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小鼠的重量和長度測量方法小腦

小鼠的重量和長度測量方法小腦

發布時間:2022-04-29 20:22:50

1. 小鼠脾臟指數和胸腺指數怎麼測量

胸腺和脾臟指數的測定 摘取小鼠的胸腺和脾臟,用濾紙吸干殘血後,稱重(mg),分別除以小鼠體重(g),再乘以10,得到胸腺指數和脾臟指數。

胸腺指數=(胸腺重量/小鼠體重)×10

脾臟指數=(脾臟重量/小鼠體重)×10繼續追問: 為什麼要再乘以10?能能告訴我你的這個公式的出處嗎?也就是說我想知道為什麼要再乘以10?這個對我很重要,我在寫畢業論文呢!謝謝 補充回答: 每10 g小鼠體重含有的胸腺或脾mg重量,mg/10 g
胸腺指數=胸腺重量/(小鼠體重×10)

脾臟指數=脾臟重量/(小鼠體重×10)
應該是這樣的,他上面說分別除以小鼠體重(g),再乘以10,

2. 動物實驗中的小鼠和大鼠有什麼區別

鼠類中主要常用實驗品種介紹——小鼠

小鼠(mouse),學名:mus musculus,在生物分類學上屬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嚙齒目、鼠科、鼷鼠屬、小家鼠種。

小鼠品種之一:ICR小鼠

生活習性

生長發育:小鼠在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小,新生仔鼠1.5g左右,45天體重達18g以上。小鼠體重的增長與品系的來源、飼養營養水平、健康狀況、環境條件等有密切關系。幾個不同品系小鼠的正常生長發育曲線見圖

活動規律:小鼠性情溫順,易於捕捉,膽小怕驚,對外來刺激敏感,喜居光線暗淡的環境。習慣於晝伏夜動,其進食、交配、分娩多發生在夜間。一晝夜活動高峰有兩次,一次在傍晚後1~2小時內,另一次為黎明前。

採食特性:小鼠門齒生長較快,需常啃咬堅硬食物,有隨時採食習慣。

繁殖特性:小鼠成熟早,繁殖力強,壽命1~3年。新生仔鼠周身無毛,通體肉紅,兩眼不睜,兩耳粘貼在皮膚上。一周開始爬行,12天睜眼,雌鼠35~50日齡性成熟,配種一般適宜在65~90日齡,妊娠期19~21天,每胎產仔8~12隻。可根據陰道栓的有無來判斷小鼠是否發生了交配。

群居特性:小鼠為群居動物,群養時雌雄要分開,雄鼠群體間好鬥,群體處於優勢者保留胡須,而處於劣勢者則掉毛,胡須被拔光。這一現象與因寄生蟲性或真菌性皮炎所致的掉毛相區分。

溫濕度要求:小鼠對溫濕很敏感,一般溫度以18~22℃,相對濕度以50%~60%最佳。

常用品系

近交系(inbred strain):

BALB/c小鼠形成了許多亞系,如BALB/cAnN, BALB/cJ,BALB/cCd。BALB/c小鼠基因型為Aabbcc。毛色為白色。其乳腺癌發病率低,但對致癌因子敏感。乳腺腫瘤發生率約為10%~20%。有一定數量的卵巢、腎上腺和肺部腫瘤、白血病的發生。肺癌發病率雌性26%,雄性29%。白血病發病率雌性12%,雄性10%。血壓與其他近交系小鼠相比為最高,有自發高血壓症。老年小鼠心臟有某些病變,雌雄小鼠常有動脈硬化。幾乎全部20月齡的雄性小鼠均有澱粉樣變。對鼠傷寒沙門氏菌C`5敏感,對麻疹病毒中度敏感,易患慢性肺炎,對放射線極度敏感。富於網狀內皮細胞的器官(如肝、脾)與體重相比,所佔比值很大。常用於單克隆抗體和免疫學研究。 BALB/c小鼠生產性能好,繁殖期長,一般無相互侵襲習性,比較容易群養。平均壽命:有的記載雄鼠為509天,雌鼠為561天;有的記載雄鼠為648天,雌鼠為816天。平均體重252日齡雄鼠為30 g,雌鼠為28g。

C57BL小鼠基因型為aaBBCC。毛色為黑色。C57BL小鼠對Graffi 白血病因子較敏感。對麻疹病毒敏感。乳腺腫瘤發生率低。網狀組織腫瘤自發率,雌鼠少於10%,雄鼠為4%。較老的動物中有垂體腺瘤發生。老年性腎硬化症常見。有些亞系有遺傳性的腦積水。C57BL小鼠對化學致癌物誘導作用敏感性低,但全身經放射線照射後,淋巴瘤發生率達90%~100%。腰椎六個,有許多骨骼方面的變異。亞系C57BL/He和C57BL/An,與其他的C57BL和C58不同,它們有元素Ce的高效肝分解酶。C57BL小鼠適於穴居,非地面生活的小鼠,對逃避侵襲的反應性不敏感。於無特殊病原體(SPF)環境中,在用代乳鼠喂養條件下的平均壽命,雌鼠為580天,雄鼠為645天。

C3H/He小鼠:C3H小鼠是Strong於1920年用Bagg白化雌鼠與DBA雄鼠雜交後經連續全同胞近交而育成。C、CBA、CH1和C121等品系亦出於本雜交組合。1930年自Strong處轉到Andervont(An)處。經近交繁殖至35代時,於1941年到Heston(He)處,成為C3H/He。到1975年時,繁殖達135+代。目前 C3H/He小鼠已在各地大量使用,形成了許多亞系,如C3H/HeN,C3H/HeJ等。C3H/He小鼠基因型為AABBcc。毛色為白色。其14月齡小鼠自發肝癌發病率達85%。自發乳腺腫瘤發病率:繁殖雌鼠平均達90%(318日齡雌鼠為100%,234日齡繁殖雌鼠為67%),272日齡繁殖雄鼠為84%。補體活性高。168日齡平均體重:雌鼠為32 g,雄鼠為34g。

封閉群(closed colony),又稱遠交群(outbred stock):

KM小鼠:即昆明小鼠,一直是我國生產量、使用量最大的遠交群小鼠,被廣泛應用葯理學、毒理學等領域的研究,以及葯品、生物製品的生產與檢定。1926年美國Rockfeller研究所從瑞士引入白化小鼠培育成Swiss小鼠。1944年3月17日衛生部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湯飛凡從印度Hoffkine研究所引進Swiss小鼠,飼養在中國昆明中央防疫處。由於該小鼠起初引入地是昆明,故稱之為昆明小鼠,這就是昆明小鼠品系名稱的由來。KM小鼠基因庫大,基因雜合率高,目前國內已從KM小鼠遠交群中先後培育出不少近交系小鼠。KM小鼠被毛白色,54日齡性成熟,雄鼠體重31g,平均日增重0.55g,雌鼠平均日增重0.37g。平均窩仔數7.25隻。斷乳存活率82.15%,胎間隔30.9天。腫瘤自發率較高,占淘汰鼠的22%,且從生產第一胎就開始出現。經50多年的選育,現在KM小鼠腫瘤自發率極低。不同地飼養的昆明小鼠封閉群的生長發育與繁殖性能存在一定差異。但其共同特點是抗病力和適應力很強,繁殖率和成活率高。

ICR小鼠 : Hauschka用Swiss小鼠群以多產為目標,進行選育,以後美國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ch)分送各國飼養實驗,各國稱為ICR.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在1973年從日本國立腫瘤研究所引進,1979中國醫學科學院分院動物中心(現本所)引進,1978年北京檢定所引進,1983年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在1973年從日本國立腫瘤研究所引進,1979中國醫學科學院分院動物中心(現本所)引進,1978年北京檢定所引進,1983年上海計劃生育研究所從瑞士蘇黎世毒理學研究所引進。品種特徵:毛色白化。適應性強,體格健壯,繁殖力強,生長速度快,實驗重復性較好,,雌鼠自發性畸胎瘤和管狀腺瘤發病率為0%~1%,用氨基甲酸乙酯誘發時,11~16天胚胎期畸胎瘤和管狀腺瘤發病率為5.9%,離乳個體管狀腺瘤和囊瘤發生率為30%,孕鼠為3%。是國際通用的封閉群小鼠, 我國從美國、日本、英國、瑞士等國引進的ICR,各群體之間在遺傳特性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差異,在應用時應注意。ICR/JCL小鼠是進行免疫葯物篩選,復制病理模型較常用的實驗動物。外周血象和骨髓細胞,具有較好的穩定性,是良好的血液學實驗用動物。已廣泛用於葯理、毒理、腫瘤、放射性、食品、生物製品等的科研、生產和教學。

NIH小鼠 :NIH小鼠是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培育而成。被毛白色。該小鼠的特點是繁殖力強,產仔成活率高,雄性好鬥。

CFW小鼠:CFW小鼠最早也是1973年由日本國立腫瘤研究所引入我國的。被毛白色。該小鼠起源於Webster小鼠,1935年英國Carwarth從Rockeffler研究所引進,經過20代近親兄妹交配後,採用隨機交配而成。

LACA小鼠:LACA小鼠最早也是1973年由英國實驗動物中心引入我國的。被毛白色。LACA小鼠其實是LACA小鼠引進英國實驗動物中心後改名而成的。

NIH小鼠:NIH小鼠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培育而成的。被毛白色。該小鼠的特點是繁殖力強,產仔成活率高,雄性好鬥。

突變系(mutant strain)

nude小鼠:即裸小鼠。1962年,英國在非近交系小鼠中偶然發現個別無毛小鼠。兩年後,Flanagan證實是不同與一般無毛小鼠的突變種,取名為nude小鼠。該小鼠先天性無胸腺,其T淋巴細胞功能缺陷,是由於一個隱性突變基因所致。該基因位於第11對染色體上,常用「nu」表示裸基因符號。將裸基因「nu」導入其他品系小鼠中可獲得不同的突變系。常用的裸小鼠突變系有BALB/c–nu、NC-nu、C3H-nu、Swiss-nu等。裸小鼠純合子(nu/nu)的主要特徵:無毛,裸體和無胸腺。新生裸小鼠已無鼻毛為特徵,足尖經常收縮呈螺旋樣畸形。成年雌性發情期不規則,卵巢小,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不能誘發排卵,雄性精子為不成盤卷狀,新生裸小鼠3周後省長明顯遲緩。羅小樹純合子全身幾乎無毛,偶見背部有稀疏的帶狀毛,皮薄有皺褶。皮膚色素BALB\c-nu為淺紅色白眼;C3H-nu為灰白色黑眼;C57BL-nu 黑灰色至黑色,運動功能正常。裸小鼠胸腺僅有殘跡或異常上皮,這種上皮不能使T細胞正常分化,缺乏成熟T細胞的輔助、抑制和殺傷功能。因而細胞免疫力低下,失去正常T細胞功能。但其B淋巴細胞功能基本正常。成年裸小鼠(6-8周齡)較普通鼠有較高水平的NK細胞活性,而有術(3-4周齡)的NK細胞活性低下,裸小鼠粒細胞比普通小鼠低。羅小鼠的發現為腫瘤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模型材料,目前,該小鼠已成醫學研究領域中不可缺少的實驗動物之一。

Scid小鼠:即重度聯合免疫缺陷小鼠。1983年美國,Bomsa 在近交系C.B-17小鼠中發現該小鼠.Scid小鼠是位於第16對染色體的稱之為Scid的單個隱性突變基因所導致。Scid 小鼠外觀與普通小鼠差別不大,又毛,被毛白色,體重發育正常。但胸腺、脾、淋巴結的重量不及正常的30%,組織學上表現為淋巴細胞顯著缺陷。胸腺多位脂肪組織包圍,沒有皮質結構,僅殘存髓質,主要有類上皮細胞合成纖維細胞構成,邊緣偶見灶狀淋巴細胞群。脾白髓不明顯,紅髓正常,脾小體無淋巴細胞聚集,主要有網狀細胞構成。淋巴結無明顯皮質區,麩皮質區缺失,有網狀細胞占據。小腸粘膜下和支氣管淋巴集結較少見,結構內無淋巴聚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少數Scid小鼠,在青年期可出現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恢復,此即為Scid小鼠的滲漏現象。其滲漏現象不遺傳,但與小鼠的年齡、品系、飼養環境有關。Scid 小鼠極易斯與感染,在高度潔凈的SPF環境下可存活一年以上。兩性均可生育,窩產仔數為3-5隻。Scid小鼠是繼裸鼠出現之後,人類發現的有一種十分有價值的免疫缺陷動物。在腫瘤學免疫學等研究中,Scid小鼠的使用已越來越廣泛。

應用領域

在哺乳類實驗動物中,由於小鼠體小,飼養管理方便,易於控制,生產繁殖快,研究最深,有明確的質量控制標准,已擁有大量的近交系、突變系和封閉群,近年來遺產工程小鼠的培育迅速增加,因此在各種實驗研究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多。

1安全性和毒性試驗 常選用小鼠進行食品、化妝品、葯物化工產品等的安全新實驗,急性、亞急性、慢性、毒性試驗,還可做致畸、致癌致突變試驗,半數致死量測定等。

2 生物效應測定和葯物效價比較 廣泛用於血清、疫苗等生物製品的鑒定,進行生物效應實驗和各種葯物效價測定。

3 葯物的篩選 篩選試驗多半從小鼠做起,篩選各種葯物對疾病有無防止作用,通過篩選獲得每個葯物的療效效果後,再用其他動物進一步肯定。

4微生物寄生蟲病學研究 小鼠對多種病原體有敏感性,尤其是在病毒學研究中應用更大。適合於研究血吸蟲、瘧疾、錐蟲、流行感冒腦炎、狂犬病、脊髓灰質炎、淋巴脈絡從腦膜炎、支原體、巴氏桿菌和沙門氏菌等。

5 放射學研究 小鼠對放射線的反應與人的反應有可比性,可用來研究照射劑量、輻射效應等。

6 腫瘤白血病研究 小鼠腫瘤發病率高,近交系組織相容性好,腫瘤移植較易生長,因此應用廣泛。可用小鼠自發性腫瘤篩選抗腫瘤葯物。可誘發各種腫瘤,做成腫瘤模型,進行腫瘤病因學發病學研究。近交系小鼠有些屬於高癌系,有些屬於低癌系,對研究腫瘤發生,比較方便而有利。

7 計劃生育研究 小鼠有規律的發情周期、排卵,妊陳有明顯指標,易於檢測,價格便宜,常用來做抗生育、抗著床、抗早孕、抗排卵實驗,很適宜進行避孕葯研究。

8 鎮咳葯研究 小鼠又咳嗽反應,可利用這一特點研究鎮咳葯物,成為必選實驗動物。

9 遺傳性疾病研究 小鼠有多種品系,有些有自發性遺傳病,如小鼠黑色素病白化病、家族性肥胖、遺傳性貧血等。與人發病相似,可被用作人類遺傳性疾病的動物模型。

10 免疫學研究 各種免疫缺陷小鼠,如純系紐西蘭黑色小鼠(NZB)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KR/N品系小鼠又補體C5缺損,CBA/N小鼠無B細胞的免疫缺陷等,都是研究免疫機理和免疫缺陷病的良好實驗動物。

11 老年學研究 小鼠壽命短,傳代時間短,使他們在老年學研究中極為有用。很多抗衰老葯物的研究可在小鼠上進行。

鼠科常用實驗品種介紹——大鼠

來源

大鼠(RAT)學名Rattus norvegicus,在生物分類學上屬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嚙齒目、鼠科、家鼠屬、褐家鼠種。

生活習性

生長發育:新生大鼠體重約5-6顆,45天體重可達180克以上,此時可供試驗用。成年雄性大鼠體重可達300-800克,此行可達200-400克。

活動規律:大書喜啃咬,白天常擠在一起休息,夜間活動,晚上活動量大,採食量良多,食性廣泛,喜肉食。對光照、噪音敏感。

繁殖特性:大鼠2月齡性成熟,性周期4-5天,妊娠期為19-21天,哺乳期為21天,每台產仔平均8支。可根據引導塗片觀察性周期中引導上皮變化,判斷性周期中各個時期中卵巢、子宮與垂體激素變化的狀態。

常用品系

SD大鼠:
生長快,繁育性能好,大多用於安全性試驗及營養與生長發育有關的研究。 該品系對性激素敏感,對呼吸道疾病有較強的抵抗力。廣泛用於葯理、毒理、葯效及GLP實驗。
一般生物學特性

繁殖性能:產仔率:92~95% ;平均窩產仔數:9.96~12.07隻 ;胎間隔:28~52天;離乳存活率:95~98%。

Wistar大鼠 :Wistar大鼠由美國費城Wistar研究所育成。常用的既有近交系,也有遠交群。其被毛呈白色,特徵為頭部較寬、耳朵較長、尾的長度小於身長。Wistar大鼠性情溫順,性周期穩定,早熟多產,平均每窩產自10隻左右,生長發育快,乳腺癌發病率很低,對傳染病抵抗力強。

Fisher 344大鼠:簡稱F344大鼠,1920年由哥倫比亞大學腫瘤研究所Curtis育成。我國從美國國立衛生院引進。書近交系大鼠,其被毛呈白色。平均壽命2-3年,旋轉運動性低,血清胰島素含量低。原發和繼發性脾紅細胞免疫反應性低。乳腺癌、腦垂體腺瘤、甲狀腺瘤、睾丸間質細胞瘤發病率高。廣泛用於毒理學、腫瘤學、生理學等領域。

SHR大鼠:又稱自發性高血壓大鼠,1963年 由日本精都大學醫學部Okamoto從Wistar大鼠種選育而成。屬突變系大鼠,其被毛呈白色。SHR大鼠自發性高血壓發病率高,且無明顯原發性腎臟或腎上腺損傷,心血管發病率高。但其生育能力,存貨壽命無明顯下降。

ACL大鼠:ACL大鼠由哥倫比亞大學腫瘤研究所Curtis和Dunning培育。屬近交系大鼠。其被毛呈黑色,腹和腳呈白色。平均壽命2-3年,易發生先天性畸形,腫瘤發病率高。其仔鼠矮小,繁殖力差,胚胎死亡率高。

應用領域

1 生理學研究 大鼠在生理學研究中以多用途行為特徵。大鼠垂體—腎上腺系統發達,垂體摘除比較容易。可用來進行腎上腺、垂體和卵巢等內分泌研究。利用大鼠對新環境易適應,有探索性,易訓練,對懲罰和暗示敏感的特性進行行為學研究和高級神經活動的研究。大鼠無膽囊,但膽總管較大,可用膽總管插管,收集膽汁,研究消化功能。

2 營養學研究 大鼠是第一種用於營養學研究的實驗動物,為人類營養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維生素D就是用大鼠研究而發現的。由於大鼠雜食,解剖、生理與人相似,生長代謝快,對大鼠的營養研究廣泛而細致,資料極為豐富,常用於維生素、蛋白質缺乏,氨基酸和鈣磷代謝的研究

3 代謝性疾病研究 可應用大鼠研究動脈粥樣硬化,澱粉樣變性、酒精中毒,十二指腸潰瘍,營養不良等代謝病

4 葯物學研究 大鼠血壓和血管阻力對葯物反應敏感,適合研究心血管葯物的葯理。研究毒扁豆鹼的升壓作用。此外,大鼠足趾浮腫法是最常用的篩選方法,大鼠踝關節對炎症反應敏感,用於關節炎葯物研究。大鼠還是進行葯物評價的主要實驗動物。

5 腫瘤研究 很多腫瘤可以移植到大鼠上進行研究,大鼠易患肝癌,可人工復制大鼠肝癌、食管癌動物模型。可皮下接種淋巴肉瘤。

6 遺傳學研究 大鼠的毛色變型很多,可用來研究毛色記憶遺傳,驗證孟德爾遺傳定律。由遺傳疾病的大鼠,具有與人相似的表現。腦積水、聽覺障礙、耳聾、白內障、垂體矮小症、無牙、無膽汁、丘腦下部尿崩症、肥胖與高血壓等都是遺傳疾病的良好動物模型,還可製成相似於人的實驗誘發性遺傳缺陷疾病動物模型。

7 傳染病研究 用於研究副傷寒、流感、厭氧菌、假結核、霉型體、巴氏桿菌、葡萄球菌、念珠狀鏈桿菌、黃麴黴菌和煙麴黴菌等微生物及其引起的傳染病。

8 某些疾病研究 如支氣管肺炎、多發性關節炎、化膿性淋巴腺炎、中耳疾病和內耳炎。大鼠肝切除60%至70%,仍有再生能力,可用於肝外科實驗。

9 牙科學研究 用變異鏈球菌接種大鼠口腔,然後喂給含蔗糖食物,大鼠牙齒上的確琅質蛀損在宏觀和微觀上同人的蛀齒相似,可用來研究齲齒。

10 大鼠還可用於計劃生育的畸胎學、避孕葯研究和放射學研究。
http://www.xici.net/e/biology/b567801/d36990831.htm
http://www.bioon.com/experiment/select/86196.shtml

3. 小鼠死亡後屍體變化與時間的關系

目的觀察小鼠死後不同時間下的小腦組織形態學變化,探討小鼠小腦組織3種circRNA在兩種溫度下的降解規律,及其用於死亡時間推斷的適用性。方法將50隻昆明小鼠隨機分為兩個大組,用斷頸法處死,分別置於4℃恆溫箱和20℃恆溫箱,每個大組按照死亡時間分為5個小組(死後0 h,24 h,48 h,96h,168 h),每小組5隻小鼠,其中0 h組為對照組。取小鼠小腦組織,一部分保存於3%多聚甲醛溶液,做HE(伊紅-蘇木素)染色形態學觀察;另一部分腦組織用於分子學實驗,提取總RNA,利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對β-actin,Cdr1as circRNA,Rims2 circRNA及Dym circRNA的表達水平進行檢測,使用SPSS19.0軟體進行數據分析。結果1.對小鼠小腦組織做HE染色可見,隨著時間延長小腦組織變化愈加明顯,同一死亡時間(PMI,post mortem interval)下的20℃組相比4℃組變化更加明顯。對照組小鼠小腦組織能夠清晰觀察到小腦皮質明顯分為三層:分子層、浦肯野細胞層和顆粒層,無異常改變。4℃組的小腦組織可在鏡下觀察到死亡48h後可見細胞自溶、形態不規則等變化;96 h後細胞排列紊亂,細胞核固縮、溶解、碎裂,細胞空泡化;到死後168 h時,分子層與浦肯野細胞層不能明顯辨別,細胞核少見,顆粒層尚可見。20℃組小腦組織鏡下可觀察到24 h時已出現細胞腫脹;48 h細胞排列結構紊亂;96 h細胞核數量明顯減少(P<0.05),皮質分層模糊;168 h細胞大部分溶解,分層不明顯,只有少量細胞核存在。2.Cdr1as circRNA適合作為本實驗中的內參基因;Rims2 circRNA與Dym circRNA的表達量隨著死亡時間增加而呈現遞減趨勢;4℃組Rims2 circRNA與Dym circRNA在做三次回歸模型時,受PMI的影響非常大(回歸方程分別為?=1.392+2.691x-0.678x~2+0.059x~3,r~2=0.752,P<0.05;?=3.767+4.034x-1.385x~2+0.151x~3,r~2=0.834,P<0.05);20℃組Rims2 circRNA與Dym circRNA在做三次回歸模型時,受PMI影響較大(回歸方程分別為?=3.532+0.170x+0.060x~2-0.008x~3,r~2=0.544,P<0.05;?=5.814-2.172x+0.970x~2-0.106x~3,r~2=0.512,P<0.05)。結論1.Rims2 circRNA及Dym circRNA的相對表達量受PMI影響較大(P<0.05),且隨著PMI增長circRNA表達量呈下降趨勢(P<0.05)。2.Rims2circRNA與Dym circRNA的三次回歸模型受PMI影響更大(P<0.05),更適合作為本實驗的回歸模型。3.本實驗中對circRNA作定量分析時,CDR1as circRNA適合作為本實驗的內參基因。4.在相同死亡時間下,屍體放置於20℃時的形態學變化比4℃時變化更加明顯。

4. 小鼠去一側小腦的實驗中,小鼠向哪側轉動比如破壞後側,向哪側轉動

損傷較輕時向健康側翻轉,損傷較重時向破壞側翻轉。

5. 小鼠心臟重量

小鼠心臟重量是0.2g。

成年小鼠的心臟重量一般18-20周齡小鼠的心臟有多重?左心室+室間隔大概佔多大比例?全部討論20g小鼠,心臟重量大約0.2g。

小鼠是由小家鼠演變而來,它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經長期人工飼養選擇培育,已育成1000多近交系和獨立的遠交群。早在17世紀就有人用小鼠做實驗,現已成為使用量最大、研究最詳盡的哺乳類實驗動物。

生理特點:

成熟早,繁殖力強。小鼠6~7周齡時性成熟,雌性35~50日齡,雄性45~60日齡;體成熟雌性為65~75日齡,雄性為70~80日齡;性周期為4~5天,妊娠期為19~21天。

哺乳期為20~22天;特別有產後發情,每胎產仔數為8~15隻,一年產仔胎數6~10胎,屬全年、多發情性動物,繁殖率很高,生育期為一年。

體形小,易於飼養管理。小鼠是嚙齒目實驗動物中較小型的動物,一隻小鼠出生時1.5克左右,哺乳一月後可達12~15克,哺乳、飼養1.5~2月即可達20克以上,可供實驗需要,在短時間內可提供大量的實驗動物。

飼料消耗量少,一隻成年小鼠的食料量為4~8克/天,飲水量4~7毫升/天,排糞量1.4~2.8克/天,排尿量1~3毫升/天,需要的飼養條件也較簡單,因個體小,可節省飼養場地。

6. 小鼠小腦在什麼位置

小鼠的小腦位於頂間骨下方。主要的功能是參與軀體平衡和肌肉張力的調節,以及隨意運動的協調。是很重要的腦部組織。

7. 實驗用的大鼠和小鼠有什麼區別品系及應用,盡量詳細一些,謝謝!

實驗用的大鼠和小鼠有的區別:屬性不同、生活習性不同、常用品系不同、應用領域不同

一、屬性不同

小鼠在生物分類學上屬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嚙齒目、鼠科、鼷鼠屬、小家鼠種。

大鼠在生物分類學上屬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嚙齒目、鼠科、家鼠屬、褐家鼠種。

二、生活習性不同

小鼠生活習性:小鼠性情溫順,易於捕捉,膽小怕驚,對外來刺激敏感,成熟早,繁殖力強,壽命1~3年。新生仔鼠周身無毛,通體肉紅,兩眼不睜,兩耳粘貼在皮膚上。

一周開始爬行,12天睜眼,雌鼠35~50日齡性成熟,配種一般適宜在65~90日齡,妊娠期19~21天,每胎產仔8~12隻。可根據陰道栓的有無來判斷小鼠是否發生了交配。

大鼠生活習性:大鼠喜啃咬,白天常擠在一起休息,夜間活動,晚上活動量大,喜肉食。對光照、噪音敏感。 大鼠2月齡性成熟,性周期4-5天,妊娠期為19-21天,哺乳期為21天,每台產仔平均8支。

三、常用品系不同

小鼠常用品系:

(1)近交系:

BALB/c小鼠形成了許多亞系,如BALB/cAnN, BALB/cJ,BALB/cCd。BALB/c小鼠基因型為Aabbcc。C57BL小鼠基因型為aaBBCC。毛色為黑色。C57BL小鼠對Graffi 白血病因子較敏感。對麻疹病毒敏感。

亞系C57BL/He和C57BL/An,與其他的C57BL和C58不同,它們有元素Ce的高效肝分解酶。C57BL小鼠適於穴居,非地面生活的小鼠,對逃避侵襲的反應性不敏感。於無特殊病原體(SPF)環境中,在用代乳鼠喂養條件下的平均壽命,雌鼠為580天,雄鼠為645天。

C3H/He小鼠是Strong於1920年用Bagg白化雌鼠與DBA雄鼠雜交後經連續全同胞近交而育成。C、CBA、CH1和C121等品系亦出於本雜交組合。

(2)封閉群,又稱遠交群:

KM小鼠一直是我國生產量、使用量最大的遠交群小鼠,被廣泛應用葯理學、毒理學等領域的研究,以及葯品、生物製品的生產與檢定。1ICR小鼠Hauschka用Swiss小鼠群以多產為目標,進行選育,以後美國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ch)分送各國飼養實驗,各國稱為ICR.

NIH小鼠是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培育而成。被毛白色。該小鼠的特點是繁殖力強,產仔成活率高,雄性好鬥。CFW小鼠最早也是1973年由日本國立腫瘤研究所引入我國的。被毛白色LACA小鼠最早也是1973年由英國實驗動物中心引入我國的。

NIH小鼠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培育而成的。被毛白色。該小鼠的特點是繁殖力強,產仔成活率高,雄性好鬥。

(3)突變系(mutant strain)

nude小鼠是1962年,英國在非近交系小鼠中偶然發現個別無毛小鼠。該小鼠先天性無胸腺,其T淋巴細胞功能缺陷,是由於一個隱性突變基因所致。皮膚色素BALBc-nu為淺紅色白眼;C3H-nu為灰白色黑眼;C57BL-nu 黑灰色至黑色,運動功能正常。

裸小鼠胸腺僅有殘跡或異常上皮,這種上皮不能使T細胞正常分化,缺乏成熟T細胞的輔助、抑制和殺傷功能。因而細胞免疫力低下,失去正常T細胞功能。

但其B淋巴細胞功能基本正常。成年裸小鼠(6-8周齡)較普通鼠有較高水平的NK細胞活性,而有術(3-4周齡)的NK細胞活性低下,裸小鼠粒細胞比普通小鼠低。羅小鼠的發現為腫瘤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模型材料,目前,該小鼠已成醫學研究領域中不可缺少的實驗動物之一。

Scid小鼠:即重度聯合免疫缺陷小鼠。1983年美國,Bomsa 在近交系C.B-17小鼠中發現該小鼠.Scid小鼠是位於第16對染色體的稱之為Scid的單個隱性突變基因所導致。Scid 小鼠外觀與普通小鼠差別不大,又毛,被毛白色,體重發育正常。

但胸腺、脾、淋巴結的重量不及正常的30%,組織學上表現為淋巴細胞顯著缺陷。胸腺多位脂肪組織包圍,沒有皮質結構,僅殘存髓質,主要有類上皮細胞合成纖維細胞構成,邊緣偶見灶狀淋巴細胞群。脾白髓不明顯,紅髓正常,脾小體無淋巴細胞聚集,主要有網狀細胞構成。

淋巴結無明顯皮質區,麩皮質區缺失,有網狀細胞占據。小腸粘膜下和支氣管淋巴集結較少見,結構內無淋巴聚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少數Scid小鼠,在青年期可出現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恢復,此即為Scid小鼠的滲漏現象。其滲漏現象不遺傳,但與小鼠的年齡、品系、飼養環境有關。

Scid 小鼠極易斯與感染,在高度潔凈的SPF環境下可存活一年以上。兩性均可生育,窩產仔數為3-5隻。Scid小鼠是繼裸鼠出現之後,人類發現的有一種十分有價值的免疫缺陷動物。在腫瘤學免疫學等研究中,Scid小鼠的使用已越來越廣泛。

2、大鼠常用品系

SD大鼠:生長快,繁育性能好,大多用於安全性試驗及營養與生長發育有關的研究。 該品系對性激素敏感,對呼吸道疾病有較強的抵抗力。廣泛用於葯理、毒理、葯效及GLP實驗。

繁殖性能:產仔率:92~95% ;平均窩產仔數:9.96~12.07隻 ;胎間隔:28~52天;離乳存活率:95~98%。

Wistar大鼠 :Wistar大鼠由美國費城Wistar研究所育成。常用的既有近交系,也有遠交群。其被毛呈白色,特徵為頭部較寬、耳朵較長、尾的長度小於身長。Wistar大鼠性情溫順,性周期穩定,早熟多產,平均每窩產自10隻左右,生長發育快,乳腺癌發病率很低,對傳染病抵抗力強。

Fisher 344大鼠:簡稱F344大鼠,1920年由哥倫比亞大學腫瘤研究所Curtis育成。我國從美國國立衛生院引進。書近交系大鼠,其被毛呈白色。

平均壽命2-3年,旋轉運動性低,血清胰島素含量低。原發和繼發性脾紅細胞免疫反應性低。乳腺癌、腦垂體腺瘤、甲狀腺瘤、睾丸間質細胞瘤發病率高。廣泛用於毒理學、腫瘤學、生理學等領域。

SHR大鼠:又稱自發性高血壓大鼠,1963年 由日本精都大學醫學部Okamoto從Wistar大鼠種選育而成。屬突變系大鼠,其被毛呈白色。SHR大鼠自發性高血壓發病率高,且無明顯原發性腎臟或腎上腺損傷,心血管發病率高。但其生育能力,存貨壽命無明顯下降。

ACL大鼠:ACL大鼠由哥倫比亞大學腫瘤研究所Curtis和Dunning培育。屬近交系大鼠。其被毛呈黑色,腹和腳呈白色。平均壽命2-3年,易發生先天性畸形,腫瘤發病率高。其仔鼠矮小,繁殖力差,胚胎死亡率高。

三、應用領域不同

1、小鼠應用領域:

(1)食品、化妝品、葯物化工產品等的安全新實驗,急性、亞急性、慢性、毒性試驗,還可做致畸、致癌致突變試驗,半數致死量測定等。

(2)生物效應測定和葯物效價比較 廣泛用於血清、疫苗等生物製品的鑒定,進行生物效應實驗和各種葯物效價測定。

(3)葯物的篩選 篩選試驗多半從小鼠做起,篩選各種葯物對疾病有無防止作用,通過篩選獲得每個葯物的療效效果後,再用其他動物進一步肯定。

(4)微生物寄生蟲病學研究 小鼠對多種病原體有敏感性,尤其是在病毒學研究中應用更大。適合於研究血吸蟲、瘧疾、錐蟲、流行感冒腦炎、狂犬病、脊髓灰質炎、淋巴脈絡從腦膜炎、支原體、巴氏桿菌和沙門氏菌等。

(5)放射學研究 小鼠對放射線的反應與人的反應有可比性,可用來研究照射劑量、輻射效應等。

(6)腫瘤白血病研究 小鼠腫瘤發病率高,近交系組織相容性好,腫瘤移植較易生長,因此應用廣泛。可用小鼠自發性腫瘤篩選抗腫瘤葯物。可誘發各種腫瘤,做成腫瘤模型,進行腫瘤病因學發病學研究。近交系小鼠有些屬於高癌系,有些屬於低癌系,對研究腫瘤發生,比較方便而有利。

(7)計劃生育研究 小鼠有規律的發情周期、排卵,妊陳有明顯指標,易於檢測,價格便宜,常用來做抗生育、抗著床、抗早孕、抗排卵實驗,很適宜進行避孕葯研究。

(8)鎮咳葯研究 小鼠又咳嗽反應,可利用這一特點研究鎮咳葯物,成為必選實驗動物。

(9)遺傳性疾病研究 小鼠有多種品系,有些有自發性遺傳病,如小鼠黑色素病白化病、家族性肥胖、遺傳性貧血等。與人發病相似,可被用作人類遺傳性疾病的動物模型。

(10)免疫學研究 各種免疫缺陷小鼠,如純系紐西蘭黑色小鼠(NZB)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KR/N品系小鼠又補體C5缺損,CBA/N小鼠無B細胞的免疫缺陷等,都是研究免疫機理和免疫缺陷病的良好實驗動物。

(11)老年學研究 小鼠壽命短,傳代時間短,使他們在老年學研究中極為有用。很多抗衰老葯物的研究可在小鼠上進行。

2、大鼠應用領域:

(1)生理學研究 大鼠在生理學研究中以多用途行為特徵。大鼠垂體—腎上腺系統發達,垂體摘除比較容易。可用來進行腎上腺、垂體和卵巢等內分泌研究。利用大鼠對新環境易適應,有探索性,易訓練,對懲罰和暗示敏感的特性進行行為學研究和高級神經活動的研究。

大鼠無膽囊,但膽總管較大,可用膽總管插管,收集膽汁,研究消化功能。

(2)營養學研究 大鼠是第一種用於營養學研究的實驗動物,為人類營養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維生素D就是用大鼠研究而發現的。由於大鼠雜食,解剖、生理與人相似,生長代謝快,對大鼠的營養研究廣泛而細致,資料極為豐富,常用於維生素、蛋白質缺乏,氨基酸和鈣磷代謝的研究。

(3)代謝性疾病研究 可應用大鼠研究動脈粥樣硬化,澱粉樣變性、酒精中毒,十二指腸潰瘍,營養不良等代謝病。

(4) 葯物學研究 大鼠血壓和血管阻力對葯物反應敏感,適合研究心血管葯物的葯理。研究毒扁豆鹼的升壓作用。此外,大鼠足趾浮腫法是最常用的篩選方法,大鼠踝關節對炎症反應敏感,用於關節炎葯物研究。大鼠還是進行葯物評價的主要實驗動物。

(5) 腫瘤研究 很多腫瘤可以移植到大鼠上進行研究,大鼠易患肝癌,可人工復制大鼠肝癌、食管癌動物模型。可皮下接種淋巴肉瘤。

(6) 遺傳學研究 大鼠的毛色變型很多,可用來研究毛色記憶遺傳,驗證孟德爾遺傳定律。由遺傳疾病的大鼠,具有與人相似的表現。

腦積水、聽覺障礙、耳聾、白內障、垂體矮小症、無牙、無膽汁、丘腦下部尿崩症、肥胖與高血壓等都是遺傳疾病的良好動物模型,還可製成相似於人的實驗誘發性遺傳缺陷疾病動物模型。

(7)傳染病研究 用於研究副傷寒、流感、厭氧菌、假結核、霉型體、巴氏桿菌、葡萄球菌、念珠狀鏈桿菌、黃麴黴菌和煙麴黴菌等微生物及其引起的傳染病。

(8)某些疾病研究 如支氣管肺炎、多發性關節炎、化膿性淋巴腺炎、中耳疾病和內耳炎。大鼠肝切除60%至70%,仍有再生能力,可用於肝外科實驗。

(9)牙科學研究 用變異鏈球菌接種大鼠口腔,然後喂給含蔗糖食物,大鼠牙齒上的確琅質蛀損在宏觀和微觀上同人的蛀齒相似,可用來研究齲齒。

(10)大鼠還可用於計劃生育的畸胎學、避孕葯研究和放射學研究。

8. 小鼠小腦損傷為什麼會翻滾

小腦是負責身體平衡的,小腦損傷後,小鼠的平衡系統就亂了,不能平衡翻滾

9. 小鼠跳躍是破壞了小鼠小腦的什麼部位

小鼠跳躍是破壞了小鼠小腦腦幹部位。
檢測方法如下:
1.觀察手術前正常小白鼠的運動情況。
2.麻醉 將小白鼠罩於大燒杯內,然後放入一團浸透乙醚的棉球進行麻醉,至動物活動停止、呼吸變深為止。注意不可麻醉過深,以免麻醉過量和窒息至死。
3.手術 將小白鼠俯卧於解剖板上,用鑷子提起頭部皮膚,在兩耳之間頭正中橫剪一小口,再沿頭部正中線向前方剪開長約1cm,向後剪至耳後緣水平;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頭部兩側,用手術刀柄將頸肌輕輕往後剝離,暴露頂間骨。通過透明的顱骨,可看到小腦位於頂間骨下方。在頂間骨一側的正中,用探針垂直刺入1~2mm,再將針頭稍作回轉,可破壞這一側小腦。如有出血,以棉球壓迫止血。探針拔出後,用鑷子將皮膚復位。
4.觀察術後小白鼠的姿勢和運動情形。2.麻醉 將小白鼠罩於大燒杯內,然後放入一團浸透乙醚的棉球進行麻醉,至動物活動停止、呼吸變深為止。注意不可麻醉過深,以免麻醉過量和窒息至死。

閱讀全文

與小鼠的重量和長度測量方法小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雞蛋的正確方法 瀏覽:176
大疆無人機鑒別方法 瀏覽:631
化學反應中常用方法 瀏覽:578
失眠做夢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180
液相色譜分析方法通則 瀏覽:795
乾洗衣服的方法和工具技巧 瀏覽:472
食用菌糖製品製作方法 瀏覽:330
如何克服怒氣的方法 瀏覽:945
pro胸肌訓練方法大全集 瀏覽:350
筆記本電腦開機鍵失靈的解決方法 瀏覽:659
如何做爆米花兒童簡單方法 瀏覽:329
嬰兒兩個月不喝奶瓶的解決方法 瀏覽:155
我的世界模組視頻製作方法 瀏覽:767
熱冷交換方法有哪些 瀏覽:898
牛油果柑的種植方法 瀏覽:950
肝多發性治療方法 瀏覽:530
網課培訓的課時計算方法 瀏覽:171
演化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963
如何緩解胃癌的有效方法 瀏覽:624
孕婦手麻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