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中物理——如何測氣體的密度,急!!!
我來試試:1.稱出一個空藍球的質量m1,2.打足氣體後再稱出總質量m2,3.把氣體放到一個大的癟的塑料袋裡,測出體積v,4.密度=(m2-m1)/v
② 如何測量空氣的密度
凡是不溶於水的氣體,都可藉助排水集氣法,用天平、量筒測得其密度,其准確度取決於天平的感量和量筒的最小刻度.
測量方法:
(1)取一球膽(或皮囊)接一根帶夾子的膠管,盛滿氣體後,用天平稱出其質量m1.
(2)用如圖的裝置,用力擠壓球膽,用排水集氣法在量筒中收集氣體.集氣完畢後,擰緊夾子.上下移動量筒,使其內外水平面一樣高,以保證氣體壓強為1個大氣壓強,然後由量筒刻度讀出氣體體積V.
(3)稱出餘下氣體和球的質量m2,則氣體的質量為m1-m2.
(4)代入公式計算氣體在1大氣壓下的密度
③ 初三物理書中氣體密度表中氣體密度是如何測量的
是在
標准大氣壓
下,室溫25攝式度,根據的式子是:質量除以體積,中國的好多東西的沒有說明,你上國外版的網路書說得好清楚的…
④ 密度的測量方式
我對物質結構不了解,沒法給出更深層次的解釋,只能簡單的考慮,密度應該跟單位體積內的原子個數乘以單個原子的質量差不多,之所以各種物質密度不同,應該因為物質原子的質量和原子間的平均距離(或者單位體積內的原子個數)不同。比如一個極端的情況,重原子氣化後,原子雖然很重,但以氣體方式存在,單位體積內的原子個數相對於固體是很小的,它的密度相對於由輕的原子組成的固體也是小很多倍的。
密度的計算應該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不會簡單的就能得到結果。
找到一點東西,希望有用:
元素的結晶密度變化規律,從總體看,一般是以周期表中部的硼、鋁以及鐵、鉑族元素,結晶時密度最大,向周期表的左側或右側,元素的結晶密度逐淅變小,但也存在著許多的例外,如氟、氯原子的有些結晶方法就密度增高,而還有些元素的某些結晶方法,則密度顯著變小。
為什麼會如此呢?其原因最主要與元素的原子半徑變化,以及與在結晶時成鍵結合方法有關。
由於元素的原子半徑,不論是共價半徑還是金屬原子半徑,一般都是以周期表最左邊的,鹼金屬元素最高,向周期表右部原子半徑不斷減小,所以從鐵、鉑族元素與硼、鋁元素,到周期表左側的鹼金屬元素,原子的結晶密度不斷變小是必然的。
而從硼鋁和鐵鉑族元素向右,結晶密度一般情況下變小的原因,則主要是由於這些元素,在其結晶過程,不同原子間的成鍵結合方式,會由前半周期金屬元素的,一般形成緊密堆積性結晶鍵,改變為非緊密堆積的有間隙分子式結合,並且越向周期表右部的元素,結晶過程相互吸引形成結合鍵時,二相鄰原子之間的平均間距越大。
原因是由於元素的核外最外層電子排布數增多,會使的一原子結晶時,可發生偏心運動成鍵的外層成鍵電子軌道,與相鄰內層電子距離變近,成鍵時不易於向相鄰原子可與之吸引形成結晶性鍵的成鍵吸引位點,大幅度偏轉接近所致(具體機制請看筆者關於元素化學結合成鍵方面論文)。
所以盡管從硼、鋁及鐵鉑族元素向右,物質原子的質量不斷增大,但其結晶時的密度,卻由於成鍵距離變遠,與成鍵結合方法不緊密堆積,堆積間隙大,從而使周期表內向右,元素結晶密度反而會不斷變小。
至於碳原子在結晶形成金剛石時,密度會反常的變大,最主要是元素核外的4個外層電子或全部6個核外電子,在很高溫度下相互接近與結晶時,運動軌道可能全都表現強烈偏心運動特徵,以及不同電子軌道可能發生了內外互相穿插,這樣在其結晶之後的冷卻過程,由於所有電子軌道一起收縮造成原子半徑顯著變小所致。
而氟.氯.砷等元素以某種方法結晶後,密度反常提高,主要是由於其結晶時和相鄰元素比起來結晶的結合方法比較緊密所致,而氮、砷等元素以外的方法結晶時的密度,之所以又變為顯著偏低,則是由於其結晶凝結時,不同原子之間結合方法更為鬆散的原因造成。
http://www.daixian.ccoo.cn/blog/blogshow.asp?aid=10195
⑤ 怎麼測氣體的密度
先找一個橡膠塞子剛好能塞住玻璃瓶口,在塞子中央打一孔,把金屬管或玻璃管緊插入孔內(孔小時可將橡膠塞子浸入熱水中,數分鍾後取出,趁熱將管插入扎中,冷卻後即緊固),將塞子塞緊。將橡皮導管套在金屬管上 用天平稱量出瓶子、夾子、導管的總質量。將瓶子取下,用打氣筒從導管向瓶內充氣。打十幾次後,用夾子將橡皮導管夾緊,抽出打氣筒,將瓶子再放到天平上,增加毫克砝碼,直至天平重新平衡為止。所增加的毫克砝碼的質量,就是充入瓶內的空氣質量。記錄下空氣質量m。 將瓶子取下。在量筒內盛滿水後將量筒倒立在水盆中。將連著瓶子的橡皮導管口插入量筒內,松開夾子,用排水取氣的方法收集充入瓶內的空氣。等量筒內不冒氣泡後,上下移動量筒,使筒內水面與盆中水面相平(使量筒內的空氣壓強為一個大氣壓)。觀察量筒刻度,記錄下筒內空氣體積V。 根據密度公式 求出常溫常壓下空氣的密度。1.每次充入的空氣不宜過多,如果過多,收集空氣時的大容器不容易找,測定常溫常壓下的空氣體積有困難;充入的空氣也不宜太少,太少了稱量時增加砝碼不方便。經試驗,一般打十次為宜。如果選用的是其他型號的打氣筒,先將量筒盛滿水後倒立盆中,用打氣筒往量筒內充氣,排水後的空氣不超過滿刻度,記下充氣次數,往瓶內充氣時也充同樣的次數。 2.瓶口與塞子、塞子與導管連接部分不漏氣是做好這一實驗的關鍵。塞好瓶塞和導管後,將瓶口部分浸入水中,用打氣筒充氣,看瓶口部分有無氣泡冒出。如漏氣,抹乾後用黃油或凡士林加熱後灌入其間,直至不漏氣為止。 3.因充入的空氣質量很小,要用毫克砝碼,應細心調節天平。 4.如果沒有大玻璃瓶子,可找硬質塑料桶或金屬桶代替,充氣前後體積不應有明顯的變化。因為充氣後體積變大,容器所受空氣的浮力變大,稱量的空氣質量則偏小,測不準空氣的密度。
請採納謝謝!
⑥ 怎樣測量固液氣三態物質的密度
固體,液體的可以用專業的電子密度計測試,應用阿基米德原理。可以選擇選擇固液體兩用型的密度計,性價比高。
氣體:用浮子稱量法可以測定氣體密度。通過兩個質量近似相等而體積相差大的浮子,由測得的浮力差求得氣體密度。
專業密度計可咨詢北京儀特諾010-58498566。
⑦ 怎樣用物理天平測量氣體密度
1.
用天平和量筒測量氣體的密度
凡是不溶於水的氣體,都可藉助排水集氣法,用天平、量筒測得其密度,其准確度取決於天平的感量和量筒的最小刻度.
測量方法:
(1)取一球膽(或皮囊)接一根帶夾子的膠管,盛滿氣體後,用天平稱出其質量m1.
(2)用如圖的裝置,用力擠壓球膽,用排水集氣法在量筒中收集氣體.集氣完畢後,擰緊夾子.上下移動量筒,使其內外水平面一樣高,以保證氣體壓強為1個大氣壓強,然後由量筒刻度讀出氣體體積V.
(3)稱出餘下氣體和球的質量m2,則氣體的質量為m1-m2.
(4)代入公式計算氣體在1大氣壓下的密度
向左轉|向右轉
2.氣體的密度怎樣測?介紹了以下測量方法:用天平,100ml量筒,水。
向左轉|向右轉
100ml水的質量為100克,沒有空氣的空量筒質量為(b—100)克,100ml空氣的質量為
(a—b+100)克,所以空氣的密度為:ρ=(a—b+100)克/0。1升。
可在實際的測量中,我記錄了如下的測量數據;
向左轉|向右轉
測出空氣的密度為7克/升,而空氣的實際密度為1。29克/升,誤差為6倍多。為什麼誤差有這么大呢?
原來用的天平能測量的最少值為0。2克,而應該用能測量0。01克的天平,可能誤差就會少些。
⑧ 如何測量氣體的密度
需要在真空環境下進行:先稱內部是真空的體積為V的容器的重量為M1,再充入空氣,稱重為M2,(M2-M1)/V=氣體密度。這個試驗中容器所在的環境要為真空,以排除空氣浮力的影響
⑨ 怎樣測量氣體密度詳細些
材料:天平;量筒;以及帶塞子的,密封性良好的瓶子1 測出瓶子蓋上塞的容積.裝滿水後,稱出水和瓶子的質量(m1).等於水的質量和瓶子質量和.2 量水的體積V(水體積與氣體體積一樣).量出水的質量.3 拿著裝滿水的瓶子和蓋到那個要測氣體密度的地方,將水倒掉,將氣體導入瓶子,蓋緊塞子.稱出質量(m2).等於要測氣體質量和瓶子質量的和.4 則用(m1-m2)得出(水的質量-被測氣體的質量)5被測氣體密度=被測氣體質量/V 這個方法顯然需要很大的瓶子,而且實用性不大,瓶子里的被測氣體質量顯然很小,所以這只可以說是理論上對氣體密度的測量,我記得高中化學里可以用物質的量和體積等算出密度.
⑩ 怎樣才能准確地測量出氣體的密度啊
如果按樓上的,測出的密度不是常溫下的空氣密度。
一個簡單方法。找個可以密封的瓶子。
1 測出它的蓋上塞的容積。裝滿水後,稱出水和瓶子的質量(m1)。等於水的質量和瓶子質量和。
2 量水的體積V(水體積與空氣體積一樣)。量出水的質量。
3 拿著裝滿水的瓶子和蓋到那個要測空氣密度的地方,將水倒掉,空氣自然就填充進瓶子,蓋好塞子。稱出質量(m2)。等於空氣的質量和瓶子質量的和。
4 則用(m1-m2)得出(水的質量-空氣的質量)
5 空氣的質量=空氣密度*V
這樣做需要:天平,量筒。帶塞子的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