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肝上界和肺下界如何叩診
你好,正常肝上、下界 勻稱體型者的肝臟在右鎖骨中線上,上界為第5肋間,下界位於右季肋下緣,二者之間距離為肝上下徑,約9~11cm;在右腋中線上,其上界為第7肋間,下界相當於第10肋骨水平;在右肩胛線上,其上界為第10肋間。矮胖體型者肝上下界均可高出一個肋間,瘦長體型者則可低一個肋間
Ⅱ 肺部叩診的注意事項及正常的肺部叩診音是什麼
您是患者還是實習醫生?叩診要領--左手的手指要壓緊皮膚,這樣才能扣出清晰的聲音;右手叩診力道要恆定;叩診指法不用說了吧,書上有的。正常肺部叩診音--肺下界、心界、肝相對絕對濁音界、肺尖--書上有,不過主要是要看看老大夫怎麼扣的。
Ⅲ 不明白肺下界和肝上界叩診問題
正常人趕上界是膈,不好觸診,叩診音會有沉悶到清濁
肺下界聽診更好一些
肝上界與膈穹的位置一致,約在右第5肋間(相當於叩診的相對濁音界),肝臟有一定的活動度,可隨體位的改變和呼吸而上下移動。肝右端圓鈍厚重,左端窄薄呈楔形,肝下界一般不超出肋弓。正常情況下在肋緣下摸不到,而小兒多可在肋緣下觸及。
正常肺下界及其改變:叩診肺下界時,一般先叩右側、後叩左側,在平靜呼吸時,自上而下沿鎖骨中線、腋中線、肩胛下角線等各垂直線進行叩診。除在右鎖骨中線上叩診音由清音先變為濁音(稱肺肝界,即肝上界),後由濁音變為實音處為肺下界,在其他垂直線上由清音變為實音處,即為該垂直線上的肺上界。
正常人肺下界的位置,右肺下界在鎖骨中線上第六肋間隙;腋前線上第七肋間隙;腋中線上第八肋間隙;腋後線上第九肋間隙;肩胛下角線上第十肋骨。臨床檢查時常簡用鎖骨中線、腋中線及肩胛下角線的位置(第六、八肋間隙、第十肋骨)。左肺下界除鎖骨中線的下端因受心臟濁音區及胃泡鼓音區的影響,不易確定外,其它均與右肺相同。
肺下界的改變:在生理情況下瘦長體型者其肺下界可低一肋;兒童及矮胖者可升高一肋;妊娠末期,兩側肺下界上升。病理情況下,兩側肺下界下降常見於腫氣腫;兩側肺下界上升常見於腹內壓升高,如高度腹水、氣腹、鼓腸及巨大腹腔腫瘤;一側肺下界上升,見於同側肺不張、胸腔積液、肝、脾腫大、膈下膿腫等。
Ⅳ 肺前界具體如何叩診
當受檢查者恢復平靜呼吸時,再囑作深呼氣並屏住呼吸,然後再由上向下叩診,直至清音變為濁音時,即為肩胛線上肺下界的最高點。最高至最低兩點間的距離即為肺下界的移動范圍。雙側鎖骨中線和腋中線的肺下界可由同樣的方法叩得。正常人肺下界的移動范圍為6~8cm。
Ⅳ 肝上界和肺下界如何叩診
肝濁音界上界叩診方法------沿右鎖骨中線,由肺區向下叩至腹部。當由清音轉為濁音時即為肝上界(沿右鎖骨中線延長線上,由下向上口鎮,由鼓音變濁音為肝下界)。正常肝上界在右鎖骨中線上第5肋間,右腋中線上第7肋間,右肩胛線上第10肋間。
肺下界叩診方法------肺下界通常在兩側鎖骨中線、腋中線和肩胛線上叩診肺下界。囑病人平靜呼吸,從肺野的清音區(一般前胸從第2或第3肋間隙,後胸從肩胛線第8肋間隙)開始叩診,向下叩至濁音。正常人平靜呼吸時在鎖骨中線、腋中線和肩胛線上,肺下界分別是第6、第8和第10肋間隙。正常肺下界的位置可因體型和發育情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矮胖者的肺下界可上升1肋間隙,瘦長者可下降l肋間隙。
Ⅵ 肺下界移動度叩診方法
1、肺下界移動度相當於深呼吸時橫膈移動范圍。
Ⅶ 求診斷學胸部檢查的一般步驟,包括視觸叩聽。。。。
胸部視診
(1)能指出胸部體表主要骨骼標志(肋脊角、劍突、胸骨角、肋間隙)、主要垂直標志線(鎖骨中線、腋前線、肩胛線)及主要自然陷窩(鎖骨上窩、鎖骨下窩、胸骨上窩、腋窩(2)在視診胸廓形狀等內容方面,能提到桶狀胸、扁平胸、肋間隙是否飽滿、乳房是否對稱、脊柱形態等(3)視診呼吸運動的主要內容時,能提到呼吸頻率、呼吸節律者(2分)。能講出呼吸頻率1分,講出呼吸節律1分。
胸(肺)部觸診
(1)胸部(廓)擴張度雙手觸診方法,姿勢正確;①前胸廓擴張度的測定,檢查者兩手置於被檢查者胸廓下面的前側部,左右拇指分別沿兩側肋緣指向劍突,拇指尖在前正中線兩側對稱部位,兩手掌和伸展的手指置於前側胸壁。(或也可取後胸廓擴張度的測定,則將兩手平置於被檢查者背部,約於第10肋骨水平,拇指與中線平行,並將兩側皮膚向中線輕推。)③囑被檢查者作深呼吸,觀察比較兩手感觸到胸廓的活動度情況。(2)語音震顫觸診方法正確;①檢查者將左右手掌的尺側緣輕放於被檢查者兩側胸壁的對稱部位,然後囑被檢查者用同等強度重復輕發「yi」長音 ②自上至下,從內到外比較兩側相應部位兩手感觸到語音震顫的異同、增強或減弱 (3)能正確演示胸膜摩擦感操作方法操作手法同胸廓觸診部位常於胸廓的下前側部,當被檢查者吸氣和呼氣時均可觸及
胸(肺)部叩診
(1)間接叩診:手指動作、方法、順序正確①以左中指的第一、二節作為叩診板指,平緊貼於叩擊部位表面,右手中指以右腕關節和指掌關節活動叩擊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或第一、第二之間的指關節。 ②順序正確:首先檢查前胸,由鎖骨上窩開始,自第一肋間隙從上至下逐一肋間隙進行叩診,其次檢查側胸壁,囑被檢查者舉起上臂置於頭部,自腋窩開始向下叩診至肋緣。最後叩診背部,囑被檢查者向前稍低頭,雙手交叉抱肘,自上至下進行叩診,叩診時應左右、上下、內外對比叩音的變化。
(2)直接叩診手指方法正確;檢查者用中指掌側或將手指並攏以其指尖對被檢查者胸壁進行叩擊。
(3)叩肺下界移動度。①患者在平靜呼吸時,檢查者先於被檢查者肩胛線叩出肺下界的位置,然後囑被檢查者作深吸氣後並屏住呼吸的同時,沿該線繼續向下叩診,當由清音變為濁音時,即為肩胛線上肺下界的最低點②當患者恢復平靜呼吸時,再囑作深呼氣並屏住呼吸,然後由上向下叩診,直至清音變為濁音,即為肩胛線上肺下界的最高點。③能講述最高至最低點之間距離即為肺下界移動度的
胸部(肺)聽診
(1)聽診方法、順序正確;聽診的順序一般由肺尖開始,自上而下分別檢查前胸部、側胸部和背部,而且要在上下、左右對稱部位進行對比。
(2)能表述肺部聽診四種主要音的名稱 正常呼吸音、異常呼吸音、羅音、胸膜摩擦音。
Ⅷ 誰能解釋下面的肺部叩診是什麼意思
(一)叩診的方法與順序
叩診時病人宜採取坐位或仰位。解開衣服,肌肉放鬆,呼吸均勻。檢查前胸時,胸部前挺;檢查背部時,病人頭向前略垂,軀干稍向前彎,兩肩自然下垂,兩手置於膝上,必要時兩手抱對側肩部或肘部,以使背部平坦。
叩診順序應先胸後背,自上而下,左右對比,即由肺尖部向下,沿肋間由前向後進行叩診,注意辨別輕微叩診音的變化。叩診前胸及兩側時,板指應與肋間平行。叩背部板指可與脊柱平行,叩肩胛下角水平以下的部位時,板指仍保持與肋間隙平行。叩診力量要均勻一致,叩診的輕重應視被檢查部位胸壁的厚薄,肌肉的狀態而定。
(二)正常的肺部叩診音
正常肺部叩診音為清音,肺組織復蓋心臟,肝臟實質臟器部位的叩診音為濁音。左下胸部,因正常的肺組織與含氣的胃泡相重疊,所以叩診時有一鼓音區。
正常肺部叩診音的音響強弱及音調高低與肺臟含氣量、胸壁的厚薄等因素有關。前胸上部較下部叩診音稍濁。因上葉體積較小,含氣量較少,且該部肌肉較多,右肺上部叩診音比左肺上部稍濁,系由於右側胸肌比左側稍厚及右上肺體積較小之故;背後叩診音較胸前稍濁,因背後肌肉較多。但上述這些正常差異一般不明顯。
(三)肺部定界叩診
1.肺上界
肺上界即肺尖的上界,檢查方法自斜方肌前緣中央部開始叩診為清音,移向外側,當清音變為濁音時用筆作一記號,再由外叩向內側,至清音變為濁音,此清音范圍即為肺尖的寬度。正常肺尖上緣在鎖骨上2-3厘米,右側較為稍窄,因右肺尖的位置較低,且右側肩胛帶的肌肉常較發達。一側肺上界縮小,見於肺尖部結核;明顯狹小可為該側肺尖纖維性變或萎縮;肺氣腫時叩診音可增強。
2.肺下界
(1)正常肺下界及其改變:叩診肺下界時,一般先叩右側、後叩左側,在平靜呼吸時,自上而下沿鎖骨中線、腋中線、肩胛下角線等各垂直線進行叩診。除在右鎖骨中線上叩診音由清音先變為濁音(稱肺肝界,即肝上界),後由濁音變為實音處為肺下界,在其他垂直線上由清音變為實音處,即為該垂直線上的肺上界。
正常人肺下界的位置,右肺下界在鎖骨中線上第六肋間隙;腋前線上第七肋間隙;腋中線上第八肋間隙;腋後線上第九肋間隙;肩胛下角線上第十肋骨。臨床檢查時常簡用鎖骨中線、腋中線及肩胛下角線的位置(第六、八肋間隙、第十肋骨)。左肺下界除鎖骨中線的下端因受心臟濁音區及胃泡鼓音區的影響,不易確定外,其它均與右肺相同。
肺下界的改變:在生理情況下瘦長體型者其肺下界可低一肋;兒童及矮胖者可升高一肋;妊娠末期,兩側肺下界上升。病理情況下,兩側肺下界下降常見於腫氣腫;兩側肺下界上升常見於腹內壓升高,如高度腹水、氣腹、鼓腸及巨大腹腔腫瘤;一側肺下界上升,見於同側肺不張、胸腔積液、肝、脾腫大、膈下膿腫等。
(2)肺下界移動度及其改變:正常人肺下界移動范圍約為4-8厘米。肺下界移動范圍與肋膈竇的大小有關。因此肺下界的移動范圍在胸腔各部位亦不同,在腋中線及腋後線處最大。
叩診方法:先讓病人平靜呼吸,一般在腋中線及肩胛下角線上進行自上而下叩診,先定出肺下界,再讓病人深吸一口氣後暫時屏住,重新測定肺下界;最後深吸一口氣暫時屏住,再重新測定肺下界,如此測定肺下界的上下移動范圍。當肺有炎症或水腫,肺組織彈性減低(肺氣腫)、局部胸膜粘連時,肺下界移動度減少;當胸腔大量積液或氣胸、胸膜完全粘連、膈肌麻痹時,肺下界移動度可消失。
(四)肺部異常叩診音
正常的肺臟,除掩蓋心、肝部分外,叩診時均為清音,如出現濁音、實音、鼓音或過清音則為異常叩診音,提示肺及胸膜、胸壁的病理改變。異常叩診音的程度取決於病變的大小,部位及性質。深部的病灶(離胸壁表面5cm以上)、小范圍病灶(小於3cm)或少量胸腔積液(250ml以下),常不能發現叩診音變化;散在疏鬆的病灶可引起輕度濁音;大面積緻密度高且接近胸壁表面者可出現明顯濁音;大量胸腔積液則為實音。
1.病理性濁音或實音
(1)肺組織含氣量減少或消失 如肺炎、肺結核、肺膿腫、肺不張、高度腫水腫及廣泛的腫纖維化。
(2)肺內形成無氣組織 如肺癌、包囊蟲病等。
(3)胸膜病變 如胸腔積液、胸膜增厚、胸壁病變(胸壁水腫、腫瘤等)。
2.病理性鼓音
(1)肺內較大空洞 如肺結核、肺膿腫形成的空洞,肺內腫瘤或囊腫破潰後所形成的空腔可為鼓音。但空洞一般要大於3-4cm,並且靠近胸壁。
(2)氣胸
3.過清音
又稱過度反響,其音調較清音高而強,較鼓音低,為介於清音、鼓音之間的叩診音。見於肺氣腫者。
Ⅸ 肺前界具體如何叩診
肺界的叩診
肺上界
肺下界 兩側肺下界大致相同,平靜呼吸時位於鎖骨中線第6肋間隙,腋中線第8肋間隙,肩胛線第10肋間隙。正常肺下界的位置可因體型、發育情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矮胖者的肺下界可上升1肋間隙,瘦長者可下降1肋間隙。病理情況下,肺下界降低見於肺氣腫、腹腔內臟下垂。肺下界上升見於肺不張、腹內壓升高使膈上升,如鼓腸、腹水、氣腹、肝脾腫大、腹腔內巨大腫瘤及膈麻痹等。
肺下界移動范圍 叩診方法是:首先在平靜呼吸時,於肩胛線上叩出肺下界的位置,囑受檢查者作深吸氣後在屏住呼吸的同時,沿該線繼續向下叩診,當由清音變為濁音時,即為肩胛線上肺下界的最低點。當受檢查者恢復平靜呼吸時,再囑作深呼氣並屏住呼吸,然後再由上向下叩診,直至清音變為濁音時,即為肩胛線上肺下界的最高點。最高至最低兩點間的距離即為肺下界的移動范圍。雙側鎖骨中線和腋中線的肺下界可由同樣的方法叩得。正常人肺下界的移動范圍為6~8cm。
肺下界移動度減弱見於肺組織彈性消失,如肺氣腫等;肺組織萎縮,如肺不張和肺纖維化等;及肺組織炎症和水腫等。當胸腔大量積液、積氣及廣泛胸膜增厚粘連時肺下界及其移動度不能叩得。
Ⅹ 正常肺部叩診的肺下界,肺下緣移動度
通常在兩側鎖骨中線、腋中線和肩胛線上叩診肺下界。囑病人平靜呼吸,從肺野的清音區(一般前胸從第2或第3肋間隙,後胸從肩胛線第8肋間隙)開始叩診,向下叩至濁音。正常人平靜呼吸時在鎖骨中線、腋中線和肩胛線上,肺下界分別是第6、第8和第10肋間隙。
正常人肺下界移動度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