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精密角度測量、距離測量、水準測量確定地球及地面的形狀與位置;通過重力測量確定地球形狀與重力場;最重要的是通過以上結論、地球橢球面計算與投影變換確定地球幾何模型。
⑵ 典型現代大地測量的觀測手段有哪些
最普遍用的最多的就是衛星相關的技術,包括衛星導航(GNSS)、衛星遙感、衛星測高、衛星重力測量等,另外還有甚長基線干涉測量、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慣性測量等。
⑶ 現代大地測量定位技術,除傳統的方法以外,主要還有哪些方法簡要說明它們的基本原理及特點。
除傳統的羅盤儀,經緯儀,全站儀測量外,在地圖上可用前方交匯後方交匯法測量。原理是三角函數原理!
⑷ 什麼是測量.測量的主要有幾個測量方法
測量這個概念太廣了。僅測繪學就分,大地測量,海洋測繪,工程測量,房產測量,等等。測繪學里還包含了攝影測量,遙感,還有地圖制圖。。。
根據不同的用途和目的,測繪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要求也不一樣。
要量測某量的大小,就需要相應的度量單位,通常測量里用到的有長度,角度,面積。亦也有溫度,重量,時間等等。
測量應用的領域太廣泛,測量方法實在很多,總的來說,測量方法依據相關規范,得出的結果經過統一認識,認可就行。
舉幾個常用測量方法,距離測量,角度測量,視距測量,,,水準測量。
⑸ 實地測繪方法有三種,分別為什麼
路線法、布點法、追索法。
野外實地測量主要是基於現有的測量控制網(測量導線等),採用「分級布網、逐級控制」的方法,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後碎部」的原則,利用經緯儀、全站儀等測量儀器進行實地測量獲取空間對象的坐標信息。
野外實地測量是傳統的測量方法,這種方法獲得的資料具體、准確,但花費人工多,工作周期長。一般是測得資料後製成地圖,再輸人到土地信息系統的資料庫中。對資料庫的局部數據作修改時,則可將實測資料直接輸人,而不必經過先制圖這一環節。
(5)目前大地測量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測繪學研究測定和推算地面點的幾何位置、地球形狀及地球重力場,據此測量地球表面自然形狀和人工設施的幾何分布,並結合某些社會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地理分布,編制全球和局部地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和專題地圖的理論和技術學科。又稱測量學。它包括測量和制圖兩項主要內容。測繪學在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有廣泛的應用。
在城鄉建設規劃、國土資 源利用、環境保護等工作中,必須進行土地測量和測繪各種地圖,供規劃和管理使用。在地質勘探、礦產開發、水利、交通等建設中,必須進行控制測量、礦山測量、路線測量和繪制地形圖,供地質普查和各種建築物設計施工用。在軍事上需要軍用地圖,供行軍、作戰用,還要有精確的地心坐標和地球重力場數據,以確保遠程武器精確命中目標。
⑹ 大地測量的距離的測量方法有哪些
採用gps和全站儀或者水準儀都可以測量距離,gps和全站儀的測量精度更高,水準儀測量的精度很低。還有最直接的就是通過鋼尺量距了,精度也很高,就是麻煩呢,容易出現度數粗差
⑺ 衛星大地測量學的測量方法
衛星大地測量在原理上分為幾何法和動力法。將衛星作為高空觀測目標,由幾個地面站同步觀測,即可按三維三角測量法計算這些站的相對位置,實現遠距離的大地聯測。這種方法不涉及衛星的軌道運動,稱為衛星大地測量幾何法。如果利用衛星距地球較近的特點,將它作為地球引力場的敏感器進行軌道攝動觀測,就可推求地球形狀和引力場參數,同時可以精確計算衛星軌道和確定地面站的坐標。由於衛星沿著以地球質心為其焦點之一的橢圓軌道運行,所以這樣測定的地面站坐標是相對於地球質心的絕對位置。這種測量方法稱為衛星大地測量動力法。 原理如圖1。由地面上A、B兩站同步觀測至衛星S1的方向AS1和BS1,在另一時刻同步觀測至衛星S2的方向AS2和BS2,則由平面ABS1和ABS2的交線可確定A、B間的弦方向AB。在其他測站間重復上述觀測過程,即可得出由各測站間的弦方向所構成的空間三角網。如果再由地面測量或由地面至衛星的激光測距,提供出三角網的長度因子(即在空間三角網解算中決定長度的要素),就可以推算出各測站點的相對坐標。
60年代,很多國家曾用幾何法建立空間三角網和地面三角網的洲際聯測。其中規模較大的是美國國家大地測量局主持的世界人造衛星三角網聯測。它包括分布在全球的45個測站,網點間的距離為4000~4500公里,網的長度因子由長為1200~3500公里的 7條地面基線提供。這些基線分別位於北美、歐洲、非洲和澳大利亞,用電磁波測距儀測量。整個網經過平差後,點的坐標的中誤差平均為±4.7米,網的平均長度相對誤差為 ±5×10-7。 根據衛星在軌道上受攝動力的運動規律,利用地面站對衛星的觀測數據,可以同時計算衛星軌道根數、地球引力場參數和地面觀測站地心坐標。
地球引力、大氣阻力、日月引力、太陽光壓、地球潮汐(海潮、固體潮和大氣潮)等對衛星軌道都有影響,研究和測定衛星軌道在這些影響之下的變化,是衛星大地測量動力法的基礎。
如果地球是一個質量均勻分布的圓球,則地球對衛星的引力相當於假定地球質量集中於其中心時對衛星的引力。按開普勒(J.Kepler)的行星運動定律,這時衛星的軌道是一個不變化的橢圓,地球位於其焦點之一。這個軌道橢圓由6個軌道根數i、Ω、ɑ、e、ω和T來確定(圖2)。i為軌道傾角,即軌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夾角;Ω為升交點的赤經,即衛星軌道投影到天球上,同天球赤道相交的兩點中,衛星由南向北通過赤道的那一點的赤經;ɑ和e分別為軌道橢圓的長半徑和偏心率;ω為近地點角距,即近地點到升交點的角距;T為衛星通過近地點的時刻;v為真近點角,即衛星到近地點的角距,有的文獻以它代替T作為軌道根數。這6個軌道根數中ɑ和e可確定軌道橢圓的形狀和大小,i和Ω確定軌道面相對於地球的空間位置,ω說明軌道橢圓在空間的定向,T是推算衛星位置的時間起點。
實際上,地球的質量分布極不均勻,它的形狀雖近似於一個旋轉橢球,但很不規則,因而地球引力場非常復雜。衛星在繞地球運行中,除受到地球不規則引力場的攝動外,還受到大氣阻力、日月引力、太陽光壓和地球潮汐等攝動力的作用,因而衛星軌道不是一個不變的橢圓,其形狀、大小和在空間的位置都在不斷地變化。任一瞬間同這個軌道相密切的橢圓稱密切橢圓。在攝動情況下,認為衛星軌道是隨時間變化的瞬時橢圓。
衛星的運動方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微分方程,可按級數展開法求解。此法把某一時刻t0的密切橢圓軌道作為固定的參考軌道,而把時刻 t的密切橢圓軌道根數表示為參考軌道根數同攝動項之和。攝動項分為短周期項、長周期項和長期項。一般以地球引力位球諧函數展開式的二次帶諧系數作為一階小量,而按所達到的精度分為一階解和二階解。這種解法通稱為分析法。由於分析法公式較煩,近年來一般都採用數值積分法直接解衛星運動方程,或者採用半分析法與數值積分法相結合的方法,即短周期攝動用分析法計算,長期和長周期攝動用數值積分法計算。
地球引力位通常以球諧函數展開式表示,球諧函數的系數稱為地球引力場參數,其中同經度無關的系數稱為帶諧系數,同經度有關的系數稱為田諧系數。利用這些參數同觀測數據(方向、距離、距離差、距離變率和衛星至海洋面的高)之間的關系組成觀測方程,就可以同時推求出測站的地心坐標,衛星軌道根數和地球引力場參數。由於觀測方程中含有大量的待定參數,所以通常把軌道根數和大地測量參數(引力場參數和測站地心坐標)分開解算。
地球引力位的帶諧部分主要引起衛星軌道的長期和周期攝動,田諧部分只產生幅度較小的短周期攝動。從衛星運動理論知道,地球引力位的偶次帶諧系數引起衛星軌道升交點赤經和近地點角距的長期攝動,奇次帶諧系數引起軌道偏心率和傾角的長周期攝動。故一般根據長期觀測所獲得的升交點赤經和近地點角距的變化推求偶次帶諧系數,而根據軌道偏心率和傾角的變化推求奇次帶諧系數。計算時必須事先消除非地球引力場的各種攝動因素的影響。為了削弱觀測方程系數之間的相關性,須選取不同傾角的衛星進行觀測,並須經過一定時間的觀測,積累幾個月或幾個星期的衛星觀測數據,這樣就可單獨求定帶諧系數。
田諧系數的求定比較困難,因為它們引起的攝動周期較短,振幅也較小。只有由全球分布均勻的若干測站,對不同軌道的衛星進行精密觀測,才能求定田諧系數。這時觀測方程中,帶諧系數一般可作為已知參數;待定參數除了田諧系數外,還包括測站坐標和衛星軌道根數等項。
由於衛星觀測數據目前只能反映地球引力場的全球特徵,而地面重力測量數據可提供引力場的精細結構,所以只有把兩種觀測數據綜合解算,才能求得地球引力場比較精確的模型。
⑻ 大地測量學的基本技術有哪些
一、大地測量學,又稱為測地學。根據德國著名大地測量學家F.R.
Helmert的經典定義,大地測量學是一門量測和描繪地球表面的科學。也就是研究和測定地球形狀、大小和地球重力場,以及測定地面點幾何位置的學科。它也包括確定地球重力場和海底地形,是測繪學的一個分支。
二、基本技術:
解決大地測量學的任務傳統上有兩種方法,幾何法和物理法。
1、測地方程所謂幾何法是用幾何觀測量通過三角測量等方法建立水平控制網,提供地面點的水平位置;通過水準測量方法,獲得幾何量高差,建立高程式控制制網提供點的高程。
2、物理法是用地球的重力等物理觀測量通過地球重力場的理論和方法推推求大地水準面相對於地球橢球的距離、地球橢球的扁率等。
⑼ 大地測量的方法
如何描述物體的空間信息,途徑就是首部提到的各種方法,但是在我們現實的具體應用中,最為常用或者最被大家所熟悉的莫過於3S4D。3S :GPS、RS、GIS; 4D :DOM、DEM、DLG、DRG。
⑽ 地形圖測繪方法有哪些
地形圖的測繪方法: 模擬法測圖和數字測圖兩種。目前,地形圖測繪主要採用數字測圖方法。
工程地形圖的測繪方法
(1)全站儀數字測圖
全站儀數字測圖是工程大比例尺地形測繪的主要方法,基於全站儀的數字測圖系統主要有兩種類型:
1、分為數字測記模式(全站儀+電子手簿或人工記錄數據再傳輸至成圖系統中經處理生成數字圖,內業成圖) ;
2、電子平板模式(全站儀+便攜計算機或PDA個人數據助理,實地成圖),實現「所見即所測,所見即所得」。
數字測圖系統具有基本數據編輯加工、圖形分層、符號配置等功能外,有些還具有屬性數據錄入與掛接、由離散點構建不規則三角網進而生成等高線、影響數據集成與疊加和不同數據格式轉換等功能。
(2) GPS RTK數字測圖技術,此方法完全與全站儀類似,利用RTK系統代替全站儀或與全站儀組合使用。
(3)數字攝影測量和遙感測圖:對於大范圍的地形圖以及大型工程建設場地測繪等,可以利用航攝影像、遙感影像、機載激光雷達掃描系統LIDAR或使用輕型飛機攝取影像, 使用數字攝影測量或遙感圖像處理系統生產生成DOM (數字正射影像圖)、DEM (數字高程模型)、DRG (數字柵格地圖)、 DLG (數字線劃地圖)以及復合模式組成。
(4)車載移動測圖系統測圖,又稱移動道路測量系統(MMS) , 以車輛為平台,集成GPS接收機,視頻感測器CCD,慣性導航系統INS,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快速採集道路和兩旁的地形數據成圖。
(10)目前大地測量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大地測量
研究和測定地球的形狀、大小和地球重力場,以及地面點的幾何位置的理論和方法。大地測量學是測繪學各個分支的理論基礎,基本任務是建立地面控制網、重力網,精確確定控制點的三維位置,為地形圖提供控制基礎,為各類工程施工提供依據,為研究地球形狀、大小、重力場以及變化,地殼形變及地震預報提供信息。
測繪儀器
三維激光掃描儀、水準儀、經緯儀、全站儀、GPS接收機、GPS手持機、超站儀、陀螺儀、求積儀、鋼尺、秒錶等如今在攝影測量方面,相機也成為了測繪中使用的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