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佛教的角度,喜怒哀乐,如何对治
以一念替万念。
一心念佛。
《给新进的同修 - 初学导引》
《大集经》: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地藏经》: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
《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其实,分别不在法门,而在我们自己的根性适合学什么法门,上面这句《大集经》的意思,是说现代众生,一般比较普遍的情况,都是比较适合修学念佛法门,所以如果您如果对这句经文信得过,可以了解一下净宗。
首先,可以先看看《释迦牟尼佛传》 http://www.amtf.cn/other/shijiafo/ebook1-000.htm 了解佛的一生,然后开始系统学佛。
问:我对佛教还不认识,如何着手?
答:请先于网站上收看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及“三皈传授”的讲演,此能帮忙您先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明白学佛之目的与意义,以提高学佛之兴趣与信心,进而能深入学习。
“认识佛教”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17&web_rel_index=207
“三皈传授”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17&web_rel_index=204
问:初学要如何修学?
答:净宗修学是以“净业三福”(《观无量寿经》)为基础。
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何落实?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真正将这两句话落实在生活当中。“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则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在家同学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和三皈传授。三皈传授有录相带,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学一定要学《沙弥律仪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就是十条戒圆圆满满。“不犯威仪”,是二十四门威仪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宝藏。这一条就是《地藏经》的宗旨,我们要从学习《地藏经》来开发心地宝藏。这是前两年的基础课程。
佛言:“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多重!多么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从凡夫修行作菩萨,将来成佛,真正根本的因就是这三条。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皆以此三条为基础。若无此基础,就不能成就;犹如盖房打地基一样,无论盖什么房子,地基一定要坚固,有了坚固的基础,才能学法门。
+++++++++++++++++++++++++++++++++++++++++++++++++++++++++++++++++
学习大乘之前,先要打好基础,不然肯定会花了时间精力,然后觉得功夫不得力,到时候怀疑佛,毁谤佛,就不好了。
其实佛对我们说得很清楚了。
《百喻经》里面有个故事,有一个愚人,看到他人富家三层楼很漂亮,于是叫来木匠,要造第三层楼,木匠说,不建第一层,不建第二层,哪儿能建第三层?愚人说,我不用建第一层第二层,我只要第三层。众人听了,都笑那个愚人。
我们四众弟子也是一样,若不依三乘次第,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修学,和那个愚人就没有分别。
大乘是起高楼大厦,建高楼必须有地基,地基扎实,高楼才稳固,地基是小乘佛法。
没有小乘基础,高楼是用几支竹竿撑起来的,或者开始挺好看,但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纵观历史,中国小乘佛法式微,是不是佛说的不对呢?
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其实中国历代高僧大德,都是以儒家、道家为基础,代替了小乘佛法,所以修行有非常辉煌的成就,值得我们借鉴。
而学小乘的教材很多,《弟子规》是其中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
++++++++++++++++++++++++++++++++++++++++++++++++++++++
【蕅益大师云: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
【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阿弥陀佛名号其实就可以含摄无量佛的名号,其实能老实念佛,不生怀疑,从因地到如来果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可以了。
老实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但的确是难信之法。
上面说的,是给一些不能老实念佛,还心存不解,半信半疑的人看的,毕竟一般人初学都有怀疑,是很正常的,所以需要循序渐进学习,解开疑惑,产生真实坚定的信心,才会踏踏实实老实念。
《念阿弥陀佛的利益》
莲池大师曰:
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优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胜持往生咒者: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胜持其他诸咒:专持名号,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灵不测,大神咒也。一心不乱,断无明,见自性,大明咒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无上咒也。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无等等咒也。
念佛胜余功德者:六度万行,法门无量;专持名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愿净业弟子,专其信愿,不二其心。古德多有原修余门者,尚当改修念佛。况原修念佛人,岂敢变其所守,而复他尚乎!
南无阿弥陀佛。
昔有人问六祖大师云,念佛有何利益?六祖答曰:念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万世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是三界人天之眼目、是明心见性之慧灯,是破地狱之猛将、斩群邪之宝剑,五千大藏之骨髓,八万总持之要门,十方虚空之无际,广大一性之圆明,开黑暗之明灯,脱生死之良方,渡苦海之舟航,是三界之经路。是本性弥陀,是唯心净土,即是本师,即是化佛,最尊最上之妙门,无量无边之功德。
一心念佛,放下万缘即布施。
一心念佛,伏诸烦恼即持戒。
一心念佛,无诤无求即忍辱。
一心念佛,不稍夹杂即精进。
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禅定。
一心念佛,信愿往生即智慧。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2. 有时在我遇到不开心的情况下,心中的负面情绪会油然而生,然后爆发。请问如何用佛法控制情绪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六种方法能帮助灭除瞋恨:
一、学习慈心观;
二、致力于培育慈心禅那;
三、思惟自己所造之业是自己的财产;
四、数数如理思惟;
五、亲近善知识;
六、有助于培育慈心与灭除瞋恨的适当言论
以下列方式思惟的人也能灭除瞋恨:“你生气对他有什么作用?”“你能抹煞他的德行等法吗?”“你难道不是由于过去所造之业才投生在这里?未来你还不是要继续随业流转生死?”“对他人生气就像赤手握着灼热的木炭、火红的铁条、粪便等损害之物而想打击他人一样。”当你赤手握着灼热的木炭或火红的铁条想打击别人时,别人未必会被打伤,但你肯定会先烧伤自己。同样地,当你用手拾起粪便想丢别人时,别人未必会被丢中,但你肯定会先弄脏自己、沾上粪臭。
也可以对所生气的人如此思惟:“生你气的人又能对你怎样?”“他能抹煞你的德行等法吗?”“他也是由于过去所造之业才投生,并且还要继续随业流转生死。”“他的愤怒就像不被接受的礼物退回给他自己一样,也像逆风投掷灰尘,灰尘只会飞回他自己的头上一样。”时常如此思惟自己所造之业是自己的财产,他人所造之业是他人的财产,就能灭除瞋恨。
3. 我是怎样学佛改脾气的
净空法师---火烧功德林”,我们自性里面的功德,这一发脾气就烧光了,就没有了。
1 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世间人总是会发脾气,总是会不高兴,他不知道这个伤害之大。
2 佛门当中常说“火烧功德林”,我们自性里面的功德,这一发脾气就烧光了,就没有了。
3 如果你在临命终时那一刹那还发一次脾气,那什么都完了,那火烧功德林!所以修行人最怕的就是嗔恚,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所有一切障碍统统都来了,业障都现前了。
4 可是几个人能不发脾气?所谓“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为什么?这一发脾气就不行了,就成了障碍。
5 念佛人真正觉悟之后,这个世间一切人事随他去!他好也好、坏也好,反正与我不相干。要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经上常讲“积功累德”,你那个功德才能够累积。
6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可怕!嗔恚一起来之后,谁受害?自己受害。别人有没有受害?别人决定不受害。你要觉悟,你发脾气受害的是自己,与别人不相干。
7 在逆境里头千万不能生气,要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利害得失看明白,你要生气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个事情决定干不得。
8 “火烧功德林”,那个功德不容易修,积功累德,一发脾气就烧光,就没有了。所以你要问问,你有多少功德?
9 你要想一想,我什么时候发了脾气?发脾气之后到现在没发,所修的就那么一点功德,因为前面所修的都烧光了。
10 诸位要知道,功德是定、慧,三学你要是得到定、得到慧了,那个戒也是功德,戒定慧统统是功德。如果你持戒持得很好,没有得定,这个戒算福德,不算功德,所以功德是定慧。
11 人一发脾气,定就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所以定、慧很不容易培养。这一生气、一发脾气统统没有了。所以我们讲修福德容易,福德你发脾气没有关系,那个福德在,不会烧掉的,功德就没有了。
12 平常修积功德,无论你是用读诵,或者是用参禅,或者是用持咒,或者是用种种其他的行门,无非都是修戒、定、慧三学。
13 好不容易天天在积功累德,一旦一桩事情不称心、不如意,发了一顿脾气,你的戒、定、慧三学完全没有了,无明嗔恚之火把你所修学的功德一下就烧光了。
14 我们要克实而论,我所修的功德有多少?那你就想想从什么时候起到现在没发过脾气,你的功德就是这么多。
15 昨天发了一场脾气,那么从昨天到今天,你的功德累积只有一天,如果前面一、两个小时又发了一次脾气,你的功德就完全没有了,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
16 福德是烧不掉的,功德一发脾气就没有了。功德跟福德不同,福德是感得三界的福报,功德是了生死,超三界,证大菩提的,这是我们要分辨清楚的。
17 我们自己生生世世修行所以不能成就,与这个有密切关系。不但我们不能动气,不能生气,心里面有小小不如意都不可以;小小不如意,也会把功德烧掉。
18 不要说我心里小小的不高兴、不如意没有什么大关系,关系很大。诸位要想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我劝诸位同修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不能忍也得要忍,你不忍就不能往生。
19 在不如意的事情现前的时候,自己要很冷静去想一想,我要不要求生净土?如果要求生净土,那就不能起嗔恚心。小小的嗔恚,决定障碍往生。
20 佛常常教诫我们要修忍辱波罗蜜,《金刚经》上说的“一切法得成于忍”,一切法的成就得利于忍。
21“不能忍辱”,这是大病,不晓得“不能忍辱”这个烦恼的严重,可以说是非常猛烈的伤害。
22 一念嗔心起来,功德就没有了,所以我们一般学佛的人修福德容易,修功德难,几个人有功德?
23 功德是定慧,积功累德好不容易,一发脾气,嗔恚之火把你的功德烧掉了,你的功德就没有了。你要是修行一辈子,到临命终时发一下脾气,整个就完了,太可怕了!
24 凡是逆境现前,不如意的事情现前,自己要特别觉悟,我已经有一些功德了,现在那个人来劝我赶快把功德烧掉,我不做傻瓜,我不烧掉;这样,你的功德就能保全。
25 你如果很听话,他一叫你生气,你马上就生气,他叫你把功德烧掉,你乖乖地赶快烧掉,这是愚痴,这不是聪明人。
26 要晓得功德是定慧,你想想看,一发脾气,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念佛人的功德,功夫成片、一心不乱,诸位想想,一发脾气,你的一心不乱就没有了,你得从头慢慢再修,这很可怕!
27 同修们常常感叹到,自己的烦恼习气控制不住。知道自己有很多不好的习气,像常常喜欢发脾气,知道这个不好,但是不能不发,还是一样照发。这原因是什么?习气太深了!
28 虽然晓得念佛,这个佛号压不住习气;发起脾气来,还能念佛吗?念不下去了。
29 虽然念佛,一发脾气,佛号也没有了,佛号也不晓得跑哪去了!这就说明我们烦恼习气太重,佛号太生疏了。
30 烦恼习气太熟了,为什么?天天在薰习,年年在薰习,生生世世在薰习,它怎么不熟?当然熟,熟透了!所以才搞六道轮回,永远不能出离。
31 佛经、名号太生疏了,虽然念经、念佛,压不住烦恼。压不住烦恼,就不能往生,临命终时,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这个事情麻烦了!
32 嗔恚心要不得,一定自己要警觉,要提醒自己,在最不如意的时候,也不要发脾气,不管受什么样的委屈,也不发脾气。
33 不发脾气是功德,你受的那些委屈是消灾,消掉你的业障。这一发脾气,不但灾没有消掉,又增长了恶业,你看看这不是很糟糕!
34 譬如说,人家侮辱你,人家欺负你,他是来替你消灾的,我们应当感谢他把灾消掉了。他替我消灾,我不但不感谢,还要去报复他,那好了,自己罪上再加罪,这就大错特错了。
35 一发脾气,清净心没有了。我们念佛第一步的功夫,是要求得功夫成片;一发脾气,成片没有了,功夫马上丢掉了,这就是所谓“火烧功德林”。
36 我们好不容易修积一点功德,魔看了不顺眼,魔没有办法破坏你的功德,所以他只好找这些境界让你心里看了不如意,让你发脾气,为什么?一发脾气,你的功德就烧掉了,魔就合掌哈哈笑了。
37 你把功德烧掉了,魔就自在。魔没有功德,不希望你们有功德。如果魔去逗你的时候,你还是不发脾气,魔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没有法子,倒过来佩服你、恭敬你,他也变成你的护法神。
38 魔就是这样子,他不能整你,他就捧你,他就是这个性情,所以妖魔鬼怪都变成护法神了。只要你如如不动,你不怕他,不要怕他挑拨。
39 所以自己要常常提高警觉心,不管什么境界,决定不干傻事。最傻、最愚痴的事情,就是发脾气。
40 可是有些同修说:有些事情不发脾气不行,不能办事。那个脾气可以发,释迦牟尼佛也发脾气,菩萨们也发脾气,但是他是表演,他不是真发脾气。
41 一拍桌子、一瞪眼,把别人吓到了,乖乖地办事。其实他心里头如如不动,并没有真发脾气。那是唱戏、表演,面孔上发脾气,心里清净。
42 如果外面发脾气,里头也发,那就坏了;里面不发,外面发,不相妨碍。外头是形式,无关紧要。
43 我们要想往生,最低限度要做到许哲居士的标准:一生没有发过脾气。从今天起,就不要发脾气,一直到你往生不发脾气,你才能真的往生,见得了阿弥陀佛。
44 你常常发脾气,换句话说,你这一生见阿弥陀佛的机会没有了,你等来生来世,哪一生哪一世你不发脾气,不怨恨一个人,不埋怨一桩事,你念阿弥陀佛才有资格到极乐世界去。
45 学佛修行修什么?放下而已!天天学着放下,得真干!把烦恼习气放下、把贪嗔痴慢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把是非人我放下。
46 特别是发脾气、心里不高兴,一定要放下,为什么?对自己的身心伤害最大的就是发脾气。看到别人不好,要惩罚自己,你是个聪明人吗?
47 发脾气,是以别人的不善与过失来惩罚自己!别人好不好,与我有什么相干,何必要惩罚自己?可是惩罚自己的人很多,常见。所以你要学聪明,不要再去惩罚自己。
48 别人无论做得对也好、不对也好,与我都不相干,没有必要去惩罚自己,所以发脾气是严重的惩罚自己。惩罚自己,这大错特错!
4. 佛怎么化解负面情绪
佛没有负面情绪。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着我人众生寿者相,则非菩萨,更不是佛。只有着相的人才会有负面情绪。比如你去电影院看电影,前面有一个高个子挡住了你的视线,你说“哎呀这个人长这么高干嘛?挡着我都看不到了!”这就是着我相,着我相则一定伴随着人相。
再比如那些倚老卖老,对年龄比自己小的人不屑一顾,说人家“小屁孩什么都不懂”的,这就是着寿者相。不但倚老卖老是着寿者相,倚小卖小,倚男卖男,倚女卖女等等这些都是着寿者相。着相才会出现烦恼。
5. 爱生气爱骂人,佛教有什么好方法
从以下方面入手试试吧。
一是念经念佛,增长平常心。脾气不好主要是嗔心太重,一有“不顺”,心里立即不平,于暴躁不安,就来气,就发火。这种情况对谁都无益,伤人伤已,还造口业。念经念佛,能了知贪心嗔心起处和灭处及其中道理,有利于消除贪心和嗔心。另一方面,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话到嘴边,改为佛号,把坏脾气压下去。其实,来气之时,只是一刹那,把话头忍住,气就回去了。
二、要真忏悔,改习气。忏悔要真心,发心真正改过,不是一时后悔。当着众人面忏悔,给人赔礼道欠。把习气改过来。
三、看问题要多看自己的不对处,不要总看别人不对。其实,人这所以总看别人不对,是自己内心的分别心太重。别人做事总有其道理,对不对,与我们何干?我们管好自己,先独善其身,自己修好了,才能兼善其人。自己做不好,有什么脸面去管别人。
总之,要真心改过,学习佛法,念经念佛。必能改过来。
阿弥陀佛
6. 请教各位佛门同修,如何对治生气!
修慈心观。 生气是来自嗔,而对治嗔就要用慈心观。慈心观属于定的一种。
慈的修习
在随念业处之后所提示的慈悲喜舍四梵住中,先说欲修慈的
初学瑜伽行者,断了(十种的)障碍,受持了业处,食事既毕,除去食
后的懒睡,在远离的地方善敷座位,安坐下来,最先当观察嗔恚的
过患及忍辱的功德。
(观察嗔恚之过及忍辱之德)何以故?因为修此(慈梵住)当断
嗔恚而证忍辱,未曾有不见过失而能断及不知功德而能证得的;是
故应见‘贤者!若为嗔恚所战胜,(为嗔恚)而夺取其心者,则杀
害生物’等经中所说的嗔恚的过患;亦应知:
‘诸佛说——
忍辱是最高的苦行,
容忍是最上的涅盘’。
‘具有忍力的强军,
我说他是婆罗门’。
‘忍辱无有胜’
等所说的忍辱的功德。
(初学者当避免的慈的所缘)(瑜伽者)如是见其过患而为离于
嗔恚心及知其功德而为与忍辱(心)相应,当勤修于慈。勤修(于
慈)者应先了知‘对此等人最初不应修慈,对此等人则绝对不应修
慈’的人的差别。即是此慈最初对(1)不爱的人,(2)极爱的朋友,
(3)中间人(无关者),(4)敌人等的四种人不应修习:(5)不应专对
异性修习,(6)绝对不应对死者修习。为什么最初不应对不爱等人
修习呢?(1)因为(初学者)若把不爱者置于爱处是会疲倦的;(2)若
把最爱的朋友置于无关系者之处是会疲倦的,因为对彼(极爱者)
甚至现起少许的痛苦,也会使(修习者)呈现悲泣的状态;(3)若把
无关系的人置于尊重敬爱之处也会疲倦的;(4)若对敌人随念则起
忿怒。所以最初不应对不爱等人修习。
(不可对他修慈的人)(5)如果专对异性(修习),则修习者未免
生贪欲。
据说:有一位大臣之子,一次问一位和自家亲切的长老道:‘尊
师!当对谁修慈’?长老答道:‘对爱的人’。那(大臣子)以为自己的
妻子是爱人,便对那女修慈(而生贪欲)要入她的房内,(于门外)叩
壁终夜。
是故不应专对异性修慈。(6)如对死者修慈,绝对不能得证安
止定与近行定。
据说:有一少年比丘,开始对自己的阿阇梨修慈,但他的慈不
能现起。于是去问大长老道:‘尊师!我对于慈的禅定是很熟练的,
但今不能入此慈定,不知是什么原故’?长老说:‘贤者!你当寻求
(慈的所缘)相’。当寻求时,他知道了阿阇梨已死,再对他人行慈,
乃能安止于定。
http://sss2002.51.net/books/qjdl/qjdl-014.htm
7. 佛教教人如何才能不生气
你要想不生气就要慢慢做到一个忍字。俗语讲“气得过,忍不过”。请参考蔡礼旭老师在《家和万事兴》里分享的方法。
怎么对治瞋恚?修忍耐、包容。当然这个忍的功夫分几个阶层,有力忍、有忘忍、有反忍、有观忍、有喜忍、有慈忍。这个力忍就是发现要发脾气了,压下来不要发。第二个忘忍,宰相肚里能撑船,算了、算了,不要计较。再来反忍,要发脾气以前,首先想我自己有没有不对,马上火就下来。当我们觉得别人脾气不好,保证自己脾气也没有好到哪里,真的,心中有佛,见人是佛,心中有粪,见人是粪。往往我们都会看,觉得另外一半脾气不好,很可能确实他脾气比我们不好,可是他的脾气假如有八分不好,保证我们还有二、三分,两个人一吵,你骂他两分,他骂你八分,没完没了。人跟人能冲突得起来,叫水平差不了多少。所以不要盯着另一半、盯着别人的缺点,要想一想他的缺点我有没有?不然统统在那里互相挑毛病,没有好日子过。
观忍,这个观当中,人世间短暂几十年,有什么好计较的?什么都是假的,带都带不走,有什么好争的?包含观里面,观因缘的发展,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你跟他计较干啥?你悲悯他都来不及。“先人不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的父母、祖先没教他,他也不懂,可怜的人你跟他计较干啥?喜忍,喜忍是什么境界?布袋和尚的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他来给我考试的,看我最近功夫怎么样。他看每一个人监考老师来了,发考卷来了,跟监考老师一鞠躬:辛苦你,还为我操心,赶紧用功做考卷。最后慈忍,“凡是人,皆须爱”,就好像孩子对父母发脾气,父母完全不放在心上。你看我们从小到大,犯那么多错,有时候爸爸妈妈对这些亲戚朋友讲:孩子很好,没操到心。哪没操到心,是父母没放心上,完全的慈爱。你看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行为能力,到哪都撒泡尿什么的,父母搞了半天。妈妈煮半天,几个小时才煮好的东西,我们一下就把它给翻倒了,统统没有放在心上的,这慈忍,慈母,效法父母的心对一切的人。
8. 受了气怎么办佛教我们忍,可是我们心中的因为不能发泄而引起的不平衡怎么消除
1。受了气表示自己对某行为,某事物产生不满。这是‘嗔’。应当思维‘这是嗔’,‘嗔’只会产生‘嗔恨’,而不会产生‘快乐’。
2。化解‘嗔’的方法就是慈心。强忍而不去解决内心的‘贪’‘嗔’‘痴’,只会导致不平衡。
3。《 增 支 部》 五 : 一 六 一 经 ( 说 自于 佛 陀 )
比 丘 们 , 有 五种 方 法 能 消 除 怨 嫌 之心 。 当 一 位 比 丘 内 心生 起 怨 嫌 时 , 以 这 五法 能 将 它 彻 底 尽 除 。这 五 种 方 法 是 甚 么 呢?
以 慈 心 来 对 待你 所 怨 嫌 的 入 , 这 可使 你 对 他 的 怨 嫌 得 以消 除 。
以 悲 心 来 对 待你 所 怨 嫌 的 人 , 这 也可 使 你 对 他 的 怨 嫌 得以 消 除 。
以 舍 心 来 对 待你 所 怨 嫌 的 入 , 这 也可 使 你 对 他 的 怨 嫌 得以 消 除 。
不 去 想 、 不 理会 你 所 怨 嫌 的 人 , 这也 可 使 你 对 他 的 怨 嫌得 以 消 除 。
你 也 可 对 你 所怨 嫌 的 人 作 自 受 业 报想 : “ 此 人 是 作 业 者, 也 是 业 的 继 承 者 ;他 所 作 的 业 将 成 为 他的 母 胎 、 将 成 为 他 的亲 族 、 将 成 为 他 的 依归 。 无 论 他 所 作 的 是善 或 恶 , 他 都 会 自 受业 报 的 。 ” 这 也 可 使你 对 他 的 怨 嫌 得 以 消除 。
以 上 五 法 能 消除 怨 嫌 之 心 , 当 一 位比 丘 内 心 生 起 怨 嫌 时, 以 这 五 法 能 将 它 彻底 尽 除 。
9. "佛陀,怎样才能控制情绪,遇事不生气
1、注意转移,避免刺激当自己苦闷、烦恼时,不要再去想引起苦闷的事,尽量避免烦恼的刺激,有意识地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翻翻画册、读读小说等,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这就可把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淡化乃至忘却烦闷。再如,遇到难解的事,先不要想它,可让自己思维长上翅膀,自由畅想,到幻想世界中去遨游;也可与他人漫无边际地畅谈,免得在难解的事上钻牛角尖,给自己带来无端的烦恼。这样随着事过境迁,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难题,化解矛盾,往往能收到较满意的成效。
2、理智控制,自我降温就是说,凡是有理智的人能及时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当怒起心头时,马上意识到不对,能迅速冷静下来,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减轻自己的怒气,使情绪保持稳定。林则徐在自己房内挂着“制怒”的条幅,那是为了提醒自己及时控制情绪;
3、宽宏大度,克己让人“心底无私天地宽”、“宰相肚里能撑船”。有气度的人,胸襟开阔,奋发进取,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而气度小的人,则满腹幽怨,斤斤计较,弄至孤家寡人的地步。生活将会是各种各样的,喜乐悲忧都会有。
所以,人人都要注重涵养,消除抑郁寡欢的心境和私心杂念,对易激怒自己的事情,要用旷达乐观、幽默大度的态度去应付,经得起挫折,能克己不狭隘。这往往可以使一种原本紧张的事情变得比较轻松,使一个窘迫的场面在幽默笑语中化解。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心理卫生鼓励人们消除消极情绪的困扰,要有正常健康的反应情绪,做到:遇到忧愁而能自解,身居逆境而能超脱,这样才能有益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
10. 在佛教居士们充我发脾气怎么办
骂他,不听就揍他,再不停的发脾气就告他,一个小小的居士,冒充什么得道高僧啊!长人脸不说人话,那不是人。