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白菜的生長過程是什麼
白菜的生長過程分為發芽、長葉、抽花薹、開花四個步驟,在種植小白菜之前,需要將種子浸泡在清水中催芽,然後將種子撈出,播撒在肥沃疏鬆的土壤中,等待小白菜種子發芽後,即可對其進行疏苗處理,然後為小白菜提供均衡的肥料。
幼苗生長25d左右到達團棵期,按株距50-60厘米定苗,667平方米留苗2000株左右。發現缺苗應及時補栽,補苗宜在晴天下午或多雲,栽苗後及時澆水。
種植技巧:
1、催苗處理:在栽種小白菜前,需要對其進行催芽處理。首先需要挑選顆粒飽滿的種子,並將其浸泡在無污染的清水中,等待種子露白即可。
2、進行播種:在小白菜的種子露白後,即可對其進行播種種植。首先需要挑選有機質含量較為豐富、排水性較好的腐殖土作為基土,然後對土壤進行翻新處理,再將露白的種子播撒在土壤中,並使用細土覆蓋即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白菜
⑵ 白菜的生長過程
1、發芽期:從種子萌動到子葉展開,真葉顯露。
2、幼苗期:從真葉顯露到形成一個葉序。
3、蓮座期:植株再展出1-2個葉序,是個體產量形成的主要時期。
4、抽薹孕蕾期:抽生花薹,發出花枝。主花莖和側枝上長出莖生葉,頂端形成花蕾。
5、開花結果期:花蕾長大,陸續開花、結實。
白菜是十字花科,芸苔屬二年生草本,高可達60厘米,全株無毛,基生葉多數,大形,倒卵狀長圓形至寬倒卵形,花鮮黃色,萼片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花瓣倒卵形,果梗開展或上升,種子球形,棕色。5月開花,6月結果。
產地生境
白菜原分布中國華北,中國各地廣泛栽培,白菜比較耐寒,喜好冷涼氣候,因此適合在冷涼季節生長。如果在高溫季節栽培時,容易發生病蟲,或品質低劣,產量低,所以不適合在夏季栽培。
它對低溫的抵抗能力非常強。溫度達-3℃以後,如能逐漸升溫,也能恢復生長,但若達到-8℃以後,氣溫繼續下降到-11℃左右時,則不能恢復正常生長而遭受凍害。
白菜適於栽植在保肥、保水並富含有機質的壤土與砂壤土及黑黃土,不適於栽植在容易漏水漏糞的砂土,更不適於栽植在排水不良的粘土。
⑶ 燉白菜怎麼切視頻
白菜燉粉條的做法:
備用食材:白菜半個,紅薯粉條1把,甜面醬2勺,食鹽少許,花椒粉1茶匙,生薑2片;
製作過程:第一步,白菜半顆,將根部切去,白菜切成稍微粗一點的條,粉條記得要事先用熱水泡軟,盡量用紅薯粉,耐煮,生薑切成小塊,大蔥切成小段;
第二步,炒鍋燒熱後,加上油,放入幾個花椒粒,炸出香味,盛出扔掉,放入蔥姜炒一下,將白菜放入在鍋中,同時加上點甜面醬,喜歡吃辣的可以換成豆瓣醬;
第三步,翻炒好,看到白菜微微軟趴點的時候,加上半碗熱水,同時將泡軟的粉條也放入鍋中,加上點花椒粉,翻拌均勻;
第四步,加上鍋蓋煮一會,差不多7-8分鍾的時間,粉條變得透明了,就說明粉條煮熟了,這個時候看到鍋中的湯汁還比較多,加上點鹽調味;
第五步,同時用大火收下汁,當然也別收太幹了,留下一點點汁就行了,關火,出鍋了。
小編總結:彈滑韌性的粉條和醬香味融合在一起,這個時候腦海里也只有兩個字「好吃」,大冬天來一碗白菜燉粉條不要太過癮了,這菜雖說是很簡單,而且快速就能做好,但卻能在北方人的心中占據很高的地位,可見其口感也是非常不一般的,至於其中用到的甜面醬,大家可以換成黃豆醬、辣椒醬或者是豆瓣醬,喜歡哪種口味的就怎麼放,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上手做這白菜燉粉條了呢?這個做法特簡單,當然不容錯過了。
烹飪小技巧:
1、白菜的每一片葉子記得都要清洗下,不要因為在裡麵包裹看著很乾凈,其實白菜在生長的過程中內部也很容易藏有雜質的,所以還是清洗下吃著更放心,白菜切得粗細大小隨意,個人喜歡燉菜用大一點的片,炒菜用細一點的絲;
2、想要粉條不粘鍋不成坨,掌握1招,事先用熱水將粉條給泡軟,記得不要煮,泡軟就行了,然後下鍋煮的時候,記得粉條要鋪在白菜上面,不要讓其直接接觸鍋底,這樣煮的粉條便會根根分明且爽滑;
3、個人喜歡比較軟爛的白菜,所以煮的時間長了點,喜歡脆感的時間稍微短一點,添加了甜面醬了,所以我沒有另外放醬油,如果要放醬油,最好不要再放各種醬料,否則口感會比較沖。
⑷ 白菜的生長過程(要詳細)
營養生長期包括:
1、發芽期:從種子萌動到子葉展開,真葉顯露。
(4)白菜頭生長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繁殖方法
播種:大白菜一般採用直播,也可育苗移栽。直播以條播為主,點播為輔。在前茬地一時還空不出來時,為了不影響栽培季節,也可採用育苗移栽。不管使用哪種方式,土壤一定要整細整平。直播每畝用種量200克左右。
育苗移植者,每栽1畝大田,約需苗床5-6厘地,多用撒播的方法,用種量75-100克。直播的播後每畝用40-50擔腐熟人糞肥尿,並結合進行地面蓋子。此後,每天早晚各澆水1次,保持土著人壤濕潤,3-4天即可出苗。大白菜的行株距,要根據品種的不同來確定。
一般早熟品種為33-50×33厘米,每畝苗2100-2300株,晚熟品種為67*50厘米,每畝苗2000株以下,育苗移栽的最好選擇陰天或晴天傍晚進行。為了提高成活率,最好採用小苗帶土移栽,栽後澆上定根水。
栽培技術
1、間苗:2-3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間苗。5-6片葉時間第二次苗。7-8片葉就可定苗。按不同品種選定不同的行株距,每穴留1株壯苗。間苗時可結合除草。
2、追肥:大白菜定植成活後,就可開始追肥。每隔3-4天追1次15%的腐熟人糞尿,每畝用量4-5擔。看天氣和土壤干濕情況,將人糞尿兌水施用,大白菜進入蓮座期應增加追究肥濃度,通常每隔5-7天,追一次30%的腐熟人糞尿,每畝用量15-20擔,菜枯或麻枯75-100公斤。
開始包心後,重施追肥並增施鉀肥是增產的必要措施。每畝可施50%的腐熟人糞30-40擔,並開溝追施草木灰100公斤,或硫酸鉀10-15公斤。這次施肥菜農叫「灌心肥」。植被株封行後,一般不再追肥。如果基肥不足,可在行間酌情施尿素。
3、中耕培土:為了便於追肥,前期要鬆土,除草2-3次。特別是久雨轉晴之後,應及時中耕炕地,促進根系的生長。蓮座中期結合溝施餅肥培土作壠,壠高10-13厘米。
培壠的目的,主要是便於施肥澆水,減輕病害。培壠後糞肥往壠溝里灌,不能沾附葉征。水往溝里灌,不浸濕蔸部。同時保持溝內空氣流通,使株間空氣濕度減小。這樣,可減少軟腐病的發生。
4、灌溉:大白菜苗期應輕澆勤潑保濕潤。蓮座期間斷性澆灌,見干見濕,適當練苗。結球時對水分要求較高,土壤乾燥時可採用溝灌。灌水時應在傍晚或夜間地溫降低後進行。
要緩慢灌入,切忌滿畦。水滲入土壤後,應極時排出余水。做到溝內不積水,畦面不見水,根系不缺水。一般來說,從蓮座期結束後至結球中期,保持土壤濕潤是爭取大白菜豐產的關鍵之一。
5、束葉和覆蓋:大白菜的包心結球是它生長發育的必然規律,不需要束葉。但晚熟品種如遇嚴寒,為了促進結球良好,延遲採收供應,小雪後把外葉扶起來,用稻草綁好,並在上面蓋上一層稻草式農用薄膜,能保護心葉免受凍害,還具有軟化作用。早熟品種不需要束葉和覆蓋。
病蟲防治
1、蚜蟲:10%煙鹼(康禾林)800-1000倍液、25%阿克泰750-1500倍液、3%啶蟲脒(莫比朗)2000-3000倍液防治。
2、菜青蟲、黃條跳甲及地下害蟲:用溴氰菊酯(敵殺死)2000倍液,15%氯氰菊酯1000倍液防治。
3、小菜蛾:用5%銳勁特懸浮劑每畝50-100毫升兌水60千克防治。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或3%甲維鹽微乳劑4000-6000倍液或2%阿維菌素3000-5000倍液等生物農葯。
另外可選用生物防治技術-性誘劑誘殺成蟲,在小菜蛾發生初期,田間蟲口密度低進行誘殺也可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4、野蛞蝓(螻蛄):在田中央放置瓦塊,菜葉、或紮成把的菜桿或樹枝,太陽出來後它們常躲藏在其中,可集中清除殺滅。
用蝸牛敵或丁蝸錫等葯物與米糠、豆糖、青草等混合,拌成毒餌銹殺。畝用6%密達顆粒劑0.7千克或3%滅蝸靈顆粒劑1-2千克,碾碎後拌細土5-7.5千克,於溫暖天氣土表乾燥的傍晚撒在受害株附近根部的行間,2-3天後接觸到葯劑的野蛞蝓分泌出大量粘液而死。
食用價值
白菜以柔嫩的葉球、蓮座葉或花莖供食用,可炒食、作湯、腌漬,與小白菜一起成為中國居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蔬。
在中國北方的冬季,大白菜更是餐桌上的常客,故有「冬日白菜美如筍」之說。大白菜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故有「百菜不如白菜」的說法。民間在冬天的時候會做「白菜燉豆腐」,醋溜白菜,吃起來特別爽口,雖然美味但要注意的是兩者會容易形成結石的草酸鈣。
⑸ 怎麼水培白菜花
從春節前後到清明期間,只要溫度、光照都合適,隨時都可以進行。12~28度,有充足光照,也就是需要多晴好天氣。
從開始水培到開花之前,水培菜頭初開始的時候,顏色為白色,見光後2、3天內會很快轉成綠色。只要有花薹,在溫度光照都合適的情況下,就會抽薹,這個時期,少則6、7天,多則十幾天。白菜頭生長速度如何,與溫度有關。
水培白菜頭開始初花到果實順利坐住。期間經歷少量開花的初花期,以及大量開花的盛花期和花量再次減少的尾花期。此期間,只要給它傳粉,花後就能順利結新種子。
生長習性:
白菜比較耐寒,喜好冷涼氣候,因此適合在冷涼季節生長。如果在高溫季節栽培時,容易發生病蟲,或品質低劣,產量低,所以不適合在夏季栽培。它對低溫的抵抗能力非常強。溫度達-3℃以後,如能逐漸升溫,也能恢復生長。
但若達到-8℃以後,氣溫繼續下降到-11℃左右時,則不能恢復正常生長而遭受凍害。白菜適於栽植在保肥、保水並富含有機質的壤土與砂壤土及黑黃土,不適於栽植在容易漏水漏糞的砂土,更不適於栽植在排水不良的粘土。
⑹ 怎樣讓白菜長得又大又快用日常方法
怎樣讓白菜長的又大又快?用日常方法,其實你種白菜不要讓白菜缺水,還要上農肥,這樣的白菜長的又大又快
⑺ 大白菜種植方法
大白菜種植方法如下:
1、選地整地
大白菜忌連作,可選擇前茬是早豆角、早辣椒、早黃瓜、早番茄的地栽培。種大白菜的地施足腐熟的有機質肥料作為基肥,深耕,然後把土地敲碎整平,作成1.3-1.7米寬的畦,或0.8米的窄畦、高畦。
2、播種
早熟品種一般在8月上、中旬播種,也有提早在7月下旬播種的。中熟品種可在8月下旬至9月初播種。晚熟品種以8月下旬播種為宜。行株距,要根據品種的不同來確定。一般早熟品種為33-50×33厘米,每畝苗2100-2300株,晚熟品種為67*50厘米,每畝苗2000株以下。
3、田間管理
大白菜2-3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間苗;5-6片葉時間第二次苗;7-8片葉就可定苗。按不同品種選定不同的行株距,每穴留1株壯苗。間苗時可結合除草。根據土壤的肥力情況進行適當追肥,以大糞水為最好的肥料,根據土壤墒情進行澆水,在下雨較多時候要注意田間排水。
4、病蟲害防治
大白菜的主要病害是霜霉病、黑斑病、軟腐病。要早發現早防治,及時拔除病株,以減少菌源,防止蔓延。蟲害有蚜蟲、菜青蟲等,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嚴格滅蚜,以防病毒病發生。
(7)白菜頭生長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種植大白菜防治軟腐病方法:
1、避免同科作物連作。有條件的地方以水旱輪作為宜。不要施帶病的有機肥料。整地時多施石灰,土壤多翻曬,控制疾病來源。
2、合理灌水施肥:做到施足底肥,及時追肥,使苗期生長旺盛,增強抗病能力。施肥時應用腐熟基肥,糞尿應由稀漸濃。
3、及時拔除病株:拔除病株可以減少菌源,防止病菌蔓延。清除病株後穴內撒上石灰進行滅菌處理。
4、選用抗病品種:一般青幫品種和雜種一代抗病力較強。
5、葯劑防治:可選用下列農葯:農用鏈黴素每小包加水100公斤或70%敵克松600倍灌根;也可用20%龍克菌600倍或47%加瑞農800倍7天一次,連噴2-3次。
⑻ 種植白菜的過程
1、選擇播點或育苗:大白菜可以採用點播種子或育苗栽植。
點播種子:每穴2顆種子,播種後覆土澆水。2~5天就會發芽,播種後約第7天就可以疏苗,每一穴保留一株健壯的幼苗即可。
育苗:先在穴盤中每穴置入1顆種子後覆土澆水,放置陰涼處。待2~5天發芽後長到6~7片葉時,再移入培容器里繼續種植。
2、間苗:2-3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間苗。5-6片葉時間第二次苗。7-8片葉就可定苗。按不同品種選定不同的行株距,每穴留1株壯苗。間苗時可結合除草。
3、追肥:播種後14天追肥,之後每7~10天再追肥一次,盡量少量多次;之後再追肥4~5次即可,但採收前一周不施肥。
4、中耕培土:為了便於追肥,前期要鬆土,除草2-3次。特別是久雨轉晴之後,應及時中耕炕地,促進根系的生長。蓮座中期結合溝施餅肥培土作壠,壠高10-13厘米。
5、灌溉:大白菜苗期應輕澆勤潑保濕潤。蓮座期間斷性澆灌,見干見濕,適當練苗。結球時對水分要求較高,土壤乾燥時可採用溝灌。灌水時應在傍晚或夜間地溫降低後進行。
6、束葉和覆蓋:大白菜的包心結球是它生長發育的必然規律,不需要束葉。但晚熟品種如遇嚴寒,為了促進結球良好,延遲採收供應,小雪後把外葉扶起來,用稻草綁好,並在上面蓋上一層稻草式農用薄膜。
(8)白菜頭生長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大白菜性喜冷涼,特別是在15~22℃之間最適宜栽培,品質也最好,因此不論是高溫的夏天或寒流的冬天都會影響生長。因此若冬天遇寒流,應稍作防寒措施以利大白菜生長。
大白菜易感染病毒,進而引發軟腐病(植株根部變軟而發出臭味),所以栽種過程需特別注意蟑螂的危害,因為蟑螂是病毒傳染的重要媒介。
1、大白菜收攏時間:
大白菜收攏一般在收獲前的十五天到二十天進行。捆綁太早會影響大白菜正常的光合作用,影響白菜生長,捆綁太晚,空氣溫度太低容易造成白菜凍傷,一般在收獲前半個月左右進行收攏工作。
2、大白菜收攏注意事項:
(1)在白菜捆綁前不要澆水,因為水分太多會造成大白菜葉片太脆,很容易在收攏的時候出現裂痕,影響大白菜的品質。
(2)在攏大白菜時,要自內而外將散落在地上的葉片輕輕扶起,在用比較柔軟的稻草秸稈或者是紅薯藤輕輕的捆住,捆綁的地方在大白菜的三分之一處為最好。
(3)在對大白菜收攏結束後要及時澆水,因為大白菜是喜水植物,缺水嚴重白菜便會停止生長。
(4)如果大白菜長勢不好,在收攏以後還可以適當追肥來促進大白菜在收割前最後一次快速生長。
⑼ 大白菜的種植方法
白菜喜冷涼,但適應性強,生長最適溫度為18~20℃,在-2~-3℃的情況下能安全越冬,而烏塌菜在-8~-10℃的低溫下也能成活。除小白菜外的普通白菜在25℃以上的溫度下生長不良。經過長期的馴化選擇,白菜形成了適應於不同環境下生長的品種類型,多數白菜品種適合在秋冬季栽培,故有「處暑蘿卜白露菜」之說,但部分品種適合在春季或夏季栽培。
白菜種子能在4~35℃的范圍內萌發,其發芽的最適溫度為18~22℃。從播種到出苗2~3天,種子發芽需要光,所以播種不能太深。苗期生長適溫為22~25℃,低於5℃幾乎停止生長。
在普通白菜中,除了夏季栽培的小白菜,其他均採用育苗,但育苗時期隨品種或栽培季節而異。早秋播種者,每公頃撒播種子25~30千克,育成的幼苗可定植5~6公頃,晚秋播種每公頃15~25千克,可栽8~10公頃。播種時宜稀密均勻,播種後用木板或腳踩壓,使種子與土壤密切接觸,然後澆20%~30%稀熟糞(俗稱蓋籽糞)。早秋乾旱季節宜覆草或遮陽網保濕,出苗前每天傍晚澆水一次,當30%左右種子出苗後應及時揭去覆蓋物。
齊苗後應及時間苗,刪去擠苗、病殘苗,以保持1~2厘米的株距為度,當幼苗長到2~3片真葉時,可保持株距2~3厘米,需粗壯大苗者,苗間距應在5厘米左右。每次間苗同時拔除雜草,並施10%~20%稀熟糞肥。在育苗期間,要及時防治病蟲害。當幼苗具4~5片真葉時即可定植,高溫季節應以3~4片真葉期定植,以提高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