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蠶絲養殖方法和步驟

蠶絲養殖方法和步驟

發布時間:2022-04-29 23:22:57

❶ 古人養蠶抽絲要經過很多步驟流程是

蠶絲抽絲過程:

1、索緒

將無緒繭放入盛有90℃左右高溫湯的索緒鍋內,使索緒帚與繭層表面相互摩擦,索得絲緒。柞蠶繭用手索緒,但不能在封口部位索緒。


❷ 絲綢價格昂貴,應該怎麼養殖蠶才能更好的吐絲

蠶所必需的營養,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分等。桑葉是蠶最適合的天然食料。蠶食桑後,幼蟲生長迅速,在適溫條件下,一頭蠶自孵化至吐絲結繭,大約6-9天蛻一次皮,共需約24-32天,約食下桑葉20-30g(合干物5-6.2g),一般經四次眠和蛻皮,至生長極度時,體重約增加1萬倍。

❸ 古人養蠶抽絲的步驟是哪幾個

第一,處理蠶繭。蠶不吃桑葉之後就會吐絲結繭,這個時候結出來的繭就是我們的原材料了。我們要將蠶繭上面的一些亂石用手輕輕的撕掉。
第二,就是要准備好開水。就像奶奶說的煮好開水之後,將蠶繭全部扔到開水裡面去。這個過程會將里邊的蠶蛹燙死。同時,也有利於我們抽絲工作。
第三,就是要拿一個小的笤帚。按照一定的方向,在鍋里邊使勁的攪。腳動的次數越多,蠶繭裡面的是絲線分開的幾率就越大。當腳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有一根蠶絲的頭慢慢的掉了出來。這就是我們最重要的抽絲的開始。
第四,我們將找出來的絲線的頭,纏在纏線板上。然後就可以進行繞絲線了。在找實線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動作輕盈。否則力量過大,也會將絲線拉斷。
第五,我們將抽好的絲線,直接可以拿去做絲綢的紡織。一般情況下,一個蠶繭上的絲線是非常長的。大約有900到1500米的距離。怎麼樣?非常不可思議吧。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就是利用這樣的方式,來製作物美價廉的高檔絲綢,讓它為全世界人民服務。

❹ 養蠶如何抽絲

1.養蠶抽絲的第一步便是需要將蠶蛹進行處理,即在不破壞蠶繭的情況下提前殺掉蠶蛹

如果要對活繭進行抽絲,有很多弊端,不但容易污染蠶繭,且若蠶蛹提前破繭,會對絲綢水平造成影響,因此蠶蛹處理技術水平直接影響著生絲的質量。最早的處理方法十分簡單粗暴,便是通過暴曬殺死蠶蛹,這樣得到的蠶繭十分雪白乾燥。但其缺點也十分明顯,便是暴曬之後的蠶絲變得乾脆,絲的韌性和強度都大大降低,影響了生絲的品質。

後來採用了鹽腌法,就是將鹽作為隔絕空氣的封閉層,在殺死蠶蛹的同時,也吸收了蠶蛹中多餘的水分,保持了生絲的韌性和品質。此法的優點是保存了生絲的質性,但操作十分復雜且處理時間比較長,不利於大規模操作。

2.養蠶抽絲的第二步便是繅絲,直接分離繭體中的絲素並將其初步合股

蠶繭的主要成分便是絲素和絲膠,其中絲膠比較溶於水,且溫度越高,溶解度越大,這樣剩下來的便是絲素。所以第二步的工序原理便是利用絲素和絲膠水溶性的差異,將蠶繭放置在水中抽出蠶絲的工序。

3.養蠶抽絲的第三步為生絲歸攏,主要分為絡絲、並絲、整經三道小工序

將蠶絲抽出合股之後,還需要經過一個重要的工序即生絲歸攏,才能夠用於織造。其中絡絲主要是將抽出的蠶絲轉到相應的圓形工具上,此工藝相當於現代紡紗技術中的絡筒工藝,此工藝主要是改善蠶絲的品質,消除上面的瑕疵,減少斷頭,提高織造品的質量。

❺ 蠶的生活習性如何養殖

我國廣闊的原野上生長著許多桑樹,有喬木,也有灌木。在桑樹上生息著好幾種昆蟲,它們取食桑葉或蛀食樹干。在些昆蟲中,有一種吐絲作繭的鱗翅目昆蟲引起了先民的注意,這就是桑蠶。桑蠶取食桑葉後吐絲結繭,然後鑽出繭殼羽化為蛾子。人們發現這種繭殼浸濕後,可以拉出長長的銀色絲縷,這絲縷可捻成線,也可織成綢。這比起當時的衣服原料麻布和葛布來,要漂亮得多了。隨著先民生活的定居,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蠶繭,即開始了人工飼養,並把蠶移到室內來馴養。 家蠶(BombyxmoriL.),又叫桑蠶,屬蠶蛾科(Bombycidae),是由野蠶(B.madarinaMoore)經過我們的祖先長期飼養所創造的物種,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成就。家蠶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過卵(蠶種)、幼蟲(蠶)、蛹和成蟲(蛾)四個發育階段。在幾千年的飼養過程中,人們了解了蠶的生活習性,養蠶技術不斷提高。在漫長的歲月中,人們通過選擇的方法,選留吐絲多、結繭大的個體做種,又用雜交原理,把不同的性狀結合在同一個體中而育成新的類型。這樣,就有了繭色、體態、斑紋變化多端的數百個品種。利用冷藏的方法改變蠶種的化性(昆蟲一年發生的世代數目,叫做化性)是我國古代養蠶的勞動人民的偉大發現。他們將蠶卵封閉在罐中,然後置於冷泉水或高樹濃蔭下冷藏,可使蠶種在冬天也能飼養。如果不是這樣,則在一年內要想多次養蠶是不可能的。現今,人們掌握了昆蟲激素與變態發育的關系,已經能夠人工調節蠶的發育。為了讓蠶吐絲更多,抓住蠶產絲素、絲膠的五齡階段,用保幼激素均勻噴布在蠶體上,就能延長蠶的生長期,使它更多吃一些桑葉,多產蠶絲。如果當時缺少桑葉、病害蔓延或勞力不足,要蠶提前化蛹,則可以用蛻皮激素噴灑桑葉來喂養四齡幼蟲,即可縮短生長期,提前吐絲結繭。此外,還可以用人工飼料替代天然飼料,增加養蠶次數。 我國除桑蠶外,還有柞蠶、樟蠶、樗蠶、天蠶等。柞蠶(AntheraeapernyiGuerin-Meneville)屬大蠶蛾科(Saturniidae),原產山東萊州(掖縣),是我國地位僅次於桑蠶的產絲昆蟲,現盛產於遼寧、河南等省。柞蠶最早見於《爾雅》(公元前1200年),2700年前柞蠶絲已作為給皇帝的貢物,在漢代曾經由官方推廣,經宋、元、明、清幾代引種推廣,分布到了全國很多省份。其主要飼料樹種是櫟屬(Quercus)各種的葉子。 樟蠶(EriogynapyretorumWestwood)屬大蠶蛾科,原產廣東、廣西一帶,以樟葉、楓葉為食,它的絲被人們利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公元885年前後已有記載,其絲為紡織上等原料。古時用樟蠶絲經醋浸泡後拉絲作為弓弦,強度極大。現作為釣魚線和醫用縫線出口。 樗蠶()屬大蠶蛾科,其飼養歷史不詳。在山東省有小規模飼養,飼料是烏桕和臭椿。在南方有篦麻蠶。 天蠶(AntheraeayamanaiGuerin-Meneville)也屬於大蠶蛾科,分布我國從東北向西南到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等省份。寄主是各種柞樹(一種中大型的喬木)和櫟樹。由於天蠶絲具有獨特的性質,絲質光澤有色,為高貴裝飾品的原料,國際商品價值高於桑蠶絲數十倍,被譽為綠色金子和鑽石纖維。我國從唐朝已開始利用,距今約1300多年。人工飼養至少開始於17世紀,約在100年前已向外國出口。 (2)家蠶馴育起源的神話 家蠶馴育是我國遠古時代不知名的勞動人民在實踐中掌握自然規律而加以利用的事實,但畢竟歷史過於悠久而無法追溯到其最早起源,因而就有了各種傳說和神話。傳說之一,養蠶是黃帝的元妃嫘祖所發明。在《通鑒外紀》中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元妃,始教民育蠶,......後世祀為先蠶。這種說法比較普遍,解放前蠶神廟里還供著先蠶西陵氏。另外,《搜神記》中有一神話。相傳在太古時代有父女二人,父親外出打工,僅留下女兒一人和一匹馬在家。女兒自己飼養此馬。由於貧窮和寂寞,她非常思念打工在外的父親,就對馬戲言:你要是能把我父親接回來,我就嫁給你。馬聽完此言後便掙脫韁繩而去,徑直跑到了父親打工的地方。父親見到馬後非常驚奇,就牽來騎上。馬望著來的方向悲鳴不已。父親見狀,猜測家裡有事,就騎馬回到家裡。畜生有非常之情,所以父親就更加精心喂養。但馬不肯吃食,每見到女兒出入都要喜怒擊蹄。父親覺得奇怪,就悄悄地問女兒。女兒只好如實相告。父親認為此事有辱家門,就用箭將馬射死,把馬皮剝下曬在院中。父親又出門了。女兒與鄰家女友來到馬皮前,對著馬皮嘲笑說:你一個畜生為什麼要娶一個女人呢?招此殺身之禍,何苦呢!話音剛落,馬皮突然飛起,將女兒捲走。鄰家女友大驚失色,不敢搶救,只好去告訴父親。父親返回後到處尋找,未能找到。數天後,在一棵大樹枝上發現了他們。女兒和馬皮同時化為蠶,生息於樹上,其繭厚大。鄰女取而養之。因樹為桑樹,又因桑與喪同音,故取名為桑蠶,老百姓普遍飼養,即為今天的家蠶。 (3)絲綢業的發展 根據文獻記載和文物考證,我們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開始植桑養蠶。蠶絲的利用開始於漁獵時代的末期,而養蠶開始於農業時代的初期即黃帝時代。在周朝(公元前1066年~256年)蠶桑生產已成為專業化,並受到官方督察管理。到戰國時期(公元前476年~221年)達到高度發展,蠶絲已成為貧民百姓的日常衣服和自由貿易的物資了。我國各地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絲織品很多,有羅、綾、紈、紗、縐、綺、錦、綉等產品,其圖案與色彩的美麗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宋、元時期(公元960年~1368年)的蠶絲生產和絲織業達到另一高峰,宋朝年產絲綢達340萬匹,統治者對蠶絲業與農耕同樣重視。我國古籍中常有農桑並舉的記載。一婦不蠶,或受之寒一成語反映了古代人民對蠶業的高度認識。 我國古代社會的衣著以絲綢和棉麻來區分貴賤。官員富豪無不以衣錦為榮,成語衣錦還鄉應運而生。勞動人民則穿棉麻布衣。唐朝(公元618年~907年)以前,絲絹與糧食同樣作為人民負擔繳納的實物,朝廷或官府以絲絹作為對有功臣民的賜賞。現今藏族和蒙古族在迎送、饋贈、敬神及日常交往禮節中使用絲質(哈達)以表達敬意和祝賀。 絲綢業的發展與普及也影響到我國的文化生活,除了有許多描述採桑、養蠶的美好詩句外,成語作繭自縛被用來比喻自己束縛自己,也比喻人作事原來希望對自己有利,結果反使自己吃虧受累。唐代白居易有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縛縈。;宋朝釋道原有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的詩句。由於蠶一生只吃桑葉,到老時卻吐盡它那柔軟、光滑、潔白的絲,因此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詩句就被用來贊揚那些有奉獻精神的人們。 我國古代蠶絲的發展促成了對外通商和文化交流。早在公元11世紀,蠶種和養蠶技術已傳入朝鮮 ,公元前2世紀傳入日本,公元6世紀傳入土耳其、埃及、阿拉伯及地中海沿岸國家。桑蠶飼養技術是公元6世紀傳人歐洲的,所以蠶絲代表東方古代文明,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絲綢是廣受歡迎的商品,它和桑蠶飼養技術通過絲綢之路向西傳播,路經草原、沙漠、綠洲和山川,沿途興起一批著名的市鎮,如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龜茲、疏勤等。張騫從建元3年(公元前138年)到元朔3年(公元前126年)奉漢武帝劉徹的命令由我國西部出發,到過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一些國家,並建立了聯系。絲綢是我國重要的產品,因此,古代西方稱長安古都為絲城,稱我國為絲國。在南方另有絲綢之路,經成都、保山等地到達緬甸與印度;在東部沿海又有徐聞(廣東)、合浦(廣西)以及蓬萊(山東)、寧波(浙江)等港口通往太平洋諸島嶼和地區。 目前,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多個國家與地區飼養家蠶,年產蠶繭約800萬擔,產絲約5萬噸。我國的產繭量和產絲量都佔全世界的首位。蠶業分布在除青海、西藏、寧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區,浙江地區的農民歷來都把這種對人類作出很大貢獻的昆蟲叫做蠶寶寶,它吐出來的絲有珍珠之光,即使在化學纖維日新月異的今日,絲織品仍被譽為纖維女皇,它具有的一些衣料特性是其他纖維望塵莫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養蠶業有著十分光明的前途。

❻ 如何養蠶

告訴你一個網址:蠶絲在線:http://www.silk-online.net/silkold/wangshangxuetang/ycsc-6-1.htm
這里有許多養蠶知識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調桑 喂飼前應將桑葉進行適當整理、切桑,以便於給桑。不良葉的選除、片葉的疊理、全葉全芽的切桑、用桑的稱量等均屬於調桑的范圍。有的蠶室辟有專門用於調桑的房間稱調桑間、用於選葉、切桑的台板稱作調桑板。收蟻至3齡起蠶餉食,因為蠶體小,為便於給桑均勻和容易取食,一般將桑葉切成正方形的方塊葉。方塊葉的大小與蠶體發育程度相適應,其邊長約等於蠶體長度的1.5~2倍。3齡中後期改為粗切。4齡用片葉。5齡用片葉和新梢葉或條桑。給桑 包括給桑回數與給桑量。給桑是給蠶喂飼桑葉,即將調好的桑葉均勻地撒布在蠶座上喂蠶,稱作給桑,這是養蠶的基本作業。給桑回數,是指1d給幾次桑,1d給三次的叫三回育,給四次的叫四回育。目前生產上一般實行1d三回育或1d四回育。給桑量,一般由食下量,食下率的測算數據與養蠶實踐經驗綜合確定,同時還與蠶座面積有關。在較為標準的蠶座面積前提下,飼育1盒蠶種25000條蠶的給桑量,一齡約為1.5kg,二齡4.75kg,三齡17.25kg,四齡87.5kg,五齡587.5kg,全齡合計698.5kg。實際飼育盒種用桑量在600~700kg之間。蠶品種與養蠶季節不同,用桑量也有較大開差。春季養春用品種,用桑量需700kg左右;夏秋季養夏蠶用品種用桑量需550kg左右;養早秋蠶品種用桑量需500kg左右;養中晚秋蠶品種用桑量需540kg左右。給桑量的掌握,需視蠶品種、蠶期、蠶座面積、飼育形式等條件,具體量化到逐齡、逐日、逐回。實際操作時,可採取定量給桑或者將兩者結合起來斟酌確定。止桑 各齡眠前的最後一次給桑。如就個體來說,指蠶已靜止不動,停止食桑,進入就眠狀態;但就群體而言,因個體間發育略有開差,就眠時間亦有遲早。因此為了防止餓眠,止桑時間亦適當偏遲,一般以蠶座中僅有極少數遲眠蠶時方可止桑。生產上通常採取給蠶座勻撒一層焦糠或新鮮石灰粉的辦法,來達到止桑的目的,並藉以促使眠座乾燥,防止少數早起的蠶攝食干癟的殘桑。蠶座與蠶座面積 蠶座是生長活動的場所,以蠶匾作為飼育容器為例,一二齡期需先在匾內鋪上一張聚乙烯塑料薄膜,再墊上一張白報紙或灰報紙,然後再將蠶放置其上,給桑喂養.放置好的面積,則為蠶座面積。蠶座面積應適應蠶的生長發育,調整擴大。面積過小,蠶頭過密,容易造成食桑不足、不勻,蠶體發育不壯、不齊;面積過大,蠶頭過稀,又會造成蠶室蠶具、桑葉與勞動力的消費。飼育密度,與蠶座面積同義,指的是單位面積飼育的蠶頭數。現行l盒蠶種25000粒良卵孵化收蟻後的蠶座面積,-般為:l齡0.4--2齡2m2、2齡2-4m2、3齡4-10m2、4齡l0-20m2、5齡20-35m2。定座與勻座 根據收蟻,飼養數量和適當的飼育密度要求,將蟻蠶,有時也泛指各齡蠶放置在一定的蠶座面積上。定座後,由於蠶體爬動或因給桑不當,造成蠶座內蠶頭分布疏密不勻,需要藉助蠶筷或者直接用手連蠶帶葉從過密處移放過稀處,達到蠶頭分布均勻,確保群體發育整齊度。擴座與分匣 適應蠶的生長發育,適時地擴大蠶座面積,在同一蠶匾內擴大放蠶面積叫作擴座,一隻蠶匾已放置不下,需移放到另-只空匾飼養叫作分匾。稚蠶期齡期經過短,生長速度快,蠶體平面積對前齡的增長倍數:一齡為5倍,二齡為4倍,三齡為3.5倍,幾乎每隔12h蠶體平面積就要增長l倍,在每天給桑回數僅有2-3次的情況,需特別注意做到超前擴座。提青分批 各齡蠶在經過少食期、中食期、盛食期、減食期後,進入即將就眠的將眠期與眠期。將眠區與剛入眠的蠶,體軀縮短,頭胸部鼓胖、體色乳黃有油光。而尚處於食桑階段的蠶,其體軀相對細長,體色較青。群體發育過程中,當一半左右的蠶已經將眠或入眠,-半左右的蠶仍在爬行食桑,為了下一個齡期容易進行技術處理,確保各批(匾)蠶發育齊-,就要採取加網給桑的辦法,把仍在食桑中的青頭更換出來,放到另一隻蠶匾中去,這一作業就稱提青分批。而當絕大部分個體已經入眠,僅有少數蠶仍在游移覓食,則應將其拾出另放,生產習慣上俗稱拾青頭或拾遲眠蠶。與大批發育進度開差過大的遲眠蠶,應予淘汰。眠起處理 是飼養過程中的主要技術環節,其內容包括加眠網、眠除、提青分批等眠起處理;止桑、揀遲眠蠶、眠中保護等眠中處理;撒防僵粉、加網、餉食等起蠶處理。餉食 二、三、四、五齡齡初即上齡蠶眠起脫皮後和第一次給桑,習慣上稱為餉食。餉食前需先給蠶體蠶座撒上一層防僵粉,撒一層焦糠,然後加覆蠶網並行給桑,以利於蠶病防治和除沙作業。在群體發育相當整齊的前提下,以95%左右的個體已經脫皮起身,頭部即蠶農俗稱的嘴巴由灰白色經淡褐色至黑褐色,為餉食適期。餉食過早,易使蠶的口器受到損害;餉食過遲,又會使部分早起蠶陷於飢餓狀態。大面積生產在群體發育開差不大的情況下,一般採取"等等齊"的做法,即等到全部或絕大部分蠶已脫皮起身後才給桑餉食。五齡齡初的第一次給桑,習慣上又稱為大眠開葉。除沙 除去積存在蠶座中的殘桑、蠶糞、眠起脫皮後的蠶蛻等不潔物,俗稱蠶沙或桑夷沙。蠶座中桑夷沙積存過多過厚,就會使蠶座發生蒸熱,發散出不良氣體,並容易滋生病原微生物,傳染蠶病,故必須適時除去桑夷沙,以保持蠶座清潔乾燥。除沙按作業時點可分為起除、中除、眠除。各齡齡初即蠶蛻皮後的第一次除沙,稱為起除;各齡齡末蠶將就眠,為求眠中蠶座清潔乾燥,於就眠前除沙稱為眠除;齡中各次除沙,稱為中除。為減少蠶體損傷和遺失蠶,一般一齡只眠除一次,二齡起除、眠除各一次,三齡起、中、眠除各一次;四五齡隔日一次或一日一次,採用條桑喂飼可減少除沙次數或了不除沙。除沙方法:給桑前先給蠶座撒上焦糠(四五齡時可以不撒),然後加覆蠶網,再將桑葉均勻地撒布在網上,待給桑取食一二次後於下次給桑前將網抬起,把網下的桑夷沙除去。 蠶糞 又稱蠶沙,是蠶食桑後排泄出來的糞便。色墨綠,呈顆粒狀,其大小隨著齡期遞進而增大,一齡時小如細沙,至五齡盛食期大如綠豆,飼養1盒蠶種(10g蟻量,25000條蠶),全齡期可獲得100-150kg新鮮蠶糞,風干後可得到50-55kg風干蠶沙或45kg左右的乾燥蠶沙。蠶糞組成;粗蛋白質佔16.7%、粗脂肪佔3.7%/粗纖維佔19%、可溶性無氮物佔45%、灰分佔15.6%。蠶糞富含營養成分,是上等的肥料和豬、羊、魚的理想飼料。蠶糞還富含葉綠素和維生素E、K果膠等,是提取這些化學物品較為經濟的原料。蠶糞還用來製作蠶沙枕頭,據認為具有清涼和降血壓等效果。伏桑夷蠶與遺失蠶 蠶座冷濕,給桑過多,除沙不及時等造成蠶座內桑夷沙較厚,致使部分個體仍滯留在桑夷沙內食桑活動。這部分個體稱為伏桑夷蠶。除沙時不當心,就會將一部分伏桑夷蠶隨著蠶沙一起倒掉。生產上一般將所有不明原因、無法記載而減少的蠶頭個體數即個體數統稱為遺失蠶。
參考資料:http://www.silk-online.net/silkold/wangshangxuetang/ycsc-6-1.htm

❼ 古人養蠶抽絲步驟流程是什麼

在桑蠶還沒有被飼養之前,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蠶繭抽絲了,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工養蠶,現在還難以確定。但是早在殷周時期,我國的蠶桑生產已經有很大發展,可見開發人工養蠶遠在殷周之前。

從古老的文獻中,我們看到關於養蠶的直接記載。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長江一帶的生產情況的《夏小正》中說:「三月……攝桑,……妾子始蠶。」這是說,夏歷三月(陰歷四月間)要修整桑樹,婦女開始養蠶。殷代甲骨文中不僅有蠶、桑、絲、帛等字,而且還有一些和蠶絲生產有關的完整卜辭。

❽ 蠶蛹怎麼養殖

一、養蠶前的准備:在種好桑葉的基礎上,准備好蠶室、(養一張蠶大概需要30㎡的室內面積。和差不多十平方米左右的食物儲藏室!)蠶具;養蠶前7天,用1%的強氯精噴灑消毒,每平方米用葯液半斤,噴後密封24小時以上。

因為它們的體積也較小,是非常容易得病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准備一些葯品。可以用殺蟲的噴霧器但是裝過農葯的桶和噴霧器,千萬不能夠用做蠶室的消毒用具。

養蠶前的清洗消毒是整個防病消毒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奪取蠶繭高產的先決條件。要做到:「一掃、二洗、三刮、四消、五刷白」。

二、催青:蠶種要放在通風的竹籠或線架上裝好,切忌用塑料膜、布料或報紙等物包裝,以防悶壞蠶種。領種後立即放到已消毒好的蠶室進行催青保護。

在第1-4天室內保持22℃,第5天起至孵化期,保持25℃。催青至第8天,蠶卵的一端有小黑點,叫點青。當一張蠶種內有20%卵粒點青,用報紙將蠶種包好,把著卵粒面朝下,進行遮光制黑,使蠶卵發育一致。

從點青之日算起,第三天早上5點鍾就除去黑布,開燈感光孵化。促使孵化整齊一致。

三、收蟻:收蟻前要做好人員、桑葉、消毒葯物和收蟻用具(羽毛、蠶筷、薄膜、蠶箱、墊紙)的准備工作。收蟻後卵殼、苗蟻、尾蟻分區包好,放在高溫多濕的環境中待檢。

收蟻時必須進行蟻蠶消毒,消毒後再定座給桑。收蟻前一天,將蠶室溫度升至24℃,當天下午6時掃去苗蟻(分區包好備檢)。

將切好的桑葉直接撒在蠶種紙上,經10-15分鍾後蠶蟻爬到桑葉上,然後把蟻蠶連同桑葉倒在蠶座紙上,用鵝毛把蟻蠶疏密攤勻。待蟻蠶爬到網上吃葉15分鍾左右,再將下層的網壓住卵殼,抬起上面一隻網,移放在蠶座紙上給桑定座。第2天擴座去網即可。

做好這些的前提,必須進項加強通風換氣,稀放飽食養大蠶。由於大蠶期蠶兒食桑量大,排泄物多,且又不耐高溫濕悶,因此,在大蠶期應特別重視通風換氣工作,做到開門開窗養蠶,並達到稀放飽食,大蠶三晝時每張種放足蠶座面積40㎡以上,並給足桑葉使蠶飽食。

(8)蠶絲養殖方法和步驟擴展閱讀

蠶蛹的養殖要點

在養蠶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的是養殖時間的問題,蠶的生長習性是比較偏愛溫暖的季節的,因此,春夏季節養殖蠶蛹最為合適。另外蠶蛹也要跟隨著桑葉的生長情況去確定養殖,保證他們的飼料能供應的上。

在溫度要求方面,4~5歲蠶齡的蠶蛹適宜在20℃以上的室內養殖環境,切勿在高溫和高濕的環境下進行養殖,這樣不利於蠶蛹的生長發育。

等發現蠶卵身上的小點佔到身體的20%時,就要用黑布蓋上,用來遮光,在第三天早上的時候就要將黑布拿下去,然後再將蠶種包起來,等待他們的孵化。

另外,幼齡期的蠶蛹需要的營養較多,因此這一期間需要加大飼料喂養,而同時蠶蛹的排泄量也很大,因此要額外注意養殖室內的通風和清潔工作。

在蠶種買回來之後,首先需要對養殖環境進行一定的消毒工作,建議用濃氯是最好的,一方面不會有氯氣殘留,另一方面,也不會對蠶蛹造成什麼大的傷害,在消毒以後要將環境進行密封,充分的消毒之後才可以將蠶種放進去。

當蠶蛹生長到大蠶階段,此時的飼養工作可以直接將它們放到蠶樹上,當然這期間有一段時間的適應期,適應完好就大蠶就會自行在蠶樹上啃食桑葉,進行自然生長。

另外,如果發現蠶樹上幾乎沒有桑葉可供蠶啃食的話,則需要將蠶樹上的蠶一個一個撿下來,放到一個盆子當中,然後分運到桑葉豐富的地位。

閱讀全文

與蠶絲養殖方法和步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雞蛋的正確方法 瀏覽:176
大疆無人機鑒別方法 瀏覽:631
化學反應中常用方法 瀏覽:578
失眠做夢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180
液相色譜分析方法通則 瀏覽:795
乾洗衣服的方法和工具技巧 瀏覽:472
食用菌糖製品製作方法 瀏覽:330
如何克服怒氣的方法 瀏覽:945
pro胸肌訓練方法大全集 瀏覽:350
筆記本電腦開機鍵失靈的解決方法 瀏覽:659
如何做爆米花兒童簡單方法 瀏覽:329
嬰兒兩個月不喝奶瓶的解決方法 瀏覽:155
我的世界模組視頻製作方法 瀏覽:767
熱冷交換方法有哪些 瀏覽:898
牛油果柑的種植方法 瀏覽:950
肝多發性治療方法 瀏覽:530
網課培訓的課時計算方法 瀏覽:171
演化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963
如何緩解胃癌的有效方法 瀏覽:624
孕婦手麻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