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通常情况下,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
一、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
三、实用性的,如说明书、解说词等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应用广泛,一般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说明文两大类,也可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文艺性说明文是通过文艺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文的说明一定要有条理,说明的顺序,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的。比如介绍景物,建筑,多是根据地理环境、方位布局来安排;介绍事物源出、演变,多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阐述事理又多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总之,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由分到合,由远及近,由浅到深,逐步阐述。有时为了使别人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在某种情况下,只要不违背事物的特点、规律,也可以在顺序上作某些调整。
说明是解说事物,剖释整理的一种表达方法。对象不同,说明的重点和层次便不同。说明实体事物时,一般要注意空间的位置;说明抽象事理时,重在阐释概念、特点、来源、结构、种类、异同、比较、联系和功能等。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有一篇说明文写道:“一只蜻蜓一昼夜可以吃2 400只蚊子。”2 400只蚊子聚在一起,比蜻蜓的身体要大许多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个差错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据统计,蜻蜓一小时可吃蚊子50只到100只。一小时吃100只,一天24小时,当然要吃2 400只了。作者的乘法计算是无误的,却忽略了蜻蜓不可能在一天24小时之内一刻不停地吃蚊子。这就闹出了笑话。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❷ 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有什么特点说明方法有那些
什么叫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的。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那么,怎样写好说明文呢?
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来是不是使读者得到具体而明确的认识。比如,你参观了动物园,要向小读者介绍长颈鹿。什么是长颈鹿的主要特征呢?跑得快,斑纹美丽,这些都不是长颈鹿独具的特点。长颈鹿最主要的特征是脖子长,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母鹿身高四米多,公鹿五米左右,最高的记录是五米七八。它有四条又细又长的腿,还长着一个特别长的脖子。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颈椎骨只有七块,数目和人的颈椎骨一样。长颈鹿的七块颈椎骨排起来,就是它的长脖子,每块颈椎骨的长度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把这些写清楚,才算抓住了长颈鹿的主要特征,称得上是一篇较好的说明文。否则,你就说不明白。
那么,怎样去抓特征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深入细致观察,才能对事物了解得清楚。河南郑州市七中刘伟同学写了一篇介绍《粉蝶》的说明文,文中对粉蝶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粉蝶为什么不能在清晨飞舞,以及它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等等,都写得清清楚楚,有根有据。这篇说明文曾被一些学校选为教材。刘伟同学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这是因为他平时时生物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能亲自实践,仔细观察。两年里,他制作了四百多个标本,光粉蝶标本就制了三百多个,共有五、六个种类。他在谈体会时写道:
“昆虫的个体很小,特别是头部构造很难观察。我就向老师借了一个放大镜,我观察的东西就广泛了,昆虫中有粉蝶、蜜蜂、蝗虫、蜻蜓、蚊子、苍蝇等等;植物叶子中有柳叶、梧桐叶、榆叶、槐叶等等,还有草叶和花木……我常把放大镜、笔、记录本带在身边,上下学路上,去公园游玩时抽空作些观察,并记下主要观察内容。”
其次,要查阅资料。我们不能事事亲身经历,而说明文又要求特征准确,材料翔实,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靠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来印证。比如,有个在长沙读书的中学生,到北京旅游,参观了故宫,很想向同学们进行介绍。于是,他不但记下了参观的印象,还买了一张《故宫旅游图》和一本《北京十大名胜》,从中了解故宫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这样,他就知道:“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明朝和清朝两代的皇宫,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周围环绕着十多米高的城墙,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我国明朝初年,为了修建这座宫城,曾经‘役使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上面说的这些具体数字、建筑特点,不查阅必要的资料,自然很难掌握。
最后,还要学会比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一类事物,也各具特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孪生兄弟,长得再相似,也能区别出来。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是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同别的事物相比较中显示出来。比如,要说明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字就很有学问。你可以直接说,中国的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中国的面积,与法国比,有十七个法国大;与日本比,有二十五个日本大;与英国比,有三十九个英国大;我们祖国的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这样一比较,既具体,又生动,很有说服力。
总之,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一方面靠亲身实践,细致观察,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向书本和有经验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周密思考。学会比较,努力去熟悉所要说明的事物。
二、说明要有条理
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除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掌握事物本身的条理。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来说明,就是要从复杂情况中理出头绪,把事物的特征,事物各部分的关系说清楚,所谓说明有条理,就是行文线索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如果颠来倒去地写,文章的头绪紊乱,同样也会说不明,道不白。叶圣陶先生写过一篇《景泰蓝的制作》的说明文,十分注意文章的条理性。作者抓住“做胎”“掐丝”、“涂色”、“烧制”、“打磨”五道关键的工序,对每道工序的制作和原理都做了详细的说明。结构严紧,条理清楚。
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说明具体事物,如介绍一种新品种;一种是说明抽象事物,如“什么是世界?”。但是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都有其特征,都有它的构造和结构,只要我们遵循事物的规律,按照一定顺序加以说明,条理也就清楚了。
说明具体事物的文章,可以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外到内,由主到次地写,使读者容易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例如,你们学过的《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一文,作者茅盾是这样介绍这个普通小院的结构的:
“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周围是半人
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间独立的小屋,屋里有一口井;右边是
两间正屋,每间大约一丈见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是个
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厨房用的,从一边小梯子走下去。
——这样一个院子,在当年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标准样
式。
读了这段文章,我们对这个地下印刷所的方位、构造和样
式一目了然,就是因为作者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明——由外到内,由左到右,由上到下。
有的同学在介绍具体事物的时候,没有事先根据这些事物的相互关系理清脉络,归纳分类,结果往往容易出现关系凌乱、层次不清的毛病。例如,有一篇介绍商品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荔枝干,有中华牌香烟、牡丹牌香烟、前门牌香烟;有桂元干、葡萄干,有汾酒、竹叶青,还有清蒸元鱼罐头以及闻名世界的茅台酒等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这段话中所列举的商品,既有种概念,又有属概念,既有并列的关系,又有从属的关系。作者没有按照这些商品之间的内在关系归纳说明,而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层次不清,条理不明。这段话应该改为: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罐头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清蒸元鱼罐头等;干果有桂元干、葡萄干、荔枝干等、香烟有中华牌、牡丹牌、前门牌等;名酒有茅台酒、汾酒、竹叶青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说明抽象事物的文章,不但要说明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会这样的。”这就要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步步深入地加以说明,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数量到质量,或由特殊到一般等等。例如,鸟为什么会飞?人为什么会做梦?都属于这一类。如果是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如果属于介绍生产技术,可以按照生产的程序。只有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来确定说明的顺序,文章才能写得眉目清楚。
当你读完这篇文章以后,请你不妨做做这样的练习:
假如你有一位在北京上学的朋友,暑假里,他想到韶山参观毛主席的故居(你住在韶山附近),希望你陪他一起参观。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走最方便,怎样才能顺利地找到你家。那么,请你写封信告诉他:你家的地址,从北京到长沙应该坐几次车,到了长沙,又怎样才能找到你的家,你家的四周有些什么可供辨认的特点和标志。要求使你的朋友看了你的信以后,在路上不必多打听就能顺利地找到你家。
三、说明文的语言要确切、简洁、通俗
确切:说明文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它要求语言要确切,不能夸大和缩小。比如,有个同学知道他们学校种了很多树,绿化搞得不错,他在《我们的校园》一文中写道:“我们学校的绿化面积在全市中学居首位。”这样写就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如果有人问:“贵校的绿化面积到底有多少?你怎么知道别的学校都不如贵校呢?”这位同学恐怕就不好回答,因为他只知道本校绿化搞得好,还来不及进行一番仔细的调查研究。所以,这句话可以改为:“目前,我校的绿化是全市绿化搞得好的学校之一。”加上“目前”二字,不包括“过去”和“未来”;加上“之一”,就不是“唯一”。这样就比较确切了。
语言确切,首先是用词准确。说明文最忌含糊其词,什么“大概”、“差不多”、“可能”……模棱两可,该肯定不肯定,该否定不否定,用来说明事物就不容易做到恰如其分。《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约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约九米。”
这段话中的数字,有的是约数,有的是确数。因为赵州桥在哪年建成,史书上已经找不到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个约数;而赵州桥的长度,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但要说明实有其桥,而且从这些具体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写说明文,一定要下功夫选取“最恰当的”、“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简洁:语言简洁,就是精炼,干净利落,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物说清楚,不要罗嗦重复、拖泥带水。比如“大雪把铁路淹没无踪”,“下水游泳应注意些什么”,这两句话中的“无踪”和“下水”都是重复多余的话,应该删去。
为了做到说明文的语言简洁,还要防止不必要的“引伸”和“寓义”。有些同学习惯于写记叙文,喜欢形容和描写,初学写说明文,有时也要来一番“引伸”和“寓义”。比如,有一篇介绍《松树和柳树》的说明文,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们既要学习松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又要学习柳树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的精神。”
记事抒情的文章,自然可以这样写,说明文就没有必要了,写了反而“画蛇添足”,不简洁了。
通俗:语言通俗,就是运用群众中明白通顺的话,把本来是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把本来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下面,让我们看看这段说明: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木。”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以上一例,是关于什么是物候的说明。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说明具体而生动。它把气候变化和动物活动、植物生长、农业生产的关系都说清楚了。
说明文的语言要通俗,并不是不要生动、有趣。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有些说明文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写得很有趣昧。例如:
(1)庄稼有了化学朋友,就不怕生物界敌人的进攻了。
(2)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在闷热的夏季,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超于飞机之上。
(3)“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华北中部地区流行的一句农谚。这句农谚说明种庄稼要看节气。
例①运用拟人写法,读来颇有情趣。例②把蜻蜓和飞机相比,贴切生动,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例③引用农谚,通俗地讲解了节气与种庄稼的关系。
❸ 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方法有哪些
读懂说明文——基础篇
说明文和记叙文有很大的不同,记叙文经常需要揣摩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主旨来答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说明文的考察常常是客观的,具体考察学生对于句子的正确理解,是否忠实于原文。说明文中更常出现的是对说明文基础知识的考察。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有哪些?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怎样去答题?此篇文章将一一揭晓答案。
关于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我们需要了解哪些,在考试的时候常常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的呢?
一、说明顺序。
【考察方式】
1)准确理解局部或整体的说明顺序;2)能够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排列句序。
【详解】说明文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活板》一文是按活板制作的程序写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解答第一种问题比较简单,熟记这三种顺序,根据文意判断其顺序;第二种问题把几个句子打乱,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其排列起来,那么要注意了,首先要看和前后句的衔接,哪一句的关系更加紧密,然后判断几个句子之间的顺序是什么,然后按照这个顺序排列起来。
【超级体验】
正因为指纹的这些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兴趣。(A)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指纹在医学上又有了新的用途,有的医生发现,通过检查人的指纹、掌纹,能够查出某些疾病。(B)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C)近年来,指纹又和电子计算机成了好朋友。(D)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利用指纹破案。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人的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计算机,计算机就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自动打开了。
以上这个段落的句首标有(A)(B)(C)(D)的四个句子,句子的顺序不合理,将正确顺序的字母写出。
【参考答案】BDAC
这段话有很明显的时间状语词,因此我们可以依照时间来判断顺序,从古到今依次应该是BDAC。
二、说明结构。
【考察方式】
1)准确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
2)掌握过渡句段、照应句段、总括句段的作用;
3)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做出阐述,并说明是否删掉的理由。
【详解】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文章的结构有上面的两种,因此第一类的题目不难懂。
第二类题目,
过渡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一般可以成为中心句;
照应句段的作用:前后呼应,突出强调某一个特点或者作者的某种观点。
总括句段的作用:总结上文,通常是对全篇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第三类题目:局部内容的作用通常考察的就是上面的三种句段,因此参考第二类。
三、说明方法。
【考察方式】
能够快速判断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阐述其作用。
【详解】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可能同学们对“作诠释”和“摹状貌”有点陌生,考试对这两种说明方法要求不高,我们在这里大概解说一下:
1) 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2) 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作者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明它的“说明对象”,我们要注意几种说明方法的特点。比如说:举例子和列数字给人更直观的感觉;作比较可以突出某一方;打比方使说明更加生动。总之,说明方法的作用常常是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或平板为生动。
在本文中我们从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三个方面来讨论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基础知识的考点、答题方向和答题技巧。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些小小的技巧一定可以帮助大家在说明文阅读中越行越远。
读懂说明文——理解篇
说明文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点就是对于文意的理解,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和句子的理解。初中说明文基本选取的是最新科技成果、自然生态、人类环境等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一般都要求语言的严密精确,在设题的时候,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一些障碍,故意曲解原文的意思,阻碍我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面对这种问题,怎么解决呢?这篇文章将为大家指点迷津。
(一)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是说明文考察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考察的词语有三种:
1.阅读材料中常常出现一些科学术语、科学概念需要大家解释它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2.要求能够具体解释一些重要代词,如“这个”、“那些”等所指代的内容;
3.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常常是副词,程度副词或者否定副词等等。
【考察题型】
1. 从原文中择取某一个词,“请谈谈这个词的含义/作用”。
2. 这个词可以不可以删去/替换成另一个词,请说明原因。
【详解】
针对第一种题型,谈谈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我们要针对三种词语分别进行分析。
第一种词语一般在原文中是关键性的词语,或者要求我们对其定义,因为其定义是分散的,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提取信息,对其归纳总结的作用;或者要求我们针对一个定义,指出指称的具体内容。
第二种词语当上文中已经出现过一个词语,后文为了避免重复而用一个代词来代替,这种情况常常考察你代词指代物是什么。
第三种词语常考察的方式是问你是否可以删除或者去掉,这种词语经常是程度副词,对整个句子有重要的限定作用,一般来说,去掉之后句子的意思会发生改变,甚至完全改变,曲解原意,影响了语言的严密性。
【范例分析】
芝加哥目前拥世界上三座最高的建筑——西尔斯塔,阿莫科塔和约翰•汉考克心。但它们将很快成为“矮子”。去年底,芝加哥一位名叫李•洛林和一位名叫保罗•贝特勒的着名房地产拥有者宣布,他们将在一百零五层高的西尔斯塔附近,建一座一百二十层的摩天大楼从而打破西尔斯塔在世界建筑史上的最高建筑艺术的代表,“他们要站在我们的建筑上俯视西尔斯塔的塔顶。”
目前,这一高层筑的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已于今年第二季度开工,预计三年完工,整个工程费用预计达三四亿美元。
该建筑总高为一千九百一十四英尺,尽管它比西尔斯塔高出十五层,但占地面积为一百五十万平方英尺。西尔斯塔高一千五百五十二英尺,占面积四百二十万平方英尺,每层的建筑面积为五万平方英尺,将要建筑的这座摩天大楼每层的建筑面积只有六千五百——八千平方英尺。整个建筑呈火箭形。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租用层次。
1.“芝加哥目前有三座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中“目前”是不能去掉的,理由是 。(提示:这种题目的答题方式是分析有这个词和没有这个词的区别,然后从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来说)
2.“但它们将很成为'矮子”句中“将”说明 。“矮子”是指 。
3.贝特勒的话中两次出现“建筑”。 第一个“建筑”是指 ; 第二个“建筑”是指 。
【参考答案】:1.“目前”表示时间,强调在新楼建成之前只有三座最高的建筑,建成后就会有四座。去掉就不准确。2.不久就会有新的高楼诞生 有更高的大楼超过它们,使它们成为矮子3.建筑事业 建筑物
【深度解析】这三道题都属于对词语的理解的考察,第一道题和第二道题的前半部分,都是关于第三种词语,即程度副词;第二道题的后半部分在原文中可以定位,属于某种意义上的“代词”,第三道题就是在于对实词的理解了,只能落实到原文去检验。
(二)理解说明文中的句子
在说明文对句子的考察通常以下面几种方式呈现:
(1)这个句子是从原文中摘取出来的,应该放到文章的哪一个位置?
(2)这个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3)本文或者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4)下面几个选项中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第一种题目是随机出现的,同学们应该注意每句话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第三种题型,我们已经在主旨篇讲过,如何去原文中寻找中心句。
第二种题型,句子的意义和作用,在说明文考察不多,如果出现这样的题目,一般来说,这个句子是一个比喻句,作者为了说明一样事物怕表达不清楚,因此用比喻的方式帮助大家理解。
【实例分析】
问:如何理解“人体就像是一台设置精妙的电脑,大脑就是CPU,如果CPU出现问题,整台电脑都会陷入瘫痪。”
答: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第一步,指出特殊手法)强调了大脑对于人体的重要性(第二步,指出比喻的特殊含义),用比喻的方式使读者的感觉更加直观,帮助理解文意。(第三步,说明好处)。
第四种题型,经常以选择题的情况出现,列出四个句子,让你寻找对原文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如何去做这样的题目呢?分三步走:第一步,到原文定位,从文中找出选项中的每一个句子,逐字逐句去对着看,是否有不同;第二步,找出不同点,如果和原文不同,要看看是什么不同,也许只是两个近义词的区别,那么这样和原文意思就相符,如果有以下几种不同,就要警惕
A.是不是颠倒了逻辑因果? B.是不是夸大或者缩小、提前或者推迟了原文的内容?
C.是不是原文没有给出? D.是不是绝对化了
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和严密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因此我们在理解文章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的时候,一定要从严密性和准确性去判断。
读懂说明文——主旨篇
初二年级我们开始比较大规模地接触说明文,说明文不仅在我们的课文中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同时也在考试中频繁出现,因此,我们要开始学会读懂说明文,怎样才算是读懂了说明文呢,从整体来说,需要了解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整体结构;从局部来说,我们需要理解说明文的重点词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等。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要进入读懂说明文的第一步——明确文章主旨,如何提取说明文的中心,以帮助我们找准做题的入手点。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的是科技说明文的阅读答案几乎都是可以从直接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包括文章的主旨。学过说明文的同学们应该知道,什么叫做事物说明文,什么叫做事理说明文。简单地说,说明文可以被分为两种:
1.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事物,包括事物的特征、外形、功能、性质、状态等。
2. 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抽象的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
尽管我们明确了概念,还是常常被一些表象所迷惑,因为大部分的说明文都是事物和事理相结合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有几个锦囊妙计
【锦囊妙计】
1. 判断事物说明文:当文章当中不断出现同样的一个名词(一种事物),每一个段落,或者是相邻的两三个小段都在说明这个事物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的属性,当你读完文章之后,你恍然大悟“(这个事物)是什么”,如我们学过的《活板》,说了活板的历史、制作方式、好处等。读过之后我们明白了“活板是什么”。
2. 判断事理说明文:当文章当中不断出现同样的一个或几个名词(一种事物或几种事物),这种或这些事物身上或之间有某一种现象,文章先告诉你这种现象怎样,然后引导你去解开现象的谜底,告知你现象之后的本质,几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完文章之后,你知道“(这个/这些事物)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如我们学过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文章首先告诉我们沙漠里有一些什么样的奇怪现象,然后引导我们用科学的依据解开谜底,告诉我们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超级体验】
凭借这个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一篇文章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要判断这一条,要注意题目给我们的暗示。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题目,判断一下哪些是事物说明文,哪些是事理说明文: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温室效应》、《松鼠》、《载人宇宙飞船》
【点拨】
根据我们前面的锦囊妙计,其实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看出,在标题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试图解释花儿红的原因;《松鼠》、《载人宇宙飞船》都是一种事物,通常事物说明文所说明的对象要么就是用很科学的方式描述出来的旧的事物,要么就是我们不熟悉的新的事物;那么《温室效应》也只是一个名词,到底是事物还是事理呢,那么我们就要考虑,温室效应是一种东西吗?还是一种现象,很显然,我们可以轻易得出《温室效应》是事理说明文。
除了判断我们的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之外,我们常常被要求找出文章当中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一般潜藏在哪里呢?
1)文章的开头。
说明文大部分都是开门见山,开篇点题,通常在第一段甚至是第一句就点明了本文要说明的中心。在大部分的事物说明文中,第一句就提出了说明对象,并且用下定义的方法告诉你,说明对象是什么。如“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这篇文章探讨的是核能,第一句话就指出了文章的中心。
2)文章中的过渡句
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事理说明文中,因为事理说明文总是有现象和本质的衔接。常常在文中有过渡句,这个时候过渡句便是全文的中心。
3)文章中议论性的句子
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偶尔在文章中穿插的议论性的句子通常是比较特殊的,这时候,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了,议论性句子极有可能就是全文的中心。
4)在字里行间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的文章没有办法找到某一个特定的中心句,那么就在字里行间,需要我们自己去概括,甚至巧妙把原来说得比较间接的句子用直接一点的方式说出来,或者用一个特定的词语来归纳。
如“这段话/本文介绍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功能/原理/发展历史/构造……)”
【超级体验】
用水来切削钢板,问题远比采煤复杂得多。因为薄钢板的极限强度可承受大约700兆帕的压强,将水压增加到如此高的压强时,再好的密封设备也很容易磨损而导致渗漏。为了解决密封问题,科学家们在水中加入了5%的可溶性乳化油,这样既起到润滑作用,又提高了密封效果。同时对密封的高压泵也作了特殊的处理,在双层密封环中注入油液,利用油液在高压下黏性变得很大的特点,保证高压水泵设备的密封性。
其次是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因此,当水从喷管喷出的时候,会立即散开。密集的水柱一散射,不仅降低了水的压力,而且也不能准确地进行切削。于是科学家们设法在水中加了一些长链聚合物,如聚乙烯氧化物。水分子依附在这种长链聚合物上使喷嘴射出的水流宛如黏起来的一条长线,在射出很长一段距离内不会散开,并保持着强大的压力。
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由于水流压力大,喷管上喷嘴的强度要高,同时孔径要小,使喷出的水流能准确无误地命中目标。现在高压水枪的喷嘴是用高级硬质合金、蓝宝石、金刚石等材料制成的,其孔径仅有0、05毫米,而且喷孔内壁光滑平整,能承受的水流压力可达1700兆帕。
问:上文中的中心句是?
答:
【解析】很显然,是第一句“用水来切削钢板,问题远比采煤复杂得多。”三段都在陈述为什么用水来切削钢板复杂。
❹ 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等。
说明文有的是以时间为序,有的是以空间为序;有的由现象写到本质,有的由主写到次;有的按工艺流程顺序来说明,有的按事物的性质、功用、原理等顺序来说明。
说明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如下,适当地安排说明顺序,有助读者逐步掌握说明内容。
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作说明:由早到晚、由春到冬、由古至今等。一般来说会先把说明对象按具体情况以时段为序划分成若干段落,逐段说明。说明时并非像流水赈般记录整件事情的始末,而是抽取最能突出说明对象特征的内容来写。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转移的顺序来作说明:由内至外、由上至下、由前到后、由左至右、由东到西、或倒过来由外至内、由下至上等。运用空间顺序说明时,必须清楚交代观察的转移,文章的脉络才会清晰。
逻辑顺序:按照事理的逻辑关系来作说明:由因到果,由浅到深,由主到次,由一个类别到另一类别,由一般到个别等。使用这种说明顺序,不但便于说清个别事物的特质,还有利于揭示各种事物之间的互相关系。
分述、总结,适当地安排说明层次,使文章条理井然,读者更容易全面掌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4)说明文的含义及有哪些说明方法扩展阅读:
说明手法
分类说明: 根据事物的性质、功能等一定标准分门别类,逐一说明。
数据说明: 用数据精确地说明对象。好处是运用准确的数据,能准确和科学地显示事物的特点,增加可信性及说服力。
举例说明: 举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好处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把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说得具体。
注释说明: 从侧面对事物的某一特点做解释。
描述说明: 具体地描述说明对象的现象、状态或变化。这方法能增强吸引力,使事物呈现在读者眼前。
比较说明: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好处: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比喻说明: 以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说明的对象。这方法能把抽象的事物或事理解说得具体易明。
引用说明: 引用名人的名言或文学作品来说明,这方法能让读者更相信作者的文章。
点列说明: 使用点列的方式令文章更清晰。
❺ 说明文十二种说明方法是什么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一般有10种: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引资料、画图表。
1.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2.打比方,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3.下定义,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
4.作诠释,说明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5.摹状貌,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6.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
7.列数字,列数字也叫列数据,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 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数字要有可靠根据。
8.分类别,按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的不同成分、不同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的说明方法。
9.引资料,借用经典着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进行说明的说明方法。
10.画图表,指采用绘制图形或表格的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方法。
❻ 说明文的定义、特点、分类、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是什么
说明文文体文体知识1、 说明文文体: 说明文体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等,给人以知识,知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故宫博物院》和《苏州园林》都是介绍建筑的,但是两事物的特征不同。阅读说明文要注意抓好说明对象的特征。 4、说明顺序: 要安排好写作顺序,说明顺序一般用以下几种: ①时间顺序:时间先后 ②空间顺序: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 ③逻辑顺序: 说明文在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时,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等。《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5、说明方法 [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 [列数字]:些事物从数量上便于说明特征,可以运用一些数来说明。 [作比较]:把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显示事物的特征。通过比较,可以认识事物的特殊点、或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2、 [分类别]: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 [打比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从而把此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3、 [引用]: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说明方法中下定义与作诠释,作比较与分类别这两类要准确辨析。 下定义与作诠释。下定义即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概括性的说明,以便确定被说明事物的范围和界限。而作诠释是注释说明,一般对事物作通俗的介绍,对事理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解说。在语言要求上,下定义的语句要求是个明确的判断,语言形式一般为“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语言要求准确、概括、简洁,不允许出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而作诠释就没有这些限制,只要做到说明准确、严密即可。 作比较与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一般有主有从,主事物是被说明对象,从事物不是要说明的对象,而只是为说明主事物服务的,为了说明人们所不熟悉的主事物,而选一个人们熟悉的从事物跟它相比以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主事物的某种特点,这就是作比较,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是一个大的概念中,包含着若干的小的概念,这若干小的概念同属一个大范畴而又相互并列,没有主从关系,更没有比较的特点。 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③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
❼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着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着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④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比如,有人说:“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8)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着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❽ 说明文的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是以介绍说明为主的文章,所以它的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 这几种可以说是说明文非常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几乎每一篇说明文当中都会用到这样一些说明的方式。
下定义就是要给事物给出最本质的含义,比如说人是能够劳动的高级动物。
举例子就是举出具体的例子来介绍说明这一本质特征。他主要的。用途了就是深入浅出让人就是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能够更快的了解事物的一个本质的含义。
分类别指的就是。复杂的事物或者复杂的课题需要通过分类来具体的进行介绍和说明以给读者以明晰的感觉。
打比方了,事实上和我们经常会用到的比喻是差不多的。在修辞手法上面,它称之为秕谷,但是在说明方法上面他称之为打比方。
列数字就是摆出具体的数字来进行介绍和说明。
作诠释和下定义它是有本质的不同的下地狱的话,必须说出事物的本质特点而作诠释的话只是对事物或者个体来进行解释和说明。
❾ 在说明文中有哪些说明方法
接下来的几种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运用的比较多,这里帮您总结一下。
第一种,定义说明(或者叫下定义说明),用简洁的明确的语言把事物的本质属性介绍说明,让人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需要说明的是,说明文中的下定义是为了说明的科学性、知识性;议论文中的定义是为了增强论证的严密性,增强说服力。另外,对于已经在社会上和学术上已获得的共识,我们不能依据自己的知识范围来自己编写,要参照相关的资料,加强说明的科学性、知识的正确,常识的正确。
第二种,诠释说明(或者叫作诠释,解释说明),对于有些定义或者事物经过说明,还是感觉不够清楚,或者读者仍然陌生,为了防止误解、歧义,减少理解上的困难,需要进一步的解释。但是,这种说明方法比较通俗,没有定义那么严格,可以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的比较通俗的解释,但务必要准确、不能随心所欲。
第三种,分类别说明,根据事物的性质、状态、功用的属性差别,分成若干类别,逐一进行说明,一般用来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物。这里要注意,分类要依据一个标准,分类之间不能有包含或者交叉的关系,类别的划分要可以包容被划分的说明的事物。
❿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什么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摹状貌、引言论等。例如,“太阳是个火球”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运用了“好像、是、仿佛”等比喻词一定就是打比方。
举例子是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让读者对某一道理或事理有更好的理解,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具体,作用是便于理解。
列数字就是用具体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使之更具体、准确,说服力更强。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通过4个数字描述,把卢沟桥的整体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打比方就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能使复杂抽象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简单易懂。比如,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松柏和宝塔都具体高耸的特点,可以进行对比和打比方。
作比较是把不容易理解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让读着有更具体的印象,对陌生事物及其特点有大体的了解。比如太平洋占的面积差不多等于其它三个大洋的总和,可见太平洋之大。
下定义和作诠释往往一起说,二者容易混淆。下定义是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说明,作诠释是从一个角度或某一特点解说。
分类别是按照某一标准划分成若干类,按照不同标准去分,同一事物可能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分类别的目的在于使事物条理更加清晰、便于理解和记忆。
列图表能形象地展现出各数据间的关系,使读者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本质特征,图表更加直观、可视化效果更好。
摹状貌类似于描写,但是描写与摹状貌用在不同的文体当中,说明文当中的描写方法叫做摹状貌,效果是生动形象。
引言论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因为引用的多是名人名言、诗歌典故等,读起来还很有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