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建築屋頂中間的那個裝飾叫什麼
傳說是龍生的第九個兒子: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❷ 琉璃瓦屋樑上安龍頭卷尾怎麼安
一、琉璃瓦脊瓦怎麼蓋
?1、需要先將屋檐表面的灰塵和污垢清理干凈,之後在屋檐上緊固第1張玻璃瓦,而且要沿著屋面邊緣的位置上剪裁第1張玻璃瓦。
?2、之後使用釘子在斜脊的最高處固定斜脊瓦片,直側面也是需要彈線的,彈好線之後就可以安裝斜脊瓦了,每一張瓦片的兩邊都需要釘一個釘子作為固定。
?3、等完全固定好了之後,需要將外漏的釘子上面全部塗抹瀝青膠。
❸ 200分收集寫作素(題)材
假如你打算寫稿維生(連載)
假如你打算寫稿維生(連載)
作者:魔幻星空
前言:自從在網上貼出星空人生經歷帖《魔幻星空下:我這樣走上了寫稿之路》(傳媒江湖內有),和經驗交流帖《投稿需知:您也許需要了解的幾個問題》後,星空得到了很多積極的反饋。無論是留言版、回貼、還是信箱,很多新老朋友都表示了真誠的感謝和祝福。
他們中的很多人,有熱情、有決心、有需要,因此,對許多最基本的寫作模式和投稿技巧,有更強烈、更清晰、更迫切的了解願望。現在,為了這些朋友能盡快上路,也為了星空本人能有機會儲備更多的後備作者隊伍,星空決定在忙碌的編采間隙,用我二十多年的撰稿經驗、十二年的編稿經驗,來抽空撰寫教戰系列帖,算是拋磚引玉般的統一回復。
閑話少說,本文正式開始——
一,先給自己定個位
好了,不管抱有何種目的,不管出於何種考慮。恩,也許生存,也許好玩,也許只是想賺點外快,反正你已經決定開始寫字賺MONEY了。那麼,先給自己小小地定個位吧。
你是准備寫大稿?小稿?還是准備大小通吃?
所謂「大稿」,一般是指3000—8000字的社會紀實,也常被稱「特稿」(這里不涉及純文學)。大多要求真人真事,需要盡可能地配當事人照片,需要相關證明材料(如離婚後的離婚證,法院判決後的判決書,等等,一般用復印件就OK),需要當事人接受采訪並簽上「同意發表文圖」等字樣。
想寫這類文章,前提條件是朋友面廣、善於交際。如,在報社、公檢法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朋友。這樣新聞線索來源多、快,也便於取得一般人無法取得的證明材料。如,案件前期的批捕證明、案件中期的審訊筆錄和一審判決、案件終結後的終審判決書,等等。
相對於那些本身就在公檢法供職的特稿作者,一般行業的以及自由撰稿人,要取得這些在假稿越來越猖獗的今天、越來越重要和必要的文件復印件,顯然難度更大一些。常用解決方法有:1,托朋友輾轉介紹,然後熟知、深交成網友、茶友、酒友、棋友、牌友、釣友、「驢友」等,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也;2,直接找上門,「以利相誘」!如,聯名寫作、稿費分成,等等。一旦形成默契、愉快的合作關系,走好了第一步,並順利地打入了「核心內部」,哈,再以後你就方便多了!
寫「大稿」最直接的好處當然是回報高!目前,報紙雜志化、雜志擴大化,報紙的周末版、月末版越來越多,很多雜志也由單月刊改為了半月刊甚至旬刊,「大稿」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稿費也越來越高!一篇「大稿」的報酬,在我的記憶中最高一篇(正篇、續篇)拿過五萬多的(正、續文正常稿費一萬多,當月獲萬元大獎,次年初又獲得三萬元年終一等獎)。
如今,「千字千元」(《知音》、《家庭》、《華西都市報》,還有五六家雜志的前三條)已是一些報刊雜志喊膩了的口號,「千字五百」(以我所在的《打工》為代表)更是為數不少。即使只是大眾化的「千字三百」,一篇五千字左右的「大稿」最低稿費也有一千多,趕得上一般普通工人的基本工資加基本獎金了。
相對於「大稿」的高回報,寫「小稿」就真的得耐得住寂寞了。
「小稿」,大約可分為百字以內的「豆腐塊」、幾百字左右的市井散文、千字哲理文,和四千字以內的雜志配屬情感文。以下,星空即將重點講述的「小稿」,特指四千字以內的雜志配屬情感文。
所謂「錯落有致」,一本雜志的配型,有時很重要!太血腥了,就得搭配一些鼓舞人心的溫情;太厚重了,那浪漫、時尚的愛情就必不可少。如《知音》上的「人與自然」、「初戀時分」、「人在旅途」,《打工》上的「浪漫飄飄飄」、「愛情怕怕怕」等,都是為配型而設置的、基本屬於「青春美文」性質的「小稿」欄目。
哪些人適合寫小稿呢?——大、中學生,涉世不深的打工一族,性格內向的白領,還有時尚、前衛的小資。這些人,大都沒有異地奔波、實地采訪的可能,或根本不屑。他們只有紅袖添香,在燭影搖紅下、絲竹悅耳中閉門造車,不出門卻滿眼風花雪月。他們的文字,唯美、浪漫、空靈,是大魚大肉後的餐余茶點。在十餘年前,名震天下的西安周德東、南昌鄧皓、北京洪燭、吉林趙冬,這四人曾經並稱為青春美文界的「四大白馬王子」,他們當時的文字均屬於星空前面的講述之列。
很多初學寫作的人,沒有廣泛的社會交際、沒有深刻的人生體驗,不熟悉寫稿賺錢的基本套路和技巧,不了解當今報刊雜志的供求信息。他們多是睜著迷惘、天真的眼睛,戰戰兢兢地、嘗試著走上了這一條道路。
這些人,適合從「小稿」寫起。
如魔幻星空自己,當年一「清貧」的學生、軍人,連校門、軍營都很難走出,不寫自己的經歷、遭遇以及所感所想,又能寫什麼?
我最開始發表的《我在空濛的愛海中掙扎沉浮》(《知音》1986年第四期)、《破滅了,我那奇緣,我那愛的夢幻》(《知音》1991年第十一期)、《紅塵一笑和你共徘徊》(《知音》1993年第五期)、《瞧我怎樣結識漂亮女孩》(《知音》1994年第二期)等,按上面的定義區分,均屬「小稿」。
寫「小稿」的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視野狹窄,過於自我!
一段情感經歷,對於自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是「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那可真是要死要活、短暫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200X的第一場雪」;是江河湖海上的一隻細長的船篙——休提起!提起了,珠淚滿江河!
然而,很多人事先做夢也不曾想到:他人生一二十年,面臨的只是他自己的故事;而一個報刊雜志編輯面臨的,卻是萬千作者的萬千故事!因此,常有這樣的場面:講述人號淘痛哭,一時山無嶙、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幾為之合!然而,冷坐一旁的人生旁觀者、那時那刻的情感傾聽者—— 魔幻星空,卻時常感到不過爾爾。
因此,一篇「小稿」寫出來,給自己看、為了忘卻的紀念是一回事,想發表、給萬千讀者共享則又是另外一回事!
無論是立意、結構、主題還是文字,你一定得有與眾不同的高明之處!相對於已經發表的同類型篇章,你一定得高屋建翎。不然的話,一定淹沒在萬千稿海中,無法脫穎而出!
魔幻星空曾在家鄉——湖北孝感搞過幾場新聞講座,我當時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突發事件,如果在一所學校里是新聞,那麼,自然而然就可上校刊了;如果拿到市裡還算新聞,那麼,再接再厲,還可以上《孝感日報》;如果放到全省范圍內還算新聞的話,你應該毫不猶豫投給《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如果拿到全國范圍內還能算新聞的話,你就應該立即寫出來給《人民日報》,或全國有影響的大刊大報!」
這段話放在這里同樣實用,請閱讀者、特別是初學者仔細品味。
在魔幻星空的作者群中,有很多都是從「小稿」起步的,如楊曉丹(《那塊蛋糕放錯了地方》)、肖宇(《青春的飄流瓶》、《掌心上的秘密》)、許燕春(《陽光愛情》、《明天我要嫁給你》)、霍忠義(《初戀的音樂盒》、《死神也怕咬緊牙關》)、趙美萍(《飛走吧,我的天空從此破碎》、《夜來香,最後的倫巴》)、趙海寧(《愛情已過保鮮期》)……
多年過去後,楊曉丹、肖宇等人依然在「小稿」陣地上堅持,而許燕春、霍忠義、趙美萍、趙海寧等人,早已成長為「大」、「小」通吃的名寫手了!佳作不斷,名聞全國。
所以,大稿、小稿、還是大小通吃,因人而異,性格決定命運!看你怎麼因勢利導地選擇了。
「大稿」篇幅長,稿費高;「小稿」篇幅短,稿費相對較低。
至於難易,則各有千秋。
生活永遠比故事更精彩!「大稿」采訪不易、遭遇不易,但只要故事本身精彩,文字差一點兒,照樣能上!而「小稿」雖然多半不需要采訪,可以憑空想像、捏造,但想超越出新,也頗不易。
怎樣先給自己定個位,朋友,您就掂量著辦吧!!
行文至此,說段題外話。我這次出差到北京,曾到一友人家參觀。他家書、碟滿屋,尤其引人矚目的是,其書房陳列著很多蝴蝶標本。介紹其品種時,他一再感嘆說:「我覺得最美麗的自然風景,就是陽光照耀下的蝴蝶,在花草間的自由飛翔。它們翩翩起舞,雙翅拍動間,不時展示其背上的美麗圖案……」
蝴蝶無疑是美麗的,但魔幻星空注意的卻不是它的美麗。
星空羨慕的是:它短暫的生命,令它所度過的每一剎那都是新鮮動人,一般對我們毫無刺激的景象,例如日出日落、風露雨晴,對它來說卻是徹底的驚喜,沒有一刻的重復,沒有一刻的白費。
白雲蒼狗,世事無常,最真切動人的「現在」,轉眼間便已成了過眼雲煙——撫摸蝴蝶的標本彷彿就在一秒鍾以前,回頭想想卻已是遙遠千里的異地之隔;而此時此刻正在撰寫這篇文章,也許轉眼就又已在異地和朋友們暢談此文的得失了……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把握今天,珍惜現在!
如想撰稿賺錢,看完本文,立即寫出來投給星空吧!!
下節預告(全文八節):《二,熟悉你想投的報刊雜志》
真誠祝福:共同提高,合作雙贏!!!
——魔幻星空敬上(2004年12月4日)
❹ 路亞卷尾蛆怎麼操作
路亞基本用的是動態擬餌釣。主攻攻擊性比較強的魚種,如;黑魚.鯛類.鱸類.鱖魚等。草魚和鯉魚不適合用此釣。 ...可以 不過也有運氣成分用亮片 軟蟲 ....
❺ 秦兵馬俑的導游詞1000字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秦始皇陵兵馬俑
史書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檔的過洞中。 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向國內外參觀者展出。秦始皇陵兵馬俑
2009年6月13日下午1點多,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再次開掘,之後在一號坑北部中段,又出土了帶有彩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編輯本段秦始皇陵兵馬俑
地理位置
世界經度109.2733 緯度34.3853 中國 陝西 西安 臨潼 西安以東35公里
簡介
兵馬俑多用陶冶燒制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但是出土後由於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鍾瞬間消盡,化作白灰。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陪葬坑
秦始皇兵馬俑(另一種以陳景元為代表的說法是為宣太後修建)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向西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馬高1.72米,長2.03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但兵馬俑並非按原比例還原,據記載秦人身高在165cm左右。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有差異。 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完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動力、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朴;有的舒眉秀秦陵兵馬俑陶馬戰車
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二號俑坑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其工藝之復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40厘米。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於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於小轎車類型。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卧車」的舒服感。既使遠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車輿內曝有彩繪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幾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著各種鮮艷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個3厘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板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於一種軟墊製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穩而舒適,其功能無異於現代的「軟卧車」。可以說二號車屬於我國最早的「軟卧車」模型。考古專家經過仔細清理發現二號銅車馬總共由3462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銀鑄件983件。總重量達1241公斤,其中金鑄件3公斤多,銀鑄件,4公斤多。一號銅車馬鑄件的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兩乘車加起來不少於5000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5000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鑄造成型。就拿篷蓋與傘蓋的鑄造來說,它不僅面積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為0.4厘米,薄的地方僅有0.1厘米,再加上篷蓋、傘蓋,都有一定的弧度,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一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設備齊全的今天也並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我們發現8匹銅馬、兩個御官俑的鑄造都達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神態、性格、氣質的刻劃都可以與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將軍俑相媲美。銅馬、銅俑鑄造如此准,形神兼備實為罕見。比如銅馬的籠頭,它是由82節小金管和78節小銀管連接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0.8厘米,一節金管與一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相連接,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表鏈毫不遜色。經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採用一根根細如發絲的銅絲製作的。專家們用放大鏡反復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跡,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製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鏈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非常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0.5毫米)到底是用什麼方法製作?採取什麼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一個謎團。總之,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出土的總之,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為我們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號俑坑
秦始皇兵馬俑三號坑位於一號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整體呈凹字形,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車馬房中有一輛駟馬戰車及四件兵馬俑,三號坑共可出土兵馬俑68個。從3號坑的內部布局看,應為一二號坑的指揮部。三號坑是三個坑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所以出土時陶俑身上的彩繪殘存較多,顏色比較鮮艷。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秦俑彩繪
彩繪陶俑
大凡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們,對於少數陶俑臉部殘留的彩繪或許還記憶猶新。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陶俑的戰袍上繪有朱紅、桔紅、白、粉綠、綠、紫等色。褲子繪有藍、紫、粉紫、粉綠、朱紅等色。甲片多為黑褐色,甲組和連甲帶多為朱紅。同時也有一部分甲組、連甲帶繪成紫色。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從個體看,有的上著綠色長襦,下穿綠色短褲。再從整體來看,如探方20戰車後的一排陶俑,第一個身著紅袍第二個身著綠袍,第三個身著紫袍,第四個身著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艷而和諧的彩繪。如探方20出土的一組陶馬,其局部仍然保留著鮮艷的色彩。四匹馬似為白蹄棗紅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如馬軀體部分為棗紅色,前體腔及肚皮部位分綠色,生殖器則繪為黑色。馬腿表面也是棗紅色,內面異為粉綠色,蹄為白色。馬前腿內側的兩個小夜眼(俗稱)也繪為白色。馬頭部的顏色更是精心彩繪,兩腮及眼睛以下部位為白色,鼻樑棗紅色,鼻孔為粉紅色,嘴唇下部亦為棗紅色,舌胎則為粉紅色,牙齒又繪為白色,馬鬃、馬尾均為黑色。總之,陶馬的色彩既逼真又艷麗,使之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更具有藝術魅力。 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顏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顏色,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其顏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顏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製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顏料。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顏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這些顏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一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於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塗抹,並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後,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塗抹,有的部位不只塗抹一次,陶俑表面還塗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塗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採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顏面、手、腳面部分先用一層赭石打底,再繪一層白色,再繪一層粉紅色,盡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採取平塗一種顏色,只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胡須、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一道道細細的毛發。總之,彩繪工序復雜,手法多樣,著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兵馬俑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個奇跡,他讓外國人贊嘆,讓中國人驕傲!
❻ 卷尾蛆釣什麼魚用英語怎麼說
鉛頭鉤配卷尾蛆的鉤組是最為常見的路亞軟餌組合,也適合初學路亞的朋友上手使用。軟餌鉤組具有全層搜索、操控簡單、成本低廉等特點。以下用圖示的方法向大家介紹卷尾蛆和鉛頭鉤的組合裝配方法和要點。
圖中所示是卷尾蛆和鉛頭鉤分離狀態,在裝配之前首先要選擇大小合適的鉛頭鉤和卷尾蛆來配合。大小相差不能太多,否則鉤子的位置或太靠前或太靠後都會影響使用效果。這里並沒有一定之規,只是大家使用時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慢慢就會掌握得很好了。
首先,需要將卷尾蛆的頭部抵住鉛頭鉤的鉛頭部位來測量一下鉤子應該從何處刺出蟲體能保證軟蟲的身體在裝配後依然能夠保持原來的狀態,若刺出位置靠後會導致裝配後軟蟲身體彎曲而影響鉤組在水下的姿態和阻擋鉤門影響刺魚。若刺出位置太靠前,則軟蟲不能完全到達安裝位置,會導致魚在攻擊時不能觸碰到鉤尖。
下面的步驟如圖所示,將鉤尖從軟蟲的頭部沿蟲體的軸向刺入。要保證鉤尖進入蟲體後始終保持按照蟲體的軸線走向,不能偏離。
鉤尖刺入蟲體後,沿軸線前行。同時讓軟蟲的身體按照鉤身的形狀套入,使鉤子繼續前行到達先前測量的刺出位置。
在鉤尖到達刺出位置後,彎曲蟲體使鉤尖刺出。
鉤尖完全刺出蟲體後,安裝並沒有完成。鉛頭鉤的頸部有一個鉛鑄的倒刺,這是為了安裝後的軟蟲能夠牢固地與鉤體結合而不至於被魚咬掉或者水下的雜物掛走。
用手指捏住蟲體的頭部,用力向前推。直到鉛頭鉤頸部和倒刺全部埋入蟲體,且蟲體頭部和鉛頭鉤的頭部貼緊為止。
這是最後組裝完成的狀態,鉤子所在的位置不會影響軟餌尾部的擺動,有魚攻擊時也會有效地刺入。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