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安裝方法 > 哪裡可以找到古食製作方法

哪裡可以找到古食製作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7 13:04:15

⑴ 中國古代飲食

1、中國古代飲食審美思想
甘善美——中國飲食思想萌芽
袁枚——「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
「五味適口者皆曰甘」
「羊大則肥美」
「膳之言,善也」

稱為「食聖」 的中國古代美食大家袁枚(1716~1797年)認為:「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隨園食單·須知單》)
這里「先知而後行」,並非認識先於實踐的唯心主義顛倒認識論,其義是「知而後行不難」,是認識過程的第二階段「認識——實踐」的回歸和深化。也就是說,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經驗和知識之後才能制出一道好菜,只有具備了相當的美學修養才可能創造相應的美食生活。
可以說,中國古代食文化的輝煌發展,正是歷史上無數美食家、飲食理論家、美食製作者以及無數美食活動的積極介入者在漫長的民族食生活史上對「美」的不懈追求、孜孜探索的結果,是他們在美食實踐中創造了自己民族的獨特審美理論,更是他們在這種理論綿指導下把自己的食生活、食文化推進到了輝煌的歷史高度。

一、甘、美、善——飲食美思想的萌芽 關於「美」的起源問題,歷來是美學家們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由於審美角度、研究方法和理解程度的不同,於是有了諸如「原始宗教意識說」、「人類愛美天性說」、「勞動說」、「游戲說」等種種說法。
應當說,上述各種種起源說都有一定的道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感覺和意識,是人類對我在世界和生活內容的一各理解。
因此又可以說,上述諸說都不夠全面。因為「美」的認識意識和所由引發的對象是極為廣泛和無所不包的。
這樣看來,美的起源應是人類的生活——人類思維觸角的一切領域。這就決定了美意識的極端廣泛性和昨雜性。

飲食生活水平的審美意識,就可以理解為人類(民族或個人)對飲食生活「美」的感受和覺悟。而飲食審美思想,則是上述意識的豐富、深化、飛躍和系統完善,是人們對飲食生活美的感覺、領悟、思考、探求、創造,是飲食生活中美的理解、認識和理論化。它當然不能排除其他對象、領域美意主只的啟迪、參悟。但不能理解為是後者簡單的和機械的移植與借用。豐富的文字記錄和出土文物為我們的認識提供了大量可信的證據。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美」的概念。《說文》釋雲:「美,甘也。從羊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段註:「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美從羊。」「羊大則肥美。」這似乎道出了中國古代飲食審美意識產生的一般規律:直接來源於飲食的實踐。羊肉味「甘」,《說文》釋:「甘,美也。從口含一。一,道也。」段註:「五味適合口者皆曰甘。」「食物不一,而道則一。所謂味道之腴也。」食味可口為美,美是一種感受,一種境界——「道」,千差萬別的食物都有著具體而又抽象的「道」。所謂「道則一」,不是一種「味道」,而是諸種味道都具有,或曰都可以引人達到的一種意境,一種主觀對客觀的審視。

羊在古代,是黃灑流域的先民們廣泛牧養的家畜之一,是供應人們日常食用最主要的肉源。其二,大概由於羊為任何人所需,和它的能行走(免得持者負重)、可產乳、繁殖、增肥(作為物幣不磨損),所以,在古代,羊在物物交換中又最易充當媒介作用。這一點在世界許多民族商業發展史上都具有共性,所以馬克思才在他的《資本論》中把羊作為「一般的或社會的等價形式」。其三,在祭祀和會盟中,羊又例被用作犧牲。大概正因為如此,羊之用之祭祀,便具有了非常意義。「示」,《說文》釋為「天象。見吉凶。」「示」「見吉凶。」為趨吉避凶,所以祭羊,示羊可以致祥。這又是羊之「美」意的生發。其四,羊既是祀鬼神的「聖物」,那麼在人事中,饋人以羊便視為重禮。因羊是祭禮的象徵,故隆重的祭禮非羊便不成禮。當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論語·八佾第三》)時,便遭到了恪守禮的老師孔子的反對。綜合以上四點,我們可以看出,羊在中國古代人們的經濟生活、宗教祭祀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可以推斷,古人創造「美」字時,正是選用了這個極具普遍意義的「羊」來作為「美」字的象形和會意。

2008-2-4 14:13 回復 ♂淡墨輕杉♀ 1位粉絲 2樓
然而,我們仍覺得僅有以上四點似還不夠。因為它只是回答了羊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受重視的程度和一般原因。這只是說明了羊具有重要的經濟和一般文化上的意義,還不足以充分說明美學意義。那麼,究竟是什麼,也就是說,究竟是羊的何種本質屬性誘發了人們的鍾愛,使我們的先民靈犀觸發,產生美的遐想和思考呢?還是讓我們再來看《說文》的解釋吧:「美,甘也。……美與善同意。」再查《說文》「甘」部可知:「美也,人口含一。」段玉裁分別釋為:「甘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甘。」「五味之美皆曰甘。引伸之凡好皆謂之美。」而「善」字,許文、段注均為「美與善同意」。又,《釋名》:「甘,含也,人所含也。」即表示好吃的食物。由此,「甘」,「美」互訓,美、善同義;入口知味,美由所生,善由所發,飲食美感出現。

「甘」之美味,經人的咀嚼之後,引起人們觸覺、味覺及心理的愜意感、舒服感。此意象又可以於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人面魚紋彩陶盆」繪飾(圖略)。該圖寓意雖另有它釋,但直觀上看,更宜理解為一人口含二魚,臉帶微笑,似乎正陶醉在這魚的甘美善味之中。我們認為,飲食生活中的審美意識就起源於「甘」這一美味——即首先是官能性愉悅感。
五味調和——和諧美的探求
「和」的思想源泉
「和」的內容——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須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則物疲。有需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則枯矣。先武火而後文火者,收湯是也,性急則皮焦而里不熟也。
和的效果——「甘而不濃,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厚
五世長者知飲食的——高層次審美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十美風格——系統完善的審美原則

原料和成品的品質與營養
貫穿於飲食活動的始終,是美食的前提、基礎和目的。
原料的質美是一切其他諸美的基礎與靈魂,因而很早便作為美食要素提出,並一直是中國古代飲食審美的基本要素。


鼓誘情緒、刺激食慾的氣味
所謂未見其形,「聞其臭者,十步以外,無不頤逐逐然。」(《小倉山房文集·廚者王小余傳》)聞香是食物美的極為重要的標志之一,同時也是鑒別美質、預測美味的關鍵審美環節和檢驗烹調技藝的重要感觀指標。
「香」字表義,最早是源於人們對飲食美的感覺。《說文》釋雲:「香,芳也。從黍,從甘。」

色,悅目爽的顏色潤澤,既指原料自然美質的本色(質美是前提,但烹調中的火候等因素也至關重要),也指各種不同原料相互間的組配。以美是又一審鑒指標。美色,不僅可以看得出原料的美質,也可以看得出烹調的技巧和火候等加工手段的恰到好處。還可以看得出多種原料色澤之間的暉映諧調美。色、香兩個感觀指標的直觀判斷,即可基本測定出餚饌的美學價值,


體現美食效果,服務於食用目的的富於藝術性和美感的造型。
中國古代飲食審美思想中對於餚饌形美的理解和追求,是在原料美基礎之上並充分體現質美的自然形態美與意境美的結合。如同中國古代的詩和畫一樣,都追求一種自然古樸和典雅清逸的意境。
中國冷盤的發生和發展,與熱菜相比要晚得多,也遜色得多。冷盤有重要發展期在唐宋,著重於質、味、色、香、形的要求,要在拼配上表現原料的自然本質和烹調與刀工的技巧,而非捨本逐末的刻鏤琢飾。


精美適宜的炊飲器具,以飲食器具為主。
飲食器具不僅包括常人所理解的餚饌盛器、茶酒飲器、箸匙等器具,還包括專用的餐桌椅等配備使用的飲食用具。
「葡萄美酒夜光杯」,「美食還宜美器」,「美食不如美器」,美器不僅早已成為古人美食的重要審鑒標准之一,甚至發展成為獨立的工藝品種類,有獨特的鑒賞標准。


飽口福、振食慾的滋味,也指美味
強調原料的「先天」自然質味之美和「五味調和」的復合美味兩個宗旨。
這是進食過程中美效果的關鍵。無論是「獨行」原料的的先天質味,還是多種原料相互「反革搭配」的復合之味,都要「味得其時」(《禮記·仲尼燕尼》第二十八)

2008-2-4 14:13 回復 ♂淡墨輕杉♀ 1位粉絲 3樓辨味既屬於生理功能,又屬一種技能,一種高層次的飲食文化鑒賞能力;
而美味便是中國古代飲食追求的最主要目標,味之美便成了一種最高的的理想境界。
辨味,是鼻、眼、舌、神的綜合審鑒活動。通過嗅香、察色形、口味和領悟味韻最終完成。

(適)
舒適的口感,是齒舌觸感的愜意效果。
對於「適」的理解和追求,「滑」、「脆」是兩個最常的詞。
脆,因原料質地應時美好、烹調巧妙因而口感爽利酥潤之意。
「滑」、「脆」因此也常被用來作為美味的贊美之詞,「甘脆」、「滑美」屢見文錄。
「滑」、「脆」之外,適口的又一重要指標是溫度。
由餚饌適宜的滑、脆、熱、冷等觸覺引起的美感,使宴飲者在進食過程中獲得了極愜心的感受,達到一種享樂愉悅的意境。


指一台席面或整個筵宴餚饌在原料、濕度、色澤、味型、濃淡等方面的合理搭配;上菜的科學順序;宴飲設計和飲食過程的和諧與節奏化程序等。
「序」的注生,是把飲食作為享樂之事,並在飲食過程中尋求美的享受的必然結果。
。「上菜之法:咸者宜先,淡者宜後,濃者宜先,薄者宜後;無湯者先,有湯者宜後……度客食飲則脾困矣,須用辛辣以振動之;慮客酒多則胃疲矣。須用酸甘以提醒之。」(《隨園食單·須知單·先後須知》)


優雅和諧又陶情怡性的宴飲環境。
宴飲環境有自然、人工、內、外、大、小等區別。
飲食生活,被人們認作為一種文化審美活動之後,「境」就自然成了其中一個美學因素


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調。
在物質熟受的同時要求精神享受,最終達到二者結合通洽的人生享樂目的和境地。
為此還要伴隨整個宴飲過程安排各種豐富多彩的唱吟、歌舞、絲竹、伎樂、博戲、雅談、妙謔書畫活動等等,從而使宴飲過程成了活動和伴隨生理活動的心理過程,就成了充分體現文化特徵的生理和心理的諧調享受。

(歡)十美的最終目的
袁宏道的《觴政》中就宴飲的「歡之候」開列了十三條標准,產同時指出了敗壞情趣之美的十六種弊端。十美風格的集中體現,用一個字來表達,就是袁宏道的「歡」,即情趣格調高雅脫俗,與宴者最後是其樂的陶陶,盡歡而止

2、中國貴族的飲食思想
從來不成實現的「大烹以養大德」的傳統飲食觀念
「關於君子遠庖廚」的口是心非的雙重人格思想與行為背離現象
庶民的飲食思想
果腹知足——民以食為天
備荒防飢——天晴防備天陰,有飯防備沒飯
節儉持家——惜衣有衣、惜食有食的勒緊褲帶過日子的性格
安貧自慰——粗茶淡飯吃到老,粗布棉衣穿到老
不幹不凈吃了沒病
中國知識分子的飲食思想
「據說這個民族中的大部分人終生不斷的驚人的砥礪德行,他們自覺保留祖先傳下來的古老聖教的回憶。」
柏拉圖《理想國》:「僅懷財貨口腹等嗜欲者為低賤」
清正人士的飲食思想——尊崇食道、恪循食禮、恥於味欲、安於儉食、養生為度
本草家的飲食思想
合理飲食的四個原則——謹和五味、飲食有節、飲食衛生、制宜進食
強調未病先治的思想——「食治則身治」、「上工醫未病一術」
強調食療——葯補不如食補、葯治不如食治
素食者的飲食思想
早期的准素食者人群——「飢儉,人皆素食」
道教養生學的素食觀——「肥肉厚酒、各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
關於佛教戒律的素食思想——蕭衍《斷肉酒文》
示孝食素的民族傳統
明教的「食菜事魔」
美食家的飲食思想
「慕詩客,愛僧家」組成的茶飲美食家
酒飲美食家的形成——「君子曰: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凡夫醉於無明,二乘醉於涅磐,唯大聖人能飲酒不及亂」
關於「美味佳餚」的思想——物無貴賤,皆可入饌

⑵ 古代街邊著名美食名稱,來源和做法

《齊民要術》、《食經》、《食譜》、《飲膳正要》、《饌史》、《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山家清供》、《尊生八箋》》、《閑情偶寄》等

⑶ 古文里有哪些小點心(小吃)的製作方法

《隨園食譜》啊!整個都是食譜,小吃有好多種,作者袁枚
《清異錄》,北宋陶谷著

《山家清供》,南宋,素的可以看這個

古文的食譜不少,畢竟吃這件事自古以來都很受重視

⑷ 中國古代傳統糕點製作

點心雖然不是廣東人發明,但把點心發揚光大的必定是廣東人,更把它傳遍世界各地。

「點心」這個詞語,原意是 餓時略為進食,後來演變為「略進食物」的意思。

早於二千五百年前的楚辭中已有記載,從一些詩歌或歷代生活紀錄中得知,今日的點心,大部份是古時的小吃漸漸演變,不斷改進而來;不過當時所用的名稱並不是現代人所熟悉的一套。

點心的蓬勃時期則於本世紀廿年代初才真正開始,原因是當時「滿清」後人不用工作,無事可做之餘終日流連飲食場所,以致酒樓茶室數目激增,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各大茶室及酒樓均各自推出不同點心、糕點,令本來已是種類繁多的點心、糕點更見多變。 那時坊間更出現有「標准點心餡料分配」說法,就以「蝦餃」為例,標準的餡料應是「八成生蝦肉,兩成熟蝦肉,配合兩成半肥豬肉粒,兩成半荀絲」」,配以薄皮包裹,當然還要「即蒸即食」才能稱得上是上品。另一款大路點心「山竹牛肉」,則要用「一斤碎牛肉配二兩碎肥豬肉,加入陳皮絲、生薑茸、胡椒粉,荸薺粉」,搓成牛肉球來做,要蒸熟時無汁、陳皮味濃又爽口才為佳品。不過現代人甚麽都要吃好的,材料更要看得到,所以蝦餃早已改用原只鮮蝦,再不切碎。

「點心」由來

相傳東晉時期一大將軍,見到戰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殺敵,屢建戰功,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製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派人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自此以後,「點心」的名字便傳開了,並一直延用至今。

考證「點心」

清顧張思的《土風錄》卷六,「點心」條下雲:小食曰點心,見《吳曾漫錄》。唐鄭傪為江淮留後,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謂其弟曰「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由文中可知點心古時亦指晨饌。

同書又引周輝《北轅錄》雲:「洗漱冠柿畢,點心已至。」後文說明點心為饅頭、餛飩、包子等,在唐朝已有此名了。

而茶食一名,據《土風錄》雲:「干點心曰茶食,見宇文懋《昭金志》:『婿先期拜門,以酒撰往,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又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

從文獻上看來,點心與茶食兩者原有區別,性質也就不同,但是後來早已混同了。

南北「點心」

據我的考察,北方的點心歷史古,南方的歷史新,古者可能還有唐宋遺制,新的只是明朝中葉吧。點心鋪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里,似乎也還適當,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

⑸ 古代食物香料製作配方

製作傳統香,首先是要綜合考慮該香的用途、香型、品位等因素,再根據這些基本的要求選擇香料或葯材,按君、臣、佐、輔進行配伍。只有君、臣、佐、輔各適其位,才能使不同香料盡展其性。諸如衙香、信香、貢香、帷香以及療病之香,各有其理,亦各有其法,但基本都是按五運六氣、五行生剋、天乾地支的推演而確定君、臣、佐、輔的用料。例如,對於甲子、甲午年日常所用之香,按五運六氣之理推算,是年為土運太過之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從利於人體身心運化的角度看,宜用沉香主之,即沉香為君,少用燥氣較大的檀香;再輔以片腦、大黃、丁香、菖蒲等以調和香料之性,從而達到合與天地而益與人。一些特殊的香,不僅對用料、炮製、配伍有嚴格要求,而且其配料、和料、出香等過程須按節氣、日期、時辰進行,才能達到特定的效果。如《靈虛香》,在製作上要求甲子日和料、丙子日研磨、戊子日和合、庚子日制香、壬子日封包窖藏,窖藏時要有寒水石為伴,等等

⑹ 我國的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那麼古代都有哪些烹飪手法

中國傳統的烹飪技術有數十種之多,其中都有炒、爆、熘、炸、烹、煎、貼、燒、燜、燉、蒸、汆、煮、燴、熗、腌、拌、烤、鹵、凍、拔絲、蜜汁、熏、卷等。

我國烹飪技術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有許多聞名世界的精美絕佳的佳餚。我國傳統的烹飪技術特點具體表現在取料廣泛,選料精嚴,刀技精湛,技法多樣,變化多端,運用靈活,品種繁多,注重火功,講究質地,調味多變,講究衛生,富於營養,色形美觀,藝術性強,風格獨特等,具有復細致的技術內容。

⑺ 古代食譜

《食珍錄》
這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時,餘姚人虞宗是一位美信家,他官職是黃門郎,到南朝齊時升為太子庶子,後來擔任祠部尚書。公元483至493年,武帝在位。有一次皇帝向他問起烹飪的秘訣,談得投機,皇帝不覺醉了,非常難受,虞宗就獻上「醒酒鯖」,算是幫了皇帝的大忙。
虞宗的《食珍錄》里,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各物。例如,「煬帝御廚用九牙盤食」,「謝傳有湯法」,「韓約能作櫻桃,其色不變」,「金陵寒具嚼著驚動十里人」,等等。這些都反映出我國古代飲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清異錄》
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異錄》,是他雜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寫的一部隨筆集。書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個門類,共有648條有關內容。其中和飲食有關的果、蔬、禽、獸、魚、酒、茗、饌八個門類,共238條,佔全書三分之一強。文字具有消遣取樂的幽默風格,從多方面反映了豐富的飲食文化史。書中記載隋代的《謝諷食經》、唐代韋巨源的《燒尾食單》,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兩代宮廷與官府筵席唯一較為齊全的食單。其他如:果、菜、禽、獸、魚等烹飪原料,有的寫其營養價值,有的談到烹調技法,都是研究烹飪技術發展的可貴資料。

《食經》
謝諷著的《食經》成書於隋代,是飲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書記載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約五十種。其中有膾、羹、餅、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動物原料為主製成的菜餚,如「飛孿膾」、「剔縷雞」、「剪雲斫魚羹」等。 從有的各目前冠經人各來看,如「北齊武成王生羊膾」、「越國公碎金飯」、「虞公斷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華飯」等,都是王侯貴族的飲饌。而有的各目講究,如「千金碎香餅」、「乾炙滿天星含漿餅」、「撮高巧裝壇樣餅」等,反映出當時飲饌已達到非常精美高貴的水平。

《本心齋食譜》

作者署名是宋代陳達叟,因為室名本心齋,所以又稱本心翁。作者自述:常在書房裡起居閑坐,玩味《易經》,床上圍著畫有梅花的紙賬,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飲食崇尚清淡。有客人從外地來訪,臉上流露出飢餓的神色。作者叫書童端上凈素飯菜,客人品嘗後說,沒有塵俗氣味。主客討論食譜,就形成了這本書。 全書記蔬食二十品類,均以蔬菜類名標目,如:菜羹、韭菜、山葯、筍、藕、綠豆粉絲、水引蝴蝶面、水團、白米飯等。每類後面都附有贊語,贊語簡括,均為十六字。還有「小引」說明其製法,或揭示其特點。如「水團」條,製法是「秫粉色糖,香湯浴之。」贊文為「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這種記述方法,表現了作者富有文學素養,又因所用贊體簡要,類似歌訣,容易背誦,所以就便於普及。

《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是南宋的一部重要烹飪著作。內容以素食為中心,包括當時流傳的104個食品,夾敘夾議,豐富多采。 唐代杜甫有詩雲:「山家蒸栗暖,野飯射麋新。」南宋時的林洪撰著《山家清供》,即杜甫詩中的山家、野飯,意思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飲饌。全書二卷,上卷列舉飲饌47種,下卷列舉飲饌57咱。記述以素食為主,亦有少量的葷菜,如飯、羹、湯、餅、粥、糕、脯、肉、雞、魚、蟹等。選料大部分為家蔬、野菜、花果、糧米,部也有取料於禽鳥、獸畜、魚蝦的。用料盡管平常,但由於烹飪方法奇妙,同樣給人們以豐富的啟發和借鑒。許多菜餚別出心裁,各具一格,足可使人窺見當時烹飪技術、烹飪藝術所已達到的水平。

書中有不少是用中草葯加工制配的食療飲饌。如:蘿菔面這一條下稱:「王醫師承宣常搗蘿菔汁搜面使餅,謂能去面毒。」而麥門冬煎,則是純葯物,其標目下稱:「春秋采根去心,搗汁和蜜,以銀器重湯煮熬,如飴為度,貯之磁器內,溫酒化溫服,滋益多益。」由此可見是用純葯物加工和蜜製成,並加溫酒後服用的一種保健飲料。總之,此書對了解江南飲食風貌和南宋烹飪歷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飲膳正要》
這是一部融合蒙漢兩族飲食文化的文獻。作者是元代忽思慧。全書三卷,卷一記養生、妊娠、乳母、飲酒諸忌。標目「聚珍異饌」,分述湯、粉、羹、面、粥、饅頭、燒餅等飯食,以及用蒸、炒、滑、炙、攢、鹽、熬等方法製成的菜餚。每種菜餚都說明其食療效用、材料、調味品、烹調技術。卷二記諸般湯煎、諸水、神仙服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食療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禽獸變異。主要是闡述用於保健醫療的加葯飲料與食品的配料及製作方法,寓養生治病於日常飲食,至今仍有參考價值。卷三記米穀品、魚品、菜品等,對每種食品的性味與作用,都逐一加以說明,大部分附有繪圖,而對加工成品則簡述其製法及療效。
《飲膳正要》具有兩個特點。第一,此書是古代食療專著之一,除了闡述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更注重闡述其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更注重闡述其性味與補益作用,即注重飲食與營養衛生的關系,這是別的一般食譜中所沒有的。第二,書中將蒙漢飲饌並蓄,所述用料,獸品以羊、牛居先,次及馬、駝、鹿、豬等,奇珍異饌中,用羊肉製成者佔十分之七。作者是蒙古族人,全書以漢字刊行,其中雜有大量的蒙語音譯漢字。

《飲食須知》
元代烹飪著作《飲食須知》的作者賈銘,字文鼎,自號華山老人,浙江海寧人。他生於南宋,曾在元朝任官職為萬戶,卒於明初,歷經三代,活了106歲。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賈銘的飲食養生之道很感興趣,召見他時,問他保養之法,他回答道:關鍵在於飲食。隨後以他撰著的《飲食須知》呈進御覽。 賈銘在自序中說:寫這本書的目的在於使重視養生的人知道物性有相反相忌,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檢點,掌握適度。不然的話,叢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生禍害。因此,本書選錄 許多本草疏注中關於物性相反相忌部分成編,以便掌握飲食調配,避免因飲食調配不當而損害健康。
《飲食須知》全書八卷,第一卷水類30種,火類6種;第二卷谷類50種;第三卷菜類86種;第四卷果類59種;第五卷味類33種;第六卷魚類65種;第七卷禽類34種;第八卷獸類40種。另附幾類食物有毒、解毒、收藏之法。這部書不僅對廚師取菜有重要參考價值,而且對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雲林堂飲食制度集》
作者是元代無錫人倪瓚,字元鎮,號雲林。他是元代著名畫家,元末隱居於太湖和三泖之間,家有雲林堂,因而將所著菜譜定名為《雲林堂飲食制度集》。這是一部反映元代無錫地方飲食風格的烹飪專著。書中匯集飲食五十多種,都以菜品命題,逐條而記,除記述原料、配料外,都說明烹飪方法,頗有參考價值。 書中有不少菜餚,如:燒鵝、蜜釀蝤蛑、煮麩干、雪菜、青蝦卷等,都是做得比較精緻的。書中菜餚有些被後世烹飪書籍復錄,特別是「燒鵝」一品,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加以錄,並改用倪瓚之號題名為「雲林鶴」。此外,日本羽倉則《養小錄》中也將燒鵝收入,可見此菜確實是獨具風味,名她中外。「蜜釀蝤蛑」也很有特色,如今的蘇式名菜「芙蓉蟹斗」(一名「雪花蟹斗」)正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書中菜餚以魚、蝦、蟹、螺及湖泊水蔬為多,正是著者家居水鄉的飲食特色的反映。

《易牙遺意》
元明之際的韓奕撰著飲食專書,託名齊桓公時的名廚易牙,稱為《易牙遺意》,實意是仿古代食經之作。全書分為脯、蔬菜、糕餌、湯餅等十二類,共記載了150多種調料、飲料、糕餅、面點、菜餚、蜜餞、食 葯的製作方法,內容非常豐富。 此書菜餚有四大特色:一是濃淡適宜,適應面廣。二是製法簡明,一看便能製作,如:蒸鰣魚、爐焙雞、糖蒸茄、肉油餅、五香糕等等。三是收錄了一些比較特殊的菜點的製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如「火肉」,即火腿的熏製法就別具特色。四是將飲食和治病結合起來,其中「食葯類」收錄13種食葯的製法,就是值得挖掘的。

《隨園食單》
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所著。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 、不族無鱗單 、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四個方面。

⑻ 古代糕點如何製作

碧粳粥、糖蒸酥酪、桂花糖蒸栗粉糕、如意糕、合歡湯、吉祥果、
珍珠翡翠湯圓、蓮葉羹、梅花香餅、香薷飲、玫瑰酥、七巧點心、花開富貴
翡翠芹香蝦餃皇 、招積鮑魚盞、水晶冬瓜餃
糕點很多我舉兩個製作方法的例子水晶
的特色:此糕味道鮮美,清涼爽口。
水晶
的製作材料:主料:
300克 輔料:
25克, 調料:
500克
水晶
的做法:
1.將大米淘洗干凈、
洗凈,切成細粒。
2.將大米、
加入水,磨成細漿。
3.將鍋內倒入水燒沸,放入
,攪拌均勻,煮熟後倒入木製模子內,晾涼收干,淋少許水,以免硬皮。
4.將糖放入碗內,倒入水化開,備用。
5.將涼糕切成薄片,放入碗內,倒入糖水,即可食用。

的特色:補腦潤發,甜香鮮嫩。

的製作材料:主料:
150克 輔料:糯米50克,鴿蛋200克, 調料:
50克

的做法:
1.
用開水泡片刻撈出
,用油炸脆;
2. 用溫水泡好糯米,粉碎成泥狀,倒入碗中;
3. 干凈員放入清水1000毫升,燒開後加白糖和攪拌好的
,攪成稀糊狀;
4. 分10個小碗,或裝在一個罐子內;
5. 碗盛清水打入鴿蛋,另燒開一鍋水,推起漩渦後離開

6. 將鴿蛋輕輕滑入鍋中,放
上,減小火力不使大開,慢慢浸熟後撈在盛
的小碗內即可。


原料配方
6.1公斤 白糖2.4公斤 黃油3公斤 雞蛋2公斤 蘇打20克 輔料:


和面→製作成型→烘烤
製作方法 (1)和面:。首先把面攤開,把雞蛋和糖放入拌勻再加油,拌勻後再和面,和好即可。在和面中注意兩點:①放料要按順序;②和面要快,不宜時間過長,時間長了面容易出現「走油」的現象,影響質量。 (2)製作成型:把面擀開約0.7厘米厚,用圓模子刻成型,面上粘一半

⑼ 求宮廷小吃名稱和製作方法

製作宮廷小吃杏仁豆腐的材料:主料:杏仁露、牛奶、瓊脂;
配料:糖桂花、冷水。 杏仁豆腐 宮廷小吃杏仁豆腐製作步驟:1、瓊脂用冷水泡開後,加水在火上熬煮至融化;
2、調入杏仁露和牛奶,這三種主料的比例是:1:1:1;
3、將調制好的液體倒入小碗中,大約一半的位置即可,晾涼後放入冰箱冷藏2小時;
4、糖桂花加冷水調製成糖水,糖桂花和冷水的比例為1:2;
5、用小刀在碗中將凝固的杏仁豆腐切塊,淋入糖水即可。宮廷小吃杏仁豆腐製作特點:形似豆腐,涼甜爽口,消署解熱,夏食佳品。製作杏仁豆腐的竅門:為了美觀,我們可以裝飾一些水果丁,我們也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添加水果、蜜餞等食材。這樣,我們就可以做出具有自己風格的漂亮的杏仁豆腐了。宮廷小吃杏仁豆腐的營養功效:夏天炎熱的天氣難免令人食慾不振、胃口銳減,因此,人們需要特別注意營養素的充足攝取,優先選擇食用營養素含量較高的天然食品。除了水果、蔬菜、酸奶和豆類之外,堅果也是重要的夏日營養素來源。杏仁有『堅果之王』之稱,可以提供豐富的維生素E、膳食纖維、單不飽和脂肪酸、優質蛋白質,還有鉀、鎂、鋅、鉄等微量元素!」。一把杏仁(約23顆),可以提供人體一天所需維生素E的一半,而杏仁皮中的獨特類黃酮組合就好像是維生素E的「親密戰友」,連皮一起食用杏仁,其抗氧化功效會更加顯著,抵抗紫外線、自由基侵害自然更有「戰鬥力」!

閱讀全文

與哪裡可以找到古食製作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打開雞蛋的方法 瀏覽:444
路由vpn怎麼設置方法 瀏覽:468
吊車頭的拉線安裝方法 瀏覽:81
番茄灰霉病治療土方法 瀏覽:425
oppo手機耳線的包裝方法 瀏覽:714
如何尋找正確的工作方法 瀏覽:738
羊布病普遍治療方法 瀏覽:896
研究方法論是誰寫的 瀏覽:532
嬰兒肚子脹怎麼辦有哪些方法 瀏覽:337
蘋果手機的感應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16
香碗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02
北京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瀏覽:794
有哪些方法稀釋油漆 瀏覽:193
可以替代焊錫的sma頭連接方法 瀏覽:478
剪輯視頻的方法 瀏覽:600
如何用化學方法鑒別環己烷和苯胺 瀏覽:548
浙江菜烹飪方法有哪些 瀏覽:391
星戰模擬器怎麼找到自己的家正確方法 瀏覽:782
2020洪災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836
長期失眠睡不著怎麼辦最好的方法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