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防腐層電阻率測量方法有幾種

防腐層電阻率測量方法有幾種

發布時間:2022-04-29 23:17:14

⑴ 接地電阻的測量有哪幾種方法

在進行接地電阻測試時要使用接地電阻測試儀(也稱為接地電阻測量儀),使用中,不僅要注意使用的方法步驟,還要選擇正確合適的儀器。測量方法只有三類:地樁法、鉗夾法、地樁與鉗夾結合法。下面為大家介紹這三類正確選擇接地電阻測試儀的方法。
地樁法:
地樁法可分為二線法、三線法和四線法。1、二線法:這是最初的測量方法:即將一根線接在被測接地體上,另一根接輔助地極,此法的測量結果R=接地電阻+地樁電阻+引線及接觸電阻,所以誤差較大,現已一般不用。2、三線法:這是二線法的改進型,即採用兩個輔助地極,通過公式計算。在中間一根輔助地極在總長的0.62倍時,可基本消除由於地樁電阻引起的誤差,現在這種方法仍然在用。但是此法仍不能消除由於被測接地體由於風化銹蝕引起接觸電阻的誤差。3、四線法:這是在三線法基礎上的改進法,這種方法可以消除由於輔助地極接地電阻、測試引線及接觸電阻引起的誤差。
鉗夾法:
鉗夾法分為單鉗法和雙鉗法。1、雙鉗法:利用在變化磁場中的導體會產生感應電壓的原理,用一個鉗子通以變化的電流,從而產生交變的磁場,該磁場使得其內的導體產生一定的感應電壓。用另一個鉗子測量由此電壓產生的感應電流,最後用歐姆定律計算出環路電路值,其適用條件一是要形成迴路,二是另一端電阻可忽略不計。2、單鉗法:單鉗法的實質是將雙鉗法的兩個鉗子做成一體。但如果發生機械損傷,鄰近的兩個鉗子難免相互干擾,從而影響測量精度。
地樁與鉗夾結合法:
這種方法又叫選擇電極法這種方法的測量原理同四線法。由於在利用歐姆定律計算結果時,其電流值由外置的電流鉗測得。而不是象四線法那樣由內部的電路測得,因而極大地增加了測量的適用范圍。尤其是解決了輸電桿塔多點接地並且地下有金屬連接的問題。

⑵ 電阻率測深法

利用岩、礦石導電性差異,解決各類地質學問題的實踐中,以人工直流場源的電阻率 測深法(常稱電測深法),應用最廣而且效果較好。該測量方法是在一個觀測點上,通過 多次加大供電極距的方法,逐次觀測相應供電極距時的電阻率值。由於供電極距的加大,增加了供電電流在地下分布深度,也可以說加大了勘探深度。因此,所測得的是一個測點 上,自地表向下垂直方向電阻率的變化。

從理論上說,電測深法適用於劃分水平的,或傾角不大於20°的電阻率分界面問題,而且在電性層不多的情況下,可以作定量解釋,求出各層的厚度、埋深等。實踐證明,這 種電測方法已超出了上述應用條件,有效地用於區域地質填圖、石油和煤田地質構造普 查、探測與地質構造相關的礦產分布、水文及工程地質調查、山區或平原地下水資源勘測 以及城市工程建設的基底探測等方面。

(一)電阻率的測定和視電阻率

在利用人工地下穩定電流場研究大地電性分布的實踐中,並不是直接利用人工場的電位或電場強度,而是用電阻率的變化和分布來表示地下電場變化特點。

1. 均勻大地的電阻率

當地表水平、地下半空間為均勻介質時,在地表任意兩點A和B,將直流電通人地下,形成前面所說的兩個異性點電流源的電場。在測定供電電流I的同時,測定I在地表 另兩個點M和N之間產生的電位差△UMN,於是根據式(4-4),可知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不難得到均勻大地電阻率ρ的表達式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電阻率公式簡寫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式中:K是一個僅與A,B,M,N四個電極之間的距離有關的系數,常稱為電極排列系 數或裝置系數。

2. 視電阻率

實際上,地下地質情況是復雜的,電阻率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即地電測量所研究的都 是非均勻的地電斷面。按上述方式測量和按式(4-11)計算的電阻率值,就不可能是某 一地層或某種岩、礦體的真實電阻率,而是該電場作用范圍內各種岩、礦石電阻率的綜合 反映。為此,實踐中人們引入視電阻率的概念,仍採用上述測量方式和計算公式,結果記 為視電阻率ρS,表示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影響視電阻率的因素有兩個方面,其一是電場作用范圍內地電斷面本身的電阻率分 布,如斷面中各地層或地質體的電阻率,它們的形狀、規模、厚度、埋深等;其二是電極 的排列形式、電極距的大小、測點位置或電極排列與地質體之間的相對位置等。

雖然影響視電阻率的因素較多,但對於所欲測的地電斷面而言,其電阻率分布或岩、 礦體產狀等是不變的因素。若在一個測點上,逐次加大供電極距,所測視電阻率將反映該 點視電阻率隨深度的變化。而保持供電極距不變,在不同測點上所測的視電阻率,所反映 的是沿測線同一深度視電阻率變化。前者就是電阻率測深法,後者即為後面所要介紹的電 阻率剖面法。

為了便於討論和定性分析實測曲線,常將式(4-12)轉換為視電阻率與電流密度間的關系式,其具體形式是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式中:j0是介質均勻時MN間的電流密度,它只決定於電極排列和極距的大小,對於一 定的電極排列,可以認為它是定值。式(4-13)表明視電阻率ρS與測量電極MN之間的 電流密度成正比,也與MN間電阻率成正比。在地表介質均勻時,ρS只正比於jMN。該式 對非均勻斷面視電阻率異常性質的分析是很重要的,因此視電阻率的異常可以歸結為jMN 的異常,而根據jMN異常的狀況,就不難判斷非均勻地質體的性質。

3. 電測深儀器

電測深法中視電阻率的測定是通過觀測供電電流I及其產生的電位差△UMN,再經過 式(4-12)計算而得。可見,電測深儀器的主要任務就是測量電位差和電流,但並非普 通的電位差計都可應用。按野外工作條件,要求儀器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穩定性,要有較強 的壓制干擾的能力,要有較高的輸入阻抗和較大的量度范圍,要絕緣性能好、體積小且輕 便耐用。目前我國採用的是國產的各種電子自動補償電測儀器,如DWD一2A型微機電 測儀就是其中的一種。

4. 電測深法的野外工作布置

電測深法在野外是在同一測點上以改變電極距的方式觀測若干次,由於電極距的改變,因此裝置系數K也就逐次不同。通常採用模數為6.25cm的雙對數坐標紙,並以 AB/2為橫坐標,ρS為縱坐標,將同一測深點上所觀測的全部視電阻率值,繪成一條電測 深ρS曲線。

實際工作中,常根據地質任務及測區的地質資料,選擇一個電性標准層,這個層應該 是在測區內普遍存在、厚度比較大、電阻率穩定且與上覆岩層有較明顯的電阻率差別。滿 足於這樣條件的電性標准層在各測深點的曲線上將有明顯反映,可以把它作為電性層對比 的標准。實踐中,常以符合上述條件的某些變質岩、火成岩或石灰岩作為高阻標准層。此 外在沉積區探測含水層分布時,常把符合條件而又與含水層密切相關的黏土隔水層作為低 阻標准層。

(1)供電電極距的選擇

原則上是最小AB距離應能使電測深曲線的首部為近似於水平的線段,以便由它的漸近線直接求出第一電性層的電阻率ρ1;最大AB距離應能滿足勘探深度的要求,並保證測 深曲線尾部完整,可以解釋出最後一個電性層;在AB極距由小到大逐次增加的過程中,其增加的最大間距,應使有意義的最薄電性層所引起的ρS變化在測深曲線上也能反映 出來。

(2)測量電極距的選擇

實際工作中,由於AB極距的不斷加大,若MN距離始終保持不變,那麼,當AB極距很大時,MN之間的電位差將會很小,以至於無法觀測。因此隨著AB極距的加大,往 往也需要適當地加大MN的距離,通常要求MN滿足於下述條件: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二)電測深曲線類型及特點

1. 曲線類型

電測深曲線類型隨地電斷面中不同電性層的數目及其分布情況而異。這里僅就水平電性層組成的地電斷面上電測深曲線類型加以描述。

(1)均勻情況

當地下地層電阻率均勻不變,厚度大而分布廣時,隨AB加大而測得的視電阻率不 發生變化,測深曲線是一條與橫軸平行的直線,說明探測范圍內,岩石電阻率是均勻 的。這種情況在測定岩石露頭電阻率時會遇到,這時所用供電極距要比露頭岩石分布 范圍小得多,相對於供電極距而言,岩石露頭可視為均勻介質,而測得的電阻率即為 真實電阻率。

(2)水平二層情況

當地層按電阻率大小可分為ρ1和ρ2兩層時,若第二層厚度遠遠大於第一層厚度h1 時,可以認為是水平二層斷面。相應的測深曲線分為兩種類型,一是ρ2>ρ1的G型;另 一種是ρ2<ρ1的D型,如圖4-3所示。

圖4-3 水平二層測深曲線

(3)水平三層情況

當地電斷面自上而下劃分為ρ1,ρ2,ρ3三個水平的電性層時,按三者的大小關系有四 種不同類型的電測深曲線,其中ρ1>ρ2<ρ3的命名為H型;ρ1<ρ2<ρ3的為A型;ρ1< ρ2>ρ3的K型;ρ1>ρ1>ρ3的為Q型,如圖4-4所示。

圖4-4 水平三層電測深曲線

(4)水平四層及多層情況

實際工作中,常遇到四層或更多層的斷面,由於電阻率參數多了,曲線類型也就多了,對於水平層狀斷面,按ρ1,ρ2,ρ3,ρ4的關系,可構成八種不同的類型,每一種類型 用兩個英文字母表示,前一個字母表示前三個電性層ρ1,ρ2,ρ3之間的關系,與三層曲線 類型的命名法相同,後一個字母表示除第一層外,ρ2,ρ3和ρ4三個電性層的關系,命名 法仍不變,因此共有HA型、HK型、KH型、KQ型、AA型、AK型、QH型、QQ型 八種曲線類型,如圖4-5所示。

多層曲線命名方法亦按上述原則,例如有ρ1<ρ2>ρ3<ρ4<ρ5的水平五層斷面,其曲 線類型應為KHA型。

2. 電測深曲線的特點

從上述曲線類型看出,它們是按電性層中電阻率大小的相互關系而劃分的,電性層越多,曲線類型也隨之多起來,分析各不同類型曲線發現,眾多曲線中存在一些共同的 特點。

圖4-5 水平四層電測深曲線

(1)首支漸近線

電測深曲線的首支(或稱前支)都有ρ1的漸近線,那麼因為在AB/2較小的情況下,即當AB/2《h1時,由AB所形成電場的有效作用范圍只在均勻的ρ1中。利用式(4-13)不難看出,此時式中ρMN=ρ1,jMN=j0,於是有ρS=ρ1,由此可見,不論測深曲線的類型 如何,曲線的首支都會出現數值為ρ1的漸近線。

(2)尾支漸近線

電測深曲線尾部,按最後一層電阻率ρn的具體情況,可有兩種不同形式的漸近線。

一種是ρn值有限並與其上部電性層電阻率相差不大的情況。在 的條件 下,曲線的尾部出現ρS=ρn的漸近線。如一水平二層斷面,其上任一測深點的視電阻率 曲線,將是首部趨近於ρ1,中間逐漸過渡到尾部ρS趨近於ρ2的形式。另一種是ρn值較其上覆電性層的電阻率ρn-1值大得多,可視為ρn→∞的情況。此時電 測深曲線尾部在雙對數坐標中,呈一與橫軸夾角為45°的漸近線。也就是當 時,曲線尾部呈45°上升。這里仍以二層斷面為例加以證明。二層水平斷面中,若ρ2》ρ1,可以近似地認為ρ2→∞。當AB/2》h1時,由於ρ2對電 流的屏蔽作用,電流線全部平行層面而流過ρ1介質,如圖4-6所示。此時流過ρ1層中的 電流I1

式中:h1為電流I1所通過的圓柱面的高度; 為該柱面周邊的半徑。利用歐姆定律將上

圖4-6 ρ2》ρ1,AB/2》h1時電流線的分布示意圖

式化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其中:h11以S1表示,稱為縱向(即水平方向)電導,它表示電流平行於層面流過時,上覆層對電流的傳導能力。於是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將這個關系代入MN→0時的三極排列視電阻率公式: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得到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在雙對數坐標中: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顯然,由於s為固定值,lgs為常數,所以上式是一條斜率為1的直線方程,即一條與橫軸夾角為45°的ρS漸近線。

3.縱向電導與橫向電阻

上面提出了縱向電導這一名稱及其定義。實質上,縱向電導所表示的是,當電流水平通過頂面為1m2、高度為h(m)、電阻率為ρ的方柱體側面時該柱體的電導。如果令該柱 體側面之間的電阻為R,則由式(4-1)求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故縱向電導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由此可見,上覆各層的縱向電導分別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其總縱向電導則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在符合上述條件的n個水平層的情況下,可令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式中:H=h1+h2+…+hn-1;ρt稱為上覆(n-1)個岩層的平均縱向電阻率。若工作地 區有鑽井資料,ρt可由下式確定: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顯然,按照式(4-17),只要工區內的ρt值基本上是穩定的,就能利用S的大小表示底 層頂面的深度。

另一方面,用T表示電流垂直通過頂面為1m×1m,高度為h(m),電阻率為ρ的方柱體介質時的電阻,稱橫向(即垂直)電阻。即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於是,在底層非常厚但電阻率ρn很小的條件下,令上覆各層的厚度分別為h1,h2,…,hn-1;電阻率分別為ρ1,ρ2,…,ρn-1;這時上覆各層對電流的阻擋能力強,而底層對電流 的吸引作用強,故電流將垂直通過各層並沿ρn層中流過,如圖4-7所示。因此各層的橫 向電阻分別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上覆層的總橫向電阻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圖4-7 底層電阻率ρn→0時的電流線分布示意圖

4.電測深曲線的等值性

電測深曲線的等值性是指中間層較薄的水平三層斷面所對應的曲線所具有的一種特殊現象。它是指h2/h1較小的三層斷面中,若ρ1,h1和ρ2一定,在保持S2或T2不變的條 件下,同時改變ρ2和h2,而測深曲線形狀可保持基本不變的現象。在上述條件下,同一 條三層電測深曲線可以與n個或多個ρ2和h2不同的三層斷面相對應。這種現象稱為等價 現象或等值原理。造成等值性的物理原因並不難理解,如H型和A型曲線對應的斷面 中,ρ2與ρ3相比屬於低阻層,它在電場中成了電流的良好通道,只要該層的電導S2不 變,ρ2和h2同時少許變化,斷面中的電流分布將不會發生變化,因此也就出現了曲線形 狀基本不變的現象。同樣,對於Q型或K型曲線所對應的斷面,其高阻薄層ρ2在電場中 對電流起阻擋作用,若橫向電阻T2不變,同時改變ρ2和h2,電流分布也將不變,自然也 就出現等值的曲線。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等值現象,在中間層厚度較大時就不存在了。

(三)電測深曲線的解釋

電測深曲線解釋的目的首先是確定測區內各電性層的分布、厚度及埋深,進一步把電性 層的結構特點與測區內地層分布、地質構造形態等進行對比,最後提出地質解釋,把地電斷 面盡可能轉化為地質斷面。為達到解釋的目的,通常把解釋工作分為定性解釋和定量解釋。

1. 定性解釋

定性解釋主要是通過繪制各種定性圖件來實現,如電測深曲線類型圖,縱向電導S剖面或平面圖、視電阻率ρS斷面圖和等AB/2的視電阻率平面等值線圖等。但解釋中並非 每個測區都要完成上述圖件的繪制,而是選擇最能表達出研究地區地質構造特點的圖件進 行編制,通常視電阻率斷面圖是必不可少的。

(1)電測深曲線類型圖

電測深曲線的類型取決於地電斷面的性質,因此根據曲線類型圖的特徵可以判斷工區內 地質斷面的變化。這類圖形的作法是:按相應的工作比例尺在圖紙上標明各測點的位置,繪 出該點經過縮小的電測深曲線,並在曲線首部註明起始點的視電阻率值。最好能根據測區岩 石電阻率資料繪制出不同曲線類型與相應地質斷面的對比圖件,用以說明曲線類型變化的地 質原因。也可採用簡單作法,即在測點位置上直接用文字註明相應點的曲線類型。

(2)視電阻率斷面圖

這類圖件的作法是:以測點為橫坐標,以AB/2為縱坐標,用各測點的AB/2所對 應的ρS值繪制ρS等值線。該圖反映沿測線垂直斷面上的視電阻率變化,從圖中可看出 基岩起伏、構造變化、電性層沿測線方向的分布等。圖4-8是通過嘉峪關大斷層18線 的視電阻率斷面圖,該區基底是砂質泥岩,電阻率較低;上覆岩層是高阻的砂礫石層,斷面圖中反映出高、低阻等值線明顯分異的現象,等值線密集而陡立,可以認為是構 造斷層的反映。

圖4-8 嘉峪關大斷面18線ρS斷面圖

圖4-9為某區尋找地下水源的電阻率斷面及綜合解釋圖。從圖中看出,該區表層為含水不多的泥砂層,厚約6~7m,電阻率為150~180Ω·m;其下為富含地下水的砂層,電阻率約為50Ω·m,厚約5~25m或更大些;含水層下部為石灰岩,可視為高阻標志層。實測曲線為H型,第一層反映表層,第二層為低阻含水層,尾部呈45°上升段,是高阻基 岩的反映。定量解釋結果與鑽探資料基本上吻合。根據解釋結果給出地電斷面圖,該圖與 視電阻率等值斷面對應關系較好。

圖4-9 某區尋找地下水源的電阻率斷面及綜合解釋圖

(3)等AB/2的視電阻率平面等值線圖

這種圖件的作法是:按照工作比例尺繪出測點平面分布圖,然後在各測點位置上標明該點測深曲線已選定的AB/2的ρS值,最後繪制這些ρS值等位線。該圖件主要反映測區 內某同一深度處岩石電阻率的變化。該深度是按地質解釋的需要,通過選擇AB/2距離的 大小而定,也可同時繪制幾張不同AB/2的ρS平面等值線圖,反映幾個不同深度的情況。圖4-10為吉林某地ρS平面等值線圖。圖中等值線呈近東西方向條帶狀分布,南北兩側形 成梯度較大的、密集的高阻等值線束。從地質上看,測區南北有海西期花崗岩出露,在南部 還有前震旦紀變質岩,中部則為第四紀沉積所覆蓋,僅在少數點上有古近-新近紀煤系地 層和白堊紀地層露頭。由於所選AB/2已處於測深曲線尾部漸近線部位,反映的深度較 大,從異常特點看,梯度大而密集的等值線束,反映同一深度地層電阻率在較小的范圍內 發生了急劇變化,推測工區南、北兩側均有大斷層,亦可稱為地塹,而中部低阻等值線異 常則反映地塹中有小盆地存在。

圖4-10 吉林某地ρS平面等值線圖

(4)縱向電導S剖面及平面圖

當工區內具有電阻率較高的基底時,利用測深曲線尾部有45°漸近線的特點可編制出縱向電導S的圖件,用以反映高阻基岩頂面的起伏和構造形態。對於水平n層斷面,總 縱向電導S正比於基底項面的埋深,其關系是S=H/ρt(ρt是基岩之上(n—1)層的平均 電阻率)。當岩層沉積環境基本穩定時,S的變化將反映基底的起伏。圖4-11是開魯一 號測線電測深曲線的綜合剖面圖。可以看出S剖面圖與ρS斷面圖對應較好,均可反映高 阻基岩的形態。圖中2~4號點間是凹陷范圍,其中心在3~3′中間。

2. 定量解釋

電測深曲線定量解釋的目的是確定每個測點所對應的各電性層的厚度、埋深和電阻率 值,通常分清了曲線類型和取得中間層電阻率之後,在對曲線分析對比或定性解釋的基礎 上,逐條的對電測深曲線進行定量解釋。一般是從已知到未知、從易到難、從曲線層次少 而且分層清楚的曲線先開始。解釋方法可分為量板法、計算機數值解釋法以及最優化反演 方法(又稱自動反演法)等。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計算機的日益普及,數值 解釋法和最優化反演法已被廣泛採用。而較為繁瑣的量板法現在已經被淘汰。這里只對計 算機數值解釋法作簡單介紹。

圖4-11 開魯一號測線電測深曲線的綜合剖面圖

數值解釋法又可稱為正演擬合法。該方法是根據實測電阻率測深曲線特徵確定預測模 型的岩層層數,並試探性地給出一組層參數,用這組層參數計算一條理論電阻率測深曲 線,將理論測深曲線與實測曲線進行對比,如果不符合,便修改層參數再計算另一條理論 測深曲線,結果仍與實測曲線進行對比,如此下去,直到所計算的理論測深曲線與實測的 電阻率測深曲線基本符合為止,並將最後一組層參數hi與ρi(i=1,2,…,n)作為實測 電阻率測深曲線的水平地層模型的層參數。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電測深曲線等值性的存在,解釋時若事先能掌握中間層電阻率的 真值,那將會減小等值性的影響,取得較可靠的結果。此外,利用計算機還可以進行二維 和三維地電斷面的電測深曲線解釋。定量解釋的結果可繪制地電斷面圖,如圖4-11(c)所示。

⑶ 管道腐蝕檢測方法

目前比較成熟的檢測方法主要有:多頻電流測繪系統(PCM)、標准管地電位(P/S)測試、密間隔電位測試技術(CIS)、Pearson測試、陰極保護電流測試(CPS)、直流電位梯度測試(DCVG)。其中Pearson、PCM多頻電流測繪系統屬交流技術,密間隔電位測試技術、DCVG直流電位梯度測試屬直流技術。下面分別介紹幾種測繪系統。

圖9.1.4 直連法檢測示意圖

圖9.1.5 夾鉗耦合法檢測示意圖

9.1.2.1 多頻管中的電流法(PCM)

亦稱電磁電流衰減法,是用於檢測埋地管道防腐層的新方法。PCM系統由發射機和接收機兩部分組成,發射機可同時向管道施加幾個頻率的電信號,接收機則接收這些信號。如果施加一個頻率固定的信號電流,電流沿管道向遠處傳送,在管道周圍形成電磁場,磁場強度與管道中的電流正相關。如果整條管線處處都呈很高的管/地電阻,說明管道塗層絕緣性能良好;當防腐層有破損時,管道和土壤接觸,形成短路點,管地電阻在此處就會突然變小,電流衰減加劇。那麼塗層缺損上方的地面就有泄漏電流存在,若施加交變電流,管道磁場隨電流頻率改變時,管道上的電流位置很容易確定。PCM法的優點是能定性測定破損的位置,當沒破損時能評價防腐層老化的情況。

其基本原理是:當從管道某一點向管道施加一個頻率固定的信號電流時,電流沿管道流動並隨距離增加而有規律地衰減。電流強度I隨距離的衰減公式為

環境地球物理學概論

式中:I為管道上任意一點的電流;I0為初始電流,即發射機向管道供入的電流;α為衰減系數,與管道的防腐層絕緣電阻、管道直徑、管壁厚度、管道材質、管內輸送介質密切相關;χ是觀測點與供電點之間的距離。

判斷參數主要是基於管道的電流變化率,當防腐層有破損時,實測的電流變化率曲線有異常衰減或躍變,即電流反常流失(圖9.1.6,圖9.1.7,圖9.1.8)。但凡有這種異常特徵的地方還不能判定為一定存在破損,還要排除一些未加防腐保護的支管、彎頭、管閘、分水器以及陰極電保護作用的陽極等設施。

這個方法的優點是不受接地條件的限制,可與下述的皮爾遜(Pearson)法同時進行。當管道表面的防腐層質量很好時,施加的信號電流可沿管道傳播達30 km以上。只需一人就可操作,接收機不必與地接觸,電流衰減率(dB/m)與施加的電流信號大小無關,可迅速獲得初步勘查結果。缺點是對埋設在非均質土壤中的管道和劣質防腐層的管道以及存在有多種附屬部件如閥門、管套、三通等的管段有關,使該方法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易受外界電性的干擾。

9.1.2.2 標准管/地(P/S)電位測試

該方法採用萬用電表電壓檔測試接地硫酸銅電極與管道上的CP(陰極保護)電位,再進一步測試管道上的CP電流,了解塗層電阻和電流狀況。通常P/S法僅用於電位測試,用以比較當前電位與以往電位的差別,同時可用來參考檢查CP是否滿足要求。優點是不需開挖直接在檢查樁上即可取得數據;缺點是當塗層屏蔽了腐蝕或蝕坑時,P/S法檢查不出來。另外,檢查樁每隔一定距離一個,一般是1 km;計算的塗層電阻是平均電阻,容易漏判。

圖9.1.6 管道電流變化率-距離曲線圖

圖9.1.7 不同質量防腐層觀測結果對比

9.1.2.3 皮爾遜(Pearson)法

通過發射機向管道施加一個交變電流信號(1000 Hz),該電流信號沿管道傳播,當管道防腐層存在缺陷時,在缺陷附近形成一個交變電場,在缺陷點處電場梯度最大,找出中心位置即是缺陷的准確位置。測量時,需要信號接收器與管線探測儀配合使用,必須先准確檢測出管道的位置。該方法可確定外防腐層缺陷及靠近管道的能引起電位梯度的外部金屬物的位置,檢測速度快,可檢測沒有CP的管道。缺點是不能在道路、混凝土路面、河流等地段檢測。另外,不能指示保護層剝離、不能指示陰極保護的效率、易受地電場干擾,常給出不確定的信息。

圖9.1.8 防腐層破損修復前後觀測結果對比

9.1.2.4 直流電位梯度(DCVG)法

測定直流電流從管道防腐層缺陷處流入或流出在土壤表面形成的電位梯度,即土壤的IR降。依據IR降的百分比來計算塗層的缺陷位置與大小。它與P/S法不同的是不能檢測管地電位。它必須與管線探測儀、近間距極化電位檢測(CIPS)儀配合使用。當管線塗層缺陷部位有電流流過,管線周圍就形成一個CP泄漏電流場,它相對管道中心所形成的形狀和位置與缺陷的形狀和管道直徑有關。主要有橫向電位梯度和縱向電位梯度。該方法的優點是:可判斷缺陷的准確位置,確定電流流動方向和腐蝕缺陷。對大多數土質條件,不受離散電流的影響,適合於在電流相互影響和存在不穩定電位的區域工作。

DCVG的局限是對於沒有陰極保護(CP)的管道無法檢測;沒有斷電器的支持也無法使用。還需大量數據支持,否則,解釋困難。Cu/CuSO4溶液電極濃度不均勻也會影響測量效果。土壤較乾燥,測量的誤差就大。

9.1.2.5 密間隔管/地電位檢測(CIS,CIPS)

近間距電位測試CIS和近間距極化電位測試CIPS類似於加密的P/S法,沿管道走向,一般0.7 m的點距進行「開」和「關」兩個狀態下的管/地電位測定。「關」狀態下的管地電位是管道真正的極化電位。防腐層缺損可引起周圍電位梯度的畸變,因此通過「開」和「關」測的電位/距離曲線,獲得沿管道走向完整的管地電位曲線,間接反應塗層狀況。圖9.1.9是哈依煤氣管線152~154#測試樁管段DCVG和CIPS實測結果平滑曲線圖,CIPS檢測得管線全線的開/關電位均位於標準的保護電位曲線之上,說明該管段管線均處於有效的陰極保護范圍。

圖9.1.9 哈依煤氣管線152~154#測試樁管段DCVG和CIPS實測結果平滑曲線圖

⑷ 埋地管道防腐層絕緣電阻測量儀哪裡

該產品硬體、軟體已作重大改進。軟體已注冊在儀表中 「變頻選頻法 - 埋地管道防腐層質量檢測技術」是一項適用於輸油(氣)管道、城市燃氣管道、油(氣)田管網的「任意長」管段防腐層質量檢測、質量評估、工程質量驗收,以及在陰極保護設計、保護效果評估等方面的實用技術。 它是通過「埋地管道防腐層絕緣電阻測量儀」及其應用軟體實施「埋地管道防腐層絕緣電阻」測量,實現對埋地管道防腐層質量評估的,其檢測結果可做為防腐層檢漏、維修、大修、新建管道防腐層質量評估等方面的依據。並對測量結果按定量數據區分為:優、良、可、差、劣5個等級,作為質量評價標准。 「 變頻選頻法 - 埋地管道防腐層質量檢測技術」是我國自主研發,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它經過了近二十年實踐,驗證了「變頻選頻法」測量的准確性,特別適用於長輸油(氣)管道、城市燃氣管網、油(氣)田管網防腐層質量「普查」並建立「資料庫」跟蹤評估防腐層質量,是目前在我國使用時間最長、效果最好的成熟技術。這項技術已列入石油天然氣行業標准和建設部行業標准。 主要特點:可用於測量連續管道中的任意長管段, 適用於不同管徑、不同鋼質、不同防腐絕緣材料、不同防腐層結構的埋地管道;測量時不需開挖管道,不影響管道正常工作,不需關停外加電流陰極保護, 不受管道有無分支影響,不受交流干擾影響。是一項新的簡便、快捷、定量、准確、真實、可靠的檢測技術。 埋地鋼質管道均需有外防腐層阻隔鋼管與土壤接觸,防止化學、電化學腐蝕; 阻隔鋼管與大地構成通路, 防止地中雜散電流腐蝕, 因此, 要求防腐層對地絕緣性能好、無缺陷、無破損。「埋地防腐層絕緣電阻」是反映管段整體絕緣質量的最重要指標,為此,准確測量任意長管段「埋地防腐層絕緣電阻」, 即可實現對埋地管道防腐層質量的評估, 從而實現防止管道遭受腐蝕危害,確保安全生產。 「變頻選頻法」又稱「選頻變頻法」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我國自主研發,專門用於測量「埋地管道防腐層絕緣電阻」的一項實用技術, 已列入石油天然氣行業標准和建設部行業標准。近二十年來,「變頻選頻技術」在我國已為數千公里輸油(氣)管道、城市燃氣管道、油(氣)田管網進行了檢測及質量評估,其檢測結果可做為防腐層檢漏、維修、大修的依據。已經通過數百公里管道的開挖大修, 驗證了「變頻選頻法」測量的准確性,以及在陰極保護設計、保護效果的評估及新建埋地管道防腐層質量評估、工程驗收等方面, 都有應用實例, 得到了實踐的驗證、經受了時間的考驗, 是目前使用時間最長、效果最好的成熟技術。

⑸ 地基勘察的電阻率方法

電阻率法是以岩土介質的導電性差異為基礎。岩土介質的電阻率與以下因素有關:自身礦物組分、結構、構造、孔隙度和含水性等。礦物骨架的電阻率是很高的,但岩石在長期的地質作用過程中,受內外地質作用而出現斷裂和裂隙,使得斷裂、裂隙和礦物骨架之間充填有水分,從而使岩石整體的電阻率要低於礦物骨架的電阻率,尤其是含有礦化度高的水或者是富含各種元素及其離子的廢液,電阻率會更低。岩石愈緻密,孔隙度愈小,相應地含水分少,電阻率高,反之電阻率就低,這是電阻率法能在化分岩性、確定岩石破碎帶位置、埋深和劃分污染范圍時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

電阻率法分為兩類:電阻率剖面法和電阻率測深法。

電剖面法在填埋場建設中可提供如下資料:表層地質情況、岩層頂面的地形、確定含水層厚度、查清地質構造、探測基岩埋深、風化殼厚度、探測地下洞穴、暗河位置及分布、構造破碎帶及滑坡帶位置。

高密度電阻率法可在一條剖面上獲得不同裝置和不同電極距的大量數據,將這些數據處理後可獲得視參數的等級斷面圖和等值線斷面圖,或進行層析分析。為了提高數據的處理能力和顯示效果,在數據反演和三維可視化方面是今後的發展方向之一。根據曲線的形狀和變化特徵,確定含水層的厚度、地層變化和斷裂、裂隙、溶洞等的位置等。

8.1.1.1 粘土層勘察

為評估廢棄物堆放場的地址是否合適,應當首先對地下水的含水層和隔水層的分布、厚度有一個准確的認識。地下粘土層是理想的隔水層,但沉積年代較新的粘土普遍存在強度小、壓縮性大的缺點。由於粘土層對地震波和電磁波有較強的吸收,所以地震、探地雷達的使用受到限制,比較適合於開展電法勘探。傳統的方法有垂直電阻率測量(VES)和電剖面法測量(EP)。VES可獲得垂向(深度)上的視電阻率變化,一般採用四電極排列,測量極距由中心逐漸向兩邊增大,以加大探測深度。EP法是以固定的極距沿某一測線逐點向前移動,以獲得一定深度范圍內橫向上電阻率的變化。這兩種方法應用非常普遍。VES首先是假定所研究的地下目的體是層狀介質,但應當注意這在很多情況下並非如此。EP所獲取的是某一深度的視電阻率數據,若要使反演結果的精度更高,需採集大量的數據。下面是在韓國釜山勘察地下粘土層的分布和厚度的例子。2002年舉辦過亞運會和世界盃足球賽。當時為修建比賽場館和機場等設施的需要,在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地區圍海造地。調查發現,該區第四系地層中含有厚度不一的粘土層,稱之為釜山粘土。地層順序由上而下依次為:粉砂質土、釜山粘土、沙土層、白堊紀基岩(花崗岩、流紋岩、安山岩)。釜山粘土層一般厚度在20~40 m之間,在河流入海口的地方厚達70 m。對粘土層地基的加固處理包括袋裝砂井、加入填充物質然後碾壓擠出水分等防液化措施。但有一個共同的前提是要搞清楚粘土層的厚度和分布。這直接決定了後續工程量和所需的施工時間。為此開展了電阻率測量,電阻率成像測量對四個填海區進行了詳細研究,這四個地區將分別建設工業區和生活區、國際機場、新的生活區和一個賽馬場。我們僅以工業區和生活區的地球物理調查為例加以說明。根據已有的鑽孔資料,有關土壤的一部分參數如表8.1.1。

表8.1.1 部分粘土參數

測線布置和測量方式見下圖8.1.1和圖8.1.2。

圖8.1.2中,電阻率測量極距為10m,比較了滾動式偶極-偶極測量與傳統的偶極-偶極測量的效果,滾動式偶極-偶極測量就是固定一個排列後,改變極距因子n從1到7,這樣就相當於完成一次70 m長的探測距離,然後再向前移動10 m,再使極距因子n從1到7,再完成一次70 m的探測距離,依此類推,直到整條測線全部測完。210 m長的測線需向前滾動18次,隨著n的加大探測深度也在逐漸加深。在整個過程中極距始終保持10 m不變。傳統的偶極-偶極是以改變極距的方式來加大探測深度的(圖8.1.2(b)),很顯然這種測量方法僅需7個排列就可完成210 m的測線。且探測深度比滾動式測量大,所以選擇偶極-偶極法測量。圖8.1.3是根據5個鑽孔資料獲得的粘土分布剖面。地表以下11 m范圍內是沙土層,11~19 m是粉沙土層,19~42 m是粘土層。P-10附近的梯形框指的是電阻率的測量方式和探測深度。

圖8.1.1 測區位置及測線布置示意圖

圖8.1.2 電阻率測量示意圖

圖8.1.3 鑽孔控制的調查剖面

圖8.1.4是電阻率測量結果(彩色圖置於章後,下同),有效探測深度為27 m。粘土層的界線十分清楚,視電阻率在1~3 Ω·m,粉沙土5~20 Ω·m,沙土40~50 Ω·m。

為了便於對比,驗證測量結果的准確性,在現場實際測量的基礎上還設計了一套室內測量黏土電阻率的裝置(圖8.1.5,圖8.1.6,圖8.1.7)。因為岩土工程師常常向地球物理工程師提出這樣的問題,那就是電阻率參數能否像其他土力學參數那樣來作為一個表徵粘土性質的參數,現在看來答案是肯定的,但電阻率參數與其他土力學參數不同,電阻率不僅與粘土本身有關,更主要的是受粘土的含水量和孔隙中的離子濃度的影響,因此它的變化范圍因地而異。下面是一個室內測量粘土電阻率的例子。這樣做的優點是驗證了野外的測量結果,更能直觀地感受到電阻率測量結果的可靠性。

圖8.1.5 測量粘土電阻率的裝置

為了證明樣品的電阻率與測量的形狀無關,而設計了一套測量裝置(圖8.1.7),圓桶的直徑75 mm,高度110 mm,實際上就是截取一段取樣用的PVC管。供電電極A、B是5 mm厚、直徑75 mm的銅片。分別固定在樣品的頂部和底部。測量電極M、N是一對直徑1 mm、30 mm長的銅釘。間距分別為4 cm和8 cm。電源是一個1.5 V、1 A的電池。起初考慮到測量電極對不同深度可能有反應,因此選擇了不同的深度分別做了試驗,結果發現測量電極對深度的反應不明顯。取1/2和1/4的樣品進行試驗,結果發現也不受樣品形狀變化的影響。將實測的電阻率結果與含鹽量、含水量、有機質含量、深度、相對密度、塑性參數進行相關分析後發現,除與含鹽量呈負相關外,與其他參數無相關性(圖8.1.8)。

圖8.1.6 不同深度的電阻率測量裝置和測量結果

圖8.1.7 不同形狀樣品的電阻率測量裝置及測量結果

8.1.1.2 卵石層勘察

下面是在美國衣阿華城中部用高密度電法勘察地下河卵石分布的一個實例,礫石層的滲透性大,對污染物的凈化能力弱,還容易引發不均勻沉降造成地基失穩,對建設垃圾填埋場極為不利。衣阿華城歷史上是冰川洪積物堆積區,地下分布有沖刷良好的礫石層,是當地極好的路基墊層和建築材料。礫石層主要沿著冰雪融化後的水流分布,形成一個連一個的階地。採用24根電極的高密度電阻率測量系統,溫納-斯倫貝格排列,分別比較了電極距4 m和2 m的效果(圖8.1.9、圖8.1.10,彩圖),發現探測的有效深度在15 m左右。比較發現2 m極距比4 m極距的垂向解析度有一定的提高。數據處理採用非線性最小二次方優化反演技術,反演數據均方根誤差(RMS)<5%,一般1%~2%。從圖8.1.9上看出,礫石層埋深在3 m左右,呈透鏡狀,視電阻率300~1500 Ω·m,厚約10 m,表層低阻層是人工回填土,最底層的低阻層是粒度很細的沙土層。反演結果與實際測量結果非常一致,說明該反演方法是有效的(圖8.1.11,彩圖)。

圖8.1.8 電阻率和其他參數的相關關系

觀測中發現,地下電阻率的季節變化,也是一個要考慮的問題,不同季節,降雨量的差異,使得地下各層介質中的含水量、地下潛水面的深度發生顯著的變化。圖8.1.12(彩圖)是2000年11月在同一剖面上觀測到的電阻率結果,11月是非常乾燥的季節,礫石層的電阻率與潮濕季節(4月份)相比,4月份礫石層的測量結果為300 Ω·m,而11月份則達到1500 Ω·m。說明電阻率除受岩石類型和岩石粒度的控制外,水的飽和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需要說明的是介質含水量的增加使視電阻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8.1.1.3 基礎結構的勘察

希臘雅典附近的馬拉松混凝土水壩,位於雅典北部偏東30 km。庫容18×108 m3,始建於1926年,在1999年遭受里氏5.9級地震,加之水庫運行年代較長,現在懷疑壩體有不均勻沉降和滲漏,需要檢查壩體的滲漏情況及混凝土的質量。垃圾場的結構雖然與鋼筋混凝土大壩有很大的差別,但在探測滲漏等問題上,在方法的選擇上有互相借鑒的作用。大壩調查的目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壩體混凝土的機械強度與沉降觀測;地震P、S波速;電阻率特徵及泊松比;可能的滲漏裂隙及裂縫;壩體風化的范圍和深度。採用的調查方法包括:用地震勘探檢測壩體混凝土的動力特性。根據視電阻率與濕度密切相關,作為探測壩體有無滲漏的首選方法。用探地雷達檢測壩體可能存在的裂縫。

壩體混凝土的視電阻率隨濕度變化,一般在10~105 Ω·m范圍內。為了使電極與壩體的混凝土良好接觸,使用的是硫酸銅溶液電極,作偶極-偶極排列,2 m極距,測量結果見圖8.1.13(彩圖),在測線中央發現有一片深色的低阻區,並且向下延伸,視電阻率在40 Ω·m以下,推測為被滲水浸潤過的混凝土位置,當電阻率在20 Ω·m以下時,推測有滲水沿滲漏通道流過。隨著測線向下遊方向布置,濕度越來越小,測線中心的異常也逐漸變小。

8.1.1.4 活動斷層的勘查

調查區位於紐西蘭奧克蘭市東南40 km,區內有一條大的斷層,自晚中新世到上中新世以來,一直處於活躍狀態。最近調查發現,這些活動斷層的存在使奧克蘭成為紐西蘭的地震危險區。為配合地震預報研究,需要找出斷層的准確位置。地表被第四紀沉積物覆蓋,表面僅可觀測到微陡坎地貌,推測是斷層活動的標記。採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有:重力測量、垂直電阻率測量(VES)、電阻率剖面測量、高精度地震反射/折射測量、探地雷達(GPR)。測量位置及測線布置見圖8.1.14(彩圖)。重力測量:斷層上下盤密度差異是形成重力異常的主要原因,上升盤沉積的第四系覆蓋層薄,密度較大的基岩距地表淺,微重力結果表現為高值異常;下降盤則被第四系覆蓋的厚度大,基岩較上盤深,微重力結果為低值異常。因此重力測量可得到第四系覆蓋層的厚度和斷層位置、傾向等資料。沿A、B剖面共布置了63個重力觀測點(圖8.1.15,彩圖),間隔100~200 m,在發現水平重力梯度變化大的地方測點間隔加密到25~40 m。儀器為LaCoste 和 Romberg G型重力儀。測點高程用GPS測量,精度±5 cm。數據經計算和岩石密度修正、地形(半徑22 km)改正後的誤差小於1×10-8m·s-2。從圖中看到,第四紀沉積物覆蓋厚的河床上有明顯的重力低異常,黑色的點為觀測點對應的重力結果,虛線表示的是三次多相式擬合的區域布格異常,一般來講,重力異常陡變的地方對應於斷層的位置。

VES測量:VES測量主要是了解基岩的電性,為二維電阻率成像提供可靠性資料。同時與重力測量結果進行比對(圖8.1.16,彩圖)。VES測量的結果表明地表2 m左右的電阻率為100~330 Ω·m,代表了含水較少的地表土;其下是電阻率為18~40 Ω·m,厚度達28~205 m的第四紀沉積物;再下即是基岩(硬砂岩),電阻率為180~520 Ω·m。

2D電阻率成像測量:剖面A1總長500 m,中間300 m段電極距為5 m,兩側各有100 m極距為10 m,測線布置的原則是垂直斷層的可能走向。剖面A2與A1部分重疊,長度僅有100 m,電極距試驗了1 m和2 m的效果,目的是為提高測量精度,對剖面A1中橫向電阻率變化較大的位置進行加密測量。圖8.1.17(彩圖)的電阻率結果清楚地顯示出在地表沉積物形成的陡坎的下部,電阻率發生明顯的變化,圖的左邊視電阻率小於32 Ω·m,到了圖的右邊陡增至110 Ω· m以上,數據採用2D向前差分模型反演後,結果更加清楚。高、低電阻率的結合部位埋深約15 m,斷層面的傾角約70°W。

高精度地震反射/折射和GPR測量:地震勘探的目的是獲得更精確和直觀的斷層圖像。地震數據採集和處理如下:剖面長117 m,為了便於對比,與A1、A2部分重疊。首先同時獲取了三個點上的折射數據(偏移距1 m),以便得到表層速度,進行靜校正。採集參數見表8.1.2。反射波的主頻在150~200 Hz之間,有效的頻率在300 Hz左右,折射波在30~50 ms的位置有較高的振幅,這也是數據處理中的主要噪音。在正斷層的下盤,即在地震剖面雙程走時的60 ms和80 ms處,反射信號很清晰。濾掉表層的干擾,提取出局部含硬砂岩的第四紀地層的初至波的速度為1.1~1.4 km·s-1(圖8.1.18)。

表8.1.2 反射地震採集和處理參數

圖8.1.18 剖面A2上四個連續炮點的地震反射記錄

採集數據時,在每一炮點上,先使初至波的靜噪保持最小,然後帶通濾波去掉面波的干擾(約100 Hz)。有時發現面波的頻率與反射波頻率有重疊,此時必須仔細甄別。在本文引用的實例中,數據處理中f-k濾波和疊加技術在本地區的應用效果不好,反而又增加了表面反射的信號。因此數據處理中不使用f-k濾波和疊加。

最後的處理結果見圖8.1.19。盡管在70 ms處仍然看到較強的二次反射(237~258道),但由表面所產生的多次反射的影響已大大得到壓制。在258道附近,反射信號突然變得不明顯,此點正好位於地表陡坎的下方40 m深處,延長線與地表陡坎的位置(向下箭頭指示的位置)呈60°W的交角。這基本上反映了斷層的傾向。未觀測到再深處的反射信號,結合地質資料,推測在歷史上這里曾是沼澤濕地,古河道臨近斷層的上盤,並且很可能是在一個不斷下降的地塹上後來形成的次生活動正斷層。

圖8.1.19 剖面A2的地震疊加記錄

探地雷達測量:風化層的存在以及可能的粘土層對探地雷達測量不利,但礫石層、粗砂礫或許又能增加雷達信號的穿透深度,因此用EKKO雷達,配備110 MHz和225 MHz的天線,0.5 m的點距,但未觀測到任何有用的反射信號,說明探地雷達在本地探測隱伏斷層上可能由於粘土層的影響,效果不佳。

⑹ 埋地燃氣管道採用的外防腐層主要有哪幾種方法

在CJJ95—2003《城鎮燃氣埋地鋼質管道腐蝕控制技術規程》中提出了「防腐層完整性」概念。第5.3.5條為強制性條文:「防腐管回填後必須對防腐層完整性進行檢查」。在條文說明中表述為:「防腐管道在下溝回填時很容易損傷防腐層,形成腐蝕隱患。目前常採用音頻信號檢漏儀及時按國家現行標准檢查防腐層受損情況,一旦受損,對防腐層應立即採取修補措施」。 我們理解「防腐層完整性」要求應該側重指在施工完工後防腐層的電絕緣性能,在實踐中一般可以通過兩方面的指標來評價:單位長度管道上防腐層漏點數量,管道防腐層絕緣電阻率。 然後採取相應檢測儀器進行撿漏,發現受損再局部開挖修補。

⑺ 防腐層電火花檢測執行標准有哪些

摘要 防腐層電火花檢測執行標准有以下幾點:1、金屬表面絕緣防腐層過薄、漏鐵及漏電微孔處的電阻值和氣隙密度都很小;2、當有高壓經過就形成氣隙擊穿而產生火花放電,給報警電路產生一個脈沖信號,報警器發出聲光報警,根據這一原理達到防腐層檢漏目的。

⑻ 電阻率法方法分類及應用范圍

根據電場性質、觀測裝置形式及觀測方式,電阻率法分為多種方法。常用方法的特點及其在煤礦地質勘查中的應用范圍見表5-1。

表5-1 電阻率法分類及應用范圍

圖5-4 充電法原理圖

當地質體不能被視為理想導體(即不等位體)時,充電電場的空間分布將隨充電點位置的不同而有較大的變化。所以,充電法也是利用地質對象與圍岩間導電性的差異為基礎(並且要求這種差異必須足夠大),通過研究充電電場的空間分布來解決有關地質問題的一類電探方法。

(2)充電法的應用條件

充電法在滿足以下物性條件下,可獲得最佳探測效果,即目標體具有良好的導電性,最好其電阻率比圍岩小100倍以上;目標體埋藏較淺,沿走向有適當的長度(為礦體頂部埋深的三倍以上);目標體和圍岩電阻率較穩定,無復雜變化;地形起伏和表土不均勻影響較小,工業用電干擾小;接地條件較好,極化穩定。

(3)充電法在水文地質中的應用

利用充電法測定地下水流速和流向,只需一個鑽孔或水井,可減少一般水文地質方法所需要的觀測孔或水井。

此外,利用充電法還可探測岩溶的分布范圍、老窯采空區的位置和范圍,以及確定低阻煤層的延伸情況等。

5.激發極化法

激發極化法(簡稱激電法)是通過研究地下電化學作用引起的隨時間緩慢變化的附加電場(被稱為激發極化電場),以不同岩、礦石激發極化效應之間的差異為物質基礎,通過觀測和研究大地激電效應,以探明地下地質情況的一種電法勘探方法。

岩石的激發極化效應與岩石電子導電礦物含量、粘土含量、含水性、孔隙水的礦化度等因素有關。大量實驗和應用實例表明,對飽含水的岩石,激發極化放電二次場的衰減速度與岩石顆粒度、濕度及溶液礦化度等因素有關。在沒有電子導體干擾的情況下,一般在含水層上的二次場相對非含水層要強,衰減速度也慢,且顆粒度越大、富水性越強,二次場衰減速度則越慢。

激電法的優點是儀器簡單,通常觀測斷電幾百毫秒後的二次場,電磁耦合小,工作方法、理論解釋簡單。特別是激電測深法對水的反映直觀,受地形影響小。理論表明,假若地質體的激發極化特徵是均勻的、各向同性的,那麼ηs測深曲線將為一條直線,與岩性、電阻率、地形無關。因此,在河南、山西等省的丘陵地區找水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

時間域激電法的缺點是對大地雜訊、工業游散電流、極化不穩等抗干擾能力差。由於二次場值較小,要提高信噪比,要求大電流供電,由此引起裝備笨重、效率低、成本高。為了克服此缺點,發展了頻率域激電法。特別是中南工業大學的發展了雙頻道激電法,提出了偽隨機信號復電阻率法,隨後又發展了偽隨機三頻電磁法。對這些方法既進行了理論研究,研製了相應儀器,在金屬勘查方面進行了成功的應用和推廣,在找水工作中也有應用。

⑼ 怎樣測量體積電阻及表面電阻率

2、體積電阻率:在絕緣材料裡面的直流電場強度與穩態電流密度之商,即單位體積內的體積電阻.
3、表面電阻:在試樣的某一表面上兩電極間所加電壓與經過一定時間後流過兩電極間的電流之商;訪伸展流主要為流過試樣表層的電流,也包括一部分流過試樣體積的電流成分.在兩電極間可能形成的極化忽略不計.
4、表面電阻率:在絕緣材料的表面層的直流電場強度與線電流密度之商,即單位面積內的表面電阻.
材料說明A、通常,絕緣材料用於電氣系統的各部件相互絕緣和對地絕緣,固體絕緣材料還起機械支撐作用.一般希望材料有盡可能高的絕緣電阻,並具有合適的機械、化學和耐熱性能.
B、體積電阻班組可作為選擇絕緣材料的一個參數,電阻率隨溫度和濕度的京戲化而顯著變化.體積電阻率的測量常常用來檢查絕緣材料是否均勻,或都用來檢測那些能影響材料質量而又不能作其他方法檢測到的導電雜質.
C、當直流電壓加到與試樣接觸的兩電極間時,通過試樣的電流會指數式地衰減到一個穩定值.電流隨時間的減小可能是由於電介質極化和可動離子位移到電極所致.對於體積電阻小於10的10Ω.m
的材料,其穩定狀態通常在1min內達到.因此,要經過這個電化時間後測定電阻.對於電阻率較高的材料,電流減小的過程可能會持續幾分鍾、幾小時、幾天,因此需要用較長的電化時間.如果需要的話,可用體積電阻率與關系來描述材料的特性 .
D、由於體積電阻總是要被或多或少地包括到表面電阻的測試中去,因些近似地測量表面電阻,測得的表面電阻值主要反映被測試樣表面污染的程度.所以,表面電阻率不是表面材料本身特性的參數,而是一個有關材料表面污染特性的參數.
當表面電阻較高時,它常隨時間以不規則的方式變化.測量表面電阻通常都規定11min的電化時間.
測量方法和精度
1、方法:測量高電阻常用的方法是直接法和比較法.
直接法是測量加在試樣上的直流電壓和流過試樣的電流而求得試樣電阻.直接法主要有檢流計法和直流放大法(高阻計法)比較法主要有檢流計法和電橋法.
2、精度:對於大於10的10Ω的電阻,儀器誤差應在±20%的范圍內;對於不大於10的10Ω的電阻,儀器誤差應在±10%的范圍內.
3、保護:測量儀器用的絕緣材料一般只具有與被測材料差不多的性能.試樣的測試誤差可以由下列原因產生:
①外來寄生電壓引起的雜散電流通渠道.通常不知道它的大小,並且有漂移的特點;
②測量線路的絕緣材料與試樣電阻標准電阻器或電流測量裝置的並聯.
使用高電阻絕緣奢侈可以改善測量誤差,但這種方法將使儀器昂貴而又笨重,而且對高阻值試樣的測量仍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較為滿意的改進方法是使用保護技術,即在所有主要的絕緣部位安置保護導體,通過它截信了各種可能引起誤差的雜散電流;將這些導電聯接在一起組成保護系統,並與測量端形成一個三端網路.當線路連接恰當時,所有外來寄生電壓的雜散電流被子保護系統分流到測量電路以下,這就可大大減少誤差的可能性.
在系統的保護端和被保護端之間存在的電解電勢,接觸電勢或熱電運勢較小時,均能補償掉,使它們在測量中不引起顯著誤差.
在電流測量中,由於被保護端和保護端之間的電阻與電流測量裝置並聯可能產生誤差,因此前者至少應為電流測量裝置輸入電阻的10倍,最好為100倍.在電橋法測量中,保護端與測量端帶有大致相同的電位,但電橋中的一個標准電阻與不保護端和保護端之間的電阻並聯,因此,後者至少為標准電阻的10倍,最好20倍.
在開始測試前先斷開電源和試樣的連線進行一次測量,此時設備應在它的靈敏度許可范圍內指示無窮大的電阻.可用一些已知值的標准電阻業檢查設備運行是否良好.
體積電阻率為了測業體積電阻率,使用的保護系統應能抵消由表面電流引起的誤差.對表面泄漏可忽略的試樣,在測量體積電阻時可以去掉保護.
在被保護電極與保護電極之間的試樣表面上的間隙寬度要均勻,並且在表面泄漏不致引起測量誤差的條件下間隙應盡可能窄,實際使用時最小為1MM.
表面電阻率為測定表面電阻率,使用的保護系統應盡可能地抵消體積電阻引起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防腐層電阻率測量方法有幾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雞蛋的正確方法 瀏覽:176
大疆無人機鑒別方法 瀏覽:631
化學反應中常用方法 瀏覽:578
失眠做夢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180
液相色譜分析方法通則 瀏覽:795
乾洗衣服的方法和工具技巧 瀏覽:472
食用菌糖製品製作方法 瀏覽:330
如何克服怒氣的方法 瀏覽:945
pro胸肌訓練方法大全集 瀏覽:350
筆記本電腦開機鍵失靈的解決方法 瀏覽:659
如何做爆米花兒童簡單方法 瀏覽:329
嬰兒兩個月不喝奶瓶的解決方法 瀏覽:155
我的世界模組視頻製作方法 瀏覽:767
熱冷交換方法有哪些 瀏覽:898
牛油果柑的種植方法 瀏覽:950
肝多發性治療方法 瀏覽:530
網課培訓的課時計算方法 瀏覽:171
演化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963
如何緩解胃癌的有效方法 瀏覽:624
孕婦手麻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