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画山请简单介绍一下.谢谢.
怎样画山、石
把石头画好了、就是画山的第一步,经常说“石分三面”就是要画出石块的立体感来,中国画画石头主要是通过线条的轻重转折和皴法来表现,首先用笔勾轮廓线,然后再皴笔法用侧锋,一般情况下皴起笔轻收笔要重。运笔方向至上而下,也可从下到上,灵活运用。再画几个石头时大小和形象不要画法一样,要注意石块和石头之间的疏密、远近和相互关系。
画石头时用中锋或者稍侧的笔锋画石头的轮廓,用墨可以稍淡。笔头上的水分不要过多。然后依轮廓皴,增强石头的质感和立体感,皴笔用中锋和侧锋兼用,一般勾皴的黑色要淡,先淡后浓逐渐加深。再渲染石头暗部时笔的水分要含多一点,即所谓干皴湿染,这样做才显得有笔有墨,渲染用笔要大笔触,用侧锋,从上至下一笔一笔接着染下来,先用淡墨,逐渐用重墨、浓墨,等到前一遍的黑色干后,可以根据需要多次加皴加染,直到有了充分的感觉为止,一遍一遍的加皴加染这种方法称积墨法。
一般用焦墨加苔点,这是画石头的最后 一个步骤,主要表现石头上的苔草。
下面介绍几种皴法:斧劈皴是用侧锋笔画出来的。有时蘸浓墨有时蘸淡墨,可以用大笔皴法,也可用许多小皴法表现石块的轮廓、明暗和质感,一般情况下笔触与笔触之间不要重复,最好一次完成。待皴笔干后可以用含水较多的淡墨渲染暗部加强立体感。皴染之后可以再着色。亮部一般染赭石色,趁湿接染暗部,暗部颜色可以用花青,或在花青中加少许藤黄和墨,即螺青色。
拖泥带水皴法是一种在矾宣纸上或绢上使用的一种画法,其特点是连皴带染。画出来的山石,皴笔与皴笔之间、浓墨与浓墨之间自然连成一片。
云头皴象云头层层涌起,北宋画家郭熙好用此法。
披麻皴先用淡墨画轮廓加皴,阴暗处用淡墨渲染,不足部分等墨色干后再画、再染、点苔。
皴法有长、短、干、湿有的皴法没有名称。
用短笔触勾皴石块称雨点皴,北宋画家范宽多用此法。米点皴是山水画中用点子来表现山石的一种皴法,有小米皴和大米皴之分。运用米点皴主要表现烟雨云雾中的山峰、描写雨后的云山,强调大雨之后浓重的山色,加强雨景的效果。
皴法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灵活运用,披麻皴、解索皴、卷云皴等等现代有人画山水画先把纸揉一下,利用纸面不平皴出的线条很有变化,有一种自然苍茫之感。有些石头在画时要特别注意线条的转折,以免呆板。
相传唐代王洽在画山水时狂野好酒,手抹脚蹴,将墨泼到纸上,根据形状有的象山石有的象云水。称为泼墨山水。一般认为使用大面积浓淡墨色采用写意手法的画都叫它泼墨山水。
B. 山怎么画
1,首先先绘制出山体的大致轮廓,白描就可以。
C. 中国画画山怎么画
山石是中国山水画基础,画好山水画首先要学好山石的画法,先从石的练习人手。石头结构简析:石头是立体的东西,古人云“石分三面”,所谓“三面”,就是说它有着体积上的起伏凸凹。画石法:中国画画石主要是通过线条干湿浓淡变化来表现。毛笔先蘸淡墨,笔尖蘸浓墨,求得墨色上的浓淡变化,总体上毛笔含水量不能多,含水量过多,不宜表现石头“坚硬”的质感。画石的运笔方向可自上而下,或自左而右、以中锋或侧锋线条勾画出石头的内外结构,转折要有力,在背光部位用短笔,短线条皴染以表现石头的体积感,皴染笔宜下部多,上部少,下部为背光,上部为受光。画山法:山如同扩大了的石头,与石头画法较接近;山的主体部分或近山及山峰宜实,远山及山脚处宜虚和淡,以衬托山体的气势。画山一般有两种表现手法。 (1)勾线法:毛笔醮上淡墨,笔尖醮浓墨,笔上水墨含量宜少,用中锋或侧锋勾线,从主要山峰开始,至山体各部,注意山锋间的大小高低变化,山坡脚线条宜自然虚淡,待画面干后,可根据画面需要着色,如土坡山可用赭石和淡墨染色,岩石山用青蓝和淡墨染色。(2)点垛法:毛笔醮淡墨加淡彩(青蓝色)笔尖醮浓墨,笔上水墨总体含量稍满,从山峰开始至山坡脚,大笔墨一气呵成。注意各山峰间墨色的浓淡变化及山体前后气势·,控制,好笔端水分,不可将山画成一团“糊”状,如同一块“黑板”。
D. 山怎么画简单好看
山的画法与石头步骤一致,但形体造型不同,需要更加照顾到整体的山势及每个山头的虚实关系,不要简单地将不同远近的山罗列起来,更不能简单地将小石头堆积成大山,具体方法如下。
1.两到三遍皴擦后,在山体阴面以淡墨局部晕染,远山要墨色稍淡,加强空间感和画面层次感,这一步要特别注意每个山体上方的留白,要点是留出的纸白处,其面积、大小、方圆不要一样,而是求变化和丰富。
2.皴擦山体的结构,笔笔清晰到位,行笔要慢,不要滑纸而过,注意近实远虚和画出基本的空间感。
3.以不同墨色勾勒山体轮廓,远近不同墨色要分出浓淡,如果没有把握,先一律用淡墨勾勒一遍,需要加重墨的待到后续再加重处理。
4.上色,无论是浅绛还是青绿,用色方法与画石方法不同;浅降上色就是山体下方即阴面施以花青加墨,上方阳面施以赭石,在山头处可以加一点草绿,表现山上繁茂林木的颜色。
E. 如何画山水画的山
山水画分为水墨山水和设色山水两种。
水墨山水主要以水墨作为表现形式;设色山水一般在水墨不够的基础上施以淡彩或重彩,设色山水,可分浅绛山水和青绿山水。亦有淋漓尽致的泼彩山水和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可谓集中画技法之大成技术成熟很早,且有发展长久,笔法、墨法、章法、意境、肌理效果及敷彩,无不融汇在山水画中,。所以学习山水画应该从基本方法入手,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1、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即是一个用笔、用墨和设色的问题。山水画的用笔多种多样。这是由毛笔的性能决定的。它可以勾线、点苔、涂面、可皴、可擦、可染;笔锋可聚可散,用墨可干可湿。
2、笔锋的运用,有中锋与侧锋、顺锋与逆锋、藏锋与露锋、聚锋与散锋。行笔有快与慢,轻与重,轻挥与顿挫。笔趣有巧与拙,刚与柔,光与毛等等。这些传统的用笔方法可以反映出不同艺术效果和各种不同的质感。
3、中锋常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比如树木的枝干,人物、车船等和各种点,如圆点、斜点、直点、横点、渴点(干笔点),夹叶也多用中锋。
4、侧锋多用于山石的皴擦,树木的横染,以及画树叶等。
5、散锋多用于画山石、树木、皴擦点染,因势利导,效果颇佳。
6、用墨要有浓、淡、干、湿等层次变化。浓墨又有浓湿与浓干,淡墨又有淡湿与淡干的区别。一笔墨可出现浓淡干湿和墨色变化。古人啖“墨分五色,就是形容用墨有千变万化,仿佛有色彩的感觉。因此,要掌握墨性。
7、山水画的墨法,分泼墨法,积墨法和破墨法。
泼墨法,就是用阔笔蘸墨大写,使墨彩生发多种变化。它的主要待点是一道墨趁湿可以适当补加,并要注意细心收格,此法常与破墨法结合。雨景山水和马夏一派山水画的一层墨,特别是那些平涂式的大远山,也是泼墨法。 积墨法是与泼墨的一道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由淡则浓,由薄则厚的多层墨法,是前一道墨干后再画后一道墨,层层添加,能增加画面的苍郁厚重感。 破墨法是趁第一道墨未干前加第二道墨。可以重墨破淡墨,亦可淡墨破重墨。它的特点是浓淡,干湿相互破立。墨色融合,渗透变化,极有润致。
9、画山水用墨的一般的规律是:画线画点用浓墨居多,皴檫则浓淡可以兼用,渲染用淡墨居多。焦墨(燥墨)多作浓墨的辅助。滋润处用湿墨,醒提处用焦墨。蘸墨不要太勤,一笔墨把它用光方可出现干笔, 调子才能丰富。
10、设色:设色山水有浅绛、青绿和没骨之分。青绿山水中又分金碧、大青绿、和小青绿。浅绿山水:它是在完成勾、皴、点、染的墨笔山水的基础上敷以淡赭来表明山川树木的气氛和彩色的。但一定要浅,也有与长青、草绿结合着用的,一般不用石青、石绿。
11、没骨山水:此法不用墨打轮廓,直接用颜色画。但是用笔、用墨较难,现在很少见,有时在画远山时亦可试用。初学不易掌握。
12、青绿山水:青绿山水的特点就是要减少皴法,渲染石青、石绿以前需要打底色,目的是起衬托作用,使青绿色既厚重又鲜明。小青绿山水的画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子,然后另上花青和草绿,最后上石青、石绿。
13、大青绿山水只勾而不皴,一般是用赭石和石朱砂打底子,着石青、石绿要分几次渲染。如果在大青绿山水上勾金,便成了金碧山水了。
14、我们在总结传统绘画设色方法的同时,可以借鉴西洋绘画中的色彩关系和水彩画的表现技法,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15、山水画设色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完成画面,在勾、皴、擦、点的基础上,用不同深浅的墨染出石的结构和明暗关系。 然后再敷色。除先墨后色的方法,亦可先用色点染后勾墨,也可,打破了传统的设色方法,用笔直接蘸,墨,色一笔生成一个块面,使其墨交融。不过此法难度很高。
16、设色要反复大关系,色调要统一。渲染颜色不要把色彩调得很浓或一次完成,要多次渲染才能丰润。如渲染后还不够厚重,可在纸的背面加染颜色进行衬托,这种方法叫“背染”。渲染时直接用原色染的不多,一般要用几种色调配或加点墨使用。此帧设色与渲染协调统一,白云以白粉背染自有韵味,天空以赭墨背染则显深邃。
设色的顺序一般是先上水色,后上石色。石绿一般表现阳面,石青表现阴面,两色可以掺合使用,也可以互相罩染。但是要注意的是颜色是补充墨的不足,墨是颜色的骨干,使墨和色融为一体,使墨色交相辉映才是本意。
F. 水彩画中怎么画山
这个问题太大了。
简单来说。作为背景的山可以用一些灰色来进行大面积色块的平涂,利用色彩的浓淡冷暖来拉出距离关系。
如果做主体,也可以先画高光亮色,然后色彩干了,再画中调和暗调,一层层的堆叠上去。
其他的雪山,山上树木等等,都要先考虑好了留白位置,进行留白。
建议你还是多找一些别人的画作,尤其是大师的,专门进行山的临摹。
G. 如何用素描的画法来画山
1、在右侧先画出一个山体,并在上面画出纹理线,如图所示:
H. 四年级美术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小溪大山怎么画
首先,画出弧形的地平线后,在左侧画上几棵并排着的树,并画出小溪弯弯的水流线条;然后在地平线上画出一簇小草后,在小溪的两侧分辨画出一株小花;将草丛和树叶都涂成绿色后,棕色涂上树干,小花也用红黄两色涂好;最后用蓝色给小溪涂色,将地面涂上黄颜色。
孩子透过参加画画课程的学习,让很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让很多的不可以变为可以,让很多的想不到变为想得到,让很多的不被认可变为非常认可,让很多的不被重视变得很受重视。
观察力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可以是对一个人也可以是对一件事,或者对某种现象、某个物件的观察,这是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个人的一份工作都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I. 大海江河大山怎么画
张得声(原名:张德生)字:重帆,号:听涛海阁—主人,1946年生,双面透视大海技法创始人,国礼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山水画研究生班。18岁参军,从事解放军美术创作工作。是部队骨干美术创作员,在全军美术界颇有名气与影响。从艺近六十载,在国画、版画、剪纸画等领域取得非凡成就,并发表于《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文艺》等十余种报刊。主要作品有《屹立》《云中炊歌》《沧海颂》《出海》《激情澎湃》等作品。
张得声以他浑厚凝重的笔墨、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形象,不断推出以大海为主题的中国画精品力作。在张得声的作品中,把大海的波涛浪涌、礁石岸岛,海上的鸥帆渔火、日月风雨,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现开来;一幅幅别开生面、气象万千的画卷,把海的博大精深、石的沧桑砺炼刻画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张得声先生的作品表现了广大群众进步向上、积极奋进的思想追求以及对真善美的热情向往,紧贴时代主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极高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