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兒童止咳化痰,如何正確拍背
拍背操作:
第1步:找准痰的位置
首先家長要用耳朵靠近寶寶胸部,仔細聽他的呼吸聲,待聽到有雜聲時,那就是痰的位置。
備註:有時痰聲不如想像中那樣容易判斷,建議父母最好先帶寶寶看兒科醫師,在確定痰液的位置之後,再為寶寶拍痰。
第2步:根據位置拍痰
(1)痰液在肺部兩側
讓寶寶趴在床上,用小枕頭頂住腹部或躺在父母大腿上,寶寶呈頭低腳高的姿勢,家長手握空拳拍擊寶寶左右肺部即可。
(2)痰液在上肺部
將寶寶抱直,趴在父母胸前,手握空拳輕輕拍擊寶寶肩胛骨上方即可。
第3步:正確手法拍背
1、拍背位置
為寶寶拍痰時應在寶寶的後背,分左右兩邊,分別由下到上,由兩側向中間有次序地拍打,注意不能拍脊椎及腰部。
2、拍背力度
拍背時要有一定的力度,利用腕力快速而有節奏叩擊背部,拍背時應發出「啪、啪」的響聲,這樣拍背才能有效。如果力量太小了發揮不了物理震動的作用。
注意
在拍痰過程中要隨時觀察寶寶的臉色和呼吸,用力不要太猛,若寶寶臉色不對或是不大配合的情況下可以休息一會再拍,等寶寶呼吸平穩後再繼續拍。
⑵ 如何正確的拍背排痰
對於呼吸科患者來說,促進有效排痰的常見方法莫過於拍背,然而它卻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能夠很大的幫助患者保持呼吸道通暢,反之則加重病情及一些並發症。那麼,你真能正確的給患者拍背嗎?目的是什麼?方法又是如何呢?
拍背的目的
1.協助不能自行移動的患者更換體位,減少局部組織壓力,預防壓力性損傷的發生。
2.對不能有效咳痰的患者進行拍背,促進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暢。
3.減少並發症的發生,如墜積性肺炎。
提醒
然而拍背的條件為神志清醒能夠配合、痰多粘稠不易咳出、長期卧床且病情允許以及術後病情允許的患者。當患者並發以下疾病則禁用拍背促進排痰,例如肺栓塞、肺結核、咯血、頭部外傷急性期、顱內壓升高或抽筋以及胸部骨折等。所以,我們更應該來學習一些拍背的方法以及技巧。
01
向患者、家屬解釋拍背目的是為了減少壓力性損傷,促進排痰、預防肺炎,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以及評估患者情況(通過聽診了解患者肺部羅音的性質、部位)。
02
操作:
1.移開床旁桌椅,整理好患者身上各個引流管,避免拍背過程中脫落,彎曲折疊。
2.調整患者體位(坐位或側卧位)
3.拍背手法:
(1)手掌五指稍屈,握成空拳狀,以手腕的力量迅速而規律的叩擊患者背部,叩擊時發出空而深的「啪、啪」聲響,則表明手法正確,力度為空心拳以不引起患者疼痛為宜,一邊拍背一邊鼓勵患者咳出痰液。
(2)由下至上,由外至內,每分鍾拍120-180次,每個部位1-3min,餐後2h或餐前30min為宜,如果頻率太慢,對於排痰是沒有效果的(注意:拍背時避開心臟、脊柱等部位,拍背過程中觀察患者面色、呼吸等,並注意保暖。
03
根據痰液積聚部位,協助患者採取適當引流姿勢,並予枕頭適當支托,整理身上各個引流管以及保持床單位的清潔。
⑶ 有痰的正確拍背的方法是什麼,是從上到
拍背的方法是:
1、拍背的位置及力度:
在寶寶的後背,分左右兩邊,分別由下到上,由兩側向中間有次序地拍打,注意不能拍脊椎及腰部。家長在給寶寶拍背時要有一定的力度,利用腕力快速而有節奏叩擊背部,拍背時應發出「啪、啪」的響聲,這樣拍背才能有效。如果力量太小了發揮不了物理震動的作用。
拍背時,孩子可以趴在大人肩上,或坐在大人兩腿之間。
2、拍背的正確手形:手背拱起來,形成中空狀。這樣的手形既可以減輕媽媽拍背時寶寶的不適感,同時震動效果比較好。
(3)扣背的正確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1、做霧化時拍背最合適:
霧化吸入治療是將葯物分散成霧粒或微粒,通過患兒吸入的方式直達患兒呼吸道。拍背通過震動胸壁達到使氣管、支氣管壁黏稠痰液松動,刺激患兒咳嗽反射達到排痰目的,從而使氣道通暢。
寶寶咳嗽有痰時,不少媽媽都會習慣性地幫寶寶拍拍後背,對於這樣的寶寶,拍背並不是可有可無的安慰性動作,拍背和吃葯同樣重要。因為寶寶的咳嗽能力比較弱,痰液不易被咳出,拍背可以通過物理震動促進氣管壁上的痰液脫落下來。
2、其他拍背合適時間
不做霧化時可在清晨起床後,或餐前30分鍾,或吃完飯2小時以後。家長注意,拍背頻率是每日3~4次,每次持續時間5~10分鍾。為了避免嘔吐,家長不要在孩子吃奶、吃飯後拍。
⑷ 如何給寶寶正確拍背
一、 首先,我們了解痰是什麼?
痰是由氣管、支氣管、肺泡產生的分泌物,健康的人一般不咳痰或僅有少量清痰。當有炎症時,則分泌增多,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有支氣管炎時痰的顏色變成白色,如果再加上細菌感染時則因細菌和膿液的摻入而變黃色或綠色,如果摻入血液時就呈粉紅色。
二、 有痰怎麼辦?
成年人的氣管、支氣管里的纖毛系統有很好的清除功能,可以將異物或過多的分泌物以痰的形式運送到主支氣管里,並刺激人體產生咳嗽反射,將痰咳出。而嬰幼兒這種能力很差,這時就需要大人幫他拍背,通過振動肺臟,使附著在肺泡、毛細支氣管內的分泌物脫落,通過體位引流,到達支氣管、氣管,幫助痰液排出。
三、 寶寶得了哪些病需要拍背呢?
肺炎、支氣管炎、氣管炎、感冒、肺不張、肺膿腫等呼吸道疾病,表現為咳嗽痰多,痰液粘稠者均適合拍背排痰。
四、 什麼時間拍背好?
拍背的最佳時間是清晨起床後,平時應選在飯前半小時或飯後兩小時(嬰兒宜在吃奶前或吃奶後一小時)進行,以防由於震盪過度造成嘔吐、吐奶現象影響孩子營養的吸收或者導致吸入性肺炎。
五、 拍背的正確位置:拍肺部區域,注意避開脊柱和腎區。
六、 拍背的手法與體位
(1) 拍背的手法如圖所示,要利用腕力快速有節奏叩擊背部,拍背時發出「啪、啪」的響聲,這樣的拍背才能有效。
有的父母怕孩子疼,不敢使勁,拍的時候小心翼翼,輕描淡寫,這樣的拍背很難有效,。其實,當拍背姿勢正確時,並不會把寶寶拍疼。相反,嬰幼兒很喜歡父母以這種方式和他進行身體上的交流。
一、 拍背方法:
拍背順序:由下向上,由外向內。
拍背幅度:以手掌根部離開背部3~5厘米,手指尖部離開背部5~10厘米為宜。(孩子舒適,無哭鬧)
時間頻率:頻率120次/分以上,每次拍5~10分鍾,每天3~5次。
(大孩子拍完背後,可讓孩子深吸氣用力咳嗽,將痰液咳出)
二、 家長也許會說,寶寶不會咳痰,拍出的痰又咽了下去,那不是白拍了嗎?
沒有白拍,因為拍出的痰通過氣管到喉嚨,然後被寶寶咽進食道,通過胃、腸排出體外。
三、 注意事項
1. 多給寶寶喝白開水,有利於稀釋痰液。
2. 拍背時應穿簿衣服保護皮膚,衣服不要過厚。
3. 拍背時避免戴手錶、手鏈或留長指甲,以免傷害寶寶。
4. 拍背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面色、呼吸等。
5. 每天開窗通風。
⑸ 如何為患者進行背部叩擊,注意事項有那些如何為患者進行背部叩擊,注意事項有那些
如何為患者進行背部叩擊,注意事項有那些如何為患者進行背部叩擊,注意事項有那些?
背部叩擊的方法:
1.體位的選擇 通常情況下,選擇病人坐位姿勢比較理想.如果病人的身體不能耐受或是因某些治療的限制(如進行機械通氣時),也可以選擇側卧位來進行.
2.時間的選擇 進食飲水前三十分鍾完成或是在進食後2小時,飲水後30分鍾之後進行.一般進行一次胸部叩擊的治療時間不宜超過30分鍾,以15--20分鍾最佳.
3.正確的手勢 一般選擇用右手(依病人體位而定,站在右側用左手,反之用右手).拇指緊貼食指的第一個指關節,四指並攏似手中握有雞蛋樣.判斷手勢是否正確的方法是進行胸部叩擊時聽到空空的扣擊聲而不是啪啪的拍打聲.
4.扣擊方向與范圍 從背部下部向上部叩擊,從外部向內部叩擊,使得粘貼在氣管壁上的痰液容易脫落.叩擊的部位與范圍要依據病人的病情而定.如果整個肺野都要叩擊,應從影響最大的肺葉或肺野開始,通常是從肺下葉開始.
5.叩擊的力度 力度適中,以不引起病人疼痛為宜.
6.治療順序 建議先進行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後再進行叩背治療,這樣痰液更容易被咳出,效果比較好.一般來說,盡量採取霧化吸入--叩背--咳痰--進食,飲水,睡覺這樣的順序以取得最大的治療效果,同時不影響病人的休息和生活.
7.機械通氣病人 對於進行有創呼吸機輔助呼吸的病人,應該先向氣道內緩慢滴注5-10毫升生理鹽水,而後翻身成側卧位時針對一側肺野進行叩擊;對於進行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的病人,可按照常規的操作程序來進行並鼓勵其多飲水,多咳嗽咳痰.
注意事項:
1.在不導致病人受涼的情況下,盡量讓其不要在操作時穿著厚的衣物,一般來說,穿著病號服或是棉質單薄衣物為好.
2.保證足夠的水分攝入以便稀釋痰液,利於咳出.
3.多變換體位,定期翻身.目前認為,體位的變換不僅可以預防褥瘡的發生,同時還可以達到一定的引流作用.如果病情不加限制,可以多選擇側卧位,半卧位,坐位等體位.
4.對於其他的一些胸部物理治療措施也要向病人進行健康宣教.例如有效的咳嗽咳痰方法,體位引流等.
5.有咯血,心血管重症疾病,肺水腫,未經引流的氣胸,肋骨骨折及有病理性骨折病史等病人禁止做胸部叩擊治療.
6.叩擊時應該避免叩擊有創傷,紐扣,拉鏈處的皮膚.同時還要避開心臟,乳房,骨突如肩胛部,脊柱等處.
⑹ 正確拍背排痰位置圖
有的人嗓子里有痰,可又沒帶手帕或吐痰紙,就把痰咽進肚子里了。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有痰是絕對不能咽進消化道內的。因為混有細菌的痰液經過胃時,有一部分細菌可被胃酸殺死,而相當一部分細菌仍然存活下來進入腸道,以致引起疾病。如果痰液中含有結核桿菌,就會患上腸結核,甚至會危及生命。還有一些肺部疾患,如果痰液不能及時排出,一是會阻塞氣道影響呼吸,二是痰液中包裹的膿液、細菌等微生物會引起周圍組織的繼發感染。所以,有痰一定要及時排出。那麼,正確拍背排痰的順序是什麼呢?
拍背法
拍背可促使痰液松動。將手掌微曲成弓形,五指並攏,形成空心狀,以手腕為支點,藉助上臂力量有節奏地扣拍患者胸背部。注意力量不宜過大,不能造成患者疼痛,以患者皮膚稍微發紅為宜,每個部位最好固定扣拍30秒左右,再扣拍下一個部位,移動順序為由外向里,由下向上,每側肺至少拍3―5分鍾,每日拍2―3次。應注意不要在飯後一小時內拍背,避免引起食物反流,造成誤吸。
有什麼其他的方法有助排痰
可有些情況下,肺部的痰液不能自動排出,比如小兒不會咳痰,還有久病體虛的老年人無力咳痰,除了用葯化痰外,還需要他人或外界刺激來輔助促進排痰。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可以幫助排痰的方法:
1.保濕排痰
保持居室空氣清新,定時開窗通風換氣,房間相對濕度要保持在60%―65%,有利於保持患者呼吸道黏膜的濕潤狀態和黏膜表面纖毛的擺動,幫助痰液排出。冬季使用地熱、暖氣往往會造成室內空氣乾燥,家裡可以應用空氣加濕器,每天注入清水,定期清潔機器,防止加濕器內細菌滋生造成空氣污染。
2.多飲水法
咳嗽的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脫水,這會加重呼吸道炎症和分泌物黏稠度,使痰不易咳出。多喝水能使氣道濕化,黏稠的分泌物得以稀釋,容易被咳出。同時還能改善血液循環,使機體代謝所生的廢物或毒素迅速從尿中排出,減輕其對呼吸道的刺激。
3.走動轉體法
較長時間卧床的病人,其咳喘症狀都較為嚴重,行動吃力。因此,在氣候較為溫和的中午,應設法讓稍能走動的患者在室外散步;畏寒者也應在室內活動。卧床患者應由家屬經常為之翻身、拍背,因為這些活動可促進患者深呼吸,增大肺活量,促進痰液排出。
特別提示
對嬰幼兒,以前兩種方法為宜,拍背時手法宜輕;活動能力尚可的老人應鼓勵其多活動;卧床患者則以經常協助患者翻身、活動和拍背為主。此外,卧床患者體質差,無力排痰,容易形成痰痂阻塞氣道。家屬除了需要隨時注意觀察外,還需要掌握急救方法:如出現痰阻,可用餐匙柄壓舌,將裹有紗布的手指伸進其喉嚨,將阻塞的痰塊摳出,以緩解患者呼吸困難。
⑺ 小孩子止咳化痰,如何拍背
咳嗽是由於痰的刺激,所以排痰是關鍵!
補充液體 痰液越稀才會越容易排出去!
少量多次給寶寶(6個月以內寶寶無需喂水)喝23℃左右的涼開水,利於痰液稀釋,但也不要一味地讓寶寶喝水,換做誰都不願意的;
母乳、配方奶、流食(如稀粥、菜湯)也是補充液體的一種方式,但不要給孩子喝含糖的果汁和蘇打水。蒸汽吸入法 可以把浴室里蒸汽放足,讓寶寶待上10~15分鍾,或將沸水倒入大容器里,讓寶寶口鼻對准升起的水蒸氣。這兩種方法都可以使痰液變稀。之後,我們再通過拍背,促進寶寶咳嗽。這個方法也適用於鼻塞的寶寶;小心燙傷,避免發生意外。叩背法 這種方法可以促進心臟和肺部的血液循環,可使痰液變得松動,易於排出。拍背排痰,把手指並攏彎曲,讓手掌呈空心狀,然後讓寶寶側躺或者是由家長抱著,用空心的手掌由下往上,由外向里拍擊寶寶的背部,拍的時候注意力度,感覺到有微震感就可以。注意事項 ① 要在痰液變稀(比如蒸汽或霧化)後才有效;② 要避開寶寶的脊柱、胸骨等部位;③ 要注意寶寶的臉色和呼吸狀況;
④ 在吃飯前後的1小時內不要拍。
霧化法:霧化是一種治療方法,霧化葯物需遵醫囑,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可擅自在家給孩子做霧化治療。霧化時,要注意觀察寶寶反應,如出現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應立即停止吸入,請求醫生人員幫助。霧化後,最好給寶寶拍背,因為此時痰液稀釋後比較松動,容易排出來。調節室內濕度和溫度,室內的相對濕度控制在60%~65%,這樣有利於孩子呼吸道黏膜濕潤;溫度最好在18~22℃,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對於夜間咳嗽有痰的寶寶,家長可以把寶寶的頭稍微墊高點,以免痰液堆積到喉嚨處,導致呼吸不暢。飲食療法 對已添加輔食的寶寶,家長可以給寶寶做一些潤肺化痰的小吃:梨汁冰糖 將梨去皮、去核(中間掏空),放入2~3粒冰糖,再把梨放入碗里,上鍋蒸30分鍾,蒸好後,把梨汁冰糖水給寶寶喝。 白蘿卜水:白蘿卜洗凈,切4~5片,放入小鍋內,加大半碗水,燒開後改小火煮5分鍾,稍涼後給寶寶喝。
葯物療法:感冒葯不亂吃 寶寶有痰的時候,不要刻意使用感冒葯,包括抗組胺葯、減充血劑、止咳葯、化痰葯,對寶寶的療效並不確切,且副作用會表現得更明顯,使用需謹慎。 用葯選化痰葯而非止咳葯,寶寶咳嗽最重要的是先排痰,痰液被稀釋,咳嗽就會變少!抗生素謹慎吃 大多數嬰幼兒咳嗽是由普通感冒病毒引起的,因此沒有必要使用抗生素,關鍵還是要降低痰液的濃度,對症下葯才行。
⑻ 正確的扣背方式
01、叩背前聽診:用聽診器聽診,了解病人肺部啰音的性質、部位,在啰間較強部位加長時間、加大力度,叩背前後聽診比較。通過聽診了解痰鳴間或濕啰間的部位與性質,增加局部拍背時的力度和時間。有的病人耐受時間較短,這樣可以在病人能耐受的時間段內達到較好的效果。
02、選擇體位:兒童拍背最佳姿勢
1、拍背時將小兒直立抱起。應著重拍下胸部及背部下方區域等更易沉積液體的部位。如果已患肺炎,還應著重拍有病區域。
2、根據病情選擇患者坐位或卧位,拍背時,應一手托患兒胸部(或側身躺在床上)頭朝下趴在床上或抱起後置於操作者的雙膝之間,根據體位引流原理,痰液栓子脫落後,比較容易進入大氣道後順利咳出。
03、方法:兩手手指並攏,手背隆起手指關節微屈,呈120度,指腹與大小魚際著落,利用腕關節用力,由下至上,由兩側到中央,有節律地叩擊患者背部持續5~10分鍾,手掌根部離開胸壁3~5厘米,手指尖部離開胸壁10~15厘米為宜。叩擊時發出空而深的「啪、啪」聲響,則表明手法正確。可單手拍背,也可雙手交替叩擊。頻率要快100~200次/分鍾。一天應拍3~5次左右。從物理學角度來看,頻率越快,放在彈性表面的物體更容易跌落。如果頻率太慢,對於排痰是沒有效果的。拍背力量應均勻。避開肩胛骨、脊柱,最好在霧化吸入後進行,對其排痰效果更好。霧化吸入將葯液變成細微氣霧,隨著患者吸氣而進入呼吸道,可以濕化呼吸道,稀釋痰液,降低黏稠度,以利於排痰。然後讓患者進行有效咳嗽,咳嗽前囑其深吸氣後用力將痰液咳出。叩背同時要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果病人有耐受,可以適當增加叩背時間。
04、對患感冒或肺炎的兒童,家人拍背排痰要掌握三個要點:最佳時間,拍背排痰的最佳時間是清晨起床後。夜間由於體位關系,呼吸道內會沉積大量痰液。平時拍背應在孩子吃奶、進食前進行,以防由於震盪過度造成嘔吐,影響營養吸收。
⑼ 卧床老人拍背注意事項
拍背是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四大護理技術之一,也叫 叩擊排痰法。是通過叩擊背部,促進附著在氣管、支氣管、肺內的分泌物松動以利其排出,防止肺部感染等並發症。
對於長期卧床治療的患者,為了預防墜積性肺炎等並發症,通常需要病人家屬或陪護人員經常給患者翻身、拍背。給患者翻身相對而言較簡單,但拍背卻是個「技術活」,如果沒有掌握正確的拍背方法,不但起不到應有的功效,反倒會讓患者感到痛苦,甚至有副作用。尤其是體弱的卧床老人,本身抵抗力較差,發生呼吸道感染後炎症容易向下蔓延至氣管和肺部,痰多卻無力咳出。此時,堅持拍背,幫助其排出痰液顯得尤為重要。
拍背排痰適用於大量粘液和稠厚分泌物,呼吸功能降低或咳痰無力的病人,如長期卧床、活動障礙、營養缺乏及術後的患者。
大家都會拍背,但是真的都拍對了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拍背的九大要點。
一、拍背前後的評估內容
1、拍背前後,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史及適應證,確定有無禁忌證;
2、評估患者呼吸型態,聽診肺部呼吸音以確立痰液積聚部位;
3、了解病人及家屬意願、認知和執行能力;
4、評估痰液顏色、性狀、量等。
二、叩擊排痰法的六大禁忌症
1、不穩定的頭顱/脊髓損傷
脊髓損傷是因各種致病因素(外傷、炎症、腫瘤等)引起的脊髓的橫貫性損害,造成損害平面以下的脊髓神經功能(運動、感覺、括約肌及植物神經功能)的障礙。叩擊會加重脊髓神經的損害,所以不穩定的頭顱/脊髓損傷禁忌拍背叩擊。
2、肺栓塞
是由於內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動脈主幹或分支,引起肺循環障礙的臨床和病理生理綜合征。肺栓塞病人即使無明顯症狀,也應卧床,床上活動時應避免突然坐起,轉身及改變體位等。叩擊會促進血栓脫落,阻塞肺動脈危及生命。
3、大咳血、活動性出血
給予大咳血病人拍背叩擊,可能會導致出血情況惡化,甚至出現血管破裂。
4、胸部骨折
胸骨骨折常因暴力直接作用於胸骨區或擠壓所致,臨床表現為胸骨腫脹、疼痛,可伴有呼吸、循環功能障礙。叩擊振動會增加病人的疼痛,甚至出現呼吸循環功能障礙。
5、多發肋骨骨折
叩擊會導致尖銳的肋骨斷端移動刺破胸膜,產生氣胸、血胸、咯血等。
6、主動脈夾層動脈瘤
是指動脈腔內的血液從主動脈內膜撕裂口進入主動脈壁內,使主動脈壁中層形成夾層血腫,隨血流壓力的驅動,沿主動脈縱軸擴展的一種心血管系統災難性疾病。患者應嚴格卧床休息,避免碰撞、身體突然用力等改變體位,而導致血壓波動,更不能進行胸背部叩擊。
三、如何給患者正確拍背排痰?
1、讓患者取適合體位
若患者精神尚可,可鼓勵取坐位;若體力不支或意識模糊,也可讓其取側卧位,拍打一段時間後再幫助轉換另一側卧位。切忌讓患者俯卧趴在床上拍背,這樣會影響患者呼吸,也不利於痰液排出。
2、拍背的部位要准確
不能隨意地在患者的後背亂拍一氣。肩胛骨是人體明顯的骨性標志,容易辨認,拍背時可選取肩胛骨下端以下3-5CM的部位為「底線」,然後從下至上,從背部兩邊向中間位置拍打。
3、拍背方法要正確
手掌合成杯狀,拇指緊貼其餘四指,腕關節不動,利用肩肘關節帶動手掌,使手掌平穩著落( 該方法 所扣的空氣較多,叩擊力較均勻、穩定)。以40-50次/分的頻率、力度均勻一致,由下至上、由外至內叩擊。 每次10-15分鍾。切勿以掌心或掌根部拍背。
拍叩時要襯著衣物,力度適中,以達到排痰效果,又不引起病人疼痛,叩擊局部皮膚以不發紅為宜。
4、患者咳嗽後注意其心律,觀察有無缺氧,聽呼吸音是否正常。如果心率增加20次/分,或出現喘息、缺氧等不適症狀,應暫緩排痰,並予以吸氧。
5、注意事項
①叩擊的時間和頻率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應飯前30分或飯後2小時進行。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鍾。若痰多,可增加次數。
②由下至上、由外至內叩擊,叩擊的相鄰部位應重疊1/3,力量中等。
③若患者咳嗽反應弱,則在吸氣後給予刺激—按壓及橫向滑動胸骨上窩的氣管,以使咳嗽。
④ 避免在病人生命體征不穩定時或進食前後進行拍背。
別小看拍背這個護理的「小動作」,除了可以通過振動肺部引起反射性咳嗽、把肺部積聚的痰液從小氣管排到大氣管、再排出體外,還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