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鍛煉腹直肌
平板支橕、sit-up、負重訓練......這些都是有效鍛煉腹直肌的運動方式
⑵ 產後修復腹直肌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呀
女性在妊娠過程中,隨著子宮內胎兒逐漸增大,腹壁皮膚、筋膜、腱膜、肌肉等被極度擴張,同時由於激素的作用,腹白線鬆弛,連接力量下降,導致腹白線越來越寬,腹壁張力很快超過腹白線的彈性極限,結果左右兩邊的腹直肌被迫分開,形成腹直肌分離。
怎樣檢測自己產後腹直肌是否分離?在順產後3天(剖宮產視傷口恢復情況而定)可以自行檢查腹直肌分離情況。
▼具體步驟:
1、平躺仰卧,屈膝露出腹部,左手在頭部支撐,右手食指和中指,垂直探入腹部,身體放鬆。
2、上身抬起,感覺到兩側腹直肌向中間擠壓手指,如果感覺不到擠壓,那麼就把手指向兩邊挪動,直到找到緊張的肌肉,測量左右兩側腹肌的寬度。
3、如果該寬度超過兩指,就說明已經發生了腹直肌分離。
正常:2指以內(含2指)
需改善:2~2.5指
需就醫:2.5指以上
如果兩側肌肉的距離大於2.5指就屬於比較嚴重的腹直肌分離,有可能會引起疝氣(小腸從腹壁突出到體外),需要及時就醫;如果在2~2.5指之間,須注意不可以進行軀干彎曲和扭轉的負重練習,因為這會使分離的情況更加嚴重。
腹直肌分離有什麼危害?准備動作:背對牆面站立,將上身靠在牆上(保持中立位,後腦勺、背部、臀部貼在牆面),雙腳距離牆面大概30厘米。
動作執行:吸氣准備;呼氣,腰椎去貼牆面,之後,吸氣還原。每組10~15次,重復2~3組。
注意事項:避免手臂向後推牆,盡可能腹部向內收,主動靠近牆壁,想像用肚臍向牆壁方向靠近的感覺。
動作2:跪姿收腹
准備動作:四點跪姿,髖關節和膝關節垂直,肩關節和腕關節垂直,脊椎在中立位(胸椎自然後屈,腰椎自然前屈)。
動作執行:吸氣,小腹自然放鬆;呼氣時,用力將小腹向內收回。每組重復10~15次,做2~3組。
注意事項:整個過程不要改變脊椎的中立位,只有腹部在活動,想像將肚臍拉向腰椎的感覺。
動作3:跪姿伸腿
准備動作:四點跪姿,髖關節和膝關節垂直,肩關節和腕關節垂直,脊椎在中立位(胸椎自然後屈,腰椎自然前屈)。
動作執行:吸氣准備,呼氣時右腿慢慢向後;吸氣不動,呼氣慢慢把腿收回。完成4~6次,換另一側重復。當可以很好控制身體後,開始進行交替伸腿的練習,每條腿伸出4~6次,重復2~3組。
注意事項:整個過程中保持軀干、骨盆的中立位,身體不要偏離中心線。想像骨盆上放了一瓶水,不能讓瓶子倒掉。
動作4:仰卧抬腿
准備動作:仰卧,下巴微收,雙手扶住右腿小腿上方,腰椎壓住墊子。
動作執行:吸氣,准備;呼氣,右腿向遠處蹬出,完成6~8次。換另一側腿重復,完成2~3組。
注意事項:用手扶腿的時候,盡量向胸口按壓,令腰椎壓向墊子。另一條腿盡量向遠處伸,同時保持腰椎不要抬起。
動作5:平板支撐
准備動作:俯卧,肘關節與肩關節垂直。膝關節撐地,保持上身平行於地面。
動作執行:保持身體穩定,停留1分鍾,可以將膝關節離開地面,做完全式平板支撐。在動作標準的情況下,保持時間越長越好。
注意事項:整個過程中不要塌腰,收緊腹部,不要塌肩,肘關節用力壓向墊子。
練習時,既可以選取單一動作練習,也可以變換動作串聯起來。可根據每組的重復次數和動作多少適當調整。若堅持每天練習,約2周左右就可以明顯改善腹直肌分離的情況。當腹直肌分離程度降低後,可以慢慢開始幅度不是很大的軀干彎曲練習,但直到恢復到2指內之前,避免做負重軀干扭轉的動作。
注意:當腹直肌分離距離在2~2.5指,則須首先進行分離改善訓練,直到腹直肌分離的距離恢復到2指之內後,才可以進行負重軀干彎曲和扭轉練習。如果分離已超2.5指,則不適合常規的大強度腹直肌訓練(卷腹、仰卧起坐等),因為這些訓練會加重分離,建議找專業產後康復醫美機構,進行專業的腹直肌分離修復治療。
腹直肌分離最佳治療期:產後1個月。
⑶ 自己在家怎麼做艾灸,正確的方法是怎樣的
自己在家是可以用燃燒的艾條做艾灸的,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
不過這種方式不適合新手,不然很容易燒傷,所以大唐艾神艾灸床建議大家先用艾灸盒去艾灸,可以綁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比較安全,也比較有效果。
(3)腹直肌艾灸的正確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隔鹽灸
隔鹽灸,也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載於《肘後備急方》,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症。後世的醫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如《本草綱目》卷十一「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
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中,以艾灸之」。現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范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已用於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的治療。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臍部。取純凈乾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預先有臍周圍一濕面圈,再填入食鹽。如須再隔其他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葯物(葯膏或葯末),再放鹽。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一薄薑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壯,但對急性病證則可多灸,不拘壯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艾灸
⑷ 腹直肌的鍛煉方法。。
練腹肌的關鍵在於動作的強度,而不是次數越多越好。比如仰卧起坐能一次性做200個,也不如你兩頭起只能做10個的效果好。因為能做200個以上是練耐力,對肌纖維增粗不明顯。
鍛煉腹肌的四個動作:仰卧起坐、仰卧舉腿、兩頭起、懸垂舉腿(強度依次增加)。如果仰卧起坐可以做30個以上,那麼就做仰卧舉腿;仰卧舉腿能做15個以上,就做兩頭起;兩頭起能做15個以上就做懸垂舉腿。一周練三次,每次一個動作練3組,每組做10個左右。
⑸ 腹直肌鍛煉方法
腹直肌鍛煉時一般都被分成上下兩部分,因為一般動作很難同時鍛煉整個腹直肌。
1.上腹(腹直肌上部):
(1) 仰卧起坐 :動作幅度過度,鍛煉上腹效果不如卷腹,而且容易傷背、脊柱。
(2) 卷腹 :鍛煉上腹更安全、更有效。
2.下腹(腹直肌下部):
(1)仰卧抬腿 :對於上肢力量薄弱的人,抬腿動作放在平板上就比較容易控制。
(2)懸垂抬腿 :相對仰卧抬腿要求有一定手臂、肩的力量才能保持身體必要的穩定性,才能鍛煉到下腹。
(3)羅馬椅抬腿:是比較穩定的一種懸垂抬腿。對於手臂肩力量不夠的人來說,是更有效鍛煉下腹的方法。
(4)雙杠抬腿:能幫您提高腹部力量的同時加深腹部肌肉線條的分離程度,但對手臂力量要求很高。
(5)垂直舉腿:這項運動主要是針對下腹部的。腿始終在垂直位置做提升和降落。
3.上下腹(整個腹直肌):
(1)仰卧提臀抬腿 :最簡單的提臀抬腿,對於上肢力量薄弱的人是個不錯的選擇。
(2)懸垂提臀抬腿 :動作幅度要大鍛煉整個腹直肌
(3)支撐提臀抬腿 :與懸垂提臀抬腿比較類似。一般主要支撐在羅馬椅上、雙杠上來做。
(4)仰卧屈膝兩頭起 :相當於雙重卷腹,它會同時鍛煉你的上下腹部。
(5)仰卧直腿兩頭起 :直腿仰卧兩頭起形如V,因此稱為V-up,和仰卧屈膝兩頭起類似,也是雙重卷腹,能鍛煉整個腹直肌。
⑹ 艾灸肚臍眼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怎麼操作
艾灸肚臍眼作為時下十分流行的一種養生方式,不過自己也要知道基本的操作方式,小心遇到騙子,現在電信詐騙多,庸醫那是更加的多,自己多懂點不是壞處。本期的 中醫養生 ,講講艾灸肚臍眼的正確方法。
艾灸肚臍眼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艾炷直接灸
人平躺著,用艾灸罐又叫艾灸盒直接灸肚臍眼,以增強人的先天之力,也就是免疫力。或者用艾條直接灸,就是將點燃的艾條懸在肚臍的上方約1厘米左右,以覺得有溫熱的感覺為度,不可太熱。每次灸15~30分鍾,每日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全年可不定時灸3~5個療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體質素虛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較好,有過敏性鼻炎的,艾灸神闕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主要功效:對因體質素虛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隔姜灸
取新鮮生薑一塊,將新鮮生薑切成約0.3~0.5cm厚的薄片(大小比肚臍略大)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平放在肚臍上,上置艾炷點燃施灸,感到灼痛時,可將薑片連同艾炷稍許上提,使之離開皮膚片刻,稍停放下,亦可隨即更換艾炷。每次灸15~20分鍾,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開始灸最好。隔姜灸是溫里通氣的,有人肚子里特別脹,大便老下不來,這樣的人只要不是熱性體質,屬於虛寒無力的,都可以用此法。
主要功效:對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諸症有預防作用。臍,俗稱肚臍眼。以現代醫學的觀點看,「臍」只是初生兒臍帶脫落後遺留下的一個瘢痕組織,但中醫認為,臍中是一個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闕」。此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
隔鹽灸
用食鹽作間隔物而施灸的一種灸法,只適於臍部。其方法是:也是平躺著,以純凈乾燥的食鹽適量研細或炒熱,填平臍孔,再放上薑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臍部凸出,可用濕面條圍臍如井口,再填鹽於臍中,如隔姜灸樣施灸。加放薑片的目的是隔開食鹽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鹽遇火起爆,導致燙傷。一般施灸3~9壯,對於急性病症可根據病情多灸,不拘壯數。
主要功效:此法對急性腹痛、吐瀉、痢疾、四肢厥冷和虛脫等證,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陽、肢冷脈伏之脫症,可用大艾炷連續施灸,不計壯數,直至汗止脈起,體溫回升,症狀改善為度。
肚臍艾灸的操作方法:
步驟1:先按「足叄里」的穴位。
步驟2:利用艾草來熏腳部「叄陰交」的穴位約叄至四分鍾。
步驟3:然後熏肚部中間的「神闕」穴位。
步驟4:邊熏肚臍附近「氣池」的穴位,再一邊利用茶花籽油和迷迭香香薰油,從小腿至大腿位置作推拿,過程為15分鍾。然後再做另一支腳。
步驟5:以拳頭手位從腳側位置向上推,以疏通經絡和去水腫。
步驟6:利用茶花籽油和迷迭香香薰油按肚和作推脂。
步驟7:雙手按肚部的「劍凸」以下的穴位,避開肚臍位,向下推。
步驟8:再按肚臍右邊的「中樞」穴位。
步驟9:最後進行滅脂動作。
⑺ 腹直肌訓練方法.
訓練方法
①腹肌練習時腹直肌肌電變化呈一定規律性。以仰卧起坐練習為例,練習一開始即出現較明顯的肌電活動,當上體前屈至40一60度角時,顯示肌電波幅和頻率、平均積分圖幅度最大,肌張力也最大。該角度是增進腹肌力量的最有效角度。
②從發展腹直肌力量出發,屈膝仰卧起坐優於直腿仰卧起坐。
③不同發展腹肌練習,對腹直肌各肌腹的影響具有專門性表現,系統進行以遠固定為特徵的仰卧起坐練習,使腹直肌近端肌腹肌肉興奮闌值降低;系統進行以近固定為特徵的懸垂舉腿練習,使腹直肌遠端肌腹肌肉興奮閡值降低;而系統進行仰卧直角坐練習,則使腹直肌近、遠端肌腹肌肉的興奮閉值降低。
④要利用舉腿收腹發展腹肌,最好採用懸垂舉腿收腹或身體斜位仰卧舉腿收腹的練習。
(7)腹直肌艾灸的正確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位於腹前壁正中線兩側,被包埋於腹直肌鞘內,為上寬下窄的帶狀多腹肌,左右腹直肌內側以腹白線相隔,自上而下被3~4個橫行的腱劃(緻密結締組織索)分隔,腱劃與腹直肌鞘前壁緊密癒合,起防止該肌收縮時移位的作用。此肌上端起自第5~7肋軟骨前面和胸骨劍突,止於恥骨上緣(恥骨結節與恥骨聯合之間)。
下固定時,兩側肌肉收縮使脊柱前屈,一側收縮,使脊柱側屈。上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後傾。此外,該肌還有維持腹壓,協助呼吸、排便、分娩等作用。
仰卧舉腿、仰卧起坐、直角支撐等練習可發展該肌力量。
肌腹向後逐漸加寬,至腹中部最寬,行於腹直肌鞘內,後部逐漸變狹而以恥骨前腱止於恥骨結節和恥骨嵴。
腹部訓練
腹部處在身體的最中央,是特別容易引人注目的部位。從人體健美角度看,真正健美的腹部應由細而有力的腰和線條明顯的腹肌構成。因此,請您不要忽視腹部的健美鍛煉。
一、側身彎腰運動
直立。雙腿分開,兩臂左右平舉,上體前屈,用左手去夠右腳,右臂自然上舉,兩腿和兩臂都不要彎曲,吸氣,然後還原,呼氣。再換方向重復一次,連做8次。
二、屈腿運動
仰卧位。雙臂左右平貼地面,兩腿伸直後同時屈膝提起,吸氣,使大腿貼近腹部,然後呼氣,緩緩還原。重復8次。
三、舉腿收腹
主要是鍛煉下腹部肌肉。上身平卧,腿伸直並盡可能抬高,接著再緩慢放下。這一練習做完後,雙膝彎曲繼續做同樣的動作。重復8次。
四、坐式屈團身
仰卧位主要為鍛煉上、下腹部肌肉。雙腿伸直,上身後仰,保持身體平衡,然後屈膝收腹,使腹肌極度折屈。練習中,雙腳始終不能觸及地面或床面。
五、「踏自行車」運動 仰卧位。
輪流屈伸兩腿,模仿踏自行車的運動,動作較快而靈活,屈伸范圍要盡量大。歷時20~30秒鍾。
六、扭腰運動
一手握把手或拉一定重量的重物,作各種姿勢的扭腰和轉身練習,以鍛煉腹外斜肌和腰部肌肉。
以上運動,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用,並根據體力狀況每次運動量由少至多,逐漸增加,每天進行2次。
⑻ 艾灸的正確方法,做艾灸時需要注意什麼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迴旋灸:距皮膚1.5-3厘米左右,艾灸條在皮膚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要注意體位、穴位的准確性: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8)腹直肌艾灸的正確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防止暈灸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卧,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鍾左右。
施灸溫度的調節: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⑼ 產後腹直肌分離 可以通過艾灸推拿恢復嗎
不能。
比較專業的干預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義大利筋膜手法
通過松解人體筋膜,平衡人體張拉結構。
2、理療
中頻電刺激療法,激活淺層的腹直肌;激光磁治療儀可以刺激深層肌肉,激活深層的腹橫肌。
3、運動功能訓練
結合呼吸訓練,激活核心肌,一對一指導;達到治療腹直肌分離、盆底肌鬆弛,淡化腹部色素瘢痕的效果。
4、手術
保守治療無效,嚴格治療一兩年後腹直肌仍有3指以上的寬度,可以考慮腹直肌分離腹壁重建術。
(9)腹直肌艾灸的正確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每個人腹部都有一對腹直肌,這一左一右的兩塊肌肉,又被連結和固定它的組織——腹白線劃分為幾大塊。十月懷胎,准媽媽肚子變大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腹直肌子宮不斷增大,腹部逐漸隆起,腹直肌向左右兩邊拉扯。
當拉扯到超過腹直肌肉的極限、彈性纖維發生斷裂,腹白線連接處被拉斷,腹直肌便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分離。
有研究指出,無論是剖宮產還是陰道分娩,產後第3天檢測發現,大約有60%~70%的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直肌分離,產後4~8周內才逐漸恢復。有一部分女性懷孕期間腹部肌肉拉伸過度,產後1個月仍有30%未能恢復。
腹直肌的分離,致使腹部中間出現「薄弱環節」,手按壓下可出現凹陷;嚴重的情況下,在最薄弱的地方,腹腔內的組織膨出,便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大肚子」。當腹內壓增高時,小腸進入腹白線的空隙部分,形成白線疝。
⑽ 腹直肌分離3指鍛煉方法
我們腹直肌中間有一條豎直的經過肚臍的白帶子,是連接左右兩側腹直肌的肌腱,又叫做腹白線。
一,什麼是產後腹直肌分離?
女性在妊娠過程中,隨著宮內胎兒逐漸增大,腹壁皮膚、筋膜、腱膜、肌肉等被極度擴張,同時由於激素的作用,腹白線鬆弛,連接力量下降,導致腹白線越來越寬,腹壁張力很快超過腹白線的彈性極限,結果左右兩邊的腹直肌被迫分開,形成腹直肌分離
二,腹直肌分離有什麼危害?
生完寶寶後,新媽媽鬆弛的腹部肌肉並不能馬上恢復到原有的形態和位置,在生產後的幾天內,有超半數的女性的腹直肌會分離會超過兩指寬。如果沒有外界干預,即使坐完「月子」(即產褥期,約6~8周),仍有30%女性的腹直肌不能回復至原位。這既會使她們的脊柱穩定性下降,導致腰背疼痛,臟器和脂肪又使腹部膨隆,失去平坦的外觀,嚴重影響身材和精神。另外,腹直肌分離的程度越深,腹部肌肉越弱,對腰背部的承托力就會越小,很多女性產後容易出現腰背痛,甚至連起床都變得十分困難。
三,怎麼知道是不是腹直肌分離?
為了能盡快恢復身材,很多新媽媽在生產後,會迫不及待地進行大量的腰腹訓練。但冒然訓練會加深腹直肌分離程度!所以,在開始訓練之前腹直肌分離的檢查非常重要。
在順產後3天(剖宮產視傷口恢復情況而定)可以自行檢查腹直肌分離情況。腹直肌分離自查方法:保持圖3姿勢,仰卧,兩腿彎曲。露出腹部,左手在頭後支撐,右手食指和中指並攏,垂直探入腹部,身體放鬆。然後將上身抬起,感覺到兩側腹肌向中間擠壓手指,如果感覺不到擠壓,那麼就把手指向兩邊挪動,直到找到緊張的肌肉。測量兩側肌肉的距離。
正常:2指以內(含2指)
需改善:2~3指
需就醫:3指以上
如果兩側肌肉的距離大於3指就屬於比較嚴重的腹直肌分離,有可能會引起疝氣(小腸從腹壁突出到體外),需要及時就醫;如果產後腹直肌分離不超過3指,自己通過矯正可以使腹直肌回位,如果在2~3指之間,須注意不可以進行軀干彎曲和扭轉的負重練習,因為這會使分離的情況更加嚴重。如果將分離的腹直肌比作衣服的兩襟,可以看到,當軀干彎曲和扭轉時會加大分離程度,所以當腹直肌分離距離在2~3指,則須首先進行分離改善訓練,直到腹直肌分離的距離恢復到2指之內後,才可以進行負重軀干彎曲和扭轉練習。
四,如何事先預防腹直肌分離?
1、孕前必須經過體育鍛煉,腹部的肌肉鍛煉,可以增加腹部肌腱的韌性。
2、孕前、孕中,乃至孕後,飲食需要均衡,不要過份食用高甜高熱量的食物,而魚、肉、豆、蛋奶這些利於肌腱的蛋白質則需要豐富。
3、孕中要進行體重控制,不能狂吃狂長膘(營養是給胎兒的,不是給你肚皮肥肉的)。
4、孕期也需要進行家務或運動。適量健身,增加心肺功能、為胎人增加輸氧運氧能力的同時,也能減少自身脂肪。
5、多胎和高齡的人更容易發生腹直肌分離現象。
五,如果有了腹直肌分離,如何應對?
首先介紹個毫不費力的超過2指的矯正方法:呼吸推擠法。仰卧在床上,兩膝彎曲約90度,將雙手放在腹部肚臍兩側,呼氣時向內收縮腹部,同時雙手順勢向內下方推擠,努力閉合腹直肌之間的間隙,略停5~10秒。每次5-10分鍾,每天3-5次。
注意:如果分離超2指,不適合常規的大強度腹直肌訓練(卷腹、仰卧起坐等),這些訓練會加重分離,也不能做類似於下腰這種腹部向前的瑜伽動作和各種扭轉體動作。建議從盆底肌及腹橫肌訓練開始。當間距縮減為2指之內後,可以做一些常規的腹部肌肉訓練了。
改善腹直肌分離的訓練是將核心部位往裡收回,好像樹的年輪一樣,盡量將每一個圈向中心收攏。
動作1:站姿收腹
准備動作:背對牆面站立,將上身靠在牆上(保持中立位,後腦勺、背部、臀部貼在牆面),雙腳距離牆面大概30厘米。
動作執行:吸氣准備;呼氣,腰椎去貼牆面,之後,吸氣還原。每組10~15次,重復2~3組。
注意事項:避免手臂向後推牆,盡可能腹部向內收,主動靠近牆壁,想像用肚臍向牆壁方向靠近的感覺。
動作2:跪姿收腹
准備動作:四點跪姿,髖關節和膝關節垂直,肩關節和腕關節垂直,脊椎在中立位(胸椎自然後屈,腰椎自然前屈)。
動作執行:吸氣,小腹自然放鬆;呼氣時,用力將小腹向內收回。每組重復10~15次,做2~3組。
注意事項:整個過程不要改變脊椎的中立位,只有腹部在活動,想像將肚臍拉向腰椎的感覺。
動作3:跪姿伸腿
准備動作:四點跪姿,髖關節和膝關節垂直,肩關節和腕關節垂直,脊椎在中立位(胸椎自然後屈,腰椎自然前屈)。
動作執行:吸氣准備,呼氣時右腿慢慢向後;吸氣不動,呼氣慢慢把腿收回。完成4~6次,換另一側重復。當可以很好控制身體後,開始進行交替伸腿的練習,每條腿伸出4~6次,重復2~3組。
注意事項:整個過程中保持軀干、骨盆的中立位,身體不要偏離中心線。想像骨盆上放了一瓶水,不能讓瓶子倒掉。
動作4:仰卧抬腿
准備動作:仰卧,下巴微收,雙手扶住右腿小腿上方,腰椎壓住墊子。
動作執行:吸氣,准備;呼氣,右腿向遠處蹬出,完成6~8次。換另一側腿重復,完成2~3組。
注意事項:用手扶腿的時候,盡量向胸口按壓,令腰椎壓向墊子。另一條腿盡量向遠處伸,同時保持腰椎不要抬起。
動作5:平板支撐
准備動作:俯卧,肘關節與肩關節垂直。膝關節撐地,保持上身平行於地面。
動作執行:保持身體穩定,停留1分鍾,可以將膝關節離開地面,做完全式平板支撐。在動作標準的情況下,保持時間越長越好。
注意事項:整個過程中不要塌腰,收緊腹部,不要塌肩,肘關節用力壓向墊子。
練習說明:練習時,既可以選取單一動作練習,也可以變換動作串聯起來。可根據每組的重復次數和動作多少適當調整。若堅持每天練習,約2周左右就可以明顯改善腹直肌分離的情況。當腹直肌分離程度降低後,可以慢慢開始幅度不是很大的軀干彎曲練習,但直到恢復到2指內之前,避免做負重軀干扭轉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