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小肠的穴位如何按摩
在十二经络中,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中的某些穴位可以有效的按摩心脏,预防心脏病发生。
养心定神按摩
职场上班人士每日工作繁重,如果出现焦虑、郁闷、烦躁的情绪,老觉得晚上睡眠不好,白天身体没劲时,不妨按按这些穴位:
按揉心包经
心包经是沿着人体手臂前缘的正中线走的一条经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一直走到中指。左右手臂各有一条。可以沿着心包经的穴位逐个揉按,每个穴位以痛为标准,凡是按到痛的点就要多按几下,最好按到让它感觉不痛了,按压的力度不需要太重,按压时多停留几秒钟。平均每个穴位按摩2~3分钟。
如果觉得找穴位太麻烦,也可以直接拍打心包经,即沿着经络一点一点地拍打过去。拍打心包经,对疏通气机非常有作用。 捋捋膻中穴
膻中穴(两乳之间)有宁心神,开胸除闷等作用。按摩时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揉压约五秒,休息三秒。生气时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可以达到顺气的作用。 轻叩百汇和风池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叩压这个穴位能起明目醒脑的作用。只要感觉疲劳、紧张或者焦虑时可随时轻叩。力度以感到稍微有痛感就行。 指压合谷穴
一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按摩此穴对于神经性头痛、失眠和神经衰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艾叶加醋泡脚按摩解焦虑
足底集结着五大脏腑的经络,用艾叶加上醋泡脚,可以温通气血,解郁疏肝。焦虑抑郁往往是肝气不疏、气滞血凝所致,而脚底经络集结,艾叶的温通和醋的活血作用,可以使气血畅通,经络通畅,从而达到疏肝理气、活血解淤的功效。每次可用温水泡20分钟,再做做足底按摩,特别是多按按太冲穴,即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小肠按摩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 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 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小肠经现代医学而言,是位于胃和大肠之间,长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进入小肠,小肠即分泌肠液并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将食物完全融解为细小的分子,最后由小肠壁吸收。但在中医医学中,其所认为的小肠机能则稍有不同。小肠连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态物会进入小肠;小肠门于肚脐以上附近的一个小洞,水份会由此流入膀胱,固态渣滓则进入大肠,而必要养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肠经在消化机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小肠经的机能衰退,会使身体不调和,并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如眼睛带黄。耳朵重听。脸颊、喉咙肿痛。上臂至肘部呈现麻痹、压迫疼痛的症状。头重、头痛的感觉。若小肠经有异常时,压迫后背腰部的小肠俞穴位,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压迫此处真的发现有硬块时,可以刺激小肠经上的穴道,以减轻不愉快的症状。
无论什么穴位,只有我们坚持按摩,不断的向有经验的中医请教,就会对养生大有裨益,也一定能够让我们的身体特质变得更加坚实。
② 最近换季,昼夜温差大,一不小心就受凉拉肚子了,有什么好的止泻办法推荐么
1、在出现受凉拉肚子这种情况时,首先要避免喝冷水和吃冰冷、性质寒凉的食物,此时可以多喝一些温开水,不仅可以帮身体补充水分,防止发生脱水问题。同时,还能起到暖身驱寒的效果,从而加快不适症状的好转速度。
2、热敷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治疗肚子受凉拉肚子的方法,并且也是一种可以随时使用的简单治疗方法。患者只要把热水袋用毛巾包裹放在肚子上热敷即可,每次可以连续热敷半小时,最好每天多热敷几次。
3、生姜也是一种可以防治受凉拉肚子的药物,在出现受凉拉肚子这种情况时可以准备一些大风姜或是黑心姜,洗净后切成块放入锅中,加水煮开15分钟左右,取出后加入红糖趁热饮用即可。
文章图片2
4、出现受凉拉肚子症状时,可以把艾草、葱头、姜等材料组方使用治疗。使用方法是把这三种材料分别洗净,切碎后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用大火煮开后转为小火继续煮15分钟左右,取出之后装入玻璃瓶中,用毛巾包裹热敷肚脐即可。
5、拔火罐本身具有非常好的祛风驱寒、活血通络等作用。在出现受凉拉肚子的情况时也可以在肚脐及其周围的穴位拔火罐,能起到非常好的健脾除湿、拔除寒气的效果。多数患者在治疗后当天就能让拉肚子症状好转。
③ 程凯养生说:缓解胃痛、腹痛,小腿部精准选穴方案
说一说“胃痛腹痛”,腹痛的穴位精准选穴方法。
胃痛是涵盖在整个腹痛的范畴,或者这样来规范:整个从横膈以下到耻骨联合以上范围之内,都叫做腹腔。胃痛是在偏上腹的位置,然后,肠出现的疼痛,包括大肠小肠所出现的疼痛是在偏中下腹的位置。这些位置疼痛引起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所讲的内容主要局限在此范围之内所引起的消化道功能异常导致的疼痛,包括胃痛,也包括腹痛的范畴。这些疼痛,难道都用一个穴去解决,还是根据疼痛的部位不同,选穴有所不同,当然,答案是后者。
治疗胃痛,都知道会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 关于足三里,以前专门讲过一集取穴的方法。怎么样才能取得准,以及穴位有什么样的特殊的作用?足三里穴是治疗胃脘部疼痛的非常重要的有效的穴位。
不光足三里,在足三里穴的下面,还有两个穴位也很重要。
一个穴位是,足三里向下数四指,也就是三寸,叫上巨虚,在胫骨的外侧边缘,大约一指宽的地方叫做 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
另外,还有一个穴位是在上巨虚,再往下数四至三寸的位置,也在胫骨的外侧边缘一指宽,叫做下巨虚。 下巨虚,是小肠的下合穴。
原来,这是胃大肠,小肠,这三者对应在的小腿部分别是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以下合穴命名,说明"合治内腑"。说明它们都擅长治疗腑病。
有 这样的概念
足三里专门治疗胃病,是胃的合穴和下合穴,它是治疗胃病,胃痛。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治疗大肠的痛。小肠下合穴下巨虚,那下巨虚就治疗小肠的痛,这是普遍的观点。
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就是按照的生理的顺序,食物进到胃里面,经过胃的腐熟、消化变成食糜。然后进入到小肠,十二指肠、小肠。小肠的泌别清浊,把好的东西加以吸收利用,把坏的东西传导糟粕,传导到大肠。大肠传导糟粕排出体外。生理的顺序应该是胃,小肠,大肠应该是这个顺序。怎么你的 小腿部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分别对应的胃,大肠,小肠。 这个顺序怎么跟人体的生理顺序不一致?会不会有这样的可能性,是古代认识错了。
查阅了古代的文献,发现古代对胃、大肠、小肠的认识,和现代生理学当中的解剖学当中的这种脏器的结构认识是几乎一致的。它向你描述,胃是一个口袋斜着放在那,上面口,下道口,胃大弯,胃小弯,它都能描述出来。也描述了小肠有多长,绕了多少个圈。也描述了大肠像一个回字形的形状一样,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这都是古代认识到了。说明古代对大肠小肠为它的名词的概念的描述是清晰的,没有认识错。
那会不会把它的功能对应错了?
结果 在查阅古书,发现足三里确实治疗胃的相关性的疾病。 比如像消化吸收的问题,胃疼,胃胀,像足三里穴艾灸就像喝老母鸡汤一样,促进胃肠蠕动消化,而胃的各种酶的分泌也明显的增加,确实对应到胃。
到了上巨虚穴位也确实对应到了大肠 ,因为在穴位专门治疗便秘。在临床当中用上巨虚穴位,有人做过实验:比如说急性肠炎的患者有肠激惹、腹泻,这时候测肠电图,用刺激上巨虚穴位的方法,发现肠电图发生了明显的良性的改变。说明这个穴位对大肠肠激惹引起的腹泻有止泻的效果,对便秘也有通便的作用,确实对应到大肠。
而下巨虚也确实对应到小肠 ,到底什么原因让人体当中的生理性的顺序胃、小肠、大肠的排列,跟的小腿部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变成了胃、大肠、小肠那个顺序不一样了?这两者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哪儿没有认识到?没有想到?唐代的着名医家王冰在注解《黄帝内经》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他是说要注解到的腰骶部的穴位,他说 “大肠近脐在前。小肠附脊在后” 。因此而在的足太阳膀胱经上就大肠俞和小肠俞,所以大肠俞要在靠上的位置,小肠俞要在靠下的位置。
翻译过来是说,为什么大肠的穴位对应到大肠的是要偏上,对应小肠的穴位要偏下?因为 大肠像一个回字形,环绕在的腹腔的靠外的部位,靠近肚脐而靠外;而小肠的是靠近小腹以内,靠近脊柱而靠里靠下。 所以从解剖部位的顺序来讲,胃紧接着对应到十二指肠,然后小肠绕回来大肠,而大肠的位置恰恰在小肠和胃的解剖位置的之间。
所以通过解剖部位,看到这些脏器在腹腔之内所居的解剖部位:先是胃,然后是近脐靠外的大肠,当然,后面是十二指肠,然后再往下是附脊靠下的小肠,附脊就是靠近脊柱的意思。
所以这是人体腹腔之内,这些胃肠道所在的解剖部位,下肢的穴位居然和解剖部位之间进行了对应,进行了有效的对应。因此就给了一个临床当中非常有意思的解决方法就是,如果你有腹痛,你判断这可能跟消化功能相关,就跟消化功能不相关也没关系,不管是功能性的疼痛,还是这长了个东西器质性的疼痛,您不是作用,不是想止痛吗?
我告诉你止痛怎么做,怎么缓解疼,或者胀,或者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如果您能够明确地感知到,你的腹部出现症状的那个准确部位,判断一下它是在胃的区域之内,还是在的以肚脐为中心的上腹,还是在以髂脊连线分界的下腹,这就是三个区域。
把这三个区再跟大家说一下:
1、 以胃中心的区域:中脘穴(肚脐中央为神阙,胸剑联合地方为中庭,这两者之间的中点处为中脘)下一寸就是下脘穴,从下脘穴往上范围之内,都是胃疼痛的范围。
2、 下脘穴以下,在两侧髂嵴连线以上的范围,这都属于中段。也就是刚才所说的大肠区的范畴。
3、 从这再往下到耻骨联合以下在盆腔范围之内,这都属于下腹的范畴。
于是就找到了这样一个 针对性的选穴处方原则 ,就是您根据疼痛的部位,如果是在胃的区域出现疼痛,那就选足三里穴。看足三里穴那儿是不是有一些阳性反应点,是不是有血管怒张,是不是有痛点,是不是有结节,你刺激那个部位。
如果是从下脘到中段位置,髂嵴连线以上,此范围之内出现了疼痛,那把它叫做大肠区的范围内。在这个部位之内可以刺激上巨虚穴,往往在上巨虚那里肌张力都是比较高的,血管是比较怒张的,容易找到那种怒张的静脉,叫做浮络,或者是在那个位置会有硬或硬结、结节的现象。
如果是在盆腔底部,偏下的叫小腹少腹范围之内所出现的疼痛,可以找一找下巨虚,看看它有没有阳性变化。
这样三个点,您去针对性的去点揉,缓解腹部的这些症状就更加的有针对性,这就是 穴位的定位,穴性。 一个穴位有它治疗的那个针对性的部位,如果能够知道这样的特点,就跟打靶一样,带着瞄准去按穴位,当然效果就变得更好了。
④ 小肠俞穴的治疗早泄的穴位及指压法
要治疗早泄,首先要使腰椎和仙骨结合处产生正常的柔性。要恢复它的功能以指压“大肠俞”和“小肠俞”最有效。“大肠俞”位于第四腰椎下方左右3指宽处,“小肠俞”位于第一仙椎左右3指宽处。指压时,一边缓缓吐气一边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10次。
指压之前如果先将手搓热,则治疗早泄效果更佳。早泄者平常应下意识地将肛门肌肉夹紧。镇静呼吸对治疗早泄也有效。所谓镇静呼吸是丹田用力缓缓深吸,急吐气,如此不断重复,这种呼吸法平常应该有意识进行。
⑤ 背部穴位 心肝脾肺肾所对应穴位,脊柱第几节对哪个穴位
你指的是背部膀胱经上的几个腧穴吧~~~ 肺腧
【取穴方法】 人体肺俞穴位于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气肿,肺结核;
2. 外科系统疾病:颈淋巴结核,胸膜炎;
3. 其它:感冒,心内膜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痛等。 厥阴腧
【取穴方法】 该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1. 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外膜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
3. 其它:胃炎,齿神经痛等。 心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 1. 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过速;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失眠,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
3. 其它: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膈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慢性出血性疾病、贫血、呃逆、神经性呕吐、荨麻疹、皮肤病等。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肝腧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黄疸;
2. 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
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病;
4. 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结核,胃出血,肠出血,胆石症;
5. 其它:月经不调等。 胆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胆经疾病,如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等。 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脾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胃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胃炎、胃痉挛、呕吐、恶心等。该穴道还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疗由于胃肠功能引起的身体消瘦等消化系统病征,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三焦腧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尿潴留,遗精;
3. 其它:腹水,神经衰弱,腰肌劳损等。
肾腧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细节请参阅本站“穴道指压疗法”相关网页。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大肠腧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腰痛、腹泻、便秘、髋关节疼痛等。此穴与小肠俞配合可以明显改善男子早泄的情形,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小肠腧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骶部,当第一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一骶后孔齐平。 【主治病症】下腹部肿胀、下腹部疼痛、脚部肿胀、夜尿症等。此外此穴和大肠俞穴配合可以明显改善男性早泄状况,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膀胱腧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骶部,当第二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二骶后孔齐平。 【主治病症】夜尿症、膀胱肾脏疾病等。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⑥ 用硬币刮哪些部位可以有效排毒
硬币刮哪里?
“针灸拔罐刮痧图解”给大家推荐了四个穴位,这四个穴位就能帮助身体排毒,它们就是大肠俞、小肠俞、气海、天枢。
大肠俞穴
位置:属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之背俞穴,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小肠俞穴
位置:取穴时常采用俯卧姿势,小肠俞穴位于骶部,当第一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一骶后孔齐平。
功效:下腹部肿胀、下腹部疼痛、脚部肿胀、夜尿症等。此外此穴和大肠俞穴配合可以明显改善男性早泄状况。
气海穴
位置: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联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功效: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
天枢穴
位置: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
功效:能促进消化,增强肠道蠕动,和体内废物排泄的速度。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⑦ 大小肠腧在哪...取穴方法 - -
小肠俞:取穴时常采用俯卧姿势,小肠俞穴位于骶部,骶正中线旁开1.5村,平第一骶后空出。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卧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约与髂嵴高点相平。 一般肚脐正对第四腰椎,你可以根据这个查腰椎和骶椎。
⑧ 针灸治疗选取穴规律
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针刺与艾灸某些穴位来完成的。因此,穴位与手法的选取在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选取穴位可针对病性和病位两方面进行。
(1)针对病性
风:可选取百会、人中、风府、风池、翳风、风门、肩骨禺、曲池、合谷、八邪、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太冲、八风等穴以祛风。
寒:可选取大椎、神阙、关元、命门、三焦俞、肾俞、关元俞、阳池、足三里、后溪等穴以祛寒。
湿:可选取中脘、水分、脾俞、三焦俞、肾俞、小肠俞、膀胱俞、曲池、间使、足三里、丰垄阴陵泉、委中、三阴交等穴以祛湿。
燥:可选取阴陵泉、曲泉、三阴交、照海、太溪、然谷等穴以祛燥或润燥。
火:可选取曲池、合谷、二间、劳宫、少府、少泽、太冲、行间、然谷、内庭等穴以祛火。
气滞:可选取大肠俞、膻中、气海、中脘、天枢、期门、支沟、内关、太渊、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以行气。
血瘀:可选取大椎、膈俞、血海、三阴交、太冲等穴以化瘀。
血热:可选取曲池、尺泽、委中、血海、三阴交、太冲、行间等穴以清血热。
痰饮:参见祛湿穴位以化痰饮。
血虚:可选取膈俞、绝骨、血海等穴位以补血。
气虚:可选取气海、关元、章门、肺俞、脾俞、肾俞、气海俞、三焦俞、足三里等以补气。
阴虚:参见祛燥穴位以滋阴。
阳虚:可选取大椎、命门、膏肓、养老、关元、曲骨等穴位以温阳。
(2)针对病位
病位在心(心包):可选取手少阴心经的通里、郄门、神门;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内关以及巨阙、膻中、臂中、小海、照海、心俞、厥阴俞等穴以调理心气。
病位在肝胆:可选取足厥阴肝经的行间、太冲、蠡沟、期门;手少阳胆经的风池、肩井、日月、环跳、阳陵泉、光明、悬钟、足临泣以及内关、四渎、支沟、外关、阳池、肝俞、胆俞等穴以调理肝胆之气。3月4日(郑州) 祖传黑膏药、新型膏药、 养生 泥灸、液体膏药等制作班
病位在脾胃:可选取足太阴脾经的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足阳明胃经的梁门、天枢、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内庭以及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内关等穴以调理脾胃之气。
病位在肺: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列缺、太渊以及合谷、迎香、肺俞、膈俞、天突、膻中、定喘、印堂、尺泽等穴以调理肺气。
病位在肾:可选取手少阴肾经的太溪、照海、复溜、交信以及肾俞、志室、命门、京门、中极、子宫等穴以调理肾气。
位在小肠、膀胱:可选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少泽、后溪、天宗、曲垣;足太阳膀胱经的攒竹、三焦俞、肾俞、小肠俞、膀胱俞、委中、昆仑、申脉以及神门、尺泽、横骨、照海、水泉等穴以调理小肠、膀胱之气。
病位在大肠:可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合谷以及尺泽、天枢、大肠俞、内庭等穴以调理大肠之气。
总之,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临床各科辨证的必备基础;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临床上应用针灸疗法治疗疾病时仅仅运用经络辨证是不够的,必须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结合经络辨证等辨证方法,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扩大治疗范围,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⑨ 小肠俞穴 小肠俞穴位置 小肠俞穴在哪里 怎么找
取穴时常采用俯卧姿势,小肠俞穴位于骶部,当第一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一骶后孔齐平。主治病征 小肠俞穴的主治病征为:下腹部肿胀、下腹部疼痛、脚部肿胀、夜尿症等。此外此穴和大肠俞穴配合可以明显改善男性早泄状况,见于网页:“穴道指压法治疗早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