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環境因素識別方法來源於哪裡

環境因素識別方法來源於哪裡

發布時間:2022-05-09 07:47:37

① 環境因素識別方法

這個問題本身,需要先解釋概念,再回答其區別.

概念:危險源,即事故的根源,是系統中導致事故的根源.

環境因素,即影響安全生產的因素中的一種,另一種是人的因素和機的因素.

區別:首先我們必須清楚此兩者均是安全生產中的概念.而後,危險源是針對於危險隱患而言的,同機的因素一樣都屬於物的因素,但單危險源或危險隱患來講,他們可以說有物的因素的情況,也可能是機的因素的情況,也可能是人的因素的情況.從這一點上來講,危險源可以是或包括環境因素,也可以不是或不包括環境因素.危險源不拘泥於環境因素方面,但環境因素本身屬於危險源/隱患及安全生產的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危險源的概念提出,主要是用以解決安全生產過程的控制階段.而環境因素則是有用以明晰安全生產過程的識別階段.因此在階段上是不同的.控制強調行為,識別強調認知.

② 環境因素評價方法三種

ISO14001:2004標准3.6條款對「環境因素」作出了定義:「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環境因素作用於環境,產生環境影響。ISO14001:2004標准3.7條款對「環境影響」的定義是:「全部或部分地由組織的環境因素給環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變化。」換言之,能夠產生環境影響的因素,我們叫它環境因素。
基本含義編輯
環境因素是指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包括那些造成實際的和潛在的、不利的和有利的環境影響的要素。 [2] 我們生活在環境中,環境中的種種因素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與其相關的主要要素有時間要素和空間要素。
環境因素有家庭環境、生活環境、職業環境、經濟因素。像大樓、辦公室地點、傢具等這類環境因素也能傳遞信息。一間特殊的辦公室、一幅名人字畫、一套名牌服裝、一枚昂貴的鑽石、一塊勞力士手錶、一輛賓士汽車可能提醒來訪者:本公司負責人是一位成功人士,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是可靠的。因此,在溝通中應充分注意到環境因素所傳遞的信息。
識別方法編輯
來自:ISO 14001初始環境評審培訓教材
①識別環境因素的步驟
選擇組織的過程(活動、產品或服務)
確定過程伴隨的環境因素
確定環境影響
②環境因素的分類
l 水、氣、聲、渣等污染物排放或處置
l 能源、資源、原材料消耗
l 相關方的環境問題及要求
l 其他
③確定環境因素的依據
l 客觀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環境影響的
l 法律法規及要求有明確規定
l 積極的或負面的
l 相關方有要求的
l 其他
⑤識別環境因素的方法分類
l 物料衡演算法
l 產品生命周期分析法
l 問卷調查
l 專家咨詢
l 現場調查和面談
l 頭腦風暴
l 查閱文件和記錄
l 測量
l 水平對比——內部、同行業或其他行業比較
l 縱向對比——組織的現在和過去比較
上述方法各有利弊,具體實施識別時,有必要將各種方法組合使用,下面將部分方法予以介紹:
問卷評審
——因素識別
問卷評審是通過事先准備好的一系列問題,通過到現場察看和與人員交談的方式,來獲取環境因素的信息。問卷的設計應本著全面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問卷包括的內容應盡量覆蓋組織活動、產品、以及其上、下游相關環境問題中的所有環境因素,一個組織內的不同部門可用同樣的設計好的問卷,雖然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針對性,但為一個部門設計一份調查卷是不實際的。典型的調查卷中的問題可包括如下內容:
l 產生哪些大氣污染物?污染物濃度及總量是多少?
l 產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濃度及總量是多少?
l 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學品?數量是多少?
l 在產品設計中如何考慮環境問題?
l 有哪些緊急狀態?採取了哪些預防措施?
l 水、電、煤、油用量各多少?與同行業和往年比較結果如何?
l 有哪些環保設備?維護狀況如何?
l 產生哪些有毒有害固體廢棄物?如何處置的?
l 主要雜訊源有哪些?廠界是否達標?
l 有否居民投訴情況?做沒做調查?
以上只是一部分問卷調查內容,組織可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完整的問卷提綱。
現場評審(I)
——觀察面談及環境因素識別
現場觀察和面談都是快速直接地識別出現場環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這些環境因素可能是已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或者是具有潛在的重大環境影響的,有些是存在環境風險的。如:
Ø 觀察到較大規模的廢機油流向廠外的痕跡;
Ø 詢問現場員工,回答「這里不使用有毒物質」,但在現場房角處發現存有劇毒物質;
Ø 員工不知道組織是否有環境管理制度,而組織確是存在一些環境制度;
Ø 發現鍋爐房煙囪黑煙;
Ø 聽到廠房傳出刺耳的雜訊;
Ø 垃圾堆放場各類廢棄物混放,包括金屬、油棉布、化學品包裝瓶、大量包裝箱、生活垃圾等;
現場面談和觀察還能獲悉組織環境管理的其他現狀,如環保意識、培訓、信息交流、運行控制等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發現組織增強競爭力的一些機遇。如果是初始環境評審,評審員還可向現場管理者提出未來體系建立或運行方面的一些有效建議。
現場評審(II)
——書面文件收集及環境因素識別
一般的組織都存在有一定價值的環境管理信息和各種文件,評審員應認真審查這些文件和資料。需要關注的文件和資料包括:
l 排污許可證、執照和授權;
l 廢物處理、運輸記錄、成本信息;
l 監測和分析記錄;
l 設施操作規程和程序;
l 過去場地使用調查和評審;
l 與執法當局的交流記錄;
l 內部和外部的抱怨記錄;
l 維修記錄、現場規劃;
l 有毒有害化學品安全參數;
l 材料使用和生產過程記錄,事故報告;
l 水、排放物和排污收費;
l 能源、資源、配件等的價格;
評價准則編輯
在系統識別組織全部環境因素的基礎上,必須根據其對環境影響的大小作出評價,判定出重要環境因素,以便組織在制定環境方針及目標指標時予以優先考慮。但是由於受科技發展水平和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程度等限制,現在相對「重要」的環境問題,若干年後可能變成「不重要」,因此,不存在一個絕對的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准則。而對於一個具體的組織,在一定時期內,應該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評價標准和方法。一般評價的依據,環境方面有環境影響的可能性、程度、范圍、發生的概率、持續的時間等,以及環境法律法規要求,商業方面有改變環境影響的技術難度、經濟承受力、因環境問題使組織存在的風險大小、組織的公共形象以及相關方的利益等。在作具體評價時,要綜合上述各方面的環境影響並體現出「持續改進」的思路。
酗酒環境因素編輯
近幾年我國飲酒人數一直呈現上升趨勢,早在五年前我國酒民已經超過了5億人,並且每年與酗酒肇事有關立案事件有400萬起,其中死亡人數至少10萬人。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2012年全球有約330萬人因過度飲酒而導致事故或疾病,比因肺結核、暴力事件以及艾滋病而死亡人數還要多,占總死亡人數的5.9%,相當於平均每十秒鍾就有一人因飲酒而死亡。因此可以看出因酗酒導致的社會不良問題逐漸突出,對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帶來眾多負面影響。
家庭環境
在全體社會人群中飲酒者所佔比例為:工商業者最高,佔63.9%;農民45.9%;工人43.1%;知識分子最低,佔22.4%。在不同教育程度中,以中學教育程度者最高,共420%,婚姻狀況中離異或喪偶的人群中飲酒者佔649%,工商業經營者重度飲酒者所佔比例最高,為47.1%,知識分子所佔比例最低,為25.6%。在一個有飲酒習慣或者是不反對飲酒的家庭中,其子女與親屬往往更容易接受飲酒,因為在這樣的家庭中飲酒被看作是很自然的事,往往以此為樂趣。更有甚者,在這樣的家庭中,有的鼓勵子女飲酒。因而,這種家庭中子女的飲酒比例大大高於一般家庭。
也有一些自身飲酒者出於不同的原因,嚴厲禁止子女飲酒,但是結果子女往往還是成為潛在的飲酒者。在嗜酒者中,大約60%有家族嗜酒史。從遺傳角度看,有飲酒習慣家庭的子女,對酒精有著較高的耐受性,也更容易接受酒精,最終成為嗜酒者。
生活環境
調查發現,飲酒有著明顯的地域分布特點。如:我國東北、內蒙和新疆等高寒地帶,飲酒是人們抵禦嚴寒的重要手段之一,大興安嶺是全國氣溫最低的地方,而在此生活的鄂倫春族飲酒比例在全國是最高的。有學者對青藏高原地區酒依賴人口學調查發現,海拔在2500—200米的州縣中,酒精依賴發病率明顯增高。這些州縣處於高寒缺氧地區,人們常以飲酒來禦寒。由於受民族風俗習慣的影響,以豪飲必醉為待人的禮儀方式。飲酒時,方式單調,以酒類為主、飲食為輔,導致酒精在體內的濃度較高。另外,高原地區文化娛樂相對缺乏,人們常以飲酒來消遣和尋找刺激,易導致酒精濫用,出現酒精依賴。盛產酒的地方,酒的消費量往往高於其他地區。如:法國盛產名滿全球的葡萄酒,同時法國人的葡萄酒人均消費量居世界第一;浙江紹興黃酒自古聞名天下,同時浙江的黃酒消費也穩居全國第一。
職業環境
調查顯示,不同職業對酒精的消費有不同的影響。首先是釀酒業,酒廠職工飲酒比例最高;再就是農民、煤礦、地質、油田以及野外作業和重體力勞動者,他們的飲酒比例也很高。這類患者普遍認為飲酒能祛風除濕、舒筋活血、鎮靜催眠、療傷止痛、解除疲勞等。因而飲酒成習,最終形成酒精依賴。相佐證的是伊斯蘭教嚴禁飲酒,因而在伊斯蘭社會中,鮮有酒精依賴者。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順利進行,一種新的職業人群成為酒精消費的"黑馬"—工商業經營者。調查中,這一職業的飲酒比例高達63.9%,已經超過原來農民以及重體力勞動者的飲酒比例。
經濟因素
毋庸置疑,經濟因素在酒精依賴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日本的一組調查數據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二戰之前,日本人均飲酒量相當於純酒精2.3升;二戰結束後,日本經濟凋敝,民不聊生,人均飲酒量降至0.43升。到了1955年,隨著經濟復甦,人均飲酒量又恢復到了二戰前的水平。隨著日本經濟的迅猛發展,到了80年代,日本人均酒精消費量接近了歐美的水平,1989年為65升。就我國來說,改革開放之前人們僅能滿足最基本的生活消費,酒的消費量非常低。1980年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酒精的消費量開始增加,據統計數據顯示,1952年—1978年的26年裡,酒類的消耗年平均增加僅為53%;1982—1989年7年間,酒的消耗年平均增加為13.3%。從1990—1995年,年平均消耗增加為13.1%,到2000年以後我國人均消耗純酒精已在每年6升左右,接近西方發達國家水平。

③ 環境因素識別的內容有哪些

全面識別組織的環境因素,准確評價重要環境因素是建立與保持環境管理zhuan體系的基礎。根據ISO14001標准中shu4.3.1環境因素這一條款的要求,組織在識別環境因素時應注以下幾方面:
1. 從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中識別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產生於組織的生產加工過程中, 包括原材料的選用、原材料的輸入到產品的輸出,也包括產品的流通和消費的全過程
2. 識別環境因素應包括可控制和施加影響的
可控制的是指組織自身可以管理、改變、處理、處置的環境因素;
可施加影響的指組織不能通過行政管理或其他技術手段等改變的某些環境因素,這類環境因素多屬於與組織關系較密切的相關方,可通過某種利益關系對相關方施加影響,間接實現對環境因素的控制或管理。
3. 識別環境因素應注重考慮不同的狀態、時態與類型
三種狀態:正常、異常和緊急
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和將來
六種類型:大氣排放、水體排放、廢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與自然資源的使用、當地其他環境問題和社區問題
識別環境因素須動員各部門、各層次的員工共同參與,全面考慮組織的產品、材料、生產、工藝、資源、管理等多個方面。對識別和評價出的重大環境因素進行控制與管理,是環境管理體系的管理核心。

④ 環境因素識別三種狀態、八個方面

三種狀態:正常狀態:指正常生產的。異常狀態:指關閉、啟動、檢修或可合理預見的,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緊急狀態:突然發生的。八個方面:大氣的排放,水體的排放,土地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資源的使用,能源使用,能量釋放,廢物和副產品物理屬性。



  1. 環境因素是指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其中與其相關的因素有時間和空間。我們生活在環境中,環境中的種種因素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2. 既包括以大氣、水、土壤、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為內容的物質因素,也包括以觀念、制度、行為准則等為內容的非物質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會因素;既包括非生命體形式,也包括生命體形式。

  3. 環境是相對於某個主體而言的,主體不同,環境的大小、內容等也就不同。

補充內容:

  1. 自然環境,通俗地說,是指未經過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環境;自然環境按環境要素,又可分為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地質環境和生物環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氣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2. 人工環境,通俗地說,是指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經過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環境,或人為創造的環境。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區別,主要在於人工環境對自然物質的形態做了較大的改變,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面貌。

  3. 社會環境是指由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所形成的環境,包括政治制度、經濟體制、文化傳統、鄰里關系等。

⑤ 環境因素識別與評價的基本步驟是什麼

環境因素是指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其中包括時間和空間因素。
(一)環境因素含義
像大樓、辦公室地點、傢具等這類環境因素也能傳遞信息。一間特殊的辦公室、一幅名人字畫、一套名牌服裝、一枚昂貴的鑽石、一塊勞力士手錶、一輛賓士汽車可能提醒來訪者:本公司負責人是一位成功人士,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是可靠的。在溝通中應充分注意到環境因素所傳遞的信息。

(二)環境因素識別方法
來自:ISO 14001初始環境評審培訓教材

①識別環境因素的步驟

l 選擇組織的過程(活動、產品或服務)

l 確定過程伴隨的環境因素

l 確定環境影響

②環境因素的分類

l 水、氣、聲、渣等污染物排放或處置

l 能源、資源、原材料消耗

l 相關方的環境問題及要求

l 其他

③確定環境因素的依據

l 客觀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環境影響的

l 法律法規及要求有明確規定

l 積極的或負面的

l 相關方有要求的

l 其他

⑤識別環境因素的方法分類

l 物料衡算

l 產品生命周期
l 問卷調查

l 專家咨詢

l 現場觀察(查看和面談)

l 頭腦風暴

l 查閱文件和記錄

l 測量

l 水平對比——內部、同行業或其他行業比較

l 縱向對比——組織的現在和過去比較

上述方法各有利弊,具體實施識別時,有必要將各種方法組合使用,下面將部分方法予以介紹:
1)問卷評審——因素識別
問卷評審是通過事先准備好的一系列問題,通過到現場察看和與人員交談的方式,來獲取環境因素的信息。問卷的設計應本著全面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問卷包括的內容應盡量覆蓋組織活動、產品、以及其上、下游相關環境問題中的所有環境因素,一個組織內的不同部門可用同樣的設計好的問卷,雖然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針對性,但為一個部門設計一份調查卷是不實際的。

典型的調查卷中的問題可包括如下內容:

l 產生哪些大氣污染物?污染物濃度及總量是多少?

l 產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濃度及總量是多少?

l 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學品?數量是多少?

l 在產品設計中如何考慮環境問題?

l 有哪些緊急狀態?採取了哪些預防措施?

l 水、電、煤、油用量各多少?與同行業和往年比較結果如何?

l 有哪些環保設備?維護狀況如何?

l 產生哪些有毒有害固體廢棄物?如何處置的?

l 主要雜訊源有哪些?廠界是否達標?

l 有否居民投訴情況?做沒做調查?

以上只是一部分問卷調查內容,組織可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完整的問卷提綱。

2) 現場評審(I)——觀察面談及環境因素識別

現場觀察和面談都是快速直接地識別出現場環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這些環境因素可能是已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或者是具有潛在的重大環境影響的,有些是存在環境風險的。如:

Ø 觀察到較大規模的廢機油流向廠外的痕跡;

Ø 詢問現場員工,回答「這里不使用有毒物質」,但在現場房角處發現存有劇毒物質;

Ø 員工不知道組織是否有環境管理制度,而組織確是存在一些環境制度;

Ø 發現鍋爐房煙囪黑煙;

Ø 聽到廠房傳出刺耳的雜訊;

Ø 垃圾堆放場各類廢棄物混放,包括金屬、油棉布、化學品包裝瓶、大量包裝箱、生活垃圾等;

現場面談和觀察還能獲悉組織環境管理的其他現狀,如環保意識、培訓、信息交流、運行控制等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發現組織增強競爭力的一些機遇。如果是初始環境評審,評審員還可向現場管理者提出未來體系建立或運行方面的一些有效建議。
3)現場評審(II)——書面文件收集及環境因素識別

一般的組織都存在有一定價值的環境管理信息和各種文件,評審員應認真審查這些文件和資料。需要關注的文件和資料包括:

l 排污許可證、執照和授權;

l 廢物處理、運輸記錄、成本信息;

l 監測和分析記錄;

l 設施操作規程和程序;

l 過去場地使用調查和評審;

l 與執法當局的交流記錄;

l 內部和外部的抱怨記錄;

l 維修記錄、現場規劃;

l 有毒有害化學品安全參數;

l 材料使用和生產過程記錄,事故報告;

l 水、排放物和排污收費;

l 能源、資源、配件等的價格;

如何進行環境因素識別
1 標准要求
組織應建立並保持程序,用來確定其活動、產品或服務中它能夠控制,以及可以期望它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以便判定那些對環境具有重大影響,或可能具有重大影響的因素。組織應確保在建立環境目標時,考慮與這些重大影響有關的因素。
組織應及時更新這方面的信息。
2 定義
環境因素:「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要素。」在其基本意義上等同於環境問題,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
2.1內部環境因素
各部門在自身管理或職能活動中,直接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各種行為,如日常辦公活動中各種辦公用品的消耗、熱電公司燃煤導致的煙氣排放、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排放等。
2.2外部環境因素
(1)各企事業單位在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直接造成的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各種行為,如各種污染排放過程、資源能源消耗過程、潛在或緊急情況時發生的各種災害性事故等。
(2)供方或承包方在為單位提供各種服務過程中,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各種行為。
(3) 公司以外有關方面,如臨近區域的污染物通過排放轉移對本區域環境造成影響的過程。
3 目的
環境因素的識別是整個體系建立的基礎,只有全面正確地查找出公司存在的環境問題,從中識別出對環境有重大影響(其中還應包括潛在的重大環境影響)的因素,即「重要環境因素」,才能有針對性地制定環境方針及相應的目標和指標,才能充分、合理、有效地解決開發區在建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問題。
職責:體系主管部門統一負責,各部門配合,進行環境因素的識別與評價。
4 管理規定
4.1 初始環境評審
4.1.1 公司在尚未建立環境管理體系時,應通過初始環境評審來確定自身的環境狀況,考查全部環境因素,按規定方法合理評價出重要環境因素,以此為基礎建立環境管理體系。
4.1.2 初始環境評審的工作是在環境管理者代表的直接授權下,由主管部門組織各相關部門,按照規定的方式完成。
初始環境評審最關鍵的內容為:
⑴ 收集應遵守的法律法規和相關要求;
⑵ 識別環境因素、評價重要環境因素;
⑶ 對所有現行環境管理活動和制度進行審查;
⑷ 對以往事件進行調查分析。
通過初始環境評審,確定了公司適用的法律法規及相關要求,識別出環境因素並評價出了重要環境因素。
4.2 識別環境因素
在環境管理體系建立以後的正式運行階段,識別環境因素的過程可不必通過初始評審,而應執行《環境因素識別、更新及評價程序》,保證環境因素的有效識別和更新,並充分合理評價出重要環境因素。
4.2.1 定期識別環境因素
每年**月,在環境管理體系內審之前,執行組組織各相關部門進行環境因素的查找,對新出現的環境因素予以登記,並修訂有關記錄。
4.2.2 及時更新環境因素
在體系運行過程中,對產生環境因素的環節進行檢查,因各種條件變化,導致環境因素已不存在、或新增加環境因素時,應予以標識。
4.3 評價重要環境因素
4.3.1 原有的重要環境因素,在採取有效控制措施後,已不具備重要環境因素特徵的,應作為一般控制因素,或根據實際情況不再作為環境因素考慮,並對有關記錄進行標識。
4.3.2 對新識別的環境因素,應按照「重要環境因素評價方法」予以評價,對其中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響的,應作為重要環境因素,制定目標、指標和相應的解決方案。
4.4 環境因素識別與評價原則
1.識別全面。即環境因素識別時應充分考慮組織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夠控制及可望對其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包括所使用產品和服務中可標識的重要環境因素)。具體地說,應對三種狀態、三種時態和七種類型的環境因素進行識別:
三種狀態:正常(如生產連續運行);異常(如生產的開車、停機、 檢修等)和緊急狀態(如潛在火災、事故排放、意外泄露、洪水、地震等)。
三種時態:過去(如以往遺留的環境問題;泄露事件造成的土地污染),現在(如現場活動、產品和服務的環境問題)和將來(如產品出廠後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將來潛在法律法規變化的要求,計劃中的活動可能帶來的環境因素)。

七種類型:以上三種狀態、三種時態可能存在大氣排放、廢水排放、雜訊排放、廢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及自然資源的使用和消耗、當地社區的環境問題。
在所有情況下,都應當考慮到組織內的正常和異常運行條件下,以及可能發生的緊急狀態"以及"應對涉及下列因素的工作部門的活動所伴隨的重要環境因素予以考慮:向大氣中排放、向水體的排放、廢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與自然資源問題、其他當地環境問題和社區性問題"。這說明,組織在識別環境因素時,應考慮:現在、過去和將來三種時態(這裡面也就包含了能夠控制、可望施加影響的內容以及進一步需要關注的相關方和產品的環境因素)正常、異常和緊急三種狀態。排放等六種情況。在組織活動、產品或服務性質發生變化時,還應考慮及時更新環境因素。
2.識別具體。環境因素識別的目的是提供環境管理體系控制的明確對象,為此識別應與隨後的控制和管理需要相一致。識別的具體程度應細化至可對其進行檢查驗證和追溯,但也不必過分細化(如把試驗室使用pH試紙廢棄也作為一項環境因素)。
3.明確環境影響。環境因素的控制是減少或消除其環境影響,同一個環境因素可能存在不同的環境影響,因此,識別時應明確其環境影響,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環境影響。
4.描述准確。依據ISO14004標准示例,環境因素通常可以描述為"環境因素(物質)或污染物的名稱與某一行動或動作的組合",即名詞加動詞。污染物的名稱應明確到有關污染物質種類或組分。
4.5評價重要環境因素應考慮:
⑴ 對相關法律法規的符合情況;
⑵ 環境影響的程度、規模、持續時間;
⑶ 潛在事故隱患的強度、范圍、概率;
⑷ 資源能源的消耗情況;
⑸ 地區形象建設需要;
⑹ 相關方面要求;
⑺ 改變其環境影響的難易程度。
4.6環境因素識別中應防止忽視的方面
在環境因素識別時,人們往往注重組織正常活動中的環境因素,但對以下方面可能容易忽視、遺漏。這些方麵包括:
1.異常和緊急狀態下的環境因素。
由於異常和緊急狀態的環境因素處於潛在狀態,有隱含的因素,因此不太直觀,這就要求評議人員開動腦筋,運用頭腦風暴法,發揮評議人員的想像力,來發現問題。通常,異常狀態下的環境因素發生在試生產過程、設備啟動、開機、關機、設備維修、污染處理設施故障時。緊急狀態發生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如:事故排放,有毒物泄露、火災隱患、壓力容器破裂泄露或火災爆炸等。
2.產品中的環境因素。
產品耗用大量的貴重材料,能耗水平偏高,過程污染物排放偏高。使用污染嚴重的物質;包裝不符合環保要求,產品未達到相關環保指標;產品使用後的廢棄可能不易降解,回收分解困難,產生有毒有害物質等。
3.服務中的環境因素
包括組織提供的服務和使用相關方的服務,如:運輸、倉貯、建築裝修、能源動力提供、銷售和維修;廢物處理各環節可能存在的環境因素。
4.7環境因素識別與匯總
部門環境因素識別表:按部門環境因素發生地點、類型填寫的環境因素識別一覽表。
部門環境因素識別表:包括廢水、廢氣、雜訊、固廢、資源、能源消耗、化學品使用、相關方、產品等環境因素,按部門編制調查表便於以後對環境因素的更新。
經過環境因素識別,應將初步確定的環境因素進行適當的整理、分類、匯總和記錄,形成表格。這些表格應根據組織的環境因素復雜程度來編制,如按部門順序進行匯總,這有利於部門對環境因素的掌握,也便於環境管理體系管理職能部門的全面管理。
4.8可能存在的問題
在某些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組織中,對於環境因素的識別往往存在不足之處。如:環境因素識別不充分;識別不切合實際,不能抓住重點;僅著眼於現行的生產活動,忽視了能源、資源消耗和產品或服務過程的環境因素等。
對於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方法的應用,有的不能滿足組織環境因素實際情況,評價方法不適應評價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因而出現生搬硬套,評價不準確,造成重要環境因素的確定不正確,使控制對象偏離實際,導致體系運行的環境績效不明顯,體系運行處於形式化。
為此,如何全面和客觀地識別環境因素,選擇適用的評價方法並正確的進行重要環境因素評價是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關鍵一步。
4.9、舉例說明
下面用一些實例來說明如何充分識別環境因素。如「使用危險化學品」這樣一個活動,就要考慮以下活動的環境因素:
從過去時態看,化學品的運輸過程
從組織現場看,化學品的儲存、使用
從將來看,化學品的廢棄、容器的處理
而針對每一項活動,就應從狀態的角度分析(這里僅只化學品本身的影響):
化學品運輸,正常情況下(合乎安全規定時)應該說環境影響小,可以不予考慮;而在異常情況下,比如運輸單位不了解化學品特點,裝卸運輸粗獷、生產單位密封灌裝不合乎規定、氣候等條件不合適等,就會造成化學品的濺灑、揮發,造成土壤或大氣環境受到污染;緊急情況下,比如遭遇洪水等惡劣條件,以及事故等意外可能會造成爆炸、大面積泄漏等污染事故,顯然在不同狀態下,環境的影響(可能性、頻次、影響程度等)都是不同的。化學品的儲存使用,同樣正常時,小量揮發;異常情況下可能就有泄漏、較大的揮發、一些化學反應情況;而在緊急情況下,可能會有劇烈反應甚至爆炸等環境事故發生。
化學品(容器)的廢棄,正常情況交由資質的單位合理科學處理或供貨商的重新利用;異常情況下,因人員操作或意識問題就會發生不當的處理、存放而造成污染情況;緊急情況下,可能會發生燃燒、大面積污染土壤等事故。
當然,對於更新,就要考慮一旦化學品種類性質、用量發生變化是應當在投入使用前進行評價和環境因素的更新。
應該注意的是,環境因素所產生的地點、單位不同,組織在進一步的評價時,就要考慮可以控制或施加影響的程度。

參考網路、 安全管理網

⑥ 誰知道環境因素的識別要考慮哪些因素

重要環境因素: 具有或能夠產生重大環境影響的環境因素 第二章環境因素的來源 第三章環境因素的描述 第三章環境因素的描述 第四章環境因素的影響 第五章識別環境因素的方法 第五章識別環境因素的方法 物料均衡計演算法(工藝流程分析法) 第五章環境因素的識別方法 問卷調查法常用的問題: —產生哪些大氣污染物?污染物濃度及總量多少? —產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濃度及總量多少? —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數量多少? —在產品設計中如何考慮環境問題? —有哪些緊急狀態?採取了哪些預防措施? —水、電、煤、油用量各多少?與同行業和往年比較結果如何? —有哪些環保設備?維護狀況如何? —產生哪些有毒有害固體廢棄物?如何處置? —主要雜訊源有哪些?廠界雜訊是否達標? —有無居民投訴?做沒做過調查? 第五章識別環境因素的方法 環境因素識別的步驟: 步驟1:選擇確定要分析的活動、產品或服務 步驟2:運用合適的方法識別環境因素包括顯在的和潛 在的 步驟3:確認識別的環境因素是否確實存在 步驟4:環境因素的匯總與整理 第六章識別環境因素應考慮的內容 第六章識別環境因素應考慮的內容 練習—識別下述活動的環境因素 —生產機械管理活動 —危險化學品的運輸 —行政辦公 —電腦使用 —空調使用 —空調維護 —油漆使用 第五章識別環境因素的方法 第七章環境因素的評價 第七章環境因素的評價 第七章環境因素的評價 第七章環境因素的評價 1. 是非判斷法 是非判斷法—根據制定的評價准則,進行對比、衡量並確定重要因素。 當符合以下評價准則之一的,即可判為重要環境因素。 要求: 該方法簡便、操作容易,但評價人員應熟悉環保專業知識,才能做到 判定準確。 第七章環境因素的評價&nb

⑦ 項目重要環境因素識別及來源有哪些

項目重要環境因素識別及來源有()。A、粉塵、廢氣 B、施工廢水 C、施工雜訊 D、垃圾

⑧ 環境因素識別與評價的基本步驟是什麼

一、識別步驟

1、選擇組織的過程(活動、產品或服務)

2、確定過程伴隨的環境因素

3、確定環境影響

二、評價步驟

1、環境方面有環境影響的可能性、程度、范圍、發生的概率、持續的時間

2、環境法律法規要求,商業方面有改變環境影響的技術難度、經濟承受力、因環境問題使組織存在 的風險大小、組織的公共形象以及相關方的利益。

3、在作具體評價時,要綜合上述各方面的環境影響並體現出「持續改進」的思路。

(8)環境因素識別方法來源於哪裡擴展閱讀

環境因素識別方法

一、問卷評審

典型的調查卷中的問題可包括如下內容:

1、產生哪些大氣污染物?污染物濃度及總量是多少?

2、產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濃度及總量是多少?

3、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學品?數量是多少?

二、現場評審

現場觀察和面談都是快速直接地識別出現場環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如:

1、觀察到較大規模的廢機油流向廠外的痕跡。

2、詢問現場員工,回答「這里不使用有毒物質」,但在現場房角處發現存有劇毒物質。

3、員工不知道組織是否有環境管理制度,而組織確是存在一些環境制度。

⑨ 環境因素的定義是什麼

環境因素在
ISO14000
定義中是指: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環境因素有多種類型,如:污染排放型、工藝設計型等,應根據組織的特點加以識別。
確定環境因素在建立
環境管理體系
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由於組織的活動(包括:准備、生產、排污、產品、運輸、儲存、管理)有許許多多對環境產生有益影響或有害影響的因素,將這些因素分析出來,確定產生的影響,識別和評估重大環境因素,提出控制的辦法並付諸實施,這些工作都將為組織逐步消除污染,實現清潔生產奠定重要基礎。一個組織欲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必須以識別重大環境因素,消除對環境有害因素為目的,由此而確定組織的環境方針、目標和指標,採用相應的管理手段。應當說識別重大環境因素是為管理體系明確
管理對象
的重要環節。如果一個組織的環境因素尚未搞清,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則沒有明確管理目標

⑩ 環境因素包括哪些

環境因素有家庭環境、生活環境、職業環境、經濟因素。

在系統識別組織全部環境因素的基礎上,必須根據其對環境影響的大小作出評價,判定出重要環境因素,以便組織在制定環境方針及目標指標時予以優先考慮。

企業的一般環境因素涉及面廣,主要從宏觀方面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間接的影響。這些因素主要有:政治法律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自然環境。

(10)環境因素識別方法來源於哪裡擴展閱讀

企業的自然環境[或物質環境]的發展變化也會給企業帶來市場機會或環境威脅。因此,對自然環境的變化也應該加以密切關注。特別是自然資源的短缺與環境的破壞更應該引起高度關注。

社會市場營銷觀念正是要求所有的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當前的需要,更要考慮人類社會長遠的利益。

所有的經濟學都是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研究資源配置的社會科學。在發展中國家中,資源問題與環境問題更加突出。因此任何企業在選擇目標市場時,都必須考慮資源的制約與環境的保護。

我國是一個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環境的保護尤其需要引起特別的關注。千萬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或局部、個人的利益而肆無忌憚地浪費資源與破壞環境。

閱讀全文

與環境因素識別方法來源於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打開雞蛋的方法 瀏覽:444
路由vpn怎麼設置方法 瀏覽:468
吊車頭的拉線安裝方法 瀏覽:81
番茄灰霉病治療土方法 瀏覽:425
oppo手機耳線的包裝方法 瀏覽:713
如何尋找正確的工作方法 瀏覽:738
羊布病普遍治療方法 瀏覽:896
研究方法論是誰寫的 瀏覽:532
嬰兒肚子脹怎麼辦有哪些方法 瀏覽:337
蘋果手機的感應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16
香碗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02
北京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瀏覽:794
有哪些方法稀釋油漆 瀏覽:193
可以替代焊錫的sma頭連接方法 瀏覽:478
剪輯視頻的方法 瀏覽:600
如何用化學方法鑒別環己烷和苯胺 瀏覽:548
浙江菜烹飪方法有哪些 瀏覽:391
星戰模擬器怎麼找到自己的家正確方法 瀏覽:781
2020洪災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835
長期失眠睡不著怎麼辦最好的方法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