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不同的给药途径能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因而也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个别药物也因给药途径不同,甚至影响药物作用的大小。鸭由于个体小,大都集约化饲养,其给药方法不同于其他动物,因此,要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1)常用的给药方法①经口给药:此法适用于鸭群体小,在病重时不食不饮,必须逐只经口投药,此法是用注射器或合适的胶管直接注入嗉囊。虽然操作费工费时,但剂量准确,效果可靠。
②注射给药:药物通过皮下、肌内和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其优点是剂量准确,效果可靠,常用于紧急治疗。
③吸入给药:气体或挥发性药物以及气雾剂可用此法。其特点是作用快而短暂,且给药方法简便。此法常用于某些呼吸道疾病和大规模养鸭场气雾免疫。
④体表用药:主要是发挥药物的局部作用,以治疗皮肤损伤或消灭体表寄生虫等。
⑤饮水给药及混饲给药:在集约化养鸭场,用于群体防治疾病时,饮水给药及混饲给药是常用的给药方法。(2)注意事项①针对性用药:不同疾病,用药不一样,要针对性地选择药物,不可滥用,否则会产生抗药性。
②用药拌料时混合要均匀:这样才能使所有鸭吃到大致相等的药物,防止个别鸭超量中毒。
③选择适宜的剂量:剂量小,疗效不可靠,且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剂量大,既造成浪费,又会产生毒副反应和药物残留。
④合理的疗程:一般3~5天为一疗程,用药时间过短,起不到彻底杀灭病菌的作用,用药时间过长,同样会造成浪费和残留。
⑤注意休药期:根据药物残留特性,在屠宰前要有足够的时间停药,以免药物残留于肉食品内。
② 临床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有哪些涉及哪些肌肉
最常用的是臀大肌,其次还有三角肌和肱二头肌。因为肌肉较厚,远离大神经大血管。
③ 各种注射方式的缩写
注射(英语:Injection),即打针,方式有皮内注射(intradermal injection)、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以及骨内输液(Intraosseous Infusion)等。
是一种利用注射器与针头穿过皮肤,并将液体送入身体内的方法。是一种给药途径,注射所预期的作用位置,不一定是受注射的位置。
打针方法
IM(肌肉注射)
打在肌肉组织内,常用肌注部位为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等。注射方式为常规消毒后,跟注射部位皮肤呈90度迅速进针,埋入针头约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无回血缓推药液,肌内注射发生疗效时间比静注发生的疗效时间长,是所有注射方法中,除静脉注射外,药物显效最快的途径。
IV(静脉注射)
打在静脉里面,凡便于穿刺,血流丰富,且离静脉瓣较远的静脉均可用于静脉注射。注射方式为常规消毒后,跟找到的血管呈15-20度角进入,见到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缓慢注入药液。静脉注射是所有注射方法内,药物发生疗效最快的途径。
IC(皮内注射)
打在表皮和真皮之间,常用部位为前臂掌侧中段,通常用来作皮试(药物过敏试验),也是局部麻醉的前驱步骤。注射方式为;乙醇消毒后与皮肤呈5度角或平行刺入皮肤,注入药液0·1ml,见注射部位皮肤形成皮丘后拔针,拔针后不要按揉局部皮肤,也不用按压局部。
如做药物过敏试验,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并准备2ml注射器及盐酸肾上腺素一支。皮内注射不可用碘酊消毒,如患者对乙醇过敏,可换用生理盐水消毒。
IH( 皮下注射 )
打在皮下组织,常用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大腿内侧等。常用于预防接种。注射方法(以上臂三角肌下缘注射为例,首先常规消毒皮肤,然后将抽吸好药液的注射器与皮肤呈30-40度角快速刺入,刺入针梗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
拔针,用棉球按压针眼,迅速拔出针头。
(3)临床常见的注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安全用药警示
肌肉注射日渐冷落,静脉注射盛行也带来了新的安全用药问题。“静脉注射也有弊端,不良反应通常较重,发生频率也比较高。”“吊针”虽然纯度很高,可是仍然不能避免存在不溶性微粒,微粒通过“吊针”的终端过滤装置进入人体,轻者造成血管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
重者可造成血管局部堵塞供血不足,并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更严重的是异物还可从血管侵入组织。
安全用药的四个原则是安全、有效、经济、适用。因此能口服药物,最好不采取注射的方法,能肌肉注射最好就不采用静脉注射。即使必须注射的也应该尽量减少注射的次数,同时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医生不要滥开静脉注射,患者具有客观的治疗态度,不要一味求快。”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打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屁股针
④ 请问临床护理中各种钙制剂注射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钙剂的刺激性很强,所以不宜做肌肉或皮下注射,静脉注射时必须稀释,避免漏处血管外引起剧烈疼痛甚至组织坏死。注射时要缓慢注射,1分钟不超过2ML
不可以与强心苷类药物同时用,还有四环素类抗生素同时服用
⑤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不同的给药途径能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因而也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个别药物也因给药途径不同,甚至影响药物作用的大小。鸭由于个体小,大都集约化饲养,其给药方法不同于其他动物,因此,要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1)常用的给药方法①经口给药:此法适用于鸭群体小,在病重时不食不饮,必须逐只经口投药,此法是用注射器或合适的胶管直接注入嗉囊。虽然操作费工费时,但剂量准确,效果可靠。
②注射给药:药物通过皮下、肌内和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其优点是剂量准确,效果可靠,常用于紧急治疗。
③吸入给药:气体或挥发性药物以及气雾剂可用此法。其特点是作用快而短暂,且给药方法简便。此法常用于某些呼吸道疾病和大规模养鸭场气雾免疫。
④体表用药:主要是发挥药物的局部作用,以治疗皮肤损伤或消灭体表寄生虫等。
⑤饮水给药及混饲给药:在集约化养鸭场,用于群体防治疾病时,饮水给药及混饲给药是常用的给药方法。(2)注意事项①针对性用药:不同疾病,用药不一样,要针对性地选择药物,不可滥用,否则会产生抗药性。
②用药拌料时混合要均匀:这样才能使所有鸭吃到大致相等的药物,防止个别鸭超量中毒。
③选择适宜的剂量:剂量小,疗效不可靠,且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剂量大,既造成浪费,又会产生毒副反应和药物残留。
④合理的疗程:一般3~5天为一疗程,用药时间过短,起不到彻底杀灭病菌的作用,用药时间过长,同样会造成浪费和残留。
⑤注意休药期:根据药物残留特性,在屠宰前要有足够的时间停药,以免药物残留于肉食品内。
⑥ 4临床常用静脉注射方式给药的抗凝剂是
颅脑外伤或手术在围手术期3月内存在抗凝、溶栓禁忌。患者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仍有较高的血栓脱落肺栓塞的可能,建议绝对卧床休息,对症腿肿治疗,条件允许还是建议行下腔静脉滤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殷敏毅主治医师
⑦ 注射方法有哪些
注射途径有以下几种:①皮内注射。用量小,常用于各种过敏试验、预防接种及局部麻醉。②皮下注射。常用于疫苗和菌苗的预防接种、局部麻醉及某些药物的注射。有刺激性的药物不宜皮下注射。对少数心功能不全或重度脱水的病人也可采用皮下输液。③肌肉注射。可注射各种有刺激性的药物。一般进针2.5~3cm。臀大肌使用最多,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上作一垂直平分线,在外上方1/4处为注射部位。注射时肌肉放松,进针、拔针迅速,推药缓慢可减轻痛苦。④静脉注射。常用于急重病人,以求迅速发挥疗效。除注入药物外,也可注入造影剂以助诊断。静脉注射对无菌技术要求较严格。⑤静脉滴注。可用以输入药物、营养液、血液及其制剂,也可补充血容量,维持酸碱和水电平衡等。为避免长时间输液引起的浅静脉栓塞,可以切或穿刺深静脉后进行静脉点滴,这样可持续较长时间,避免每天穿刺。⑥动脉注射。将某种较浓的药液和血液快速注入动脉血管,以达到快速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提高冠状动脉灌流量和抗肿瘤的目的。可注入抗肿瘤药,使药物迅速完全到达肿瘤。注入透析液、吸附剂以治疗肾功能衰竭、肝昏迷、高血脂症。也可将造影剂快速注入动脉做脑血管造影、脊髓动脉造影、肾动脉造影、左心或冠状动脉造影。⑦心内注射。向心室腔内注入使心搏恢复的药物。常与心脏按摩同时应用。有胸外和胸内(开胸后应用)两种注入法。常用药物有肾上腺素、普鲁卡因酰胺、利多卡因、阿托品等。⑧体腔内注射。将药物注入各体腔内进行治疗。常用的有脑室内注射、鞘内注射、胸膜腔内注射、腹腔内注射、关节腔内注射等。
⑧ 药物常用注射法有哪些
(1)划痕法
在无菌操作下,用针头将表皮划破,使微量药液进入皮内的方法。
用于预防接种或作药物过敏试验。
(2)皮内注射
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用于药物过敏试验、预防注射和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骤。
(3)皮下注射
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用于不宜经口服给药,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药效时,如各种菌苗、疫苗的预防接种和胰岛素、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注射。
(4)肌内注射
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人体肌肉组织有较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壁是多孔的类脂质膜,药物透过的速度较透过其他生物膜为快。自肌肉注射的药物可通过毛细血管壁到达血液内,吸收较完全而生效迅速。
凡不宜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的药物,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适于肌内注射法给药。
(5)静脉注射
即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
使全部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迅速生效。临床上常用于:急重症的治疗;药物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或需迅速发挥作用等情况;注入药物作某些诊断检查,如肾功能试验、胆囊X线摄片检查等。
由于静脉给药生效迅速,如药物或剂量不对,即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致命的结果。如操作不慎,还会给病人带来局部甚至全身性感染的危险。因此,护理人员须认真查对,技术熟练,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杜绝差错事故以及防止感染的发生。
静脉注射最常采用四肢浅静脉,小儿多采用头皮静脉,此外,还可采用股静脉。
(6)动脉注射
将药液加压输入动脉,常用的动脉有股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桡动脉。
用于抢救重度休克,尤其是创伤性休克病人。通过动脉(通常为股动脉)加压输入高渗葡萄糖溶液及血液,增加冠状动脉与颈动脉血液量,从而使心及脑部血流改善。通过心肌和脑部的直接灌注和反射机制使血压回升;用于施行某些特殊检查,如脑血管造影、下肢动脉造影等;用于经动脉注射抗癌药物作区域性化疗。如头面部疾患采用颈总动脉,上肢疾患采用锁骨下动脉,下肢疾患采用股动脉。
⑨ 制备中药注射剂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分别有哪些关键操作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复方制剂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灭菌制剂,是临床中治疗急重症的一种较好的速效制剂。它改变了以往中医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结合了注射剂剂量准确、疗效迅速独特的剂型优点,给临床使用中草药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品种日益增多,使用范围愈加广泛,在其制备技术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均有所发展与提高。但由于中药材原料品种、产地、成分本身的复杂性,中药注射剂的组分、剂量的特殊性及制备工艺、分析技术的限制等原因,近年来在临床用药中发现中药注射剂灭菌后或在贮存过程中产生色泽变深、浑浊、沉淀、乳光、澄明度降低,甚至降低药物疗效、影响临床使用等现象。澄明度是中药注射剂稳定性考核项目之一,也是评价其质量的主要指标,应该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现试分析影响中药注射剂澄明度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法。1影响中药注射剂澄明度的主要原因1.1杂质的存在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各厂家制备工艺不同,使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杂质除尽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按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组方、投料的注射液,澄明度比较好,用净药组方、总提取物投料的注射液由于是多种成分的混合液,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树胶、果胶、黏液质、树脂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这些高分子化合物具热力学不稳定性及动力学不稳定性,致使中药注射液在加热灭菌时的高温下及放置过程中,会因胶粒凝结而产生药液浑浊或沉淀。例如:鞣质为多元酚的衍生物,溶于水和乙醇,具有还原性,其水溶液因加热或长时间放置,会氧化、聚合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鞣质具收敛性,能与蛋白质形成不溶性鞣酸蛋白,肌注含鞣质的注射液,局部组织能产生硬结,并有牵引痛和压迫痛。乳光的产生常由于含挥发油成分的水溶性较差及成分复杂,或该成分含酚、醛活性基团,遇光及空气易被氧化聚合引起,同时尚可出现沉淀及药液色泽变深。1.2pH值的改变药液的pH值与注射液澄明度关系很大。中药中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与溶液的pH相关,若pH不适当,则易使其稳定性下降,产生沉淀。有效成分是生物碱、有机酸、酚类、苷类的,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较为稳定,若pH值改变,它们的溶解度也发生改变。若pH值调节不当,药液的碱性较强时,生物碱易析出;反之,酸性较强时,酸性成分及部分苷类易沉淀。另外,在加热灭菌或贮存过程中,由于一些成分易水解,如酯、苷类;一些成分易氧化,如醛类;一些成分易聚合,如酚类;从而产生酸性物质使溶液的pH值逐渐下降而使原已溶解的有效成分又析出。1.3药液浓度过高中药注射剂一般浓度越高,则药液颜色愈深,溶液中有效成分及杂质的含量也愈高。如不同浓度的复方丹参注射液在5%葡萄糖溶液中的微粒数,会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有的注射剂虽然配制时药液可暂时处于稳定状态,若温度、pH值等条件出现变化,则原来已溶解的成分又析出,澄明度下降。
⑩ 关于各种注射方法的简写
IM(肌肉注射)
打在肌肉组织内,常用肌注部位为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等。
IV(静脉注射)
打在静脉里面,凡便于穿刺,血流丰富,且离静脉瓣较远的静脉均可用于静脉注射。
IC(皮内注射)
打在表皮和真皮之间,常用部位为前臂掌侧中段,通常用来作皮试,也是局部麻醉的前驱步骤。
IH( 皮下注射 )
打在皮下组织,常用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大腿内侧等。常用于预防接种。
(10)临床常见的注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打针之前吃点东西,然后半个小时去打针,打完以后两个小时不要吃东西,多喝温开水,然后这一天都不要吃鸡蛋什么的,饮食清淡一些,不要洗澡就可以了。
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一、注射前要将预混型胰岛素要摇匀,否则会使胰岛素浓度不均衡,影响降糖效果;
二、注射时局部皮肤需保持清洁干燥,避开有硬结、破溃的部位,注射速度不能太快;
三、注射完以后一定要在皮下停留十秒钟以上,等到胰岛素充分吸收后再把针头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