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伏羲談年齡計算方法

伏羲談年齡計算方法

發布時間:2022-03-08 00:13:32

⑴ 伏羲至帝禹有多少年

從伏羲到炎帝,期間經歷了四千年左右。伏羲時期,人口還很少,後來伏羲伏羲部落內部群婚人口質量好,所以和女媧一起創立婚姻制度,人口質量才得到提升,人口數量得到快速增長,加上部落聯姻,部落聯盟越來越大,原始社會規模得到空前擴大,部落之間加強交流,種植業和養殖業開始分離而且都得到快速發展,喜歡規模化專業養殖的被安排到向西向北的草原地區發展,喜歡種植的向東向南發展,天下一家的觀念也是那個時候形成的。
經過這種模式發展,伏羲的後人分離出許許多多部落,其中種植地區的人們喜歡安居樂業,那時候時興刀耕火種,土地三年輪作一次,後來人口多了,種植出來的食物不夠生存了,他們中就有人想出了提高產量,發現了適合種植的五穀,被封為神農氏,這時候已經離伏羲在世已經過去一兩千年。之後,神農氏一族又經過嘗百草,發明了中醫葯,其中貢獻最大的一位,為尊稱為炎帝,炎是火上火,那時候人們崇拜火,火上火表示特別厲害。帝表示天上才有的人,所以炎帝的稱呼一開始不是只指一人,而是指當時被公認最厲害的人。又經過了幾百上千年,因為人口密度又太高了,人們對三年一輪作的農耕制度已經普遍突破,實行一年一次耕作,於是有人發明了挖土工具耒耜,這個發明耒耜的人被尊稱為炎帝。那時候,還沒有金屬,製作耒耜的材料一般用牛骨、堅硬的石片或者木片。
再過了幾百上千年,炎帝部落聯盟(確切地說就是農耕部落聯盟)的火匠在煨烤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火堆里的泥塊特別堅硬,就用泥巴捏成碗的形狀進行燒制,做出了陶器。再後來發明了火窖加溫的方法,燒制出更堅硬的陶器,並在不斷提升溫度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金屬,於是,有人又用金屬製作出了犁。一開始的犁是人力拉的,後來有人用牛拉,這個發明犁的人被尊稱為炎帝。
到了大約5900年前,炎帝變成了部落聯盟酋長稱號,經過了九任炎帝,到黃帝一統華夏才進入五帝時代。
三皇五帝的稱呼是之後一兩千年的後人封的,那時候人們根據傳說寫進了史書,與事實難免有很大出入,不及當今分析判斷接近事實。

⑵ 伏羲時代我國採用什麼歷法

一、伏羲、黃帝孕育之謎
《帝王世紀》記載:「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黃帝於壽丘。」
懷孕25個月,顯然是不可能的。
同樣的,傳說中伏羲也是被懷孕12年。就現在我們的歷法知識來看,是不可能的,而且是荒誕的。
我認為,這種荒誕,是站在我們現代人的歷法觀念上看的,但在遠古時代,未必就是荒誕不經。我推測,可能都跟當時的紀時紀日方法有關。
二、遠古人對歷法的認識
有資料記載,說遠古人是「不識四時晝夜」的,由於遠古人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同樣也就沒有時間概念,也沒有歷法概念。
我想,遠古人對黑暗的恐懼,就應該來自其對黑夜來臨的恐懼,因為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有黑夜。所以遠古人類的確是沒有時間觀念的。據傳說,在距今約一萬二千年的時候,燧人氏發明「陶文」,創造「十天干」,人們才開始建立時間觀念——「紀日」(「紀日」就是「記日」),即對日進行「日子(天數)」的記載,然後才對累計起來的「日子(天數)」進行分段,產生出初步的歷法觀念來。
如「成紀」的來歷,就跟伏羲時代的「紀日」歷法相關。
我們從「日」「旬」「日歷」「年」「紀」「歲」等詞語可以推測,人類認識時間是從認識「日」開始的,人類記錄時間也是從「日」開始的,「日」累集起來後,才意識到對「日」進行分段,人們把每一段「日子」稱作「一年」,「年」是「連續」的意思,表示「相連接」。「紀」就是「計」的意思。「日」「旬」「日歷」「年」「紀」是紀日單位,日、年、紀是最早的紀日單位,日歷是對紀日的總稱,旬、歲可能是後來的紀日單位。
三、由「成紀」來考察伏羲的孕育之謎和伏羲時代的歷法
「成紀」的傳說,指的就是伏羲被其母華胥懷孕12年,12年在伏羲出生的年代就是被稱為「一紀」,即「12年為1紀」。
根據遠古傳說和有關資料記載,在古代歷法學中,「天干」是用來紀日和年的,「地支」是用來紀時和月的,刨棄後人的歷法發展成就,「天干」在燧人氏到伏羲的漫長時代,就是用來紀日的,而且紀日的辦法,也是逐步發展逐步豐富的,到伏羲的時代,紀日辦法趨於成熟。
結合陰陽學說的起源和發展及在歷法上的運用,我認為,「陰陽」學說起源於古人的「幽明之占」,而「幽明」來自遠古人對「晝夜」的認識,遠古人在形成了「晝夜的認識」後,就建立了原始的「幽明兩分法」,體現在「日」的認識上,一日被分為晝夜,體現在對「十天干」的運用上,就是依據「幽明」觀念,將「十天干」人為分成「甲、丙、戊、庚、壬」和「乙、丁、己、辛、癸」兩部分,以與幽明的天道相對應。
「甲、丙、戊、庚、壬」和「乙、丁、己、辛、癸」五五相配,形成幽明對應的25個紀日單位,用於對日子的記錄,周而復始。每記錄日子一周,就是「一年」,遠古人類的「一年」實際就是25日。12年為「一紀」,遠古人的「一紀」,實際是300天,相當於現在的10個月,是女人懷孕的正常周期。
照以上理解,伏羲被懷孕12年就是有道理的,只是當時的年的長度和現在的年的長度不同而已。
伏羲及伏羲以前的歷法,1年是25日。12年為1紀,1紀是300天。沒有現在的一年365天的歷法概念。日、年、紀是基本的紀日單位。伏羲時代的「年」相當於現在的「月」,伏羲時代的「紀」相當於現在的「年」。
「12年為一紀」說明遠在伏羲的年代,人們不僅知道了十天干,也掌握了12地支。「12年為一紀」可以解釋成「一紀分成12年」。
四、由「孕二十五月」考察黃帝孕育之謎和黃帝時代的歷法
前面說過,據《帝王世紀》:「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黃帝於壽丘。」,這就是黃帝孕育之謎。
在歷法上,5、12、60、360是古人發現的「天數」,幽明(陰陽)是古人發現的「天道」,這些都被不斷的應用到歷法上來。黃帝時期也是一樣。
黃帝時期以前,可能華夏先人已經發明了「10天干」紀日和「12地支」記時,人們知道了把一天12等分,一天等分成12個時辰。
在黃帝的時代,運用的日歷手段依然還是「迎日推策」(《史記》記載)。黃帝時期對歷法的貢獻,應該還是體現在對記載下來的「日子」的分段的處理上。
我認為:黃帝時期的成果,主要是把10天乾和12地支陰陽相配,形成60干支,用60干支紀日,用12地支紀時,12時辰為一「日」,60日為一「年」。
具體紀日方法如下:
十天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5陽干對6陽支,5陰干對6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得到六十日一周期的甲子輪回。
這樣,在黃帝時代,1年就是60天,6年為1紀(稱年紀),1紀是360天。1紀被分成幽明兩個部分(即後來的春秋兩季)。在黃帝的時代,日歷年紀和自然年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為什麼是6年為1紀而不是伏羲時代的12年為1紀呢?這是由於黃帝時期,將「5陽干對6陽支,5陰干對6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的配對過程中,形成了6個一組的紀日單位,6成為了一個新的歷法數字。
問題是,以60天為一個紀日單位,太長,不方便記憶,在一日和一年之間,就需要設立一個中間單位,這個中間單位就是旬,每12日為一旬,1年被分成5旬,一紀被分成30旬。黃帝時代是沒有月的歷法觀念的,所以傳說中黃帝被懷孕25月的月,是後人的附會,應該是25旬,每旬12天,共計是300天,也是現在的10個月時間,是女人的正常孕期。
所以,伏羲孕期12年和黃帝孕期25月(旬),實際就是對當時的紀日方法的形象記錄。
我們現在說人的年齡,俗稱就是「年紀」,是古代紀日用的「年」和「紀」在語言上的遺留。
五、黃帝的真實年齡可能是49.3歲
黃帝時代對「1年紀」的兩季劃分,可以從文字上找到證據(主要造字時代是黃帝時代)。「春」字,由「三」「人」「日」組成,表示「人能夠外出從事生產勞動的3年」的時間就是「春」。而「秋」,從「禾」從「火」,是燒火取暖的季節。春秋就是兩季劃分;「年」,從「禾」從「千」,「禾」表示草木生長的季節,「千」可以看作是沒有根的禾,即是被收割的禾,也是兩季劃分的體現。兩季劃分,形成「歲」的概念。「1年紀」分成「2歲」。
在黃帝的時代,中原地區只有冷暖兩季之分,這種天氣,在中原地區,也許一直延續到夏商時代,因為夏商沒有出現表示「夏」「冬」季節的文字。古氣候學家們也認為,經過仰韶文化直到安陽殷墟時期,中原地區的氣候處於溫暖期達3000多年,這種氣候,極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歷史也傳說黃帝300年,用黃帝時代的歷法計算,黃帝時期一年是60天,黃帝一共活了300年×60日/年=18000日,換算成現在的年齡=18000日÷365日/年=49.3歲,黃帝實際的年齡就是49.3歲。
當然,這個計算正確不正確在於「黃帝300年」中的「年」是黃帝時代的「年」的概念(每一年60天),而不是黃帝時代的「紀」或現在的一年的概念(每年365天)。如果「黃帝300年」是「黃帝300紀」的話,我的計算就錯了。
六、中國遠古時代歷法的發展和進步
對於天乾地支的起源,有很多看法。我認為,天干是紀日的需要,地支是計時的需要,都是人們基本生產生活的需要,這種需要,在人類有一定的認識自然規律的能力之時就開始,就存在。隨著人的認識能力的提高,這種需要就一定會得到滿足,所以計時和紀日的問題不會等到夏代和商代來解決。傳說中燧人氏在距今1.2萬年前發明了「十天干」是可能的。
從文獻記載來看,黃帝時代就有12地支存在。從河圖洛書看,5、10的概念在遠古就已經存在了,可見古人在遠古時代,就已經發現了5、10、12這些天數了,並應用於紀日和紀時,可能只是表達這些內容的符號不同,比如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就只能使用契刻符號來表達,有文字後,就用相應的文字來表達,而實質內容沒有變化。
河圖洛書實際上就是遠古時期的歷書。河圖洛書,在一定時期隨著遠古時代一定人群的文明的消失或消落而遺失或失傳,導致遠古文明消失或消落的原因是大洪水。河洛地區是河圖洛書被再度發現的地方,說明大洪水之前,河洛文化高度發達。在伏羲時代,由於中原文明再度振興,人們在黃河和洛水中再度發現了河圖洛書,伏羲發展了河圖洛書,形成了先天八卦,作為了伏羲時代歷法和占卜的基礎。以後的時代,河圖洛書也不斷被出土,甚至成為了天子受命於天的象徵。體現的就是農業社會對於歷法的需要。
《世本》曰:(黃帝時代),「容成造歷,大橈作甲子」,造歷和作甲子,基礎是「天乾地支」,可見,在「容成造歷,大橈作甲子」之前,「天乾地支」就已經存在和運用了。「大橈作甲子」是指大橈創造了天乾地支的陰陽配對方法得到60甲子,「容成造歷」是指容成創造了日歷。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應當就是當時的日歷,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成熟使用干支紀日了。容成創造的日歷,可能就是日歷牌。
人類對時間的掌握,因時代的不同,所需要的精確度也不同。
比如在採集漁獵時代,人類只需要大致的時間就可以了,需要紀錄的是外出多少天,每天什麼時間工作、什麼時間休息和吃飯就可以了,所以只需要一天12個時辰的粗略劃分即可,只需要對日子進行紀錄而已,也不需要精確到年月,所以對日子的劃分段,是人為的按照所謂的「日子(天數)」進行劃段,不一定需要符合自然年的運行規律。
但在農業社會就不同了,為了准確把握農時,時間就必須准確。太陽年和中國的農歷年,是農業社會的需要,是為了准確把握農時,通過若干代人的觀察和總結後產生的,逐步使人為日歷與自然日歷相一致。
很顯然,黃帝時代的1年紀360天的歷法,跟自然年還有5天4分之1小時的差距,大約73年後,相差一www.peelesse.com年的距離,自然春秋和日歷春秋正好相逆。在古代,「逆天時」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少昊時期的「九黎作亂」,據我的研究,很可能就是因為黃帝族群「逆天時」導致的。
還有「補天」和「過年」的傳說,以及四時、閏月的設立,體現的就是對「5天4分之1小時的差距」的認識。人們認識到了日歷年和自然年之間的差距,就採用「一年補5天」的辦法來修正,並用這多餘的5天來歡慶,即「過年」。在認識5天之外還有差距,就設立了閏月,中國歷史上到唐堯時期才認識到了5天之外還有「4分之1小時的差距」。
特別要指出的是,黃帝時期的歷法,後來演變成了「十月歷」,即一年分成「十月」,「每月」是36天,「十月」共計360天,另加5天來過年,一個日歷年是365天。這就是傳說中的「十月歷」。
在唐堯時期,古人才建立了「四時」的日歷學觀念,日歷年和自然年才相對吻合下來,一個日歷年被確定為366天,並建立了四個天文觀測站,確立四時來調整日歷,以保證日歷年和自然年相匹配。
日、月、年歷法觀念的最終形成,是在夏代。夏代以前,是沒有「月」這個時間概念的。為什麼沒有「月」的概念呢?據有的材料顯示,在距今4000多年前即在夏代以前的很長時間里,天上還沒有月亮。
黃飲冰2011年12月7日。本文是2009年9月3日發出的《華夏創世人物——黃帝軒轅氏》的最後部分單獨改寫而成。曾用題目:黃帝的真實年齡可能是49.3歲

⑶ 伏羲兄妹真的通婚了嗎

中國古代「三皇五帝」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伏羲和女媧都位居「三皇」之列。他們是傳說中人類的始祖。

伏羲、女媧兄妹通婚的故事,中國古代傳說中也流傳得較廣。據傳,伏羲和女媧是一對兄妹。天降洪水。他們在一個大葫蘆里躲過了劫難,然後兄妹結婚,人類便是他們的後代。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沒有太多的歷史記載。唐末李元的《獨異志》中有這樣詳細的記載:「昔混沌初開之時,有媧兄妹二人於昆侖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是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

河南唐河曾出土了一幅《伏羲女媧圖》,其前均有兩朵煙,這是夫妻可以結合的象徵。

還有的漢墓畫像石上有作交尾狀的伏羲、女媧像。伏羲被畫成鱗身,女媧被畫成蛇軀。他們被比喻成人格化的蛇神和女神。有的漢墓畫石上有分別手捧著太陽和月亮的伏羲和女媧。這就是說伏羲是太陽神,是陽精;女媧是月亮神,是陰精。取陽光雨露滋育著萬物生長之義。

如今,在陝西省臨潼驪山有一座人祖廟,廟裡面仍供奉著女媧。這里每年要舉行兩次祭禮,一次在農歷三月三日,一次在農歷六月十五日。當地的人們又把這兩次廟會稱為「單子會」。很多不育的婦女往往趁廟會之時,夾著床單,懷里藏著布娃娃,先到驪山的人祖廟給女媧燒香許願,然後再偷偷地夜宿附近的樹林中。附近各村的青壯年男子,在晚飯後也多上山,遇到這些不育的婦女,便可就地同居。次日清晨,這些婦女回村時,只能低頭走路,不可回顧,否則會「沖喜」。

這種奇異的「野合」風俗,恐怕也是從遠古伏羲、女媧兄妹通婚的傳說中遺傳下來的。

中國遠古時,兄妹為什麼可以通婚呢?人類最原始的婚姻狀態可以對此做出一定的解釋。婚姻和家庭觀念最初並不存在於人類的頭腦之中。當時人類之間是一種雜亂的兩性關系。採集、狩獵經濟發展起來後,古人們在勞動中開始按照男女、年齡進行分工。隨著人類思維的進步使父母開始不願與自己的子女發生兩性關系。最後雜亂的兩性關系終於被人類摒棄了。比較固定的血緣群團,又稱「血緣家庭」或「血緣公社」發展了起來。作為一個生產、生活單位,它同時又是一個內部通婚的集團。在這裡面,祖輩與少輩之間、雙親與子女之間發生兩性關系是不允許的,而兄妹之間互相通婚並沒有被禁止。這種血緣群婚在人類發展史上經歷了以百萬年計的漫長歲月。據人類學家考證,在我國發現的雲南元謀劃人、陝西藍田人均屬於分類學上的直立人階段,大致都處於血緣公社時期。

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如納西族、傣族、苗族、侗族、壯族、黎族和高山族等,現在還都流傳著兄妹通婚的神話。此外,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血緣婚的殘余。

現代的歷史學家,至今還不能斷定出伏羲和女媧的年代距今有多長時間。但是,他們一定是生活在原始社會的血緣公社時期。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而這一時期距今有百萬年之久。伏羲和女媧究竟是否兄妹通婚,現有的史料還無法充分證明。

馬克思曾說:「在原始時代,姊妹曾經是妻子,而這是合乎道德的。」這樣看來,伏羲和女媧兄妹通婚似乎更有存在的可能。

⑷ 伏羲和倉頡是什麼時代的人,怎麼計算

伏羲,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
倉頡一樣

⑸ 伏羲與大禹相差 多長時間

伏羲又名太昊,屬於上古傳說人物,天地人三皇之中的天皇。
大禹,鯀的兒子,也屬於上古傳說人物,但其子啟是有推斷年限夏朝的太祖。
那麼他們之間的差距怎麼算呢?有神話和真實人物推斷兩種方法。
真實推斷,伏羲生存年齡大概在75-110年之間,根據伏羲志所推斷,十四歲之前一直在華胥部落,而後周遊天下一甲子,再推斷八卦十年,取中間值85年。
伏羲後是神農,年齡據說200歲,估計也就是六十到75歲左右。而且伏羲游歷中碰見了年幼的神農。
神農後是軒轅,也就是黃帝,大概有100歲,很能養生。神農5-60歲跟黃帝幹了一架,輸了,那時黃帝應該在25-35歲。
黃帝後是堯舜,之間大概有20年誤差。統共算下來到禹出生之間有近280年到330年左右。也就是4600+300約5000年。真的是上下5000年啊。

神話的就狗屎了,我就這么跟你說吧,神話故事中人物生命值都是十倍的,伏羲活了700多年,神農是900,黃帝直接1000年,堯舜各600,這丫就都快5000了。

即便是真實推斷也誤差很大,除非能挖墳看碳十四的放射衰變。不過誰敢這么做就是天打雷劈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⑹ 伏羲/神農/軒轅/黃帝/顓頊/虞舜那個年齡大

伏羲,傳說與女媧是兄妹,有說法叫庖犧氏,據說人類熟食是他教授給人們的。用火和熟食是人類的一大進步,改變了人類的體質,有利於早期人類生命的延長,同時熟食在生理上對人體構造逐漸地影響了人類大腦的完善。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針灸的始祖是伏羲,有「伏羲制九針」的說法,當然,那個時候的針砭和後來的形制上不一樣。黃帝姓軒轅,據說他發明了輪子,也很偉大,當然後世把諸多發明加諸其身。黃帝和炎帝差不多是同時代人,炎帝往往也被稱為神農氏,教民耕種,嘗百草等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顓頊則是黃帝的後人了。

⑺ 伏羲活了多少歲

根據歷史傳說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

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在後世與太昊、青帝等諸神合並,在後世被朝廷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一說。

燧人氏之子,生於成紀,定都在陳地。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葯鼻祖之一。

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

自古以來三皇五帝就受到歷代帝王的尊敬與祭祀,作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是有大智的思考者和發明創造者,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7)伏羲談年齡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從歷代典籍的記載看,伏羲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立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

二、教民作網用於漁獵,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

三、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

四、始造文字,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形式。

五、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

六、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後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鑒。

⑻ 伏羲和三皇五帝他們誰的年代早些,換句話說算到現在誰的年齡最大

伏羲就是三皇之一。。。比五帝當然大點

閱讀全文

與伏羲談年齡計算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雨井與管道連接方法 瀏覽:682
a2圖紙折疊方法視頻 瀏覽:714
用手機鍛煉的方法 瀏覽:512
貼牆倒立的正確方法 瀏覽:282
電磁治療儀器使用方法 瀏覽:251
科學研究方法通常有哪些 瀏覽:813
折紙最簡單的方法小星星的折法 瀏覽:644
游泳中暑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瀏覽:839
防靜電表測量方法 瀏覽:271
完善高中教學方法 瀏覽:830
鼠年茅台鑒別方法 瀏覽:385
手機殼包漿方法 瀏覽:430
羽毛球空手訓練方法 瀏覽:386
在雲南種菜有哪些方法 瀏覽:99
前列腺增生是有哪些治療方法 瀏覽:554
十種頸椎病治療方法 瀏覽:454
單人訓練模式開啟方法 瀏覽:122
種植百合土壤消毒方法 瀏覽:737
化糞池兩端連接方法 瀏覽:608
注冊不了滴滴有什麼方法嗎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