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胶质体的常用制备方法

胶质体的常用制备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02 13:18:30

Ⅰ 急!!!脂质体粒径怎么测比较准确啊

一、脂质体的分离

适当化学结构的亲脂性药物是镶嵌在双层膜内而被包裹在脂质体中,其包封率取决于所用脂质的浓度。在这种情况下,包封率可达到90%,就不一定要除去未包裹药物。但是对水溶性药物而言,被包裹的药物仅是总量中的一部分,就必须从脂质体悬液中除去未包裹药物。由于脂质体比被包裹的药物分子要大得多,因此可利用它们的不同大小来分离除去未包裹的药物,这些方法有凝胶过滤柱层析法,渗析法等;若被包裹的物质是蛋白质或DNA,或者未被包裹的药物可能形成较大的聚结物,则可利用它们与脂质体浮力、密度的不同而采用诸如离心等方法进行分离。

(一)柱层析法

凝胶渗透层析技术广泛用于从脂质体悬液中分离除去未包裹药物,也可用于对悬液中的脂质体大小分组,这一技术在实验室中很有效且快速。在大规模生产上,虽然也可用凝胶过滤来纯化,但技术较困难且价格昂贵。另外,脂质体被洗脱介质稀释后可能需要增加浓缩步骤。
柱层析填料常用葡聚糖如Sephadex G-50,其步骤与常规方法一致。但必须指出:①在葡聚糖表面存在着能与脂质体膜结合并相互作用的微小部位。虽然这种作用并不影响脂质体在凝胶柱上的流动特征,但仍可导致少量脂质的损失,使膜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导致膜渗透性的改变及包裹物质的渗漏。这种现象在脂质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特别应予注意,一般可通过加大脂质体样品上柱量或用空脂质体预先将柱子饱和来解决。通常使用20mg脂质制成的小单层脂质体可饱和10g凝胶;②若凝胶颗粒太细,较大的脂质体可能被滞留在凝胶柱上,因此对多层脂质体宜选用中粗级的凝胶(粒径大小为50~150µm),而对小单层脂质体则可用任何级别的凝胶。

(二)渗析法

此法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常用的除去未包裹药物的方法(大分子化合物除外)。它不需要复杂的技术,也无须昂贵的仪器,且能够扩大生产。通过不断改换渗析介质可除去所有的游离药物。但是此法很费时,一般在室温条件下,要除去95%以上的游离药物至少需要更换三次渗析介质,时间在10~24h以上。此外,渗析介质的渗透强度应与脂质体悬液一致,否则在渗析中就会改变脂质体悬液的体积,且可能引起包裹物质的渗漏。

(三)离心法

在不同的离心力下离心是分离除去不同种类脂质体中游离药物的有效方法。为了完全除去游离药物,常常需重复悬浮和多次离心。使脂质体下沉所需的离心力取决于脂质体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还取决于混悬液的絮凝状态。如果脂质体小且分布窄,就需要高速离心及冰冻条件。低速(2000~4000r/min)离心只能使大脂质体沉降。
显然,对于大量脂质体利用高速冰冻离心是极其耗能和昂贵的,因此此法不适于分离小脂质体。对于比较大的脂质体,低速离心可缩短操作时间并且可同时将较稀的脂质体悬液浓缩到所需浓度。为了避免脂质体遭到破坏,必须注意保证重复混悬介质的渗透压与脂质体悬液的渗透压相一致。

二、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一)百分包封率的测定

显然,在考查包裹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行为之前必须测定该物质在脂质体中的量,采用上述方法分离除去未包入脂质体中的游离物质,就可利用下式计算出百分包封率(Encapsulation percentage。EN%)

EN%=(1一Cf/Ct)×100%

式中,Cf为游离药物的量;Ct为脂质体悬液中药物的总量。
这里再介绍两种快速、用量少且适应性广的分离游离物质并测定EN%的方法。

1.微型柱离心法(minicolumn centrifugation method)

取一塑料注射针筒,填上过滤膜作衬片,装入用生理盐水溶胀的Sephadex G-50,再将针筒置一离心管中低速离心(2000r/min,3min)除去多余的生理盐水,此时,凝胶柱变干并可能与针筒内壁分离,精确定量加入脂质体样品,注意勿滴入柱床边缘,离心(2000r/min,3min)使脂质体进入离心管中,待测。再在凝胶柱上加入少量生理盐水,依上法离心,此次离心液中可能不再有脂质体或仍含有少量,这主要取决于脂质体的大小及组成,但游离药物在此过程中因葡聚糖吸附而不会被离出,然后可在凝胶柱上再加生理盐水,离心使柱干,此时游离药物被洗脱进入离心液中,反复几次,直至全部游离药物均从柱子上离心洗脱下来,分别测定包封药物及游离药物浓度,就可计算出EN%(图20—10)。

微型柱离心法的优点是脂质体悬液几乎没有被稀释,对于实验室小规模的试验,可较好地用来分离除去未包裹药物和快速地测定包封率。

2.鱼精蛋白凝聚法(protamine aggregation)

此法可用于任何组成的脂质体,如中性或带负电荷的脂质体(图20-11)。方法如下:

取0.1ml脂质体悬液于10ml锥形离心管中,加入0.1ml鱼精蛋白溶液(10mg/ml),搅匀,静置3min,再加3ml生理盐水,在室温条件下离心,吸取2ml上清液,测定游离药物的浓度。将剩余上清液弃去,沉淀物以0.6ml 10% Triton X-100重新混悬,使脂质体膜材溶解,再补充生理盐水至总体积为3.2ml,测定包封药物的浓度,就可方便地算出EN%。

(二)包裹容积的测定

包裹容积(entrapped volume)是指制成的脂质体相对于每毫克磷脂所占的内水相的体积,一般以微升(µl)表示。包裹容积的计算可通过测定包裹在脂质体内药物的总量来推测。假设在脂质体内水性介质中药物的浓度与开始制备时所用的药物浓度一样,经分离除去未包裹药物后没有物质从脂质体中渗漏出来,则很容易计算。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样的假设往往不能成立。例如用二次乳化法制备脂质体时,在干燥除去有机溶剂时内水相可能也会失去;另外由于内外渗透压的差异,水分子可以进入或逸出脂质体,因此测定内部容积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测定水的量。例如利用具有光谱性的液体代替内相介质,利用核磁共振法(NMR)测定,然后测出水的量。将脂质体在高速离心(200000g,6h)下沉降成为紧密的沉淀,小心除尽上清液,将沉淀物以D20(deuterium oxide)重新混悬,由于膜对于水的渗透性使整个体系中H20和D20很快达到平衡,取出少量用于磷脂量测定,剩余部分可作水的NMR扫描,峰高与D20中含水浓度成正比,与标准溶液对照即可求得水的量,从而计算出脂质体的包裹容积。

三、脂质体的稳定性

脂质体在放置过程中可能发生多种不同的变化。如磷脂质会氧化和水解,生成短链的磷脂,并在膜中形成具溶解性的衍生物;另外脂质体还可发生凝聚、融合等物理变化,从而导致包裹物质的渗漏。因此脂质体制剂若要发展为产品应市,必须在贮藏期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体内到达靶组织之前或发挥其缓释作用之前亦须保持一定的大小及完整性。已证明脂质体在血液中比较稳定,但随磷脂的化学性质、胆固醇的比例和脂质体的大小、双分子层的数目等的不同,脂质体在体内的稳定性也会有所不同。但若在贮存过程中,药物从脂质体迅速渗漏,则必将限制脂质体的应用价值。

(一)化学稳定性

脂质体组分磷脂的氧化降解应在制备时即加以防止,可采用一些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氧化程度,例如,使用新鲜提纯的磷脂和新鲜蒸馏的溶剂,尽量避免高温,并在充氮和无氧的条件下完成制备过程,最后将脂质体贮存于惰性环境等。
在膜材组成中加入抗氧剂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抗氧剂是α-生育酚,为一种无毒的食用脂质。据认为蛋卵磷脂的氧化分解可因α-生育酚的加入大大减缓。另一可选择的降低氧化程度的方法是使用饱和磷脂代替不饱和磷脂,在天然来源的磷脂中,其不饱和度随植物、蛋黄、哺乳动物依次增加,对于蛋黄磷脂,不饱和度取决于动物的饲料及所用的提纯方法。
但是,无论是不饱和还是饱和磷脂,在脂质体的水性悬液中,都可能水解而形成溶血磷脂和脂肪酸,溶血磷脂进一步水解而形成甘油磷脂和脂肪酸,甘油和磷酸之间的酯键很难水解,所以不产生游离的磷酸和甘油。精制天然豆磷脂在脂质体水性悬液中的水解动力学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豆磷脂的水解主要受H+和OH+的催化作用,在pH6.5左右水解速率最小。体系中加入缓冲离子如醋酸、枸橼酸和缓血酸铵也可轻度增加豆磷脂的水解。

(二)物理稳定性

脂质体中包裹药物的渗漏和凝聚、融合成大的团块等物理稳定性问题是脂质体研究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一些研究表明,小单层脂质体在贮存中体积增大,药物渗漏与脂质成分及包裹药物的性质有关。由中性磷脂制备的脂质体的凝聚主要是由于范德华力相互作用所致,可在膜材中加入少量负电荷磷脂(如10%PA或PG)来克服。在膜材中加入微量的1,3-二乙酰-2-磷脂酰胆碱也可以阻止较小脂质体的融合。
较大的脂质体在制备方法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不发生融合,而小于40nm的小单层脂质体由于膜的曲率大,易于发生融合,特别在相变温度时更易发生。
采用前体脂质体等重建脂质体的方法可以较好地避免脂质体在贮存中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重建脂质体有以下三种类型:含药或不含药的干脂质膜;含药或不含药的冻干脂质混合物:含药冻干脂质体。对于干脂质膜或冻干脂质混合物,重建时所获得的药物包封率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亲水性药物的包封率常常不高,悬液中含有较多的游离药物,实际应成价值不大。对于具有适当结构的亲脂性药物,重建产品可达到较满意的包封率,但在重建过程中所需的条件,例如搅拌程度和方法,要求在高出常温下超声处理等,实际应用不甚方便。
对于亲水性药物,可选择含药冻干脂质体这一重建形式,有报道在冰冻过程中若加入亲水性聚合物,如葡聚糖能产生自由流动能,利于冻干脂质体在水性介质中重建。例如当含有胰岛素的冻干脂质体用这种方法处理时,其重建后的包封率可达原来的70%,即在冰冻和重建过程中胰岛素的渗漏率大约为30%。如果包裹的是低分子量药物,渗漏率可能更高些。但是,这种技术为保证脂质体制剂在贮存中的稳定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四、脂质体大小的测定

脂质体的大小将影响脂质体在体内的处置,也是脂质体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测定脂质体大小的方法有激光扫描法,电子显微镜法或库尔特粒度分析法。无疑,电镜测定法最为准确。因为人们可以直接观察每一个脂质体,并获得各个大小范围内脂质体外形的精确信息。但是要观察大量脂质体样本非常费时。相反.激光扫描法非常简单且操作快速,但仅能测出脂质体的平均性质。与之类似,采用库尔特粒度分析仪也可测出脂质体的大小分布,但后二种方法均难以描述更精细的结构。关于粒度测定的细节可参见本书第十二章。

五、脂质体的成分分析

(一)磷脂质的分析

1.含量测定

直接精确测定磷脂质浓度比较困难,因为干燥磷脂中总含有一定量的残留溶剂或其它杂质磷脂,因此最广泛使用的测定磷脂的方法是非直接法,例如含磷量的测定。对于制备脂质体的大多数磷脂而言,每摩尔磷脂均含1mol磷,仅有个别例外,如每摩尔心磷脂含有2mol磷。因此样品中磷脂的浓度可通过测定磷含量来计算。这里介绍二种磷测定法。

(1)Bartlett法

将磷脂的有机磷酸解成无机磷后,加入钼酸铵使之转化成磷钼酸,磷钼酸可用萘磺酸铵定量还原为蓝色,蓝色的强度由分光光度法测定,与标准品(如磷酸二氢钾)对照即可计算出含磷量。该法灵敏度较高且重现性好,但若样品中含有少量无机磷则会干扰测定。

(2)Stewart法

当脂质体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中,此时宜采用Stewart法。该法是利用磷脂在有机溶剂中与亚铁硫氰酸铵形成有色复合物,而不受无机磷存在的影响进行测定。在计算时,使用一与磷脂结构有关的转换因子将吸收值换算成磷脂毫克数,该因子随磷脂头基不同而异。也可利用磷脂标准液绘制标准曲线来计算。因此该法不适于测定含有未知磷脂的混合物。特别须指出的是,该法不能用于甘油磷脂的测定,若脂质体中含有卵磷脂和甘油磷脂,则可用该法对前者定量,再通过Bartlett法测定总的磷脂,就可计算出甘油磷脂的量。

2.磷脂质的薄层层析

薄层层析是检查磷脂质纯度的主要手段。与所有的层析法一样,磷脂质的薄层层析也是利用磷脂在液态有机相中对亲水性固定相有不同的亲和性,当液相在固定相展开时,不同的磷脂具有不同的保留时间,可根据亲水性的强弱改变展开剂的组成,从而改变磷脂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最常用的固定相是硅胶,展开剂则常用含有氯仿的溶剂。如①氯仿:甲醇:水:(65:25:4 V/V);②氯仿:甲醇:水:氨水(65:35:2.5:2.5 V/V);③氯仿:丙酮:甲醇:醋酸:水(6:8:2:2:1 V/V);④乙酸乙酯:环己烷(1:1 V/V)等。最常用的显色剂为碘,也可用50%的硫酸 - 甲醇液或重铬酸钾液显色。

(三)磷脂氧化程度

1.磷脂的氧化

磷脂脂肪酸的氧化主要是由于游离基的作用。在电磁波辐射或者微量游离金属离子的催化下。脂肪酸碳链上首先脱去一个氢原子形成游离基,进而与空气中的氧发生连锁反应。含有双键的碳链更易受影响,因此聚合不饱和磷脂特别容易氧化降解。在含有单个或多个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混合物中,磷脂的氧化分成三个阶段进行:①单个双键的偶合;②过氧化物的形成;③形成乙醛及链断裂。
值得注意的是,在无氧情况下仍会发生游离基反应导致双重或三重偶合的形成,但不产生过氧化物。另外,降解的最后一步过程要消耗偶合双键,因此在最终降解产物增加的同时,笫一步的降解产物将会减少。故很难用一种试验方法评估磷脂的氧化程度,甚至即使应用几个不同试验仍仅能大致估计氧化过程相对速率大小。

2.氧化指数的测定

氧化指数是用来检测游离基偶合的指标,因为氧化偶合后的磷脂在230nm左右具有紫外吸收峰而有别于未氧化磷脂。典型的紫外吸收图谱如图20-12。

国内有人提出作为制备脂质体膜材的卵磷脂,其氧化指数应控制在0.2以下,测定方法是,将磷脂溶于无水乙醇,配成一定浓度的澄明溶液,分别测定在波长233nm及215nm吸收值。按下式计算:
氧化指数 = A233nm/A215nm

3.过氧化物的测定

卵磷脂氧化产生丙二醛及溶血磷脂等。丙二醛(MDA)在酸性条件下可与硫巴比妥酸(TBA)反应,生成一种红色染料(TBA-Pigment)

该化合物在波长535nm处有特异吸收,吸收值的大小即反映磷脂的氧化程度。有人对丙二醛量与溶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当每毫升含卵磷脂的生理盐水中丙二醛含量超过2.3µg时,在37℃放置1~2h即产生溶血。
除上述方法可估计磷脂的氧化程度外,根据聚合不饱和脂肪酸链在氧化最后阶段发生断裂或缩短,也可用气 - 液色谱法了解这些酰基链的变化。

(四)胆固醇的分析

与磷脂质类似,胆固醇的纯度及其氧化产物可用气 - 液色谱法进行检测。另外,由于胆固醇不论是游离型还是酯化型都能与含高氯酸铁的乙酸乙酯和硫酸试剂反应生成铁复合物,在波长610nm处有紫外吸收,采用标准胆固醇溶液对照,就可计算出胆固醇的量。

六、脂质体的灭菌

许多研究论文都认为脂质体不宜用加热灭菌的办法,且对各类辐射及各种化学灭菌剂也敏感,所以只能使用过滤灭菌或采用无菌操作法进行制备。这也是影响脂质体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国内有人采用100℃ 30min湿热灭菌法获得成功,灭菌前后脂质体的形态及大小均无明显的变化,渗漏率约为5%。另有人采用辐射灭菌法,即用60钴发出的γ射线,对三磷酸腺苷脂质体和甲氨蝶呤脂质体作辐射灭菌,照射剂量为15~20kGy,无菌试验结果均由试验前的阳性转为阴性。脂质体粒径灭菌前后无显着变化。灭菌所致渗漏率较小。
灭菌方法的实用性可能与混悬介质种类、磷脂组成及纯度等有关。采用121℃加热20min灭菌处理几种脂质体,发现在生理盐水中脂质体发生凝聚,而在等渗糖溶液和多羟基化合物溶液中不发生凝聚。加热灭菌后,具有较高的过氧化物值的含蛋卵磷脂的分散液稍变黄,改用具低过氧化物值的蛋卵磷脂、氢化蛋卵磷脂或DPPC则无此变化。在中性pH时充入氮气也可阻止颜色变化,但加入α-生育酚无效。经0.4µm膜过滤的由蛋卵磷脂组成的脂质体的大小变小。在这一变化中,介质的类型也有明显影响。加热灭菌期间,包裹有羧基荧光素阴离子的负电荷脂质体(PC/chol/PG)发生渗漏,而使用正电荷脂质体(PC/chol/十八胺)不仅在加热灭菌期间不发生渗漏,且可贮存很长时间不渗漏。

Ⅱ 煤炭质量检测都需要测哪些项目

一般来说煤炭的常规检测项目包括:硫含量、发热量,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焦渣特性。这是最基础的检测,不同单位对煤炭的指标需求不一样,所以需要检测的项目也不相同。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11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GB/T212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eqv ISO1171)
GB/T213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eqv ISO 1928)
GB/T214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eqv ISO 334\ISO 351)
GB 474­-1996 煤样的制备方法(eqv ISO 1988;1975)
GB 475-­1996 商品煤样采取方法(epv ISO 1988;1975)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检验值inspected value
检验单位按国家标准方法对被检验批煤进行采样、制样和化验所得的煤炭质量指标值。
3.2
报告值 reported values
被检验单位出具的被检验批煤的质量 指标值,包括被检验单位的测定值或贸易合同约定值、产品标准(或规格)规定值。
3.3
质量指标允许差tolerance of quality parameter
被检验单位对一批煤的某一质量指标的报告值和检验单位对同一批煤的同一质量指标的检验值的差值在规定概率下的限值。
3.4
采样基数 base for sampling
抽查或验收时,实施采样的批煤量。
4 商品煤质量抽查方法
4.1 方法提要
煤炭质量抽查单位从被抽查批煤中采取一个或数个总样,然后进行制样和有关项目测定,以抽查单位的报告值(3.2)与抽查单位的检验值(3.1)进行比较,对被抽查批煤的质量进行评定。
4.2 检验项目
4.2.1 原煤、筛选煤和其他洗煤(包括非冶炼用精煤):
检验发热量(或灰分)和全硫。
4.2.2 冶炼用精煤:
检验全水分、灰分和全硫。
4.3 煤样的采取、制备和化验
4.3.1 采样、制样和化验人员
采样、制样和化验人员应经过专门的煤炭采样、制样和化验技术培训,并持有有效的操作证书或岗位合格证书。

Ⅲ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的用法用量

本品按20mg/m[sup]2[/sup],每2~3周一次静脉内给药,因不能排除药物蓄积和毒性增强的可能,故给药间隔不宜少于10天。病人应持续治疗2~3个月以产生疗效。为保持一定的疗效,在需要时应继续治疗。本品用250ml或500ml,5%(50mg/ml)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使用,静脉滴注30分钟以上。根据推荐剂量和病人的体表面积确定本品的剂量并按下述方法稀释:剂量<90mg:本品用250ml 5% (50mg/ml)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剂量≥90mg:本品用500ml 5% (50mg/ml)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使用时应注意:1、禁用于肌肉和皮下注射。2、禁止使用有沉淀物或其他杂质的器材。3、用灭菌注射器吸取适量本品。4、由于本品中未加防腐剂或抑菌剂,故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5、除5%葡萄糖注射液外的其他稀释剂或任何抑菌剂都可能使本品产生沉淀。6、建议将本品滴注管与5%葡萄糖静脉滴注管相连通。禁止使用在线滤器。7、使用本品溶液时要谨慎,需戴手套。如果药液与皮肤或粘膜发生接触,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本品的应用和处置的方法与其他抗癌药物相同。8、为减小滴注反应的风险,起始给药速率应不大于1mg/min。如果无滴注反应,以后的滴注可在60分钟完成。对有滴注反应的病人,滴注方法应作如下调整:总剂量的5%应在开始的15分钟缓慢滴注,如果病人可以耐受且无反应,接下来的15分钟里滴注速度可以加倍。如果仍能耐受,滴注可在接下来的一小时内完成,总滴注时间90分钟。9、配伍禁忌: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特别注意:出现早期滴注反应的处理 如果病人出现早期滴注反应,应立即中断滴注,预先给予合适的药物(抗组胺和/或短效类固醇药物),以更慢的滴注速度重新开始。禁止大剂量注射或给用未经稀释的药液。建议本品滴注管与5%葡萄糖滴注管相连接以进一步稀释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栓形成和血管外漏危险。滴注可通过外周静脉给药。禁止使用在线滤器。本品禁用于肌肉和皮下注射。出现手足红肿综合症(PPE)的剂量调整 出现手足红肿综合症(PPE),可以减小剂量或延迟给药。本品剂量调整指南参见表1。表中毒性级别根据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毒性评价标准(NCI-CTC)设定。表1.出现PPE症状的剂量调整方案 前 次 给 予 本 品 后 周 数 毒性级别 第4周 第5周 第6周1级 继续给药;如病人之 继续给药;如病人之 减量25%继续给药,并恢复(轻度红斑,水肿或脱皮但不 前曾发生过3,4级皮 前曾发生过3,4级皮 4周给药间隔影响日常行为活动) 肤毒性反应,给药应 肤毒性反应,给药应 推迟一周 推迟一周2级 给药推迟一周 给药推迟一周 减量25%继续给药,并恢复(红斑,脱皮或水肿,有影响 4周给药间隔但可以进行正常的活动。小水 泡或溃疡小于2厘米) 3级 给药推迟一周 给药推迟一周 停止治疗(发热,溃疡或肿胀影响行走或正常行为,不能正常穿衣。)4级 给药推迟一周 给药推迟一周 停止治疗(扩散或局部感染并发症,或 卧床不起或住院)出现口腔炎时的剂量调整 当病人出现口腔炎症状时,可按表2进行剂量调整。表2.出现口腔炎的剂量调整方案 前 次 给 予 本 品 后 周 数 毒性级别 第4周 第5周 第6周1级 继续给药;如病人之 继续给药;如病人之 减量25%继续给药,并恢复(无痛的溃疡,红斑或轻度疼 前曾发生过3,4级口 前曾发生过3,4级口 4周给药间隔。或遵医嘱停痛) 腔炎,给药应推迟 腔炎,给药应推迟 止治疗。 一周 一周2级 给药推迟一周 给药推迟一周 减量25%继续给药,并恢复(疼痛性红斑,水肿或溃疡 4周给药间隔。或遵医嘱停但可以进食) 止治疗。3级 给药推迟一周 给药推迟一周 停止治疗(疼痛性红斑,水肿或溃疡不能进食)4级 给药推迟一周 给药推迟一周 停止治疗(需要接受肠道内或肠道外 营养支持治疗)出现血液毒性的剂量调整 白细胞减少症是这一人群出现最多的不良反应,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也有出现。当病人ANC计数<1,000/mm[sup]3[/sup]和/或血小板计数<50,000/mm[sup]3[/sup]时需要临时暂停本品。当ANC计数<1,000/mm[sup]3[/sup]时,可在随后的治疗中同时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or GM-CSF)治疗,以维持血细胞数量。特殊病人肝功能不全病人:曾对少量肝功能不全病人(胆红素值达4mg/dl)给予20mg/m[sup]2[/sup]本品,血浆清除率和淸除半衰期未见变化。根据以往使用盐酸多柔比星的经验,对于肝功能不全的病人应减少给药量。建议当胆红素髙于以下数值时考虑减少用量:血清胆红素1.2~3.0mg/dl,采用常用量的1/2;大于3.0mg/dl时,采用常用量的1/4。肾功能不全病人:由于多柔比星由肝脏代谢和经胆汁排泄,故使用本品时剂量不需要调整。脾切除病人:目前尚无本品用于脾切除病人的经验,故不推荐使用。

Ⅳ 焦化,炼焦煤方面的知识!!

各种煤的成焦性能
气煤
气煤是一种变质程度低、挥发分较高的炼焦煤。煤的分子结构中侧链多且长,含氧量高,热解时不仅侧链从缩合芳环上断开,侧链本身又在氧键处断开,产生的分子量小,热解过程中可生成不同数量的胶质体,但热稳定性较差,易于分解,胶质体的粘结性较弱,流动性强,在生成半焦时胶质体可分解出大量的挥发物质,能产生较高的煤气和较多的焦油;能单独结焦,生成的焦炭因收缩大而产生很多纵裂纹,可使焦炭块度降低,焦炭多呈细长条而易碎。配入气煤可以缓解炼焦过程中膨胀压力和增大焦饼的收缩,便于推焦,同时气煤挥发分高,还可增加煤气和化学产品的产率。
气肥煤
气肥煤是煤化程度与气煤相近的挥发分和胶质体最大厚度Y值很高的强黏结性炼焦煤。单独炼焦时能产生大量的煤气和胶质体,但因为气体析出过多,不能生成强度高的焦炭。它最适合于高温干馏制造城市煤气,也可以用于配煤炼焦以增加化学产品的产率。
1/3焦煤
1/3焦煤是中等偏高挥发分的较强黏结性炼焦煤,是一种介于焦煤、肥煤和气煤之间的过渡煤。在单独炼焦时能生成强度较高的焦炭,焦炭的抗碎强度接近肥煤,耐磨强度则明显地高于气煤。在炼焦时其配入量可在较宽范围内波动而获得很高强度的焦炭。
肥煤
肥煤是中等变质程度的煤,挥发分范围较广,挥发分多在25%-35%。肥煤的分子结构中虽然侧链较多,但含氧量少,胶质层厚度大于25毫米,受热时产生大量的胶质体,其流动性大,热稳定性较气煤胶质体好。在半焦收缩过程中可产生较大的内应力,故单独炼焦有较多的横裂纹,焦炭易成碎块,焦根部分常有蜂焦。肥煤是配煤炼焦的重要成分,并可以多配弱粘结性煤而炼成机械强度较好的冶金焦炭,但挥发分高的肥煤,结焦性较差,炼焦配煤中使用此种煤时,配合煤中气煤用量需要减少。
焦煤
焦煤,又称主焦煤,是中等变质程度的煤种,具有中等胶质层厚度,大多数焦煤单独炼焦时可以形成热稳定性很好的胶质体,能得到块大、裂纹少、耐磨好的焦炭,但不宜采用它单独炼焦,主要原因是收缩度小,膨胀压力大,因此可能产生推焦困难,引起焦炉的损坏。同时因我国焦煤储量有限,为了合理利用中国煤炭资源,不仅不要单独用焦煤炼焦,而且在配煤中应尽量减少焦煤的配比,以节约焦煤煤源使用。在配煤中配入焦煤,主要是用来提高焦炭机械强度的作用。
瘦煤
瘦煤的变质程度较高,挥发分低,在加热时产生的胶质体少。不同的瘦煤单独炼焦时,焦炭的强度有很大的差别,大多数瘦煤炼出的焦炭块度大、裂纹少,熔融性较差,有粒状物质存在,焦炭的耐磨强度较差。炼焦时配入瘦煤可以提高炭的块度。有些粘结性好的瘦煤具有很大的膨胀压力。
其他煤种
其他煤种如长焰煤、贫煤和无烟煤,因胶质层厚度小,粘结性级弱,不能单独结成焦炭,一般不列入炼焦煤范围内,但目前为降低配煤成本,也有厂家少量配加,但需要预处理

Ⅳ 想知道什么是“工业煤”

工业的粮食-煤
来源:学生网络图书 类别:阅读 发布时间:05-17

--------------------------------------------------------------------------------

人类发现煤的历史相当长,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煤作燃料的国家.远在 3000 多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采煤, 并用这种”黑石”来取暖、烧水煮饭了.在汉唐时代, 就已经建立了手工煤炭业, 煤在冶铸金属(利用热能)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这时, 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还不知道煤是什么东西呢! 煤在古代除了叫黑石之外, 还有其他许多名称.如石涅啦, 黑金啦, 石墨啦, 石炭啦, 等等都是.

那么, 煤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人类发现和使用煤炭, 虽然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了, 但煤是怎样生成的, 却是近几百年来才逐步弄清的.

煤是由植物变来的, 这已是我们谁也不会怀疑的事实.但煤里面的热能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需要从植物说起了.

原来, 绿色植物中的叶绿素, 能够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 同时吸收太阳光;依靠太阳光的能量, 把根部送来的水分解, 放出氧气, 而把氢气同二氧化碳发生一系列的复杂的化学反应, 变成为植物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各种各样的糖类.这个奇妙的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光合作用”, 正因为有了光合作用, 植物才会越长越高.那么, 绿油油的树枝、粗大的树干, 是怎么变成黑色的像石头一样的煤呢?

早在远古时代, 地球上还没有人类.气候比现在也要温暖湿润得多, 因而地面上到处生长着茂密高大的造煤植物.特别是在海边和内陆湖沼地带, 由于这里终年积水, 营养丰富, 植物尤其茂盛.一开始, 这些地方生长着的植物并不高大, 但随着植物不断地生长和死亡, 这些植物的遗体越堆越多, 使得水越来越浅, 养料也越来越丰富.最后, 这些地方发育了高大茂密的森林.

森林一批批生长, 又一批批地死亡.经过许多次的不断反复之后, 植物遗体在这些地方越堆越多.在细菌的作用下, 植物的遗体最终变成一种黑褐色或褐色的淤泥状物质——泥炭.由植物遗体变成泥炭, 我们把这一变化过程叫”泥炭化阶段”, 它是煤即将形成的前奏.

如果地球的表面和地壳真是永远不变的话, 即使有了很多的植物遗体, 煤仍是无法形成的.但我们知道, 地球的表面从来没有安静过, 常常发生频繁的地壳运动.

如果地壳上升了, 低洼的地方变成平地甚至高山, 由于水分减少, 植物将生长得少而慢, 一般是无法形成煤的.

如果地壳下降了, 而且下降得很快的话, 特别是当地壳下降的速度超过植物遗体堆积的速度时, 植物由于水太深而无法继续生长下去, 那么, 煤同样也是难以形成的.

只有当地壳缓慢地下降时, 植物才能不断地生长和死亡, 泥炭层也才能不断地形成和加厚.而且有可能形成很厚的煤层.

如果这里的地壳反复地上升和下降, 则有可能形成许多煤层.在浅海和内陆湖沼, 由于地壳下降, 泥炭层会被陆地上的河流带来的泥沙掩埋, 而且随着地壳的不断下降, 覆盖在泥炭层上的泥沙会越来越厚, 泥炭层会被掩埋得越来越深.这些被掩埋的植物遗体, 经过长期的高温高压和细菌的作用, 形成了褐煤.由泥炭变成褐煤的作用, 我们把它叫做”岩化作用”.

褐煤在高温高压下, 将继续失去水分和挥发水分, 碳会进一步增加, 慢慢地变成了烟煤: 烟煤进一步变化, 最后变成了无烟煤.

由褐煤、烟煤到无烟煤的过程, 最主要的变化就是煤里面碳的含量在不断地增多, 所以这种作用又叫做”碳化作用”或者”变质作用”.所以说, 只有大量的植物是不够的;适当的、有节奏的地壳运动也是造煤的一个必要前提, 二者缺一不可.说到这里, 你对为什么把煤叫做”太阳石”这个问题应该弄清楚了吧! 在地球形成和演化的整个地质历史上, 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成煤的地质条件.例如我国在石炭纪、二叠纪(距今2.5~3.3 亿年)和侏罗纪(距今 1.4~1.95 亿年)等时期, 对煤的形成就很有利, 我国的煤大都是这些时期形成的.把煤作为燃料烧掉, 多少年来我们都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近几十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们才发现煤浑身都是宝.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能源, 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那么, 煤究竟有哪些用处呢? 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 ”煤氏三兄弟”中变质程度最深的是无烟煤, 它的发热量也最高.烧起来火力很强, 烟尘很少, 燃烧后灰渣也不多, 是一种很好的燃料;烟煤虽说变质程度比无烟煤差, 发热量中等, 但它却是三兄弟中最有出息的一个, 因为它不仅可以用来炼焦冶炼钢铁, 而且还可以被气化、液化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许多方面;褐煤变质程度最差, 发热量也最低, 但它却是很好的化工原料! 那么, 把煤作为化工原料又能干什么呢? 要想知道这些, 我们就首先必须知道煤焦油的来历.我们把煤放到炼焦炉里, 隔绝空气, 加热到1000℃左右时, 就可得到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这些产品.1 吨优质炼焦煤, 经焦化, 可得到700~800kg 焦炭, 30~40kg 的煤焦油和100 多kg 的焦炉气.其中, 焦炭是冶金工业的 ”粮食”, 而且还可以用来生产煤气、电极、合成氨、电石等.电石除用于照明、切割和焊接金属外, 还是生产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重要化工产品的原料.至于焦炉气么, 首先它是很好的气体燃料, 使用煤气这在许多城市里已是很普遍的了.其次它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说来说去, 最有用处的还是要数煤焦油了.它的用途真是丰富多采, 极为广泛.说来话长, 100 多年前, 由于人们对它知之甚少, 当时是把它当做废物倒掉的.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到了19 世纪中叶,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 人们才发现煤焦油原来成分极为复杂, 多达500 种以上.用它可以制造出千百种用途各异、色彩缤纷的化工产品.于是, 煤焦油一下子成了有机化学工业珍贵的”原料仓库”.比如染料、香料、合成橡胶、塑料、合成纤维、农药、化肥、炸药、洗涤剂、除草剂、溶剂、沥青、油漆、糖精、卫生球等等.制造这些产品的原料都可以从煤焦油中获得.

除煤焦油、煤气、焦炭外, 就是一向被我们看作是废物的许多东西, 今天也都是”宝贝”了.如燃烧煤过程中产生的硫氧化物, 现在用它可以生产出优质硫酸;煤灰和煤渣, 现在可以用来制造水泥等建筑材料.在煤灰里甚至还可以提取出大量的被誉为”电子工具的粮食”的半导体材料——锗和镓.

噢! 从煤里竟能得到这么多宝贵的东西, 怪不得它被人们称誉为”万能的原料, 黑色的金子”呢!

可以说, 从18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的100 年时间里, 以煤为主要能源的世界, 发生了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巨变, 今天这个高度现代化的世界经济, 就是在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40 年来, 我国的煤炭工业发展十分迅速.1990 年我国原煤产量达10.8 亿吨, 比1949 年增长了32 倍, 是世界上产煤最多的国家.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十分广泛而又不均匀.

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河北一带, 以及安徽、江苏两省北部、新疆、贵州、云南、黑龙江等省、区也不少.其中, 尤以山西、内蒙古、新疆、陕西最为集中, 北方仅山西、内蒙古两省区的煤炭储量就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60%以上.

由于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 因而我国的煤炭基地也主要在北方.全国年产量超过1000 万吨的12 个大煤矿, 有10 个在北方.

目前, 我国最大的煤矿是山西的大同, 年产量达3500 万吨以上, 被誉为 ”煤都”.在大同的西南, 有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山西平朔的安太堡露天煤矿, 年产量达1533 万吨.它是我国现代化水平最高的煤矿, 从剥离到采煤, 从运输到选煤, 全部是现代化设备.在这里, 你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大的斗容25m3 的特大电铲, 不停地把土和岩石剥掉, 把煤挖出来.然后, 通过我国第一条现代化铁路——大秦铁路线, 将煤运到我国最大的煤炭转运港——秦皇岛港.由此再转运到我国的东北、华东和华南等地区, 支持着那里的社会主义建设.

总之, 我国不仅煤炭资源极为丰富, 而且质地优良, 品种齐全.通过广大煤矿工人的辛勤劳动,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然而, 随着工业的发展, 煤炭的消耗越来越大.因烧煤产生的大量烟灰、飘尘和有害气体, 污染了环境, 人们逐渐转向比它更优越的新能源: 石油.

Ⅵ 煤炭里的 G值 和 Y值 是什么意思

G值指的是粘结指数。在规定条件下以烟煤在加热后粘结专用无烟煤的能力,它是煤炭分类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冶炼精煤的重要指标。枯结指数越高,结焦性越强。

Y值指的是胶质层最大厚度。烟煤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所形成的胶质层最大厚度是烟煤胶质层指数测定中利用探针测出的胶质体上、F 层面差的最大值。它是煤炭分类的重要标准之一。动力煤胶质层厚度大,容易结焦;冶炼精煤对胶质层厚度有明确要求。

(6)胶质体的常用制备方法扩展阅读

1.煤炭质量是指煤炭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适用性,其主要指标有灰分、水分、硫分、发热量、挥发分、块煤限率、含矸率以及结焦性、粘结性等。

2.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虽然煤炭的价值大不如从前,但毕竟目前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煤炭还是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必不可缺的能量来源之一。

Ⅶ 煤炭的国家标准

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其种类多种多样,以我国为例,一般来说煤炭资源分为烟煤、无烟煤和褐煤。工业用煤主要是烟煤,烟煤的种类也较多,主要有以下的各种类型。

长焰煤:长焰煤是最年轻的烟煤。呈弱粘结性的长焰煤在低温干馏时能析出较多的焦油。—般用作动力、民用燃料,气化原料,也可供低温干馏生产半焦或炼油原料。主要产地有甘肃的靖运、河南的义马、陕西的彬县、辽宁的阜新、抚顺,山西的大同及平朔等。

瘦煤:瘦煤属中高等变质烟煤,加热时能产生少量的胶质体,软化温度高,可以单独炼焦,结成的焦炭块度大,裂纹少,熔解较差,耐磨强度低。主要产地有陕西的铜川、韩城、蒲白和澄合等煤矿,河南的平顶山,河北的峰峰煤矿等。

不粘煤:不粘煤在焦化中不结焦,煤的水分有时高达10%以上,一般用作动力及民用燃烧,也可作气化用煤。主要产地有辽宁的阜新、陕西的神府等。

气煤:气煤属低等变质烟煤,加热时有较多的挥发物和焦油析出,胶质体的热稳定性差。气煤能单独炼焦,但焦炭细长而易碎,配煤炼焦可以增加煤气生产率和提高副产品回收率。主要产地有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江西的乐平,陕西的黄陵等地。

焦煤:焦煤属中等变质烟煤,加热时能产生稳定性很好的胶质体。焦煤是优质的炼焦原料,用焦煤单独炼焦时,所得焦炭块度大、裂纹少;机械强度和耐磨强度都很高,但由于膨胀压力大,用大型炼焦炉生产时,易造成推焦困难。主要产地有河北的开滦、峰峰,江苏的大屯,安徽的两淮、山西的轩岗和黑龙江的双鸭山等煤矿。

肥煤:肥煤属中等变质的烟煤,加热时能产生大量的胶质体。在炼焦过程中,煤的软化、固化温度的间隔较大,用肥煤单独炼焦时能产生熔解性良好的焦炭。但裂纹较多,焦炭易成小块,机械强度及耐磨强度均差,多用作配煤炼焦的主要成分。主要产地有山东的究州,河南的平顶山和山西的霍县等。

除了烟煤以外,我国其它的煤炭品种尚有:

烛煤:有一种炭,用纸就可点燃,并发出明亮的光焰,像蜡烛一样,因此人们称它为烛煤。烛煤通常呈灰黑色或褐色,光泽也较暗淡,有时略带油脂光泽,断口呈贝壳状,含植物小袍子较多,可含少量藻类,也可能不含。烛煤挥发物含量和焦油产出军较高。主要产地:山西的浑源、大同,山东的新滇、兖州和枣庄。

藻煤:有—种光泽暗淡、结构均一、呈块状构造、韧性较大、易燃、有沥青味的煤;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它主要是由密集的藻类组成的,也含有少量粘土矿物,这就是藻煤。藻煤的挥发物氢含量高、焦油产出宰高,但有时灰分也高。主要产地:山西的浑源、蒲县,山东的肥城和兖州。

弱钻煤:弱粘煤是隔绝空气加压时产生的。胶质体很少,有时也可单独炼焦,但焦炭多呈小块,易粉碎。炼焦时可小量配用。它的主要用途是作气化原料和机车、发电厂燃料。主要产地有陕西的彬(县)长(武)矿区、铜川的焦坪等。

煤精:煤精是煤的一个特殊品种,煤精又称煤玉、炭精、灰根、乌玉、墨石、煤根石、墨精石等。它同普通煤一样可以燃烧,其主要特点是质地致密,具有一定的韧性,不透明,黝黑闪亮,抛光后呈玻璃光泽,硬度2.4—4,相对密度1.3—1.35,可用作工艺雕刻制品原料;实物资料证实,有些煤精制品及其坯料被埋在地下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仍保存完好,没有风化、龟裂现象。沈阳新东遗址发掘出来的煤精雕刻制品,是我国从六七千年前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利用煤炭的直接证据。

无烟煤:无烟煤是变质最深的矿产煤,含碳量通常高达90%一98%,而可燃基氢含量很低,一般<4%,它的化学反应性较低,光泽强、硬度高,常常供作民用燃料。但有些化学反应性较强,热稳定性较高的无烟煤,可用作化学作合成的原料。而低灰、低硫的老年无烟煤则是生产碳素制品的重要原料。无烟煤主要产地有宁夏的汝箕沟,山西的晋城、阳泉,河南的焦作、郑州,贵州的毕节地区等。

褐煤:褐煤是未经变质的煤,其化学反应性强,放在空气中极易风化而破碎成小块,热稳定差,块煤加热后破碎严重,多作民用燃料或煤化工产品,如褐煤腊、硝基腐植酸铵等。主要产地有内蒙古伊敏河、霍林河、大雁、元宝山、准噶尔,云南小龙潭、昭通等。
(http://www.6chem.com/04.asp?classfirst=%C3%BA%BB%AF%B9%A4&classtwo=%CA%D0%B3%A1%B5%F7%D1%D0&id=188)

煤炭质量分析-相关国家标准目录
DL/T 465-1992 煤的冲刷磨损指数试验方法 查看
DL/T 498-1992 粉煤灰游离氧化钙测定方法 查看
DL/T 660-1998 煤灰高温黏度特性试验方法 查看
DZ 48-1987 岩石中有机碳分析方法 查看
GB 14181-1997 测定烟煤粘结指数专用无烟煤技术条件 查看
GB 189-1963 煤炭粒度分级 查看
GB 2566-1995 低煤阶煤透光率测定方法 查看
GB 4632-1997 煤的最高内在水分测定方法 查看
GB 474-1996 煤样的制备方法 查看
GB 475-1996 商品煤样采取方法 查看
GB 5751-1986 中国煤炭分类 查看
GB/T 11957-2001 煤中腐植酸产率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341-2001 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方法 查看
GB/T 14181-1993 测定烟煤粘结指数专用无烟煤技术条件 查看
GB/T 15334-1994 煤的水分测定方法 微波干燥法 查看
GB/T 15458-1995 煤的磨损指数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5459-1995 煤的抗碎强度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5460-1995 煤中碳和氢的测定方法 电量-重量法 查看
GB/T 1572-2001 煤的结渣性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573-2001 煤的热稳定性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574-1995 煤灰成分分析方法 查看
GB/T 1575-2001 褐煤的苯萃取物产率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6415-1996 煤中硒的测定方法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 查看
GB/T 16416-1996 褐煤中溶于稀盐酸的钠和钾测定用的萃取方法 查看
GB/T 16658-1996 煤中铬、镉、铅的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6659-1996 煤中汞的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8510-2001 煤和焦炭试验可替代方法确认准则 查看
GB/T 18511-2001 煤的着火温度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8666-2002 商品煤质量抽查和验收方法 查看
GB/T 18855-2002 水煤浆技术条件 查看
GB/T 18856.1-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部分:水煤浆采样方法 查看
GB/T 18856.10-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0部分:水煤浆灰熔融性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8856.11-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1部分:水煤浆碳氢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8856.12-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2部分:水煤浆氮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8856.13-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3部分:水煤浆灰成分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8856.14-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4部分:水煤浆PH值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8856.2-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2部分:水煤浆浓度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8856.3-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3部分:水煤浆筛分试验方法 查看
GB/T 18856.4-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42部分:水煤浆表观粘度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8856.5-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5部分:水煤浆稳定性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8856.6-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6部分:水煤浆发热量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8856.7-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7部分:水煤浆工业分析方法 查看
GB/T 18856.8-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8部分:水煤浆全硫测定方法 查看
GB/T 18856.9-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9部分:水煤浆密度测定方法 查看
GB/T 211-1996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查看
GB/T 212-1991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查看
GB/T 212-2001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查看
GB/T 213-1996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查看
GB/T 214-1996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 查看
GB/T 215-1996 煤中各种形态硫的测定方法
GB/T 216-1996 煤中磷的测定方法 查看
GB/T 217-1996 煤的真相对密度测定方法 查看
GB/T 218-1996 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 查看
GB/T 219-1996 煤灰熔融性的测定方法 查看
GB/T 220-2001 煤对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性的测定方法 查看
GB/T 2565-1998 煤的可磨性指数测定方法(哈德格罗夫法) 查看
GB/T 2566-1995 低煤阶煤的透光率测定方法 查看
GB/T 3058-1996 煤中砷的测定方法 查看
GB/T 3558-1996 煤中氯的测定方法 查看
GB/T 4633-1997 煤中氟的测定方法 查看
GB/T 4634-1996 煤灰中钾、钠、铁、钙、镁、锰的测定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查看
GB/T 476-1991 煤的元素分析方法 查看
GB/T 476-2001 煤的元素分析方法 查看
GB/T 478-2001 煤炭浮沉试验方法 查看
GB/T 479-2000 烟煤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 查看
GB/T 480-2000 煤的铝甑低温干馏试验方法 查看
GB/T 483-1998 煤炭分析试验方法一般规定 查看
GB/T 5447-1997 烟煤粘结指数测定方法 查看
GB/T 5448-1997 烟煤坩埚膨胀序数的测定 电加热法 查看
GB/T 5449-1997 烟煤罗加指数测定方法 查看
GB/T 5450-1997 烟煤奥阿膨胀计试验 查看
GB/T 6949-1998 煤的视相对密度测定方法 查看
GB/T 7560-2001 煤中矿物质的测定方法 查看
JB/T 7610-1994 锅炉煤粉燃烧特性试验规范 查看
JB/T 7611-1994 锅炉煤粉气流着火指数测定试验规范
JB/T 7612-1994 锅炉煤粉粒度分布测试规范 查看
MT 190-1988 选煤厂煤泥水沉降试验方法 查看
MT 263-1991 烟煤宏观类型的划分与描述 查看
MT 265-1991 商品煤随机反射率分布图的判别方法 查看
MT 422-1996 煤矿粉尘粒度分布测定方法(质量法) 查看
MT 56-1981 中国煤炭可选性测定标准 查看
MT 80-1984 煤中灰分快速测定方法 查看
MT/T 1-1996 商品煤含矸率和限下率的测定方法 查看
MT/T 109-1996 煤和矸石泥化试验方法 查看
MT/T 340.1-1994 冶金焦用北淮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0.2-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淮北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0.3-1994 水泥回转窑用淮北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1.1-1994 冶金焦用大屯煤电公司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1.2-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大屯煤电公司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1.3-1994 蒸汽机车用大屯煤电公司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2.1-1994 冶金焦用七台河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2.2-1994 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用七台河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2.3-1994 蒸汽机车用七台河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2.4-1994 水泥回转窑用七台河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2.5-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七台河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3.1-1994 冶金焦用西山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3.2-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西山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4.1-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龙口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4.2-1994 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用龙口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5.1-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霍州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MT/T 345.2-1994 冶金焦用霍州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6.1-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大雁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7.1-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扎赉诺尔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8.1-1994 冶金焦用萍乡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8.2-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萍乡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8.3-1994 合成氨用萍乡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8.4-1994 水泥回转窑用萍乡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9.1-1994 冶金焦用潞安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9.2-1994 发电煤粉锅炉用潞安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49.3-1994 蒸汽机车用潞安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查看
MT/T 357-1994 煤的三氯甲烷萃取物测定方法 查看
MT/T 358-1994 煤的三氯甲烷萃取物族组分测定方法 查看
MT/T 384-1994 煤中铀的测定方法 查看
MT/T 385-1994 煤中钒的测定方法 查看
MT/T 560-1996 煤的热稳定性分级 查看
MT/T 561-1996 煤的固定碳分级 查看
MT/T 562-1996 煤中磷分分级 查看
MT/T 574-1996 煤矸石生物肥料技术条件 查看
MT/T 594-1996 煤显微组分荧光光谱测定方法 查看
MT/T 595-1996 煤显微组分荧光强度测定方法 查看
MT/T 596-1996 烟煤粘结指数分级 查看
MT/T 597-1996 煤中氯含量分级 查看
MT/T 736-1997 无烟煤电阻率测定方法 查看
MT/T 737-1997 量热仪氧弹安全性能检验规范 查看
MT/T 739-1997 煤炭堆密度小容器测定方法
MT/T 740-1997 煤炭堆密度大容器测定方法 查看
MT/T 741-1997 煤系高岭岩 三氧化二铝浸出率测定方法 查看
MT/T 748-1997 工业型煤冷压强度测定方法 查看
MT/T 749-1997 工业型煤浸水强度和浸水复干强度的测定方法 查看
MT/T 750-1997 工业型煤中的全硫测定方法 查看
MT/T 751-1997 工业型煤发热量测定方法 查看
MT/T 791-1998 水煤浆采样方法 查看
MT/T 792-1998 水煤浆浓度测定方法 查看
MT/T 799-1999 煤系高岭岩(土)及其煅烧土沉降体积测定方法 查看
MT/T 800-1999 煤系高岭岩(土)煅烧土白度测定方法 查看
MT/T 801-1999 煤系高岭岩(土)及其煅烧土悬浮性能测定方法 查看
MT/T 802.1-1999 煤系硫铁矿及硫精矿中有效硫的测定方法 查看
MT/T 802.2-1999 煤系硫铁矿及硫精矿中全硫、硫酸盐硫、硫化铁硫的测定方法 查看
MT/T 802.3-1999 煤系硫铁矿及硫精矿中总碳量的测定方法 查看
MT/T 802.4-1999 煤系硫铁矿及硫精矿中砷含量的测定方法 查看
MT/T 846-1999 煤体导水性分类 查看
SD 210-1987 火电厂动力煤标准煤样(第一批) 查看
(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shtml/20040801/68915/)

阅读全文

与胶质体的常用制备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瓶充电线和插座连接方法 浏览:721
薏米红豆代餐饼的食用方法 浏览:330
重庆偏瘫自我训练方法有哪些 浏览:593
老公帮小孩吸奶有什么方法 浏览:247
电流导入仪使用方法 浏览:496
提拔领导的正确方法 浏览:628
成本核算方法应用研究 浏览:686
博美犬减肥方法技巧有哪些 浏览:496
用什么方法去老年斑 浏览:599
鱼轮怎么使用方法 浏览:646
大月份怀孕母牛肚胀治疗方法 浏览:849
测量尽量准的方法 浏览:199
研究课题具体研究方法 浏览:149
电脑电源串联的方法 浏览:785
肛瘘治疗有什么新方法 浏览:436
水培生根粉的使用方法 浏览:669
如何选择测氡仪产品的辨别方法 浏览:150
如何治疗颈椎病有哪些方法治 浏览:866
教资的教学方法 浏览:412
安全监控与检测湿度检测方法 浏览: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