、續,剛、柔的區別,但主要分剛柔兩類,剛勁屬陽,柔勁屬陰,所屬經絡也不同。往細里分,剛勁有很多種,柔勁也是多種。講究「八剛十二柔」主要二十種勁法,八種剛勁為:「反弓」、「箭督」、「風猛」、「炮燃」、「雷震」、「電閃」、「山峙」、「剛硬」;十二種柔勁為:「輪轉」、「球滾」、「膠粘」、「磁吸」、「木漂」、「水流」、「金柔」、「綿軟」、「針尖柔」、「籮底絲纏」、「籮中蹦豆」。舉例談一下勁力的不同:比如剛勁中的「反弓」,其實就是抖勁的比喻,如同弓弦突然斷開,弓臂反彈所發出的那種抖勁。所謂「箭督」勁,就象是箭之中的,正中靶心時一瞬間的那種穿透勁。「風猛」勁,是一種長勁,其勁長而猛也,猶如一股大風。雷震勁,就是一種震動勁,「電閃」勁,就是一種迅速、猛烈而短促的勁力特點是快。
柔勁中的針尖柔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勁力,練成之後,手指尖輕輕一觸對手的身體,其勁力猶如涓涓細流,傳入對手體內,對手會感覺頓時麻遍全身,失去反抗能力。球滾勁是一種圓活勁,磁吸勁如同磁石見鐵的那種吸引勁,這里就不一一解釋各種柔勁了。太極拳勁法很多,並不局限於「八剛十二柔」這二十種勁力,但是主要強調練成這二十種勁力。當你練成了這二十種勁力時,你的太極拳功夫已經完全可以應付實戰的一般需要了。
當然了,你打隨勁也要將勁力發整,這樣才會有威力。但是,把勁練整了並不容易,需要練到全身各部位充分協調,這很需要工夫的,因此,整勁本身也是功夫。還有一種現象,就是你一掌擊出去,打在對方身上,對方身體看似沒有動,可是對方的內臟卻能受傷,這就需要相當的功力了。
㈦ 陳式五十六式太極拳的如何才能練好太極拳
一、練理不練力。
「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太極拳練的是大道,即太極陰陽轉換中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原理。太極拳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虛極生實, 實極生虛,虛實轉換。通過精神集中、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形隨的練習,做到一動全動,周身相隨,內外相合。練功時循規蹈距,順其自然,不能急於求成。練力指的是練習氣力,這種練習雖然將局部力量練得很大,但這種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靈性,為太極拳家所不取。
二、練本不練標。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腎中元氣和下盤功夫。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 發氣之源。腎氣充足,則五臟得養,肝、心、脾、肺、腎各行其職,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應靈敏、身體協調。內氣充盈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鬆的基礎上,氣納丹田,沉入湧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固,落地生根。「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要目的的局部練習 方法。太極拳是內功拳,內外兼修,以練內培元為主,「培根潤源」,「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
㈧ 練好太極拳的准則是什麼 練好太極拳的五個階段
說起太極拳我們大家都知道太極拳分為五大門派,其中為陳式太極拳為最早,後四家太極拳是由陳式太極拳中演變而成的。其拳理是一個。都是在講八門勁力,五種步法。這是太極拳的宗旨,說白了不論那家太極拳都不能離開這個宗旨,離開了這個宗旨就不是太極拳。所以說練太極拳首先要先明理,按拳理去練拳。練理實際上是在練氣,理直氣就壯。太極拳的理實際上是一種悟,領悟,體悟,感覺,悟道。因為太極拳的理是博大精深的,包羅萬象,是哲理。
想學好、練好太極拳,首先要找一位明師,這位明師是明白的明,不是出名 的名,是明白拳理的老師。不是所謂出了名的老師。當老師也是一門藝術,不是人人都能當老師的。在這里所說的老師是你的啟蒙老師。這個時期是很關鍵的階段,是你對太極拳在意識上產生的一種正確認識。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你再找有功夫的明白拳理的師父。在這里提到的師父和前面提到的老師,是兩種不同的關系 。
一種是師生關系,也就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老師教學生一些常識的東西。另一種是師徒關系, 也就是師父和徒弟之間的關系。有了前一種關系後,才能確定後一種關系。後一種關系是中國繼承某一種技藝而特有的關系,也就是師承關系。一旦確定了這種關系,你就要認真的去學習,去練,去領悟。把師父身上的技藝首先要繼承下來,然後才能發揚光大。
前面所說的是你認老師和拜師父時要慎重,不要忙目的去認老師和拜師父。這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相互之間要進行了解,磨合,處感情。講武德。習武先修德。要做到尊師愛徒,在這里我要多說一句,師父的涵義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就是一但你拜師了就要象對待你父親一樣去尊重他,去對待他。徒弟的含義是;徒是你跟師學藝,弟是,師父要象對待自己親弟弟一樣去愛護他,去呵護他。這樣你才能學好、練好太極拳。學到真正的太極拳 。拳架子(套路)好學,不論你通過什麼方式方法 ,都能學到太極拳的架子(套路)。不要以為你學了一倆套所謂的太極拳套路就以為你會太極拳了。這是不對的,是錯誤的,實際上是你還不懂太極拳,離太極拳有著很大的距離。當今社會上太極拳分為三大派系;一是院校派,二是師承派,三是公園派。(這三大派系實際上也是中國武術的現實狀況) 院校派是以高難動作,舒展大方,具有一種表演功能的現代太極拳。師承派是傳統武術以技擊為主要目地,是有師門的傳統太極拳。公園派是沒有師門就是前面我所說的學了一倆套所謂太極拳套路就去教別人 ,大夥具在一起活動活動。這三大派系就決定了我們所處的環境,處於什麼角度去學,去練太極拳。太極拳用於鍵身的運動叫體操,太極拳用於娛樂的運動叫舞蹈,太極拳用於舞台的運動叫藝術,太極拳用於比賽場上的運動是「高難美新」是專為競技比賽而設計的運動。規則的來源是院校,程序是從戲劇教材搬來的,功法取於舞蹈,效果就是在比賽場上爭名次。太極拳用於技擊,搏鬥,才是真正的武術,傳統的太極拳。
師徒間學練太極拳其中的關系有幾句主要而關鍵的話;教在我,悟在彼,學於人,化於己。不逆其性,不強人所難。—譬之不迫魚龍登山,虎豹搏浪。而教鷹擊長空,魚游江河。啟發先天之能,改造後天生理壯態。陳鑫太極拳論中說;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一絲不徦強為,強為著非太極自然之理。故得名為太極拳。精神貴乎蘊蓄,不可外露佳角。這就要看當師父的水平高低,徒弟的悟性如何。太極拳要求是;形不要有抽扯之形,意不要有提拔之意。
學好、練好太極拳 的關健是;要本著「有意無意是真意」 這一要點去練太極拳。要注陰而不要注陽,注陰柔至嬰兒狀態而得太極,注陽不得太極。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注陰柔去練功是要回復先天之本能。本能是「直覺運動」即不經過思考而自動的運動。如果想了再動就不叫本能運動,而叫條件反射運動。本能運動是「不思而作,莫知而達的運動。」本能發勁是自然的,隨遇的,不定位的,本能發勁是,「殺心非出自心,強勁不稱其形」 本能發勁源於精神境界的修煉。注陽練功是後天之能。硬功發力是強制的,有條件的,定位的。硬功發力是全神貫注一點,大力狀形相稱,硬功發力源於身體的磨練。
學好、練好太極拳是要把太極拳作為「道」來修證,首先要改變 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練拳是修「道」正「道」。首先是證、是悟、是覺。其次才是「得」。太極拳是用身體「想」,開悟不是腦子明白,而是身體明白,與禪的「言下頓悟」相似,等身體有了悟性,開悟了繼續修煉,才能有得道的希望。
在學好、練好太極拳 的過程中主要是上面所說的啟發先天之能,改造後天軀體生理狀態。解放思想,改變思維方式,增強學識的過程。「學識」是你在學練的同時還要識別真與假,對與錯,可行不可行。中國的文字和語言雖然很豐富,有關太極拳的文章和書籍很多,很多。但是這裡面有的是對的,也有的是錯的,對的是在點化你,啟發你。錯的是在誤導你,坑害你。你所學的是套路。套路套路,它就是一個套,你要突破出來,不要叫這個套把你捆住。呆若木雞的站樁,泥塑木雕般的坐禪,機械動轉般的盤套路這些都會壓制個性、磨滅靈性、僵化思想、僵化體態。是不能學好、練好太極拳地。這個練字是練習的練,通過你的多次反復的練習太極拳套路你有所發現,有所感悟,你把這些感悟和發現再用這個煉字提煉出來,聚少成多,逐步的完善自我,這些感悟實際上是你無意間碰到的,冷不丁發現的,意外相逢的,而且永遠是層出不窮的,沒有止境的。這就是拳。也就是說;有意的去練套路,而無意的得到了拳。這也就是拳理所說的「有意無意是真意」的涵義。
只要你得到了拳,才能體悟到「物無其物,形無其形」的道理。知一法而得萬法。你才能學好、煉好太極拳。
㈨ 太極拳的練習步驟及要求
1、起勢
2、左右野馬分鬃
3、白鶴亮翅
4、左右摟膝拗步
5、手揮琵琶
6、左右倒卷肱
7、左攬雀尾
8、右攬雀尾
9、單鞭
10、雲手
11、單鞭
12、高探馬
13、右蹬腳
14、雙峰貫耳
15、轉身左蹬腳
16、左下勢獨立
17、右下勢獨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針
20、閃通背
21、轉身搬攔捶
22、如封似閉
23、十字手
24、收勢
(9)太極的靈性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演練注意事項
在練習太極拳時,思想上應排除一切雜念,不受外界干擾。所謂「體松」,可不是全身鬆懈疲沓,而是指在練拳時保持身體姿勢正確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讓全身關節、肌肉以及內臟等達到最大限度的放鬆狀態。
太極拳練習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順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勢呼吸。以上幾種呼吸方法,不論採用哪一種,都應自然、勻細,徐徐吞吐,要與動作自然配合。初學者採用自然呼吸。
24式太極拳是國家本著弘揚國粹、發揚傳統武術的指導思想而編制的一套入門級的太極拳,它動作簡練,濃縮了傳統太極拳的精華,老少皆宜,實在是居家晨練之必備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