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股票目標價怎麼算
目標價的計算有橫向與比縱向,先對計算業目標企業未來業績走向,這要求你對目標企業的經營狀況十分了解,而且你一定要有一個效准確的估計值,有了這個值,如果你要從所謂橫向估計目標股票價,你就要拿業績估計值與同業進行業績對比,與你業績相同的股票PE值應相當,這就可以對比股票價格,於是就有了橫向的對比價格了。再來就是須要進行縱向比較目標企業的歷史業績對比了,也是一樣,對比目標企業的業績歷史與相對應的歷史股票價格,相當業績,相同價格!當然這是不夠的,業績的增速,決定了股票的價格,增速越強,價格越高,這時你再對比同業,與你的這個目標企業的業績增速相當的股票價格又如何,這樣大概就可以決定你目標企業的股票價了!有了股價,再乘以所有目標企業股本數,就是市值了!估價是一個很復雜的東西,沒有很深的經濟與會計造指,很難自已估值,再加上要與股市的大環境,也就是股指現狀加在一起再進行更准確的估值,那就更難把握了!有個簡單的,很保守的估值方法,你將目標企業過去五年的分紅為基礎,每年是否有業績增長,增長率最少要與當果的CPI相當,每年是否給你一定比例的分紅,如果都是的話,將平均分紅率乘以20,就是對比現實經濟現狀的股價了,低了,你可以買,高了你可以賣!
㈡ 股票所謂的目標價位是如何計算的
每隻股票可以根據K線圖分析出支撐位和阻力位,所謂的目標價位就是支撐位的價格和在阻力位置的價格
㈢ 目標成本計算公式是什麼
目標成本計算公式:目標成本=總目標成本*功能系數。目標成本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為保證目標利潤實現,並作為合成中心全體職工奮斗目標而設定的一種預計成本,它是成本預測與目標管理方法相結合的產物。
在這里引用「合成」概念,意在說明預算要經多部門、眾多員工的追求。也就是將成本水平控製作為工作的目標,目標成本的表現形式很多,如計劃成本、標准成本或定額成本等,一般情況下要比實際成本更加合理和科學。
目標成本管理是企業目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推行目標成本管理可以促使企業加強成本核算,人人關心成本,更好地貫徹經濟責任制,對於激勵全體職工努力做好工作的積極性,促進成本進一步下降有重要意義。
目標管理:
今天在市場中運行的企業,有一種感覺,提高生產力途徑很多,但不外乎都是「多收少支」。而市場利益平均化,卻呈收降支升的趨勢,從而致使目標成本管理日益重要。
據安達信顧問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亞洲40%的企業依靠削減成本生存。由於目前國際市場需求增長緩慢,出口商品如不降價較難找到出路。
出於自身生存的考慮,不少出口商把目光轉向了直接成本要素,比如強行降低原材料的價格或檔次,嚴格控制人工費用,這在原材料費用占總成本比重60%甚至90%的製造行業,往往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㈣ 從當前價到目標價位需要幾個漲停的公式是什麼
1/兄弟,這個問題可以說簡單,也可以說復雜,如果粗略的計算的話,問題也很簡單,復雜計算的話就需要很多數學知識了,
2/先說簡單的,如果粗略的計算的話,假設當前價格和目標價格相差不大,那麼首先假設現在的價格是a,目標價格是p,這個過程需要n個漲停版,那麼他們可以簡單有下面的數學關系:a*(1+n*10%)=p,那麼n=(p/a-1)/10%,如果計算跌停板數目的話,道理差不多,他們的關系如下a*(1-n*10%)=p,那麼n=(p/a-1)/10%,例如股票目前價格是10元,目標價格是12,那麼需要的漲停板數目是:n=(p/a-1)/10%=(12/10-1)/10%=2個,實際上不需要2個這么多
3/但是這樣的計算過程不適用於目標價格和當前價格相差懸殊的情況,比如在漲一倍以上,上面的計算方法就有很大的誤差了,首先計算漲停的個數,他們數學關系如下:a*(1+0.1)^n=p,那麼n=log(1.1)(p/a),就是說,n的數值等於以1.1為底,p/a的對數,至於是什麼意思,你要看數學書了,手工是無法計算的,你可以藉助計算器得到該答案,同樣的道理,如果是跌停的話,n的數值關系是a*(1-0.1)^n=p,n=log(0.9)(p/a),同樣道理,你也要借用計算器來得到答案
4/實際上,如果你不懂對數是什麼,你可以看一下計算器的功能,就可以直接用它來計算了,至於原理的話,你就不用管程序員是怎麼設計了,
啊安
㈤ 目標成本計演算法的形式
綜述
供應鏈成員企業間的合作關系不同,所選擇的目標成本法也不一樣。一般說來,目標成本法主要有三種形式,即基於價格的目標成本法;基於價值的目標成本法;基於作業成本管理的目標成本法。
基於價格的目標成本法
這種方法最適用於契約型供應鏈關系,而且供應鏈客戶的需求相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供應鏈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變化較少,也就很少引入新產品。目標成本法的主要任務就是在獲取准確的市場信息的基礎上,明確產品的市場接受價格和所能得到的利潤,並且為供應鏈成員的利益分配提供較為合理的方案。
在基於價格的目標成本法的實施過程中,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達成利益水平和分配時間的一致是最具成效和最關鍵的步驟:應該使所有的供應鏈成員都獲得利益,但利益總和不得超過最大許可的產品成本;而且,達成的價格應能充分保障供應鏈成員企業的長期利益和可持續發展。
基於價值的目標成本法
通常,市場需求變化較快,需要供應鏈有相當的柔性和靈活性,特別是在交易型供應鏈關系的情況下,往往採用這種方法。為了滿足客戶的需要,要求供應鏈企業向市場提供具有差異性的高價值的產品,這些產品的生命周期也多半不長,這就增大了供應鏈運作的風險。因此,必須重構供應鏈,以使其供應鏈成員企業的核心能力與客戶的現實需求完全匹配。有效地實施基於價值的目標成本法,通過對客戶需求的快速反應,能夠實質性地增強供應鏈的整理競爭能力。然而,為了實現供應鏈成員企業沖突的最小化以及減少參與供應鏈合作的阻力,鏈上成員企業必須始終保持公平的合作關系。
基於價值的目標成本法以所能實現的價值為導向,進行目標成本管理,即按照供應鏈上各種作業活動創造價值的比例分攤目標成本。這種按比例分攤的成本成為支付給供應鏈成員企業的價格。一旦確定了供應鏈作業活動的價格或成本,就可以運用這種目標成本法來識別能夠在許可成本水平完成供應鏈作業活動的成員企業,並由最有能力完成作業活動的成員企業構建供應鏈,共同運作,直到客戶需求發生進一步的變化需要重構供應鏈為止。
許多供應鏈成員企業發現它們始終處於客戶需求不斷變化的環境中,變換供應鏈成員的成本非常高。要使供應鏈存續與發展,成員企業必須找到滿足總在變化的客戶需求的方法。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基於價值的目標成本法仍可按照價值比例分攤法在供應鏈作業活動間分配成本。但是,供應鏈成員企業必須共同參與重構活動,以保證每個成員的價值貢獻正好與許可的目標成本相一致。
基於作業成本管理的目標成本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緊密型或一體化型供應鏈關系,要求供應鏈客戶的需求是一致的、穩定的和已知的,通過協同安排實現供應鏈關系的長期穩定。為有效運用這種方法,要求供應鏈能夠控制和減少總成本,並使得成員企業都能由此而獲益。因此,供應鏈成員企業必須盡最大的努力以建立跨企業的供應鏈作業成本模型,並通過對整體供應鏈的作業分析,找出其中不增值部分,進而從供應鏈作業成本模型中扣除不增值作業,以設計聯合改善成本管理的作業方案,實現供應鏈總成本的合理化。
目標成本法的作用在於激發和整合成員企業的努力,以連續提升供應鏈的成本競爭力。因此,基於作業成本管理的目標成本法實質上是以成本加成定價法的方式運作,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的價格由去除浪費後的完成供應鏈作業活動的成本加市場利潤構成。這種定價方法促使供應鏈成員企業剔除基於自身利益的無效作業活動。誠然,供應鏈成員企業通過「利益共享」獲得的利益必須足以使它們致力於供應鏈關系的完善與發展,而不為優化局部成本的力量所左右。
㈥ 股票如何算目標價格
估算股價的三種方法:
1、成熟市場的價格對照法。大家都感到迷惑,國內A股價格為何長期高於國外成熟市場同類股票的價格?這情況還能維持多久?主要原因在於:中國股市是供不應求的市場,商品的價格除了本身的價值之外,還有一個決定因素是供求關系,原來國內人們投資渠道狹窄、股票數量有限,致使新股以天價發行仍有人捧場,而經過這幾年的大幅擴容,證券品種、數量大大增加,且近期通過首發、增發、減持、配股、綠鞋等等手法變著法兒擴大發行量,股市供求狀況悄然改觀,已逐步演變成供過於求。此時股價向國際靠攏自然順理成章,目前馬鋼在香港相當於0.6元人民幣,A股則高達3元多;中國石化(相關,行情)在香港一塊錢,而目前在國內尚有3.7元……可見,與成熟市場一對照,這些「低價股」其實並不低,長期持有的風險一目瞭然。
2、凈資產倍率估演算法。衡量股票的價值人們多用市盈率的標准,但對虧損股來說,由於通行的市盈率標准無法衡量,成熟股市流行用凈資產倍率來衡量,對成長性一般的傳統類公司來說,其安全投資區一般為每股凈資產的1-2倍,例如,2001年中報銀廣夏(相關,行情)每股凈資產1.03元。也就是說,銀廣夏下跌的底線有可能低至1-2元,這樣一估算,你還敢在8.7元的位置搶反彈嗎?
3、根據法人股的交易價格估算。法人股與流通A股因為流通性不同,同一品種的成交價往往出現巨大差異。流通股因各種各樣的因素價值被大大高估,而法人股的成交價才真實地反映市場的資金成本與投資的預期收益,也就是說,判斷股票的價值,不妨以同一品種的法人股的交易價來大致估算一下A股的價值:如輕騎海葯(相關,行情)的法人股1998年被輕騎集團以2.54元的價格買走。三年後,法院拍賣,這批法人股的價格是0.32元。此時,其流通股仍接近9元,是法人股價格的近30倍!可見其中仍隱含著較大的泡沫。
㈦ tpsm目標價格怎麼算
TPSM模型的英文全稱是"Target Price Setting Model", 翻譯過來是目標價格建立模型。它是指導采購談判並驗證最終價格是否合理的有效工具。TPSM模型包含五種價格要素,分別是:
1、歷史采購價格
上一次采購相同物資的價格或相似標的物的采購價格。
2、友商采購價格
采購通過某些渠道打聽到公司競爭對手的采購價格。
3、廠商首輪報價
供應商的初步報價是TPSM模型的必要依據。
4、市場參考價格
大宗原材料的期貨價格或者小件商品在網上可以查到的市場價格。
5、成本分析價格
估算原材料費、工時費、管理費、利潤率等分析出的成本價格。
這五種價格要素都能從某種程度上被視為基準來衡量最終價格的合理性。為了體現哪種價格要素更適合衡量標的物的合理價格,采購需要給每種價格要素分配合理的權重,經計算得到目標價格。再根據供應商以往的表現設置挑戰價格。供應商以往表現越好,挑戰價格越接近目標價格;表現越差,挑戰價格越低。之後,采購將目標價格作為最高合理價格,挑戰價格作為最低合理價格,與供應商談判獲得的最終價格如果介於目標價格和挑戰價格之間即被視為價格合理。
通過三個案例來介紹TPSM模型的使用方法。
1、小王需要購買一批鋼材,老闆要求最優性價比。
供應商的初次報價為3010元/噸,上次采購價格是3000元/噸,當天的期貨價格是3020元/噸,打探到友商采購價格是3010元/噸。小王給各種價格要素平均分配權重,計算得到的目標價格是3010元/噸,如下表所示。
通過對成本分析價格賦予50%的權重,小李得到的目標價格是90元每個。小李對該供應商的交貨和品質不滿意,將挑戰價格設定得跟成本分析價格一樣低,為80元每個。經過談判,供應商雖然認同小李的目標價格,但是拒絕接受挑戰價格,最終價格為88元每個。采購經理對結果十分滿意。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使用TPSM模型,采購不但可以證明價格合理,而且可以通過提高挑戰價格的方式扶持優質供應商,貫徹價值最優的理念。
㈧ 如何計算股票的目標價位
影響股價的因素太多,也就意味著這種行為基本上是徒勞無功的,尊重市場的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