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常用脊柱測量方法及其臨床意義

常用脊柱測量方法及其臨床意義

發布時間:2022-06-29 21:02:16

怎麼簡單的測量腰椎曲度

常用的脊柱測量方法及其臨床意義
頸椎曲度測量

1

三種方法常用來測量頸椎曲度:Cobb角、Jackson生理應力曲線、Harrison後切線法。其中Harrison法測得數值較為准確,但目前臨床仍最常用Cobb法評估頸椎曲度,因其較易操作,且組內、組間可靠性均較好。據報道,通過C1測得Cobb角角度較大,而通過C2測得頸椎前曲角度較小。

各學者對於頸椎前凸曲度的正常值的報道各有不同,Grob等認為C2-C7生理曲度為24°,Hardacker等認為正常范圍在10 °-34 ° ,目前大多數文獻公認的曲度正常值為21 ° - 22 ° 。

椎體Borden式測量法:C2後上角與C7後下角連線,頸椎各椎體後緣畫連線,兩線最寬處垂直距離。正常值為12±5mm。
頸椎退行性變時,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甚至出現反弓,患者提早發生頸椎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及椎體旋轉等表現。
Mc Aviney等發現頸曲小於20 °或頸曲達到31 ° - 40 °與頸痛有密切聯系。

對於頸椎OPLL的患者,K線可以作為術式選擇的一項依據:當後縱韌帶骨化灶沒有超過K線,為K線陽性,此時可考慮頸椎後路手術;反之為K線陰性,此時為頸椎後路手術的禁忌症。

K線是頸椎側位片上連接頸2與頸7椎管中點的直線

脊柱不穩

2

枕頸不穩

寰樞椎不穩
側位片示寰齒間隙增寬

寰樞椎不穩
張口位片示齒突雙側間隙寬度不對稱

下頸椎不穩

腰椎不穩

Panjabis法測量腰椎不穩:
A 動力位片上位椎體後緣移位角度;
B 椎體前移位>4.5mm;
C、D 關節突接觸面<50%;
E 棘突間隙增寬;
F 棘突旋轉;
G CT示一側關節間隙後緣張開。

Hanley法:前屈-後伸位X光片示椎體移位>4mm或角度變化>10 °即可診斷腰椎節段性不穩。

椎管狹窄

3

頸椎管狹窄:構成頸椎管各解剖結構因發育性或退變等因素造成一個或多個平面管腔狹窄,導致脊髓血液循環障礙、脊髓及神經根壓迫症狀者為頸椎管狹窄症。
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症
退變性頸椎管狹窄症
醫源性頸椎管狹窄症
其他病變和創傷

椎管矢狀徑為椎體後緣至棘突基底線的最短距離,凡矢狀徑絕對值<12mm屬頸椎管狹窄,絕對值<10mm屬絕對椎管狹窄。

採用Pavlov比值表示更為准確:Pavlov ratio = b / a當比值<0.75則可以診斷頸椎管狹窄。
a.椎體矢狀徑b.椎管矢狀徑c.棘突基底連線

腰椎管狹窄症指各種原因引起的骨質增生和纖維組織增生肥厚,導致椎管或神經根管內徑較正常狹窄,並產生刺激和壓迫脊神經根或馬尾神經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
中央型椎管狹窄:一般橫徑<18mm、矢狀徑<13mm 診斷椎管狹窄,其中10-12mm為相對狹窄,10mm以下為絕對狹窄。
神經根管狹窄。
側隱窩狹窄:側隱窩前後徑5mm以上為正常,3mm以下為狹窄。

比值在1:4.5以上為中央椎管狹窄。
此法不受X光片放大率影響,但存在假陽性率高的弊端。

腰椎神經根管是指神經根自硬脊膜發出,斜向外下,直至出椎間孔外口所路經的管道,但這一概念只適用於腰4、腰5、骶1神經根。
分為:入口區、中間區(真骨性區)、出口區。

腰椎滑脫

4

影像表現:

1、正位片(不易顯示峽部病變):

椎板外測端呈斷肩樣改變;

椎板外側上下緣顯示邊緣硬化的新月狀凹陷;

椎弓根區密度不均,結構紊亂或有破碎;

或見椎體旋轉。

2、側位片:

椎弓根後下方細長或見透明裂隙,關節突間常見硬化徵象;

上位病變椎體出現滑移;

椎間隙狹窄,前後比例異常;

可對滑脫程度進行測量。

滑脫程度的測量:

A Meyerdin分度:5度、B 滑脫百分率= X/X`*100%

C 滑脫角、D 骶骨傾斜角

E 骶骨水平角、F 腰椎指數= Y/Y

腰椎前凸角和腰骶角

斜位片、 可顯示峽部崩裂情況

脊柱側彎

5

SVA:矢狀面垂直軸
sagittal vertical axis

Nash-Moe椎體旋轉度測量法

發育成熟度鑒定:第二性徵、骨齡、Risser征

基本概念

主側彎:是最早出現的彎曲,也是最大的結構性彎曲,柔軟性和可矯正性差。
次側彎:又稱代償性側彎或繼發性側彎,彈性較主側彎好,可以是結構性或非結構性。
端椎(EV):脊柱側彎的彎曲中最頭端和最尾端的椎體。
頂椎(AV):彎曲中畸形最嚴重、偏離骶骨中心垂線最遠的椎體或椎間隙。
中間椎(IV):頂椎與端椎之間的椎體,一般為頂椎上方或下方第1或第2椎體。
中立椎(NV):全脊柱站立正位像上無旋轉且保持中立的椎體。
穩定椎(SV):骨盆水平後,骶骨中心垂線

② 怎麼測量脊柱生理彎曲度

第一,得出完整弧段的概念。在傳統的劃分中其生理彎曲只是完整弧段的一個部份,所以其生理彎曲只能夠反映到完整弧段的一個部份特徵。
第二,確立弧段相嵌的概念。在傳統的劃分中其生理彎曲是各自為證的,所以在研究各生理彎曲相互影響的過程中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理論依據,而在重新的劃分中就能夠體現著一個相互間的關系值。「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一個很好的概念。
第三,建立脊椎生理彎曲的研究系數。在所有的椎體位置上都能夠得出相應的生理彎曲系數,這些系數為脊椎研究注入強大生命力,例如生理彎曲中的曲盡點、起曲點、止曲點、受力方向等等,我們在研究過程可以藉助相應的系數對整個脊椎作出全面的分析。
此外本書將分別組成人體脊椎生理彎曲上下段的椎骨段統稱為人體脊椎斜段,而斜段又分為前斜段和後斜段:前斜段是指其受力方向為向前的人體脊椎斜段;而後斜段是指其受力方向為向後的人體脊椎斜段。這樣的人體脊椎生理彎曲劃分同時也體現了人體脊椎弧段相嵌的概念,其價值的遠大就在於確定了局部椎骨的錯位現象會同時影響到兩個人體脊椎生理彎曲的正常形態,從而能夠為深入研究人體脊椎各生理彎曲之間的關系提供理論依據。
第四,處於曲盡點上的椎骨上下兩個關節面的受力位置是相同的,即曲盡點上的椎骨上下兩個關節面的受力位置都是在椎體的後部和椎弓的位置上,或者都是在椎體中部和前部的位置上。

③ 脊柱MRI檢查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MRI可准確評價脊柱和各種病理情況,T1加權成像適用於評價髓內病變、脊髓囊腫、骨破壞病變,而T2加權成像則用於評價骨唇增生、椎間盤退行病變與急性脊髓損傷。
原發骨腫瘤、腫瘤樣疾患、轉移瘤與感染等骨結構改變,在MRI有特殊表現,正常骨松質在T1加權成像表現為高密度,與此相對比,椎體海綿血管瘤或海綿血管內皮細胞瘤。
則在T1與T2加權成像均呈現亮信號,在T1呈高信號與含有脂肪有關,又因含水較多,故T,亦呈高信號。囊性轉移病變在T,加權成像通常表現為亮信號,而T。加權成像為暗信號.胚細胞(blastic)轉移病變如前列腺轉移癌在T1加權成像為低信號,與皮質骨表現相同。轉移瘤像與不含脂肪的新生物一樣,在T1加權成像呈低信號,在T2為高信號。MRI還可用於檢出骨病,如骨髓鐵沉積與骨硬化症(osteopetrosis),在這些骨病中,病變組織取代了正常骨髓。

④ 怎樣測量脊椎側彎的度數

Cobb法是測量側彎弧度大小的標准方法。開始選定弧度上下兩端的椎體。弧度凹側的椎間隙較窄,凸側椎間隙較寬。用透明的角度測量尺,在上端椎體的水平線向下和與下端椎體的水平線向上各畫一垂直線,此兩條垂線相交的角度即Cobb角。如在主弧下方還有另一相反弧度,主弧下端椎體可作為下方弧度的上端椎體。同樣再找出繼發弧度的下端椎,各描出其垂線。
確定脊柱側凸弧度上下端椎體:上端椎體之上面,傾斜於凹面,其上方椎間隙,凹側增寬,下方椎間隙,凸側邊變窄。下端椎體之下面,傾斜於凹面、其下方間隙,凹側增寬,上方椎間隙,凸側變窄。

⑤ CT,MRI,DSA對脊椎損傷有何診斷意義

近年來CT、MRI、DSA先進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為脊柱疾病或外傷的診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成像方法,更加提高了診斷水平。
CT:常規x線檢查脊椎骨折損傷常常遺漏微小骨折,而且不能清楚的顯示椎管和椎管內的改變,使用連續薄層Cf掃描,可以顯示出x線片顯示不清楚的部分,了解椎體骨折移位,特別是椎體後緣骨折塊及向椎管內移位程度,關節突骨折移位、椎板骨折下陷突入椎管的情況。並可在CT片上測量椎管狹窄程度,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的程度。所以CT用於檢查脊椎損傷合並脊髓神經損傷非常重要,並為手術入路及內固定物選擇提供重要的依據。
MRI:MRI在脊髓損傷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日趨廣泛,其作用也為人們逐漸認識,與其他影像學技術相比,MRI能夠將神經組織直接成像、為其獨到之處,從而使臨床醫生對脊髓本身病理改變的判斷更為精確,這一特性對於脊髓損傷程度的臨床判斷,以及治療選擇帶來了極大的便利。MRI能從縱及橫的方向同時清楚顯示脊椎及脊髓的改變,在縱向側位斷層片上,不但能清楚顯示出椎體、椎板移位壓迫脊髓的情況,並能清晰顯示脊髓損傷情況。如脊髓中心出血受壓迫情況、橫斷脊髓的部位、范圍、長度等。並可區別脊髓慢性損傷改變的脊髓軟化、創傷後脊髓囊腫、脊髓空洞形狀及創傷後粘連、血管改變。所以MRl成像不僅可顯示脊椎、脊髓的損傷情況,還可早期診斷脊髓病理改變。根據脊髓損傷病灶的性質和范圍,判斷其預後及指導臨床治療。

⑥ cobb角測量方法

Cobb角的測量方法
第一步確定側彎的端椎。上、下端椎是指側彎中向脊柱側彎凹側傾斜度最大的椎體。脊柱側彎凸側的椎間隙較寬,而在凹側椎間隙開始變寬的第一個椎體被認為不屬於該彎曲的一部分,因此其相鄰的一個椎體被認為是該彎曲的端椎。

如何測量脊柱側彎的角度

脊柱側彎的嚴重程度多通過對側彎曲角度的測量得以評估,而角度測量最常採用的是Cobb角度測量方法。用於測量的X線片為脊柱標准全長的正位相。
首先我們要確定側彎的端椎。
上、下端椎是指側彎中向脊柱側彎凹側傾斜度最大的椎體(下圖中的T12是上端椎和L4是下端椎)。脊柱側彎凸側的椎間隙較寬,而在凹側椎間隙開始變寬的第一個椎體被認為不屬於該彎曲的一部分,因此其相鄰的一個椎體被認為是該彎曲的端椎。
第二步
在上端椎的椎體上緣劃一橫線,同樣在下端椎椎體的下緣劃一橫線。對此兩橫線各做一垂直線。
該二垂直線的交角就是Cobb角。註:對於較大的側彎,上述兩橫線的直接交角亦等同於Cobb角。側彎的角度由此而測得。

閱讀全文

與常用脊柱測量方法及其臨床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方法論集 瀏覽:414
情感滲透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49
用牛尿洗頭的正確方法 瀏覽:893
抓羽毛球拍子正確方法 瀏覽:766
三星顯示器感應開關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8
吸入硝酸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618
如何撩帥哥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767
小型投資者最佳方法 瀏覽:500
國內羅西尼自動手錶如何調試方法 瀏覽:786
裝修支線的連接方法 瀏覽:747
經常愛放屁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嗎 瀏覽:781
浙江應變測量系統方法指南 瀏覽:172
簡單的折紙信封的方法 瀏覽:678
可暖使用方法 瀏覽:444
物理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瀏覽:85
雙母音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80
素麻花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566
旅遊失溫的解決方法 瀏覽:345
敲木架陶瓷瓦的安裝方法 瀏覽:317
2連續乘以十個2的簡便方法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