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用中药外洗方法治疗颈椎病
中药外洗作为一种用药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骨科临床,颈椎病的治疗亦不例外。
药物组成:葛根40g,丹参、威灵仙、防风、荆芥、桑枝、桂枝、五加皮、当归各30g。
用法:将上药倒入盆中,加水3L 稍浸渍后煎沸15 分钟,用毛巾蘸药水趁热洗敷颈肩部。第二天仍用原汤加热外洗。1 剂药洗3 天,1 天2 次,每次30 分钟。
加减:麻木甚者,加细辛15g,川椒30g;疼痛重者,加乳香15g,白芍20g。
B. 泡药浴的正确方法
药浴的使用方法
1、溶解:用十倍于药包(粉)的开水浸泡5—10分钟。
2、调好水温:根据自己的耐热习惯在39-45度之间来调整水温,如果首次泡浴没经验水温就调到夏天39度、冬天42度,并且在泡浴过程中适当调整温度。
3、把溶解好的药包和药水同时到入木桶里以后要用手揉捏药包,把里面的有效成分挤压出来。
4、首次泡药浴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有一些身体反映后就有些害怕不敢再泡下去,只要在耐受范围之内,鼓励自己多坚持一段时间,最好达到10分钟以上,直到发现有排毒反应后再休息,另外可以采用中间休息2-3次每次3分钟的方法来缓解身体不适,只要累计泡浴时间达到20分钟即可。
5、根据反应调整水温:不同的人耐受力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第一次进水5 — 8分钟时根据对于水温的感受,及时调整水温,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否则水温高了会感到难以忍受,水温底了又没有效果,直到几次泡浴后对水温的耐受力有了把握,根据经验就可以把温度调整到位,达到满意的效果。
(1) 饭后一小时方可入浴
(2) 浴前4小时内没有进食一定要准备好牛奶、糖水、或其它流食,以备顾客感到不适时食用。
(3) 浸泡药浴前、中、后应适当补充水份。
(4) 浸泡场地应注意通风良好,但不可受寒。
(5) 起浴后皮肤表面发红,并持续30分钟至1个小时的发汗均属正常的药效作用,但注意不可蓄意吹风,以免受寒。
(6) 泡过药浴以后、在皮肤发红、发热状况没有消退之前,请勿使用任何护肤品和化妆品。
(7) 有轻度高低血压病史、心脏功能稍差者应在家人陪伴下使用,并注意场地通风,每次浸泡时间不宜太长(约3-6分钟),如在浸泡过程中感到心跳加快或呼吸过于急促时,应起身于通风良好处稍适休息,待恢复后再次浸泡,一般分两到三次浸泡即可。
(8) 部分使用者(尤其是较为肥胖的使用者)浴后皮肤出现轻微刺痛感或出现小丘疹,均属排毒自然现象,可继续使用。
(9) 产妇在分娩时如有手术行为,须持拆线后再进行泡浴,若无手术行为,可于产后7天开始泡浴
(10) 先淋浴、后泡浴,或先洗头和脸再进入木桶泡浴,浴后无需再冲洗,直接擦干即可。
(11) 身体虚弱者在浸泡过程中会出现:头晕、心跳加快、恶心、全身酸软无力等症状,属于正常现象,随着泡浴对体质的调整会逐渐消失。
(12) 体虚、受风寒、湿气重的人群在泡浴后会出现风疹、湿疹、关节疼痛、并伴有瘙痒等症状,一般在2小时以后逐渐消失,属于好转反应。
药浴注意事项
*1) 中度以上高低血压病史、心脏功能不良者慎用。
*2) 有严重哮喘病者应避免使用,或遵医嘱。
*3) 皮肤有较大面积创口时应慎用。
*4) 孕妇及女士月经期间避免使用。
*5) 具有严重过敏史的客人慎用。
C. 皮肤病中药外洗九法
导读:夏季是皮肤病的高发季,对于皮肤病患者,外洗一方面可以减轻患者服药痛苦;另一方面,皮肤病局部用药能更好的吸收。(编辑/闫奇峰)
皮肤病中药外洗九法
作者/龚景林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中药外洗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用药物煎汤乘热在患处淋洗、浸泡、湿敷或坐浴的一种治疗方法,古称“溻洗”。
早在公元前770年《礼记•曲礼》篇即载有“头有疮则沐,身有疮则浴”,《外科精义》曰:“夫溻法者,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盖汤火有药涤之功……此谓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也,如药二两用水二升,为则煎取一升半,以净帛或新棉蘸药水稍热溻其患处,渐渐洗溻沐浴之”张山雷氏说:“外疡既溃,脓水浸淫,以洗涤洁净为第一要义,庶几病菌不留,方能生新收口,否则恶腐不除,必多滋蔓”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曾用苦参汤治疗狐惑病,狼牙汤治疗阴䘌。
洗剂在民间也常为人们所惯用,如用白矾水洗湿疮,花椒水洗痒疮,葱椒水洗冻疮,桂花叶水洗漆疮等。这些方法简便,而且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归纳了九法,兹不揣浅陋,介绍如下。
一、祛风止痒法
由于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邪客于肌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导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去润养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发病迅速,消退亦快,游走不定,瘙痒无度,多发于上半身或泛发全身,皮疹多为红色丘疹、风团、鳞屑或苔藓样变、疣目,损害为干性,不渗出,以及抓后起鳞屑及出血等,常见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疾患,如急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等。
治拟祛风止痒为主。
药用艾叶30克,摇竹消30克(我注:徐长卿),路路通30克,蚕砂60克,煎水1500毫升,待水温热后外洗患处,每天2次,每次洗10-15分钟。
临床上如寻常疣、扁平疣等,均属病毒所引起的皮肤病,皮损表现为扁平丘疹,或高出皮肤,粟米至黄豆大小,色为淡褐色、褐色、正常皮肤色。表面平滑或粗糙。
治疗以祛风解毒为主。
药用木贼15克,苍耳子15克,败酱草30克,露蜂房10克,马齿苋30克,煎水1000毫升,先乘热湿敷患处,然后用水擦洗皮损,皮损以擦红发热为宜,每天一次。
二、清热消肿法
不论外感邪热或脏腑实热,蕴阻肌肤,不得外泄,熏蒸为患。皮损多见红斑、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灼热痒痛。常见于急性湿疹及皮炎类疾患,如带状疱疹、丹毒、脓疱疮、过敏性紫癜、药疹、接触性皮炎及大疱性皮肤病、剥脱性皮炎、皮肌炎、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治宜清热、消肿、解毒。
药用马齿苋30克,黄柏30克,千里光30克,大黄30克,煎水1500毫升,待温热后外洗或湿敷患处,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
三、燥湿收敛法
湿有内湿与外湿之分,但以外湿为主,因湿邪侵入腠理,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而浸淫肌肤发疹。证见水疱,瘙痒糜烂渗液,水肿,浸淫四窜,汁水淋漓。常见的皮肤病,如皮炎、湿疹、脂溢性皮炎、天疱疮等。
治宜燥湿收敛。
药用马齿苋60克,苍术30克,侧柏叶60克,苦参30克,五倍子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或湿敷患处,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
四、凉血解毒法
由各种“毒”所引起的皮肤病,常见的有药物毒、食物毒、虫毒、漆毒等。邪毒侵入皮肤,郁而化热,毒热与气血相搏而发病。证见红肿、丘疹、风团、糜烂等多种形态。常见的皮肤病有接触性皮炎、药疹、中毒性红斑、虫咬皮炎、丘疹性荨麻疹。
治宜凉血解毒。
药用千里光30克,大黄30克,朴硝30克,山楂60克,扁蓄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或湿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
五、温经散寒法
由于阳气不达,皮肉受寒,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所致。皮损为紫暗或淡红斑,局部皮损红肿发硬,严重时可发生水疱、溃疡。常见的皮肤病有冻疮、血管炎。
治宜温经散寒。
药用透骨草30克,芫花10克,川椒15克,吴茱萸15克,煎水1000毫升,浸泡患处,每天1-2次,每次15-30分钟。
六、活血散瘀法
肝气郁结或外邪入侵,以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阻塞经络而致。证见皮损色暗红、青紫、瘀点、瘀斑、毛细血管扩张等。常见的皮肤病如结节性红斑、硬红斑、过敏性紫癜、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
治宜活血散瘀。
药用鬼箭羽30克,红花15克,丹参30克,桃仁30克,香附子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
七、养血润肤法
由于血虚不能营养肌肤,肤失濡养,血虚生风生燥,逗留肌肤所致。其皮损表现为干燥、脱屑、肥厚、粗糙皲裂、苔藓样变。常见的皮肤病有神经性皮炎、银屑病、鱼鳞病、手足癣鳞屑角化型、掌跖角化过度症。
治宜养血润肤。
药用白芨60克,黄精30克,紫草30克,五灵脂30克,露蜂房10克,煎水1500毫升,浸泡后再外洗患处,每天一次,每次浸泡30分钟。
八、杀虫除䘌法
由于对虫体的过敏或虫的毒素侵入机体,日久蕴毒,发于肌肤所致。皮损为丘疹、风团、水疱、血痂、抓痕、糜烂等。常见的皮肤病有疥疮、丘疹性荨麻疹、桑毛虫皮炎。
治宜杀虫除䘌。
药用蛇床子30克,川椒15克,大枫子30克,硫磺60克,藜芦15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患处,每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
在临床上还有由霉菌所引起的手足癣皮损为丘疹、水疱糜烂渗液。
治宜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药用丁香10克,黄精30克,黄柏30克,川椒10克,枯矾15克。煎水1500毫升,浸泡与外洗患处。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
九、脱脂除垢法
多因内蕴湿热,外感风邪,蕴阻肌肤,湿热上蒸,或因湿热耗伤阴血,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成。皮损为潮红、渗出、糜烂、结黄厚痂、鳞屑(干燥或油腻的鳞屑)。常见的皮肤病有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
治宜清热利湿,脱脂除垢。
药用透骨草60克,侧柏叶60克,黄柏30克,皂刺30克,硼砂30克。煎水1500毫升,外洗患处,每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洗后头部不要另用温水冲洗,待头发自干。
总之以上九法初步概括了皮肤病中药外洗的法则,在使用这九个法则时,一定要根据皮损的部位、范围、性质以及患者皮肤的耐受情况辨证施治,合理的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和外洗方法,采取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法则进行洗浴治疗,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