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再生障碍性贫血如何鉴别诊断呢
国际上,再障分为重、轻型,我国相应的分型是急性和慢性再障,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一般没有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1.贫血:有苍白、乏力、头昏、心悸和气短等症状。急重型者多呈进行性加重,而轻型者呈慢性过程。
2.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其次有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粘膜感染等。感染菌种以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球菌和真菌为主,常合并败血症。急重型者多有发热,体温在39oC以上,个别患者自发病到死亡均处于难以控制的高热之中。轻型者高热比重型少见,感染相对易控制,很少持续1周以上。
3.出血:急重型者均有程度不同的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皮肤表现为出血点或大片瘀斑,口腔粘膜有血泡,有鼻衄、龈血、眼结膜出血等。深部脏器可见呕血、咯血、便血、尿血,女性有阴道出血,其次为眼底出血和颅内出血,后者常危及患者生命。轻型者出血倾向较轻,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内脏出血少见。
1全血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涂片
再障全血细胞计数表现为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成熟淋巴细胞比例正常或相对增多。血红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血小板计数成比例的降低,但在再障早期可表现为一系减少,常常是血小板减少。
贫血常伴网织红细胞减少,多数再障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部分可见到大红细胞以及红细胞不均一性。中性粒细胞无病态造血,胞浆可见中毒颗粒。血小板数量减少,但涂片中无异常血小板。
胎儿血红蛋白水平测定对于判断成人再障者是否为遗传性也有重要意义。
2骨髓检查
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是必需的检查。
多部位(不同平面)骨髓增生减低,可见较多脂肪滴,粒、红系及巨核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浆细胞比例增高,多数骨髓小粒空虚。红系可见病态造血,不能以此诊断为MDS。
骨髓活检至少取2cm标本,显示造血组织减少。骨髓活检可以评估细胞比例、残存造血组织情况,及是否存在骨髓浸润、骨髓纤维化等至关重要。多数再障表现为全切片增生减低,少数可见局灶性增生灶。再障患者的骨髓活检中网硬蛋白不增加亦无异常细胞。
㈡ 血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学评价
血液学-骨髓细胞学、血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项目名称简写临床意义样本要求方法学收费报告周期骨髓细胞
形态学诊断用于依靠形态学确诊的血液病诊断以及疗效判断合格骨髓片2张镜检100五至十个工作日出报告过氧化酶
染色POX用于白血病的诊断,阳性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
病(除早期原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再障、急
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除早期原粒细胞呈阴性或弱
阳性)、慢粒、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合格血涂片2张Washburn法20碱性磷酸酶染色ALP积分降低:病毒感染、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积分升高:化脓性细菌感染、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再障、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类白血病反应等合格血涂片2张Gomori钙-钴法20酸性磷酸酶染色LACP鉴别戈谢细胞(阳性反应)和尼曼-皮克细胞(阴性反应)、红血病及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呈核旁单侧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细胞、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毛细胞性白血病呈强阳性反应合格血涂片2张benes法40酸性磷酸酶染色LACP鉴别戈谢细胞(阳性反应)和尼曼-皮克细胞(阴性反应)、红血病及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呈核旁单侧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细胞、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毛细胞性白血病呈强阳性反应合格血涂片2张benes法40五至十个工作日出报告铁染色Fe升高:铁粒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溶血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障性贫血和白血病等
降低:缺铁性贫血合格血涂片2张Perls法20糖原染色PAS阳性或强阳性反应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组织恶性增生性疾病、红白血病、戈谢病的原始细胞、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良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尼曼-皮克细胞 阴性或弱阳性反应合格血涂片2张雪夫氏
糖原染色20脱氧核糖
核酸染色DNA1、鉴别细胞的成熟程度,小原粒细胞与成熟淋巴细胞的区别,小原粒细胞染色浅、核仁明显;淋巴细胞染色深。
2、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原粒细胞核反应弱,呈细颗粒状;原单核细胞反应最弱,呈纤细网状。
3、鉴别巨幼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巨幼红细胞核染色呈细网状,正常红细胞核染色呈粗颗粒状至块状合格血涂片2张Feulgen法40五至十个工作日出报告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特异性酯酶)CE粒细胞特异性酯酶、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巨核细胞为阴性;粒细胞为阳性,主要用于白血病类型鉴别诊断合格血涂片2张Loffler氏法40醋酸AS萘酚
酯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NAS-DAE粒细胞特异性酯酶、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巨核细胞为阴性;粒细胞为阳性,主要用于白血病类型鉴别诊断合格血涂片2张Loffler氏法20氟化钠抑制实验NAF用于识别骨髓细胞中的单核细胞合格血涂片2张20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a-NBE粒细胞特异性酯酶、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巨核细胞为阴性;粒细胞为阳性,主要用于白血病类型鉴别诊断合格血涂片2张Higgy法40外周血细胞
形态学检查用于血液病外周血象检测合格血涂片2张镜检20三个工作日骨髓活检
残液涂片血液病及肿瘤诊断,骨髓多次穿刺为干抽无法确定BM病变性质者残液涂片
或滚片2张镜检100肿瘤穿刺
印片寻找肿瘤细胞残液涂片
或滚片2张镜检100淋巴结印片、涂片、滚片淋巴瘤转移癌、淋巴反应性增生疾病诊断残液涂片
或滚片2张镜检100图象病理
分析协助血液病诊断合格血涂片2张60骨髓干细胞
培养1、正常人骨骼内各种造血干、祖细胞的含量测定;
2、协助诊断各种血液病,了解各系细胞增殖、分化是否发生障碍,对MDS、A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对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不仅有助诊断,对了解疾病的发展状态以及预后也有一定帮助;
3、研究再障的发病机制;
4、研究药物对造血细胞的作用等骨髓或外周血5ml(绿头真空管),标本采集时需无菌操作培养法400咨询
㈢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方法都有哪些
病情分析: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必须要依靠诸多的指标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急性白血病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依据。血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可确定急性白血病的类型,约45%的病例有染色体异常,其中包括单倍体、超二倍体和各种标记染色体。 骨髓增生活跃,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白血病细胞为主,这是常见的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方法。骨髓中原始细胞>6%为可疑,超过30%诊断较肯定,原始细胞+早(幼)细胞≥50%可确诊。 全骨髓中,红系及巨核细胞高度减少。在血象和骨髓象不足以证实急性白血病时,可应用淋巴结穿刺液涂片和特异性皮损印片检查找到相应的白血病细结合病理印片,有助于诊断。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减少。白细胞总数多少不一,一般在20.0~50.0X109/L,少数高于100X109或低于10.0X109/L.半数以上的病人周围血象中见到大量(有时高达90%)异常原始白细胞。 血液生化检查:①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TDT):在ALL时活性增高,而在ANLL中无活性。②碱性磷酸酶(AKP):在ALL时明显,AML明显降低。②乳酸脱氢酶(LDH):ALL时明显增高。另外血清尿酸浓度增高,尿内尿酸排泄量增多,在用细胞毒药物治疗时更甚。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还需要关注一些容易混淆的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㈣ 再障和白血病有哪些区别呢
您好:
再障和白血病都是血液病的一种,这两种疾病在临床症状上都会表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活动后气短等贫血症状,都会有感染和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
但本质上确不同。再障是造血系统的良性疾病,临床治愈率高。骨髓象呈急性型呈多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尤其是巨核细胞和幼红细胞;非造血细胞增多,尤为淋巴细胞增多。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生,可进入血循环、并浸润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中,临床可见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
再障的表现是骨髓增生不良,而白血病的表现是骨髓过度活跃。
㈤ 我想知道: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还有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区别哪位可以告诉我吗
再障和白血病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他们的临床表现相同。再障是造血系统造血功能停滞,目前治疗的方法是激素,治根的方法是骨髓移植,让已经衰竭的造血系统重新恢复活力,但是成功率很低。再障分为急性和慢性的。急性再障起病急,病程快,短期死亡率几乎到了100%。慢性再障病情进程慢,患者可以带病存活20年甚至更久,但是生活质量不高。白血病是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它是以早期的、不能向成熟分化的幼稚的造血干细胞大量累积而发病的。这就是它和再障的本质区别。再障是造血系统衰竭,白血病是造血系统极度活跃。白血病的治疗理论上只要把白血病细胞清除,患者就能康复
㈥ 简述再障,急性白血病,血友病的出血机理,检查手段鉴别
再障,急性白血病,血友病都是血液病。
但区别很大:
再障血红细胞低于正常值,
急性白血病,白细胞高于正常值
血友病凝血因子水平低于正常值
检测手段就是血像检测、骨穿、基因检测等。
㈦ 急性白血病有哪些实验检查
(1)血象。大多数患者白细胞增多,超过10*10^9/L以上者称为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也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低者可<1.0*10^9/L,称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血涂片分类检查可见数量不等的原始和幼稚细胞,但白细胞不增多型病例血片上很难找到原始细胞。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少数患者血片上红细胞大小不等,可找到幼红细胞。约50%的患者血小板低于60*10^9/L,晚期血小板往往极度减少。
(2)骨髓象。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依据和必做检查。FAB协作组提出原始细胞≥骨髓有核细胞(ANC)的30%为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分类将骨髓原始细胞≥20%定为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多数病例骨髓象有核细胞显着增生,以原始细胞为主,而较成熟中间阶段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成熟粒细胞,形成所谓“裂孔”现象。M3以多颗粒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此类患者的原始细胞也可能<30%,正常的巨核细胞和幼红细胞减少。在原始和幼稚红细胞≥50%时,若非红系有核细胞(NEC)中原始细胞≥30%,即可诊断为EL,不管这些原始细胞在ANC中是否大于30%。少数骨髓增生低下但原始细胞仍占30%以上者称为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Auer小体仅见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有独立诊断意义。
(3)细胞化学。主要用于协助形态鉴别各类白血病。
(4)免疫学检查。根据白血病细胞表达的系列相关抗原,确定其系列来源。造血干/祖细胞表达CD34抗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CD13和CD33阳性外,还表达CD9和CD68,而HLA-DR阴性。
(5)染色体和基因改变。白血病常伴有特异的染色体和基因改变。
例如90%的M3有t(15;17)(q22;q21),该易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PML(早幼粒白血病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RARα(维A酸受体基因)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这是M3发病及用全反式维A酸治疗有效的分子基础。
(6)血液生化改变。血清尿酸浓度增高,特别在化疗期间。尿酸排泄量增加,甚至出现尿酸结晶。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可出现凝血象异常。M5和M4血清和尿溶菌酶活性增高,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不增高。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时,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数增加,蛋白质增多,而糖定量减少。涂片中可找到白血病细胞。
㈧ 再障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诊断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0.0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象满足至少下列2项:(1)血红蛋白<100g/l(2)血小板<50×10^9/L(3)中性粒细胞<1.5×10^9/L。(2)一般无肝脾肿大。(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正常的50%)或重度减低(<正常的25%),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它疾病,如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范科尼贫血、PNH、Evans综合征、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纤维化、毛细胞白血病、低增生性白血病、间变性T细胞淋巴瘤等。
鉴别诊断
(1)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及铁含量测定 严重的铁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不足,亦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若存在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须纠正之后在评价造血功能。 (2)自身抗体筛选 B细胞功能亢进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可以产生抗造血的自身抗体,引发造血功能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还可引起骨髓纤维化、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应检查抗核抗体及抗DNA抗体等。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应检测骨髓细胞膜上自身抗体。 (3)溶血性疾病 最主要的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典型PNH有血红蛋白尿发作,易鉴别。不典型者无血红蛋白尿发作,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可增生减低,易误诊为再障。但该病主要特点是:动态随访,终能发现PNH造血克隆。流式细胞术检测CD55、CD59是诊断PNH的敏感方法。部分再障患者会出现少量PNH克隆,可以保持不变、减少、消失或是增加。这是PNH患者的早期表现,还是提示该再障患者易转化为AA-PNH综合征,尚不清楚。但若这些患者有实验室或临床证据表明存在溶血,应诊断为PNH。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提示存在长期血管内溶血,有利于PNH的诊断。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胆红素水平、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定量对于评价PNH的溶血有一定作用。 Evans综合征和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前者可测及外周成熟血细胞自身抗体,后者可测及骨髓未成熟血细胞自身抗体。这两类血细胞减少患者Th2细胞比例增高、CD5+的B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清IL-4水平增高,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好。 (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MDS,尤其低增生性者,亦有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有时不高甚至降低,骨髓低增生,易与再障混淆,但MDS有以下特点: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病态造血,血片或骨髓涂片中出现异常核分裂象。MDS可伴骨髓纤维化,骨髓活检示网硬蛋白增加,而再障不会伴骨髓纤维化。骨髓活检中灶性的髓系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非MDS所特有,因再障患者骨髓的再生灶时也可以出现不成熟粒细胞。红系病态造血再障中亦可见,不做为与MDS鉴别的依据。 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查对于再障与MDS鉴别很重要,若因骨髓增生低下,细胞数少,难以获得足够的中期分裂象细胞,可以采用FISH。推荐的FISH套餐是5q31、CEP7、7q31、CEP8、20q、CEPY和p53。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有少部分所谓“非典型再障”在诊断时出现了细胞遗传学异常,那么这是真正的再障还是MDS,有待探讨。但是2008年WHO的MDS诊断分型标准中认为,单有-Y,+8或20q-者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者,若无明确病态造血,不能依遗传学异常而诊断为MDS。对此的解释是,这些患者常常对免疫抑制治疗有较好效果,那么这些患者是不是诊断为再障更合适。 在儿童再障中出现遗传学异常,尤其是+7常提示为MDS。在疾病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细胞遗传学克隆。 (5)低增生性白血病 特别是白细胞减少的白血病和低增生性白血病,早期肝、脾、淋巴结不肿大,外周全血细胞减少,易与再障混淆。仔细观察血象及多部位骨髓,可发现原始粒、单、或原(幼)淋巴细胞明显增多。部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t(8;21)易位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可有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分类多可鉴别之。 (6)毛细胞白血病 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伴单核细胞减少,骨髓常干抽。骨髓活检可见到毛细胞呈“煎蛋”样浸润骨髓间质、网硬蛋白增加。免疫表型显示CD20+,CD11c+,CD25+,FMC7+,CD103+,CD5-,CD10-和CD23-肿瘤细胞。脾肿大常见,毛细胞白血病者经切脾和干扰素治疗能有很好效果。 (7)转移性肿瘤 肿瘤骨转移可以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减低,但骨髓涂片和活检中能见到转移的肿瘤细胞,有时血片可以见到不成熟造血细胞。骨髓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基因重排可以用于再障增多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瘤骨浸润的鉴别。肿瘤骨转移者骨髓活检常伴骨髓纤维化。详细病史和体格检查能提供肿瘤的一些迹象,并指导相关的肿瘤检查,利于寻找原发病灶和指导治疗。 (8)骨髓纤维化 常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减低,骨髓常干抽。骨髓活检见到网硬蛋白增加和纤维细胞。骨髓纤维化因出现髓外造血,血涂片可以见到不成熟造血细胞,伴脾肿大,常为巨脾。无脾肿大的骨髓纤维化继发于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9)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常在溶血性贫血、接触某些危险因素或感染发热的患者中发生,全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骤然下降,网织红细胞可降至零,骨髓三系减少,与SAA-I型相似。但骨髓涂片尾部可见巨大原始红细胞,在充足支持治疗下呈自限性,约经1月可自然恢复。 (10)低增生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占儿童急淋的1%-2%。通常在儿童骨髓衰竭后的3-9个月出现急淋,中性粒细胞减少较血小板减少更严重。有报道儿童重型再障者转化为急淋,这些患者的骨髓衰竭是再障,还是急淋的白血病前期,有待讨论。完善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白血病免疫表型有助于确定诊断。 (11)先天性再障 范科尼贫血(FA)常称为先天性再障,是一种遗传性干细胞质异常性疾病。表现为一系/两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可伴发育异常(皮肤色素沉着、骨骼畸形、器官发育不全等)、高风险发展为MDS、AL及其它各类肿瘤性疾病;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范科尼基因”、细胞染色体受丝裂酶素C或DBA试剂作用后极易断裂。因为较大年龄的范科尼贫血病例报道,其筛查的上限年龄尚难确定。先天性角化不良可以通过典型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加以鉴别。 (12)感染 肝炎后再障多发生在肝炎后2-3月的恢复期,且已知的肝炎病原学检查多为阴性。病毒感染,如EBV、CMV很少引起造血功能衰竭,但慢性活动性EBV感染致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者,会发生造血功能衰竭。微小病毒B19可导致红细胞造血障碍但不会引发再障。 分支杆菌,尤其是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低下。骨髓检查还可发现肉芽肿、纤维化、骨髓坏死等。嗜酸性坏死常见于非典型结核杆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少有嗜酸性坏死和肉芽肿。疑为结核者,应送骨髓液行分支杆菌培养。 上文提及的急性造血功能停滞亦常常是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诱发。 (13)严重营养不良 神经性厌食或是长时间饥饿可能与全血细胞减少有关。由于脂肪细胞和造血细胞减少骨髓涂片显示细胞少并且形成胶状,基质HE染色显示为淡粉色。在再障中可见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尤其是早期演变阶段。
㈨ 再生障碍性贫血如何鉴别诊断
再障主要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不发作型鉴别较困难。但本病出血、感染均较少、较轻,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大于正常,骨髓多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生较明显,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uos)可阳性,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和蛇毒试验(CoF)多阳性,红细胞微量补体敏感试验(mCLST),CD55、CD59等可检出PNH红细胞,N-ALP减少,血浆及红细胞胆碱酯酶明显减少。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MDS中的难治性贫血(RA)鉴别较困难。但本病以病态造血为特征,外周血常显示红细胞大小不均,易见巨大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单核细胞增多,可见幼稚粒细胞和畸形血小板。骨髓增生多活跃,有二系或三系病态造血,巨幼样及多核红细胞较常见,中幼粒增多,核浆发育不平衡,可见核异常或分叶过多。巨核细胞不少,淋巴样小巨核多见,组化显示有核红细胞糖原(PAS)阳性,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小巨核酶标阳性。进一步可依据骨髓活检,白血病祖细胞培养(CFU-L)、染色体、癌基因等检查加以鉴别。
3.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常由感染和药物引起,儿童与营养不良有关起病多伴高热,贫血重,进展快,多误诊为急性再障。下列特点有助于鉴别:①贫血重,网织红细胞可为0,伴粒细胞减少,但血小板减少多不明显,出血较轻;②骨髓增生多活跃,二系或三系减少,但以红系减少为着,片尾可见巨大原始红细胞;③病情有自限性,不需特殊治疗,2~6周可恢复;④血清铜显着增高,红细胞铜减低。
4.骨髓纤维化(MF)慢性病例常有脾大,外周血可见幼稚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骨髓穿刺多次干抽,骨髓活检显示胶原纤维和(或)网状纤维明显增生。
5.急性白血病(AL)特别是低增生性AL可呈慢性过程,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易与再障混淆。应仔细观察血象及多部位骨髓象,可发现原始粒、单、或原始淋巴细胞明显增多。骨髓活检也有助于明确诊断。
6.恶性组织细胞病(MH)常伴有非感染性高热,进行性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出血较重,外周血全血细胞明显减少,可见异常组织细胞。多部位骨髓检查可找到异常组织细胞,常有吞噬现象。
7.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再障危象和急性造血停滞,可呈全血细胞减少,起病急,有明确诱因,去除后可自行缓解,后者骨髓象中可出现巨原红细胞。慢性获得性纯红再障如有白细胞和血小板轻度减少,需注意和慢性再障作鉴别。
8.其他需除外的疾病有:纯红细胞再障、巨幼细胞贫血、骨髓转移癌、肾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