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辨别是化石还是石头
1、化石与普通石头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具有特定的质地,结构,形式,有机化学成分等。 因此,建议在遇到疑似化石的物体时,应当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以确定是否存在生物活性的痕迹,如粪便,毛发,脚印和残留的毛发,以供后续研究。
2、颜色均匀:石材内外颜色极其均匀,没有典型的化石层状结构,颜色多为灰白色。 化石的内部结构是单一的:地层非常单一,没有其他地质结构。
3、一些矿物质包含液体,气体或其他形成包裹体的矿物质。 这些包裹体被意外误解为化石。 但由于夹杂物结构往往比较规则如圆形或椭圆形,因此没有相关的生物结构,所以只要稍加科学分析,这些夹杂物仍然很容易识别。
古生物化石鉴定一般仅保存其形态特征。所以,古生物化石的鉴定是以形态为主要依据。在有些门类中,高级分类阶元是按自然系统划分的,而低级的分类,无法按照自然系统进行,就要依据化石的种类、形态等进行鉴别,定立一些形态或器官的种、属,甚至科,如:牙形刺、植物孢粉、足迹等。
各门类古生物化石的具体鉴定方法不尽相同,但一般都要经过下述步骤:
1、熟悉标本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对大化石的细微构造或微体化石,一般需要借助实体镜、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有时要将化石做连续切片,以便于了解其内部构造特征;
2、利用所具有的知识并查阅有关文献,确定较大的分类阶元,一般定到科;
3、利用检索表、图版等文献资料, 将标本进一步检索到属、种;
4、选择有代表性的种群标本或典型的单个标本进行特征描记,度量各种性状要素及照相。
‘贰’ 大化石的如何辨别
大化石自从98年以来,就一直在石市上独领风骚。近年来,随着大化石资源的迅速减少,大约从2002年底就开始出现了打磨石。而地摊上打磨大化石似更多见,甚至有向原石摊位蔓延的趋势。
粗加工:粗坯加工分局部加工和整体加工。工具精度不高,加工技术也很有限。
局部加工:对原石残缺面或水洗度不够的“死面”进行粗坏打磨。一般是把残破的尖锐部分磨圆,或把“死面”的一层粗糙表皮磨掉。
整体加工:一些经敲击取下或毫无水水冲度的块状原石,则全部将石表磨掉,再磨制成大化石特有勒层状、宽面平台状,偶见峰峦、天池状,底部切割平整。
打磨后的石体是难看的哑光灰白色,但上油之后颜色便转为淡青、淡黄,通体色泽一敛,花纹毕露。
细加工:细加工分以下几个步骤:
精磨:用1000#-1200#进口磨片研磨,将粗坯上的原磨痕完全清除掉,有经验的工匠们大都采用“注水磨”的方法,可以很好的掌握磨的分寸。
抛光:用软磨具加抛光膏进行机械抛光,抛光后可达镜而效果。
喷砂:局部打磨的一般会进行喷砂处理,以保持与周围石肤的一致性。整体打磨也有喷砂的,这样可形成比较自然的石肤效果。
涂油:涂油本来足保养石头的手段,在大化石的造假中,却成为不能缺少的一环。 一般是涂抹凡士林。造假者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出日光暴晒下涂抹的方法。这样油被“吃”进石体不易干枯,行色和花纹能保持得久一些。
在奇石收藏圈,大化石可谓风情万种、独领风骚。它属水冲石,产于广西大化县岩滩红水河段,亦称岩滩彩玉石。大化石色彩斑斓绚丽,质地坚硬强韧,石肤滋润如玉,造型雄浑大气,极受藏者青睐。
大化石石表呈金黄、褐黄、棕黄、翠绿和陶白等颜色,并伴有黑色草花纹,肌肤的釉面呈现出一种凝重的质感,极富宝气。鉴赏大化石的依据以其玉化的质地与丰富的色彩为主,而对其天然造型的要求则可退居次要地位。大化石的天然造型取决于岩石层理在江河中所受的浸蚀和冲刷程度,多为层状结构,或嵩岳云岗,或璋台危岩,虽说千姿百态,但就是难出各种具象,尤其是人物或山形更是稀贵。
目前,在赏石界内欣赏或收藏大化石出现偏向大石的现象。按理说,奇石之精美不在于其体积的大小,大石透气势,小石藏雅趣,各有千秋。然而,对于大化石自然生成的特征而言,这类奇石具有耐人寻味的博大精深。正是由于这种气韵生动的奇美,才造就出它能够震撼人心的艺术意蕴,激发出一种追求崇高美的审美理想。因此,鉴于大化石具备了“形、质、色、纹、韵”的现代审美特征,促使不少奇石收藏者倾向于赏玩大石,这也在情理之中。如笔者收藏的一方《秋山夕照》,按其体量(27厘米×72厘米×24厘米)已属大石之列。此石石肤苍润、纹理饱满,石表跌宕,柔中透刚,似有传统山水画中云头皴与雨淋皴的结合技法,刻画得山体气势挺拔,俊秀壮美。面对此石,仿佛在鉴赏一幅宋代名画,无论平视、仰视或俯视,均能找出近重远轻、近紧远松、近详远略、近清远浑的关系,实为难得的一件奇石珍品。
对于大化石,不管其“长相”如何,只要符合现代审美中“形、质、色、纹、韵”的若干要求,即可认定它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只是在一般情况下求得“宝气”就不能挑剔形奇,而求得形奇就不能兼得“宝气”。因此,欣赏、收藏大化石应将其独有的自然美表现形式综合起来进行鉴赏、评判,甚至将常人认为不足的地方,通过观察对比,逆向思维,变成求之不得的长处,才能真正读懂深蕴石中的艺术内涵,才不致因过分挑剔或不屑一顾而与其失之交臂。
‘叁’ 怎么鉴定古生物化石的真伪
古生物化石,是指埋藏在地层里石化了的生物机体、遗迹和遗物的总称,是一亿五千万年前白垩纪时期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初生命,由于冰河运动、地壳变迁、火山喷发,这些生灵和生命被突然袭来的灾难永远的长眠于漫漫尘土之下,经过了数亿年的风雨洗礼,它们见证了亿年前地球上发生的所有一切,终于它们逢上当今盛世,使他们在沉睡了亿年之后,重见天日,展现在世人眼前,使人们有机会去追忆亿年前生命的气息。
古生物化石从表面看只是石头而已,但深入审视,其中蕴藏着许多万物造化的天然信息密码,蕴藏着科学和艺术的内涵,所以,化石具有艺术观赏效果和美学上的鉴赏享受效果、科学内涵和文化底蕴,可令人们追溯生命之历程和自然历史的脚步,可以拓宽现代人心里空间和精神世界。不仅如此,辽西化石还能给我们展示一幅史前时期生物历史的画卷,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大自然的享受。
中国人赏石、收藏石。主要是化石和矿晶石。中国人赏石、收藏石是文化,主要是纹理石和造型石。西方人也赏石、收藏石。西方人赏石、收藏石是科学。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这两种对于石头的喜好正在相互熔融。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化石和矿晶石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青睐,同时由于国际市场的吸引和利益的驱动,矿晶石和古生物化石出现大量赝品,那些五彩缤纷的水晶,买回来之后不久就发生褪色,有的甚至分化瓦解。特别是古脊椎动物化石,国际市场价格看好,赝品也就大量出现。为了防止喜好者上当受骗,特地介绍一些古生物化石的伪造方法和识别注意事项。恐龙蛋化石但是世界上恐龙蛋由于稀少难得而倍受欢迎。中国的河南、四川、广东等很多地方都出土。 中国出土的恐龙蛋在数量和种类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恐龙蛋是最多的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假恐龙蛋价格很高。假恐龙蛋主要有: 造假的古生物化石中。一、河床中的鹅卵石。恐龙蛋大量出土时人们不要那些已经脱落的恐龙蛋皮,一般选择大小适合比较圆滑的然后在上面粘合一些已经破碎脱落下来的恐龙蛋皮。上世纪 90 年代初在河南西峡县。只要又大又完整的恐龙蛋,后来这些恐龙蛋皮由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拣拾或低价收购。此类假恐龙蛋在与碎蛋皮之间的碎纹宽窄渐变不连续,纹路弯弯曲曲变化不自然,蛋皮局部和内部卵石有明显不吻合之处,多有 “ 翘皮 ” 现象。碎蛋壳间的结合处,一般用红色土来填充。经过临时的摆放,有些蛋皮便自动脱落,里面的鹅卵石就会看清楚。二、将不完整的恐龙蛋进行拼凑。粘合处用破碎恐龙蛋皮遮盖,如两个相近的半个恐龙蛋拼成一个完整的蛋化石。最后用红色泥土涂抹缝隙。河南西峡县很多家庭中都有这种拼凑粘合的恐龙蛋,每颗不少于 200 元。往往可以看到这种蛋化石有一整条破裂,外表的蛋纹即没有连贯性。三、地层里常看到含碳酸钙的钙质结核。泥砂颗粒粘附在外表,这些结核经常掉入河中。河干涸后,这些圆形的外表带有砂料的结核便显现出来,破裂的结核中间,还能看到黑色或红色的色晕圈,人们误以为是蛋黄留下来的痕迹。与真正的恐龙蛋的区别是真蛋都是带有比较光滑的蛋皮,有均匀的蛋皮裂纹。这种石蛋给人的感觉是剩蛋核的恐龙蛋。四、利用真恐龙蛋翻制模具。再配上真实的石头底座,然后用石膏和水泥等材料制作。仿真效果经常很好。这类蛋有单个和成窝十几个,像十几颗这情况就有赝品的可能。识别方法是蛋的表皮不同,假蛋的表皮裂纹不自然,真恐龙蛋上所特有的蛋皮碎花纹翻具过程中是做不出来的只是蛋皮上确实有凹凸的部位才干显现。蛋皮碎裂的缝隙真实的蛋可以发现蛋皮分层。假蛋与底座接触部位一般是石膏、水泥粘合,往往会找到缝隙或被挤出的粘合物,用湿布轻轻擦拭就可以去掉粘合处的涂色。贵州龙化石贵州龙是一类海生的爬行动物。和恐龙不是同种类型,生活在距今 2 亿多年的三叠纪。产自贵州省。贵州龙是由骨骼保存下来的化石。一般是用真贵州龙化石标本制作模具,制假时。资料用石膏或环氧树脂,再由模具翻制出不同材料的模型,这种模型非常逼真。最后把模型粘合在真实的石板上,有的石板上按模型形态刻槽再进行镶嵌,仿真效果更好。有的还将不同的模型组合起来。凡是这种都可以认为是赝品,制造出交尾、九龙壁、对称等图案。实在弄巧成拙。如何识别假贵州龙的标本呢?真的化石是没有的 一、凡是象上面说的图案设计美妙完整。二、赝品化石突出于石板上。因为是和石板同时经历石化、挤压过程形成的应该是保存在一个水平面上。 真正的化石是镶嵌在石板里。三、假化石和石板接触的边缘常会有黄土涂封的痕迹。黄土是掩饰缝隙用的用手蘸水擦拭就能够识别。 真化石上没有缝隙。四、一般贵州龙化石的颜色偏向于黑。新鲜颜色的化石其真伪值得考虑。 与黑色页岩或灰岩的颜色较为一致。五、贵州龙的脖子数量为 20 节、背椎数量也是 20 节。六、贵州龙的数量不多。正在减少,大型的更少。一般的贵州龙化石 1000 元左右。肯低价的要小心。狼鳍鱼化石狼鳍鱼是硬骨淡水鱼。身长 5~12 厘米。几乎和臀鳍位置正对,眼大、背猪位置靠后。尾巴是正形,生活在侏罗纪晚期。主要产地是辽宁、河北。很多是成群产出,数量多。为常见的鱼化石,市场上大量出售。辽宁产地花几块钱就能买一块狼鳍鱼,北京古玩市场则几十、几百元。鱼化石发现多,价格相对低一些,同时鱼化石作假难度比较大,软骨、鱼鳍仿真的技术难度很大,所以完全的作假鱼化石是很少见到目前最多见的对不完整不清晰的鱼化石进行涂抹。做法是配置与鱼化石骨骼颜色相近的铁锈红溶液。一般最多见的用笔描出鱼刺的形态以及鱼的轮廓,化石中缺少的部位进行补充。看上去十分完整,实际上多处是用笔描画的骨骼。区别真伪的方法是观察整块化石的颜色是仔细观察。却没有骨骼存在痕迹,画上去的局部颜色特别突出。看上去是一个没有丝毫突出和骨感的平面。对于一些特别完整或个体较大的狼鳍鱼,为了卖出高价,有时也用现在鱼鳍或鱼刺经溶液浸泡后往缺位粘贴。水生蜥化石水生蜥是水生爬行动物。成年个体比贵州龙大很多,有一点象贵州龙。长者可达 1 米多。水生蜥发现没几年。形态非常逼真。后来这种假化石数量的不时增多价格骤然下跌,假水生蜥在 1999 年出现的当时市场上很少有人能够识别。人们才明白是假的造假方法比较复杂。取下硅橡胶模型后,选择好标本用硅橡胶膜制作模型。用剪刀剪去化石的骨骼部位,使有化石的部位形成空洞。将已经破碎脱落的骨骼化石磨碎,然后选择一块类似的泥灰岩石板,将硅橡胶模型覆盖上,沿空洞部位涂抹粘合剂,用筛子将已经磨碎的骨头粉筛下,待骨粉粘在石板上后,再撕下硅橡胶膜。鉴定方法是虽然同原来化石形态一模一样,但是缺少骨骼应有的骨质光泽,没有骨头的关节部份等细微形态,而且上面骨骼的颜色完全一致。古鸟类化石自从 19 世纪在德国发现 7 块祖鸟化石标本后。中国辽宁的土地上相继出现了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的鸟化石,鸟化石标本很少出现。 20 世纪末。估计数量逾越千块。由于鸟化石受到重视。被他误认为是辽宁古盗鸟” 化石,赝品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两年前一个美国古生物专家在美国图桑化石和矿物交易会上用 8 万美金购买了一件产于中国辽宁走私到美国的化石。并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登载文章,引起全世界学术界的轩然大波,后来被中国学者识破。这件鸟化石标本就是由孔子鸟化石和弛龙拼凑起来的一件 “ 人造化石 ” 见图)造假者使用的方法是把已经破碎的一些不同的鸟化石拼凑成为一个完整的标本,看上去全是骨骼化石,但是没科研、收藏和欣赏价值。另外造假方法是将现在罕见的鸡、鸽子、麻雀等鸟类的骨头经过炮制脱脂上色。内行容易看出其中的不同,粘在已刻槽的原始石板上。现代的禽类在形态发育进化上要远比古鸟进步。对于外行可以用蘸酒精的棉花球擦拭黑色骨骼表面,看是否脱色,如脱色进一步看骨骼的颜色,现代的骨头颜色发白并且结构十分致密。犀类化石犀类是哺乳动物奇蹄目中的一类。大部分已经消亡。古玩市场上有时会见到犀牛类的化石标本,最早出现在第三纪。形态比较特殊厚实,容易让外行上当。早期作假者用现代的牛头经过强烈的风化。并在鼻骨处用白水泥制造一个 “ 角 ” 或者安上一个牛角,像刚出土的样子。看上去就像犀牛的头。这类赝品形态上与犀牛有明显差异,犀牛角和牛角在结构上也不一样,犀牛角里面填充着一些毛发的胶结物,类似于实心,其下部,还有突出的比较粗糙的疤。而牛角却是空心的下部也没有疤结构。另一种造假者是将犀牛化石颜色的骨粉翻刻成犀牛头骨的模型或是大唇犀的头骨。牙齿个个釉质闪亮,然后在上下颌的牙床上安上现代的牛牙。活像真的犀牛头骨。不过,如果留神的话,可以发现这是骨粉制的骨骼 ” 上面没有骨纹,特别死板,又缺乏骨骼的光泽感。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上有售,几百元可以买到其他类型赝品有:无脊椎动物的海百合化石。琥珀。造假者将现代的苍蝇、蚊子等昆虫用松香油浇注,特别是内含昆虫的虫珀是收藏家喜欢。琥珀内部有众多的气泡呈现。
‘肆’ 谁能告诉我古生物化石鉴定的方法
确定化石的分类阶元和名称。化石是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大多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如硬体组织、身体局部印痕、某些器官及排泄物等经过石化作用的产物。一般仅保存其形态特征。所以,古生物化石的鉴定是以形态为主要依据。在有些门类中,高级分类阶元是按自然系统划分的,而低级的分类,无法按照自然系统进行,就要依据化石的种类、形态等进行鉴别,定立一些形态或器官的种、属,甚至科,如:牙形刺、植物孢粉、足迹等。
各门类古生物化石的具体鉴定方法不尽相同,但一般都要经过下述步骤:①熟悉标本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对大化石的细微构造或微体化石,一般需要借助实体镜、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有时要将化石做连续切片,以便于了解其内部构造特征;②利用所具有的知识并查阅有关文献,确定较大的分类阶元,一般定到科;③利用检索表、图版等文献资料, 将标本进一步检索到属、种;④选择有代表性的种群标本或典型的单个标本进行特征描记,度量各种性状要素及照相。
鉴定化石标本时,主要借助某一类别或某一地层层位中发现的化石的有关专着,并查阅专着出版后发表的有关论文。鉴定人员在进行正确、全面的资料查阅对比后,发现所要鉴定的化石与文献中所描记的某一生物化石完全相同,就可以将该化石归在同一名称之下。如果没有发现相同的特征记述,就可以这批标本为基础,建立新种、新属等新的分类,并给予适当的名称。建立新种的标本称为模式标本,据以命名一个属的种,称为模式种(或属形种、属型)。同样,还有模式属等。
由于种以种群为单位生活,其中存在着连续的个体变异。然而模式标本往往只是某个物种首次发现的标本,不一定全面地反映该种的特征。在这个概念指导下,没有一个个体是种群性状的“典型”。在鉴定物种时,要尽可能多地、全面地采集标本,使得这些标本能大体反映真正种群的总面貌,然后,用各种统计方法来区分种间变异和种群内变异,从而达到鉴定物种的目的。
标本鉴定以后,要进行记述。一个古生物种的完备记述,按顺序包括下列各项:学名、图版、同异名录、模式(种群)标本的编号和保存地点、鉴定要点、描述、度量及其他数据资料讨论、产地和层位。
‘伍’ 沉积相标志及鉴别方法
为便于野外操作和辨认,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将该区石炭纪沉积归纳出下面一些沉积相标志及其鉴别方法:
1.几何形态标志
各类沉积相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有各自的几何形态特点。例如河流相的点砂坝与海岸浅滩相(鲕滩、生物碎屑滩)(图6-2)。在横剖面上的形态就有不同,前者是上平下凹,后者是上凸下平,平面上的形状也完全不同,前者受弯曲的河谷控制,后者则平行于海岸分布。又如生物岩礁有独自的几何形态,其中堡礁呈长条状,环礁呈圆环状,马蹄礁呈马蹄状。因此,几何形态是沉积相的识别标志之一。
图6-2 石炭纪腕足类贝壳定向排列,表示沿岸浅滩沉积环境
沉积相的几何形态是前沉积地形、沉积环境的地貌和后沉积历史的函数,可以为后沉积侵蚀作用和构造变形所改造。所以,只有当沉积环境的形态被保留时,沉积相的几何形状才是有效的鉴别标志。
沉积相几何形态的研究资料有两个来源,一是地面资料,一是地下资料。后者主要来自地球物理勘查,特别是地震反射资料可以清楚地勾画出礁和海下扇的几何形态,在浅处有时可以圈出单个的潮沟和浅滩。
2.岩性特点标志
岩性是鉴别碳酸盐岩沉积相的基本的、最有意义的标志之一,也是最易观察、最直观的参数。根据一般的规律,碳酸盐岩的岩性研究,在沉积相方面要比碎屑岩有意义。这是因为碳酸盐沉积物不可能发生很远的搬运,多半是原地形成的,所以碳酸盐岩与其沉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碎屑沉积的岩性虽然也与沉积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其搬运有密切的关系(图6-3)。所以砂岩的岩性在指相意义上不如碳酸盐岩。
许多人都试图运用沉积结构来确定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来说,沉积结构的研究在指相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碎屑岩是依靠粒度来判断沉积环境的能量大小,而碳酸盐岩则是依靠颗粒与泥晶含量之比来表示水介质能量。现在不少学者都采用结构—成因来进行碳酸盐岩的分类。
碳酸盐岩岩性标志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颗粒:碳酸盐岩的颗粒特征在指相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颗粒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
碳酸盐岩颗粒的指相意义与碎屑岩颗粒不同。碎屑岩是依据颗粒的大小和形态来判断其水动力条件;而碳酸盐岩则由于颗粒的比重、成因不同,因此不能依据其大小和形态,而是依据其类型来帮助识别水介质的能量。如鲕粒多分布于浅滩,它显示中等强度的水动力条件;丰富的生物碎屑则形成生物滩;球粒主要分布于台地内部或潮间带的低能沉积环境。就是同一类型的颗粒,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如鲕粒,又可以分为真鲕、表鲕、偏心鲕、生物鲕等。其中真鲕是在相对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而表鲕、偏心鲕则是在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下生成的。如扎布萨尕秀地区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厚层灰岩中发育的腕足化石,个体很大,单个腕足类个体直径可达7cm,反映水动力条件较高,为高能的水动力环境(图6-4,图6-5)。
图6-3 上泥盆统阿木尼克组陆相砾岩
图6-4 扎布萨尕秀怀头他拉组生物碎屑灰岩中生物碎屑
图6-5 石炭纪生物灰岩中海百合茎碎屑,显示高能带水动力环境
泥晶:是指小于0.005m m的方解石(或白云石)晶粒。泥晶只能在没有水动力作用或安静的沉积环境中形成,它可以指示低能的沉积环境。因此,许多学者都采用颗粒与泥晶之比来表示水动力的能量。
亮晶:除颗粒/泥晶之比,亮晶也是碳酸盐岩重要的指相岩性标志。高能带有较强的波浪作用,致使灰泥部分均被簸扬到低能处,在高能带即形成亮晶胶结。因此,亮晶可以作为高能带的一个岩性标志。
非碳酸盐组分:非碳酸盐组分也是识别碳酸盐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通常情况下,蒸发岩矿物形成于蒸发作用较强的潮汐带沉积环境。在古代地层中,由于蒸发岩矿物易溶,因此保留下的只是其假象。硅质多分布远洋环境(图6-6)。而泥质不仅可以分布于潮上带沉积环境,而且也分布于深海地带。海绿石广泛地被认为形成于大陆架沉积环境,多产于远离海岸地带,温度在3~15℃之间,深度大致在10~2000m,Ph=8,Eh=0~-100mV。
图6-6 石炭纪含燧石条带灰岩
由上所述,微相分析在碳酸盐岩沉积相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研究内容就是碳酸盐岩的岩性和沉积结构。
3.沉积构造标志
沉积构造是沉积环境中的重要标志,无疑它是原地形成的。近来通过实验室和现代沉积物的研究,对沉积构造的了解更加深入。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一样发育有各种沉积构造。不同类型的沉积构造与不同的沉积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沉积构造形成的相对时期,我们把沉积构造分为三大类,分别介绍如下:
(1)沉积前的沉积构造
这种沉积构造是在上覆地层沉积之前,在层界面上形成的。它们具有侵蚀的特点,也不同于后沉积底层变形现象(重压模)。
前沉积构造包括沟道、冲刷痕迹、小槽、爬迹、大槽以及其他的侵蚀现象。尽管许多实验工作对于造成这些沉积构造的水动力条件还不甚清楚,但是它们可以指示水流的方向。
在碳酸盐岩的许多沉积环境中,前沉积构造均有发育。前沉积构造是沉积环境中沉积间断的标志。根据侵蚀规模和时间的长短,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侵蚀规模小,侵蚀时间短,局部切断下伏地层的纹理,称为冲刷面;侵蚀规模大,侵蚀时间长,对下伏地层切割较强,上覆地层形成底砾岩(其中常包含下伏岩层的碎屑),或者形成风化土壤,称为风化壳或侵蚀面(如华北地台的奥陶系风化壳)。
(2)同沉积构造
这种沉积构造是在沉积时形成的,如扁平层、交错层、纹层、交错纹层、波痕等。
不同类型的同沉积构造往往发育于不同的沉积环境。纹理构造最常见的是水平纹理,在各种沉积环境中皆有发育。根据特征,可以分为两大类,形成于浅水和深水两种不同的沉积环境。浅水沉积环境的水平纹理以延伸短、呈断续分布为特点;深水沉积环境的水平纹理则以延伸长、呈连续分布为特点,这反映了深水沉积环境的安静性和稳定性。羽状层理是一种反映双向水流的沉积构造,主要发育于潮间带,是潮汐带重要的沉积构造标志(图6-7)。
板状层理主要发育于海滨和浅滩。滨海板状层理的层系交角过去在不少教科书中均认为是低角度(十几度)。但根据现代海洋调查证明,有的滨海板状层理的层系交角可达三十几度,这与海岸地形及构造运动有关。交错层主要发育于潮沟和浅滩(图6-8,图6-9),但深水沉积环境同样可见,如等深流所形成的板状层理。浅水与深水交错层有区别,前者规模大,延伸广,与浅水流作用而形成的。递变层理在浅水和深水沉积环境均有分布,但两者的成因不同。浅水递变层理是风暴流及其他密度流形成的;而深水递变层理则是重力流形成的。两者通过其他标志可以区别,如层序、底痕等。波痕在许多沉积环境中皆有出现,而最发育的是潮坪沉积环境。深水沉积环境偶尔可见,但以小型波痕为特点。
图6-7 石炭纪灰岩中纹理和羽状层理
图6-8 扎布萨尕秀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羽状交错层理
图6-9 石灰沟上泥盆统阿木尼克组槽状交错层理
由上所述,同沉积构造是由波浪、潮汐、水流作用所形成的。研究层理的倾斜,可以恢复古水流的方向。
尽管流动体系概念对于同沉积构造的研究颇有价值,但是它只能间接地帮助分析沉积环境,这是因为水流运动限于沉积沟、槽的范围。
(3)沉积后的沉积构造
这种沉积构造与沉积时形成的沉积构造有很大不同,而且要复杂。根据实验和近代沉积的研究,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层面的垂向方向发生了改变,如重压模、假结核、流砂构造;一类是横向组构重新排列,如滑塌,这种沉积构造多半是在未固结的沉积物中,由于地震、重力流、静水压力等作用造成的,这些作用可以在各种沉积环境中发生。
1)变形沉积构造:这是由于横向运动的结果,从河滩到深海斜坡都可以产生,最典型的是三角洲斜坡、海底峡谷和海底扇。变形沉积构造对认识古斜坡有重要意义。
2)碳酸盐岩特殊的沉积构造:碳酸盐岩本身有一些独特的沉积构造,如干缩、树根痕、鸟眼构造、层状晶洞构造、叠层石、钙结层(壳)、锥状构造(又称帐篷构造和泥蓬构造)、缝合线、晶体印模、示底构造等。
干缩现象是潮上带、潮间带最明显的标志,常见的有干裂和泥饼卷缩两种类型。干裂又称泥裂,在层面上呈多边形,断面上呈“V”字形,被后生沉积物充填。泥饼卷的形成是由于灰泥暴露于大气,日晒失水,表面一层形成泥饼,并发生卷曲。
泥裂可以在多种沉积环境中形成,最常见的是潮坪环境。由于沉积物暴露水面,蒸发作用的结果,使沉积物发生干缩破裂。在发生成岩作用之后,断面产生变形。
水下沉积环境同样可以产生泥裂。这是因沉积物形成后,在固化过程中发生凝聚失水而形成的。在浅水沉积地区,由于强烈的蒸发作用,也可以使水下沉积物发生失水而形成泥裂,但与暴露于大气形成的泥裂(干裂)不同。最大的特点是水下泥裂在层面上不具有多边形,而是呈断续状透镜体或断续状裂纹,在横断面上仍为“V”字形,但延伸较短。
除此之外,在沉积盆地中的斜坡地带,沉积物未固结之前,由于重力作用而发生滑动,下伏沉积物亦可形成泥裂。这种泥裂与上述两种泥裂特点不同,其分布局限,在层面上垂直于滑动方向成排分布,横断面上具有微小的“V”字形,很少有上覆沉积物的充填。还有早期沉积物遭受后期破坏再搬运、沉积的构造,如条带灰岩及内碎屑灰岩,图6-10、图6-11是石灰沟克鲁克组底部发育的条带灰岩和内碎屑灰岩,反映了高能的沉积环境。
图6-10 石灰沟克鲁克组条带灰岩
图6-11 石灰沟克鲁克组泥岩中球砾灰岩
在泥晶、微晶(或球粒)白云岩或灰岩中,见在1~3mm大小的、多平行层理排列的、似鸟眼状的孔隙,被假亮晶方解石或硬石膏充填或未被充填,此种构造称为鸟眼构造。因为常成群密集出现,故又叫窗格状或网格状构造。由于是在暗灰色泥晶灰岩上分布有白色方解石斑点,故又叫雪花状构造。其成因有:碳酸盐灰泥失水收缩、灰泥中含气泡、藻类腐烂后的遗迹、硬石膏、成岩作用的重结晶等。这种沉积构造主要产于潮上带,少数在潮间带,十分之九的鸟眼构造见于浅水中(Folk,1980),所以鸟眼构造具有特殊的指相意义。近来资料表明,鸟眼构造在潮下带也有分布,但数量较少。
层状晶洞沉积构造是一种具有广阔空间的空洞沉积构造,晶洞呈水平分布,底部近于扁平,而上部表面则为不规则状,是原始空洞为内沉积物和(或)假亮晶方解石充填所成,如礁岩的中心部分,有时称为礁华。这可能是由软体动物残余和埋藏产生的,也可能是干缩造成的。
叠层石的成因在很长一段时期有争议。从事古生物研究的学者认为是生物形成的,从事沉积学研究的学者认为是沉积构造。近来通过近代叠层石的研究表明,叠层石的形成与藻和沉积环境两者有关,所以称为生物沉积构造。它是通过藻光合作用进行新陈代谢,由藻分泌的黏液黏结碎屑而成。其生长过程是一层藻,一层碎屑,具有明显的向阳性。其形态主要受沉积环境的影响,与水动力条件有关。可分为三大类:层状、柱状和球状。古代叠层石在显微镜下观察具有亮暗条带构造。
叠层石在地质历史时期分布很广,但大量的主要分布在前寒武纪地层中。基本上分布于潮汐带,以潮上带、潮间带为主,其次为潮下带。
钙结层(壳)是由于土壤水分的蒸发、沉淀作用所生成的石灰岩。多在半干燥气候区形成,这里蒸发作用大于降水作用,土壤的水分主要是向上运动。当含碳酸钙的水从土壤中蒸发时,方解石就沉淀在土壤的质点之间。这是暴露于大气的象征。
锥状构造实际也是一种干缩现象,是未固结的石灰岩暴露于大气,失水干缩形成的圆锥状构造。主要分布于潮上、潮间带。图6-12是石灰沟剖面穿山沟组底部灰岩中发育的钙结壳构造,说明当时的沉积环境暴露的为潮上带,也为该区石炭系底部界面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图6-12 石灰沟下石炭统穿山沟组古钙结壳
(据钟建华,2005)
4.古水流标志
水流是沉积物沉积的主要动力,因此古水流的研究是沉积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水流标志的研究,判别水流的方向及状态,可以帮助辨别海岸线、陆源区、沉积区及其中的浅海、深海、古斜坡。
5.生物化石标志
古生物是分析确定沉积环境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包括对大化石、微化石和遗迹化石的分析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微化石和遗迹化石。现在在沉积相的分析上,对微化石的研究已超过大化石的进展,特别是在井下研究方面,微化石比大化石优越得多。
遗迹化石包括潜穴、足迹、钻孔(Grimes and Harper,1970;Frey,1975)、觅食迹等。遗迹化石在沉积环境解释方面颇有用处,这是因为:①遗迹化石是原地产物,不可能像其他化石经受再改造;②遗迹化石分布极为广泛,从寒武系到现代都可见到;③浅水、深水沉积环境中均有分布,但两者有区别,浅海的遗迹化石多数在层面上呈起伏构造,或是在沉积物中呈不同的结构;而深海中则很少见到这种遗迹化石,相反潜穴和基质沉积物之间是以不同颜色显示的。这种颜色形成的原因还不清楚,可能是与潜穴类型或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质数量发生变化有关。另外潜穴的方向也不同;④在各种沉积类型中都可见到;⑤一定的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遗迹类型特点。运用这个方法,可以确定一系列的“遗迹相”,每个“遗迹相”由一套遗迹化石组成,或者说一套遗迹化石产在具有一定特点的沉积相中。尽管生物在演变,但是“遗迹相”在显生宙是保持不变的。
大化石特别是在古生代的沉积环境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大化石可以判别海、陆相(图6-13),而且可以区别浅海与深海。图6-14是城墙沟剖面底部城墙沟组灰黑色钙质泥岩中发育的单体珊瑚,个体很大,直径可达12c m,长度可达58c m,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沉积环境。石灰沟剖面克鲁克组中发育的
图6-13 上泥盆统陆相植物斜方薄皮木(阿木尼克组)
(据何元良,1979)
图6-14 石灰沟石炭纪怀头他拉组珊瑚化石
图6-15 扎布萨尕秀怀头他拉组群体珊瑚组成的生物礁
图6-16 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珊瑚组成的生物礁
众所周知,无论大化石还是微体化石,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其种类和组合是不同的。它们的生存和组合,与沉积环境的盐度、水的流通、氧和营养物质的供给以及水的深度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生物的生态平衡有关。
但是,多数古生物化石的保存,不像遗迹化石那样是原地形成的(图6-17),而是经过了改造的。有的化石经过了较短距离的搬运,有的则经历了较远距离的搬运,其结果常常使不同沉积环境的生物群掺杂在一起,为解释沉积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严格地说,用古生物确定沉积环境时,应排除异地搬运来的生物。但大量研究资料说明,这种情况并不十分严重,即使是经历了远距离的搬运,改造较严重者,其影响也是容易排除的。如浅水底栖生物,由于洋流或重力流可以搬运至深水沉积环境,这是经常发生的现象,称为生物组合异常。我们可以通过生物群组合和其他沉积环境标志来加以区别和排除。
浅水沉积环境,特别是潮下带沉积环境,由于波浪或水流作用,生物可以经常发生搬运,但一般不会超过沉积环境的范围。也就是说,只能发生短距离的搬运。这是指正常气候条件下。如果发生风暴事件,生物可发生较远距离的搬运。
浅水沉积环境,特别是潮下带沉积环境,在正常盐度下,以多类型底栖生物组合为特点,种类常有珊瑚、软体动物、海百合、苔藓虫、介形虫、棘皮动物等。随着水域盐度的改变,生物组合也随之发生改变。首先是类型减少,分异度变低。其中最灵敏的是软体动物,特别是腹足类。
潮上和潮间带常具有藻叠层石。此外,由于潮汐、波浪作用,潮下带大量的硬壳生物可搬运到潮上、潮间带堆积,形成生物组合的异常。
深水沉积环境以浮游生物和微体生物为特点,常见有孔虫、放射虫、翼足目、硅藻、颗石藻、介形虫、笔石,甚至三叶虫、菊石等(图6-18)。但深水沉积环境生物组合的分异度要比浅水环境低得多,生物组合单调,常常仅有2~3种。
图6-17 石灰沟石炭纪克鲁克组遗迹化石
图6-18 石炭纪灰岩中的菊石化石
‘陆’ 去河边或江边捡石头,怎样辨认有价值、有收藏的石头
您上传的图片就不错,像一条腾飞的龙,可以作为景观石来收藏。
奇石讲究的是形、纹、质、色,也就是说要看形状是否奇特,纹饰是否好看,质地是否有玉感,色泽是否美丽,依据这几点去收藏,具备这几点越是稀有那他的艺术价值越高,希望能帮到你。
‘柒’ 怎么样识别奇石的收藏价值
在玩石之风日盛的今天,人们更加崇尚对奇石的收藏和把玩。但是,如何鉴别奇石的收藏价值呢?笔者作一孔之见,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奇石的天然性。奇石是大自然的产物,比之人工,叫做“天然生成”。它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和作为,人们关于它所能做的,就是“发现”。它与一切人工的技艺区别开来,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由于长年裸露自然或是泥沙包裹水土浸润的原因,石的表面已经形成了一层“皮”。如果已经不让你看那层“皮”的,那就是已经告诉你那不是天然的了。鉴别这层“皮”,要靠经验和眼力。
二、奇石的稀有性。奇石所以为奇,就是因为它稀有、罕见、异乎寻常。在其质、形、色、纹方面,奇石都是石中的少数。少到什么程度呢?罕见。当然,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的,是比较而言。谁能发这个“言”呢?应该说是“业内人士”。“外行”看来,石玩都是独一无二,又相差无几。可是,奇石之妙,正在于“差之毫厘”的区别上。抹杀这种区别,就会混淆奇石与否的天壤之别。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石玩的不断采集和基于人们发现的眼光即审美理念的提升,因此,奇石与否,又是一个变化的审美对象。至于从收藏的角度讲,“曾经的奇石”如果丧失其稀有性,但是还具有收藏价值,那么,可以把它作为石玩的其他种类来收藏,而不再是作为奇石收藏就是了。
三、奇石的完整性和完好度。只要是天然形成的,什么样的奇形怪状,都不是奇石的缺损。相反的还会增加它的美感和收藏价值。奇石的缺陷在于后天的损坏。没有一个标准可以统一地划定什么比例下缺损的奇石会失去收藏价值,因为还要现实地考虑缺损的部位,缺损与作为奇石收藏价值含量的比较。当然,最好是没有损坏,完好无缺。
有的奇石是组石,两枚、三枚甚至于多枚配合为一组。比如那些“岁寒三友”、“十二生肖”等的组石。得其中的部分,就是不完整的。
四、奇石的赏玩价值。核心地讲,奇石的收藏价值与其赏玩价值是密切相连或呈正比例关系的。奇石的赏玩价值大,则收藏价值亦大,奇石的赏玩价值决定其收藏价值。奇石的赏玩价值,是以其质、形、色、纹、势的存在形式展现,并由人们去品其奇、巧、怪、美、韵的味,由此获得玩石的审美体验和美的享受,并由此奠定了奇石的收藏价值。奇石的品味,有极强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就是奇石收藏价值大小的分别,是由奇石审美的理念来说明的。
五、奇石的体量和硬度。作为收藏的奇石,虽然有其或大或小的个人偏好,但是至大,也要区别于山峰,也不包括那些只能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奇形怪石。因此,作为收藏的奇石首先要满足于天然地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形式,和不因环境的变化丧失“奇”的特征的属性。通常的情况,奇石的收藏要选择适度的和适合个人收藏条件的体量。
作为奇石的硬度,则是奇石收藏必须考察的一个指标。奇石的硬度是奇石的质所决定的,它决定其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奇石收藏的保藏价值。奇石的硬度高,则石的密度大,质感好,赏玩价值亦大。硬度高者概括为一个“坚”字。奇石质坚,给人的质感是:细、润、光、洁。硬度是一个地质学的概念,其指标,从一至十级,级别越高硬度越大。作为收藏的奇石,硬度起点应是4度(以萤石为参照系)至于以上,是奇石收藏的基础要件。
六、奇石收藏的人文因素。同很多的收藏品都有这个附加值一样,奇石收藏也要看原收藏者或是使用人,奇石收藏也离不开收藏的这个基本规则。一件奇石,会因收藏者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含量多少的附加值。当然,这需要有相应的记载。于奇石本身,是不能“附加”的。因此,考察以往的藏石,会有很大的难度。这在当代,有了摄影和出版,为今后鉴别奇石收藏凝结的人文价值提供了历史的帮助。
‘捌’ 石头都分成哪几类啊,又如何鉴别它们的好坏
石种分类表
传统石:灵壁石、太湖石、英石、昆石
广西:大化石 马安彩陶石、贺州黄蜡石、柳州草花石、柳州墨石、三江彩卵石、三江黄蜡石、来宾水冲石、石胆、三江黑卵石、百色彩腊石、天峨卵石、
邕江石、浔江石、运江石、马山石、大湾卵石、灵山花石、安陲青石、桂平太湖石、柳州彩霞石、武宣石
广东:潮州黄蜡石、阳春孔雀石、花都菊花石
湖南:排碧乡穿孔石、渫水浪纹石、湖南水冲彩硅石、渠水奇石
湖北:黄石孔雀石、渔洋石、三峡雨花石、黄荆石、堵河卵石、下坪河石
山东:长岛球石、崂山绿石、济南绿石、竹叶石、泰黄石、崮山卵石、紫金石、梅石、淄博文石
福建:九龙壁
浙江:锦纹石、天竺石
江西:庐山菊花石
江苏:雨花石、栖霞石
安徽:栖真石、景文石、安徽紫金石
云南:龙泉石、巧宁石
河北:曲阳雪浪石、涞水云纹石、太行豹皮石
北京:燕山京谷石、北京星辰石、金海卵石、房山青石、拒马河石
内蒙古:葡萄玛瑙、巴林石、戈壁石
河南:河洛石、嵩山画石
东北:松花石、釉岩玉
陕西:汉江石
甘肃:西夏风砺石、兰州石 ,
宁夏:黄河石、宁夏玛瑙石、贺兰石
新疆:大漠奇石
青海:河源黄河石、青海丹麻石、玉树彩纹石、青海星辰石、青海桃花石
四川:泸州空心响石、涪江石、绥江卵石、青衣江卵石、泸州画石、泸州浮雕石、沫水石、长江绿泥石
重庆:夔门千层石、龙骨石、重庆花卵
贵州:贵州青、乌江石
台湾:龟甲石、台东梅花玉、油罗溪石、绿泥石、台东西瓜石、台东黑石、澎湖黑石、铁钉石、台湾玫瑰石、澎湖玄武石、关西黑石、宜兰石胆、关西梨皮石、花莲金瓜石、埔里黑胆石、高雄砂积石、埔里铁丸石、南投龟甲石、南投铁丸石、国姓铁丸石
东南亚:印尼黑石、印尼红碧玉、印尼浮雕石、印尼石胆、印尼黑珍珠石、印尼龟甲石、印尼巴东石
美洲:加拿大菊花石、加拿大石种、美国石种
矿物晶体:白铁矿晶体,蓝铜矿,玛瑙,锂兰闪石菊花石
要观其形、看其色、谈其质、摸其感。
‘玖’ 李老师我想鉴定化石
古生物化石鉴定 Identification of Fossil Specimens一般仅保存其形态特征。所以,古生物化石的鉴定是以形态为主要依据。在有些门类中,高级分类阶元是按自然系统划分的,而低级的分类,无法按照自然系统进行,就要依据化石的种类、形态等进行鉴别,定立一些形态或器官的种、属,甚至科,如:牙形刺、植物孢粉、足迹等。各门类古生物化石的具体鉴定方法不尽相同,但一般都要经过下述步骤:①熟悉标本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对大化石的细微构造或微体化石,一般需要借助实体镜、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有时要将化石做连续切片,以便于了解其内部构造特征;②利用所具有的知识并查阅有关文献,确定较大的分类阶元,一般定到科;③利用检索表、图版等文献资料, 将标本进一步检索到属、种;④选择有代表性的种群标本或典型的单个标本进行特征描记,度量各种性状要素及照相。鉴定化石标本时,主要借助某一类别或某一地层层位中发现的化石的有关专着,并查阅专着出版后发表的有关论文。鉴定人员在进行正确、全面的资料查阅对比后,发现所要鉴定的化石与文献中所描记的某一生物化石完全相同,就可以将该化石归在同一名称之下。如果没有发现相同的特征记述,就可以这批标本为基础,建立新种、新属等新的分类,并给予适当的名称。建立新种的标本称为模式标本,据以命名一个属的种,称为模式种(或属形种、属型)。同样,还有模式属等。由于种以种群为单位生活,其中存在着连续的个体变异。然而模式标本往往只是某个物种首次发现的标本,不一定全面地反映该种的特征。在这个概念指导下,没有一个个体是种群性状的“典型”。在鉴定物种时,要尽可能多地、全面地采集标本,使得这些标本能大体反映真正种群的总面貌,然后,用各种统计方法来区分种间变异和种群内变异,从而达到鉴定物种的目的。
‘拾’ 生物化石碎片的鉴定原理
生物碎片在偏光显微镜下的鉴定,主要根据矿物成分、显微结构、显微构造和构造形态四方面特征。现在的古生物鉴定,腕足、软体、节肢、棘皮等动物门的大化石主要根据构造形态区分属种,只有苔藓动物、腔肠动物和藻类植物才应用显微构造来划分类型和鉴定属种。应用显微结构的仅限于有孔虫。矿物成分仅仅在于鉴别门纲目的大类时才应用。
生物硬体是生物软体和外界环境相互矛盾的产物。生物从环境中吸取矿物质构成自己的硬体。因此生物硬体矿物组成的演化也反映了沉积圈沉积物质的演化。白云石硬体仅见于最低级的蓝藻和红藻,硅质硬体仅出现于海绵和原生动物门,磷质硬体在无脊椎动物中仅发育于无铰腕足类、软舌螺及脊椎动物骨骼和牙齿等,有机质硬体不但见于低等门类、节肢动物和植物,而且在一些高级门类的原始类型中也非常发育,低镁方解石经常是古老的已灭绝或近乎灭绝的纲目类型的硬体的矿物组分。
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硬体由钙质组成。钙质结构比较复杂,磷质次之,有机质与硅质较简单。生物软体分泌矿物质的胚层类型及其衍生组织,通过有机质控制钙质显微结构类型。这样软体胚层的演化也就控制了钙质显微结构粒(点)、纤(线)、片(面)的演化。粒状主要为藻类、原生动物、海绵动物、古杯动物等门类的钙质结构特征;纤状为腔肠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片状为苔藓、腕足、软体等动物的主要特征。单晶、玻纤和珍珠分别代表演化水平较高的棘皮、节肢和软体动物头足类的主要特征。只要掌握这个演化特征,就不会把隐微粒结构的生物化石碎片定为软体动物或腕足类,也不会把片状结构的生物化石碎片定为原生动物或腔肠动物。
生物硬体显微构造包括颜色、壳层、生长层纹、孔腔排列和穿孔。壳层也存在着演化。生长层纹主要发育于腕足、软体、节肢、棘皮等门类。孔腔排列主要发育于藻类、腔肠和苔藓动物,主要呈线形排列,也有呈层状与网格排列。微穿孔(小于10 μm)主要发育于原生动物、节肢动物(特别是具玻纤结构的)和脊索动物中,细穿孔主要发育于片状结构的苔藓、腕足、软体和脊索动物中,粗穿孔发育于海绵、古杯、层孔虫、水螅、棘皮和脊椎动物中。生物硬体构造形态也存在着演化。低级的原生动物和藻类多为球状,海绵、古杯、层孔虫和水螅多呈块状、管状或树枝状,腔肠和苔藓动物多为群体管状,腕足、双壳类和大部分节肢动物多为板状,棘皮类以球状为主,单体管状广泛分布于低等到高等的许多门类。仅较高度演化的有孔虫、腹足类、头足类才有旋转壳。骨针仅为海绵、八射珊瑚、海参和海星等纲所有。根据球、管、板和骨针的形状,管体还可根据其内外附属的横、纵和曲(泡状)板的有无和特征,把它们进一步区分。壳饰是在硬体演化过程中发育的,是生长层在壳面上的反映,有纵向(肋)、横向(褶)与网络纹,以及瘤与棘刺等。壳饰主要发育于腕足、软体、节肢、棘皮等门类的外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