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肺复苏术可分为哪几个小步骤
1.判断有无意识
抢救者在现场,必须迅速判断伤病者有无外伤和意识是否丧失。如果发现头颈部受伤,不应随意搬动病人,以免因不正确的搬动而加重颈部损伤造成高位截瘫。
具体方法:
抢救者应轻拍患者面部(或拍肩),并大声问:“喂,你怎么啦?”。这样可以避免对并非意识丧失者进行复苏急救而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呼救
如果患者对呼唤、轻拍没有反应,说明已无意识,抢救者则应立即在原地高声呼救:“快来人呀!救命啊!”。目的是叫人来协助急救或请求旁观者打急救电话“120”。同时进行下一步措施。
注意:
在呼叫急救电话时应说明:①事情发生的地点(详细地址,包括明显的路标);②当时所用的电话号码;③何种事件或病情;④需要救助的人数;⑤对病患者进行了哪种帮助(已做的和正在做的)。当对方已听明白,放下电话后,才能挂断电话。
3.将伤病者摆成仰卧体位
伤患者体位的要求:
为使复苏有效,必须使患者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头不能高于胸部,要与躯干呈水平位置。
如果患者躺的是弹簧床,则应在其背下垫上与床同宽的硬板。
如果患者是俯卧或侧卧,则应立即使其翻转成仰卧体位。
翻身的方法:
抢救者首先跪在患者一侧的肩、颈部,将其两上肢向头部方向伸直,然后将离抢救者远端的小腿放在近端的小腿上,两腿交叉,再用一只手托住患者的后头、颈部,另只手托住患者远端的腋下,使头、颈、肩和躯干呈一整体同时翻转成仰卧位(以防将其身体扭曲)。最后将其两臂还原放回身体两侧。
抢救者的位置:
抢救者应双腿跪在(或立于)患者的一侧(为方便用力,最好右利者位于右侧,左利者位于左侧)。单人抢救时,抢救者身体应与患者肩部水平,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个膝盖分别在患者的头部和胸部水平位,这样可有利于进行吹气与按压,而不用来回移动膝部。双人抢救时,两人相对,一人跪于患者头部水平负责人工呼吸,另一人跪于患者胸部水平负责胸外心脏按压。
4.开放气道
畅通呼吸道是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气道是指气体从鼻腔、口腔、咽喉、气管到肺脏的通道。意识丧失者由于舌肌松弛、舌根后坠、会厌下坠,头部前倾,造成咽喉部气道阻塞。如果将下颌前移可使舌头和会厌离开咽喉壁而开放气道。头部后仰也可使下颌骨上举、咽喉壁后移而加宽气道。
畅通呼吸道的重要性:
畅通气道是复苏能不能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少人只要畅通了气道,就能恢复自动呼吸。如果气道不通畅,则对口吹气没有效;胸外按压无用;后期处理(如用药除颤、脑复苏等)也都将失败。
开放气道有三种方法,下面只介绍仰头举颏法(或仰头举颌法)。
方法:
抢救者将一手掌小鱼际(小拇指侧)置于患者前额,下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帮助头部后仰。拇指则可轻牵下唇,使口微微张开。
仰头举颏法简单、安全、容易学而且有效,是目前推荐的惟一方法,适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应用。
注意:
①手指不要深压颏下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②不能过度上举下颏,以防止口腔闭合。③当发现口腔内有异物或呕吐物,应立即将其清除,但不能占用过多时间。④头部后仰的程度是以下颌角与耳垂间连线与地面垂直为正确位置。
要求:
开放气道有时间限制,要在3—5秒钟内完成,而且在心肺复苏全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保持气道通畅。
(二)人工呼吸
1.判断有无自主呼吸
在保持气道通畅的情况下,抢救者用耳贴近患者的口鼻,采取一看、二听、三感觉的方法。必须判定患者有无自主呼吸。
看:观看患者胸部(或上腹部)有无起伏。
听:聆听患者口、鼻有无呼吸的气流声。
感觉:抢救者用面颊感觉有无气流的吹拂感。
如果患者有自主呼吸,则应继续保持气道通畅。
如果没有自主呼吸,则应检查有无异物阻塞气道,如有异物阻塞,应该立即迅速清除。待清除异物后,再继续观察。如患者在打开气道和清理口腔异物后仍没有呼吸,要立即采取人工呼吸的方法。
要求:判断有没有呼吸要在3—5秒钟内完成。
2.人工呼吸
(1)人工呼吸的原理:
一般来说维持人的呼吸功能和保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需要充足的氧气(新陈代谢)和足够的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产生自主呼吸)。正常人吸入的空气中,含氧20.94%,含二氧化碳0.04%;呼出气体中,含氧16%(肺脏只吸收氧含量的20%,其余的80%原样呼出),含二氧化碳4%。心肺复苏做人工呼吸时,抢救者因过度换气(加倍呼吸),呼出的气体中,氧的含量即为18%,二氧化碳的含量则为2%。在一般情况下,抢救者只需用其通气量的20%,就足以使伤病员保持适度的通气。
(2)人工呼吸的方法:
①口对口吹气
具体方法:
在保持气道开放的同时,抢救者用压在患者前额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鼻孔,以防吹气时,气体从鼻孔逸出。同时,在深呼吸之后再深吸一口气后,用双唇包严患者的口唇,以防漏气,然后缓慢而持续地将气体吹入。连续进行两次充分吹气。第一次吹气完毕,应抬起嘴,手松鼻,并侧转头吸入新鲜空气,同时观察患者胸部。如果吹气有效,患者胸部会膨起,并随着气体的排出而胸部下降,然后再作下一次吹气。
口对口吹气后,要了解通气是否充分,仍要用判断有无呼吸的方法,看胸部有无起伏,听和感觉有无气流呼出。如果发现吹气无效,可调整患者的头部位置,使其气道通畅。若仍不通气,说明气道被异物阻塞,就必须立即清除气道异物。
要求:
每次吹气时间为1~1.5秒钟。每次吹气量应为800毫升,充分吹气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吹气量少通气不足,但吹气过多过快,可使空气进入胃部引起胃扩张,导致呕吐、误吸。
②口对鼻吹气
口对鼻吹气一般用于不适宜口对口吹气的情况下,如,牙关紧闭、口不能张开、口对口密封困难、口腔周围严重外伤或者其它原因不适合做口对口吹气等情况。但如果在鼻出血或鼻阻塞时禁止用口对鼻吹气。
方法:
抢救者一只手小鱼际侧压住患者前额,使头后仰,另只手托其下颌,使口完全闭合,抢救者先做深呼吸,然后再深吸气后,用双唇包绕患者鼻部,呈密封状态,再向鼻孔内吹气。
③口对口、鼻吹气
这种方法用于对婴儿进行人工吹气,即抢救者用嘴将患儿的口和鼻同时包住,盖严后吹气。
(三)人工循环
1.判断有无脉搏
如果想判断患者心跳是否停止,常用触摸颈动脉的方法来确定。因为颈动脉较粗,且离心脏最近,又容易暴露,便于迅速触摸的到。
部位:
劲动脉位于颈部气管与颈部肌肉(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处。
方法:
抢救者用一只手在前额继续保持头部后仰的同时,用另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尖并拢,放于患者的喉部,平喉结向靠近抢救者一侧的颈部滑动到胸锁乳突肌前缘的凹陷处。
要求:
①因脉搏可能缓慢、不规则或微弱而快速,可触摸颈动脉5—10秒钟来确定。②轻柔触摸,不可用力压迫,以免刺激颈动脉窦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而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停止。③为判断准确,可先后触摸双侧颈动脉,但千万不能两侧同时触摸。④正确判断有无脉搏很重要,因为对有脉搏的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常常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如果有脉搏而没有呼吸,则只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开始两次吹气,每次1~1.5秒钟,以后每分钟12次,即每5秒钟吹气一次。
如果摸不到脉搏,则可确定心跳已经停止。此时应迅速通知医疗急救系统,并同时在开始两次吹气后,进行下一步胸外心脏按压。
2.胸外心脏按压
(1)按压原理:人体胸廓有一定的弹性,肋软骨和胸骨交接处可因受压而下陷。因此,按压胸骨下段即可间接压迫心脏,使心脏内的血液排空。这种压力可以使血液射向肺动脉、主动脉,流到两肺和全身各脏器,部分经颈动脉流入脑。放松压力时,胸骨由于两侧肋骨及肋软骨的支持又回复原位。由于胸腔的扩张,胸内负压增加,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心室又得到血液的充盈,这样有规律地按压和松弛,从而建立起人工的血液循环。这就是传统的“心泵学说”理论,以后有的学者又提出“胸泵学说”。但两种学说的血流机制,可能在胸外心脏按压中都起到一定作用。
(2)按压部位:首先把胸骨分为上、中、下各1/3段,准确的按压部位应在胸骨的中1/3段与下1/3段的交界处。
(3)确定按压部位的方法:要让患者仍处于水平仰卧体位。抢救者用刚触摸劲动脉一手的食指和中指,沿患者的靠近抢救者一侧的肋弓下缘,向上滑行到两侧肋弓的汇合点(即胸骨下切迹)。将中指定位于下切迹处,食指与中指并拢。另一手的掌根从前额移至平放并紧靠在食指旁,即胸骨的中1/3与下1/3段的交界处。使手掌根的长轴与胸骨的长轴重合,以保证按压的力量在胸骨上,避免造成肋骨骨折。然后,再将定位手的掌根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使两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手心翘起离开胸壁,保持下压力量集中于胸骨上。
(4)正确有效的按压技术与要求如下:
①抢救者的上半身前倾,两肩要位于双手的正上方,两臂伸直,两肘关节不可弯曲。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不可偏向一侧或前后摇摆。
②用力要均匀,不能过猛,按压深度4~5厘米。
③每次按压后,要全部放松,使胸部恢复其正常位置。然后再做下一次按压。按压与放松时间要相等。
④放松时,手掌根不可离开胸壁,以免因改变位置而无效或造成骨折损伤。
⑤按压速度,每分钟60~80次。
(5)胸外按压常见的错误有:
①双手手指和手掌都紧贴胸壁,使力的作用点不在胸骨上,而引起肋骨骨折。
②定位不准确或虽定位准确,但抬起时,手掌根部离开胸骨,使按压点移位而引起剑突受压导致肝破裂等损伤,还可能顶压充盈的胃而引起呕吐和呕吐物误吸入肺等。
③按压时呈冲击式(骤然猛压),揉面式、摇摆式、搓搓板式等,以致效果差,造成损伤。
④按压时施加的压力不垂直,导致压力分散。
⑤按压节律忽快忽慢,频率太快或太慢。以上经常容易出现的错误,都应在按压时引起注意。
㈡ 打开气道的三种方法
1、手指掏出法:适用于口腔内气道阻塞。急救者用手指伸入口腔内将碎骨片、泥沙、水草、分泌物等掏出来。有条件时可用吸引器吸净口腔内血液,止血。如果伤员牙关紧闭,可用两示指从口角处伸入口腔内顶住上下牙齿,两拇指与示指交叉用力打开口腔,并延伸至上下齿之间,将伤员的口张开。若伤员有呕吐,在没有颈椎骨折的情况下,将伤员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肺而造成窒息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气道畅通呼吸平稳后, 将舌牵出固定或使用口咽通气管、鼻咽导管放入口腔后固定,将伤员置于端坐前倾位、侧卧或俯卧位,便于咽喉部的引流。
2、托下颌角法:适用于颅脑损伤深昏迷或舌后坠者。急救时将伤员取仰卧位,急救者用双手同时托起伤员两下颌角,一面使其头后仰,一面将下颌骨前移。闻有呼吸异常声时,迅速用手指扳开上下颌,采用掏出法取出口腔内异物或分泌物,待呼吸畅通后改俯卧位。
3、膈下上腹部推压法(海姆立克法):此法是排除气道异物梗阻的首选方法。患者神志清醒时,采取站立或坐位,急救者站在伤病员背后,用双手臂从伤员腋下至胸前,一手握拳,将拇指关节朝向伤病员上腹部正中剑突下,另一手紧握此手,快速用力向上向内推压,连续4~6次。患者神志不清时,将患者平卧于地,急救者跪在伤员大腿一侧,或两腿分开跪在伤员大腿两侧,用一手掌根按于伤病员的上腹部正中剑突下,另一手直接放在这只手上,迅速向上向内用力推压4~6次。
1、判断意识 双手拍打患者双肩并呼叫病人,观察有无反应。
2、呼救帮助 立即呼叫其他医务人员帮助抢救,并携带除颤仪。
3、判断心跳、呼吸 掀开棉被,解开外衣,触摸颈动脉,同时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心跳、呼吸情况。如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行心肺复苏,并记录抢救开始时间。
4、胸外按压 ①准备:挪开床头桌,迅速使病人去枕平卧,胸部下垫按压板,垫脚凳。 ②胸外按压30次(17秒完成): A.部位: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或剑突上两横指 B.手法:采用双手叠扣法,腕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垂直向下用力按压 C.深度:胸骨下陷≥5cm D.频率:≥100次/分。
5、开放气道 ①清理呼吸道:将病人头侧向一方,用右手食指清理口腔内异物 ②开放气道:开放气道方法为仰面抬颏法、托颌法。常用仰面抬颏法,方法为抢救者左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手掌用力向后压使其头部后仰,右手中指、食指剪刀式分开放在病人颏下并向上托起,使气道伸直,颈部损伤者禁用,以免损伤脊髓。
6、人工呼吸 使用简易呼吸器通气2次,采用“EC手法”,每6-8秒行人工呼吸1次,8-10次/分,每次呼吸约1秒,通气约0.5升,可见胸部起伏。
7、持续心肺复苏 持续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以此法周而复始进行,直至复苏。
8、观察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①观察心跳、呼吸:触摸颈动脉(10秒),观察呼吸情况。 ②观察意识:观察瞳孔变化、压眶反应、对光反射。 ③观察循环:观察颜面、口唇、甲床紫绀变化、末梢循坏改善情况,测量血压。 ④判断复苏成功:继续给予高级生命支持。
㈢ 人工呼吸吹气前打开气道的方法有几种
一般来说开放气道的手法有三种,最常用的是仰头抬颌法(也叫“压额抬颌法”),抢救者将一手掌小鱼际(小拇指侧)置于患者前额,下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帮助头部后仰,气道开放。必要时拇指可轻牵下唇,使口微微张开。 第二种叫仰头抬颈法,与第一种略有些类似,病人仰卧,抢救者一手抬起病人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侧下压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气道开放。前两种是用于无外伤的普通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的;而第三种则是“双手抬下颌法”,病人平卧,抢救者用双手从两侧抓紧病人的双下颌并托起,使头后仰,下颌骨前移,即可打开气道。这种方法避免了头部后仰,可用于怀疑有颈椎损伤的患者,但也通常需要与面罩合用才能完成通气。
㈣ 开放气道有哪三种方法
开放气道有“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和“双手抬颌法”。
【仰头举颏法】
病人平卧,抢救者用双手从两侧抓紧病人的双下颌并托起,使头后仰,下颌骨前移,网站即可打开气道。此法适用于颈部有外伤者,以下颌上提为主,不能将病人头部后仰及左右转动。注意,颈部有外伤者只能采用双手抬颌法开放气道。不宜采用仰头举颏法和仰头抬颈法,以避免进一步脊髓损伤。
㈤ 三种开放气道的方法和适应症
1. 【仰头举颏法】抢救者将一手掌小鱼际(小拇指侧)置于患者前额,下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帮助头部后仰,气道开放。必要时拇指可轻牵下唇,使口微微张开。 2. 【仰头抬颈法】病人仰卧,抢救者一手抬起病人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侧下压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气道开放。 3. 【双手抬颌法】病人平卧,抢救者用双手从两侧抓紧病人的双下颌并托起,使头后仰,下颌骨前移,网站即可打开气道。此法适用于颈部有外伤者,以下颌上提为主,不能将病人头部后仰及左右转动。注意,颈部有外伤者只能采用双手抬颌法开放气道。不宜采用仰头举颏法和仰头抬颈法,以避免进一步脊髓损伤。
㈥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有
第一,若患者昏迷,要是患者处于仰卧位,头后仰,托起下颌并将口打开。
第二,清除气道内分泌物的异物。
第三,如果以上方法不能奏效,要是要建立人工气道。
人工气道的建立一般有三种方法,简易人工气道,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后两种属于气管内导管,简便人工气道主要有,口咽通气道、鼻咽通气道和喉罩,是气管内导管的临时替代方式。
㈦ 开放气道的方法有哪三种
开放气道有“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和“双手抬颌法”。
【仰头举颏法】
病人平卧,抢救者用双手从两侧抓紧病人的双下颌并托起,使头后仰,下颌骨前移,网站即可打开气道。此法适用于颈部有外伤者,以下颌上提为主,不能将病人头部后仰及左右转动。注意,颈部有外伤者只能采用双手抬颌法开放气道。不宜采用仰头举颏法和仰头抬颈法,以避免进一步脊髓损伤。
㈧ 触电急救如何进行通畅气道
触电伤员呼吸停止,重要的是始终确保气道通畅。如发现伤员口内有异物,可将其身体及头部同时侧转,迅速用一个手指或用两手指交叉从口角处插入,取出异物;操作中要注意防止将异物推到咽喉深部。通畅气道可采用仰头抬颏法。用一只手放在触电者前额,另一只手的手指将其下颌骨向上抬起,两手协同将头部推向后仰,舌根随之抬起,气道即可通畅。严禁用枕头或其它物品垫在伤员头下,头部抬高前倾,会更加重气道阻塞,且使胸外按压时流向脑部的血流减少,甚至消失。在保持伤员气道通畅的同时,救护人员用放在伤员额上的手的手指捏住伤员鼻翼,救护人员深吸气后,与伤员口对口紧合,在不漏气的情况下,先连续大口吹气两次,每次 1~1.5s。
如两次吹气后试测颈动脉仍无搏动,可判断心跳已经停止,要立即同时进行胸外按压。除开始时大口吹气两次外,正常口对口(鼻)呼吸的吹气量不需过大,以免引起胃膨胀。吹气和放松时要注意伤员胸部应有起伏的呼吸动作。吹气时如有较大阻力,可能是头部后仰不够,应及时纠正。触电伤员如牙关紧闭,可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吹气时,要将伤员嘴唇紧闭,防止漏气。在抢救过程中,要每隔数分钟再判定一次,每次判定时间均不得超过5~7s。在医务人员未接替抢救前,现场抢救人员不得放弃现场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