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猪渗出性皮炎特效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猪渗出性皮炎特效药有庆大霉素、氟苯尼考、丁胺卡那、氧氟沙星等药物。治疗时可以在猪皮肤患病的地方先用1%高锰酸钾水溶液冲洗,涂擦干净后再用碘伏或用云南白药喷雾剂喷洒。本病主要侵害哺乳仔猪,尤其是刚出生3-5天的仔猪发病率高,且传染迅速,死亡率也高,只要有1头仔猪发病,1-2天全窝都会被传染。
一、猪渗出性皮炎特效药
1、猪渗出性皮炎特效药有庆大霉素、氟苯尼考、丁胺卡那、氧氟沙星等。治疗时先将猪皮肤患病的地方用1%高锰酸钾水溶液冲洗,洗干净后再用碘伏或云南白药喷雾剂喷洒。一般用云南白药喷雾剂比较好,因为操作简单而且效果理想,每天使用1次即可。然后用板蓝根注射液(0.1ml/每千克体重)加头孢噻呋钠(5mg每千克/体重),混合进行肌肉注射,每天使用1次,连续用3-4天即可。
2、此病主要侵害哺乳仔猪,尤其是刚出生3-5天的仔猪发病率比较高,而且传染迅速、死亡率也高。因此一定要将产舍保持干净、干燥、通风,刚出生的仔猪要将体表粘液擦干净,放在松软的干草或统糠垫料上。
2、此病传染速度非常快,只要有1头仔猪发病,过1-2天全窝的猪都会被传染,3-5天就会扩散到整座产仔舍。发病时一定要将猪及时隔离,病猪可以由专门饲养员饲养,各种用具应与健康猪隔离使用。病猪栏及走道也要彻底消毒,病猪可与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减少损失。
二、猪渗出性皮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猪渗出性皮炎也叫做溢脂性皮炎或煤烟病,本病主要是由皮炎葡萄球菌严重感染引起的疾病,病原上叫猪的葡萄球菌病。近年来这种疾病在个别猪场会有发生,但发病次数比较少,很多猪场遇到这种病会误诊为疥蛾病或维生素A缺乏症,从而延误了正确治疗时间,造成较严重的损失。
2、仔猪发病时吻突及眼脸会出现点状红斑,然后慢慢的转变为黑色航皮,接着全身就会出现油性粘液。这种粘液气味恶臭,干燥后会结块贴在皮肤上形成黑色痂皮,猪的外观就像是全身涂上一层煤烟,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更加严重。
3、发病时一定要对病猪严格隔离,然后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消毒。可以用0.1%高锰酸钾水浸泡发病仔猪的身体1-2分钟,头部用药棉沾高锰酸钾水清洗病灶,然后擦干涂上龙胆紫。对初发这种病的猪直接涂上龙胆紫,效果会很好。
㈡ 仔猪渗出性皮炎怎么治疗
猪渗出性皮炎是由猪葡萄球菌引起,主要发生于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和超急性感染。猪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条件致病菌,常寄居于猪的皮肤、黏膜上,当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或皮肤、黏膜破损时,病菌便乘虚而入,导致发病。
一般多发生于仔猪,猪只突然发病,先是仔猪吻突及眼睑出现点状红斑,后转为黑色,接着全身出现油性黏性滑液渗出,气味恶臭,然后黏液与皮屑、污物一起干燥结块贴于皮肤上形成黑色痂皮,外观像全身涂上一层煤烟,手触之黏手如接触油脂样感觉,故称之为“油皮病”。之后病情更加严重,有的仔猪不会吮乳,有的出现四肢关节肿大,不能站立,全身震颤,有的出现皮肤增厚、干燥、龟裂、呼吸困难、衰弱、脱水、败血死亡。患猪常出现全身性皮炎,并可导致脱水和死亡。
剖检病猪全身黏胶样渗出,恶臭,全身皮肤形成黑色痂皮,肥厚干裂,痂皮剥离后露出桃红色的真皮组织,体表淋巴结肿大,输尿管扩张,肾盂及输尿管积聚黏液样尿液。
【防治措施】
(1)本病的预防应注意搞好圈舍卫生,母猪进入产房前应先清洗、消毒,然后进入清洁、消毒过或熏蒸过的圈舍。母猪产仔后10日龄内应进行带猪消毒1~2次。
(2)接生时修整好初生仔猪的牙齿,断脐、剪尾都要严格消毒,保证围栏表面不粗糙,采用干燥、柔软的猪床等能降低发病率。对母猪和仔猪的局部损伤立即进行治疗,有助预防本病的发生。
(3)一旦发病应迅速隔离病猪,尽早治疗。皮肤有痂皮的仔猪用45℃的0.1%高锰酸钾水或1∶500的百毒杀浸泡5~10分钟,待痂皮发软后用毛刷擦拭干净,剥去痂皮,在伤口涂上复方水杨酸软膏或新霉素软膏。对于脱水严重的病猪应及早用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补充体液,并保证患猪清洁饮水的供应。没有条件进行药敏试验的偏远地区猪场可尝试应用青霉素、三甲氧节二氨嘧啶、磺胺或林可霉素、壮观霉素等抗生素肌内注射,连用3~5天。
㈢ 猪的皮肤出现红色痘点是什么病,怎样防治
猪痘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病毒性传染病,由猪痘病毒引起,痘苗病毒也可引起猪痘。猪痘的特征是在皮肤上有规律地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结痂等病变。
1.病原
猪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猪痘病毒属。病毒呈砖形,对乙醚敏感。病毒不能在鸡胚中传代,在猪肾、睾丸、猪胚肺的细胞培养中盲传几代后即可适应生长。无红细胞凝集性。
2.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感染宿主。乳猪和幼猪最为敏感。病猪和康复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从皮肤、黏膜的痘疹中排至外界,污染环境。本病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传染。猪虱、蚊、蝇等昆虫是本病的机械传播媒介。
3.症状
潜伏期5-7天。病初体温微升,随后在腹下部和前后肢内侧出现红斑,红斑迅速增大,变成丘疹、水疱和脓疱,最后形成痴皮。病猪眼、鼻分泌物增加。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发病率在幼猪中可达30-50%以上,但死亡率极低,一般不超过1%,若饲养管理不当或有继发感染,则常使幼龄仔猪的死亡率增高。
4.病理变化
除与临床症状相同的皮肤变化外,解剖病死猪可见口、鼻、咽、气管、支气管等部黏膜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组织学检查可见皮肤病变部上皮增生,除脑浆内包涵体外,还出现核内包涵体,核空泡化。在细胞浆内还能形成大晶体,直径达800纳米,为其他痘病毒所无。
5.诊断
(1)病原分离鉴定 取痘疹皮、痘疹液等经处理后,接种猪肾、睾丸单层细胞,观察细胞病变,电镜检查病毒。鉴定病毒可用已知阳性血清作细胞中和试验。
痘苗病毒也可引起猪痘,在病原鉴定上要注意区别。猪痘病毒只感染猪,只在猪细胞上增殖,有核内包涵体,在鸡胚绒尿膜(CAM)上不形成痘斑,动物试验仅感染兔,无红细胞凝集性,康复猪对痘苗病毒敏感。痘苗病毒宿主范围广泛,能在多种培养细胞上增殖,只有脑浆内包涵体,在CAM上形成痘斑,动物试验可感染兔、鼠、牛、羊,有红细胞凝集性,康复猪对痘苗病毒具有免疫力。上述特点为两种病毒的主要区别。
(2)血清学试验 可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作血清学诊断。
6.防制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病猪康复后可获得免疫力。平时应注意清洁卫生,消灭猪虱等外寄生虫。对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痘疹,然后涂以1%龙胆紫溶液。如有继发感染,可用抗菌素类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