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62指北針使用方法
六二式指北針可測定方位、距離、水平、坡度(俯仰角度)、高度、行軍間速度及測繪簡單地圖,為便於夜間使用,在其各相應部位上塗有夜光粉。
性能特點:
- 採用鋁合金基體,結構緊湊,可承受各種惡劣環境考驗。
- 配備黑色革皮腰包,便於攜行。
- 精度可達±1º的方位測量機構。
- 照門準星式距離估定器,具有熒光點,精度可達5%。
- 俯仰角測量機構,測量精度±2.5º。
- 指針式齒輪里程錶機構,測量精度1%。
- 精度可達0.5mm的坐標梯尺。
主要功能:
- 方位角測量
- 標定地圖
- 確定掩蔽目標行進的行軍方向。
- 估測目標距離。
- 測量俯仰角。
- 測量高度
- 估測目標距離
- 距離估定器測距
- 坐標梯尺測距
- 里程錶測距
全套組成:
62型指北針一塊
黑色革皮盒一個
說明書一份
外型尺寸:30mmX75mmX75mm
重 量:240g
㈡ 定向越野——指北針的使用(要視頻加文字)
四、按圖行進 利用地圖行進是定向越野的基本運動方式,它有賴於運動員對前面所述各種專項技能的綜合運用。換句話說就是,學習辨別方向,識別越野圖以及標定地圖,對照地形確定站立點,都是為了能夠熟練地利用地圖行進。因此,在實踐中要根據地形情況,個人特點,選擇下述對自己最適合的一兩種方法,反復練習,融匯貫通,以便在比賽時不降低或少降低運動速度的情況下,始終正確地行進在自己選定的路線上,順利到達目的地。 記憶法 一般要按行進的順序,分段地記住路線的方向、距離、經過的地形點、兩側的輔助(參照)物。通過記憶,應該使自己具備這樣一種能力:現地的情景能夠不斷地與記憶的內容「迭影」、印證,即「人在地跑,心在圖上移」。 拇指輔行法 先明確自己的站立點和將要運動的路線,到達目標,然後轉動地圖(身體要隨之轉動),使地圖與現地的方向一致,並用拇指壓於站立點一側,再開始行進。行進中要根據自己所到達的位置,不斷移動姆指,轉動地圖,保持位置、方向的連慣性與正確性。 借線法 當檢查點位於線狀地形或其附近時,可以採用此法。行進時,要先明確站立點,爾後利用易於辨認的線狀地形,如道路、圍欄、高壓線、山背線、坡度變換線等,做為行進的「引導」,使自己運動時更有信心。由於沿著線狀地形前進尤如扶著樓梯的欄桿行走,因此國外稱這種方法為「扶手法(Handrail)」。 借點法 當檢查點附近有高大、明顯的地形點時,可用此法。行進前,要先將目標辨認清楚(亦可用其他物體佐證),然後用最快的速度前往檢查點。 導線法 當站立點距離檢查點較遠,途中地形又很復雜時,可以採用此法。行進過程中,要多次利用各個明顯地形點,確保前進方向與路線的正確性。但需注意:切勿將相似的地形點用錯。 迷失方向怎麼辦?當在現地找不到目標,同時又無法確定站立點時,就是迷失了方向。下面介紹的是尋找正確方向的幾種常用方法。 沿道路行進時: 標定地圖,對照地形,判明是從哪裡開始發生的錯誤以及偏差有多大,然後根據情況另選迂迴的道路前進。如果錯得不多,可返回原路再行進。 越野行進時: 應盡早停止行進,標定地圖後選擇最適用的方法確定站立點,然後盡量取捷徑插到原來的正確路線上去,不得已時再返回原路。 在山林地中行進時: 根據錯過的基本方向,大概距離,找出最近的那個開始發生偏差的地點,並以此為基礎,確定出站立點的概略位置。如果錯得太遠,確定不了站立點,又不能返回原路,就要在圖上看一看,迷失地區附近是否有較大型或較突出的明顯地形(最好是線狀的),如果有,就要果斷地放棄原行進方向向它靠攏,並利用它確定站立點。如果沒有這個條件,那麼就繼續按原定方向前進,待途中遇到能夠確定站立點的機會後,再迅速取捷徑插向目的地。在山林中行進,最忌諱在尚末查明差錯程度和正確的行進方向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匆忙而輕易地取「捷徑」斜插,這樣很可能造成在原地兜圈子。 如果在山林地中迷失了方向,甚至連「總的正確方向」都無法確定,那麼就需要使用指北針。參考資料: http://www.sport.org.cn/dingxiang/saishi/2003-10-27/2065.html
㈢ 指北針的使用方法
。
指北針(指南針)的正確使用方法-
一:指北針歸零
作業是使用森林指北針相當重要的前置作業,它的步驟如下:
1:將指北針水平放置。
2:將環外的北方零刻度與環內的指針指示北方的位置重疊,如此完成步驟即是完成指北針歸零作業。
二:方向定位
1 目標方位角:測量目標方位角時,必須現場的北方與地圖的方格北平行,然後指北針之紅色進行2 線對准目標地,讀出目標與方格北的角度並校正地圖的方位偏差角,即為目標方位角。
㈣ 指南針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
(一)測定方位
1、測定現地東南西北方向
(1)打開羅盤儀.使方位指標「△」對准「〇」;
(2)轉動羅盤儀.待磁針指北端對准「〇」後,此時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在方位玻璃上就可直接讀出現地東、南、西、北方向。
2、標定地圖方位
標定地圖方位就是利用羅盤,使地圖上的方位和現地方位一致
(1)打開儀器,調整度盤座,使方位指標「△」對准本地區的磁偏角度數;
(2)以測繪尺與地圖上的真子午線或座標縱線(即東、西圖廓的內圖廓線)相切;
(3)轉動地圖,使磁針北端指向「o』」,則地圖上的方位和現地方位完全一致。
3、測定磁方位角
a測定圖上目標的磁方位角
(1)用指北針精確標定地圖並保持地圖不動;
(2)將測繪尺與所在點和目標點的連線相切,調整度盤座,使指標「△」對准「o」刻劃線;
(3)待磁針靜止後,其北端所指度盤座上的刻度即為所在點至目標點的磁方位角數值。
b測定現地目標的磁方位角
(1)打開儀器,使方位指標「△」對准「o」並使反光鏡與度盤座略成45°;
(2)用大拇指穿入提環,平持儀器,由照準經準星向被測地目標瞄準;
(3)從反光鏡中注視磁針北端所對準度盤座上的分劃即為現地目標的磁方位角數值。
(二)測量距離
1、用測繪尺直接量算圖上距離
2、用里程計量讀圖上距離
(l)先將紅色指針歸「o」;
(2)平持儀器、把里程計測輪輕放在起點上,沿所量取的路線向前滾動至終點;
(3)根據指針在比例尺上所指的刻線,即可直接讀出相應的實地距離。例如在1:50000地圖上由甲點量至乙點,儀器表面上1:50000比例尺指的是14個刻線,則甲乙兩點間的實地距離為7公里。若在1:100000地圖上量得14個刻線、則甲乙兩地的距離為14公里。另外,與有相應比例的(如1:25000)或成倍比例(如1:20000及1:500000)的地圖也可經換算量讀之。
(三)行軍時間及速度計算
㈤ 軍用指南針是怎樣使用的(使用方法)
1、首先,展開指北針,轉動方位框使方位玻璃上的刻度線與方向指標相對正,將平視鏡斜放(45°)單眼通過準星瞄向目標,從平視鏡反射看到磁針N極所對反字表牌上方位分劃,既可讀出目標方位角,然後用右手轉動方位框使方位玻璃上的刻度線與磁針N極對准。
(5)指北針使用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行軍時間及速度計算
用儀器上的速度時間表,在量取里程的同時,可測定行軍所需要的時間或在規定時間內的行軍速度,其方法如下:
l.行軍時間計算:打開儀器,使里程錶指針歸零(表盤紅線上)。
在求出到達目的地里程的同時,速度時間表便按照l:100000比例尺里程,指出按13、15、17、19、21、23、25公里/小時(外側表,順時針讀數)及10、14、16、18、20、22、24、30公里/小時(內惻表,逆時針讀數)速度行軍各所需時間。
若為在l∶50000比例尺地圖上所量得里程,則用手指輕按測輪,使里程減半,指針所指示的速度和時間即為所求。
例如:在1:50000比例圖上量得距離為40公里,若按v20 速度走完全程,求所需時間。首先將指針撥至1:50000比例尺的20公里處,在v20圈內指針所指即為所求。若規定的速度為表上沒有顯示之速度,則找出有倍率關系的速度,乘以倍率求得時間。
如每小時行軍速度為5公里,量得里程為30公里,求時間,便可讀:v10為3小時,由於v10是v5的2倍即將得數乘2或撥測輪使指針指示60公里處讀v10得6小時,再如v6時,可讀v18,將得數乘3或撥測輪使指針指示90公里處讀v18得5小時,余類推。
㈥ 美式軍用指北針使用方法
北約(包括美軍)和華約(包括我軍)軍隊的指北針功能上基本相當,能夠測量方向、距離、高差、坡度等。
1、用指北針測方向(這個不教應該也會)
把指北針水平放置,只有周圍沒有磁干擾。其矢標指示便是此地的磁南北方向,基本就是正南北方向。註:我國北方的磁北方向比正北偏西,自然磁南方向比正南偏東,這是個常識。
2、用指北針測目標距離
打開指北針,你馬上就能發現有準星、照門。準星座兩側尖端的寬度恰好是準星座到照門距離的十分之一。準星座就是估計判定距離的,所以叫「距離估定器」。
測量距離時,將指北針放平,用右眼通過照門、準星觀察目標,記住距離估定器照準現地的寬度,然後目測現地的寬度,並將該寬度乘以10,就是到目標的距離。若目標太窄也可以用估定器的一半照準,則應乘以20。例如,測得敵坦克約為估定器的一半,已知敵坦克長約7米,則可以算出到坦克的距離為:7米×20=140米。
3、用指北針測高度
是先用角度表測出高低角,然後再按公式:高度=距離×高低角/60 計算,就能算出目標高度。
4、用指北針測坡度
測量時,在斜面的下(上)邊,將指北針打開,沿測尺邊向斜面的上(或下)邊照準,使照準線與斜面平行,然後,從反光鏡中讀出讀數(即擺上刻線指的度數),即為所求的坡度。
㈦ 指北針怎麼用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指北針
指北針是登山健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的基本功能是利用地球磁場作用,指示北方方位,它必須配合地圖尋球相對位置才能明了自己身處的位置。
目前市場所售的指北針式樣繁多,本文將依據登山健行最廣泛使用的透明底板指北針簡稱森林指北針敘述如何運用指北針定向的方法。
指北針歸零作業
指北針歸零作業是使用森林指北針相當重要的前置作業,它的步驟是一、將指北針水平放置。二、將環外的北方零刻度與環內的指針指示北方的位置重疊,如此完成步驟即是完成指北針歸零作業。
目標方位角:測量目標方位角時,必須現場的北方與地圖的方格北平行,然後指北針之紅色進行線對准目標地,讀出目標與方格北的角度並校正地圖的方位偏差角,即為目標方位角。
實地定位
運用地圖與指北針的主要目地就是使用者要了解自己與目的地之間的相關位置與地形變化並能標示於地圖。
地圖與指北針的使用
地圖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從市售各種不同功能的地圖,如縣、市地圖;街道圖;游樂區簡圖;全球地圖、、、等,然而戶外活動尤其是登山,它最需要的地圖是等高線圖,此種地圖能顯示地表的各種地形如高山、溪谷、險或緩坡、懸崖或峭壁都能表露無遺。
等高線地圖的基本標示
等高線地圖就是將地表高度相同的點連成一環線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線,不同高度的環線不會相合,除非地表顯示懸崖或峭壁才能使某處線條太密集出現重疊現像,若地表出線平坦開闊的山坡,曲線間之距離就相當寬,而它的基準線是以海平面的平均海潮位線為准,每張地圖下方皆有製作標示說明,讓使用者方便使用,主要圖示有比例尺、圖號、圖幅接合表、圖例與方位偏角度。
比例尺是地圖必須標示的符號,它是顯示地表實際距離與地圖顯示之距離的比例相關性,例如十萬分之一的地圖表示一公分計即實際距離為一公里,五萬分之一的地圖表示一公分,即實際距離為五百公尺,對於不同程度比例的地圖與實際距離的精確度而言,小比例尺的地圖精確度較高。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換算表地圖比例實地距離(公尺)地圖距離(公分)1:25,0001,00041:50,0001,00021:100,0001,0001
圖號是代表地圖名稱的編號,不同比例的地圖均編訂各自系統的代號,而它是以經緯度為單位制定,如此每幅地圖就能緊密接合。
方位偏角度是表示正北(地球北極),磁北(磁針顯示北方),方格北(地圖指示北方)之間的關系與彼此偏差的角度,同時圖下方並注有該逐年磁變數值,當我們使用指北針指示自身位置再對照地圖就能很快知道自己身處何地且知道下一步往何方向去與周遭的地形變化。
圖例是說明地圖各種符號的意義,一般登山者較會注意的符號為三角點、崩壁、河流、湖泊與坡度。
等高線地圖與地形分析
㈧ 定向指北針如何使用
指南針在中國准確說應該叫指北針,在南半球才會叫指南針。 基本用法介紹 1.測方位角:以判定方位、標定地圖、指示目標等。 例一:測站立點至目標的磁方位角。 打開指北針,使殼蓋至最大位置,將指北針托平,(單眼緊貼瞄準器)調整瞄準器的角度,使透過放大鏡能清晰的看清方位指標線及所對應的分劃值。瞄準時通過瞄準器上的長縫和瞄準線瞄準目標,此時方位指標線所對應的密位分劃值,即為站立點至目標的磁方位角。 例二:標定地圖—使地圖上北方與現地正北方向一致。 展平地圖,將指北針坐標梯尺長邊與地圖上磁北方向線(即地圖中的PP'虛線)密合,此時坐標梯尺始端應指向地圖下方,轉動地圖,使指北針方位指標線對應值指示為零。此時地圖即已標定。 例三:利用地圖量測站立點至目標的磁方位角。 按例二方法先將地圖標定,使指北針坐標梯尺長邊通過站立點和目標兩點或這兩點延長線,坐標梯尺的始端應指向站立點。此時方位指標線所對應之密位分劃值即為站立點至目標的磁方位角。 2.估測距離: ① 已知北側目標的間隔,估測目標至站立點之間的距離。 根據目標間隔在瞄準玻璃上所佔的大小,可按10:1的比例公式或密位公式來估算距離。 比例公式: 立足點至目標的距離(米)=目標間隔寬度(米)x 10 / 目標占兩估定線寬度的倍數 密位公式: 立足點至目標的距離(米)=目標間隔寬度(米)x 1000 / 目標所佔的密位數 例四:已知前方目標高壓電桿之間隔為50米,電桿高為8米,試用比例測距或密位測距兩種方法,估測目標至站立點間的距離。 打開指北針,使殼蓋與殼身之測距定位線對准,將瞄準器置於垂直位置,用單眼緊貼瞄準器長槽,通過瞄準玻璃上的分劃線觀察目標。 測得兩電桿之間隔(50米)占兩估定線寬度的倍數為1.25,通過比例公式可求得: 立足點至電桿的距離=50X10/1.25=400 米 測的電桿之高(8米)占密位分劃線兩小格(20密位),通過密位公式可求得: 立足點至電桿的距離=8X1000/20=400 米 ② 未知被測目標的間隔,估測目標至站立點之間的距離。 例五:在河彼岸有敵陣地新建暗堡,估測暗堡至站立點之間的距離。 打開指北針,測的目標至站立點的磁方位角為45—20密位,在垂直於目標的方向尋找一輔助點,使目標至輔助點的磁方位角之值在原來的基礎上變化1—00密位,例向右當測得輔助點至目標的磁方位角為44—20密位。此時用步測法或其他方法,若測得輔助點到立足點的距離為40米,則站立點到目標的距離為其十倍,即400米。 註:按上述方法測距,如再減少5%、如400米-400X5%=380米,此時測距精度能提高2%左右。 3.測俯仰角及校準水平: 用俯仰瞄準器直接瞄準目標,來測量站立點至目標的俯角或仰角。還可以將指北針的坐標梯尺(長尺)朝下,立於某一平面上,測量該平面傾斜的角度,或校準該平面,使之處於水平位置。 例六:測量站立點至山坡目標之仰角。 手拿指北針,用中指壓下按鍵,同時通過俯仰瞄準器瞄準目標,待3-5秒鍾以後,中指脫開按鍵,鎖緊機構即將被測角度鎖定。通過俯仰放大鏡即可讀取所測得的仰角,指示為30o。則站立點至該山坡目標的仰角為30o。 4.量測地圖上任意兩點之里程: 不同比例尺之地圖,其方里網邊長及實地距離之關系,及計算公式: 1:25,000地圖:距離=量的毫米數x100/4 (公尺) 1:50,000地圖:距離=量的毫米數x100/2 (公尺) 1:100,000地圖:距離=量的毫米數x100 (公尺) 例七:量測地圖上的甲乙兩地之直線距離。(地圖比例尺1:50,000) 將坐標梯尺始端對准甲地,量的甲乙兩地間的長度為68毫米。 代入公式 距離=68x100/2=3400 米 責甲乙兩地間的直線距離為3400米。 例八:量測沿某公路上甲乙兩地之行軍路程。(地圖比例尺1:50000) 轉動里程輪,消除其空迥,使里程錶針的指示為零,然後是令程輪沿公路滾動到乙地(注意里程輪只能滾動不能滑動)。翻轉指北針,根據地圖的比例尺,在1:50000里程錶分劃圈上讀數,若里程錶針指示為25,則該公路上甲乙兩地之路程為25公里。 說明:此法不適用於地勢有起伏的地區。 5.量測地圖上某點的坐標: 量讀要領:長邊壓橫線、短邊通過點,公里數在前,尾數看尺邊,先報縱坐標,後報橫坐標。 例九:量測1:50000地圖上、「p」點的精確坐標。 (1)先查出「p」點的坐標為83、50。將坐標梯尺長邊與83坐標橫線密合,使短尺通過「p」點。 (2)先後讀得短邊為8毫米,長邊為13毫米。 帶入公式:距離=量的毫米數x100/2 短邊為400公尺,長邊為650公尺,分別夾道所對應的公里數後面。 (3)「p」點的精確坐標為83400(縱),50650(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